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假如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假如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假如教学设计

第1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口算加减法的教学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这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它又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介于此,要想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口算加减法这节课中我改变了过去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的局面,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大量采取同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算法多样化,充分展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和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如:我在教学口算加减法这节课中的"250+470和540─370"时,没有直接给算式而将一个计算题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示出数学知识不是空洞的,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在学生的身边。

依据现实生活,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从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口算加减法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五一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商场去购物,妈妈看中了一台饮水机,标价250元,爸爸看中了一台电风扇,标价470元"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购物中妈妈亲切地说:"孩子,你帮我算算如果把一台饮水机和一台电风扇都买下来,得花多少钱?"在教学540─370时我接着上面的情景又创设了───为了加强小明的英语学习水平,爸爸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个复读机,有一款标价540元,另一款标价370元,爸爸期待地问:"你能很快地告诉我,它们两种不同款式的复读机之间的差价是多少吗?"然后在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几个步骤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是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很好的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小结用谈话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发言面要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情景既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又使学生感受到计算问题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是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前后两道例题的教学中均采用这同一情景即让整节课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活动情景中,学生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此外,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过程,又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途径。

2.放手让学生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特别提出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口算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不是教师评价谁的优与劣,而是学生装在交流过程中感悟到谁的算法更简便,不是教师来强调一定要掌握某种算法,而是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我"最喜欢哪种算法。教师对学生是尊重的,对学生自己想出的每一种算法都是鼓励的、赞赏的,这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算法多样化"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的体现。

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教师充分接受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接受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同时又引导学生多种解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动流、动耳倾听、动脑思考,使他们在交流、思索中去体验、去创造。另外,教师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中发表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要讲最优化是很多教师正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课堂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

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教师不是自己讲算理和算法,而是借助前面购物情景中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究"怎样才能使这道题算得又快又对"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比较谁的算法更简便,然后让学生全班交流,评价各种简便方法,从中评价出最简便的算法。这个简便算法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到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的。在学生探索交流过程中去体会口算的方法,体会学习口算的必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培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哪种算法最简单,掌握最优化的口算方法,达到 "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和谐统一。

第2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 教学 形式设计 造型方法

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承载着中国未来设计教育的宽泛而全面的基础,是这座教育大厦的基石,是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把什么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都是在基础课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形式设计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中

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最开始的训练应摆脱具体形象的缠绕。尽管具体的形象也是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但具体的形象会限制审美想象力的发挥,会影响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运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审美特性,在强调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同时,加强对装饰美、结构美、肌理美、抽象美的认识。装饰美利用装饰语言特定的语法与规则,完成画面构成和对美的追求,这时的画面包含着个人的审美情趣、修养、社会生活和视觉感受,是个人综合能力对美的感受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自行把握装饰美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肌理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物质本身的肌理美感,肌理完全可以脱离画面内容成为独立抽象的审美对象。抽象美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把生活的物象简化变形所形成的“形态”,通过重新组织来发掘新的视觉效果。

伊顿在1963年所著的《设计与形式――我在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一书中谈到了他在基础课程中的三个任务:即一是解放学生的艺术才能,二是对材料和技能的练习,三是基本理论(色彩、图 形等)的教授。伊顿的基础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强调了作为设计的形式基础的重要性,似乎长期以来对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至上的解读有些偏颇,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些形式设计的教学成就。其次,形式设计在基础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三大构成。而是追求更有效的方法,从自然中追溯形式的源头,且根据现代设计的需要突破传统形式上的做法。虽然与包豪斯的材料研究 相比,大体相似,但是更具现代性,也就是针对性、可应用性相对更强些。因为所有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形式这个载体。

二、整合不同的基础造型方法

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主要源于两大体系:一是改革开放前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主要以图案绘画为主,突出纯艺术性;二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包豪斯教学体系,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它的特点是教学里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的精华,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对形态、结构进行理性地分析与实验,超越旧有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培养崭新的、理性的、敏锐的视觉认识能力。两大教学体系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冲突、融合,一方面保留装饰图案设计等传统课程,另一方面拓宽了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光构成、动构成等,课程内容的扩大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基础理论的积淀,同时由于课程的多元化,也出现一些课程叠加等矛盾,比如装饰图案设计和平面构成,在理论和设计原理上有雷同之处。如何整合不同的基础造型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也是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如构成设计中的抽象美特征可以运用的是装饰图案中的简化、夸张,抽象之后的形态作为一个基本形,进而进行构成形式拓展,在拓展的训练中,综合不同的基础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形态的各种感觉,如立体感、光效感、空间感、错觉感等。面对“形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入手分析,可以从某一种形态入手,进而联系哲学、美学、材料学等相关的形态理论加以说明分析;可以从人工形态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块入手,转入到自然形态的自然法则,可以从常见形态转入到非常见的形态。

三、突破课程和专业方向界限,加强思维训练

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大都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基块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划分,都是依据学科门类的系统知识分阶段、分科目的开始课程,这也是课程教学的普遍现象。在基础教学中,可以突破课程和专业方向界限,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方向,面对一个课题和任务时能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如何用创造性极高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设计基础课教学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并不是灵感迸发导致的结果,学会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如何研究,掌握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创作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设计家要设计一件产品,首先必须有创 造性的想象,原始的冲动想象提出问题后,才伴随着如何解决问题。想象创新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自学习专业开始,就应不断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水平和作品的成败。通过思维训练,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思维的诸要素:直觉、知觉、感性、理性、灵感、想象、联想、通感的思维意义及表现,以及各种思维模式如逆向思维、发散思 维、聚集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模式特征。”德国20世纪初的包豪斯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佩斯则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学方法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在基础训练课程中,他只给学生材料,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想,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和思考的。在构成基础课学习中,可能学生通过训练都能够感知到每一个点和每一条线具有的能量,但能将这些能量结构在一起的创造视觉运动,将是一个很长的训练过程。因为视觉设计既可以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也可能漫无边际地盲目性地活动,这将取决于设计者地设计思想是否有一个清楚地过程。所以,基础性练习只是一个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设计方向,培养思维的创新,打破常规,挖掘创新潜能。

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3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蜡染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布艺是室内空间设计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与配饰,以蜡染布艺作为营造室内空间气氛,对于表现民族风格、田园风格的空间,无论是从功能需求上,还是精神需求和文化体现层面上都是可行之举。

软装饰设计有着时尚的特性,因此,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只有引领潮流、风格独特的软装产品才有市场,一旦设计过时或落入俗套,难免会被市场淘汰。而传统蜡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必然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蜡染技艺所衍生出的产品必须既具民族风的同时也需要具备时尚性,这就回归到创新型软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问题上来。

在高职设计类专业软装饰设计课程中融入蜡染技艺教学,其价值体现主要有三:首先,突破我国传统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构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显著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的特色性。其次,响应当下我国各地区呼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潮流,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单一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局限性。另外,可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到软装饰设计课堂教学中,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励与促进学生对创新的思考,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民族化”专业特色

2013年3月,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等重要指导意见,是职业教育领域首次将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的战略和市场正在发生的此类深刻变化,正是呼唤职业教育在较多的专业领域要抓住基于开展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人才需求。

而蜡染传统技艺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作为布艺的这一特质,扮演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必需元素。基于此,将蜡染技艺融入到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也就是说,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与制作蜡染窗帘、蜡染床上用品、蜡染沙发用品等蜡染产品,丰富室内空间的软装饰设计内容,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气息的室内环境。通过把蜡染技艺融入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强化课程教学的民族性和实践性,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得以突破,专业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得到丰富和深化。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中,把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蜡染技艺融入到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当前及未来室内空间设计重视软装饰设计的发展潮流的。重要的是,更可彰显出专业的“民族化”的文化内涵。从而突破全国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单一且缺特色的局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化创意型人才探索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道路。

二、传承民族技艺

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乡土性等特征的民族技艺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有风貌和文化内涵,在当地少数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度与信仰等各方面的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自其出生就开始沐浴在特定的群体文化氛围中,并开始对这种群体文化无形地承担着袭成与传承给后代的责任,这便是蜡染技艺与其他民族技艺得以发展至今的集体传承形式。其中,蜡染技艺的主要传承形式是依靠母传女、师传徒的言传身教的个别传承形式创造出今天的璀璨成果。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逐渐减弱,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商品对传统手工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及人们对蜡染的价值与审美的改变等一系列因素,促使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如何解决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促进其在现代化中的再生并与现代社会同步前进,不仅是当地人们思考的内容,更是官方教育应该重视的课题。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与蜡染技艺重视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的特点有一致性和契合点,因此,把蜡染技艺融入到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蜡染技艺传承的重大问题。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后继人才培养,通过走入学校,与现代教育接轨,成为现代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与突破传统母传女、师传徒的单一传承形式。通过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与审美教育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促使蜡染产品朝着现代市场需求方向良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蜡染技艺能够发展至今,传统农耕文明是它的保鲜剂。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苗山的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蜡染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认同感也逐渐受到冲击并发生改变,伴随而来的是蜡染技艺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蜡染技艺文化所依存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变迁,原有的价值取向显然不足以批判和指导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将蜡染技艺纳入到高职设计类专业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在体现官方教育介入传统技艺传承展示其优越性的良好机遇的同时,创新是蜡染记忆传承与向前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优秀师资力量、以及创新教育平台等优势,通过给学生增加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命题,挖掘、整理、提炼蜡染资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造,使其包含相关蜡染技艺文化、蜡染相关图案传说及寓意的相关内容,开展民族特色软装饰设计项目实践等形式,构建民族特色新课程体系,通过强化现代设计方法理论教学、加强蜡染技艺实践、引民间蜡染技艺传人进课堂等教学手段及形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层认知机制,隐喻的产生是通过映射(mapping)来突出源域(source)与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盖或者忽略两者的差异性[1]。以“MARRIAGE IS A JOURNEY”为例,在该结构性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们通过从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统映射来理解MARRIGAE,如图1所示。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结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journey 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 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of a 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 ISA 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marriage.

④Palm and Greg’s life go smoothly.

第5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德育大纲;德育文件

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践行要求。然而,当今德育课程发展与创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审视德育课教学大纲、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当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时代必然性

(一)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出现价值困扰、价值混乱及原因

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困扰,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传统文化和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然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大中小学学生的渗透,信仰受到动摇,社会思想文化问题丛生,道德下滑的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价值观在培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层次性

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只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较少根据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差别进行分层对待,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减了,还妨碍了学生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德育培育内容和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轻视孩子的社会道德教育,进而影响了子女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实际意义,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和集体的生活。

4.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

德育课程授课的单一模式影响着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德育课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存在一定背离。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从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离自己很遥远,没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会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育不够强化。

(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又将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贴近时代生活。

同时,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文化对德育效应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变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必须作新的安排和调整。

2.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强,党和政府把德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设计大、中、小学校各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不同,出现“小做大,大做小”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我国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课目标定位上表现为远大性、过高性;同时教育内容表现为“高、空、假、全”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和“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应改变德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文件的过时理念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设置的德育课程的内容政治性色彩很浓,真正的德育n程内容很少。以往德育课程的内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发展,德育课程为宣传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价值导向总体上一元的,德育课程以强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这是与当时一元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大纲在目标定位方向上体现了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则很少获得应有的地位。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中也存在忽视学习主体需要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在设计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较多,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2.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些背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目前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传统一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有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被学生接受的不多,价值观异化呈蔓延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91%的教师认为,一提到德育课,就有人认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前的德育课程过多地注重社会,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不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况,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没有很好地结合。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小、中、大学德育课程相互不衔接,德育课教材和德育课教学工作不衔接、不协调。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不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有些甚至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问题。

(4)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缺乏多样性、艺术性和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规定的德育课程教材及阐述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条条框框化,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n程实施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一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了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没有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不注重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关键的核心价值观。

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把德育课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较多的突出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且呈现封闭性、灌输性、单向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等特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实施没有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没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

4.德育课程结构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没有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没有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没有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不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就没有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德育课程教学设施数量和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数量。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德育课程课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造成实践中德育课程课时随时被删减;同时,也没有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稳固的时间,造成实践中德育课时时常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德育课程师资数量,造成实践中德育课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二)从教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整册排序缺乏逻辑性,无法衔接,随意性大;爱国主义教育过早插入;对秋天、冬天的讲解彼此间断,和前面的又无联系;前后内容有重复且是简单重复而不是层层递进;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中、大学相互不衔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课程不衔接;不协调;第三、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第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考查;第五、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切实的规划和统筹。

从组织的279份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出,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品德课》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的选项中,选择“一般”与“比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说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理论太深奥,具体问题涉及的太少,为理论而理论,德育课程效果不佳。

(三)从德育评价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1.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德育课程评价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设置不科学,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不是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仅仅只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程效果评价不合理。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思想、行为和表现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没有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没有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没有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以往都是陈旧、滞后的德育课程评价理念,只看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现实中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价不科学,评价观念和标准还局限于“学习、敬业、诚信、友爱”,没有贯彻“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内容。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主要侧重政治科目的分数。

(3)重绩轻效,即使是“敬业、诚信、友爱”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充满成见和主观色彩。中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以“听话”、“老实”、“成绩好”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只由班主任负责,难免带有片面性,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失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偶然犯错之后已经及时改正,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或文字记录中仍然留有过去的印记;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在老师印象当中较好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得到严厉的批评,评价仍然是好的,这很有可能会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

(4)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应付为主,损害了德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数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德育评价不够重视,持着应付的态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5)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几乎没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也不能及时反馈。大中小学每学年一次的德育评价,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某些学校也往往不给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同时,对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1.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1)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即德育大纲和官方文件中规定的德育课程目标要基本上涵盖或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学习主体需要,即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规定德育课程目标要涉及学习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2.德育课程内容要求

(1)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兼容个体价值取向,注重德育的个体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2)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即所选的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达到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相统一。

(3)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要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包含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要较少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现象。

(4)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即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的载体要具有多样性、要体现德育内容呈现的艺术性,要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要求

(1)要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一定的德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的关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注意把理论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课程的权威性;将德育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要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促进学生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

4.德育课程结构要求

(1)要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即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要遵循统一的逻辑基础,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和学历层次和心理、生理变化,分层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德育大纲体系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段排列,根据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相对衔接层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即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要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要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要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即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要求

教学设施供给要充足,即针对教学内容要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课时供给要充足,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稳固的时间。师资力量供给充足,要匹配专门的德育教师,教授相关的学科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

(二)从教材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人德育课程。

深入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校园,影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形成集体自觉。从初中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贴近您的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为35.9%;“通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德育教育”,选择此项的有效百分比为31.5%,不选择此项的为68.5%,可见,德育的校园文化融人意义重大。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课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中小学生的头脑,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大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中小学生相适应,符合大中小学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尽量接近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德育教材的内容,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德育教材

根据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比如,小学教材按照学生生理、自己、家人、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环境、四季更替、社会规范等顺序,从近到远、从浅人深,循序编排教材。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小学教材以活动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五六年级教材适当增加辨别是非案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考核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认知能力。

4.积极推行家校联盟,共同感化学生

家庭教育永远是支持、巩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家校的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补。

5.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以生命教育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时间教育、自信教育、友谊教育、合作教育、诚信教育、青春期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费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成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性地开发一些德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化。

(三)从评价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进德育大纲及相P文件德育课程评价要求

(1)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要设置较科学,即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

(2)要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即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

2.改革现有不合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考核,评价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对一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爱校、爱系的教育,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应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三年级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教育,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就业升学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爱校荣校教育。

第6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场景一:A老师正在执教体育课“弯道跑”。由于天气是突然变化的,学生还都穿着厚重的衣服,在一番运动之后,小脸蛋涨得通红,呼吸也明显加快。看来这节体育课的运动量已经达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但A老师却视而不见,依然执行着自己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进行弯道跑。听课的评委都替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好不容易下课了,随便测定几名学生的心率,都在每分钟120次以上,激烈运动后情绪还未平稳下来。

场景二:B老师借班上课。学生面对陌生的老师,班上的调皮鬼开始捣蛋,好几次都不按照要求练习。B老师发现了,随即停下教学,批评这名学生,其他学生都处于一种课堂停滞状态,无所事事。三分钟过去了,B老师的训斥完了,重新开始上课,可还没上一会儿,又有一名学生开始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B老师又一次停下讲课,训导说话的两名学生,两分钟又过去了。听课的评委露出很无奈的表情,摇摇头,结果可想而知。

这两个案例的失败都是由于教师没能及时调控、随机应变造成的。场景一中的教师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而是继续执行课前的教学预案,未能展示一名教师的调控课堂的能力,教学太过呆板。场景二中的教师知道课堂秩序的重要性,但技巧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体育课上最忌讳置全班学生不顾责骂一名学生,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打断了教师的“教”也打断了学生的“学”,完整的课堂变得支离破碎。从这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调控和应变能力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成功与否。

调控与应变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属于教学机智,是一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调控与应变也是一种策略,要根据教师内在的因素和学生、环境的外在因素不断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的课堂结构、体育课的运动量、学生能量的分配、师生关系等都属于调控的范畴。因此,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体育教师更需要掌握调控与应变的教学技能与策略。

一、课前多问几个“假如”

体育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会发生什么状况、外界的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要想顺利上好体育课,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预案,多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对课堂做一个充分的预见,多问几个假如,多想想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想好解决的措施。例如问一问:假如在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学生不能掌握怎么办?假如练习时间不够怎么办?假如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怎么办?假如学生出现某种突发事件怎么处理?为了课堂上不手忙脚乱,课前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和性格特点出发,多想几个问题,特别要关注细节,做到事无巨细,这样才能有效调控课堂,随机应变,不至于出现状况处理不恰当,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二、问题处理要有的放矢

体育课堂教学不可能依照教师的教案一帆风顺执行下去,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突发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首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想办法解决问题。当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的放矢,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对待。(1)如果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有利于教学的事件,就要果断地加以利用,变问题为资源。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阳阳总是翻歪,这时笔者立即召集所有学生思考“为什么他总是翻歪”。于是,同学们纷纷从介绍自己滚翻的技巧来谈,其他听的同学也听得特别认真。(2)如果课堂上出现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事件,教师要有技巧性地给以制止。如场景二,B老师可以趁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走到学生身边,做一个不要讲话的动作,也可以请说话的学生做个示范,这样的制止才不影响整个课堂教学。

三、课后反思总结

第7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改变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复习方式,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只有共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才能使历史高考复习实践活动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效性;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何为“以学定教”?“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的复习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切入点确定复习内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下面以复习“王安石变法”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谈谈笔者的实践和思考。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1.基于学生实际的学情分析。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指向学生,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进行课前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上该节课前所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心理状态。只有基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正有 效的。

在进行《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之前,我对学生作了如下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三级达标学校,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1)由于语、数、外压力太大,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照顾不过来,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2)基础知识记忆不牢,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3)学生的应试能力、应试技巧有待增强。有了明确的学情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围绕着三个问题来思考,即:引导学生去哪儿?如何引导学生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了吗?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活动从何而来?要去何方?这是上课前必须明确的事!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学懂、学会的标准,其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规范的教学目标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要明确。(2)行为动词要准确,可测量,可评价。(3)行为条件要具体,可执行,可参照。(4)表现程度要清楚,即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要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如下:(1)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清楚列出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强兵、取士的主要措施。(2)在本组同学的协助下,能积极参与角色体验的活动,并感受变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试着设计一些题型,探索高考命题方向。

3.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策略的基本诉求是必须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为此,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从 “知识”为主线转换成以“学生需要”为主线上来。要依据目标设计、顺着学生思维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的思维短板上多下功夫。本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并归纳变法具体措施和作用,完成表格要求,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B.参与角色体验,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A.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内容设计一些考试的题型,锻炼应试技巧。

B.讲练高考题目,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如今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还得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来确定。新课程提倡拓宽学生历史学习和运用的途径,教师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发动学生主动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变知识的存储器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1.“以学定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王安石变法》这一课学生在高二下学期就学习过,对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印象,如果像上新课一样重新再来一遍,学生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点,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查漏补缺,是复习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列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王安石变法”的初级整理,为深入学习、提升认识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可提供以下两组表格:

(1)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2)阅读课文,完成下表,进行知识梳理。

以上表格使用PPT展示,先让学生协作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纠错、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进行查漏补缺。

2.“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智慧的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前教师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角色体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本课值得一用。

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在本组同学的协助下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谈谈你对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1)假如你是个地主、大官僚,你对变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2)假如你是个大商人……

(3)假如你是个农民……

(4)假如你是正在部队服役的士兵……

通过以上设计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3.“以学定教”呼唤教师把握考纲,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考对于教学具有显著导向意义,故在一线教师中有“高考引导教学、教学追逐高考”的说法。研究高考变化、分析高考试题,不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科学备考,也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端正历史课程教学方向,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复习本课前首先向学生展示课标要求和考情。

(1)课标要求:

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考情展示:

2009宁夏、江苏卷,2010山东卷。

(3)命题角度了解:

①关注民生、重视“三农”;

②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反对特权);

③教育改革,培养人才。

(4)在复习过程中设计“看一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0山东卷)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①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②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5)在课堂小结时设计“试一试”:

同学们,根据你的思考,结合以上改革内容,你能设计一些考试的题型吗?

①关注“三农”,重视民生角度: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②反对特权,力求公平: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③通过“信用贷款”缓和社会矛盾:青苗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

通过展示、看一看、试一试,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逐步把握高考命制方向,提高应试能力。

三.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

第8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说课;原则;精准;简明;合理;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16-03

说课活动尽管不像上课、备课那样日常开展,但是,它也是衡量一位老师专业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说课者都希望在说课活动中表现突出,或许有的说课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说课经验和技巧,但是,依然有说课者对如何成功说课存有疑惑,假如有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循的话,不仅会缩短说课能力发展适应期,而且还能够更好、更快地在说课活动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还能够随着说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改进。下面重点从说课原则与落实方略两个方面讨论。

一、说课的四项原则解析

说课要遵循的原则集中体现在内容精准原则、语言简明原则、布局合理原则、设计有效原则等,下面对其逐一解析。

1.内容精准原则

内容精准是指说课的内容尽可能地完整和准确无误。完整是需要说的要素要尽可能地都包含其中,准确无误是说每项内容要素都要重点突出且无错误表述。一般情况下,几乎每次说课活动组织者都会提前制定标准、提出要求,尤其会要求说课者提供一份说课文本材料,也可称为是说课设计稿或说课案。但是,具体到说课现场要说的并不一定要与提交的说课案完全一致,现场要说的内容如果用文字呈现出来是说课稿,说课现场要说的说课稿和提交的说课案文本材料有一定的区分,在上期的研究中已做了分析说明。说课稿中的内容或具体要说的内容要求精准,应几乎达到“字字千金”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尽量少说或不说。一方面说课时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要想把课的设计和教学组织方法讲明白要求把握好关键内容。假如要说的内容不够精准,很有可能出现内容未说完时间已到;也有可能是时间没到内容却早早说完了;还有可能出现尽管时间够用,但说的内容未能达到详略得当,该一语带过的却在细说(如指导思想等),该说清说透的却简单介绍(如教学手段与设计意图等)。总之,内容精准是成功说课的关键,但要达到精准需要明确说课的核心要素,并把握好说课的流程。

2.语言简明原则

语言简明是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方式表达所要呈现的内容。说课时的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因为需要让听众或评委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很多内容,诸如课的基本信息,哪个学段、哪个年级、学生人数、学生性别等;还要了解前提信息,如课的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场地器材等;更需要对主要信息有所把握,如教学流程,得说清楚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都安排的是什么内容,能够让人听明白这些部分的内容安排是否匹配与合理;更要重点说清楚主教材教学的方法步骤。有的说课组织者还要求说课者对教学创新、教学效果预计情况进行阐述等。因此,这么多内容需要呈现,假如语言不够简明的话,从内容上来看很有可能出现漏项或都蜻蜓点水,从时间上来看,还有可能前松后紧完成说课或时间不够用。为此,语言简明需要认真遵守,这就要求说课者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当然,以上内容要素,可以打破要素界限,不严格按照说课设计文本上的要素呈现顺序,更可以不具体说每一个要素的名称,而把要说的内容统合成一个整体来说,当然,这样的效果或许等说课者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说课后才能达到。

3.布局合理原则

布局合理是需要表达的内容在说课中各时间段的分配恰到好处。之所以要遵循布局合理,是因为它将有利于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要说的内容完整且巧妙地呈现出来,让听者能够很容易且富有逻辑地获取到说课信息,也能反映出说课内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当说课布局不合理时,多表现在各部分内容详略分配不当上,即应简单说甚至可以不说的内容描述过多,该详细说、深入说的却又没有如此。更有甚者,有的说课者将各部分内容在详略上都视为等同,结果,听者很难听出哪里是重点。假如是说课评优活动的话,说课者很难取胜;假如是作为评定职称时的一种考核方式的话,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例如,有的说课者因事先对每一部分要说的内容未能分配好时间,结果当评委们提醒时间快到时,说课者不得不仓促收尾,这是即将超时的表现,甚至课未能说完不得不叫停。还有一种不良情况,因布局不合理,课说完了可时间还有剩余,出现了浪费时间的现象。以上两种现象都需要引起说课者在准备阶段的高度重视和合理规划。

4.设计有效原则

设计有效主要是指说课的结果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让听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听清声音,最好还要让听者了解体育课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创新意图等。实际上,遵循设计有效原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体育课的设计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二是说课文稿的设计要能够让听者听清楚说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因此,对说课的设计工作,首先是包含了课的设计过程,说课文本的设计等于是在课的设计前提下的一次延伸设计,是要把课说出来,不是课设计后的教学实施(若是上课,无需再做延伸性设计)。看似时间虽短的简单活动,实际上从文本呈现上来看,远比备课写教案更为复杂。即设计有效要充分地考虑课与说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设计工作做的不充分,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遵循原则说课的方略

说课的原则对于说课者而言只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或具体的要求,至于如何使用这些原则,相比较而言,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下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遵循四项原则参与说课活动的具体可操作性方略。

1.结合学情吃透教材体现“精准”

说课的时候,要体现内容的精准性,就需要首先吃透教材,而且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分析学情,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同样的一项内容,不同的学段、年级的学习者衡量是否教准和说准的标准有所区分。即便是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级,学生特点各异,说课内容的精准性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学情是说课内容精准与否的前提,离开了学情,所说内容无论选择与搭配多么合理都不切实际。例如,同样是学习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我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单纯地谈行进间运球教材特点、采取哪些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如何评价等。因为,不仅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篮球技术教学各有侧重,而且,内容难度和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不同,再有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基础也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说课时针对主教材内容说的精准与否,必须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具体地说是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运动基础、目标定位等都需要事先做充分考虑。否则,即便是说得头头是道,也不能称其为准。这一部分需要说的具体呈现为教材内容说准,所说组织方法内容要准,甚至场地器材布置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学情说准。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是先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对象确定以后,要充分了解施教对象的特点,具体到性别、人数、年级等最基本信息要把握,有无特殊学生;二是结合学情认真研读教材,尤其需要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关联性,例如兴趣爱好,已有基础,适宜方法等,否则就很难达到说准的目标。

2.依照时间锤炼语言体现“简明”

说课的时间合理分配十分关键,这是因为说课时间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语言不够简洁明了或哩嗦,说课效果就会带来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仓促收尾与未能完成,要么就是时间布局上出了问题,要么就是语言表述上不够简明。这两种情况都表明未能在准备阶段依照时间反复演练,未能达到语言的精准性。那么,如何依据时间合理分配各部分内容语言表达的形式呢?例如,说课总时间规定在10分钟之内完成全部说课内容。可以事先规划一下,每一部分要说的内容根据重要性,分配所需时间,本着重要程度越大时间越长,反之亦然的分配原则,先将其进行时间分割,然后限定各部分要说的文字量。假如1分钟说260个字的语速的话(介于播音员与平常人说话语速之间),可以把每部分的说课稿事先写好,并修改为大约对应的字数的文本,反复修改,高度提炼,减少套话、废话,保留或增加能说清楚并听明白的精准语言。例如,有的说课活动要求说“指导思想”,说课者在说课前要明白这里的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是教学要遵循的依据、达到的目的等。因此,说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本次课需要遵循的依据说到,目的提到。千万不可长篇累牍地说个不停,这样的话,不仅听者不爱听,而且也听不明白。说指导思想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而且最好不用明说,要能够尽可能地采取暗说的方式。即不用说“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可以直接进入主题,如“本节课遵循‘健康第一’和‘激发兴趣’的课程理念,重点把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体质健康促进和兴趣培养”。大家也能够听明白,本次课重点放在了体能素质锻炼和兴趣激发上了。

另外,值得进一步提醒的是,当我们把要说的重点放在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的时候,就要明确这部分该如何做到语言简明,必须要说的是什么,可说可不说的是什么,最好不说的又是什么。要求语言简明,最好只留下必须要说的内容。例如是如何设计的,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的目的意图是什么等。

3.明确要求精心设计体现“合理”

说课的合理性总体上可以从课“设计”的合理和课“说”的合理两个方面理解。如果设计的合理,说的不合理达不到说课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设计的不合理但说得很好,也同样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合理性上要放宽视野,不要仅仅聚焦在某一个方面。从课的设计的合理性上,大家都十分熟悉,主要体现在目标设置难度是否适中和是否具体和可操作、重难点确定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步骤与手段是否科学有效、密度与负荷预计是否合理,等等。从说的合理性上,我们可以看所说的内容取舍是否合理、说课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说课过程把握是否合理、说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是否合理,等等。如何才能达到说课合理呢?明确说课活动的具体要求,对课与说进行巧妙的布局十分重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是研读说课要求,把握规定性和灵活性,即了解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可以有自主性的。如果不按规定完成说课,显然不可取;如果要求中已经提出在某方面可以灵活把握有自由度,而没有理解,缺乏新意或没有想法,说课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说课组织者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可只是浏览一遍,要仔细认真研读,理解透彻,方能很好执行。

其次是科学规划课要如何上,前面我们分析过,说课的设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的设计,即如何上;二是说的设计,即如何说。课的设计是说课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认真把握好课的设计至关重要。要充分考虑课实施的可操作性,所以,课的设计要实、要新、要准、要真。课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方能达到一定的实效,假如设计有偏差,说的再好,课的设计问题还依然存在,或说的不切实际。就教学设计而言,需要提示的是,与过去写一份教学设计所不同的是,设计的目的意图要有所呈现,过去我们的教学设计,设计的目的意图或许没有时间或机会在教学中表达出来,因此,有很多人的教学设计文本中并没有体现这些内容。但是,要把课说给别人听,并让人能听明白,就需要更深入地说出设计思路、方法,甚至目的意图。

第三是说课稿的设计,因为说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说课稿的内容和大致顺序去说的,因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每个部分说多少、说多久、怎么说都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很难顺利完成说课任务。但该如何巧妙布局说课稿呢?一是“定要素”,在说课要素的取舍上要结合具体要求,违背要求的说课要么要素过多,要么要素不足,这都不利于对说课效果的评判,符合要求,才能体现“全”字。二是“定顺序”,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在规划的时候有一个合理安排,顺序不颠倒、不错位,才能体现“顺”字。三是“定时长”,即每个要素的内容说多长时间合适,需要事先做好合理分配,该详说的和略说的,在时间分配上要先规划好,合理规划好时间,才能体现“准”字。四是“定方法”,怎么说才能最有效?说课时自己说明白,听者听清楚,这仅仅是好的说课的底线或最基本要求,还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技巧,让听者想听,不至于边听边跑神或打瞌睡等。因此,说课要有变化,无论是语音上,还是内容的处理方式上,最好能够让听者有耳朵一鸣或眼前一亮的感觉,即被吸引。为此,说课稿的巧妙设计更不容忽视。

第9篇: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思维;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53-2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校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利用语文教学基础课程,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学是关键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的课堂是发现、探究、讨论和开放的课堂。在进行发现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讨论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己充当主持人,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在唇枪舌战中相互影响,使灵感相互触发。在进行开放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把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对学生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新”的,因而学生个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也都需要“个体化”的创造性。提问是问题在课堂上的外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多设计些扩展性思维问题,长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何创新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一是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步步深入。一般采用“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等提问结构。二是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多元思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耳听、口读、眼观、心想,从多角度形成立体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方法设计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激活思维。四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开掘。教师在教学中,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用递进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开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这些时间和空间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教师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高效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源于实践,必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文艺沙龙”、“专题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愉悦课堂气氛是保证

1.注重教学用语的幽默。教师应加强教学用语的幽默性与情趣性,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缓解紧张、慌乱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火花。如教学《项链》,教师可发挥想象,给故事增添一些细节,形成喜剧效果。当然课堂教学语言除口头语言外,还包括表情语言、姿态语言、手势语言、板书语言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使课堂气氛愉悦,充满欢乐。

2.注重班级关系的融洽。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思维火花迸发的温床。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引导,融洽班级关系。一是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科的原因,语文教师更易形成信任、平等、民主、互动的创新教学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以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二是要促进良好同学关系的形成。教师应正确引导班级舆论导向,营造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公平竞争的局面。三是要善于控制教师自身情绪。研究表明,教师以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比教师一般情绪的教学效果要高,原因是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不应将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也不应让学生的情绪左右自己,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语文课上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直观演示、音乐情境、动漫效果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四、创新思维训练是手段

1.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可以另辟蹊径,独特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教师可以反向提问学生,“假如我们失去三天光明,将如何度过?”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热情高涨,引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独立见解,收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动学生创新思维的马达,使学生思维训练拾级而上,爆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