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学校是班主任同时兼任辅导员工作,班主任们应深有体会,辅导员工作确实是一项比较辛苦、劳累的工作,就自己的工作实际,感觉比当普通教师要多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无论是队员管理还是小干部培训,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活动策划,都需要自己耐心、细心地去做。同时,随着岗位的变化,面临的工作压力更重了,这些都是作为辅导员要面临的考验。但无论是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同志对我们的希望寄语,还是几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上海市少先队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不让我憧憬“红领巾与银发齐飘扬”的梦想,不管工作多累,困难多大,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本职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服务少先队工作
几天的培训,对于新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自己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总辅导员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和沈功玲老师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与少先队发展”的剖析,为自己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保障;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让我耳目一新,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
1.少先队的基本知识是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熟知的,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可以说,*总辅导员的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是最细致、最生动的。他的讲座图文并茂、讲练结合,通过几个面阐述了目前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将整堂报告的内容总结为:“讲孩子听得懂,听的进的话;干孩子乐参与,心中盼事;做孩子能认同,信得过的人”。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对我们的现实工作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32个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不要搞表演式队会,做到“重心下移,灵活多样,凸显自主,尊重个性,倡导探究”;其次,辅导员的艺术应做到“一、近、新、深”;最后,作为辅导员思想上要做到“忠于职守、多干几年”。前两项内容是对工作内容做了方向性指导,后一项内容是对辅导员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2.少先队活动要做大、做强。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搞好品牌活动的意义:给少先队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在他们快乐童年时代留下深刻的记忆,促进队员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做到“有形活动,无痕德育”。少先队员是我们党的预备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将队员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组织优势,提升团队力量,促进队员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辅导员培训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将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目前成了基础理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将长久以来教育叙事与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互助的桥梁。现今,把教育叙事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培训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育故事,在讲述中实现分享与共鸣,在讲述中实现专家的碰撞与研究,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训过程,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力与影响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校内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作为培训参与主体身份的主动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导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教育经历,回归对人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由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中,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先前培训组织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关注辅导员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抛弃了过去单方面经验传授与输出,凸显来自于一线辅导员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与教育情节;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凸显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与思考。作为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而言,参与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回顾工作经历、梳理工作思路、反思个人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过程,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的意识,促进主体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形成研讨性学习团队,带动辅导员群体进步
作为高校一线的辅导员,具体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若干天,若干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传授与理论讲授,无法全方位地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动态发展需要。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并非单个人简单地记录教育事实,而是重在群体成员梳理教育生活经历与反思教育事件,总结教育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更加凸显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凸显群体智慧,群策群力,到参与培训的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凸显经验分享,互助互利,整个团队建设都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导师临时组合,学员学完即散的现状,重点凸显了研讨性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理念,搭建沟通网络,实现群体性共同进步。
(三)有助于辅导员培训由制度性安排向开放性平台转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一直作为制度性要求在贯彻实施。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与延续性方面难以实现动态的帮扶与支持。教育叙事研究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的团队建设与教育事实分享、互动平台的搭建,为今后的辅导员培训搭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共享平台,从分享教育经历——反思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践互动”的思路出发,不仅为参加辅导员培训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长期联系,互助帮扶的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一个拓展学习的平台,通过培训搭建的平台,带动辅导员群体的学习交流,实现制度性向开放性平台的重大转型,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策略
(一)培训的教师与培训的学员
所谓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作为众多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有培训的导师与培训辅导员组成,培训导师是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是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两者在整个培训中处于双主体的地位,两者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的目标的终极统一。
首先,培训中的导师。为了充分掌握辅导员工作的一手资料,提供适合辅导员培训的工作方法与理论指导,第一,组建导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团队各类人员的选拔,挑选出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相关方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专家、优秀学生工作者三个大类,保证导师组成上形成理论与实践方面专家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稳定团队的人员组成,以此通过长期的团体协作,共同研究辅导员工作,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规律与特征,为展开辅导员培训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准备培训教材。这里的教材是展开培训的素材,与过去的培训不同的是,导师团队的教材并非是各自为政,各抒己见的,而是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导师团队对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掌控与基础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证培训的过程中导师所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统一的目标,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总结与思考,构建培训体系与模块,实现培训的系统化。第三,拓展培训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训导师与学员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员在参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第四,研究学员特征。由于学员来自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导师在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学员的工作特点与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让所有参与学员都能够受益。
其次,培训中的学员。培训的学员集中为高校的辅导员,他们不同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个人阅历,所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学员,首先,认真准备。根据培训教材,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寻找问题,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做好与导师与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准备。其次,转换角色。作为参与培训的学员,需要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难以获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识,但是,通过培训中的经验碰撞与思考,帮助自己开拓思路,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具体工作。第三,主动参与,总结反思。通过培训过程中与导师的学习讨论与小组学习讨论,养成培养自身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讨论与协作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形成好的习惯。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养成记录个人工作经历,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并为后期的专业研究积累素材,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包含了前期准备、研讨反思、指导实践的三个环节。
首先,前期准备。前期的准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资料。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好地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与现实需求,需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与自我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班级建设、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节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选择资料。在培训资料的编排与选择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为培训的内容加以应用。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典型性。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并非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寻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开记叙。2.矛盾冲突性。在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着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包含着隐晦的信息、内涵以及内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划分与归类,并在每一个模块下划分若干专题,配备一些典型叙事案例作为支撑。这里的重点在于“叙事”,为围绕某个教育主题展开叙述,叙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件情节完整性,配合明确的叙事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潜藏的教育理论,为激发研究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讨反思。基于前期准备的培训资料,形成指导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保证了培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培训中也可以配合工作录音、影像资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为培训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整体质量,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训导师准备的培训素材以及培训过程激发了学员的研讨兴趣与热情,才会有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最终反馈培训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为后期修订以及更新培训素材,建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维碰撞与思路开拓的乐趣,形成主动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员激发围绕教育主题展开研讨的意识,并培养学员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研讨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丰富的教育叙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运用普适性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转化。
最后,指导实践。所有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围绕教育事件的讨论,都是为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无法指导实践的培训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拓展平台,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导师的有限性,需要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平台的拓展功能。具体的资源来源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学员基于个人兴趣、专业与关注热点,将短时间培训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专题继续研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团队协作,并可以与导师联系,指导专题研究,保证了培训的深度延续,这样,在培训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展开的后期研究,既解决了辅导员研究没有资源,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也为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打下基础。同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教育体验、研究体会,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需要伴随着辅导员工作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导师与团队成员的专题研讨,分享学员的个人经历,实现导师的教学相长,为动态更新培训教材提供支持。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招募人员,组建团队展开专题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在培训平台上实现共享。第三,拓展培训潜在人群。由于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够连续、长期地获得培训方面的资源与智力支持,通过搭建培训网站,分享培训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与研讨的平台,通过彼此的经验分享,拓展培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辅导员群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瑜.教育科学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2]徐燕.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吴国琴.叙事行动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4]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7(7).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教育实践 大学生 就业指导
1.辅导员加强就业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改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高校辅导员来源多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多数辅导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岗位认知鲜有了解,缺乏就业经验导致许多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辅导员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认识到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重点,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需求标准有所认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就业理论和实践基础。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任务,学生读大学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知、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就业心理调节等多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的指导。所谓“师者诲人当先知”,辅导员如果不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过程有所认知,就很难将有效的就业指导通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势必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度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前瞻性。高校扩招、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在近年来层出不穷,企业对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海人才市场的《长三角地区企业用工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为例:2008年,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不少企业逐步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了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改变企业“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传统引才模式。[1] “订单模式”是近年来高校的就业工作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辅导员应在充分把握就业工作前瞻性的同时适当对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做以调整,准确把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2.加强辅导员就业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就业指导理论知识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形势,辩证的汲取实践过程中的收获。辅导员在上岗前后大多都会接受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内容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辅导员要在掌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战技巧的学习。举例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工作热点,辅导员要在明晰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学生示范性、指导性强的实际案例,在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将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示范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做参考,以强化就业指导的工作效果。
2.2深入用人单位,分析总结企业招聘录用标准
辅导员要多走出校园,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逐渐提升就业指导认知的前瞻性。当前形势下,各个高校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都会在春秋两季举办大型招聘会,平时的一些小型专场就业洽谈会也会在学校召开。辅导员可以在招聘会中和用人企业接触,了解企业人员对目前毕业生的评价,了解企业未来用人需求趋势。
2.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就业教育实践重点
辅导员要不断总结调整社会实践中的重点,根据用人需求形势和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社会实践计划。从当前就业形势上看,经济发展的转暖给学生就业带来的更多的生机。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饱和度、岗位匹配度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业态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去进一步提高当前形势下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重点要研究的课题,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晰重点,社会实践计划和方向的制定也应该更加准确。
3.就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提高的五项能力
3.1辅导员要有积极修身的学习能力
辅导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明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侧重点,从而给学生提供良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一种思路的指导,做好指导工作的前提是指导者思路要比被指导者的思路成熟,我们很难想象一名知识匮乏的辅导员能做出有高度、有深度、易于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同时,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的热点和难点,就很难在交流中达到畅通。
3.2辅导员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
如何更有效地将自己要了解的内容和要传递的信息表述给沟通对象,是辅导员应该在平时工作中重视并加强训练的基本点。有的辅导员平日不注重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虽然耗时很多,但收获甚微,不能在有限时间和机会中收集到有效信息,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处理总结,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考验。
3.3辅导员要有较强的经历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别人的经历,将收集与总结进行流畅的转换是有效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的关键。辅导员应在收集大量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做精炼准确的总结,提升对经历总结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工作方向的准确性,同时增强了工作流向的前瞻性,将对社会实践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循环起到推动作用。辅导员要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辅导员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推陈出新,从而把握住时展特点,最大限度的为培养和谐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管理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引入团队建设的思路,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根据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工作特点和业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量,探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形成结构立体、专业对口、工作联动化的团队效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1 团队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趋势
Alchian和Demsetz最早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团队工作方式可以比个体生产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实现个体生产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知识生产领域,潘向东也提出团队生产能够产生高绩效。同时,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将团队生产理念引入学生工作实践中。操菊华和高雪梅认为,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和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和体现学生工作的“整体效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成员个体和团队整体的共赢发展(5-6)。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十余万人。这一庞大的队伍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采取了基地培训、技能大赛、学位进修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促成其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但均是以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这与队伍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相去较远。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新“专家+团队”的模式,在质与量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整合辅导员的整体资源,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效能,见效快,易操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开了局面。
2 绩效管理在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运用分析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其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引入绩效管理的科学手段,根据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工作效果的滞后性来发挥团队核心要素,在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长处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团队中构建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相互协作,引导和激发辅导员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2.1 团队绩效的相关考核原则的运用分析
首先遵从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绩效考核结果。其次,采取动态性考核原则。既要看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又要关心工作中的具体成因和瓶颈问题。最后,要实施结果与奖罚挂钩的原则。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薪酬调整、奖金分配、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制度。
2.2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内容的界定
根据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确定高校辅导员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指标。外部可测量指标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衍生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带教水平、道德人格、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内在不可测指标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
2.3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方法的引入
引入360度绩效反馈法,从辅导员自己、领导、同事、学生各个角度全方位了解团队及个人的绩效,以便辅导员及其团队看到自身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设定绩效目标。
2.4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流程设定
通过准备、实施、总结反馈三个阶段对辅导员团队进行考核。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统筹协调绩效考核工作。确定评价主体,设立多维度评价表来反映工作实效。注重绩效考核的总结与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改进绩效。
3 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的推进策略
3.1 构建学习型团队,明晰绩效目标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设立一个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建立内部交流学习机制,通过团队的学习,既总结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团队的知识收集、知识分析、知识整合和创新,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提高。
3.2 选拔配置程序合理,优化成员结构
团队的绩效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绩效团队成员在结构上必须优势互补,辅导员团队应注重成员性格、性别、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等有效互补的成员素质结构。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备合作、理解的人格特点和文、理科兼有的专业背景。同时注重团队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使团队领导者既是辅导员团队工作的协调者,也是辅导员成长的导师,担负起指导团队生存和发展的重任。
3.3 完善绩效支持机制,拓展工作内涵
建立团队干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提升团队业绩的各类工作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主动缩小团队间成员个人技能与团队发展需要间的差距,迅速提高团队的绩效。首先,建立合理的测评系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为培训需求服务,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可充分使用测评方式,分析研究胜任力在辅导员团队中的情况,以明确个体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干预和帮扶措施。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校内培训、校际调研、基地挂职等分层次、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岗前基础培训、岗中规范和专题培训、品牌培训(骨干培训)等集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3.4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基于学生网络活动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应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团队成员工作效率的有力提升和工作知识的有效整合。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使各团队之间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协调,努力实现与学生网络活动空间的全面对接。同时创建良好的办公环境,使成员可以最少的时间和最经济的资源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软硬件配套设施上应给予大力支持,注重工作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以团队的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通过引导、培训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才能全面、有效、可持续地提升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Holpp.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2]Alchian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5).
[3]刘翔.构建多源考评体系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4]黄警秋,刘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KPI与360度评价集成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5]工秀彦,沈自友,张现,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机制
随着对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深入,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但在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上,仍然存在理念、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如何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长效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有人指出职业化是工作状态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也有人指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我们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在专业学科理论的支撑下,建立专业的从业人员标准,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形成标准的行为习惯。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素质要求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辅导员,在素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知识、管理技能、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刚踏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在这个阶段里人的特性和心理特征是必须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解读才能做好工作的。
管理技能主要是指在面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律管理,也要善于因势利导的进行他律管理。在班干部的选拔任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班级学风的创建维护等方面的知识,都是辅导员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
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面对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操。职业道德也是职业意识问题,是辅导员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其他两个方面的工作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二、辅导员职业化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机制的导向,目标应该定位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声望、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促进工作内容的独立和稳定、建立队伍的职业规范。
(二)互利双赢原则
构建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必须既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教育发展,把个体和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寻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公约数。
(三)齐抓共管原则
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是系统工作,纵向上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横向上要联合组织、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职业化发展的合力。
(四)动态控制原则
作为职业化发展的机制应该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形势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机制的主体结构应保持稳定,具体的操作条款应结合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五)系统评价原则
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是帮助辅导员明确奋斗方向,增强工作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考评指标要着眼全面并实现量化,考评程序要区分权重而且做到过程透明,考核结果要准确描述工作并与奖惩结合起来。
三、辅导员职业化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建立以成长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首先是明确发展方向。每个辅导员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辅导员个体进行评估和定位,还需要借助相关的专业测试软件,对辅导员拿出科学的测评结果。
然后是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应该涵盖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只有学校制定明确的辅导员职级,让优秀的辅导员成为有职级、有职称的专业辅导员,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最后是评估与修正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把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与辅导员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对照,对职业生涯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辅导员的发展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二)形成以个体发展为重点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完整的入职选拔制度。辅导员的入职也就是进口关,除了提出明确的学历、政治面貌等要求外,还应该重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
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培养制度。辅导员的职后培训应有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在上岗前和上岗后,都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外出学习、进修研讨,支持辅导员参与课题科研。
三是建立合理的辅导员转岗流动制度。在鼓励大多数辅导员终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外,也应该结合个人需求对少数进行转岗分流。
四是建立科学的职称评聘制度。可以参考校长评级的办法,把辅导员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级别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同时,要建立一套与辅导员工作规律相适应的职称体系。
(三)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指引的考核评价体系
应把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对于学校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应该通过权重赋分进行区分。
应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对于日常工作应该多采用定量的方式,把班会、查课、走访学生寝室等具体工作通过分值进行量化。对于阶段工作应多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客观反映辅导员工作的长处和不足。
应把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诊断性评价立足于对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及时公正。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评价,要把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结合起来。
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必须通过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景素奇. 你职业化了吗. 中国人才职业化问题座谈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作者简介]黄婵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218-03
一、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解
从职业社会学来看,20世纪职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各种职业的结构与性质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一个职业是否可以成为专业,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一个成熟的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有训练和教育的设施、需要不断学习进修、有对成员能力的测验、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简单地说,一种职业成为专业要有三个因素:一是职业伦理和操守;二是独有的服务领域:三是独有的专业技能。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专业化,不是单纯的狭义上的专业化,即不是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也不是让辅导员专门从事行政工作。无谓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门槛而放弃学术钻研;而是真正做到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实现专业化细分。辅导员工作面对的实际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婚恋生活、职业生活和虚拟生活等。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当然,不一定每个生活领域都能够专业化,而是在这些领域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业化。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队伍专业化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和最直接承担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善于把握该项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不同矛盾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有的矛盾还可能在校园内激化,这就需要在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
2、队伍专业化是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专业化。大学生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通常具有性格不稳定、较叛逆、易冲动的特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来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随着近年来在校学生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建设与培养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器”。但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被称为“边缘人”,既不是任课教师也不是一般的行政人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一天24小时全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2、辅导员专业性不突出。辅导员在人行时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加之缺少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和课程学习体系,一些辅导员未经必要的学习和实践便匆忙上岗。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辅导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加上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轻,自身缺乏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导致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说服力不强、实效性差、教育效果不佳。
3、辅导员结构欠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很年轻,基本上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很少从其他渠道选拔,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其他专业则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年龄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
4、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专职辅导员一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很少会作为事业来做,一旦有机会就“改行”。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做了几年工作自己的水平达到什么级别、享受什么待遇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5、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无成就感。
6、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对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
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
1、完善辅导员素质评价体系和准入制度。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岗位,这种特殊性来自于工作对象的与众不同。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在日常交往中他们能够轻易地觉察教师的主观感受,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又让他们对言行不一深恶痛绝。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够把重要的工作引入平凡,又要在关键时刻能够当机立断,准确对人、对事作出合理的判断。当前为大多数高校所接受的辅导员准入标准显得过于宽松,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并没有明确要求。如此的做法非常不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外在形象,辅导员之间不同专业背景的互补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在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心理耐挫能力受到了考验。但是这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以往的辅导员聘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除专业背景、心理耐挫能力以外,良好的信息预感能力、开放的人生态度等一些不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素质也应该成为建立辅导员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2、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积极为辅导员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使辅导员能够减负增效、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开展。同时,应从物质上不断改进辅导员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解除辅导员对自身发展的后顾之忧。
3、建立“科学管理、以评促建”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水平、求实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工作量、履行工作职责、实际工作成效等。考核方法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系评、校评相结合,检查、抽查、评比、统计、问卷调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津贴、奖惩、培训、竞聘挂钩。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还要按季度、学期年度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
4、健全“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建立的关键问题,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来实行。
5、成立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其一,成立专业化的协会。我国的辅导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有专业化的协会,定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专业职责等发表意见。成立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辅导员专业协会势在必行。其二,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辅导员专业化需要辅导员教育培训的专门化,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基地作为依托。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专业化与职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论在学历、职称,还是在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以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1)数量不足。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师生比1:200的比例配备,而现实中许多高校远远达不到要求。2)队伍不稳定。在高校中,由于辅导员岗位缺乏吸引力、地位不高,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严重,新老接替困难。3)定位不明确。辅导员接受学校与院系的双重领导,随时都要接受学校的各级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和本院(系)布置的工作事务,他们俨然成了学生的“保姆”、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是“万金油”式的干部。职责不清,定位不明,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思想教育。4)专业素质不高。辅导员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太少,他们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无法“充电”再提高,学历层次上不去,严重影响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出路窄、待遇差、地位低已成为阻碍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支专家型、职业型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的大好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社会上一些专业化、职业化相对成熟的职业如医生、律师为其他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现实条件也越来越充分。主要表现在:将心理学的知识、技术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机构;“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师”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已在高校开始实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提供了技术前提,网上办公、快捷服务将以往烦琐的管理事务变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高校学生工作及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渐成体系,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一些高校如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在辅导员专业化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1.专业的标准。关于专业的标准问题,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如杜威(JohnDewey)、布朗德士(Brandeis)、李伯曼(M.Liberman)、科尔文(C.corwin)、曾荣光、马信行、叶澜等对此都有研究论述,观点不完全一致。但细细研究我们又会发现,他们所提出的专业标准是大同小异的。综合、提炼和深化学者们的意见,北师大刘捷博士得出所谓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与标准:1)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2)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3)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4)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5)享受有效的专业自治;6)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
2.职业的标准。职业不是从来就有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上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为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的职业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性的标准。但考察一下社会的各行各业,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成熟的现代职业应具备五个特征与标准:1)形成一个以此为谋生手段的阶层;2)具有稳定的知识结构,且大学有其固定课程、核心课程;3)有学术研究交流的阵地,如年鉴、专著、学术期刊等;4)有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5)具有大众认可的职业道德规范。
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标准体系。如何判断一支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度已达到专业化、职业化了呢?这里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体系。根据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职责使命及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对辅导员的素质及队伍建设的诉求,按照专业、职业的标准内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体系应由下面几个方面内容构成:
从个体层面上看,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应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吃苦奉献,为人师表,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本体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操作学科(语言文字学、演讲、写作等)、相关学科(心理咨询、传播沟通学等)以及背景学科(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文自然学科等)的相关专业知识。在职业技能结构上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等。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要求辅导员在角色扮演上不仅是组织管理者、知识传播者,还要扮演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成为大学生的朋友、伙伴等。
从团体层面上讲,作为一个专业化、职业化团体应具有稳定性、学术性、服务性;应实行有效的专业自治,成员新老更替自然延续;经常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有固定的交流阵地,如论坛、期刊等;职业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并不断地组织专业人员进修提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转变思想认识。党和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在高校里,辅导员是最贴近大学生、最能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关系到教育本质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落实,能否取得实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一点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辅导员减少工作困难,提高对辅导员工作地位的认识,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适当赋予辅导员相应的权力,使其责权利相统一。改变辅导员工作繁杂无序,随意性、机动性强的工作状态,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而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角色定位上要有由事务管理员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的思想认识,从办公室走出来,从杂务中解脱出来,走进学生群体,了解把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工作方式上要有由传统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转变的思想认识,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念指导工作,处理问题。
2.完善管理机制。要坚持严格的标准,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训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可借鉴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管理办法将资格认定制度引入到辅导员选聘工作中来,制定实施辅导员资格认定办法,凭资格证上岗。要将辅导员队伍的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短期培训与学习进修、定期培训与随时培训、集体培训与个别培训、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要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职级管理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晋级挂钩,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业务水平的提升。学校应全盘考虑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辅导员工作3~4年后,根据本人意愿,一部分可保送读研深造,一部分可转岗,还有一部分继续留任。对继续留任、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考虑他们的职称职级评定问题,政策要向他们倾斜,可单独设立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职级评审办法,在辅导员序列中设初级岗、中级岗、高级岗,产生一批教授级辅导员,为专家型、职业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3.加强领导保障。学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统筹规划、安排这项工作。尤其在辅导员岗位职责、理顺工作关系、政治待遇、人员选聘与出路等环节上要加强领导,保障有力。要加强学科建设,保持发展后劲,尝试开设辅导员专业。表面上看来,现有的思想政治专业最贴近辅导员岗位,但实践证明,两者差距还是较大的。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成才规划等方面的服务,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设立辅导员专业,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建设,才能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面发展,促进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形成。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队伍建设的需要。学校要拿出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培训,支持为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而设置的学术阵地的建设,例如办刊、举办论坛等。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的硬件环境,创造工作便利条件,尤其是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网络、进公寓,一个办公无纸化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学校要为辅导员实现现代化办公提供应有的后勤保障和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校;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21-0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无论对高校、辅导员,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因此,发现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为契机,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研。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意义
(一)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积极调动辅导员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加强敬业精神,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打造一支工作实践能力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考查和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1.职业能力大赛是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可以使辅导员亲身体验以往工作中没有接触到的内容,为其学习以及锻炼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提供直接感受的机会,提供培训和实际工作不能完全企及的实践条件,迅速帮助年轻的刚入职的辅导员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2.职业能力大赛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三化”的有效措施。随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逐渐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之路已经成为学生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以往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因缺少实际应用以及展示的渠道,经过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后,所学知识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应用,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印证培训的效果。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培训中出现的不足,同时也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更好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三化”水平的提升。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内容和形式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赛制和题目内容,紧密地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相关,经过归纳分析,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班情熟知、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情景案例等比赛项目,以上环节做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统一。通过参加比赛,使辅导员意识到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是较为重要的,如思维判断、工作方法、语言组织、文字使用、新媒体运用等。
1.基础知识。比赛形式一般是书面闭卷考试,重点考核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及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实际的比赛中,有部分辅导员体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表现,虽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流程和实施方面对答如流,但在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时事政治方面却较为欠缺,这也提醒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
基础知识测试的重要,意味着辅导员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三化”的最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向着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发展的,而是涉及时事热点话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学习。
基础知识中增加微博写作,目的是在对辅导员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写作水平进行考核,一般采用个人微博、微信模拟的方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将微博写作融合于实际工作中,在虚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上获得主导权,是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2.班情熟知。对所管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是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条件。此环节主要采用电脑展示的方式进行,为了增强比赛的可观赏性,将枯燥的学生信息通过电脑平台,展示“大海捞针、鱼目混珠、描述定位”等三个部分。班情熟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经由屏幕随机抽取展示的学生照片,由辅导员通过照片提示,回答学生班级、姓名、专业、性别、政治面貌、民族、担任职务、宿舍号、宿舍其他成员姓名(至少说出3个)、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兴趣爱好等内容。重点考核辅导员对班级每一位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情况。
3.主题班会。此环节中,要求辅导员以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内容,自由设定主题,班会体现的观点要鲜明突出,有完整的班会结构,与学生要有充分自然的互动,结合所带学生专业和心理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教育学生的目的,具有现场性、互动性、团体性等特点。利用辅导员在主题班会的组织过程,充分展示其在班集体、团支部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指导作用和工作能力。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1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几句话写的很简单,但内容极其丰富。因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又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是教师,说明辅导员要教书育人,因此辅导员要储备足够的知识,要能"传道授业解惑";辅导员是干部,说明辅导员要管理育人,因此辅导员又要具备管理经验,要能顺利组织、实施和指导学生活动。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的任务重大,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辅导员要"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寝室"、"坐得了办公室"、"去得了绿茵场"、"教得了学生"、"写得了文章"。
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说明辅导员工作是非常庞杂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无形而抽象的工作,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达,可能正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辅导员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储备各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体会、不断学习;辅导员又要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而管理经验的形成,更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要随机应变,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应急事件,而这种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正是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又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即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何为"良师"?良师就是辅导员要为人师表,成为大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成为大学生的"导师";何为"益友",益友就是辅导员要敬业爱生,成为大学生的知己和知音,要成为大学生的"朋友"。无论是"人生导师",还是"知心朋友",这几个字是非常简单的,但其意义却十分丰富,想要做到,需要辅导员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包括知识、能力、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因此,无论是从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本身来说,还是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来说,我认为,成为一名辅导员也许很容易,但是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辅导员是很难的。但正是因为"难",我们才去克服,才去挑战。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2 这次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这次培训又安排了两次课堂观摩。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教师培训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3
20xx年7月22至8月5日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安徽财经大学举办的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益匪浅。
第一,深深感受到安徽省各级教育部门对本次培训的高度重视,在此次培训的开班仪式中,安徽省人事处许绪荣处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袁立庠主任,安徽财经大学党务常委、副校长王建刚教授等领导亲临现场并给我们做深刻的讲话。在培训期间,安徽财经大学的领导与老师也多次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这是第一次在安徽财经大学开张经管类的“双师素质”培训,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安财大的重视程度和培训的高水平。
第二,培训的内容丰富全面,知识结构合理。在这次培训中,分别开设了“erp、沙盘、基础会计学课程及实验、电算化课程及实验、审计综合实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及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安徽财经大学的具有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授传授。通过这些学者专家的讲授,使我们了解了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系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懂得了这些知识的运用,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提高。弥补了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老师在专业性、技能性素质上的不足。在听课的过程中,深深被他们的渊博知识所折服,更加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会计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应当自觉的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当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背景下,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知识、技能更新的步伐,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立足社会呢?更不要说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了。因些,应当始终紧绷学习这根弦,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