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去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理论深造。作为民办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注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占重要地位。但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来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加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经济学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教学改革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针对性,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内在地反映了经济学人才需求的质量并能够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取决于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看,经济学专业不仅理论性和综合性强,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复合型课程和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多元化定位,新的变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程与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细分,对人才需求开始越来越细化,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一,专业定位不清,培养人才规格趋同。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论哪个层次,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所以经济学专业本科定位非常重要。应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人才需求,选准层次,合理准确定位,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长项,培养有特色人才,避免培养的人才大众化,流于平庸,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才的匮乏,原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他们才能满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从培养模式设计看,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注重基础教育,理论课较多,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民办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现有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团队资历、梯队建设等方面也极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尤其是在优秀教师的聘用上特别困难。一些民办高校被动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工作,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达到评价教学工作的目的。从某种层面上说,民办高校并没有完全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学术氛围的提高,不利于今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第五,从社会实践培养方面看,缺少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高校与社会缺少互动,高校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缺少常规互动,信息闭塞,很难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在假期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也是在大四学年,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组队实习,但更多的学校只能让学生自主实习。但这个时间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就业相冲突,不少学生为得学分,不得不参与,但效果不理想,这些主客因素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1、按需培养、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实力、层次、特点等差异进行细分,并进行相应定位。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定位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细,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互动联合机制,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订单”要求实行“2+2”、“3+1”等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大一和大二年级注重基础学习,加强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大三和大四年级注重宽口径设计专业方向,特别要注意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并不断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结构上,注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教学内容上,注意强化学生参与的实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一个教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可以尝试理论内容一人主讲,专题研究、探讨前沿热点问题实行双讲或多讲,进行思维碰撞,并设计各种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张考卷、一个任课教师评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基础理论卷面笔试考核,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体现,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合作考察,个人表现通过学生团队集体评价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综合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成就感中找到兴趣,从而培养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对教师选拔不仅以学历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专业工作实绩,从制度上要求没有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的教师要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相关部门调研或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教师把社会实践的感受融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多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进能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作为大学生再教育的实践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空泛。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活动,使得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学校建立各专业联合实习基地,可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各专业联合打包实习。通过各专业联合组队实习,既可以使企业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类人才,又给各个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避免了一个专业十几人到一个部门、一种岗位实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管理问题。加强创业综合实验室建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鼓励校内各专业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联合创业,如模拟组建各种研发中心、创意策划公司、生产中心、市场推广中心等,培育成熟的模拟公司,予以奖励资助,鼓励学生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创业。
总之,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保成、张锡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
[2] 樊继轩、张锡候: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3] 罗良清:新专业目录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1概述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包含了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不同内容[1],是一个内容繁杂的专业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既重技术,也抓管理,还要加强工程经济意识。
2《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2]。土木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显著特点,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发挥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3],项目决策者必须根据工程经济分析和评价的结论,以此做出是否能够投资的决策。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也应在项目的寿命期内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就需要考取一些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如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想要考取这些资格证书,考生不仅需要专业要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需掌握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工程师,经济上可行是技术方案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技术经济效果的最佳匹配也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这些都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具备基础的工程技术方法的同时,也能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项目中的大量经济性问题予以决策。《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将工程与经济交叉起来的边缘学科,主要分析、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性问题[4,5],涉及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学科的内容[6],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理解经济效益的实质,从而具备分析经济效果和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这门课程将工程、技术和经济三者结合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经济观念,则是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经济意识,以科学方法解决一些工程经济性问题[7]。
3《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过程中,工程经济相关课程开设不多,考核方式较多为考查,对工程经济的重视度不足,学生缺乏工程经济相关知识,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2)工程经济学教材数目较多,各有各的侧重点,但章节之间联系性不足,知识点散乱,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把握重点内容,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3)教学过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方式,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无形中就削弱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4《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问题,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提出以下解决方法:1)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要有志成为项目决策者的意识,养成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工程问题,掌握与其有关的技术、法律等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2)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重新规划,将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为学生讲解,以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案例进行阐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工程经济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组织规划其余教学资源,让各章节内容联系更紧密,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有针对性,清晰明了各环节的关系,觉得学有所用,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达到教学真正的目的。3)教学过程不建议完全采用讲授的方式,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以讲授法为主,重点、关键的地方详加解释加以强调,结合讨论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工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卷面考试,但这种考核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将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撰写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则让学生活学活用,直接将所学的技术方法处理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结合期末的试卷成绩,就可以较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语
《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注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志成为项目决策者意识的培养,还着重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详细讲解理论知识,还需与工程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寻春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7):1133-1134.
[2]邓寿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比较[J].惠州学院学报,2013(6):117-123.
[3]曹丽娜.浅谈《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2(13):196-197.
关键词:水工程经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排水工程造价;课程体系
水工程是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推进教学改革和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方针,在对给排水工程专业新名称酝酿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名称,水工程与科学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为对象,研究水的供给及处理、废水的收集及治理以及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的工程应用性学科。水工程经济是水工程技术学与工程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以水工程项目为对象,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水工程项目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的科学。其核心任务是对水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决策。因此,《水工程经济》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1《水工程经济》课程开设的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在给排水工程领域,系统地开展有关水工程经济问题的研究。1991年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德康、王德仁等编著出版了《技术经济》一书,阐述了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明确提出了工程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研究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探讨和开展工程建设的费用模型和优化设计。此时国内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给排水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少量工程造价知识外,几乎没有其他工程经济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993年,国家建设部牵头编制、了《给水排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细则》,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指导下,为城镇给排水建设项目规定了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强制推行招投标制度后,国内一部分具有给排水工程造价师资的院校开设了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2001年,全国给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了给排水工程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修订结果,增设了《水工程经济》课程。2002年由张勤、张建高主编、张杰院士主审,出版了给排水工程专业第一部《水工程经济》教材。至此,部分学校陆续将给排水工程概预算课程调整为水工程经济课程,或新开设《水工程经济》课程。2012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明确了和水工程经济有关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2《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要求
2.1《水工程经济》知识单元、知识点要求。《专业规范》规定了与《水工程经济》课程有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知识单元包括:投资方案评价、工程项目财务分析、敏感度和风险分析、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分析、水工程项目后评价、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水工程项目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和水工程的运营费用分析。知识单元是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知识点是知识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代表相关知识单元中的单独主题模块。《专业规范》规定了与《水工程经济》课程有关的核心学时数为16学时。16学时为各高校执行的最低限值,知识点的内容必须包括在各校教学计划中,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具有的;知识点和核心学时并不能完全代表该知识单元的全部内容和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2.2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专业规范》明确规定了本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熟练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从事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3《水工程经济》课程现状
3.1《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课时和师资。目前,大多数高校《水工程经济》课程开设约1.5~2学分、24~32课时左右,个别高校根据其培养方案开设了3学分、48课时。《水工程经济》水工程技术学与工程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现在各高校开设《水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由经济学或工程经济学教师兼任,二是由给排水工程专业教研室教师兼任。3.2《水工程经济》课程教材现状。目前,给排水工程专业可供选用的《水工程经济》教材有两部,一是张勤,梁建军,张国珍主编的《水工程经济》(第2版),其二是由王永康、赵玉华、朱永恒主编《水工程经济—技术经济分析》(第2版)。两部教材的内容严格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编写,主要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方案评价、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价值工程、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水工程项目概算和水工程运营费用分析等。
4《水工程经济》课程存在的问题
4.1《水工程经济》课程课时和师资。在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关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仅有《水工程经济》这一门,32左右课时偏少,较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学完《专业规范》规定的内容,并达到《专业规范》所要求的应用知识的能力。经济类或工程经济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对水工程领域的知识缺乏,上课的重点在工程经济学基础,部分高校直接用《工程经济》作为相关教材,知识点难以覆盖《专业规范》要求的宽度,课程内容难以与水工程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不佳。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师对工程经济学、水工程估价等知识掌握不够,许多知识点只能照本宣科,或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4.2《水工程经济》教材内容。目前面试的两部教材的内容严格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编写。但是,《专业规范》只是对核心知识点提出了基本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定位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以体现各高校自己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给排水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能够从事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下、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能力”。和水工程经济相关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够编制给排水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水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费用-效益分析和结论等,该报告在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二是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编制水工程投资概算、施工图预算等工程造价文件。在水工程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和工程施工等阶段,确定建设项目的造价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造价是所有投资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基础。现有教材,侧重工程经济学内容,水工程概预算部分所占比重较小,而学生毕业后很多工作都离不开概预算知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结合《给排水工程造价》相关教辅资料,将概预算部分比重加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水工程经济》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从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角度出发,《水工程经济》的内容应包括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和水工程估价则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分属不同的课程,从学科划分的意义上看,工程经济属技术经济的内容,工程财务属会计学的内容,工程估价属工程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水工程经济》的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泛的,其中任一方面的内容都可以独立成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组织《水工程经济》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水工程经济》的教学效果。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是将《水工程经济》内容分为“工程经济学基础”和“水工程估价”两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模块,将工程财务的内容作为“工程经济要素”纳入“工程经济学基础”。“水工程估价”内容包括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水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文件的编制和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其中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现行的建设工程发承包阶段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模式,应重点阐述。采用模块化带来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完善了《水工程经济》课程内容体系,弥补了现有教材水工程概预算部分内容不够完整的缺点;二是教学过程中,依据模块的内容,选择不同学科的老师,“工程经济学基础”可以由工程经济学的老师担任,“水工程估价”则由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师担任,发挥各自的长处,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以体现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6结语
能够进行水工程建设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是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组织《水工程经济》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本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课程学时少、内容繁杂的实际情况,水工程经济课程内容应结合学校定位和培养方案确定,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李喜林,刘玲,肖利萍,刘海卿.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
[3]周俊,张伟.《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与改革[J].价值工程,2013(14).
[4]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
[5]王永康,赵玉华,朱永恒.水工程经济[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张勤,梁建军,张国珍.水工程经济[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16-02
在激烈的招生与就业的竞争下,地方工科院校建设具有“工科特色”经济学专业刻不容缓。地方工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应该推陈出新,逐步发展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而言,寻找经济学专业的工科特色,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才能够在在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为此,笔者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实际情况,对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进行研究。
一、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状况调查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10级120名大四学生对于本专业建设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以下是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对于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上,大部分学生的选择都是比较合理。而对于专业课设置的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应该提高专业模块课的比例。而在调查学生们期望学习什么样的选修课时,77.6%的学生选择了金融方面的课程,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课程实践模拟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实用性是其选择较满意课程内容的原因。
(二)教学方式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问答、任务布置以及自由讨论等传统方式,而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较为欠缺。这说明在经济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模拟就业、课程模拟实践,以及邀约知名企业家或学者开设讲座。
(三)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仅参与过课题研究及校内的社会调查,而到企业见习和参加相应课程实训的比例较低(见图1)。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侧重实地实习,学以致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相应的工作氛围。在实习方面,他们更愿意学校能够联系实践单位或给予指导,或是有共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一起外出考察实践。
二、河北工业大学与其他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比较
本文将河北工业大学与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三所学校的经济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专业建设上的共同之处,了解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1.培养目标对比分析。不管什么样的高校,其专业的建设、管理、改革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原理的要求在四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厦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都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其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其法学背景在培养中突出了它在经、管、法三方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则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天津财经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表达素养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2.课程设置对比分析。四所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似或相同,但是在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有所不同。厦门大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它主要设置的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课程;天津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主要培养的是财经专业人才,所以主要设置的是应用性课程,例如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而河北工业大学更偏重量化分析课程,如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
同类工科院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比较河北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之间的异同。
1.课程设置对比。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专一、更有争对性。辽宁工业大学旨在培养国际运输与现代公司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在其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交通物流的特色;河北工程大学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房地产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偏向于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2.实践教学对比。河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暑假社会考察、课程实践、模拟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而河北工程大学的实验教学环节有三种形式:一是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房地产金融学、信息系统管理,这些课程实验主要是在学校机房或实验室进行;二是实习实训,学校牵头组建校外实习基地,并选聘现场指导老师,做好任务书或指导书,以评分制对学生进行实地的专业实习培训;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这点和河北工业大学在过程中基本相同。相比较而言,河北工业大学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过程监管与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三、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与对策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河北省属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以为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应该重点关注京津冀地区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规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经济学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应用“双轮驱动”模式,按照“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这一指导性公式设置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侧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应用能力: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二是金融投资基本技能。
(一)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标,完善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强调大学的定位要明确,指出“许多大学眼睛是向上的,不是向下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往研究型大学上靠,从文献堆里找题目,希望培养研究型学生,而不是考虑如何通过为当地经济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给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好的机遇。例如河北工业大学地处天津,背靠北京,面向河北,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瞄准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机制,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面临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因此为了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为地方服务的能力,我们在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原来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课程,开设了区域与城市规划课程。要求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知识时,应该增加一些更深入的案例与专题课,从而帮助学生对地方的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理论上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根据社会需求,在现有金融学原理、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证券投资实验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一些准备。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在继续加强原有实践课程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增设模拟性的实验课,为学生就业积累经验,如金融交易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仿真操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证券企业的工作提供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深入掌握课堂知识并能运用基本原理思考实践经济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通过对指导模式、考核制度等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调整和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于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由于客观或主观的种种原因,使得其培养的经济学人才相对来说缺乏竞争力,这就需要从事专业建设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积极探索,转变观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重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7-158.
[2]杨霞,彭芳春.工科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3):68-70.
[3]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0-122.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Shao Wei, Feng Cheng(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and tries to fin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nnovation of macroeconomics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croeconomics,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students.
Key words:macroeconomics; reform in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1.引言
?S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都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专业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的教授多以理论传输为主,使得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分析问题思路狭隘。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宏观经济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本文基于“创新导向―项目核心―创业目标”这一理论,希望可以总结出更加适合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2.宏观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
创新创业理念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近几年在我国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高校只是照搬发达国家,不能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导致项目成果与我国现实不符;而一些普通高校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发展滞后。创新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结合不紧,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普遍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及创新的重要性。
2.2 教师缺乏“多样性”
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组成单一,通常是在高校学习毕业后留校,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创业就业经历。即使部分高校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但仍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常常只有对课本的讲解,或者偶尔结合实际问题,但往往只有教师“讲”,学生的参与很少,在期末考试时,经常可以发现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地解答,而与现实相结合的灵活的解答题,学生们就会乱答,失分严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装备理论知识,更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3 经济实训平台不足
高校经常在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时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教学。高校中拥有经济实训场所的学校较少,有些学校即使拥有实训场所,可能也只是一些被淘汰的老旧设备,无法进行操作。学校对校内经济实训资金人力时间投入不足,对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理论,实践活动大多成为一种“形式主义”,阻碍了学生和教师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4 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多是已经沿袭多年,学生们不能得到个性发展,也就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有些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比较全面,但由于多数没有评价标准,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技术手段国内外经济现状”,其实施成果究竟是好是坏就难以判断,学生们也很可能浑水摸鱼仅仅为了达成学分目标。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等人才。
3.解决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点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拓展学生们创新思维,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同学们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中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出以下建议。
3.1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拥有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时,要充分与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宏观经济学充分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这样无论是教导还是学习,都可以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能用已经教授的经济理论解释的我国当前发生的经济现象,分小组让学生自主分析,并选取适当课时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听讲并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甚至可以将此作为学生期中考试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2 培养全方位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团体,高校为招收多层次的教师可以提高工资水平,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社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拓宽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视野。同时从教学评定、经费赞助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老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与将要授课的内容相关的网络热点热词,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3.3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仅仅只有书本教学已经不适合现如今对多元化的人才的需要了,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多层次人才为目标,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条件更好的学校可以设立专业实验室,打造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使同学们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企业高管、创业杰出代表等向学生们分享自身事迹,将高校与行业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校内平台,也为其创造良好的校外平台,多方位地向同学们提供服务,科学合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人。
3.4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创新创业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在授课时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使同学们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到其中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将实践经验与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考试考核方面,也不应局限于课本习题,可以选取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定学分与奖学金时,可以将同学们的专利、创业、论文等纳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4.结论
关键词:学科融合;案例教学;实训
《建筑工程经济》是工民建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学生能学习到建筑活动相关机构运营的方式、现金流量的构成和等值计算、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几部分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以“强化基本概念,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面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随之调整,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专业毕业生。本文以高职职业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材和教师灌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且大部分计算公式都有很严格的假定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比较复杂,已知的信息和资料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为公式所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应用条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的转化,让学生在复杂的工程实际情况中去实践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该门课程是建筑工程与经济学俩门学科的融合,也是建筑工程专业课中经济学常识的唯一的课程。作为一名预算行业的建筑工作者来说,建立成本、收益等经济学概念非常的重要,这会帮助工程项目产生良好的效益。在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建筑工程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对对方的专业知识比较生疏,俩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度不够且更新缓慢,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同时具备这俩门学科的知识储备,加强建筑工程和经济学两个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授课内容上做更好的整合和更新。
2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加强经济学知识融入与实践教学方法结合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建筑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在从事《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经济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逐渐增加经济学常识的知识,因为经济学里的供给与需求、边际效益递减等等规律和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会加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一点的经济学基础后,教师可以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案例加入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的内容,让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效果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来计算经济效益。比如讲到项目融资,可利用银行贷款,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等渠道,这样可以结合生活体验来讲授这些金融机构的本质,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能够获得的收益。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20万元模拟货币,由小组讨论决定将这笔钱多少比例用来购买国债,多少比例用来购买股票和多少比例用来银行存定期,并指导学生关注当前实际的国债利率,股票市场行情和银行利率,随时根据行情来调整小组的投资比例,在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根据各种金融市场参数和工程经济学公式计算出哪个小组的收益最高,哪个小组为本学期投资的优胜小组。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形势,对这些经济学知识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2.2增加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院长朗代尔创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把现实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师的单向授课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研讨,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选取的工程案例要有代表性和高度的仿真性,并且能将学生学到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进行综合的练习。例如:讲到价值工程的章节时,先介绍价值工程学科的产生,由20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工程师迈尔斯创立,当时由于战争物资缺乏,迈尔斯不得不用成本更低的不燃纸代替石棉板的功能并取得巨大成功,进一步研究之后,创立了价值工程学科的理念:“用最低的费用,可靠的实现产品功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讲解了当时迈尔斯的困境后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再要求学生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来完成具体案例的分析。在教学案例内容上可利用已完成的各种工程项目进行分析。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让学生选择百分比法、ABC法或强制确定法中的一种选择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关注效益最好的项目,最大限度提高经济利润。例如,如果对当地某家设计院过去一年的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的话,根据设计院接手的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选择使用百分比法来确定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在利润总额中贡献的百分比,进一步选择比重最高的住宅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在确定研究对象后,价值工程工作人员对住宅项目的起到的各个功能(平面布局、采光通风、建筑造型等等)进行功能评分,所谓的功能评分,就是按照住宅对各个功能领域满足的程度进行打分,打出的分数将进一步计算各功能的功能系数,再结合住宅的成本资料计算出成本系数,利用价值系数=功能系数/成本系数的公式,计算出价值系数。最后一步,需要利用价值系数的数值找出有改进空间的功能,在今后的住宅项目中,设计院的设计重点是找到改善这些功能的方法,并结合适当的施工方案,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住宅工程项目中改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案例里,学生能利用实际的项目将价值工程研究这个章节的各个步骤学习巩固一遍,遇到问题可以和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计算方式,都接近工作实际状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增加实训环节
为了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应在课程结束后有一周的时间专门针对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全面评价其经济效果[3]。进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将实训项目的知识点有着充分的准备,将实训项目的背景资料提前发给学生,提示学生如何查阅寻找计算参数(比如复利系数、经济内部收益率、折现率等等)。另外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和计算方法演练的过程,结论应是开放性,并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目的就是利用这样的实训案例对建筑工程经济的大部分知识点进行综合的练习。比如某工业建设项目,现有建设投资,建设期、生产运营期、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残值率、类似项目年份营业收入等等基础计算数据。这样学生根据项目特点使用年直线法计算该项目的年折旧额。同时,可以用概率统计或者回归分析定量预测的方法预测项目正常运营的年收益。查找对应的复利系数,再利用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可以计算该项目的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最后将这些指标与行业基准折现率做个比较,譬如:财务净现值大于零,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折现率,动态投资回收期小于基准回收期,就说明现有的建设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未来可以盈利,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有多种购置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各自的购置费、安装费、使用年限、大修费、大修周期和残值,这样可以利用多方案年费用计算方法对不同设备购置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通过计算,选择一个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案。在实训的最后,不仅仅要进行财务评价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所在的部门不同,评价项目的角度也不一样,财务评价仅仅计算项目对企业经济效益,使用的也是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等财务计算指标。而国民经济评价则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上,分析和计算投资项目为国民经济创造的效益和做出的贡献,出发点更为宏观,使用的也是净产值、经济折现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等计算指标。这样学生对项目分别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效果评价后,从不同的角度评估项目的经济收益。在实训结束后,要将选取的参数、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形成最终的计算书和表格。通过这样的实际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可以让学生将建筑工程经济学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加深对建筑工程经济学科的整体认识,另外实训的计算量也比较大,查阅的资料也比较多,对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和计算能力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大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通过互相探讨,相互协作来完成整体项目的计算,提高彼此团队协作的能力。
3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将经济学和建筑工程俩门学科做更好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学习《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晟.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9-174.
[2]刘启够.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5):135-136.
[关键词]网络时代;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6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1
1 网络下的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不断融合,从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土木工程,主要针对土工程技术进行评价和研究。与此同时,立足于经济学视角,对土木工程技术措施以及相关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人们选择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因此,这是一门贴合社会实际的自然社会学科,其能够结合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展开教学,然后立足于经济学相关研究视角,对土木工程技术方案进行效果论证。因此,其更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是工程学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加剧了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求,也对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工程经济学教育是造就“创造未有世界”的工程科技人员的主渠道之一,为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力。工程经济学能够对相关技术性人才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强化基本的设计能力。尤其是在创新发展时代,工程经济学已成为一门受大家高度认可的自然科学。
2 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
2.1 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
互动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细讲与精讲相结合,从而提炼和总结教学中的精华内容,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方法,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工程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及不确定性分析和经济效果评价等内容进行细化讲解时,可以深入对每一个细节知识点进行讲述,使学生能够采用最新的理论及知识原理,对不同知识点中的关键点进行总结和拓展,同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对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对于不重要以及不需要深入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由讨论互动,并通过不同的交流学习方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2.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很好地诠释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当前是信息化时代,也是互联网时代,因此实践技能更为重要,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工程经济学教学应该采用集体协作及合作学习的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教学环境。充分融合社会实验室以及课堂试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实际项目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工程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通过提问以及考察,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穿插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2.3 引案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是我国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案例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在对案例进行讲解分析过程中,会在无形中强化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工程经济学理论中的财务评价内容进行案例讲解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关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结合案例的现实性以及客观性和典型性,有针对性和具有侧重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时,不但要选择具有导向意义的案例进行示范,更要选择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问题式教学模式,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问题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然后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对相关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能力,使教学问题能够不断启发学生,为学生服务,真正在其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不断强化和完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和积极探索实践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一个问题都应当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能似是而非,让学生似懂非懂。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来看,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工科毕业生理论知识都较为扎实,但从学生就业实践过程来看,很多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之间并不匹配,硬能力不强、软知识过硬、理论知识多、实践技能低。因此,应加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通过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工程经济学的技能评价及技术方案优化评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工程经济学学习应将重点放在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工程方案相关数据资料来源及规范化设计流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J].2016(2).
技术经济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徐寿波,198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理论内容和应用领域上都涵盖了诸多专业,并形成了工业技术经济学、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等诸多分支。技术经济学教学在全国高校经济、管理和工程专业普及,并逐步形成了技术经济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较为完善的技术经济研究和教学体系。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2003)认为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是一门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应用经济学课程。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掌握工程领域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工程方案的选择和比较中,很重要的要求是把握好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从而实现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技术最大化。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技术经济学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评价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如何从经济角度出发选择最佳技术方案。从宏观角度讲,能够促进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科专业。从思维方式上来看,工科学生往往重技术手段,轻经济效果,不能进行技术与经济的统筹思考;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工科专业以科学技术等课程位置,缺少管理、经济学课程配套,从而更加强化了学生思维上技术方案与经济成本的分离,强化了工科学生固有的轻经济管理,重技术的思维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给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中带来的危害。从工科学生未来从事的工程师职业内容上看,其工作对象往往集高度的实践性(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高度的综合性(融合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谢志江等,2003)。综合上述两点,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必须能够将技术思维和经济思维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启发式的,根源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成为技术经济教学乃至工科学生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扮演好案例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独奏者”,而案例教学法完全颠覆了这种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伴奏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在独奏者模式下,教师习惯于“大包大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被完全固化,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简单的回答是与否的位置。这样一种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可以被带入案例教学中。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如果教师过分放大学生学习讨论案例的自由度。整个案例讨论和学习就如同大海中的无帆之船,会偏离主题乃至主题分散,最终危急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过犹不及,两种角色都不是正确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称职的伴奏者,既要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又要做好领路人的角色,时刻把握案例讨论和分析的内容与方向,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公正的评价。
2.精心挑选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师组织实施案例分析与讨论的剧本。一个合适的案例不仅仅能够真实反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能够精心挑选和“剪辑”案例。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复杂关系,笔者经常会选用美国铱星公司和“协和式”飞机的案例;而韩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和三星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案例常常被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之于一国经济和一个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的不同战略;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技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的难点之一,在学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的时候,美国人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曼哈顿的案例,以及我国保险企业向孩子家长推荐的成长型保险等可以作为相应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很多相关学科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学案例,也可以引入到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比如在讨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选址问题的时候,工商管理中的有关肯德基选址策略的案例,可以被借鉴到案例教学中,讲肯德基选址中根据商圈、聚客点等的选址要求与建设项目场址选择进行比较,以此说明不同建设项目对选址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