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职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异中求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着力点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面对不同实验主题要有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是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我们进行求同比较教学,这种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了几个物理实验后,自己探求其中的共同点。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
(一)教学材料
1.液体的扩散实验。该实验我们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扩散是需要几十天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这在课堂教学上根本无法完成。通过采取改进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在30田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2.改变内能方式。我们的实验内容是在压缩引火仪中加入硝化棉,当我们快速按压活塞时,由于密闭的气体被反复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致使硝化棉燃烧。我们都知道硝化棉燃烧的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可以说是瞬间,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捕捉到这样的瞬间,从而对整个实验的变化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这两个不同的实验主题,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来避免实验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对于时间长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我们采取快放的方式;对于时间瞬间的,我们可以采取慢放,将整个实验过程清晰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2]。
(二)教学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究竟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目标,章节中各个部分是否能够进行协调运转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好物理实验学好物理。
存异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只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而不能发现其之间的个性,对于物理的学习仍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创新,利用好同中的存异,这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一)实验方法同中存异在教授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发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设计要求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口玻璃瓶内放了些水,在不断给瓶内打气时,达到一定限度瓶塞会跳起,观察瓶内的变化。实验结果:在瓶塞跳起是瓶内会出现白雾。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就需要有求异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将水换成酒精,因为酒精较水更易蒸发,实验效果更佳。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何谓创新?“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言。那什么是“旧”?是以课本为教材,是按“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模式解读课文?是“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是对字词句语修逻的训练?一个教师若只会做这些,那他就不具备做语文教师的资格;若全部否定这些,那就是矫情。我这样理解“旧”:是过去的自己,是上一届学生。于是创新就是对自己的超越,对学生的重新认识。
第一,学习内容是开放性的。平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一同发现感悟生活的美,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一点在写作学习中可以得到突出的体现。高中生感情丰富,思维敏捷,向往未来,追求真理,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大多目标高远,想象丰富,也富于创造力;只是升学压力使他们的接触面相对较窄,常在作文时大叹苦经,而他们的日记和随笔却能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于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写周记、日记,不规定字数,不规定题材,不规定文体,只要是自己所见所感,所闻所思,出自生活的作品都欢迎,以兴趣为主,长短不论,以我手写我心,让文字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若是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又有谁会拒绝文字表达呢?正规作文训练,只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写作内容,也会精彩无限。每次作文多布置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观察思考;让步入高中的新生写“我有这样一个梦”,让离家住校的孩子写“想家”,让痴迷于流行歌曲的学生写“我最爱的一首歌”,让对电视着迷的同学写“我最喜欢的广告”,让足球爱好者写“老师,我对你说足球”。当我们把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向生活后,又可让他们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点,帮老师出作文题,并写出写作意见。这样的写作学习,不但能学会感悟生活表达自己,还能培养创新精神,训练思维能力。
第二,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是开放性的。如果说过去是由教师决定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得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知识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学习新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读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查找资料,力求自己解决部分疑问,确定自己学习本文的重点和目标,寻找可以拿到课堂讨论学习的议题。如果说过去的学习以听课和完成练习为主要方式,那现在就以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章、发现问题、交流讨论为主。当然,这样的方式得有时间和资料作保证,得有课后总结报告做检验。组织这样的课内学习,实际上是为学生独立的课外研究性学习做准备,为学生的自学给予方式方法的指导。
第三,学习途径、学习时间是开放性的。学校可以学语文,家庭、社会都可学语文。老师教你语文,报刊杂志影视传媒街坊邻里都可以教你语文,只要你愿意学,有心去学。作学生学语文,走出校门还得学语文,语文学习贯穿整个人生历程。所以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养成学习的趣味,学会学习的方法,训练对语文的敏感。语文教师能在这方面尽自己的力量,把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语文的爱好和趣味,教给他们某些学习的方法,就可以说为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新,魅力无穷,但路途一定坎坷,或许总有失败相随。所以倡导创新,但不应盲目行动,因为教育不允许过多的失败。尤其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一定要把创新思路与所面对的具体学生联系起来,实施创新教学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方能保证创新的收获。而且,创新不等于完全抛弃传统,几千年的汉语学习,一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从关注教法到更多地关注学法,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符合时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但不等于老师完全不教,所有的学习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我们就不会满足于过去的自己,而能思考时代的发展,分析学生的变化,超越自己,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又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4)重视基础,活用教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若滑坡体处于饱和状态,有效应力将会有所减小,而空隙之间的压力为正,若滑坡内的孔隙压力过大,那么滑坡将会失稳。受水力梯度的影响,水在滑坡内将会形成渗流荷载,主要包括浮托力和渗透力。托浮力是一个向上的力,它会导致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当有隔水层存在于滑坡内时,隔水层将会受到渗流荷载的净水压力作用,静水压力的大小随着裂隙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力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时极可能造成梳理劈裂,从而导致滑坡发生;若滑坡内存在较大裂隙,那么水流的速度也会随之而变大,滑坡的稳定性也将会受到动水压力的影响。
2利用有限单元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2.1有限单元法
有效单元法是一种数值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复杂工程。有限单元法同传统的数值分析法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不用事先对遭受破坏面的形状及位置进行假设;可以对处于复杂地区的地貌、地质、地形的工程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以及工程中的载荷、本构关系、约束条件进行模拟。
2.2基本原理
利用有限单元法可以将连续介质逐步转化成离散介质,有限各单元的组合体代替原理的连续介质,各单元通过结点互相连接,把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通过充分原理或虚功原理建立求解结点位移的联立方程。可以利用函数插值来获取,再通过计算获得单元内应力和单元内应变革。单元的适应力随着函数阶次增高而增高,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选取的阶次越高而越高,因为随着阶次的增高,计算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选取合适的阶次对于缓坡的稳定性研究来说十分重要。在运用时步增量时,第n时步的节点位移增加量为{Δσ}En与内部位移增加量{ΔX}n分别为:{Δσ}En={ΔX}N={ΔU,ΔV,ΔW}T根据节点位移增减量可以得到单元内部位移增加量,即:{ΔX}n={N}{Δσ}En依据弹性伦理,得到{Δσ}n={Δε}n=[S]其中[S]=[D][B]式中[S]代表应力矩阵;[D]代表弹性矩阵;[B]代表应变矩阵。根据经理等效将体力、面力等外力合理的分配到相关结点上,即式中{ΔV}、{Δq}、{Δp}分别表示体积、增加集中力的量、面力。在通过虚伪原理可以推出平衡方位为:在将绕结点进行组合,就能得到全体结点荷载增加量同全体结点位移之间的对应关系,即:[K]{Δσ}n={ΔF}En将以上的所有数据进行叠加处理后,便可以得到n时步时结构的位移量分别为(б)m、(σ)n、(ε)k。
3水利水电工程滑坡灾害评价
3.1灾害评价的概述
在对滑坡灾害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对引发灾害的主要因素进行确定,在依据主导因素确定指标时,最好针对滑坡灾害评价建立指标体系。对于库岸滑坡的灾害评价主要包括危险性、破坏损失、防治工程效益等方面。进行危险性评价时,要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其稳定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危险性评价是破坏损失的评价前提,是对滑坡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等进行评价;防治工程效益评价需要依据危险性评价来选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针对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合理性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为防治工程优化提供合理方案。
3.2主要工程措施
在对滑坡工程的灾害进行正确的评价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有排水、抗滑挡墙、锚固支护、阻滑键等方式。滑坡治理最常见的方式是地下排水和地表排水。采用地下排水时主要就是在滑体内安装排水盲洞、排水钻孔、排水平洞、支撑渗沟等方式。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对滑体进行处理要根据滑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地表排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截、排、防等。截,主要是在滑体周围设置截水沟,使滑体周围的水不会进入到滑体内;排,指的是利用滑体周围天然的水沟或修建的排水沟,将地表的水引流到滑体的处,减少渗入;防,主要是采用合理的防渗措施对已经流到滑坡范围内的降雨或地表水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可采取对地表的裂缝用水泥浆封口或用黏土进行回填夯实,降低渗入滑体内部的水的速度,并尽快将水引到滑体外部。
4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对师资素质和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将高职教育师资资格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更没有具体明确的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仍沿用《教师资格条例》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规定,把高职教育师资等同于普通高校师资培养,造成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岗前培训)目标不清。这种状况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直接影响着高职新教师培养模式建构及其专业化发展,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二)培训内容和方式与高职教育要求脱节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师资岗前培训,依然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与高职教育要求脱节。如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在《关于做好2007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和的通知》中规定的高校(含高职――笔者加注)教师岗前集中培训的内容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校本培训内容包括校史校情校规专题、教学实践专题、教育与教学评价专题及科研方法专题等。培训形式为: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等形式;再如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师[2007]31号)规定的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与上述黑龙江省的要求基本相同。从两省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看,既没有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内容,也没有企业实际工作实践过程体验等要求,培训内容缺乏高职特色,培训方式缺乏职业特点,这与高职教育师资培养需要相距甚远。
(三)培训时间短、过程不规范
从培训时间上看,高校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大多为半个月左右(总学时120学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对于那些非师范类(教育类)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不算职业教育类课程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践,单就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内容的学习来讲,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培训过程来看,新教师岗前培训突出的特点是“短平快”。集中培训的时间短暂,除了“暴风骤雨”式的知识灌输,就是“纸上谈兵”式的实战训练。急功近利,难以保证高职新教师培养质量。
(四)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滞后
近年来,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相比,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明显滞后。
一是对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认识不足。各高职院校和相关研究人员比较重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但对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关注不够。
二是对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结构缺乏系统与科学设计,目前仍基本停留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层面。
三是现行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体制制约着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师资源头的本科高校,除少数师范院校外,其他并不开设职业教育理论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相关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责任。而作为负责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各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它是一个服务与咨询机构,也没有开发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责任和能力。这就造成了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责任缺失,影响了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
另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不够深入,也是导致高职新教师培养课程开发建设进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新教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相称,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规范和引导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
1.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师资任职无标可依的问题,克服高职新教师培养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要求,也要包括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包括职业教育理论、职业实践能力和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要求等。
2.应独立设置高职教育教师资格。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相对应,把高职教育教师资格作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的一种类型,明确资格标准,实行单独考试制度,颁发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证书,以建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证书,以建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完整序列和认证体系。
3.应完善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新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等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规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如取得高职教师资格需参加多长时间、什么内容、何种方式的业务理论与教学能力培训,进行多长时间的企业岗位实践,以及达到什么标准、通过何种形式的考核等;要如何持续参加怎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这样的培训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之间的关联等。将其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有助于保障并促进教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二)创新培养体制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与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与培训框架。
1.要设置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教育的专门机构。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设立专门的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可在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学设立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性专业,由其负责对将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人员进行专门的系统教育与培训,并为在职教师提供多样性、规范化的各类专项培训等,承担起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培训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责任,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这样有助于从源头上把住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关。
2.要改变现行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和选聘模式。变先选聘后培训,为先培训后选聘。即由专门的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在大学本科高校毕业生中择优招收有意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对其进行为期一年左右专门的系统化教育培训(可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待遇),经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后,取得高职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准高职教师”资格。用人单位需从这些“准高职教师”中选聘教师。这样的高职新教师培养教育与准入制度的设计,可克服目前师资培养与选聘各行其是的种种弊端,为高职教育提供持续可靠的师资保障。
3.要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针对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实行分类培养。如在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对没有(或半年以下)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非师范毕业生,可先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再根据学员专业分别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企业实际工作相关岗位的实习实践等;对具有半年以上企业相关岗位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侧重在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则可侧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后两类培训的时间可适当缩短,但各培训项目的考核不能少,标准不能降。培训过程与方式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既要重视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尽可能地强化学员对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的体验与感受,增加其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经验。要不断完善各类新教师培训项目体系,优化教学与训练过程,以此保障和提高培训质量。
(三)加强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
课程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相关院校等在高职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上的责任,并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运行机制;要结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完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实践,并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持;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老四门”课程外,要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职业教学论等课程的开发建设步伐;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要以满足高职教育要求为宗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本着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系统与类型人员的培养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2.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3.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4.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5.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熟悉语言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第一,需要组织加强培训,通过学历进修和非学历进修,继续再教育培训等来完成。第二,需要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研究教育法、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学习了解认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教学流派的基本特征,用现代最新语言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得以完成。第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参与教改实验,撰写教研论文,以教研促教学,增强“科研先行”意识,做好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工作,使英语教学工作科学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综合上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E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应当理解为“为人”。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在古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词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了解诗词的创作年代、题目内涵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和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赏析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推究作品背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世风、世情及作者的个人境遇等情况,才能真正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侧重于“作者、作品”的考察。“知人论世”的思路是首先论世以知其怀抱,然后把握作品的底蕴,最后对语言表达的得失做出评价。
二.“知人论世”对中学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里对此有经典的阐述:“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他既指明了我们对文本研究不足的问题,也指出了“知人论世”的好处。我认为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学生来讲,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本身就不好理解,如果教师不顺势引导,知人论世,学生很难想到其隐含的深意。比如姜夔的《杨州慢》,该词通过扬州的今昔对比,将战乱带给民众的黍离之悲抒发的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导入一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扬州之前的繁华以及由于国家战乱带来的衰败,作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如果离开了国家战乱这个大背景,仅仅让学生读出姜夔目见扬州的感受,这首诗歌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引下,可以更快速把握诗歌主题,从而为鉴赏诗歌的内容和写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选取不同时期和不同际遇的典型作品,结合诗人的为人处世、理想抱负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文如其人”的道理。比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历史阶段、人生际遇中,会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喜怒悲欢、不同的理想抱负等等。
(二)有助于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
作者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情感倾向注入其中,即“诗言志”,但由于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作品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推敲。陶渊明的《饮酒》虽简单,但通篇没有提到一点隐居之情,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能窥探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为学生之前有对陶渊明的认识,知道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如此,作者的情感倾向就迎刃而解了。
(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有的诗歌作品意旨深远,作者往往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含蓄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的通篇都是比兴,这就需要我们知人论世来考究作者最初的意愿了。比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通过比兴的方法,以豆自喻,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狡猾以及曹植的聪明沉着。这里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推断出作者运用比兴的缘由。只要我们“知人论世”,就能揭开它的本体。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即便是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学作品而言,“知人论世”法也一直彰显其独特的、深远的无限魅力。
三.“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中,诗词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诗词大都文质兼美,既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教育的好载体。“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实际,谈谈对“知人论世”方法运用的几点认识。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这段话的原意虽是阐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这里却涉及了“人”(作者)、“世”(背景)、“书”(作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许多作品须与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为一个整体,才会被参透和诠释,我们在阅读和批评文学作品时要想领其要旨、真正读懂,就必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语文课中诗词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还要学习作家的人品,深入挖掘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知人论世”是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知人论世”是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因素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两千多年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它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存在。这是由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古代的文学作品往往追求含蓄、委婉,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各种表现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不容易理解。所以,理解诗歌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是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常说诗如其人,读诗如读人。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反?^诗歌,也能读到许多文字之外的内容。例如读杜子美的诗,介绍杜甫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艰难生活,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羁旅之苦;读柳三变,柳永屡试不中,仕途坎坷,被宋仁宗以“且去填词”四个字打发了一辈子的人生遭际,让学生更能读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里的满腹惆怅;读易安居士,李清照遭遇国家之变,丧偶前后的人生对比,让学生更能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蕴含的无限愁情产生情感共鸣。
可见,“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有效且重要的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主题思想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知人论世”法的运用误区
1.过多过细介绍作者,不懂取舍。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讲课之前,完全弃文本于不顾,先大谈特谈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接着洋洋洒洒介绍曹操作为文学家的形象,从诗歌内容讲到作品风格,从个人创作讲到建安文学,过多地涉及其他领域,喧宾夺主,从而冲淡了文本的价值。笔者认为,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知人论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切不可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况且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要详细介绍作者曹操,恐怕一节课都讲不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取跟文本有关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介绍,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课外进行拓展学习。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阅读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49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曾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类从社会中获取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人们交流的工具,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本质属性要求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讲解上,还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形象生动地导入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只有具备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阅读某些文章时并没有碰到生词,也没有语法的障碍,但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英语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导入。只有对英语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有效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提高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高中生因学习任务重,功课繁多,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接触外界,摄取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此他们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当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补充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就得以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我曾经过听过两个老师的公开课,这两个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Book 1,Unit 3 Travel journal Warming up作为授课内容。
老师A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教材提到的四种交通工具bus,train, ship和airplane的图片,然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说一说每一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5分钟后,老师点名抽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令人惊讶的是点到的同学站起来都说不出什么东西,表现好一点的也就是简单地用good,bad,fast,slowly来描述这四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老师A在尴尬之余埋怨学生怎么都说不出什么内容,这时的学生也一脸地无奈说他们除了Bus之外对其他的交通工具一点也不了解,所以根本不知道每一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老师B处理教材的方式就不一样了。首先,她通过PPT和视频先让学生了解这四种交通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对这四种交通工具的speed, the price of a ticket,the inside condition,notes一一作了介绍,让学生对这四种交通工具有所了解。接着,老师B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Now you are in Nanning, and you will go to Guangzhou to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tomorrow. Which vehicle will you choose? Why?5分钟的准备后,老师点名叫了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选择,并讲明理由。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他们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自己选择某种交通工具的理由。
通过以上两个课例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老师A那节课的教学是失败的,她根本不能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而老师B则是成功的。她通过拓展这四种交通工具的相关知识,设置情景,成功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优缺点,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证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
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高职英语教学管理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了更贴近社会实际要求,在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本土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模拟书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首先要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并加以研究与解决。一方面,相当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技术水平差、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方法被动、机械,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且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当前高职学生的状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的英语素质相对较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英语水平整体较低的学生,他们既往英语学习经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的确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但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阅读能力不强,听说能力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普遍感觉在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法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众口难调,应用型、实用型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英语课的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还有的学生认为英语“无用”,只要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在客观方面,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对高职院校定位较低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信心[1]。高职教育虽被定位为对高等教育的有益和重要补充,但事实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成长阶段。人们对它不甚了解,也存在很多偏见。自出现以来,它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社会偏见视作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科,而且是排在一般专科院校之后的“三流”专科,是别的学校实在挤不进去的那些实质上的高考落榜生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社会认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可谓艰难。
2. 高职教师状况
(1) 当前英语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由于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们继续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同时,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发展新动向,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手段、方法不够鲜活。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的扩招,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使得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只能照本宣科,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只侧重写作和阅读,忽略听说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僵化,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各种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被动、机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实用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必须从以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的地位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其次,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表现为重读译、轻听说,重视接受性技能训练、轻视表达性技能培养。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将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放在培养阅读涉外业务交际资料及有关应用文的能力上,把听、说训练提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第三,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部分学校及其教师把英语各类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尺子。考试本身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回归考试的本来目的,防止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2.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灌输法”。首先,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当代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时尚的语言引入课堂,使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教材的奴隶,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其次,课堂上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此外,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great”“wonderful”“don’t be shy”“ok. that’s a good idea. thank you”“try again. take it easy”等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积累一些笑话和轶事,并随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4]。第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做morning report,让学生去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例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教师可采用情感教学的一些策略:① 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② 支持性。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③ 愉悦性。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3.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爱惹是生非,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更有耐心、爱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心学生,以个人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另外,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基础非常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师在评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大学所学的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词汇遗忘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在知识上与时俱进,真正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往中,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既熟悉本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对高职学生来说,既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尹利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出路探析[j]. 考试周刊,2010(18).
[2] 姜凌琳.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 才智,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