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德育论文

第1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参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29-02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其中教师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一、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参与”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日益成熟。一方面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很强。想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比较单纯、幼稚,害怕批评,唯恐丢面子,对语文课堂教学又会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因此,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体贴和理解学生,要以心发现心,用“火”点燃“火”,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亲师感。放下了师道尊严,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学生爱师、亲师,与老师心心相印,情感沟通,思维就能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就具有创造性。学生亲其师,必能信其道,更喜欢他的语文教学。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建“参与”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那么多具体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志趣各异,要想让全体学生都能思考,畅所欲言,得到有益的语文锻炼,就必须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1.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自始至终要能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跑野马”,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改变教学中“老师台上唱”,“学生台下听”的弊端。

2.实行差异性教学。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和难易适度的课堂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实现教学上的真正平等。

3.容纳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因学生认识角度有差异,看问题观点有碰撞,理解有深浅,分析有正误,评价有不一……教师不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妄加优劣正误评判,要充分肯定学生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安全感”和“成功感”,“愉悦感”和“光荣感”。

三、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参与”程度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扩大的、开放的、综合的教学。要达到扩大、开放、综合的目的,就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意识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比赛,争取优胜的意识。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竟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非智力因素(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独立的人格)。

1.创造竞争环境。教师要精神饱满地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营造竞争气氛,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人人跃跃欲试,进入最佳竞争状态。

2.强化竞争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意识,做到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3.拓展竞争形式。根据学生即时即景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在内容上可以从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赛;在形式上可以开展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赛、团体间的比赛、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这样就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深化语文课堂教学。

四、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决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的课堂结构,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者,既保持了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住,也促进了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交往(相互发问,相互切磋,相互争辩)。为此,可将全班学生分组结对,两张课桌四个人,好差搭配。另外,课堂讨论、知识竞赛、作文互评、智力游戏抢答等教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保证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如口头作文,各人先在组内讲,后由各组推举一人到班上讲。教师选择一两个重点讲评后,布置大家再在组内复述。

过去只有几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现在却人人动脑,个个开口,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既有学生的锻炼完成,又有教师的指导讲评,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立体教学网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一直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教师搞“承包”,学生成附庸。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已刻不容缓。

第2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探寻相关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往往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而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没有,即使有学生也不敢说。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表现。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很少有学生敢对教师的权威提出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回答,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利用已学的知识。小学语文的课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年级的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李白的诗词,在学白新的诗词之前,我们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第二,利用生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见到的火烧云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介绍的生平之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悲痛的情绪中进入课文。接着,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演示人们送别的过程,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合作。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应该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培养问题意识。

5.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探索。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第3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是在素质、环境与教育三方面之间辩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可见人的成长不但与素质教育有关,还决定于环境。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向编课本的老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写得多没顺序呀!……像课本上这样写,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课本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好!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至于说怎样背,那看老师怎么要求了,要求按课文背你就按课文背,要求创造性复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了……”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好奇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质疑”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重视质疑存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1.怪问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质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教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同学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一次上《我的战友》一课,一学生突然问:“被一团烈火包住,他的子弹、手榴弹为什么不会引爆而暴露目标?”这个质疑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报以极大的热情,不急于判断,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他们事先早有防备。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2.存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道“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又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而有的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狐狸虽然狡猾,但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当它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这是很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师对这种看法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三、树立大舞台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1. 走出练习的泥坑,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实施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

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做到课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作文中,在课外听说中,在课外的大众传媒中,以及在课外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施展。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情感体验,学起课文来自然思维活跃,情趣盎然。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外活动,又得益于课堂教学。课内、课外两条腿并行发展,互相配合,才能走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2. 构建课堂信息共享平台,提倡“合作”教学。

第4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缺乏原因 提升原因 提升途径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唇齿相依,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从词汇、句子到表达无不呈现着异国文化的色彩。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正如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所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1]正是基于这一点,《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大构件之一。其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语语用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提出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文化研究在不同层面上都得到了广泛展开,文化教学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与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我国外语界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然而,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当前还依然普遍存在。

2.学生文化意识缺乏的原因

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其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虽然众多学生历经了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学习历程,“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学生学习、教师教授中“费时多、收效微”等问题则一直是引人关注与探讨的热点。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是由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所造成的,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为什么会学生文化意识缺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应试教育影响过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看重小孩的成绩,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升学率越高,口碑越好。这就导致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言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提升,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教师试着有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由于整体氛围的影响,也无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此外,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来强化。对一般学校而言,既缺乏实际交流环境,又缺乏外教资源,还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谈何容易,更何况师生对此关注度不高。

2.2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不够。达芬奇曾说:“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不情愿的学习会损害记忆,所记东西无法保持。”[2]对于任何教学来说,其首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也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化意识的教学,但由于在教学中不能恰当地把握尺度,很多教学活动看似以学生为主,实际上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思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目前,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逐步加强文化教学。然而,纵观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导向上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片面性追求,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升学,很少有为今后使用英语而学的。个别高中毕业生,英语成绩相当棒,在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文化时,却什么都表达不上来,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国本土文化重视不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语言与文化》中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德目的语和了解目的与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几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萨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4]“因此在文化教学,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才能带来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际”。[5]

3.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在传统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本不太重视文化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语音、词汇、短语、语法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并且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学生就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其实这种认识相当片面。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由于文化意识薄弱经常出现障碍和困难,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3.1语言交际的需要。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语言社团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有一次,我陪同外教参加了学生的英语角,有一高中生突然冒出一句:“How old are you?”外教回应道:“Sorry,it is a secret!”学生之所以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西方文化了解欠缺,从而导致了交际失败。

3.2文化储备的需要。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生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母语文化和外族文化。加强文化教学,提升文化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反过来,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学会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学生文化储备的需要。

3.3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

4.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文化教学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文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升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取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4.1注重讲授文化背景知识。高中英语课本的文章有的选自名著,一般都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如果对课文的背景不加以解释或者介绍,就直接讲授课文,学生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与我国文化意识作比较,对于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学生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都有帮助。学生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2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素材。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要真正把课文讲解好、讲解透,让学生融会贯通,我们除了讲授教材所体现的文化素材外,还要想办法广泛地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化素材。我们可以选用一些难易适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学会地道生动的语言。另外,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涉及西方风俗习惯的文化才料。如: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有人称赞时,人们总难免要谦虚一番。如果有人赞美说:“你英语说得很流利!”我们则马上会说:“哪里,我的英语讲得不好。”而在西方,如果我们对外国朋友说:“Your Chinese is quite fluent.”外国朋友会高兴地说:“Thank you!”

4.3努力创造西方文化环境。中国学生之所以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注意到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总是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思维套用目的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西方文化环境之中,按照西方的文化习惯于外国人进行交往。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设计各种形式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感受西方文化,适应西方文化,用西方人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尽量运用图片、录像、录音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电教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西方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5.结语

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语言的这种文化性质决定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的教学活动。[6]尽管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还依然存在,教师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局面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但是人们对于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清醒,这将会引导人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文化教学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讲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素材的讲授,必须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33.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

[3]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4]萨默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3.

第5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一)情绪波动易受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紧张艺术类学生虽然性格开朗外向,但社会对艺术类学生带有的偏见,使这一部分学生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遇事不冷静,情绪易急躁,思想偏激;再者大学之前的学校生活中,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加之自律性不强,任课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带有偏见,学生和教师之间抵触情绪较强,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果两者之间的矛盾较大,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不好,甚至反感。

(二)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现阶段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历程较为平坦,没有独自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差。进入大学阶段后面对的基本都是带有优越感的同学,父母的精心呵护、相对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失败,因此,遇到点小事就会情绪激动,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心理素质差,易产生焦虑、自卑、不合群、性格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进而发生悲剧。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管理者的课题,笔者和同仁们在探讨原因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在管理这类学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赏识教育的方面,并且都十分看重赏识教育在管理学生中所具有的显著作用。

二、赏识教育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孤芳自赏”的能力赏识教育是引导,是感染,不是去控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者对艺术类学生赏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认识自我优秀的一面便能够学会赏识自我,即自我认可与肯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将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

第6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命意识;融入渗透;呼唤;丰盈;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3-01

1.生命意识的基本理念

生命意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的生命意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又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即它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民族生命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很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去表现生命意识。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沈从文的《边城》、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等等,它们具体表现在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投身自然欣赏美景的闲适愉悦,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哀怨悲叹……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对《离骚》的学习领略屈原那理想的坚韧、高尚的节操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姿态,到文天祥的《指南录》里感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情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慷慨,从这些死生中我们看到了捍卫生命尊严的方式,这些都属于追求生命本质意义的表现。在语文课中,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引导他们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希望走近先哲和圣贤,用他们健康,积极,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1.2 生活的角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即是在学习生活。例如《我的空中楼阁》,那"烟雨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的迷雾之美,"像鸟一样,像蝶一样"的小屋的轻灵与自由,还有山外青山,绿野阡陌等等美景都可在自然中寻找,这里作者描写的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又如《散步》,"我"孝敬母亲,陪老人散步,母亲疼爱孙子选择走小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该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深深打动了学生,使他们获得了情的陶冶。

同样,《风景谈》通过人和风景的对话来阐释美和人生,使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内涵,情感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以此获得智的启迪。

以上这些文章,这些美的熏陶,情的陶冶,智的启迪都在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或是生活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的生命意识由此得到关注和培养。

2.生命意识的作用

生命意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呼唤生命。许多数字和案例表明,青少年漠视生命,信仰毫无寄托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这对教育工作者来是说是值得深省的问题: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教育应包含些什么?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价值存在。从生命意识的内涵上分析,则教育教学的眼光必须放在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维度上,重视对生命在审美意义上的真谛的理解。培养生命意识应建立在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纵向对人性进行全面呼唤挖掘,提高学生领悟生命的能力。所以教育之育,首先的作用就在于呼唤生命,使人性显露。

2.2 丰盈生命。从中学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学的课堂上已经很少感动。丰盈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体验、感悟文学趣味,已然成为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解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体验平台,让其自主体验、感悟语文,体验生命的快乐。教师应抓住文中生命因素,播撒情感,注意激发强化,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可以展示语言文字美、教师人格美以及课堂气氛美,并可以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开放式学习,使课堂生命变得活跃跳动。

2.3 提升生命。新课程理论所追求提升的应是"生命"的"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所关注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得意人生的达成。"⑨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在对学生进行着"生命意识"的渗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该如何度过,即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装在套子里的人》告诉我们:"生命"要打破"束缚",争取自由;《物种起源》告诉我们:生命的初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生命的形式及思索……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存在即合理"的生命自然属性,更要强调"合情、合理、合法"的生命社会属性,深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成长。

3.生命意识的融合渗透方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生命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对生命的点拨、润饰和提升,不能依靠"填鸭式"的方式来获取,而是以一种融合渗透的方式进行。

3.1 教师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起生命意识的观念。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听。以一种真诚和谐的关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感染熏陶学生,因为"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尤其要注重的是言传身教,用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行动的身影去影响学生,育人先育己,从自我做起,树立生命意识,尊重热爱它,才会产生发自灵魂的爱,才能向学生传递生命气息,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融入学生的心田之中。

第7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摘要】在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当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转贴于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第8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足见兴趣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兴趣犹如催化剂一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投入地去学习。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课本都做了较大改动,绝大部分课文都是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俗的,有很大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契机,利用课文的丰富性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沉迷于五彩缤纷的语文知识海洋,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对语文的热爱了。

二、帮助学生祛除畏难心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之所以低下,有一部分是因为觉得语文较难理解,作文不好写,成绩老提高不了,太难学了。在这种畏难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好语文靠的是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像数学、英语那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便可以马上见效,提高成绩。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要有相当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各种相应的解题方法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保障,想要学好语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少学生就是因为缺乏了这种语文基础知识及方法的积累,学起语文来才会倍感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帮助学生祛除畏难心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语文。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方法:

1.通过抄写来掌握字词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筛选出课文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或者是多音字、形近字、成语等来抄写,并且要给一些重要的字词注上拼音。通过这个途径,来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课文当中重要的字词,增加字词的积累,考试时便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了。

2.通过听写来牢记字词

教师可以根据考试时常出现的试题题型,把课文中的重要字词拿来听写,听写时要按照要求给某字注上拼音。批改时教师也只是圈出错误的字词,让学生自己改正,这样一来,学生对学过的字词就有了更深的印象。再加上有了听写这种压力,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便能自觉地去复习学过的内容。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知识也就得以巩固了。

3.教予学习方法

这个问题下面将另作阐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4.教会学生写作文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文的命题、构思、选材以及常用的记叙文的开头、结尾的方式入手,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写、用什么方法来写,如此,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无话可说了。

三、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觉最难的莫过于阅读题了。阅读题涉及的内容很广,题目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答题的方向。其实,语文题目再怎么变,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好各种文体的重点、考点,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想学好语文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1.了解不同文体的重点、考点

每讲授一种新的文体,作为教师首先要花上一两节课来讲这种文体的重点和考点。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笔者认为,先把这些知识讲通讲透,再碰上类似的文章,学生才能学会举一反三,知道如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再如,上文言文时,可把重点、考点列为――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区别、一词多义、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翻译、对文章的感悟等,逐一用实例加以讲解,并把常用的几个文言虚词如“之、以、而、于”等的各种义项列出,让学生有个参照,再教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归类积累。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就大有提高了。再加上细讲了如何翻译,学生阅读起文言文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对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增多了。

2.教学生学会套用答题方法

这种情况大多是要求回答修辞方法、某字词在句子当中的作用时所用。比如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就是能够使所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明确了这一点,只需告知学生,如果做练习、考试时有这种题型,就套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这一格式(句中的“什么”指的是句子所写的具体内容)。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学生热爱语文。比如学到诗歌,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范读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很快融入其中的意境,去体会诗歌的妙处。对那些改编成音乐的诗歌,教师也可以放开歌喉去唱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戏剧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去领会文章的内容,掌握人物的性格,而不必非得按部就班地讲课文,令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字体现不了的景象,让学生兴致大增……只要我们教师肯放下面子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会喜欢语文的。

第9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

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是当前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还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建立全新的认知,对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情感教育

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的情感当中去,有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引导心理、行动的变化,具有情感教育的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得以提升。艺术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艺术形式的专业领域,艺术技巧和能力同样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而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当中,艺术教育所潜藏的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始终无法发挥素质教育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除了培养艺术技巧和能力之外,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传达给大学生,其中包括对“正能量”的赞扬和“负能量”的批判,让大学生能够从中明辨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是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元素,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大脑的开发,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有效弥补了以往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不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势,将艺术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得以体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艺术教育体系。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有待于提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非艺术类高校未能真正将艺术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当中仅仅是在专业教学中有所展现,艺术教育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价值未能有效的体现。

(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受到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专业学习当中,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没有时间去学习,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艺术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样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上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有待改进。

三、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推广与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充分反映了当前时代的需要。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艺术环境的创设,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轻松愉悦的展开。高校要给予艺术教育足够的重视,为艺术教育提供生长的土壤,让大学生从中受益,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下,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得以显著提升,对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深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通过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开展,大学生对于艺术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都是围绕着专业技巧、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教学,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学生的艺术潜力挖掘不够。在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形势下,艺术教育的观念需要适时的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以更加坚强、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充分体现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三)推进艺术教育的层次化发展

艺术教育的标准化发展,容易将其固定在某种模式当中,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教育,首先确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依次为参照,进行层次化的课程设置,分成多个类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层次开展不一样的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