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浒传的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

第1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

28,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

参考答案:

1,曹雪芹

2,(1)鲁智深(2)曹操

3,林黛玉 贾宝玉

4,林黛玉

5,赤壁之战 失街亭

6,吴用 智取生辰纲

7,林教头 曹操

8,吴用 水浒传

9,武松

10,关羽 大意失荆州(温酒斩华雄)

11,青梅煮酒论英雄

12,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等

13,六出祈山、东和孙吴、收取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拒曹魏、摆设八阵图。

14,c

15,大闹天空

16,示例:(1)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2)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17,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空(或与各种恶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如三大白骨精)

18,三国演义

19,红楼梦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21,章回

22,曹操

23,孙悟空。

24,赤壁之战。

25,略。

26,(1)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2)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3)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第2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普及,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把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教学中,网络多媒体可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网络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有效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作品时代、情境,把握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

1.1利用网络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纸质载体的阅读,相对单调,甚至有一些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而导致教学质量底下。在信息时代里,由于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传输快,且形式多样,如果学生它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所以相对纸质载体有着极大的优势。同时,网络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适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补充、丰富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可设计成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在第一个环节——诵读中:可让学生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打开课件后,屏幕上展示了与词作相配的古画、摄影图片,配合着古典音乐朗诵,并适时出现动态文字。在这样生动的情境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第二个环节——研读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配图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也可以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让学生通过诵读,展示自己对《沁园春·雪》意境的理解把握,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其感兴趣且乐意做的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多媒体查找某位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相关资料。上网,是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乐意做的事,让学生,以他们乐意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也就不会对学习任务感到厌烦,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网络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文字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这时,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快速浏览网页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内容,尽可能少接触、不接触负面内容。

1.2利用网络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阅读,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产生阅读的急切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多采用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单一、老旧,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网络多媒体下的阅读材料的呈现,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网站下载相同的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如果有兴趣,又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班级QQ群,语文教师及全体学生都加入这一QQ群,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可以在课堂上讲,可以在班级QQ群上讲,也可以只对教师讲或只对某些同学讲,从而使阅读教学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让学生能就某一阅读内容的感受,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且不受空间的限制,还能有效保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

第3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都爱读书了,就连整天忙这忙那的妈妈也都手捧名着细细品味,表哥表姐都读起了名着,尤其是表哥,作业一做完,就拿着借书卡去图书馆了。

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我正在做作业,突然有开门声,我跑出去,只见爸爸手提两个大袋子,“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啊?”我好奇的问,爸爸笑而不答说:“你自己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得打开看,只见这里边全是名着,爸爸说:“以后你们要多看名着,少看漫画。”我一本一本得看,只见这里边有《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个火》《青年近卫军》《童年》《在人间》等等一系列的名着,这几天中午回家,我不在看电视,而是捧起一本本的书细细阅读,慢慢体会,并且做了许多读书笔记,这一年期末考试时,我的作文分一下子提高了七八分呢。

是啊,读书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庆师附小四年级:刘峰

第4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1. 带着兴趣读书是语文阅读的基础 阅读是需要讲求兴趣的,它对我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意思是说,要干好某件事,最好是觉得这件事有趣,而乐于干它。读书也是一样,兴趣是阅读的起点。比如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摘选了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施耐庵、罗贯中所著的《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曹雪芹的《香菱学诗》;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等名著的优秀文章。为什么这么选呢?“因为学生喜欢”。“语文教学大师”也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

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来,读书对他来讲,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就象吃饭、睡觉一样是必需的,一旦停止读书就会觉得欠缺和不安。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象热爱流行音乐、电脑游戏一样热爱读书,渐渐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

2. 读最好的书是语文阅读的关键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总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逐日剧增,全世界的书籍可谓浩瀚如海。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读的书,也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这就注定我们要有选择的读书,读最好的书。好的书是指那些经历了时间和空间检验的书,即经典名著、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阅读什么样的书它能够直接影响你的作文水平。读好的书就有好的影响,读坏的书就有坏的影响。读那些语言精美、思想深邃、格调高雅、风格独特的书,我们的身心都会经受一次美的洗礼,从中受益良多,对我们的写作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则不然。

第5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怎样做读书笔记呢?归纳起来大致有9种:

1.索引法。读者把自己精读书、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等总汇起来,编成索引。如果文章是报刊上的,要写出文章题目、作者、名称、刊发时间等。如:《独岛的光荣》张宏杰著,摘自《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一书,2003年版。这样便于日后查找原始资料。

2.符号法。读者阅读时用各种符号在书上标出内容的要点、疑点等。同志曾阅读过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用圈圈、点点、勾勾、叉叉、单杠、双框等做的标记。一般来说,单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语句。小圆圈(。),画在关键性的词语的下面。斜线(\),标明段内层次。惊叹号(!),表示对精彩语句的欣赏。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和某些意思的质疑。有时还可自己创造一些符号,根据需要赋予它某种代表义。这种符号的笔记既是对材料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又可为日后复读、翻阅作提示。

3.批注法。读者阅读时在书面的空白处加注有关解释和评语。批注的内容很灵活,可以是对词义的理解,句义的分析,段义的概括,表现手法的说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批注记录方便易行,可边读边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的点评者毛纶、毛宗岗父子,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书中批注。

4.纠谬法。读者阅读时,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和引用不当的材料等用笔记形式改正。如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看到书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5.摘录法。读者阅读后,把认为有重要资料价值的内容照原文抄录下来,如抄录某些名言、警句、公式、数据、范例、典故等,摘录最好用卡片或活页纸,所抄内容要加注小标题,要注明出处、页数、作者,而且一定要与原文一致。著名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读历史书籍,用蝇头小字抄卡片,日积月累竟达十五箱二万张之多。

6.提要法。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书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写下来。方法有二:一是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写下来,此法适用较长篇段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资料;二是对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也可以把原文的章节标题抄下来,再把每章节的纲目写出来,有时照抄原文,有时自己概括,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完后,要与原文查对,看有无片面和遗漏之处。

7.心得法。也就是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读者把读书的心得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既可以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又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它是读者阅读、思考、写作有机结合的产物。如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阅读资料时写了170多篇札记和片断,他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后来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

8.评荐法。读者阅读后,觉得文章精彩,有意义,价值高,可写评论文章推荐他人阅读,形成共同读书、互相讨论的风气。如50年代读《三国志・张鲁传》后,就写了400多字的书评,向党内推荐。

第6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初中语文课本中设置名著导读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名著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通过简介、精彩片段的提取以及点评的形式将名著全貌呈现给学生。本文就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教学策略

本文对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教师可以通过名著导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了解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名著产生更多研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最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一、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如今快餐文化对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时间及精力极为有限,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内容的阅读当中,阅读名著的时间自然有所减少,名著导读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此外若学生仅对实用价值较高的内容进行阅读,或是过于追求速度仅对精简版的名著进行阅读,便会导致名著阅读无法取得应有效果,学生无法对名著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行了解,进而无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学生的课业压力、快餐文化的盛行等均为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阻力。

2.教师方面的问题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名著并非教学重点,教师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未能进行更多的涉猎,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方面没有充足的经验,另外名著导读相关的教辅资料较少,教师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工作时往往摸不清方向。

3.家长方面的问题

此类问题可以代表社会共性问题,初中生面临高考等课业压力,家长以及大部分人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名著阅读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教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无法获取家长的支持,名著导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传授

首先,对学生读书笔记的记录进行指导。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的记录。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对该名著进行导读教学时,不仅需要使学生对名著精彩片段进行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而且需要让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将其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摘抄,比如“当回忆往事……”,对主人公的斗争精神及优秀的品质进行学习,对其钢铁般的意志了解,在记录经典Z句和自己观感的过程中对名著内容产生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对名著阅读产生更多兴趣。语言积累、文学知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均包含在语文素养当中,通过记录名著阅读笔记能够对上述几方面语文素养进行提升,由此可见该教学策略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其次,通过精读及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名著阅读。初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无法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名著阅读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考虑,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名著阅读。以《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求学生对老舍先生人物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内容进行精读,进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艺术感染力进行了解和体会,其他不重要的内容则使用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精读略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当中的语言特色及艺术魅力,进而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语文素养进行提升,同时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对不重要的信息进行阅读,名著阅读效率有所提升。此外在精读略读结合的教学策略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语感等语文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对学习方向有所把握。

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时间有限,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很少有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任务,进而更好的落实名著阅读要求。

2.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其一,通过成语俗语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水浒传》的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通过“逼上梁山”的成语引出“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教师向学生提问:林冲的人物性格是什么?若学生之前未能对《水浒传》中这一章节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将故事的大概内容讲解给学生,此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有哪些成语或俗语故事?请和大家一同进行分享等。

其二,结合教材内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到名著的一些经典章节或段落,此时教师可以对名著作者、写作背景一类的信息进行简单介绍,设置一定悬念,并将名著中较为精彩有趣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扩充学生语文知识面,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同时借助于名著写作背景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情感以及品质方面的教育,完成语文素养培养目标。

其三,利用影视作品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极性。国内外的很多名著均被拍成影视作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

3.丰富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及形式

为了提高名著导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更多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更多的名著阅读主题活动,如名著读书月等。

【结 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名著内容及作者的简介、名著点评以及精彩片段的展示等策略,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

第7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第8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为了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校将小学每天的六节正课,每节减少5分钟,每天上午增设一节20分钟的读书课。那么如何上好读书课,真正让它起到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我们以为,读书的内容是基础,老师的指导是关键。

一、拓展学生书籍来源

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决学生的书源问题:(1)学校阅览室有两万余册图书可供学生借阅;(2)学生手中的古诗文读本及语文补充阅读材料;(3)学生订阅的各类报刊;(4)学生家庭中的各种藏书;(5)新华书店在学校设立分店,借书卡通用。如果真正能发挥好这些书籍报刊的作用,学生完全可以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

二、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先导。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在接触了解各种读物中升华自己。

(1)大胆读书。一开始,我们放开手脚,试行开门放胆读书,让学生喜欢什么就读什么,教师只在思想内容上把把关。为了避免学生因单一阅读而产生乏味,学校还通过录音、录像播放等形式,让学生欣赏一些古诗、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渐渐地尝到乐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好书推荐。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好书推荐会”“新书推介”等活动,读书课上学生用一分钟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精彩片段介绍给大家,“每人一分,精彩十分”。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让低年级学生以背古诗文,阅读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绘图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一些文质优美的散文、故事、科普读物、报纸杂志、中外名著等。

(3)读书竞赛。为了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在全校开展读书计划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学校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评出读书能手、故事大王。学校还把读书活动与少先队雏鹰奖章活动结合起来,设立读书奖章,明确读书章目量化考核要求,使学生人人争当读书能人,个个争戴读书奖章。此外,学校画廊、红领巾电视台还对获得表彰的读书优胜个人与班级给予大力宣传。

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样,像《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中华少年奇才》等都成了学生的“抢手货”,更为可喜的是,《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也出现在学生手中。

三、强化学生阅读指导

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我们力求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1)养成三个习惯。一是读书时注意力集中;二是边读边思,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三是边读边记,注意积累,适时写好读书笔记。

(2)讲究课的质量。要让学生读有所得,读书指导课就不能走过场,我们规定了读书课一般的模式:即阅读积累—交流所得—练写升华。当然也可将各部分单独成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自主创新,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如听赏法。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聆听;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段,教师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读赏法,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出声读,既理解其内容又感受其意境;编赏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 ,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3)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有所感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写好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大致有四种类型:摘录词句型,归纳结构型,讨论评价型,联系自身感悟型。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各班经常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学生交流所得时,老师作适当点拨、总结。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向其他学生推荐了好书,可谓一举三得,时间一长,随着学生读书量的增加,质也得到升华。例如,五年级一位学生在班上讲了他所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内容后,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购买、借阅这本书,一时间,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成了班上的热门话题,全班掀起了学保尔的热潮。的确,一本好书能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学识,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第9篇:水浒传的读书笔记范文

大阅读是相对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外阅读来说的,它阅读的范围更广,不仅有中外名著,还包括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其他各科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经验证明,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当前,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大阅读活动中受益匪浅呢?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提出的大阅读活动,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做法。

1 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加强大阅读活动有什么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大阅读可以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课外阅读是开放的,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各科学习的。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各门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大阅读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当代著名教育家魏树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要求新生入学第一课每人要有一本伟人传记,一本名著。可见他非常注重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大阅读阅读可以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感慨很多,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工作不是我们今天的“补课”、“补差”之类,而是“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 他认为对这类(后进生)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第二套教学大纲”指的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2 推荐书单,加强引导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创造条件,正确引导。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向中小学师生推荐的阅读书单,动员学生购买或借阅,也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订阅了各科相关的杂志和充满青春气息的流行杂志,如:《课外阅读》、《语文报》、《青年文摘》等,丰富阅读资源; 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了《智取生辰纲》后,就可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水浒传》,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认识要宽泛。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

3 开展活动,深化效果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深化大阅读活动的效果,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进行课外阅读,从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读书笔记评比。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思、多想。老师还要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间传阅那些富有灵性的,个性张扬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以及鼓励那些富有灵气的同学。

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对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进行鉴赏和评品是非常重要。有时,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是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但是教师要及时纠正,辨析,让学生在论辩中修正自己的论断。

创办文学社。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热爱写作,用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用爱心去感受世界的真,用手中的笔来抒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同学,与同学感受到碰撞、交流。

还可以组织开展“讲故事”、“新书推荐”等其他活动。总之,以阅读为本,不是荒废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是在阅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全面发展,促成“合力”并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