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乡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秋怀》
4、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5、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6、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戎昱《桂州腊夜》
7、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郑燮《满江红·思家》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教师必须熟读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诗宋词,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了解常见诗人所处的朝代风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及心境。教师甚至可以研读现当代名家对诗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丛稿》等等,在学习与反思、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和吟唱已经配乐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沁园春・雪》、 李商隐的《无题》、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或者尝试给经典古诗配上音乐吟诵;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赏,虽然显得稚嫩,但是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机制
在检测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上,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增大诵读、改写等开卷探究题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诗词后布置搜集同类型的诗词,要求诵读乃至背诵,最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量,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感情朗读。如在教完送别诗《赠汪伦》之后,要求学生整理出10首送别诗诵读。在开卷探究题的设计上,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题:“诗人王维的家乡在九月九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寓意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活动?”这一题隐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完成上述题目时必须进行针对性阅读,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带动父母一起加入诗词的学习。在完成上述题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越完成习题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文言”,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立足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笔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是做好预习。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古诗词字、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正确诗词,了解诗人生平事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诗意。在检查诗文意思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答案,告知学生并要求记熟。采用“告知式”教学,这是基于古诗文字词解释的统一性,是学生积累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是品诗悟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约为20分钟。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让学生与叶绍翁角色互换,学生自然就能体味诗人由“满怀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变化了。“红杏出墙,那园内又是怎样的春色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满园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让学生脑中的画面动起来了。在古诗词教学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一提问具有普适性,它能够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古诗词充满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动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体,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情境创设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读成诵。古诗词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表演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一、 多诵读
虽然死记硬背是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但是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多诵读,多背诵。古人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呢?
1.全身心地投入
古诗词的诵读学习不仅仅需要口的投入,还需要眼、心、耳的投入。因为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听别人的吟诵也是一种学习,用眼睛观看相关的画面及视频也是一种学习,用心感受古诗词营造的意境更是一种学习。所以在古诗词的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心、眼、口、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例如:学习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教师就可以播放白雪飘飞的塞外之景给学生观看,然后在这样形象的画面感中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展现出来的塞外场景,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当然进行诗歌的诵读学习,要全身心地投入,“耳”这一感觉器官尤其重要,所以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音乐片段,在音乐的配合下,将诗歌和音乐融合到学生的心灵中。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2.重视诗歌的对仗和押韵
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在遣词造句、用韵方面都非常的讲究。同时,古诗词本身所具备的对仗有序,平仄押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很容易让学生在这种韵律的变化中激起对诗歌朗诵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诗歌的朗诵教学开始之前就传授一定的平仄以及韵律知识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朗诵的效果。
3.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古诗词的美不仅表现在用词造句的音律美上,还体现在意境的创造上。古诗词中的意境需要用心来体味,同时也需要借助反复地诵读达到这一目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诵阅读教学时,可以教学生如何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即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些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调动其参与性,对一些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多给予他们鼓励,多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多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笔者这里所讲的古诗词的“因材施教”还指针对不同的诗歌题材应该采取不同的诗歌教学方法。古诗词的主题很多,有送别友人的题材,有游子思乡的羁旅题材,有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无处排遣的……这些别具特色的诗歌主题,因为其构思、抒情、遣词造句均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依据不同的题材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一首思乡之作。“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针对这种思乡主题的古诗词,笔者认为背景介绍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清楚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思乡的主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公元735年李白在游洛阳时作的,当时李白是客居洛城。诗人在深夜听到别人的笛声而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家乡。在学生有了这个背景知识后,就能够比较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并且对诗歌中的曲、笛、琴、柳、情都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后人对这首歌的评价:“虽仅在尾处见一情字,但是篇目中处处含情,处处写情。”
总的来说,进行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注意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古诗词发展的脉络,这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古诗词学习中准确地找到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分析方法。
三、重视意境教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诗歌的字句所表达的意思,但理解和把握住诗歌的意境却很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要重视意境教学。进行意境教学,主要可以借助画面、声音等外在媒介来帮助学生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意境以促进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和理解。
例如,学商隐的《夜雨寄北》,教师可以找出有关巴山夜雨、窗前剪烛的画面,配上一些满是愁思的曲子来配合教学。在这样的组合下学生对诗歌中营造出来的直抒其情、直表其意却韵味悠远的情思会有切身的体会,然后再理解诗歌的意境就容易了。
那么在初三语文复习中,怎样才能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古诗词默写。从试题考查范围看,以文本中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词为主,也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词。针对前者,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初三下半年即新学期伊始,我要求学生将初中六册书中的古诗词都整理到统一的本子上,坚持每节语文课上都默写一首古诗词。后者,我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补充的古诗词印发给学生,还编辑成试题,让学生练习。从考查的题型看,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1.直接型默写,要求考生根据提示直接写出上句或下句。2.完整型默写,即默写整首古诗词。3.理解型默写,命题者设置一个语境,要求考生从古诗词中选择符合语境的诗句填空。4.归类型默写,考生根据命题者要求,写出内容情感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各种默写的题型,在中考评分标准中无一不强调诗句添一字、错一字、漏一字该句不给分,因此,默写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背诵,更要会写,写规范。
二、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概括内容主旨。内容主旨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即诗人在诗词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古诗词中常写的内容有:生活杂感,思乡怀人,忧国伤时,建功立业,长亭送别……表达的情感有:寄情山水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羁旅秋思,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感叹壮志难酬、仕途失意;依依不舍的留恋,意长情深的勉励……解答此类题时,要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入手,仔细品读诗歌内容,辨明诗意,联系课内外知识,选准角度,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
2.体味意境意象。诗词中所绘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建构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解答此类题时,关键要读懂诗歌,首先能够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然后概括其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时,要发挥想象,对古诗词中表现的画面、场景或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同时根据这首诗的情境氛围来谈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味语言特色。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对诗词语言鉴赏的命题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重点是动词、修饰词、叠词、表色彩的词。二是赏析佳句,佳句多指含蕴丰富、揭示哲理、景物描写的句子。三是赏析整首词的语言特色。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豪放、婉约、朴实、绮丽、沉郁、直白等。解答此类题时,作家不同,其风格也各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对名句,要从语言、形象、哲理、情感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对动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答题时往往使用“生动”、“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描写性的词,要分析其作用,答题时往往使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朴实”、“隽永”等词语。叠字叠词则增强了诗的音律美。
一、 辨析诗词的题材、情感
诗歌题材的种类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如陶渊明的《饮酒》等;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或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送别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深挚的思念,劝勉安慰,坦陈心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边塞诗: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等;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除此之外,还有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掌握了诗歌题材及诗人分类,将给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 关注标题、序、注
1. 细品标题。有些古代诗词的题目为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线索。如,题目中带有“送”“别”字样的,一般都属于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咏(题、赞、赠)+物象一般都属于写景咏物抒情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塞”“军”“征”“凉州”“关山月”等都暗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如《边塞》《从军行》等。2. 关注题序。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首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中的“中秋”“怀”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是“中秋望月怀人 ”。3. 莫忘注释。部分诗词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会在诗词的结尾处给出注释,或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或交代特定的创作背景,或给予某种阅读提示,因此不能忘读注释。
三、抓住关键字词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或关键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独特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例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乡关”即是“故乡”,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就可推断出此诗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引发了愁绪。
四、知晓特殊意象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40-01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古诗文教学。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实施后,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但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古诗词语言凝练,内蕴丰富,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获得乐趣,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1 注重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古代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方式,直到今天在古诗词教学中仍然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诵读能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意,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并可以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意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也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美、韵律美、情感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也忽视了诗词的诵读,只注重诗词的基础知识,只要能应付考试即可。可以说古诗词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生掌握的只是词义的解释与答题的技巧,丧失了古诗词本应有的特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诗词。首先诵读要注重诗歌的平仄对仗与押韵,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诵读诗词,从而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韵美感。其次诵读不只是发出声音,应是心、眼、鼻、耳的全身投入,教师可以播放适宜的音乐或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诗词意境画面,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诗词韵味。再次诵读古诗词不能是简单的完成任务,在读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加入个性化的理解。如诵读一些忧伤的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的伤心事,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 了解背景
古人云:“知人论世”。诗词创作与作者的写作背景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文学常识并不是高考重点,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学习古诗词有着重要作用,这是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脱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只是就诗论诗很难深入理解诗词的内蕴的。作者的个人经历、成长背景都会在诗词中留下印记,这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的钥匙,能超越时空阻碍,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愁思,成为千古名句。李煜是南唐李后主,不擅朝政,但擅长绘画、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南唐灭亡后李煜写作了这首《虞美人》,因此,惹怒了宋太宗而被处死。这首诗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怀念,如果了解李煜的经历,就会加深对其中的愁苦理解。再如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是因为他诗歌成绩高,更因为他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关注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杜甫经历了盛唐转入衰落的过程,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再加上晚年生活的穷苦,他对贫苦人民的生活深有感触,他创作的“三吏、三别”都与百姓的悲惨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如果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必能更透彻的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3 分析意象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诗人能通过意象传递情感。意象一词来源于西方批评理论,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很多诗人都有自己钟情的意象,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诗词创作中,用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因此,抓住这些意象对诗歌的理解有突破作用,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介绍意象的意义,学生只局限于字面理解,就很难理解诗词的内涵。如“鸿雁”在古诗词中代指书信,因为鸿雁在秋季会南迁,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古人还用鸿雁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寒蝉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表达凄凉之意,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啼鸣,唤起人们的情思。古诗词中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连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里的杜鹃都是用来表达悲苦之事。
4 品味意境
司空图说诗词创作要做到“思与境偕”,说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的产物。简单来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诗词大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根据古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感情抒发或者事件叙述,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诗人创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词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诗词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魄;有的感受到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从而把握住整首诗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5 比较异同
古诗词教学中常用到比较法,把背景、风格、手法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文学修养。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与《一剪梅》,可以让学生就两首词表达的愁思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诗人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而《声声慢》是诗人后期作品,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诗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比之前的苦更为厚重。比较相同题目的诗歌。如王安石、李清照、杜牧都写过以乌江亭为题的诗词,写的都是项羽,通过比较阅读能看出作者对项羽的不同评价。杜牧从用兵角度出发,批评项羽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失败因为失去了民心;李清照从做人的气节入手,认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通过比较能开启学生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参考文献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从记事起,我就对古诗词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因为每一首诗词不仅仅能为我们阐明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学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二十个字竟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品读,仍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启蒙或许是我喜爱古诗词的一个原因吧。
自从上了小学,当教师的母亲便频繁地为我买课外读物,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我尤其喜欢。那令人悲叹的《啄木曲》、令人唏嘘的《江城子》、令人惆怅的《春雨》……使我愈发喜爱古诗词。
上了初一,虽然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我却总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品读古诗词。也因此,我对语文更加感兴趣。整个初一,我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个遍。
升到了初二,学习变得更加繁忙。我自恃对古诗词有较深的基础,便骄傲起来了,不去用心学习,导致我的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但此后的我不仅不去学习古诗词,反倒把它当做我的“敌人”。直到初三,越跌越惨的成绩,使我开始有了悔意,对古诗又重新执着起来。我心想,一定要利用古诗的优势来弥补我的劣势。但事与愿违,初三的古诗更加难理解,也更加难背诵。一次,老师叫我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居然没背诵下来,我垂下头,红着脸,看着作者“岑参”两个字,恨不得把它吃了!但我得到更多的是教训,我心想:为什么我背不下那首诗呢?我以前可是能把《唐诗三百首》首首都背下来啊。难道是我初二时耽搁的太多?我不是对古诗恢复信心了吗?我扪心自问了好久,终于明白了,我下得功夫还不够深啊!于是我放学一到家,写完作业就开始背诗,终于在我们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我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全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信心便更加充足,我暗暗发誓:要进入一个更高的诗词的境界。 在品读岑参的诗歌时,我体会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戍边将士不畏严寒保家卫国之情,友人之间离别抑郁之情,离乡军人居安思危之情……其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貌似写春,实则写雪,有很深的含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它以其精炼简洁的语句,动人的情感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初中语文教材精选的古诗词,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呢?以下就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谈谈多年来我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可以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朗诵表演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的方式不一样,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播放背景音乐《故乡》,学生的学习也会随着歌曲所营造的情境而逐渐深入,感悟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古诗词鉴赏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词,熟悉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抒发的情感等等,上课时进行课堂鉴赏演示,其中包含古诗词的朗诵、古诗词的赏析,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都能课前进行材料收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演讲等。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古诗词背诵比赛、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开展积累古诗词活动等,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面对古代久远而陌生的情境,必须给学生介绍作者写作时代的背景、当时的文化传统等,才能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情感交融,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可见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一般有诗人的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词句相关的资料等。诗人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时代等。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写作背景,依据学习古诗词的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有所选择的对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介绍这些内容时,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宋朝当时被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再辅助插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独特经历感受,以及当时的思想情感。再如在学习《破阵子》时,引导学生们看一看插图,体会其意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千古名篇,其中包含的美感,是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最佳载体。古诗词中的美学内容非常丰富,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在教学时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点拨,就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描述自然美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习这样的诗词,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理解诗词的意思,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诗词,充分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内在的思想情感,利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生活情景,创设情景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学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播放哀婉气氛的歌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诗人哪种月夜无眠,在月光下低吟、徘徊,思念远方爱人的相思之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和鉴赏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古诗词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充分感受美,亲近美,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智力。也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能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婷.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5).
[2]蔡献荣.论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考试周刊,2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