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新闻发言人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1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随着学生和教师等大众对知情权的迫切要求,大家对高校的发展状况和各个突发事件的新闻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么样才能够既使公众满足了知情权的需要,也使高校的校务公开的透明度增加呢?因此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一、定义

新闻发言人在西方比较多见,制度比较完善。“ 新闻发言人” ( 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 - 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属于公共关系的范畴。它的中国式定义是指“国家、 政党、 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其职责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 举行新闻会, 或约见个别记者, 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 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而高校新闻发言人顾名思义就是对高等学校内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例行新闻会,相关信息或对本部门的观点立场进行阐述。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成为各个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树立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学校声誉的重要手段。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使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还可以为媒体解答它所关心的重要事情,使媒体和高校的交流更畅通。大众媒介曝光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的注意力倾向于大众媒介关注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人们看到权威性的言论,避免小道消息影响社会公众正确判断力,可以使高校站在舆论的主导地位,对媒体导向进行正确指引。“无可奉告”可能会激起舆论反弹,“顾左右而言他”可能会引发更多质疑,“踢皮球”则会让人认为这是党的不良作风折射,终究于学校形象不利,倘若用“回避”的办法恐怕只会引起公愤。其次,有利于高校凝聚人心,积蓄发展合力。对于关心高校的教职员工来说,及时有效的学校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实施纲要及时了解,可以更好的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维护了教师员工的知情权,也使教师员工作为学校主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意识,更有助于学校内部的团结一致,推进学校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再次,有利于高校在教师员工及社会大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增加高校公信力,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提高自我形象和影响力,除了适应环境外,主要还表现为应该竭力对公众施加影响。在目前的媒体社会,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形象与态度创造环境,凝聚人气,从潜意识中影响公众的思维。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有组织、有领导的信息传播方式, 可以通过和媒体建立良好的联系,进而对高校外部环境的营造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在全国高校越来越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可以充分地运用与媒体大众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这一有利条件,通过媒体宣传造势,进而可以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在社会交流中建立高度的权威性。第四,有利于促进校务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促进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公开公正,促进学校校务公开、减少学术腐败和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还可以促进学校的民主建设,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职能的转变。最后,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改革。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学校党委与媒体或者教职员工的交流以及大众对学校决策、管理的知晓设立了一个通道。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定期公开学校的发展概况,使公众对学校发展进行有效监督。这就提高了高校党委决策的谨慎性, 减少了随意性;提高了管理的民主科学性, 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办事效率的高效性。因此,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党委的管理能力, 发扬党委的民主作风。师生员工根据新闻发言人公布的学校的可靠、 权威的信息, 进行分析、判断, 发表意见, 提供建议, 学校党委可以将这些“主人翁精神” 纳入到学校的重大决策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实现了学校的高效民主管理, 也可使学校决策者因为重视倾听群众的声音, 使决策更加科学、 合理,更加接近民意。总之,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高校推进民主监督,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关系学校大计方针, 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学校决策上的方向偏离,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目前来说,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面对公众关注,部分高校不敢、不愿、不善于面对媒体,习惯封堵消息,导致在舆论上陷于被动,因此有的高校对这种制度就存在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打破传统观念,勇于面对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形成正确导向,对敏感问题要积极做出响应。其次,新闻专业人员少。目前的高校,除非自己有新闻传播专业,一般不会有专业人员从事新闻发言人职业,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并且高校这方面的储备人才几乎没有。作为高校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思维清晰之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召开新闻会之前应当准备好新闻稿,熟悉相关会议背景资料,对一些敏感问题,不回避,不拒绝,能回答的一定回答,不能回答的尽量解释,掌握回答技巧。再次,制度的建立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都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体, 与政府、企业等其它社会组织是有根本区别的。高校可以借鉴政府机关等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经验,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高校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2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一、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新闻发言人代表局向新闻媒体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可公开传播的政务信息,通过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和回答新闻媒体记者提问等方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争取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新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定期新闻

主要是对我局工作有关情况及社会关注的事项进行和说明,主要内容为:

1.全市林业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

2.全市森林资源管理情况;

3.当前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

4.当前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问题;

5.其它需要及时宣传的重大事项。

(二)不定期新闻

若遇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重要活动、重大项目建设等,可不定期召开新闻会、通气会、座谈会等,向媒体公布有关信息。新闻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公布真实情况。

(三)通过政府网站新闻。

三、新闻的工作机制

局新闻工作由局办公室组织实施,并负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四、新闻采集及报送途径

重大事项、重要事件的信息采集与报送,由各对口业务股室负责。

五、新闻的审批管理

(一)一般的新闻活动,由局办公室编制计划与内容,报局长批准。

(二)涉及全局性工作及重要决策的,根据局班子会议决议进行。

(三)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需由新闻发言人出面进行舆论引导的,经局主要领导批准进行。

第3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政府官员直接消息相比,它显得中性、客观,不受官员工作岗位的约束,并且具有专业化水准。与纸质或者电子相比,它显得更加人性化,因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在文字传播基础上增加很多鲜活的内容,拉近政府部门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对于政务公开具有重要的技术性意义,是政务公开不可缺少的制度安排。它使政务公开有了具有新闻意义的途径,政府能够利用新闻技巧,让乏味的政务信息与当前鲜活的新闻事件、新闻焦点联系起来,使政务信息获得活力,从而更好地让公众理解政务信息所包含的政策,并通过媒体的反馈来获得政策调整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让决策更具回应性。

不仅如此,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改变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过去,政府与媒体往往是不对等的。在政府眼里,媒体是下级,是政策的宣传工具,或者是监督下级政府的监督工具。而新闻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进行客观报道,还需照顾到读者的需求,开拓新闻市场。这一特点,使得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与政府的信息相冲突,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改善这种关系格局。新闻发言人政务消息,是从新闻的角度来,有新闻水准;媒体从新闻发言人那里获得消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处理相关消息。这为两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创造了条件。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有了平等的空间。过去,政府的政务信息传播,一般都是层层下传。到了老百姓那儿,政务信息已经经过各个层次的处理和加工,老百姓不仅很难及时知道信息,而且所了解的信息抑或高度失真。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往往有很大的隔阂。各级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其消息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直接,可以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与政府和媒体一样,得到同样的政策信息。这不仅节约了信息传播的时间,还解决了政策信息传播的失真和扭曲问题。

显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政务公开以及改善政府与媒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第4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在我国传媒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诞生于20多年前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制度,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新闻发言人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角色,重新定位,以不断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更好履行政府新闻工作的要求。

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现状

“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媒介-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中渐居主导地位。我国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随着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要素开始了变化。媒介制度和媒介政策环境的改善;媒介的日益发展和媒介间的竞争造成了媒介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媒介受众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电视广告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具有商业属性,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纸媒为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注入竞争因素,优胜劣汰的法则日渐生效等等。由于以上各要素的改变,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整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市场利益和商业逻辑的驱动下,某些媒体日益商业化,它们为追求巨额利润置社会责任于不顾,最终导致媒介行为的异化,使整个媒介生态出现了失衡、失准的恶化倾向。

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目前正处于一种不断优化组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的媒介生态各要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出现了一些失衡、失准的倾向,但总体上媒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法治建设的完备和细化,市场经济和媒介运作逐渐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动调节、合理控制的轨道,媒介生态系统的自控、自净能力正在提高,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将确立。

二、新闻发言人机制的缺失

1.传统宣传方式不适应媒介商业化

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我国突发事件、重要会议或其他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政府是通过看得见的一只手来调控的。各级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是宣传方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在传统宣传方式中,各种媒介是宣传领域的一部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直接听命于宣传部门的指示和要求。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部分媒体所进行的活动已经陷入围绕资本与权力集团所展开的形形交换行为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广告商与企业主成为媒体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也试图取得对媒介内容的支配权。

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政府对媒介实现有效引导,保证媒介报道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在媒介生态环境已改变的情况下,媒介的诉求已经市场化,新闻发言人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实现舆论引导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议程设置能力不适应媒介全球化

新时期的媒介生态环境所潜藏的危机还远不止国内的商业化风潮,还有来自跨国媒介集团的强力挑战。媒介全球化的阴影正通过跨国媒体的力量,利用议程设置的功能,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使西方的立场和价值观逐步渗透、甚至侵蚀中国社会的信仰基础。在全球性媒体充斥的国际传播中,如果不决然采取对策,中国政府对媒体的议程设置力量必然会被弱化,甚至难以实施其议程。新闻发言人如果不改变固有的宣传角色定位,将会越来越丧失对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我国新闻发言人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善于应对各种媒介,提升议程设置能力,这将是对新闻发言人本身素质的严峻考验。

三、新闻发言人角色的明晰定位

面对媒介生态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新闻发言人机制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症状,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也出现了定位缺失。因此,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面临着调整定位,还原新闻发言人本身的应有之义。综述业界观点,笔者拟提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重新定位的三重角色:“政府信息者”、“新闻第一定义者”和“新闻记者对弈者”。

1.政府信息者

政府信息者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第一个角色定位,具有上情下达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作为信息者,意味着媒体报道政府新闻时有了积极的信息渠道,信源由消极变为积极。

信息的流动是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流动的过程包括媒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受众接受信息。仅就媒体采集信息阶段来看,新闻发言人定位于政府信息者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对政府信息的,如果没有政府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物正式发言,一般来讲,新闻界是没有权力根据想象和猜测报道政府信息的,因为政府部门是这类新闻来源的主要责任者。部分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化媒体或者捕风捉影,或者“客里空”式报道政府新闻,这对政府的威信和社会舆论的导向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2.新闻第一定义者

新闻发言人的第二重角色定位是新闻的第一定义者。新闻官通常能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先决条件是新闻发言人必须主动出击。有统计显示,白宫平均每天要6条新闻稿,关于政府任免、政策等,而每天却有不止一场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新闻会。来自政府的消息都有着天生的权威性,是民众最想知道的,只要主动出击就能占得引导舆论的先机。

在当前这种全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下,任何试图隐瞒、迟报、漏报真实情况的行为最终都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政府信源缺失,取而代之的必定是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敌对消息。丧失了先机,再想引导舆论,不仅要花费更高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时至今日,在政府的日常事务中,新闻发言人对外的频次愈来愈多,信息及信息的传播媒介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愈发彰显其重要性,掌握最适当的时机将政府正面的形象与信息传递给媒体,实施正确的媒体战略,进而得到正面的传播效果理应成为政府沟通战略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闻记者对弈者

将新闻发言人的第三重角色定位于记者的对弈者,注重发言人和记者之间在新闻中两者的双赢。发言人需要借助媒体广泛的传播传达政府的声音;记者需要发言人权威的信息源获得新闻。在智慧的对弈下,记者获得新闻,新闻发言人也达到了新闻执政的软权力之策,最终达到双赢。

新闻发言人就是代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就是政府的代言人,是政府的喉舌。发言人是代表政府立场的,试图传播对政府和国家有利的信息,同时加强对有害信息的控制。从这个角度看,回答记者的提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记者的提问将政府想要传达的信息用新闻的方式出去,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大众所接受。

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已经高度市场化,政府对媒介的控制也逐步放开,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自由度和独立感都有所提升。记者对政府的质疑可以更好地推动政府的工作,防止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保证信息有效地公开。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把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这是对“新闻记者对弈者”角色定位的最好阐释。

新闻发言人为媒体和公众提供了与政府对话的机制。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或群体,而是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征,是民主、政策信息公开的产物。尽管在我国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现有新闻发言人及其机制存在一些瑕疵,新闻发言人的定位不能完全适应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新闻发言人本身就是随着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即将陆续召开,新闻发言人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公开、传播政治文明形象的重要标志。眼下的任务是进一步明晰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准确定位,促进这一新闻机制的发展成熟。

注释:

第5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的办公室里,一边是满书架的医药卫生书籍,另一边是码放整齐的大堆报纸、杂志。颜江瑛笑言这非常符合自己的工作状态:既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一员,又天天在和新闻打交道。

实行新闻工作的“三同步”

记者:去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有了较大变化。这是否会影响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闻制度?

颜江瑛:新闻制度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闻制度不会因为“三定”方案而有削弱,只能更加强化和完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三定”方案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明确设立了新闻办公室,今后内部外部的沟通协调会更加有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闻工作一直得到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有制度的保障。新闻发言人可以列席局里的重要会议;局领导和各业务司局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在重要业务工作中,实行新闻工作的“三同步”:在工作的部署和计划当中就要考虑在工作开展中新闻如何配合,信息如何传递;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根据重大活动进行新闻;总结工作时不仅要总结工作开展情况,也要总结新闻报道效果。食品药品安全和公众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每项工作公众都关心。我们不仅要讲结果,也要把工作过程、采取的措施,重要的饮食、用药安全及时地提醒公众。

记者:除了坚持例行新闻会制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闻制度还有哪些改进?

颜江瑛:新闻有多种形式,包括新闻会、通气会、主题新闻会、新闻通稿、政府网站信息等。每月8日(节假日顺延)举行的例行新闻会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认为平时的新闻、信息更为重要。为使新闻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理念管理新闻工作:前期有舆情监测及新闻的策划;中期实施和检查;后期有媒体报道、公众评价的收集,特别是对会的评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的质量和水平。

在每月例行新闻会的间隙期,如果有重大新闻需要及时,我们就以主题新闻会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补充,我们也会组织一些现场新闻会,奥运期间就药品保障供应等问题就是在现场召开新闻会的。另外,带外国记者到现场采访是加强外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我们组织境外媒体到天津、浙江等药品生产企业参观,了解我国药品质量保障的情况。

我们希望新闻形式更多样化,不把工作只放在新闻厅,不把时间固定在例行会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有所扩展、有所创新。

发言人要宽容、善待、服务媒体

记者:您如何定位自己和记者、媒体之间的关系?

颜江瑛:我做新闻发言人两年了,对媒体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媒体在传播信息,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发言人要把政府信息及时告知社会和公众,引导公众理解、支持政府政策,并了解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要求。大家都是一个目的,只在不同的层面工作。食品药品安全太重要了!我们把记者当作公众的代言人,他们问的问题一般都是公众关注的问题。他问清楚了,发言人回答清楚了,公众就会清楚理解。政府为公众服务,需要更多地与媒体合作。

我们应该宽容、善待、服务媒体。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应当是“政府政策解读者”、“专业知识传播者”和“架桥人”。我认为新闻没有负面和正面之分,所谓的负面很可能就是最有力的监督。如果要评判新闻报道的话,要看它是不是客观的,是不是实事求是的。宽容、善待媒体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服务媒体也很重要。我们确定了一个工作原则,尽量对媒体实现“零拒绝”。对待来采访的记者,我们或者及时回复,或者和业务司局沟通,告诉他什么时候回复。对媒体我们实行7×24小时问询。因为媒体的特点就是24小时,媒体没有假期,没有夜晚,只要有新闻就有媒体。媒体是这样的特点,我们为媒体服务,也要全天候随时接受问询。

另外,我认为要用人性化的新闻去服务媒体,换位思考,体贴记者。食品药品监管的新闻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如果用程式化的词,可能会讲不清。我们会针对内容,专门做一些解释性“小贴士”,讲得更通俗一些,媒体很喜欢,报道也会更准确。

记者:您在准备新闻时通常会关心哪些舆论热点问题?您是否关注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

颜江瑛:了解舆情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我们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舆情收集,但是舆情分析是我们自己进行。就个人而言,我每天早晨上班路上先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上新闻。了解分析舆情,不是为了对付媒体,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媒体、服务公众。对热点问题,我们会把收集到的舆情提供给相关领导和业务司局。比如镍铬烤瓷牙问题,有一个网民在网上了一个信息,说它引起了肾病,引起不少人关注。我们把信息报告业务部门,他们马上组织专家论证多次,最后有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并不是网民说的那样会引起肾病。我们给公众做了正确的答复。

在舆情收集中,我们通常会同时关注传统媒体的报道和网络舆论。中国的网民对政府事务的关心是非常热烈的,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有时传统媒体还没有形成正式报道,就能发现网民在关注什么。网络不能代表全部社会,但毕竟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对相关事宜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闻会吸引了许多外媒的关注,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新闻媒体。我们是否会给予他们比较多的提问机会?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和回答国内媒体提问时有不同的角度或重点吗?

颜江瑛:我一般首先会让外媒先问,中国是“礼仪之邦”嘛。在回答外媒问题时,相比回答境内媒体的问题,可能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会更关注国家利益,因为在回答外媒提问时我代表的不仅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是代表中国政府。还有,对外媒提的问题,如果对中国有误解,我会第一时间表明态度。

发言人要具有复合型知识和经历

记者:在当前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当中,有些发言人原来做过记者,可以称为“记者”型新闻发言人;有些发言人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可以称为“官员”型新闻发言人。您有超过20年的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经历,可以称为“专家”型新闻发言人。您认为以前从事的医学实践和研究的背景对您的新闻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颜江瑛:专业背景和经历对新闻工作特别有利。在药监部门做新闻发言人,需要有一些医学和药学研究背景,有利于在新闻中把相关的知识传递给媒体和公众。如果运用一些背景知识来解释一些政策,老百姓就会更容易理解。有一次新闻讲到对血液制品的监管,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有一个措施是对采集的血浆实行90天的检疫期,献浆员再次检测结果是正常的,才可以使用。为什么要有90天的检疫期?我就会向记者解释,因为从感染病菌的感染,到产生抗体,有一个“窗口期”,在这个时期一般是检测不到的感染病菌。我们设定一个检疫期就是为了保障用药安全。这样解释有利于记者和公众对政策的理解。

记者:您认为新闻发言人还需要哪些经历和知识?

颜江瑛:医学研究背景只是一个方面。一个人经历越丰富,积累的知识、经验就越多,对人的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加深。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会听会看会读会想会说。我认为发言人要具有复合型知识和经历,熟悉本专业、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媒体。不要为了发言而发言,要把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收集、整理、整合、提炼出新闻内容,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大家更多地看到的是新闻发言人在台上,但实际上新闻发言人很多工作是功夫在台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是简单地罗列新闻口径,而是要能够把平时积累的,听的、看的、读的东西,整合在里面,就会更丰富多彩,这对发言人是很大的考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还有就是要会想,学习哲学,这极有利于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更好地组织语言和材料,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更有利于在后对自己进行总结评判。平时的积累、广泛的阅读,无形当中会影响到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我平时喜欢阅读,对新闻工作很有帮助。

记者:您平时的阅读以哪方面的书籍或材料为主?

颜江瑛: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阅读内容。从一个研究员转变到了政府官员,又做了发言人,有一个角色转换。当时对我的最大挑战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岗位的工作。那时读得最多的是《新闻发言人十五讲》、《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学》等等。我还在网上大量地看其他发言人怎么发言,看公众的评论,分析其他发言人的发言优、劣在哪里,自己理解和体会,再与专家沟通,听他们的指导。

我原来在卫生医疗部门,后来到了药监部门,“药”和“医”有所不同。我当时“恶补”了药监方面的知识,包括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我记了三大本笔记,把这些笔记随身携带,抽空就看一看。我感觉学习、掌握政策,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学。平时,我特别爱看一些所谓的“杂书”,特别喜欢历史、传记、经济等方面的读物。最近看的一些书,如《中国人史纲》、《沉思录》、《德兰修女传》等。

第6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来到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第一个感觉就是进了“报纸堆儿”,他的办公桌上堆着两三摞报纸,会客的茶几几乎被一尺多高的报纸全部覆盖,座椅后又靠墙堆了三四摞报纸,王旭明说:“我每天至少要花两个多小时读报纸。”除了报纸,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台电视机,这些都是为了他能够及时了解媒体动态、舆情热点,而下午对王旭明的采访也不断地被各种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问询所中断,有联系采访的,有询问口径的,还有让他帮助策划新闻的。王旭明对每一个电话的回复都耐心亲切,放下电话一边为打断我的采访而致歉,一边笑呵呵地说:“记者愿意找我,我能帮他们‘写新闻’。”

教师、记者、发言人

赵飞:从google上以“发言人王旭明”为关键词搜索到新闻近八万条,从一位机关干部到成为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的转变,这些年来您有什么感受?

王旭明: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我认为在成为发言人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在前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大力推动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年了,国新办对教育部的新闻工作和我个人的启发和帮助是很大的,这是大环境的准备。发言人最开始是作为“外宣”来强调的,其实对内宣传工作也应借助新闻制度,形成更大的推动力量。

但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远未成熟,比如制度尚未把发言人列到某个位置上去,没有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比如普通官员习惯的是对内沟通、对上级下级负责,但是发言人需要的是对公众对媒体负责;普通官员不需要太重视形象但是发言人总要比别人多准备几套西装,几条领带。在各种条件尚未完善的环境下,普通官员到公众人物的转变是比较难的。

我在中学做了7年老师,又到中国教育报做了7年记者,破格提拔为副高后被调到教育部做了5年的新闻处处长,这19年的经历为我做发言人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完成这个转变最厚实的基础。我觉得要想成功转变职能和角色,发言人的培训重要,发言人的选拔则更重要。

发言人应该职业化

赵飞:您认为选拔发言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呢?美国白宫的新闻发言人都是记者出身,而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官员出身。下一步新闻发言人是否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到与国际接轨呢?

王旭明:除了最好有新闻从业经历以外,最重要的条件是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政府机关有时候衡量一个人进步的标志是能否升官,“不说肯定能进步,说好了可能进步,说坏了肯定受影响”这是体制下的官员病,下级服从上级是安全的,于是导致了“不说、不愿说、不敢说”。

因为我国的这种政治气候还未形成,西方发言人是一种职业化的选择,而我们不是。发言人要承受“挫折、打击”,说错了,甚至没说错都可能被认为错了,这是来自公众、媒体以及政府系统内的多重压力。如果职业化了,我们评判发言人的标准就可以转变为“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传达政策,科学、理性、站在时代前沿,扭转落后陈旧的观念,感情真挚的表达对职业的敬意”。目前我给我的表现打60分,刚刚及格,但是我们部门的领导对我总是鼓励。我在教育部召开新闻会就没有心理负担,因为即使说错了,我们的领导也是会鼓励地说“没关系”,“别怕”。

赵飞:您认为我国的发言人制度需要怎样去完善?

王旭明:第一,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我们还需要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外宣与内宣的关系等,还有新闻发言人的选拔与培养问题。第二,国家正在推广建立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缺少对发言人级别、责任、义务、经费等的细化规定。第三,制度化的发言人应该加快职业化步伐,因为发言人不同于一般的领导岗位,他有独特的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的发言人不仅可以在本部门任职,还可以选择到其他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去供职。

宁说无可奉告,也决不胡说撒谎

赵飞:在新闻发言人培训上有专家告诫发言人“讲真话也要掌握技巧”,您做了这么久发言人对此是否深有体会?

王旭明:发言人必须讲真话,讲良心,有些暂且不适宜公开对外讲的,我宁愿说无可奉告或尚未得到授权,也决不胡说,决不说假话。而讲究技巧也是应该的,比如2004年我组织了33场新闻会,基本上我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为了使会达到最佳的现场效果,我非常注意会“起、承、转、合”的艺术。我这几年的准则是:第一,切忌照本宣科,是新闻而非文件宣读。我自认为我主持的百余场新闻会没一个是“宣读”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做两个工作:“熟悉”和“转化”,既要理解透彻将要的文件内容并烂熟于心,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新闻的语言进行表述。第二,会上对每个问题的回答不超过五分钟,尽量简短。

比如有记者问到教育产业化问题,我阐述了政府对教育产业化的态度――“教育产业化是国家的灭顶之灾”,“我们要让这种歪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种语言在文件里是没有的。

占据公共资源的媒体应该发出政府的声音

赵飞: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发言人,他是不是应该比记者还要有新闻敏感?

王旭明:我很同意你这个观点。政策要想传递出去,扩大影响,非常需要媒体大量报道,有时候甚至可以通过媒体炒作的形式。在会上,在我说出某些话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记者会炒作这些话,甚至已经预料到第二天的报纸标题、直接引语会是什么。

比如,中央政府已经拿出几百亿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教育部召开会多次把“国家对贫困学生进行辅助的政策”作为重点进行,但是媒体没兴趣报道。于是,我在会开场白的结尾处对媒体报道选择的偏颇“怒了”一次。原话是这样的“现在社会上非常关心困难孩子上学的问题,有痛心疾首的,也有愤怒指责的,也有同情可怜的等等,但我觉得都不够,实际上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包括建立了奖、减、贷、助、免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对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宣传得还不够,我最近还是看到很多舆论呼吁对穷孩子怎么帮,希望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某个电视台还在进行这方面的活动。我认为,对这种现象如果说浅了是无知,说深了则是对国家重大政策的漠视,国家出台这样大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一批,在这样的政策下受惠的也是一批。我想了半天,从报纸上很难找到哪一个典型例子是通过国家助学体系成长起来的,但是随时可以看到通过社会捐助而受惠的学生。我的本意是希望媒体关注国家对贫困生的政策,但是记者在报道时却变成了负面报道,但是也算是把国家关注贫困学生的政策信息传递出去了。

现在媒体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商业化对媒体的影响更厉害。作为掌握公共资源的强势媒体可以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播出企业赞助贫困生上学的新闻,但是不肯花十分钟播出中央贫困助学的政策,这怎么能满足广大老百姓的知情权?媒体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说什么话?媒体是公众的,是全民的,应该报道关系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新闻,而不是花大量精力去报道“超女”。我看到不少媒体在愤愤指责现在一些选秀活动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甚至被选上秀的孩子家长,都痛心疾首,悔不该指导孩子走上这样一条路。这样的事情,尽管人们都在埋怨着,但是各级各类电视台对选星选秀这类活动乐此不疲。中央财政拿出来1800万来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我们为此专门举行了新闻会,却是很少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如果是商业电视台搞这些没问题,但是很多是占据公共资源的电视台,现在政府是弱势的一方,政府的声音传不出来,这会弱化政府的执政能力。

赵飞: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不好当,你如何面对媒体压力?

第7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关键词 社会新闻发言体制 语言教学 引导 培养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的发展,新闻发言人以其独特的语言和个人魅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新闻发言任务。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功力对完成新闻发言非常的重要,它是发言人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载体,新闻发言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发言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好新闻发言的特点和规范,了解其内涵,做好新闻发言。

一、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准确规范性

新闻发言语言不同于普通的语言,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语言。在新闻会中,新闻发言人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他是代表组织对媒体进行回答、演说,他代表着集体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做到语言的准确和规范性,这里的语言准确有两层意思:①对于提问和回答的时候,要对关键信息和关键问题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②对于细节和一些问题的深刻内涵要准确把握,例如在新闻发言中我们经常使用具体的时间和数字来增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语言的规范也有两层意思:①语气的规范。语气是非常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新闻发言中,在发言内容一定的情况,不同的语气可能造成不同的理解,语气可以改变语言的美学效果;也可以增减语言的感情的色彩和分寸;还可以改变语言的语义和意向,它直接影响了语言的传播效果;任何不规范、不贴切的语气,都会导致表态失范,削弱语言传播的表达效果,甚至影响组织的形象。②语言用词的规范。新闻发言语言不同于普通的语言,它要求我们必须要使用外交辞令,不能过于随意,避免媒体或公众引起误解。规范的语言表达,既尊重了事实,又可以避免消极因素。

(二)简单、简短、简要

新闻发言的语言一般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去进行表达,为了让媒体和公众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表达的核心,我们要做到简单、简短、简要:①简单。新闻发言语言要按照普通人的思维去组织,去进行表达,它最终要实现能够让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接受,要让别人听得懂。②简短。我们要用最简短的语言去将自己要传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尽量不要用太长的句子,避免产生歧义与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尽量能够用简短的语句,以免让媒体和他人断章取义。③简要。就是要求新闻发言语言要突出核心和重点,明确的表达出你的要点。

(三)具有时效性和时机性

所谓新闻发言就确定了语言要有新闻性,必须要保证语言的时效性,否则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的削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要确保新闻发言语言的准确,所以要掌握语言的时机,在合适的时间使用恰当的语言能够实现很好的表达效果。

社会新闻语言体制在大学语言教学模式的引导和培养考虑到目前社会新闻发言体制的兴起和新闻发言语言的特性,它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应变性,能够让我们在交际当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新闻发言人的高质量的发言,离不开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这样在回答问题、演说时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个人的语言文化素养影响了其语言风格。因此在大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加深文化积淀,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并且在语言教学和使用中,注意加强学生准确规范使用语言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培养学生角色意识,提高语言应变能力

新闻发言人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其特定的角色定位使得其在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有了一定的特点。因为新闻发言人他从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出发,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发言。在大学语言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假设的角色模拟中做好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提高语言应变能力,加强对于语言的掌握和驾驭能力。

(三)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新闻发言体制其实就是一种交际机制,它通过提问和回答、演说来进行交际,语言是实现交际的主要手段,在交际的场所和时机运用合适的交际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语言最终的目的就是应用,在大学语言教学中,要通过各种训练来加强对于学生语言交际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是新闻发言人做好新闻发言的基础条件,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应变能力对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有着很好的启发。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应该结合社会新闻发言体制的培养模式,做好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角色和政治意识,不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人际交流和实用能力,让语言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洋.政府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1(1).

第8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关键词】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校园网络;网络危机;舆论影响力

我国自2003年以来逐步在地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某些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新闻,并接受媒体记者提问和公众质询与问责,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场,网络新闻发言人也应运而生”[1]。网络发言人制度比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加具有传播的快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各部门开始重视这一新兴的网络舆论平台,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能。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各民族、各区域学生汇聚一起,由于他们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生活习性、性格特点、心理因素、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冲突比较频繁,在复杂的社会因素诱发下,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群体性突发事件。另外,随着高校扩招,人数剧增,校园管理压力增大,使高校容易突发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和治安类事故;由于自然因素及环境恶化、疾病流行、食品隐患等,容易带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由于招生、就业、教学、考试等环节管理不善,容易出现违规、泄密和师德学风问题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2]这些因素说明地方民族高校充满着各种风险。于是,重视地方民族高校网络传播阵地的建设管理及其网络舆论影响力构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培养网络发言人能力,促进校园网络媒体公信力提升,就成为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事情。本课题基于这样的实际需要,探讨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有关问题,这对于高校增强网络危机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地方民族高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通过网上新闻、与网民在线交流等方式,对网友在网络互动平台反映的诉求、质疑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办理、回复和公开说明的一项网络问政制度”[3]。网络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化、科学化、民主化时代的产物,是对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拓展和补充。地方民族高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下:

第一,成效不佳的传统管理方式和封闭落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日益发展的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多元化发展不对等,人们的知情权和满足欲得不到实现,特别是高校这个知识密集型单位,广大师生对透明度、知情权和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而互联网就成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渠道和依赖,许多情绪就会释放其中,思想和愿望借此得到延伸与落实。在如此情势下,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必要而紧迫了。

第二,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一方面促进了公众管理意识的形成并加大了社会干预的力度,另一方面它营造的特殊社会环境、产生的权力牵制效果和平衡意识又成为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的基石。这样一来,校园公众通过网络强有力的自主表现和合理偏好,对地方民族高校提出了若干权益诉求,而高校管理者则需要通过一个通畅的渠道来解答和满足校园公众的诉求与愿望,于是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则成为必须。

第三,由于各种关系日趋复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加之网络舆论推波助澜,使各种突发事件和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上升趋势,如此社会现状对地方民族高校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地方民族高校的管理效率和尊重校园公民的选择权利,将是地方民族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建立并实施网络发言人制度,便可望实现学校管理者与校园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舆论的有效引导。

另外,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对于地方民族高校实现校务公开、民主办校、网络问政、内聚人气、外树形象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者了解校园公众的真实诉求,在公共事件中及时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有效引导网络舆情,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的特点与内容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实质,是以平等、民主为基础的互为主体性的沟通方式,打破职位等级和森严场所带来的交流壁垒,通过网络发言人进行网上新闻、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和在线答疑,使公务管理者在第一时间接收建议、获取民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获得舆论支持的一种新兴互动平台。它是网络传播特性和政治现代化所决定的一种新的群众工作机制。在网络空间,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往往不起作用,而网络发言人制度是实现有效信息沟通与秩序维护的重要规则和渠道。

基于上述实质,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呈现以下特点:首先,要尊重民族习惯,注重民族团结。地方民族高校的校园公众构成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他们身上有着民族地方、民间社会、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习俗和心理,在性格特征、思想观念、交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也不一样。以他们作为发言、沟通的对象就不能急,而是要“入乡随俗”,以民族团结和谐为出发点,运用劝服理论进行渐变式引导。其次,要把握青春心理和网络心理。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刚刚进入成年,仍然处在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之中,偏激、感性、叛逆甚至“愤青”表现在他们身上都是一种正常现象。加上他们是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不同程度地具有“互联网人格”,大部分甚至有网上、网下双重人格特征。与他们进行网络沟通,就要改变成人或领导口气,要说网言网语,避免“网络官腔”,否则会适得其反。再次,要有诚恳的态度、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和高效的办事能力。如果有问必答、勤于跟帖、态度诚恳,就会得到网络公众的好感;如果有求必应、公开透明、有事必办、办事从快,就会取得网民的信任和舆论支持。

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一)确定网络发言人角色,明确网络发言人职责。首先是角色定位问题。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的角色,应是普通师生、普通网民的角色,即使是书记、校长、院长,在网上也应放下官架,以平等的视角和对话的姿态,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要少用“官话”“套话”,少用“外交语言”“主席台语言”,而应当用平和亲切的生活语言、谈心式语言,甚至大量运用网言网语,从而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排除沟通障碍。要对网络发言人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专职的网络发言人要有心理的、知识的、时政的、技术的素养准备。其次是要明确网络发言人的职责。网络发言人不是去进行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是去了解、沟通和引导,以全面的分析和精当的结论给人启发与思考,以过硬的人格魅力去引导人的言行。网络发言人的身份可以公开,也可以隐蔽。公开身份时,更要做一个亲民使者,争取网民信任;隐蔽身份时,要做一个能“劝架”、能协调的和平使者。

(二)确立并遵循第一时间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准确、客观地回应网络公众的提问与质询。网络发言人要经常关注论坛和微博上的帖子,关注话语焦点和问政、议政内容,关注网民的求助、投诉以及咨询的事项,并在关注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信息,同时根据网民的心情以及网民乐于接受的口气勤于回帖和跟踪。网络危机的发生往往在于缺乏及时引导,因此要充分重视“在线答复”的作用,对于网民反映的问题、议论的话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涉及校园内一般学习、生活、管理等问题,应当天予以答复;重大复杂问题的解释和说明,一般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回答问题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公开透明,要能真正解决普通师生的问题,让人信服。

(三)实行网络首问责任制,快速或限时解决网络公众提出的问题,确保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认可度和公信力。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的目的,是认真解决公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而,要做到快速或限时解决网络公众提出的问题,则必须建立网络首问责任制;要确保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认可度和公信力,也必须建立网络首问责任制,做到事事有回应。学校不能置民意于不顾,更不能隐瞒和欺骗。对网络发言人出现的不负责任、让公众失去信心、造成事态扩大的行为要予以严惩;对反应迟钝、回复迟缓、回答敷衍,回帖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亲和力不够,甚至引起网民反感、激化矛盾的网络发言人,要坚决除职。

三、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与网络舆论影响力成正比。因此,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技术能力强、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发言人队伍,是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产生效果和影响的关键。

(一)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预期目标。第一,及时性与权威性。这是指网络发言必须抢抓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第二,可靠性与实效性。这是指网络发言的内容既要准确无误,又要起到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第三,亲近感与信任感。这是指网络发言人通过树立自身在网民心目中的亲近感与信任感,从而使网民获得可信的、权威的、适用的信息。[4]总体来说,对于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预期目标,不能“只是在网络上例行公事,扮演上传下达的角色,或者用官样文章竭力营造和谐的气氛,而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5],否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另外,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不只是网络发言人的事,还要让主要领导“意识到互联网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方面的巨大优势,意识到网上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是一个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6]。因此,要实现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预期目标,则必须端正对待网络舆论与网络信息的态度,避免网络发言人制度成为一个只反映政府意见的“半导体”,或者有意识地屏蔽比较尖锐的问题。[4]

(二)提升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保障措施。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文件精神,提升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保障措施,第一,要选好可靠的网络发言人。所谓“可靠”,即政治可靠、立场坚定。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代表校党委和行政说话,他的一言一语都事关学校办学水平、形象与声誉。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要熟悉了解地方民族高校的业务范围和办学思路,要熟悉了解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与民族教育政策;要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融洽协调的能力。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发言人还要有高度的鉴别力、反渗透能力,只有政治可靠、立场坚定的人才能担当高校网络发言人。第二,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要做到知识丰富、技术能力强。由于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面对的是高校各民族师生和社会上关注高校的大众,受众层次相对较高,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才有对话与交流的基础。同时,大学生是网络的先锋队,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在网络运用上要熟悉、技术手段上要先进,否则会陷入被动。第三,要懂得新闻规律和网络传播特点。新闻的基本要求,一是事实要素必须清楚准确,二是价值要素必须讲求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否则无法取信于人。另外,要熟悉网络传播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态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是虚拟的、隐蔽的,然而内容又是开放的、平等的一种传播方式,参与人员众多,传播速度很快,信息内容庞杂,真伪不易辨别。因此,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应对各种网上海啸。第四,要有一支整齐的队伍做保证。网络发言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也至关重要。地方民族高校要把网络发言人的选拔、培养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要给网络发言人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网络发言人要参加相关业务培训,熟悉网络新闻发言的各种方式;要善于应对各种突发网络事件,及时引导网络舆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信息。

总之,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所言:“新闻发言人应享有较高的级别,一般应由实职人员担任,是熟悉信息传播规律、善于同媒体联络的专职从业者,新闻发言人还是一种专业性人才,逐步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7]而网络发言人的权威性和职业素养也完全应该如此,这样,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和影响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方民族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方式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1GH038)与贵州民族大学2011年度研究院(基地)项目“基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舆论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1MKY24)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钢,孙聚成.新闻与新闻发言人实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喻健,唐亚娟.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J].新闻爱好者,2011(18).

[3]张宏亮.论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领导科学,2010(3中).

[4]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J].现代传播,2010(5).

[5]乔新生.专家建议网络新闻发言人做身份识别防鱼龙混杂[N].法制日报,2009-09-17.

[6]邓子庆.网络发言人真的由虚拟走向现实了吗[EB/OL].人民网2009-09-04.

[7]刘建明.新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

第9篇:新闻发言人制度范文

2014年至今,检察院重视新闻、检务公开工作,先后召开数场新闻会,建立健全检务公开平台,完善宣传工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了良好的检察形象。

    一、新闻宣传工作机制

1、工作制度

2014--2016年间,检察院先后制定了《新闻宣传工作方案》、《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安排》、《新闻报道奖励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宣传纪律的通知》等四项工作制度,规范促进了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

2、新闻发言人

   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原则上由政工科科长担任,新闻会内容重点涉及业务科室工作的,由业务科室分管领导担任。

    二、新闻工作情况

(一)新闻会

1、2015年7月9日,召开检察院驻法院民事行政检察室成立新闻会,民行科科长为新闻发言人。法制日报、新疆法制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市晚报等多家媒体在现场进行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平台、新浪新闻中心、网易新闻中心、光明网地方频道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舆论关注度较高,反响强烈。

2、2015年7月30日,召开全疆首家检察为民服务中心成立新闻会,党组成员、政工科科长为新闻发言人。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出席了此次揭牌仪式。新疆电视台、新疆法制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市晚报等多家媒体在现场进行报道。

3、2015年9月,召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四方会签新闻会,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为新闻发言人。新疆电视台、新疆法制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市晚报等多家媒体在现场进行报道,多家网络媒体转发该新闻事件。

    4、2015年11月11日,召开“社区电子检察工作站”正式揭牌运行新闻会,党组成员、政工科科长为新闻发言人。法制日报、新疆法制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市晚报等多家媒体在现场进行报道,多家网络媒体转发该新闻事件。

(二)媒体报道

    检察院与《法制报》签订了《“政法新闻”宣传报道联办协议》,院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情况,需要宣传的均形成文字信息,发《法制报》宣传报道。2014年至今,仅《法制报》已刊发我院新闻报道130余篇。

(三)“两微一端”平台

自2015年建设“两微一端”平台后,检察院为落实重要案件信息的工作,对办理的重要案件、社会广泛关注案件进行了及时公开。2016年1月至今,检察院通过检察信息公开网、公众微信平台、微博等向社会公开重要案件信息8件24次,增加了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的透明度,有效扩大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范围。

检察院构建了以为民服务中心为实体依托、电子检察工作站为社区延伸、“两微一端”为网络服务的“三位一体”信息公开立体平台,充分发挥多种公开形式的优势,拓宽了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保障了案件相关人员获取信息的权利,引起了本院干警对重要案件信息公开的重视,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将我院阳光检察的理念深入人心,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检察开放日

检察院重视检务公开,不仅局限于信息,也将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请到检察院来,实地了解检察工作。2015年至今,共举办6次“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了法学院大学生、人大解放南路联组、媒体“大V”、离退休老干部等走进检察院,零距离感受“阳光天山,检察为民”。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是检察院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落实规范司法专项整治工作,增强检察工作透明度,促进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司法的重要方式。

(五)邀请媒体走进庭审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