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企业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制度建设

第1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摘 要 企业的制度包含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等,企业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的企业的制度建设经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盐湖化工企业也不例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的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同时不间断地推动企业制度建设的创新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企业 企业制度 现状 创新

企业制度,归根结底指的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对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且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的相关章程。不难看出,企业的制度建设其实就是强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当中,企业的制度建设及其顺应时展的潜力均可以被称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制度的创新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彼时,我国企业正在尝试获得更多企业改革的自利。以下,本文将从企业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和企业制度创新方法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企业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盐湖化工企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自1958以来,我国盐湖化工企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就是,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处于重建时期,各类工业的发展也处于百废待兴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集中统一的管理。1978年之后,我国的盐湖化工企业制度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建设,这一时期市场的作用渐趋明显,因此各个企业的制度建设都逐渐与市场接轨。

由目前的情况可知,我国企业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优秀的企业制度能够促进企业资深的发展,那么不言而喻,企业的制度建设问题越多,企业的发展限制因素就越多。因此,要想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归纳现有的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企业制度的制定与现实脱节。企业制度的制定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兼顾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制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企业制定的制度严重与企业、员工以及国家政策脱节。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企业制度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相悖,如果企业制度与国家法律政策相悖的话,这样的企业制度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企业制度制定的缺乏可行性,严重脱离群众。企业制度的制定目的是约束员工的行为,但如果严重脱离群众,那么企业制度的建设就将达到相反的效果,而那样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企业制度的执行不力。除了企业制度制定者的理念严重脱离群众这一原因之外,造成企业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企业制度在出台之后,相关的领导并没有对其进行有力宣传,由于这个原因,企业的很多员工并不知道企业新的制度已经出台。这是造成企业执行不力的一大原因。此外,造成企业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企业制度出台并且交由专人负责宣传之后,若是没有相应的反馈环节或者是奖惩制度去约束制度的实行的话,企业制度还是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的。

以上两点就是目前企业制度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进行企业的创新,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创新的任务。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方法与对策

要想进行企业制度创新,首先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保证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其次要以人为本,落实好创新的企业制度。数十年一来,企业的制度创新都是每个企业的首要任务,盐湖化工企业也不例外。要想做好类似企业的创新,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第一,企业的制度创新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制度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的其中一个内容,因为社会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制度创新一定要在目前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企业的制度创新就像带着镣铐跳舞,也就是说企业的制度创新不能脱离企业的生产状况。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以及奖惩制度。企业制度的有效执行仰赖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员工。奖惩制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进一步落实。至于监督体制,任何制度的落实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因此有效的监督体制和奖惩制度是比不可缺的。

只有通过以上的方法我国的企业制度才能有效并且还能够顺利的执行。

三、结语

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给予十分的重视,制定有效的企业制度,管理企业制度的落实,最终使其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本土情境;员工沉默;企业制度建设

引言

员工作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力军”,为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基层员工对组织在执行计划和决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了解,组织需要他们的“声音”作为反馈,需要他们为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近年来,组织对建言的需求愈加凸显,而建言的质量却难以保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员工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更多时候选择“三缄其口”“沉默是金”。已有研究发现,沉默可能会带来组织和谐、减少冲突的积极结果(TjosvoldSun,2002)[1],但是员工长期的沉默会造成自身价值感知的缺失,从而引发工作倦怠、认知失调等消极后果(MorrisonMilliken,2000)[2]。因此,通过对我国本土情境因素的分析,寻求打破员工沉默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企业制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1员工沉默相关理论概述

1.1员工沉默的内涵

员工沉默行为普遍存在国内外企业之中。“员工沉默”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组织沉默这一构念的发展(MorrisonMil-liken,2000)[2],组织沉默为理解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集体沉默的氛围中,员工沉默被认为是对组织或工作有可以反馈的信息,却刻意保留、隐瞒其真实想法的行为(VanDyne等,2003)[3]。由此可知,对沉默界定的前提是形成建设性意见,而非无意识的真性沉默,假性沉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内隐性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点。我国学者郑晓涛等人(2008)[4]对员工沉默主题进行了本土化研究认为,在我国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员工会出于种种原因,保留或过滤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由于面子、人情等因素导致员工沉默难以被察觉和判断。

1.2员工沉默的结构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发现,学界对员工沉默的划分主要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亲社会性沉默等。默许性沉默是员工预设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而消极地保留观点或选择顺从的行为;防御性沉默强调个体担心建言会危害自身利益而选择自我保护;不同于上述目的,亲社会性沉默从积极角度表明沉默是出于利他合作和维护组织整体利益,选择隐瞒自己知道的信息、维护团队和谐。我国学者郑晓涛等人(2008)[4]认为基于高权力距离的人际导向,员工沉默现象在国内企业更为普遍,学者们基于本土情境提出了漠视性沉默的维度,指员工对组织承诺水平较低而漠视组织的利益。笔者认为漠视性沉默反映了基于个体内部动机和组织认同水平交互作用对我国员工沉默的影响,更符合我国文化情境下沉默动机背后的互惠原则。

2本土情境因素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

2.1领导层面因素

领导者作为企业的“舵手”,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行会对下属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领导者视角出发,这种自上而下的沉默体现了涓滴效应,即高层管理者的消极认知通过中层管理者传递到基层员工,进而造成下属工作中自我效能感的损耗与心理资本的削弱。比如,辱虐型领导风格导致企业形成缄默不语的氛围,下属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防御性沉默。当员工感知到组织沉默氛围,就会形成负面反馈,尤其是在华人文化中,领导者会采取有偏好的差序式领导行为,导致员工缺乏建言安全感,顾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倾向于保持沉默。反之,领导者的正向领导风格会促进自身与员工的关系,使员工将情感认知转化为积极的行为。领导者通过授权行为会给予员工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心理边界,有助于抑制沉默行为的发生(时勘等人,2012)[5]。

2.2组织层面因素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氛围,而且依赖于具有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当组织注重和谐的伦理氛围时,会形成以集体利益为导向的价值取向,个体融入组织形成内部人身份感知的认同并按此规范行事。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职场中,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不仅会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将消极信号传播到工作环境中,造成紧张压抑的组织氛围。若组织过于强调利益和效率,可能导致个体自私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组织和谐,进而诱发默许性沉默不断发生。此外,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有机式组织结构能促进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减少漠视性沉默。杨翉苏等人(2018)[6]研究表明偏有机式的组织结构会给予下属更多的授权和支持,开放建言路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传统观念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其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都会体现这一社会文化的塑造力量。儒家思想是典型的本土文化,自古以来提倡“礼”“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背后是一种泛家族化的约束,产生等级界定清晰的权力距离,这种权力距离感知在现代企业中表现为对领导的尊敬,甚至是出于对权力的敬畏而展现出表面顺从、表面和谐;而在与其他同事相处过程中,对“面子”“人情”的顾忌会规避沟通矛盾和减少冲突。具有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下属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为维护整体利益而选择亲社会性沉默。从情境角度来看,领导因素与组织因素以员工心理加工机制为依托,通过文化因素激发储存于员工头脑中认知图式的情感选择路径,进而导致沉默行为的产生。

3沉默行为对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准确传达是组织实施战略决策的关键,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是促进沟通机制健康循环的核心回溯点。因此,正确认识沉默对企业发展的双重效应,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3.1消极影响

就员工个体而言,短期的沉默行为主要与组织氛围息息相关,尤其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来说,融入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组织相对容易;而当组织氛围紧迫、压抑,甚至具有排斥性时,极易引发沉默行为。长期的沉默行为会使员工形成被动的防御心理模式,患得患失,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当员工所拥有的资源受到威胁时,出于减少或制止资源损耗的目的,会采取防御行为维护剩余资源价值。心理防线攻破会导致认知失调,这是降低工作满意度、减少组织承诺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为避免冲突选择主动沉默,或是自我防御的被动沉默,长期的情绪耗竭会造成员工的离职行为。就企业组织而言,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制定良好的建言机制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员工沉默会使上级管理者无法及时获得关于组织的有效信息,信息链的断流难以形成反馈循环,降低组织决策质量的同时,对于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提出挑战。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沉默,都是阻碍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潜在因素。创新型发展是时代需要的重要变革动力,如果员工选择性地保留关于组织发展的积极观点和想法,可能导致组织失去既有竞争优势,被多元化的市场变革所淘汰。

3.2积极影响

尽管员工沉默为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出于维护团队内部的稳定,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倾向于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原则,采取社会性沉默行为,其目的是减少沟通中产生的冲突,避免影响团队关系,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能有效提升组织运行效率。此外,员工短暂的沉默行为可以为更好地建言积蓄力量,通过“观察—转化—整理—判断”的过程试图以更加准确合理的时机进行反馈,避免错误的建言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损失。

4打破沉默:促进企业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倡导集体价值导向

企业想长久发展,必须具有慧眼识珠的选人眼光,尤其处在多元化变革的时代,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可以为企业注入与组织匹配的创新与活力。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认知图式都会直接影响其角色内和角色外行为。苏伟琳等人(2018)[7]研究表明具有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对组织的敏感度较高,更倾向于表现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在建立健全招募与甄选机制基础之上,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也要引导个体的价值观向有利于集体的方向凝聚。集体主义价值观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员工以整体利益为导向、先人后己的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对组织的信任,促进主动性建言。

4.2完善内部建言渠道,形成开放式领导风格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整高效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准确有效传达的重要前提,完善建言渠道是领导者—追随者的共同追求。基于我国独特文化情境,形成特征鲜明的正向(如伦理型领导)和负向(如权威型领导)的领导风格。已有研究表明,负向领导风格会严重损害下属的工作效能感,产生低水平组织承诺,造成人力资本的流失。因此,当下属畏惧领导的权威从而产生高权力距离时,很可能形成不敢言、不愿言的沉默氛围。领导者需要积极转变行为方式,以开放包容、谦虚公正的心态构建组织沟通网络,获取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真实信息。

4.3构建柔性组织文化,打造支持型团队氛围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力,组织文化对构建良好团队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不同于有形的规章制度,它是内化于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取向,是个体行动的判断准则。营造柔性的组织文化就是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上下级地位不平等的现状转化为可协调、可平衡的组织形态,采用组内沟通、组间汇报的形式,减少由于权力、面子等因素导致的沉默。支持性团队氛围试图展示组织对员工建言行为的激励,通过打造和谐稳定、团结友好的氛围,减少员工对于建言结果的消极认知,员工对建言的正向认知反过来会促进组织和谐文化的构建,形成良好的制度循环机制。

第3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一、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企业财务和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是有严格区别的。企业财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不管是否需要会计予以反映;企业会计则是对这种运动进行反映,前提是必须存在资金运动。二者的联系就在于,财务作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特定经济关系,需要会计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反映,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来看,随着会计职能的不断扩展,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融合更加密切。另外,在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内部,从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上没有也不需要分开。同样,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本身也能够加以区别。但在管理实践中,鉴于相同的管理目标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机构和专业人员配备上的一体化,很多人认为,会计制度应称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尤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更没有分开的必要。本文也赞同上述观点,下面的论述中所提到的内部财务制度就包括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就是为了维护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秩序,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制度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各类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任务

(一)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任何一个希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不可忽视的基础建设。这是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对制度建设的定位,在他看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实现其目标,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和解决三个大问题:一是企业的制度安排的问题;二是企业战略选择的问题;三是企业文化塑造的问题。对于研究企业的人,还是经营企业的人,在这三个大问题上,都不可以回避,都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甚至连那些想了解企业的人,也必须从企业的这三大问题入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的核心功能是给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提供激励和约束。其具体功能:一是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提供有效信息;三是降低不确定性;四是降低交易成本;五是外部性内部化。所以本文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内部财务制度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协调内部各项会计管理活动及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次,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包括高级财务管理者对一般会计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企业会计工作成效的依据。

第三,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科学、合理规划企业会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体现和推行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第四,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专业人员充分发挥管理才能的重要手段。

(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包括制度设计和组织维护两个方面。那么其主要任务也应该有两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也就是制度设计。要想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实现其所有的功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首要的任务是企业必须设计一套科学有效、适合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率的、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2. 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

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也就是制度维护。如何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不但是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制度实施机制就是为了确保企业各项制度实施的顺畅。实施机制是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都形同虚设。企业是否能够建立起一种科学有效的实施机制,与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领导艺术、员工素质、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有关。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并不是各项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从而影响了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

前文已经论述了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本文认为,就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言,更为关键的任务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

制度实施机制是企业制度体系充分实现其功能,发挥其作用的保障,而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状况是通过制度效率来衡量的。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我们的制度结构尽量达到耦合状态,纠正不足和矛盾,弥补缺失和漏洞,并辅之以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以求制度系统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

为了提高制度体系效率,确保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本文认为,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制度优先的意识,无论是对企业的最高决策层还是对一般员工,制度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企业必须重视制度创新;第三是企业内部监督、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是运用现代财务治理理论,加强企业财务治理。

(一)制度优先意识

中国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的最大优势并不是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制度上的优势,也就是优于其他企业的制度体系。这种优势首先就表现为:在企业全员当中形成制度优先意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至高无上的,其权威性是不容受到丝毫损害的,无论任何人、处理任何事务都必须照章办事。

企业的大部分内部制度尤其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更为重大的如内部财务制度、人事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的作用对象就是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各级领导,而并非一般员工。通过考察分析近几年国家审计署披露的企业违规违纪案件,我们就会发现,但凡存在违规违纪事件的企业,其管理高层的制度优先意识就比较淡薄。制度是他们制定的,不能完全按制度办事的也是他们,尤其在一些可能约束他们行为的制度面前,当制度规定与他们的意愿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权代法”,制度的威严在他们面前荡然无存。

任何企业,只要这种现象发生的次翟蕉啵尤其在各级领导、多个领导身上出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就会逐步陷入混乱,甚至走向瘫痪,继而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反,企业的制度意识很强,人人都能按照制度的制定开展自己的工作、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优势就会充分的体现,就会逐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科学、合理、完善而且高效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全员,尤其是管理高层牢固确立制度优先意识。

(二)制度创新

创新为何能成为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的科学论断。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必然经历从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到不适应的变化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也认可马克思的观点,并提出了制度效率递减规律: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分析,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原有的制度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此时就必须对原有制度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就会下降。甚至有的理论还认为,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上,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我们对某些效率降低到已经不适宜的制度规定没有及时得到修订和完善,经常会发现或为核销流程繁琐低效率而抱怨、或为控制标准不切实际而发愁、或为考核指标不合理而哭笑不得、或为符合制度规定而不得不损害企业利益等等。

(三)分层管理与三权分立

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就是“财权流”,这里的财权就是指某一财务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投资、筹资、收益、财务决策等权能。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财权配置问题。

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观点,一种是关于“财务分层管理”的观点,本文认为对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尤其是对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都体现了分层管理的思想,从股东会(所有者层次)到董事会、经理层(经营者层次)再到财务部门(业务处理层次),其财权配置情况是不同的。一般情况都是,越到上面的层次,决策的权力越大,处理日常业务的任务越轻;越到下层,处理日常业务的任务越重,决策的权力越小。这种配置有利于顺利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充分挖掘经营者的管理智慧和才能,能够调动业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多也只是上一层次对其以下层次的监督,财务治理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4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怎样才能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企业文化的两个特征:第一是管理中的文化。第二是人本管理。企业文化强调人在管理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主张以人为本。这两种特征是应时代之需而突出起来的。值得说明的是,企业文化所说的以人为本是特指企业管理中人与物的关系而言。

弄清企业文化的两个特征后,还要说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突出的四个方面:第一,要求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审美附加值要空前提高。第二,经济交往中的服务行为要有文化高品位。第三,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要突出文化特色。第四,在国际贸易或经济合作中要实现文化融通。文化沟通、文化理解乃至文化融合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前提条件。

国家在企业改革方面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有些企业改革深入不下去,是与执行者的文化陈旧观念有关。解决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企业制度改革和支配这些新问题的文化意识是否可行,广大干部和职工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文化觉悟是否迅速提高。如果文化转型与体制转轨不能同步,在新体制与旧文化之间形成落差,就不可能有执行新体制的自觉性,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说改革不能只限于体制和自身,也不能把企业改革成功的希望只维系于体制和制度,首要的问题是先着眼于企业文化的改革与更新。

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既是企业的倡导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人格示范者,同时还是企业文化的改革者。所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必须具备四种文化意识和能力:一是敏锐的文化洞察意识和能力;二是深刻的文化体验意识和能力;三是全面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四是灵活的文化变革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文化应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众多的企业只侧重人的物理特征和生物特征的作用,在实践中多着眼于人的体能开发、智能开发和技能开发,很少注重人的文化开发,因而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绩效。

第5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技术创新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86-01

所谓制度,就是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的规则,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宪法、法律、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等正式制度,也包括一个社会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生活习俗等“非正式制度”。

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技术创新要求制度提供支撑,制度建设又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制度障碍

1.人才制度。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推动企业制度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主要是那些从事技术出身的企业家,他们在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方面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浪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家缺乏科技意识,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经营者尚属传统型企业家,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高新技术成果不具备识别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科技专家缺乏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缺乏经济经营和运作能力。所以,培育、造就科技经营专家已经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2.激励制度。在一些企业缺乏对科技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人认为,“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而不是科技人员的企业”,这种解释对变数不多的传统企业可能是适用的,在传统企业中,企业家的经验往往是企业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技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5%,科技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能不能通过激励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3.法律制度。我国从总体上讲,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已出台的政策很多还没有落实到位,政策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还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依据。对技术拥有者应有的权益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如技术拥有者以技术入股,开发研制出新的技术后企业却翻脸不认账,借口技术过期或无利润致使技术拥有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4.产权制度。国有企业技术产权归属和量化困难。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技术产权归属不清,量化困难。而技术产权如果不实现人格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难以发挥。现在生产型企业和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在实行公司化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多。可以说,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难点,而国有企业技术产权改革又是难中之难。

5.分配制度。分配不公和机制不健全阻碍科技创新。在分配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利于技术创新的突出因素有:一是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分配不公。二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不公,一些靠行业垄断的企业不用努力经营和创新即可获得极高收入。三是从事创新的科研人员难以致富,能致富的人又很少需要进行创新。四是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有效的分配监督与调节机制,个人收入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创新,而是取决于就业行业和企业类型。

二、改善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1.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做到以下四条: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技术创新的项目和目标,并将其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二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真正做到“自主决策,自我筹资,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三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即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研究开发活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的技术来源主要由企业提供。四是企业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2.产权制度创新。建立新的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产权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制度。只有当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和知识变成投资的资本,科技人员才会关心自己的知识和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并不断进行创新。如果不能确立产权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关心的不是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为商品化生产,也不会注意如何去改进自己的成果。

3.人事制度创新。促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人事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环境。重点是改革用人制度,现行用人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人的贡献与报酬脱节以及重资历轻能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不是根据个人能力和贡献公平竞争,而且一评定终身,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不利于激励人才的发明创造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革用人制度,就是要实现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与动态调整,干部实行任期责任制与选举制,使其待遇与贡献密切挂钩。

4.分配制度创新。利益分配向科技创新人员倾斜。提高对科技人员的政府生活津贴标准,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当强化技术参与分配的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在科技发明上,给予技术发明者一定比例的分配股权,并允许技术发明者利用其科技发明从事投资和产业化。允许“按要素分配”原则对高技术企业中以个人股的形式分配给科技创业人员。

5.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方面将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向市场,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产权约束问题。尽快解决技术入股、经营者入股,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构架下的技术、经营者入股的政策障碍,推进技术资本化的进程。促进产学研究结合的关键,是打破部门隶属所有制,建立产学研之间相互开放与进入机制,让科技人员及其成果尽快进入实体产业。

6.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知识应用和扩散的桥梁,是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中间环节。近几年,各地在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介服务机构正在朝着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今后要探索采用按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成果的科技交易方式,以健全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现有各类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第6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控制度重要性;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深化变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是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稳健运营和长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内外管理实践充分表明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实现销售收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充分挖掘各项资产的潜力、降低资产的消耗。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最佳状态,也可以使企业获得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而真实、可靠、完整的财务数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创造良好市场形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进行助力提升,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更好地完善和执行[1]。

1.2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御能力

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终极目标,除了要把握存在于市场转瞬即逝的各种机会,也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任何企业组织都要管理风险,而内部控制管理核心是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防范经营活动偏离企业目标的一切可能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测试内部管理制度及其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有效,评估风险再设计出降低或规避风险措施。因此,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保障企业稳健向前发展。

1.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问题主要集中在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管理层和治理层长短期目标差异等,内部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核心,同时也是内部控制重要因素以及内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反作用,内部控制既是公司治理中对管理层权力制衡有效手段,也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导下,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公之于众,公开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而所做出的努力,又有助于处于信息弱式中小股东了解公司实际情况,保护他们的利益,缓解冲突,降低成本。企业只有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有效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树立诚信的社会企业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充分发挥,充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2]。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

2.1财务内控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虽然企业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制度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对于内控制度特别是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进行改善提升,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营需求,企业经营风险发生概率加大。(2)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内控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起到严要求、重表率的作用。财务人员是财务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淡薄,遇事相互推诿,仅仅起到会计记账的作用,那么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3)外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是设置障碍、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在有约束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更大企业价值的作用。

2.2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

在现代化企业治理规范要求下,许多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初步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是不少财务制度不能因地制宜与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内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难执行等问题,并且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不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漏洞等现象,进而使企业财务内控活动达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预期效果[3]。

2.3财务内控执行程度受限

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执行效果得不到保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干预过多,制度仅限于形式难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例如,信用额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对客户进行评价管理,根据评价结果设置对应的授信额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业务部门往往会以影响企业销售额、客户信用状况好等措辞申请提升客户信用额进行发货,管理层在考虑业绩的需求后同意业务申请。

2.4财务内控缺乏必要的监督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真正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或者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为保障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以真正落地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就是财务内控监督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一些非上市公司没有内部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内部代替执行,导致企业对财务内部控制约束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对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也起不到指导作用。

3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四化”建设

企业应以制度化、IT化、流程化、数据化为基础建立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为内控管理制度运行提供保障并且提升运作效率。(1)制度化是财务内控的核心。财务内控管理存在是以相关制度建立为前提,使财务在执行内控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制定制度时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制定的制度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贯彻执行,能发挥管理指导作用。(2)IT化要求企业配套与自身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配置要完善各项管理模块及对应的管理权限设置,权限到人即责任到人,对系统中的审批事项可追溯。IT化通过审批权限的设置使事项通过管理系统传递,能大大提升财务内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率。(3)流程化是财务内控制度落地的保障。流程化与IT化相匹配,流程的执行在管理系统中得以体现,管理系统中审批流程图是流程化的过程。流程化建设要求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要以时效性为前提,制定审批流程时尽量做到简洁高效,优化不必要的步骤并且要细化每一步流程审批的风险控制点、审批的时间限制,在系统中建立提示功能。(4)数据化是财务内控的检视标准,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风控体系,对数据信息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确保用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数据都经过事中复核、事后检查等一系列的控制程序,提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

一方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要形成体系,能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在明确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在充分考虑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前提下,逐渐向企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全方位多角度,逐步延伸至资金、采购、销售、存储、资产、研发、工程、担保等业务活动层面,对各业务活动的控制要素深化管控,统筹协调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注重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效性和动态性,树立动态管理理念,不断迭代并落地执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内控需求不一样,对内控所能实现的目标有侧重点或是阶段性要求,所以要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随着企业规模、业务构成、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的变化,及时修订、补充财务内控制度的相关内容,使其与公司管理、业务发展需求同频,从而提高财务内控制度对业务发展的监督、控制作用,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3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最重要的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要坚持内部审计的审计独立性和评价客观性,坚持全面控制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覆盖范围和审计深度。通过对公司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及重点活动跟踪式的监督,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此外,要制定各业务部门关键岗位风险防控体系,对业务风险控制点加以细化,通过部门自查与内外审查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第7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 工作流程; 准化; 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这套体系自2011年起分别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沪深两地主板上市公司以及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依次分步推进执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正成为保障各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内部控制模式有:制度控制系统模式、评价控制系统模式、预算控制系统模式和激励控制系统模式。这四种控制模式各具特色,在控制方式、目标、优势、障碍和环境方面有所不同,其区别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控制系统模式各有优缺点,其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选择,即控制方式的选择要与自身的环境相适应。基于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现状,大多数企业还是适合采用制度控制系统的模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在采用制度控制系统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中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经常发现管理中出现了某种问题,于是相应地出台一个制度来规范。这种“救火式”制度的制定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企业未来风险的考虑不足而只能防范已发生过的风险。有的企业不同部门独立制定本部门需要的制度没有从企业全局统筹制定内控制度,从而容易出现制度本身互相打架现象。因此,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言,如何考虑制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和形式规范,具体包括制度的编号、格式、分类、内容、审批程序、执行及其他应注意事项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约束。

(二)内部控制制度文字描述性东西过多,而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较少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文字性材料,较少使用工作流程图及配套表格进行清晰说明,因此,对于企业制度执行人员而言容易凭个人的经验和个人理解来做事。对于企业新员工而言则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和熟悉岗位流程,在工作初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而一套完整的企业制度除了包括文字性材料来支撑还需要使用工作流程图及配套表单进行支撑。通过工作流程图的清晰绘制使企业每个员工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办事程序、涉及到的部门、岗位、人员及具体制度,从而能将好的经验固化下来,也能从这些流程图中较容易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和风险点,从而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内控制度有章不循,执行流于形式

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停留在书面上,真正用在实践中的却非常少。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很多问题案例往往是企业制度有明文规定却未能遵照执行的,而不是因为制度缺乏规定。对于企业内控制度有章不循,执行流于形式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制度本身制定得不合理,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自身状况;二是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企业制度本身没有及时修改,从而使得制度不被执行;三是缺乏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企业内部没有很好的监督制定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也没有制定针对没有有效执行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案。因此,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执行力,不能为制度而制度。

三、从工作流程标准化入手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第8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对策措施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1、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1.1、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是在实际的公司运营中,仍然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董事会的独立性时常受到外部的干扰,而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大多是由公司职工以及股东代表组成的,他们在行政关系上大多受制于公司的董事会高层,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

1.2、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为: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于片面、零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有些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常常重经营而轻管理,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够健全。二是一些企业常常偏重事后控制,过程控制严重缺失,造成控制滞后性严重。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有的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1.3、过程控制严重缺失,企业潜在风险加大。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相当薄弱,制度形同虚设,采购环节职责未按规定严格分离,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严密,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加之未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造成多年来库存物资的毁损、报废、短缺未得到及时处理,致使潜在亏损增加,经营风险加大。

1.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培训流于形式。由于在现阶段,我国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偏低,企业内部的一些思想教育或者业务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导致部分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风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2、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内部控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等多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通过优化控制环境,改善控制技术,完善监督手段,不断在管理实践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控环境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1)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是优化成员结构,尽可能减少经理层成员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交叉任职,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二是重整规则体系。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公司治理规则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废止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企业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议事程序和规则。

2)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既要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又要注重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明确规定部门和岗位的权限与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2、规范财务会计核算,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大企业集团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

2.3、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健全财产保全制度

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切实防范和降低各类风险。一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二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三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

2.4、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建立内部报告制度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应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二是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要延伸审计范围和触角,贴近生产经营实际,以重大项目、大额资金、敏感问题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为重点,推进审计监督向管理过程前移。

2.5、推广内部控制理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会计人员“入门关”,应建立严格的人力资源招聘程序,对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不得录用从事会计工作。二是完善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更新知识。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提高专业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晴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建议[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0)

[2]徐雅凤.加强企业内控制度促进企业规范管理[J].时代经贸2007(11)

[3]景双艳.关于如何提高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思考[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5-14

第9篇:企业制度建设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力企业陆续披露出了不少经济上的违法违纪问题,给企业的经济和声誉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国家和省电力公司逐渐加大了对违反经济法规的考核和惩处力度,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笔者认为,考核惩处只能治标。要治本则必须在防范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企业内加快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违法犯罪不能为的问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控制是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企业内控制度是企业一系列具有控制内容管理制度的总称。而控制是指企业控制者对控制对象所施加的一种能动影响或作用,实质是使控制对象保持或改变某种状态,使其达到控制者的预期目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后勤等管理都存在控制问题。本文仅对经营管理进行探讨。因此,从探讨范围上说,企业内控制度是指在制定经营内部管理制度中,对同一部门或不同部门间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并在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建立起控制手段,以实现有效控制的制度。

电力企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力设施建设,如果企业管理松弛,内容控制差,则不仅浪费资金,达不到投资效果;也极易滋生违法犯罪现象。因此,电力企业急需加快内控制度的建设,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目前电力企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形成的。作为股东,国家必然要求资产投运后能不断保值和增值,并采取措施防范国有资产被侵蚀。因此,国家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达标、创一流企业及厂局长经营目标等都规定有资产考核的内容,而这一要求与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密切相关。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企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要求企业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体制,而企业内控制度则是企业自我约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生产出市场需要产品的同时,投入理应获得必要的回报,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为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加强内部控制,避免浪费和损失,努力增收节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经营管理目的。

四是防止经济犯罪的措施。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大量事实说明,权利未受到制约,内控制度缺乏或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等是违法犯罪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由此也说明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内控制度设计的原则

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备人、财、物条件,并顺次经过供应、生产、销售环节,须控制的范围广、环节多。因此,设计和制订内控制度必须明确必要的原则。

首先是互相制约原则。电力企业涉及的经济业务较多,各项经济业务都有一个计划、审批、执行的过程。因此,从控制的要求出发,应实行每一笔经济业务必须由两人及以上人员共同经手完成,每一笔经济业务记录也须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处理才能完成;禁止每笔经济业务的完成由一人包干到底,业务记录一人处理完成的作法。以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

其次是会计独立原则。企业经济业务都涉及会计部门,会计部门履行着企业资金和帐务记录统管的职能。因此,会计部门一方面不得经办经济业务,另一方面必须独立管理会计业务,依照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制度进行会计记录核算,并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干扰。

再次是检查核对原则。由于计划与实际差异,货币运动与物资运行不同差异以及记录时点不一致差异等,企业部门之间,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帐与帐、帐与实物不一致的问题。为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实行核对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纠正,以达到数据一致,帐实相符。

第四是记录完整原则。企业生产经营记录较多,从生产班组的原始记录、台帐,车间、厂部职能部门的统计报表,到销售的记录、台帐和报表等等,不仅要求具备规定的内容,而且记录应真实和完整,才能为会计决算和企业的分析、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五是系统控制原则。企业犹如一部运转的机器,零部件出问题将影响机器运行,因而内部控制必须从企业系统观点出发整体考虑,合理平衡职责权限,设计不同部门间的制约条款。规定主要经济业务工作程序,明确检查核对要求等,使企业内各单位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各司其职,各履其责,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科学有序地进行。

三、内部控制的重点和要求

一般来说,企业控制重点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控制。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受教育程度、环境影响、思想观念、政治业务素质等不同而相异。因此,企业应依据各岗位性质和要求,选择不同的人到适合的岗位工作。一些专业性强的岗位,还必须考虑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对领导岗位人选,则应全面审查,慎重考虑,避免因用人失误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职责权限控制。企业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从职能部门到车间、班组,都应当有自己的职责范围,也享有相应的工作权限。这些职责、权限必须在制度上明确规定,使每个职工都熟悉和明确,对超越权限的经济业务其他人员和部门有权拒绝办理。

3、业务流程控制。企业业务既有非经济业务也有经济业务,企业应重点对主要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如营业收入业务,在商业部门是由售货员、出纳和会计三人完成每一笔业务的,其业务流程为:售货员售货时登记原始记录并开票一式三联交顾客;顾客持票到收款柜台交货款,出纳收款后留一联;顾客再持两联票到售货员处取货并留一联在售货员处;当天售货员和出纳分别将自己所收发票送会计处,会计对两方发票进行审核,无误后登记会计帐,并与出纳收取的货币资金核对。此业务是由三方共同经手完成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很快发现,从而达到了制约、控制目的。在供电企业,其营业收入业务尽管是由抄表、审核、收费、会计共同经手完成的,但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在现金回收拖欠电费环节中应研究制约、控制的有效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弊端,达到控制的目的。此外,企业的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工程投资、往来款支付等业务,都应作为重点管理对象而明确规定工作流程。

4、会计程序控制。会计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核算部门,负责企业所有资金管理和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因而,对会计的核算程序规定非常重要。正如此,国家不仅制定和颁布了《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而且最近又制订并下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会计核算程序和控制规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需要重视的是,会计的制证与审核职务应当分离,由不同的人来完成;会计审核岗位应有政策熟悉、业务素质高、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担任;加强帐务的核对工作,不仅上下级帐务要核对准确,而且对会计部门内的明细账与总帐,企业银行存款帐与银行帐等都要核对无误;对出纳岗位不得经管总帐、会计档案、修改会计帐、管理财务专用印章等限制作出规定。此外,在实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特别要注意对修改会计记录权限的限制,以防止会计记录被恶意修改。

5、投资权限控制。企业要扩大再生产,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投资失误又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对投资规定严格的审批程序,职能部门按程序工作,在投资论证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审查,必然会制约乱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可靠性。

6、财产物资控制。电力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拥有的资产较多。加强资产的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对企业非实物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款帐、其他应收款等应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定期核对、分析,并采取措施催收,防止因超过时效或债务人原因形成呆坏帐。对固定资产应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规定固定资产建立、转移、损失报废等报批程序,并进行定期清查。对企业存货物资,重点规定采购、保管、领发等环节程序和权限的控制,建立物资永续盘存制度,并加强财务部门对库存物资的稽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