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字学论文范文

文字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字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字学论文

第1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化学论文2200字(一):化学分析中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化学分析是一个通过化学实验来测定某一个物质化学成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验人员会利用化学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进行操作,并得出最终的化学分析数据结果。化学分析中误差是常见的,本文就导致误差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控制误差进行有效处理展开了研究。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同行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分析;误差;影响因素

0引言

化学分析是十分繁琐的,经过多个步骤的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试验器具、实验坏境与条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分析误差的出现。

1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主要包括哪些种类

1.1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也被称为粗差,这种化学分析误差的存在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化学实验与分析的过程出现失误导致的。常见的过失误差包括加错化学试剂、读错刻度或者用错实验仪器,这些都属于不规范操作,因此所产生的实验数据是无效的。过失误差通常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化学分析中这种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化学实验操作与分析人员只要在操作时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流程与操作标准来实施,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就可以避免这一误差的出现。

1.2系统误差

化学实验分析中的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就是在同等条件下连续多次进行反复实验测定依然会出现误差。并且这种误差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所出现的正负差值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于某一个固定的因素导致了实验系统出现了误差。

化学实验系统误差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方法误差、人为误差以及辅助品误差三种。其中方法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驗的方法科学性不足,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是间断性来实施的,或者实验所进行的空间不同以及指示剂选择等造成了误差的出现。人为误差指的是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实验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未按照标准流程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数据与正确数据之间出现的偏差。辅助品的误差往往集中在容器误差、水和试剂误差两大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天平、各种容器等都是十分常见的,也往往是必须品,如果实验容器的刻度不准确或者天平的砝码不准确等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此外,在实验中试剂和水之间的比例误差,或者受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出现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化学实验分析中的误差由于系统因素所造成的相对较少,并且这些因素是可以进行检定与校正的。

1.3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所造成的,其所测定的结果会在某一个范围内进行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无规律可循的。误差的正负、大小等都不能准确测量,每次测量出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这一误差也往往是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误差。

在化学实验与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所处外部环境的温度、湿度差异,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另外空气中的压强不同也会出现实验结果误差。这些因素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很难对导致误差的具体原因进行准确判断。如果需要找到其中的原因,就需要展开多次测定,从实验的数据中分析其规律,进行一些平均数测定之后,随机误差才有可能降低。但是随机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

2面对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应当如何有效处理

2.1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措施

要减少甚至避免在化学实验中出现误差分析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对实验所用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给化学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其次通过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化学实验质量控制,要建立实验分析控制程序、常规质量控制技术并进行各类质量控制技术的对比。不同的应用目的应当采用不同的质量控制技术,要保证整个化学实验与分析过程都在有效的质量控制范围之内。一个给定系统对化学实验测试数据质量是有一定要的,要求其在某一个限度范围之内,这一限度简单而言就是所得数据其要达到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一要求,确保实验测试的结果达到经精准度标准,就应当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2分析实验室应有良好的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得在实验测试过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过失误差以及随机误差等尽可能的减少,在预期估计的范围内。化学分析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其一,在取样、实验结果的计算、最总结果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中都采用相关措施来减少误差,以对质量进行控制。其二,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化学分析结果的质量进行检验或评价,要及时发现化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化学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化学分析的数据要具有准确度、精密度、完整性以及可比性,才能称之为可靠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法律效力。

2.3加强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的误差控制通常是第三方来完成的,这第三方是有丰富工作经验与专业技术的组织,其可以对各个实验室以及化学分析工作人员进行质量考查。这一考查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也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进行,一般这项工作是由上级领导部门发放标准试样,然后再在各个实验室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质控样书随机考核的方式也是十分常见的,通过这一方式将实际试样考核,检查各个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以及是否存在和系统误差、检查分析误差等,判定分析结果是否有效。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化学分析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灭的,但是应当将这一误差控制在能够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这一误差不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化学分析误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以及实验间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来控制化学分析误差。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在高校实验室中,会产生很多化学废弃物,若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容易造成污染环境等问题。本文简单的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弃物特点开展分析,明确其具有易爆性、易燃性等特征。并重点对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究,如有机废弃液的处理方式、无机废弃液处理方式等,以期能够对高校实验室化学废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废弃物;有机废液;无机废液;高校实验室;处理方式

0引言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绿色、低碳、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已经将实验室污染纳入到环境监管范围内,力图实现对实验室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新时期,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弃物特点

腐蚀性、易燃性、感染性、易爆性、反应性是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可见,其危险特性显著,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处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降低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应该明确危险化学废物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1有机废液的处理方式

在此废液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溶剂,其具有较大的毒性,若是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于有机废液,其大部分是能够回收利用的。

2.1.1含苯废液的处理

此废液可回收和再利用。在对含苯废液进行处理过程中,也可借助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可将其放置在铁器内,然后进行点燃。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应该在室外较为空旷的地方进行焚烧,并且相关处理人员应该处于上风向,对整个燃烧过程需要进行全过程监督,避免引发重大事故。

2.1.2含酚废液的处理

含酚废液主要分为高浓度废液和低浓度废液两种,浓度不同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具有差异性。针对前者而言,首先可借助乙酸丁酯萃取;其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最后,在对其PH值进行科学合理调节的基础上,可开展重蒸馏回收与利用工作。针对于后者而言,可借助漂白粉,或者次氯酸钠,促使酚进行氧化,进而以一般有机液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将漂白粉加入含酚的废液中,可将其氧化为邻苯二醌,进而采用一般有机液处理形式。

2.2无机废液的处理方式

2.2.1含砷废液的处理

在将消石灰加入其中的基础上,开展PH值的调节,促使其在9左右,进而生成亚砷酸钙,或者生成砷酸钙,在此工序完成后需要将FeCl3加入其中,这样可生成Fe(OH)3,可实现一定的沉淀效果,从而达到消除废液中砷的目的。另外,在PH值调节环节中,若是将其调节到10以上时,其虽然不会生成Ca3(AsO3)2,但是可以将Na2S加入其中,通过反应可生成硫化物沉淀,此方式也可实现较好的处理效果。

2.2.2含汞废液的处理

在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中,因为汞通常是以Hg2+或Hg22+离子存,所以相对而言其毒性是比较大的。若是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其毒性也会随之加大。要想对含汞废液进行有效的处理,需要借助硫化物汞沉淀方式加以处理。具体而言,对其废液的PH值进行相应的调节,此过程需要使用Na2CO3,一般情况下应该调到8到9之间,确保其PH值在规定范围内后,应该将Na2S加入进去,此环节确保其用量足够,以便促使其生成HgS。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入相应的汞沉淀剂。例如,FeSO4·7H2O,进行清液排放,然后借助混凝剂对其残渣进行固化处理,为汞回收做准备,实现统一处置。

相对于无机汞而言,有机汞的废水的毒性大一些,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对其的处理。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入百分之六的KMnO4水溶液,而且还应该将适量的浓硝酸加入其中,当KMnO4水溶液颜色逐渐消失后,可采取降温的措施,在其温度达到六十摄氏度以下的情况下,可将一定量的KMnO4溶液加入进去,对汞产生一定的消化作用,当生成Hg2+离子时,需采取上述措施进行处理。

2.2.3含铬废液的處理

在含铬废液中,含六价铬废液毒性最大,加大了废弃物处理难度。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环节是对其毒性进行消除。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为:将Cr6+转化为Cr(OH)3,通过此方式有助于将含六价铬废液毒性消除。重要步骤有以下几个,一是在酸性的环境中,将废铁屑、亚硫酸氢钠等还原剂加入废水中;二是在Cr6+还原为Cr3+的基础之上,可加入碱;三是开展PH值的调节工作,促使Cr(OH)3沉淀;四是进行脱水干燥处理,将其与煤粉、煤渣进行焙烧;五是对铬渣开展合理的处理,完成此环节后可进行填埋。

第2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清末以前,传统文字学(即小学)只是经学的奴婢。人们殚精竭智研修小学,主要是为了通经。清朝末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字学家们致力于建立—门独立的汉字学,企盼把小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当时及后来,泛滥于思想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大都认为,现代化是单元的,现代化即等于西方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字学,必然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深深的胎记。

与古代文字学家不同,清末以来的文字学家接触了西方文化,大体弄清了西方文字的面貌及其历史。既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既然西方文字和它的历史呈现出特定的样态,那么,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西方文字“认同”。

(1)汉字的“形”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

西方拚音文字不是以形表义的,而仅仅是表音的,它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对语言有极强的依赖性。既然如此,汉字也应是这样。于是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汉字“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3页)这样的主张不是个别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的文字学家断然说,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的主张,是彻头彻尾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思想的自然基础,仅仅是指有声语言。这样,认为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那就是离经叛道的。

可是,近年来,通过对聋哑人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义同物质手段的联系是多维的。这样的物质手段,可以是声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手语形式。现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认读方块汉字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不像认读拚音文字那样,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这句话:

“(汉字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2)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

西方文字大体经历了图画文字(古代埃及文字)、表词文字(古代埃及文字)、音节文字(古希腊文字)和音素文字(古布腊文字,拉丁文字:希腊音素文字起源于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是在古代埃及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字影响下形成的;拉丁文字又源于希腊文字)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就书写单位来说,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绝对的简化。

在此启发下,又兼看到了汉字中的一些简化现象,于是文字学家们立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今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简化。

但是,汉字的事实似非如此。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在殷商时代,“祖父”的“祖”只写作“且”,语气词“唯”只写作“佳”,“考妣”的“妣”只写作“匕”或“比”。这类现象决不是罕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与西方文字书写单元的一味简化不同,汉字书写单元的演变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既简又繁。吕叔湘说:“讲到字形的演变,可以说是既有简化,又有繁化。简化指减少笔画,为的是写起来方便。繁化指增加偏旁,为的是区别字义”。(《语文近著》145页)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汉字发展的特定状况的。

汉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文化宏观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特征,即是调和持中,它制约着我们汉族人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比如,古人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既不一味的“宽”,也不一味的“猛”而是讲究“中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古人认为,这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又如在为人上,古人认为既不能太“质”,否则就过于“野”,也不能太“文”,不然就过于“史”,要取其中,即“文质彬彬”,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再如在处理“中学”和“西学”这对矛盾时,人们大都主张“中学”为“主”为“体”,而“西学”为“辅”为“用”,这也是取中庸之道。总之,古人在处理矛盾时,不好走极端,而常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这样的中庸文化精神,也制约着人们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处理方式。汉字是要人书写的,写出来后又是让人看的,书写的人要求汉字形体简单,而看的人又要求汉字“视而可识”。这两项要求就构成一对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古人是取中庸之道的,即走简明化的道路。既考虑书写人的要求,努力减少笔画便于人们书写;也照顾阅读人的利益,适当繁化,以区别字的意义。

(3)汉字日益向表音的道路上迈进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表示意义到表示音节,再由表示音节到表示音素。既然如此,中国的汉字也应当是日益走向表音。

为什么说汉字的发展具有音化的趋势呢?文字学家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标音的形声字的出现。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如果汉字也同西方文字一样,是在一步步地向表音的方向迈进,那么在汉字中,传统所谓“假借字”应该是越来越多,而且相同的音节应该逐步用同一个“假借字”来书写。这样才能逐步由表意文字过渡到音节文字,最终变成拚音文字。

但是,汉字的历史发展状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假借字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比较广泛地被使用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假借字多半被加上了义符。比如“溧冽”的“溧”本来写作“栗”(栗树的栗),“忧感”的“感”本来写作“戚”(斧头类兵器),“云谓”的“谓”本来写作“胃”(肠胃的胃),“碡瑁”两字本来写作“毒冒”。有些假借字虽然没有加上意符,但是,由于它频繁地被使用,它的特定形体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使人产生了条件反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实现了字形和字义的直接联系。比如,连词“而”、“则”,代词“其”、“此”等等,人们视其形即知其义。

汉字在其发展中,逐渐取得绝对优势的不是假借字,而是“溧”、“感”、“谓”一类的形声字。形声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有的文字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它具有标注语音的优越性”。(梁东汉《文字》20页)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若论标注语音,那么形声字不及假借字,因为后者是纯粹表示语音的。既然具有标注语音优越性的汉字会在汉字的发展中占有优势,那么在汉字占绝对多数的应该是假借字,而不是形声字。其实,形声字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音化是为意化服务的。它的声符往往不是真正表音,而只是大概地譬况一下,而且还常常兼表意义。一句话,形声字基本上也是以形表义的。

总之,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象有些文字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步步地走向音化,而是始终在“意化”。

(4)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五四时期的多数专家学者,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他们相信,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西方的道路。既然如此,汉字未来的出路就在于拉了化,即以字母表示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这一点,成了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后来,文字学家们又得出了汉字的发展呈简化和音化的趋势,这样,人们就更加相信,未来的汉字一定会是一种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汉字的根本改革作为—项政策来加以推行。主席在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五四时期汉字拉丁化思想的历史延续。经这位伟大人物的提倡,汉字改革、走拼音化的道路成了不容置疑的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指导思想。还具体地指出了汉字拼音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主张要分两步走,一是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加以根本性的改革。总理根据文字改革的思思,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文字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快一个世纪了,它的成就却不大。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引起人们反思的原因,则是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特别是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是单元的,它从西欧崛起后,将要涵盖天下,波及世界各地,任何—种文化,都要经过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洗礼。但是,7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异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了。如以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工业文明——即东亚工业文明即是其中之—。这些东亚同家和地区所走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有所不同,其工业化的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开始对现代化单元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认识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是西方的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只是西方一种,现代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即设法突破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的现代化模式。他们没法从三个方向进行突破,—是回到传统中去,二是想办法了解非西方的重大文化传统,再一个就是了解初民的文化传统、初民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寻根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汉字,再思考汉字的未来。

清末以来,人们人都认为汉字“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而拉丁文则很容易,它“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提笔”。(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既然如此,汉字与拉丁文:字的优劣自不待言,汉字走拉丁化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可是,今天人们却认识到,汉字虽然有—些缺点,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忆汉字虽然不象记忆西方文字宁母那样容易,却没有记忆词的书写形式的辛劳。而且汉字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它以形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敏感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地域的功能等等。正因汉字有种种长处,所以行人说汉字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甚至还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既然适合汉语的许多特点,并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长处,所以,人们认为汉字的未来不见得是拉丁化,对汉字进行的改革,不应是废弃式的改革,而应是继承式的改革,即把它不好的地方取消,采取优胜的地方。

二、难以克服传统文字学理论的缺欠

我国传统的文中理论,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理论产生于汉代,经东汉末年许慎的阐发而影响于后世。它本身有许多缺欠,主要有下述三点:一是把造字方法与用字方法混为一谈,更不会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原则,二是没有分清汉字的静态结构类型和动态的创造方法这两个概念,三是对造字方法、用字方法以及结构类型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

许慎所具体阐发的六书理论,虽然存在着种种缺欠,但是在清代以前,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许慎以来没有发现多少新材料,在宋代虽有不少金文材料出土,但却没有用于汉字学的研究;二是许慎所撰写的《说文》,属于我国小学的经典著作,而小学与经学的地位几乎同样崇高,一般人不得妄加非议;二是我同学术研究的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人们崇媚古人,古人的学说被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之故,人们对六书学说不发生怀疑,研究汉字学只是在六书的系统里、圈子内,画地为牢。许慎以来,文字学的著作虽然可以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却没有。一直到清代,有些文字学家才发现,六书理论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把造字方法和用字方法混为一谈了。

汉人把六书都看成是造字的根本大法。其实,在这六书里,假借、转注两法与前四种方法有明显不同,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后,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并没有增加新的汉字。把这两种方法也称之为造字之本,显然是名不副实。对《说文》和“六书”有深入研究的清代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对“六书”加以区分。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他用“体”和“用”这两个概念把六书切为两半。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则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木也。”(《说文释例》)他则使用“经”和“纬”这两个概念,并明确地指出,前四书是造字之本,后两书是用字之本。

有些文字学家,不愿意相信六书两分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汉人。汉代学者明明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你们清儒为什么说后两书不是呢?

其实,清代学者区分了造字和用字之不同,提出了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概念,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是对于中国文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后人应择善而从,不应迷信汉儒,应该在清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下述问题:一是造字和用字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二是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理论子系统各包含哪些理论要素?

关于造字和用字这两者的区分标准问题,文字学家们并没有把它提出来,更不用说加以讨论了。而这个区分原则,显然是文字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此认识不清,必然影响到汉字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认为,凡符合下列两条者即属于“造字法”。一条是,活动的结果使语言中一个需要记录的语素有了自己的书写形式,二是在整个汉字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定下这个原则,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探讨文字的创造和使用问题。

关于汉字的创造方法。最早有前面讲过的汉人的六书说。这个说法把用字方法也包括进去了。清人认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才是文字的创造方法。这四书学说虽然比六门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问题仍然很大。

第—,由于它没有分清动态的“文字创造”和静态的“文字结构”这两个概念,所以把由不同力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归于同一种创造类型之下。例如所谓的“形声字”就是这样,有些形声字,如“氢”、“氧”等等,是直接用两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是真正的“形声相益”,“氢”、“氧”这两个语素,原来根本就没有书写形式。但许多形声字,则是通过对记录该语素的旧有汉字的改造而产生的。比如原野的“野”的初文作“”,后来加注“予”声,于是“”这一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由上述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若从静态的结构来分析,都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古人把这两类字都纳入“形声字”这种造字方法之下的原因即在此。

第二,由于古人缺乏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又把用同一种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分属在不同的造字类型之下。如指事、象形、会意这三书就是这样。这三书都是通过描摹字形(包括事物之具体形状和抽象的形态)来表达语素意义的。例如古文字小的“上”是通过描绘一短横在一长横之上的形体来表达在上的意思,“日”是通过描绘太阳的外部形态来传达日头的意思,“舂”是通过描摹两手举杵舂臼巾之物的形状来表达“舂”这种动作。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却被分成二类,正因如此,这三类造字法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上”、“下”两字,许慎归为“指事”,而郑樵却列入“象形”。又如象两手争夺一物的“争”字,有人认为是“象形”有人认为是“会意”。

第三,有一种文字创造方法还没有被归纳出来。比如“叵”(由“可”字变来的)“少”(由“小”字分化出来的)、“祖”(由“且”字改造而成的)等字是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四书说没有回答。

四书说的上述缺欠源于汉人的六书学说。四书说既然存在这样的缺欠,那么对它进行改造就是势在必行的了。30年代,精通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的唐兰先生,对六书说、四书说展开了批判,还提出了他的关于汉字创造理论的新学说——三书说。这三书说是,—为象形文字,二为象意文字,三为形声文字。唐兰认为,象形文字要具备下列二个条件。首先,一定是独体字,其次,一定是名字(用来记录名词的汉字),最后,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人”是象形字,因为它只有“人”的意思;“大”不是象形字,因为它含有“人”以外的“大”的意思)。除了象形文字,形声文字就都是象意文字。

唐兰的三书说仍然存在四书说的上述三种缺欠。既是诗人又是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的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新的三书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他认为这是汉字创造的三种基本类型。“象形”是由形得义,“形声”是由形与音得义,“假借”是由音得义。陈梦家的三书说,克服了四书说的第二项缺欠,把“象形”、“指事”、会意”看成一种造字方法。但是,他概括这三书时使用的名称——“象形”则不甚理想。陈氏的三书说,仍没有克服四书学说的第—、二条缺欠,而且又把“假借”当作文字的一种创造方法,这无疑是汉字创造法研究上的退步。

]988年裘锡圭先生出版了《文字学概要》,在这部代表着80年代汉字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里,他采用了陈梦家氏的三书说。但他对“象形”这—名称做了改动,使用了“表意”这个术语。他认为:“这样才能使汉字型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文字学概要》106页)这样,裘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假借、形声。这三书说仍然带有陈梦家三书学说的缺欠。

中国汉字的创造方法到底怎样,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确定了“造字法”和“用字法”区分的原则之后,应该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汉字的创造方法概括出来。

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个汉字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个语素,而且是单音节语素。语素有它的声音,也有它的意义。在最初(主要是从事理逻辑上说的),人们创造汉字时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绘形表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描绘形象化的符号来图解语素的意义。比如,要想记录“门”这一语素,就画上两扇门;要想表示“追逐(野兽)”的意思,就画人(用一只脚代替)追逐逃走的猪这样的简要图画。这种造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但比这三者的涵盖面要大。

另一种方法,就是形体分化法。这种方法是为了应付由于语素意义的引伸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假借而造成的一字多词的情况而使用的。为了解决一字多词的矛盾,人们便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例如,“且”字既作副词用,又表示祖父的“祖”,人们就由“且”通过加偏旁“示”分化出一个“祖”字来,专门表示“且”的后一种意义。又如“取”既有取东西的意思,也有娶妻的意思,人们就由“取”通过加偏旁“女”分化出一个“娶”来,专门表示“取”的后一种意义。再如“气”有云气和乞求两种常见意义,人们就由“气”通过减少笔画分化出一个“乞”字来,专门表示“气”的后一意义。

再一种造字法,是表义拟声法。这种方法是同时取来两个汉字,用其中一个汉字的字义指示所要记录的浯素的意义,用另一个汉字来譬况所要记录的语素的声音,两者合而为一,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如“氢”、“氧”、“氮”、“禧”、祐”、“祺”等字都是这样产生的。

总之,文字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下述三种,即绘形表义法、形体分化法、表义拟声法。

关于汉字的使用方法,过去有“转注”和“假借”两书说。“转注”的含义如何,人们始终搞不明白。这样,就只剩下“假借”一法了。

文字的使用,是指没有(或有)书写形式的语素对已有汉字的借用。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一般只取被借字原来的音,例如象簸箕形的“其”字之所以被语气词“其”借用,是因为簸箕的“箕”和语气词“其”音近。这种借用方法就叫音借法,也就是一般所谓“假借”。

有时语素对文字的借用,只取被借字的形而不管它的音、义。例如,因为“获”的古字“隻”象人手里拿着一只鸟,有“只”的意思,所以就被语素“只”借过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这种方法叫作形借法。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有时只取被借字的义而不管它的形和音。例如,表义为十斗的“石”,本来并不读如“担”,但是,由于它和语素“担”意义相同,“石”就被借来书写“担”这个语素,“石”也就改读为“担”。这种方法叫义借法。

第3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学习,是我们青年必须要做的事。在祖国,有着九年义务教育,我们如果不好好的去珍惜,不好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南无我们就没有收到义务教育的资格,违反了义务教育,我们也要受到惩罚,因此在我们所出的中学时代阶段,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未来生活,更是为了回报祖国与社会。

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但他也有写甜头,在学校生活着每一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不阻碍我们奔向前方的步伐。学习,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每日都会出现它施给我们无限的家里,是我们紧张,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对科学文化的向往、探索。

不管在合适,何地,陪伴我们的始终都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经化为我们现代有志之士的高尚精神。在座的每一位活泼同学,一定会把学习当做终生之事协办通行。学习虽然重要,但是他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分。

虚席的时间长了,或没有效率的去学习都会使人们的身心受损,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学习方法与分寸,合理的安排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享受学习。

学习的快乐是无限的,但一定要有分寸,有节度......

第4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如果让你去背一块二百斤重的石头,你很难把它扛起来,但若是同样重量的百元大钞,你也许会轻而易举地扛起来就跑。

虽然我不是那种拜金人士,看到后半句话的时候还是愣了一下。能驱使一个人有动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吸引他的眼球。而这个例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好了,回到正题。

作为学子,很想就此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很多老师都在开学之后布置起越来越多的作业,他们认为这是升学带来的理所应当。更多的同学也就顺其自然的开始埋怨。晚上需要开着台灯努力赶完七门课,甚至九门课的作业,还要按规定预习,常常要熬夜熬到夜里一两点。遇上停电,还得翻箱倒柜的找蜡烛,一根不行点两根。早上还要早早起床,冬天天都没亮就不得不从家走,上了课打盹还被老师叫起来罚站。想快点写完作业补补觉的,都会被老师说是字迹潦草,学习态度不端正,反正是要挨罚。这一罚,又比平时多出好几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也有时,很规整的写完了量不太多的作业,然后老师又趁机继续布置。更贴合改编的那句广告词了:学生作业连续N年销量领先,作业纸连起来可绕地球N+1圈。

我分不太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可是我想,这两种教育大概都跟现实生活联系不到一块去。一点都不离谱。中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这个规定我不知道算不算是摆设,我们做过最少的作业才差不多是1。5小时,那也只限于刚开学,没有什么作业可以做的时候。

看这篇文章的可能是学生可能是老师。学生看了我不敢说都感同身受,老师看了也许会说他们批改作业要比我们熬夜熬的晚。大概是有很多优秀的老师的确是那样的,我们也打心眼里给这种老师加个赞。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在学校批改作业的,而且他们是在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作业中只写个阅,优,良。连瞥都不瞥一眼。就连让学生帮着批改试卷都是常见的。

可能看到这有些老师按耐不住了,会说,你们那能叫写作业吗,纯属是应付。对于那些视学习为空气的差生来说,他们确实懒得理这么多作业,随手乱编就已经够客气了。但是他们也清楚,既然把学习看做空气,那就说明学习也是重要的,起码人离了空气就活不了。可是在面对老师的各种讽刺,各种侮辱,各种瞧不起,各种歧视之后,他们也就习惯了。

我是个即将有四门课结业的学生,很想表达我自己的看法。看到越来越多的“小眼镜”,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眼袋黑眼圈,难道不会让人钻心吗?口口声声说心疼的那些老师们,如果您看到您的孩子整夜整夜的为了作业苦恼,您会担忧吗?说是为了我们好也罢,说是为了我们有个更好的未来也好,我想说,在说这些好话的同时,您能别坐在办公室里玩电脑、听音乐、看电影吗?您能别把同学的问题搁在一边置之不理自顾自的娱乐吗?您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保证不是用逼迫的方法让他们学习吗?您能不采用暴力,不用各种理由体罚同学吗?您能遵守教师规定,上课把手机关掉吗?

当然,世道不是那么不公平。我希望有好老师的同学们,可以珍惜那些美好。体谅体谅他们为了让你们有进步,而下的苦功夫;为了让你们学的轻松,而到处搜集技巧;为了让你们不心生畏惧,每次上课都要微笑而多了几道皱纹,不如当年的美貌。如果这些真正的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忘了关手机,又恰巧有电话打进来的时候,请别着急。他们会拒接电话立马关机,顺便诚恳的跟所有同学道歉。碰上这种情况,就原谅他们吧。

若是非要做到多布置作业,那就返回文章第二段吧。在作业里面找到缺口,用巧妙的方法填补起来,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可以提起兴趣的问题,或者少一点作业多一点复习预习的时间,那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岂不是更乐意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更容易达到相应的目的?

这只是些突发奇想的建议。也许对一部分人说毫无作用,会有不少人批判我写的这些。我想套用郭敬明的一句话:不能因为喜欢的不一样就能说是脑残。同样,个人观点这东西,也是。想要费口舌大骂的同志们,别浪费时间了,你们也不能够因为观点不同就可以说此文太烂。相反,觉得引起共鸣的人,感谢你们百忙之中说几个好字。

总之,我希望“中国式教育”背后大片大片的不是骂声,而是赞不绝口。被当做反面教材的老师请您对号入座,然后自觉改正。受人尊敬的老师我也真心期待您能保持住。以及看上去很受委屈其实也只是愤愤不平的同学,我很衷心的祝愿你们学业有成。少为了这些个问题动点肝火,稳住成绩学出个样来给那些一直歧视你的老师看。

最后,老师们同学们,我很诚恳的邀请你们,一起改正那些不正确的做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毕竟我们还有未来。

后记:我必须为我的文章多说几句。我写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指责谁,背地里骂哪个老师不好,只是想让那些风气不正的现象变少,变得全无更好。不是说,我们学生就没有错,或者只占有百分之二十的错。我也遭遇过老师爱理不理的态度,也受过老师对我冷眼相待的感触,所以我算是有感而发。我不算是优等生,当然我也不希望成为优等生,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我讨厌那些用成绩看人的老师,讨厌他们替好学生说话却从来都不想犯错的是所谓的好学生;我讨厌有“种族歧视”的老师,讨厌他们在同样的错误上,从来不去处罚那些乖孩子。说我有臆想症我也不想反驳了,谁不想有个好的学习坏境呢。

第5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一)提出自主研究问题

探索性研究强调“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思考源于怀疑,只有激发学生提问,才能产生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问题的原始解决方案,并基于自己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进行下一步的独立调查,大大提高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探究性试验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是实施再创造”的唯一正确途径,这一点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或创造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游泳,想学游泳者要自己探索游泳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些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拓宽研究的广度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问题和主线的开始,同时也是学习的目的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问题是出发点”。因此,在每节课或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都要为学生的学习铺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知道了两种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的分母,比较分子大小;相同的分子,比较分母的大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比较7/9和7/8哪个大,或者计算8/9与1/8的差,7/8与1/8的差,1/9和1/8的差等,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中,深刻掌握比较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学生拓宽研究广度,这样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即可,尽量让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展望

自主性教学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进步,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被社会淘汰。

三、结语

第6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面符号,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如果用错了字,就会影响交际,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在书面语言的规范化中,中、小学语文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通过严格正字,提高学生识别、驾驭文字的能力应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所谓严格正字,就是书写的汉字要做到形体标准化,使用规范化。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严格正字问题谈点个人的浅陋之见。

一、关于汉字形体标准化问题

要做到汉字形体标准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正确使用简化汉字。所谓简化字,是指汉字楷书简化的字。汉字在长期使用过程当中,曾经产生不少由繁体简化的简笔字,这种简笔字一直在民间流行。为了使汉字便于书写,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简化汉字方案,把当时常用的繁体字适当地加以简化,后来又进一步将简化了的偏旁相应地类推到其他有同样偏旁的字。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包括先后简化的汉字共有2238个(实际上只有2236个,因为其中有两个字前后被收录了两次),经国务院批准实行。这批简化字的实行,大大方便了书写,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值得引起特别注意的是,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公布的简化字,早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就已明确指出:“国务院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同时还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决定重新发表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我们要求社会用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所谓正确使用简化汉字,就是只能使用《简化字总表》中规定的2236个简化字,除此之外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应当停止使用。例如:将集写成“@①”、家写成“@②”、餐写成“@③”等等,都是不规范的。这些不规范的写法,有的源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公布的简化字,有的来自社会上流行的简体字,都应当停止使用。

2.不写异体字。汉字有异体现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一个汉字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形体为社会承认,但是,这不利于汉字准确表达意义的功能。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秦系文字为正体,淘汰六国异体,就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正字工作。但秦历史较短,正字的效果不大。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收9353个小篆为“正文”,另列其他一些形体为它的“重文”(即异体——笔者注),体现了一字一形,区分正异的思想,对于正字起了深远影响。解放后,文化部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2月22日发出联合通知,宣布把一批异体字810组1865字,整理后共精减去1055字,并决定从1956年1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这是汉字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一次正字工作。在汉字的日常书写中,我们应坚持写正体字,不写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指那些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如“@④”、“@⑤”、“@⑥”、“@⑦”就分别是算、堤、野、裸的异体字。正体字的异体字有的有一个,有的有两个,甚至还有三个的。平时我们要写正体字,不要写异体字。应该提到并应引起注意的是,在3755个常用汉字中收了一部分包孕异体字。包孕异体字是应该进行整理的汉字,不应该兼收并存。如一般字(词)典里明确规定“搀chān”有搀扶、搀杂两个含义,而“掺chān”则跟“搀”的第二个含义(搀杂)相同,那么完全可以废除“掺”字,只保留“搀”就可以了。又如,“称”除读chēng(称呼)、chèn(称心)外,又读chèng(台称),而“秤chèng”又跟“称chèng”相同,那么完全可以废除“秤”字,或者保留“秤”字,废除“称chèng”(同“秤”)的读音和含义。包孕异体字的存在,给学习和运用汉字带来许多不便和麻烦,应该进行整理。常用汉字表中包含这样一些包孕异体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尚未对这类包孕异体字作统一的权威性的整理,所以目前仍在流行使用。有个别字在运用时必须要特别谨慎,如“kù@⑧”或“绔”,(都读Kù),意思都同于“裤”,别无他义。但并不能将“kù@⑧”“绔”视为“裤”的异体字,在“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kù@⑧少伟男”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必须用“kù@⑧”或“绔”而不能用“裤”。若有人将“纨”或“纨绔”写成“纨裤”,就会遭致他人的耻笑,认为你无知,缺乏学养。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凡是被简化了的繁体字,都不应该再写繁体字,而应该写简化字。严格地说,繁体字也是异体字,是简化字的异体字。

3.不写白字。白字也称别字。出现白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只知其字的读音,而对其字的真正含义不了解或了解得不确切、不全面造成的。如将字帖写成“字贴”、临摹写成“临摩”、蓝天写成“兰天”、陷阱写成“陷井”、家具写成“家俱”、金刚钻写成“金钢钻”、先发制人写成“先法制人”、按部就班写成“按步就班”、妇孺皆知写成“妇儒皆知”、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漠不关心写成“莫不关心”(若将漠不关心写成“莫不关心”,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前者是不关心的意思,后者是无不关心,也就是关心的意思了)等等,这其中的贴、摩、兰、井、俱、钢、法、步、儒、励、莫就都是白字。汉字中同音节的字很多,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更多。这些字读音完全相同或相近(只有四声上的区别),而意义都不相同,当然用法也就不同。白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有时是很大的。据说有不少医疗事故就与写白字有关,因医生处方用药或签发手术通知单写白字,给患者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因写白字而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也不时见诸极端,如一位四川老板与一位广东老板订了一份期货合同,四川老板向广东老板预付了200万元的定金,后来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广东老板单方面提出中止履行供货合同,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广东老板应加倍偿还定金400万元,只因四川老板当时将所交定金写成了“订金”,一字之差竟损失了200万元!汉字中同音异义的字多,是造成写白字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我们平时如果能够做到认真、细心,对没有十分把握的用字,虚心向别人求教,或查一下字(词)典,在这方面“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自以为非”,对每一个字的含义了解得很确切、很全面,写白字的现象自然就可以避免了。

4.不写错字。所谓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错字不同于异体字,也不同于白字,它完全不符合文字学的规律,是不为社会所承认的。如将栋梁写成“栋liáng@⑨”、羡慕写成“羡mù@⑩”、品德写成“品dé@①①”、“恭敬”写成“gōng@①②敬”等,其中的“@⑨”、“@⑩”、“@①①”、“@①②”就是错字。再如:“肺”、“沛”二字,平时许多人都把它们的左边写成“市”,事实上这两个字的左边都不从“市”,而是从“肺”(fù)。将“肺”、“沛”二字的左边都写成五笔的“市”字显然是错误的。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违背文字学的规律、不为社会所承认的错误字。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将负责写成“jì@①③责”(,读jì,打呃),裸写成“赤guàn@①④@①④”(@①④,读guàn,古代酌酒烧地的祭礼),流水汩汩写成“流水汨汨”(汨,读gǔ,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汨,读mì,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湖南),显然也都是错误的。虽然“负”、“裸”、“汨”三个字都是符合文字学的规律,为社会所承认的,是汉字当中客观存在的“正字”,但因为它们既不属于不规范的简化字,也不属于异体字和白字,所以在上述语言环境中,一般我们常把它们认定为错字(严格地说这是不科学的,只能将此视之为习惯做法)。

二、关于汉字使用规范化问题

要做到汉字使用规范化,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正音。这里所说的正音,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矫正语音,即矫正错误的读音;二是读标准音。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字连认识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谈得上正确地运用呢?事实上,要正确地读出每一个字(包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的多音字)的读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自古至今,在字的读音方面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凭想当然胡念字音的现象不胜枚举,常常弄得人啼笑皆非。相传古时候就有一个县官把原告郁工耒(yùgōnglěi)读成“都上来”(dōushànglái),把被告齐卞丢(qíbiàndiū)读成“齐下去”(qíxiàqù),结果引起哄堂大笑。这虽是个笑话,但却发人深思。现实生活中这类例子也是随处可见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饰演者马德华,其原名叫马芮(rùi),有一天他去医院看病,挂号时人家叫他“马内”,就诊时医生叫他“马丙”,划价(根据医生的处方用药计价)时又把他叫成“马苗”,待取药时他竟被人呼之为“马肉”了,以致弄得他无可奈何,最后才下定决心改名为马德华的。平时常听人将干涸(hè)读成“干固”,瞠(chēng)目结舌读成“堂目结舌”,窠(kē)臼读成“巢臼”,攻讦(jié)读成“攻干”,联袂(mèi)读成“联决”,侪(chái)辈读成“齐辈”,黑xù@①⑤@①⑤(xù)读成“黑越越”,命运多舛(chuǎn)读成“命运多桀”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大概都是想当然,自以为是造成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有一字多音现象。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用法不同,读音也往往不同,如果一成不变地读某一个音也是错误的。如:身广体胖(pán),你读成“身广体胖”(pàng)就不规范。“龟”字有三个不同的读音,在“乌龟”一词中读“gūi”,在“龟兹”一词中读“qiū”,在“龟裂”一词中读“jūn”,是万万不能将“龟兹”中的“龟”和“龟裂”中的“龟”一概都读成gūi的。

2.正形。所谓正形,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体标准化。这个问题前面已从正确使用简化汉字,不写异体字,不写白字,不写错字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此不赘述。

3.正义,所谓正义,在这里即是指文字所包含的正确的含义。前面已经谈到,汉字中同音字甚多,这些字虽然读音相同,但所涵概的意思却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该用哪一个字,不该用哪一个字,都是有严格的区别的,这种区别的本身就在于不同字意义上的区别,用错了就成为白字。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汉字,感到最伤脑筋的一点就是区分同音异义字的不同用法。事实上,这个问题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讲,也是一个难点。且不说在中、小学学生的作文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一些用错了的字(此处指白字,不是指错字),即使在大学生的课堂笔记或作业中,这类错误也是不难找到的,如将宴安鸩毒写成“宴安枕毒”、班门弄斧写成“搬门弄斧”、刳(kū)木为舟写成“枯木为舟”、高屋建瓴写成“高屋建岭”、一枕黄粱写成“一枕黄梁”等等,皆因对其中关键字(鸩、班、刳、瓴、粱)的意义不甚了解所致。对于一个字虽然也能正确地认读,准确无误地写出,但若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就决然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要做到汉字使用规范化,无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确切了解每个用字的含义;对没把握的字,待查过字(词)典或请教过别人后,有了把握再用;严格区分同音异义字的不同用法;注意使用过程中古今字义的变化;注意一字多义现象(汉字中的一字多义现象比一字多音现象更为普遍,只有准确地掌握了每个用字的各种含义,才能更准确地运用它们),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汉字,切实做到汉字使用规范化。

由上不难看出,严格正字实在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迫切、十分重要、十分艰巨、十分光荣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为促使汉字形体标准化,使用规范化共同努力。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人下加一

@②原字为宀下加人

@③原字为上去一下加夕

@④原字为竹下加弄

@⑤原字为阝右加是

@⑥原字为林下加土

@⑦原字为身右加果

@⑧原字为衤右加夸

@⑨原字为(氵右加刃)下加木

@⑩原字为慕右去丶

@①①原字为德右部分去一

@①②原字为恭右去丶

@①③原字为刀下加贝

第7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段与该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的比,比值近似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点。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分割点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分割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画图的应用

1、画长方形是我们小学生最平常的事,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你们可知道在无条件的情况下怎么把长方形画的更美,给人一种更舒适的感觉?那就是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0.618,这样画出的图形更美。

2、学过绘图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给你一张纸,把这张纸画满,不一定会好看,但要是就画一点,留许多空白也不会太好看。但有一些画就让人感觉很美、很清爽。那是因为它应用了黄金分割点,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二、人体的应用

1、在人体的结构上,黄金分割的应用更为广泛,举个最为熟悉的例子。人们常称的帅哥、美女,就是他们的脸宽与脸长的比、腿长与身长的比值都约是0.618,这样的身材堪称最美。

2、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人腿的黄金分割点……

三、建筑物的应用

古今中外,许多建造师都偏爱0.618,他们的杰作另世人仰慕。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四、生活上的应用

1、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电工在检查一根不导电的电线时,他总是选择这根电线的黄金分割点来检查,因为这样可以最快速的找到损坏处。

2、我们家里大多数门窗的宽和长的比也是0.618,还有箱子、书本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点,让这些物品看上去更舒心。

第8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电子媒介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

首先,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现在电子媒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而在网络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人们不再严格按照传统的语言使用规范,而是用网络上所特有的一套语言习惯,比如,在网络上以“偶”表示“我”,用“88”表示“拜拜”。这些网络语言的使用必然会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与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在电子媒介下的各类信息是鱼龙混杂的,而中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力还有所不足。这些影响都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必然要回归到本质,不光要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而且应该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都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中学生可以在这个电子媒介广泛使用的社会环境下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中学语文教育视野的扩大。由于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杂,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阶段。要不断地引导中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逐步地培养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与高度。最后,培养阅读的习惯。有研究机构对目前各个主要国家的阅读量进行了调查,最后的结论中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最低的,这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在电子媒介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今天,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读物越来越多,阅读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而这种电子媒体中的阅读由于阅读手段、环境等制约,还有着很多的缺点,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积极引导中学生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来,深化自己的阅读和认知。

2.对教育手段的影响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使用的越来越多,多媒体的使用对于中学语文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将原来课本上的文字变为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便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学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主要是以文字与语言展现知识的一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电子媒介使用过多的话,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中学语文课文的理解,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电子媒介。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传统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远程互动,但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却为实现真正的远程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远程教育真正地实现实时互动。

3.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电子媒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传统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相比,电子媒介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语文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所以如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盲目地加大电子媒介的使用,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制定与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电子媒介的使用。首先,教材制定。电子媒介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分主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就符合这种需求,但是按主题进行编制教材时一定要注意,这只是按所选教材的思想内容、语境等综合考虑进行分主题,而不是仅仅按思想意识等去进行划分。

二、总结

第9篇:文字学论文范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01=?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末项-首项+差)/差/2]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1+2001)*[(2001-1+4)/4/2]-(3+1999)*[(1999-3+4)/4/2]

=2002*[2004/8]-2002*[2000/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