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设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38-02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系统化、综合化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过程和总结;毕业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升华过程,是毕业设计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首先就要重视毕业实习,组织好毕业实习,对毕业实习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一、设计的正确构思来自于实习

进行毕业设计,常规的步骤是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查找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答辩等。曾有一位这样的学生,所做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喷淋器工艺分析及注射模具设计”,眼看时间过去了两个星期,几经反复,设计方案和相关参数总是确定不下来,进展很缓慢。于是他带着问题到签约公司实习,在公司里与员工一道正常上班下班,先后经历了塑件注射成型和模具维修实习。在工作岗位上,不怕苦不怕脏,总是不放过每个特殊的细节,认真观察各种塑料模具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特别对侧抽芯机构、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部件的构造和工作过程总是要弄个水落石出,遇到不解之处缠着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厚厚一本实习日记。实习结束时,喷淋器的模具方案也出来了,原来只字未动的设计提前了两个星期完成,设计总评获得优秀成绩。这个学生在毕业设计研讨会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实习前,脑子一团乱麻,总是理不出设计展开的头绪;实习时通过一观察二动手三总结,灵感来了,方案的构思也出来了;特别是通过产品质量分析,对模具设计的要点更加清晰,实习结束后就能轻松、独立、全面地进入设计了。

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来自于实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许多实际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实践来丰富。比如关于冲压模具或塑料模具的结构组成,学生可以把课本概念倒背如流,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可能就被难住了;因为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所学到的东西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深层次的东西就不能回答出来了。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课程考试取得了92分,班级里排序第二,进行毕业设计时所设计的某电器冲压模具方案却经历了再的过程,设计组的同学都为他的方案迟迟没有落实着急。原来第一次的方案选择单工序模完成,包括落料、冲孔、拉深三道工序,模具结构虽然简单,但面对大批量生产的前提时是不可取的,生产率低,质量难保证,另外由于工件尺寸较小,存在送料取料操作上的安全隐患;第二次的方案从效率上考虑采用复合工序完成:落料-冲孔-拉深,但拉深时会把前工序的冲孔拉伸变形,工件质量难以保证,且模具结构较复杂。第三次的方案决定采用级进模完成。那么,该产品的级进模的结构该是怎么样的呢?特别是卸料、推件等结构是采用刚性还是弹性,排料方式是单排、双排还是斜排、直排,至于定位是采用导正销定位还是侧刃定位或者是侧刃与导正销同时定位等,心中无底,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把课题带到了实习基地边实习边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考虑,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符号和草图,毕业实习回来后,他的开题报告第一个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赞扬。原来他在实习过程细心观察了工厂同类型结构的模具,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详细对每套模具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为何这样设计?那样设计行吗?这个零件的作用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他都虚心请教工程技术人员,并记下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的笔记,把自己的设计与现场的模具类比,并让工程技术人员找问题、提建议,最后把模具方案定了下来:冲切口-拉深-冲孔-落料,排样采用有利于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双排排样方式;定位采用侧刃与导正销相结合的定位方式,定位准确,保证了孔与工件外缘的位置精度要求,推件结构采用刚性装置,卸料结构采用弹簧装置,且卸料板也采用导柱进行导向,防止小凸模和侧刃在冲压过程受到侧向力作用折断。

三、设计工艺的合理性来自于实习

模具设计工艺包括冲压工艺方案制定和凸模、凹模的结构设计。工艺方案正确,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凸模、凹模的结构设计合理,有利于方便制造,简化程序,提高模具寿命。如垫圈零件若采用级进工序冲裁方式,其顺序必须先冲孔再落料,否则无法得到产品。若采用复合工序方式,还必须考虑符合边缘的最小尺寸要求,以满足凹凸模的强度问题。对于有细槽、尖角的结构,必须考虑镶拼结构。尽管现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可以实现细槽、尖角的加工,达到很高的精度;但一旦磨损、开裂,维修困难,成本提高。课堂上阐述到这些问题时,多半学生都是似懂非懂。实习时,学生对这类问题观察得很细致,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在实习中得到了启发,对易损部位、难加工的地方都恰当地设计成镶拼结构使其工艺性趋于合理,与生产实际一致,点评时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一位学生设计的拉深切边凸模,也采用镶拼结构,把用于定位的凸台和切边凸模分开设计成两个零件,工艺性变好了,凸模可以通过磨削得到锋利的刃口;如果设计成为一体,因受中间用于定位凸台的影响,无法对凸模刃口进行磨削,自然得不到锋利的刃口。毕业答辩时学生感慨地说:“平时学习虽然记住了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融会贯通,在现实面前还是工艺盲。通过实习,有条件与模具生产零距离接触,特别是有工人师傅们的现场指导,知识变活了,现在不管遇到多复杂的冲压件都基本能把握好各零件的加工工艺性。毕业实习使我们提前认识了制造业的奥秘。”

四、设计图纸的高质量来自于实习

在设计的全过程里,正确标注尺寸、正确标注公差等对学生而言属于最棘手的问题了。基准怎么取?哪些地方该标注尺寸公差?哪些地方该标注形位公差?公差值又是多少合适?粗糙度又是多少合适?等等。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很难正确标注的。在实习时,学生通过对照图纸和实物,特别是有机会参与了设计部门的方案讨论,在现场得到模具工程师的指导帮助,进一步理解了关键部位和非关键部位、关键尺寸与非关键尺寸、重要面与非重要面的含义,对尺寸及其公差标注、形位公差标注、粗糙度大小的确定有了深层次的了解,给毕业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对上、下模座两平面间的平行度要求,导柱与导套的尺寸公差、粗糙度要求以及圆柱凸模的固定部分与刃口部分同轴度的要求等,都能正确地进行标注,保证了合模时导柱与导套间的正确配合以及凸、凹模的正确工作等。近几届学生毕业设计的图纸在尺寸标注上都比较完整、规范,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五、结束语

第2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合作;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学生毕业设计通常在学校进行,由专业教师提供毕业设计课题。

1、毕业设计环节中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除部分老师带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导致学生对于很多设计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2、由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甚至是非常繁重的任务,导致到教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保证,部分学生反映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3、部分指导老师反映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再加上就业面试等,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

二、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的优点

1、学生方面

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以及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通过实际生产检验,学生不清楚绘制的图纸是不是规范,结构合不合理,工艺可不可行等,答辩老师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的提问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学生对知识把握效果不好。

毕业设计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课题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企业方面

学生在学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机械设计软件诸如PROE、UG、Cimatron等,到企业后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企业的自动设计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合作毕业设计操作措施

以模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1、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一个月)

(1)钳工操作:每个学生发一份图纸,按图纸尺寸要求划线根据实际工件选择基准,学生正确使用量具实际测量工件,并进行攻螺纹、套扣、钻孔等工序。

(2)模具铣操作:学生熟悉机床的操作与保养,故障分析与排除,铣平面、铣直角、开推、铣台阶、铣斜面、铣T型槽。

(3)数控车铣操作:学生熟悉设备面板功能及手动操作与自动运行。进行成形面加工、内外螺纹,锥形螺纹的加工。

(4)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操作:熟悉机床面板及工件装夹、校正与分中。熟悉三菱,法拉克等数控系统,熟练使用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编制典型的型腔、型芯的加工程序,并联机加工。

2、毕业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模具工艺结构及拆装操作(1周):分析模具工艺、结构的合理性、拆装模具,掌握拆装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具组装。

(2)模具设计及制造(11周):学生分组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特定零件的模具综合设计,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设备进行模具综合加工。

四、合作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刚开始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是很了解,对课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是很清楚,学校指定专业老师作为第二指导老师,相互配合。

结 论

制造类企业与学校机械类专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公司委派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产品,亲自操作机器加工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课题选择、指导方面真题真做,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第3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己经在我们生活当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离不开模具,如电脑,电话机,洗衣机,冰箱,杯子等等,另外汽车、摩托车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辆汽车各种各样的模具就要用到2万多个。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模具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实际情况,我校在专业课题设计中,采取将模具设计内容同CAD/CAM/CAE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先进的软件仿真,可以随时发现自己在每一步设计中的不合理处,会找出各种解决方案使设计趋于合理。以下是本人对我校模具专业方向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以下探讨。

1、培养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对江浙地区及周边的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再学习能力较强,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机械专业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模具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通过在校的学习,学生会用到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机械制图、机制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模具钳工工艺学、塑料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模具材料学等等,同时会快速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使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模具设计内容同CAD/CAM/CAE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证产品设计的质量,可以成立了一个由多名骨干学生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每个学生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根据参加模具设计的学生人数,适当分组,在布置设计题目时,不给出具体的塑件制品,如只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手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确定自己的设计产品:如游戏机操纵手柄、机床操作手柄、起子手柄等等。

1)制品的造型。可直接采用通用的三维造型软件。如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dwors或Pro/E、UG设计出塑件的内外结构,并绘出二维图。

2)根据注塑制品采用CAD系统进行模具的概念设计,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规划、模具价格估计等模块,采用基于知识与基于实例相结合的推理方法,推理的结果是注射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方案设计包括型腔数目与布置、浇口类型、模架类型、脱模方式和抽芯方式等,使模具各系统的设计达到最佳。

3)在模具初步方案确定后,用CAE软件进行流动、保压、冷却和翘曲分析,以确定合适的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等。如果分析结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那么可根据老师的要求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修改模具的设计方案。

4)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或者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者修改设计方案。

5)在完成CAE分析和方案评价后,进行模具的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型腔、型芯的设计、浇注系统的布置及尺寸、冷却系统的布置及尺寸等。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运用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MoldFlow分析按钮受力后的结构强度、刚度及应力等,对结构进行不断修正,学生会发现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在这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对以前所学课程也是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

6)模拟模具开模、推件与合模的过程,并进行模具的干涉检查。

7) 模具结构完成后,进行数控加工,采用MasterCAM9.0加工软件,完成模具的虚拟加工过程,并自动编制数控加工的NC代码,利用仿真模块可以查看加工完后工件的合理性,得到的装配模型存入实例库中,供以后的设计参考。

8) 最后要求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说明书以及完整的二维、三维图纸。采用看图软件,用来截取设计图像并辅助介绍整个设计过程,采用办公软件用来做文字的处理。每位学生在整个设计完成后,做一个总结,提出本设计的创新与特色在何处,考虑设计中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完成了本设计的全过程:塑料制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自己设计、加工出来的最终产品,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模具设计技术工人的成功感觉,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力争多请企业的设计人员同学生交流,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第4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1)理论内容抽象难懂。该课程既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有较多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但缺少简明易懂、与理论相结合的实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理解,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2)缺少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单个知识点,却忽略了从锻件项目的层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将各知识点贯通运用起来。结果学生知道自由锻、模锻、校正等工艺,却不知道这些锻造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发挥作用。

(3)试验项目中缺少模具设计、制造的练习。该课程有4个学时的试验,在试验中安排了使用De⁃form-3D软件进行材料成型分析的内容,结果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软件操作和有限元分析上,却忽略了应该重点掌握的模具设计知识。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理念的核心是:以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制造、投入使用、反馈改进到终结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其范畴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涵盖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中的团队交流能力以及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CDIO在具体实施中具有“基于项目的教学”和“边做边学”的特点,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过程,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3基于CDIO的课程改革思路和内容

根据CDIO理念和思路,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和《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要求出发,课程组提出了以典型锻件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为主线,实施项目演练,对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锻件的工艺流程和模具设计的综合技能。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改革内容如下:

(1)重新调整、分配知识点的学时,在知识点讲授上,着重于自由锻的镦粗和拔长、开式模锻、模锻件设计、模具设计这几项最常用的锻造方法,其余如自由锻冲孔、锤上模锻、特种锻造等内容,学生只需用少量学时了解即可。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运用上,通过简单易懂的实例,运用实物模型、动画等手段,向学生介绍各种锻造工艺方法、模具设计要点及压力设备的选用。

(2)以典型锻件项目(如连杆)为范例进行教学,给学生讲解其锻造工艺流程,从下料开始一直到完成锻压生产检验为止。进一步设计连杆锻模。在讲解锻造工艺的同时,还详细介绍锻件图设计、锻模设计方法、锻模加工及所用设备等知识。在整个过程中,以连杆的锻造工艺流程及其锻模设计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结合其他专业课程,使学生学习工艺规程的设计规范、产品检测、成本分析等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掌握项目规划、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工程方面的概念,对理解锻造工艺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对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给出2~3个典型的杆类锻件,要求学生全盘考虑其锻造过程,规划工艺路线,编写工艺规程,设计模具以及制定模具加工方案,并设计详细的锻件图和锻模图,作为课程的最终作业。学生可3~5人为1组,也可独自完成作业。整个过程类似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全面深入地了解锻件生产的规律、规范及要点,建立锻造专业技术人员的项目观念和意识。

(4)指导教师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作业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最好的一组作业将锻模加工出来。这种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过程与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区别,但与企业中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基本一致,通过实际的锻件项目帮助学生获取技术知识和经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初步建立起工程意识和概念,对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4新课程体系特点

新《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基于CDIO理念,以典型锻件项目为载体,以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为主线,实施工程项目演练,培养学生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远比单纯地实习或学习理论课程丰富,理解更加深刻。

(3)以典型锻件项目为范例进行教学,先给学生一个可以参照、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吸收、消化其中的知识和经验后,进行自主创新设计时不会觉得无所适从。

(4)新课程内容以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为主线,涵盖了锻造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时不再觉得抽象、空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以锻模的设计、制造为课程最终要求,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5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点

新《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是“双师型”教师。

(2)选作范例的锻件项目,内容难度要适中,以锻造工艺流程和锻模设计为主线,较全面地涵盖了相关知识点,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作为锻造专业技术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要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完成锻件项目的评价不应只以简单的结果为标准,而应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锻造工艺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锻模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等专业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6结束语

第5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模具专业 教学改革

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对于高职的模具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就目前而言,我们高职模具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改革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才能使实验教学步入良性轨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发挥出它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有的作用。

一、模具行业的时代背景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具行业的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更新期逐渐缩短,模具的使用更加频繁并已渗入

到各行各业,它在汽车、电器、通讯、电子及轻工等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作为一种产业,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多数工业产品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水平,这一点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史上已经得到了十分明确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模具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分析相继被普遍引入到模具制造领域,模具CAPP、CIMS工程也开始在一些企业获得成效,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通过互联网传送模具信息,远距离控制模具生产已成为一些企业的重要经营手段。模具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使模具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发展阶段。

二、模具专业课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应该严格按照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核心开设,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其中一些专业课作适当调整,再加入各个学校的特色。

模具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要在专业课体系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中坚持的原则应该是:符合专科层次教学基本要求,在理论知识和新知识上,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如何体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特点上,为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将设计类专业课的内容体系由过去“以分析为主线”转变为“以设计为主线”。计算机应用则侧重于与模具设计、制造密切相关的典型应用软件上,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传统教育比较讲究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社会对从业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中,能力显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更需强化能力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实践方面的意识,我们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教学课时的比例,即降低理论课教学课时,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一是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比如与周边厂家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问题,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结合,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搬到实践场所。例如,在冲压课中,讲到模具结构这一章时,将学生带到模具拆装实验室,结合具体的模具讲解模具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用,并让学生动手拆装模具,加深了学生对模具结构及各部分功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用功能化模块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本专业改革后的专业课体系,由基础知识、设计理论、模具加工工艺和应用等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组成。其中,三个基本模块构成了本专业课体系的主体。新体系的主线条放在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的系列主干课上,即通过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冷冲压技术―塑料模成型技术―模具CAD/CAM―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课,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大胆进行课综合化改革,打破单一学科体系,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整合部分相关理论课,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如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将公差、AutoCAD与传统的制图课整合为《机械制图》;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与工程力学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将刀具、夹具和工艺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根据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要求,重新编写新教材。

3.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世纪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也须如此。要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在课堂讲授、作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环节,应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内容,尽可能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中,把《机械设计基础》课作为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点,在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但着力强化“机械设计课设计”在机构创新、组合、选型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

三、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使模具专业课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评价标准上,打破试卷形式的终端考核,设立实施项目的过程考核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卡,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等;采用多元评价对象,如自评、他评及师评等。做到及时评价并且能公平、公正和公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总之,课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采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同时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在每一轮的教学计划中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凤英,区颖刚.高校模具课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

第6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塑料模具教学;微课;思考;实践

一、微课的基本特点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是微课模拟的教学内容,这与一对多、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不同,因此要明确微课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一基本要求。微课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讲授。微课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资源灵活且开放,内容容易修改,能反复使用,传播应用范围广泛,同时微课的学习对象、录制对象可以是任何与教学有关的人。但微课走入塑料模具课堂时,需要避免成为一个简易的黑板搬家工具,要及时把微课的中心和重点放在解决难点问题之上。

选题是微课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选题角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个角度欠佳的选题往往让微课变得平凡无趣,毫无吸引力。一堂微课一般只能讲授一个知识点,职业院校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微课涉及过多的知识点对教学起反作用。对于这一个知识点应当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要从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中的重难点等实际情况出发,达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共同分享,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这也是微课这一教学素材出现的初衷。微课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要注意内容设计上适合多媒体教学,对于不适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现的教学内容,即便做得再辛苦,结果也许不能令人满意,甚至还不如黑板上板书的教学效果来得实在。更重要的是,这种把教学内容强制性以微课形式展示的教学做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欲望。

二、塑料模具课程

塑料模具类专业在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学中都有开设,这一类专业主要围绕市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本位而开展的。在塑料模具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思想主要遵循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概念具体化、动态内容可视化的原则,寻求学生发展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设计上,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形式,即总体概貌认识(介绍工艺规程、模具结构)、分部分解分析(研究工艺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总结方法和规律(系统归纳模塑工艺和模具设计),让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塑料模具设计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注意组建塑料模具综合化的知识平台,注意引进各种不同的塑料模具设计的经典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做到举一反三。

分析塑料模具技术课程的基本情况,不难看出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非常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必需和够用”的原则,这一点与新课标对塑料模具内在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教材内容采用模块化组织的方式,大部分以教学单位为一个节点,每个单元划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目标、能力要求和学习安排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微课在塑料模具教学中的实践

1.从微课的“微”来谈塑料模具教学

微课一般来讲,以三到八分钟为宜,最多不能超过十分钟。微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必须紧扣塑料模具教学实际,开展以讨论、交流与协作为主,这一学习模式对教学有两方面的促进作用:(1)通过学生与微课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能获得更专业、科学的指导。教师也能第一时间获得教学反馈,特别是微课内容是否适合,在教学中一目了然,从而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出合理的调整,进而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2)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要支持协作学习,模具设计教师可以开展学习论坛,开设教师信箱,提供在线学习等功能模块,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可以以微课为基础,用文字、图形作为交流途径,加深问题的讨论研究,组织小范围内的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2.微课虽然形式较小,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塑料模具的微课是由教师制作和选择的,最终是要面向学生,面向教学实践并接受其检验,学生能否适应微课的引导,能否在教师讲授微课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决策水平。以注射成型模具基本结构及分类这一知识板块为例,微课主题要围绕型腔分型面及浇注系统、注射成型模具零部件的设计,最好是按照内容编排,尽可能划分得细一些,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这些都是模具设计课程的核心知识,要让学生的学习层次递进一个档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完成微课中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一方面,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及时独立地完成相关实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参观机械制造技术,优秀模具设计的展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微课不只是由教师设计制作就能一劳永逸的

塑料模具设计的教师还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做一些启发性、研究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尽早进入课堂,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调整微课制作的方式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塑料模具技术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中,模具设计教师可以尝试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即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研究专题,学生则搜索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开放性的题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或者问题,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自主的学习途径来完成问题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4.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价微课在塑料模具教学中的作用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习者或学习者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评价类型主要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形式。在塑料模具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以教考分离、自我学习评价等为特征的多元化考试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采取开卷、闭卷、操作、口试以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将单纯的期末考试变为平时的和期末的多层次考核。

如何用好微课、做好微课、讲好微课,这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的永恒命题。最终形成“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切实具有合理运用专业知识而独立完成中等复杂模具设计的能力,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2]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 远程教育,2013(0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2013(04).

第7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一、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产学合作的教育,是一类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养成,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力量都可以充分得到利用,此外,科研所等职能机构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的优势都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将知识概念传授为主的校园教育、实际就业与科研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在一起,进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类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产学融合、校企双方参与、双赢互利[1]。而最主要的落实方式是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交替。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对于知识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

二、模具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由于国家工业领域的迅速发展,近来社会对于模具专业学生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现场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步入岗位后便能够尽快适应实际的工作。也正因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求,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融合到了一起,达到了近乎一比一的比例。当前的理论教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虽然也需要改进,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相对来说还是要重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践教学的规划,首先要遵从专业技术教学循序渐进的准则,内容应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采取逐个阶段递进的形式,其次是要依照实际操作―获取认知―再次操作―再次获取认知的教学次序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适应自身未来岗位的各项工作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最后,应当依据以上总结对模具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在显性的实践操作环节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2]。并使用分阶逐步提升方式来对课程进行安排:第一阶段,是要学习模具的制作,通过金工与模具钳工的的实践操作以及计算机技术(如制图测绘以及Auto CAD软件运用)等课程相关的实操与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制图能力、识图能力、Auto CAD操作能力以及使用模具机进行加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要学习新模具制造的技术以及CAM技术等,借助数控加工实践操作等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利用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与编程的能力。第三阶段,是要学习设计模具要使用的CAD技术,借助冲模、注射模设计以及胶塞模具设计等课程设计实际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CAD 软件利用能力与设计能力。

三、模具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体现出当今市场需求

无论在哪个时代,国内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都是各个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对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规划时,应确定规划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还应当充分考虑院校自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广泛严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详细规划,而且要使现代的模具制造与设计的理念在教学当中得到渗透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高端的、实用的优秀技术,才能够真正突显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3]。

(二)优化课程内容规划

优化课程内容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其一,要遵从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的准则,体现早实践、多操作的教学特色,依照这些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数控技能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时,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钳、铣、焊、车等传统操作训练的同时,对传统的模具加工方式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掌握,而后便可以开设数控编程与操作相关的实践课程,借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零件加工工艺以及电加工机床运作原理与结构的学习,配合编程实际模拟操作环节来提升学生的现代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数控编程能力。在教学规划当中主要的实践环节应当同时包含理论实习和实验、设计等环节,理论与实际的比重应基本相等,各占半数。其二,实践与实验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将当前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依照类别重新进行组合,可大致分为4个实践与实验模块:第一是机械基础应用,第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三是现代制造技术,第四是CAD模具设计,这些环节都可单独设置为课程,并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来编订实践教学相关的教材与教案,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基准[4]。改变过去以课堂理论知识为核心的单一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实训室、实验室以及产学合作的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多的去动手操作,自己去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当中的应用。其三,是要对设计、测绘等教学环节进行改进。摒弃传统设计与测绘教学方式,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将设计以及测绘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专业生产工作需求相融合,建议教师以丁基胶塞模具的模板、模芯、硫化模、切边模等作为设计与测绘环节的主要课题,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制图技巧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形成更加有效率、有实际作用的人才培育方案。此外还应当要求学生在校内时多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练习,保持知识不断线,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制图考核等方面,也应当要求学生必须要用计算机出图,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行业发展需求。

第8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自学考试;专接本;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祖伟(1963-),男,江苏宜兴人,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6-02

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全日制在籍学生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展本科助学辅导并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可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的人才培养模式。专科学生在专科校园里通过高职院校、本科主考学校的联合培养完成学历的提升,在学好专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从“技能型”应用人才逐步成长为“技术型”、“工程型”应用人才,在完成知识结构重建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质”的飞跃。高职院校也通过对接本科专业,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本科主考学校的指导,对加快自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有效积累发展后劲等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几年来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现已达105所),在校专科学生接读本科的人数也迅速攀升(至2013年接读学生总人数已达83100余人,已毕业学生23300余人)。

但随着对接高职院校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资源、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高职院校对“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上重视不够,主考学校派出的毕业设计答辩教师反映“专接本”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甚至个别高职院校擅自降低毕业设计的规格要求,严重影响了“专接本”整体的教学质量,一些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质量提出了质疑。为此,作为主考学校有必要摸清“专接本”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专接本”毕业设计现状

以南京工程学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2011级“专接本”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和《南京工程学院“专接本”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设置调查内容,对11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情况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4份,收回有效答卷347份。在汇总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毕业设计答辩教师填写的反馈意见等三方面信息后,认为2011级毕业设计组织工作、选题和开题、过程管理和规范性比前几年有所提升,课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也基本符合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但是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暴露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问题,同时还发现高职院校之间毕业设计质量高低差距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少数对接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专接本”毕业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没有把毕业设计看做是自身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训练和展示的一个重要过程,对课题不作认真细致的研究,开题报告流于形式,设计方案仅是框架,更没有具体内容。

2.选题缺少实践价值,题目类型少,学生缺乏自我择题意识

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意识,指导教师给什么课题就做什么,表1中显示指导教师指定的课题占72.1%。少数指导教师课题单一,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个别教师同一课题已多次使用。

3.管理制度不完善,少数指导教师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分散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更是疏于管理;有些指导教师工作头绪繁多,给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够,如表2统计数据所示每周得到两次以上指导的学生仅为47.6%,个别指导教师把关不严,甚至在学生所设计的模具结构存在严重错误时,也没有给予及时纠正。

4.毕业设计时间难以保证

部分学生已经提前走上工作岗位,实际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不足,往往是在匆忙中应付毕业设计任务。

5.基础知识、规范性与标准意识欠缺

部分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出现了知识“不够用”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设计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不能正确表述,基本写作能力差。少数学生不按主考学校要求的规范格式做毕业设计,不按照国家标准制图,随心所欲,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6.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缺少自己思考的内容,缺少解决问题的尝试,缺少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少数学生还存有侥幸心理。

二、提高“专接本”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具体实践。“专接本”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更需要利用毕业设计环节来检验自身知识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主考学校、对接高职院校加强“专接本”内涵建设的着力点,对于全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自考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考学校应协助高职院校一起对“专接本”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分析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改进管理的方法及提高质量的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健全管理制度

对接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增强办学的社会责任感;应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积极推进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从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视野做好“专接本”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真正提升。承担“专接本”教学任务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主体,应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从开展本科教学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奉献中体现人格魅力。

对接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层面上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学校主管部门应牵头成立毕业设计教学管理领导组,全面负责所有对接专业的毕业设计管理,提出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强化责任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中有一些指导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但他们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看待,不能潜心于教学工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得到全过程的良好指导,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失去了对于设计的兴趣,[1]这样的指导教师是不可选的。民办院校的教师流动性大,青年教师比例高,也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

高职院校要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还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要积极营造本科教育氛围,组织教师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有别于专科阶段的教学;要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等方面尽快适应本科教师角色;要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促进其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成长,使“专接本”教师队伍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要尽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稳定的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主考学校应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全面做好对接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协助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

3.建立毕业设计监督机制及相关的评价机制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相当关键,不容忽视。通过中期监督检查,不仅能使指导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在高职院校层面上掌控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促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中期检查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如实、及时填写过程记录,如指导情况登记表、中期检查情况登记表等。[1]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互相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之间的互评机制,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强化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

4.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规范性训练和标准化知识培训

高职院校需要适当调整专科阶段的课程,给有愿望接读本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针对本科阶段课程开设前期课程,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使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的衔接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着力改变专科阶段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规范性训练以及标准化知识学习,认真做好课程设计,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经过日积月累地学习和训练,学生到毕业设计时才能得心应手。

5.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为“专接本”学生开设工具书使用、文献检索、翻译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课堂,开设专业领域新工艺、新方法的讲座,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思考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创新、推崇创新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采用生产岗位上的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大胆选择新工艺和新方法。

6.主考学校积极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

本科主考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好“专接本”教育教学工作。应组织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开展毕业设计教研活动时,应着重解读本科人才毕业设计的规格和要求,尽量采用轮训的方式使所有带毕业设计的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培训。

“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从探索—积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但未来这一创新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性因素。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成为有关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9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徐秀玲(1977-),女,黑龙江七台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讲师;张陈(196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系主任,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02-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解决从设计到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也就是把设计转化为产品所需要的一大批中间环节。[1]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为使毕业生能及时地适应实际生产需要,具有扎实的工作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分设置保证170学分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压缩了相关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学分,因此,传统的专业课自成体系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培养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少学时教学中保障专业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任务?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承担起应用型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探索和实践了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总体思路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虽然减少,但是对课程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这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提出极大挑战,在多次教研活动中,通过各课程组任课教师的讨论以及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对于专业课中内容重复部分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对知识陈旧、简单易懂的介绍性内容进行删减;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合理安排知识的传授顺序,保证少学时授课质量。

此外,机械系从专业总体高度将课程教学和诸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校内外实习及毕业设计,下面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论述。

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1.专业课和实验的结合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制度具有统一性、刚性化,教学安排过于趋同化,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2]一般都囿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内实验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结果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统筹考虑,使之贯通一体,机械系成立了实践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受到同等待遇。在实验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方式上开放实验室,由任课教师全程参加实验课程教学。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采取少台套大循环,不再规定限制实验的具体时间,只要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可以随时安排,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本次授课任务,避免出现以往理论教学和实验的不同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2.专业课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合方式

经常听到学生谈论,只要理论课考试通过,类似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种考查课肯定能通过,不用太认真。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不重视考查课,另一方面没有领会理论课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和“模具设计”课程为例,将课程设计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此门课程时,布置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明确。同时教师讲解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可以按照课程设计所需知识结构,打乱教材的章节顺序来驱动整个课程的进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轻松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将理论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极大减少授课学时量,而且培养了工程设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最综合的工程训练方式。受课程设计启发,学生在大四开学以至更早时间就将毕业设计的题目确定,将专业课授课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不但促进了学生将多门课程综合运用到毕业设计当中,而且避免出现最后一学期时间紧、耽误设计进度的情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毕业设计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进行工程实战训练,学生的作品既要保证设计、构思方面的创新,还要保证实体作品可实施和操作性,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训练。

3.专业课教学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从基层到技术层面的过渡

课堂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主要是学科经验,无法替代实际的工作经验,而毕业实习正是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增强实践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毕业实习的状况通常是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学生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亟待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的效果。

为了得到实习成绩,学生通常保证出勤率,在刚开始的两三天精力比较集中,能够按照要求在实习车间到处走走、看看、记笔记,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些学生思想怠慢,为了应付而实习,实习效果不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是什么”,而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即没有把各工序、工步之间内在的联系贯穿到一起,没有把点连成线(贯穿)。总而言之,不能实现知识从基层到技术层面的过渡。

为加强实习效果,机械系在安排实习中采取渐进性原则,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贯穿所学的专业知识,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来安排实践,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在每个车间实习都有相应的任务要求,目的明确,当遇到问题时实习教师会结合平时授课内容对其进行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主动请教工人师傅,可以学到更多课本上不具有的经验知识。整个实习下来收获颇丰,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实习单位就本次实习内容会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形成自己的实习教案,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考评

实践教学体系如果缺少考评环节,至少在结构上是残缺的,更谈不上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及实现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许多院校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不注重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成绩的评定缺乏具体、明确的依据,教师主观随意性很大。为了体现考评的教学导向功能,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机械系将教学实践环节的考评提高到与理论考试一样的高度进行管理,具体形式如表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考核主体并非“一元”即由教师个人给出成绩,而是以教师考核为主体,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考核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并兼顾了它们的有机结合。学习态度、协作互助属于团队协作、与人相处的能力,权重0.2。内容理解、实验操作、课程设计、效率能力均属于做事能力,权重0.6;阶段性汇报、总结报告属于学习能力,权重0.2;各种能力均有体现,且权重适宜。考核方式的多样和灵活化,打破试卷和平时出勤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体现成绩的公平、合理、真实性。

四、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多样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要求具有专业工程背景强的教师,[3]事实上学生经过基础课的学习,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和跨越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因此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授课效果。然而近几年来,引进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讲授课程内容时缺少实践案例背景,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完后总感觉是一知半解,很难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工程思维和实践的能力。

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工作第一年要他们进入实习工厂、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相关实验室并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等实践教学活动;选择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许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利用假期时间去相关企业“打工”,参与工程技术工作,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沈飞”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做兼职教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行业实际又能提高实践能力。设立奖励制度,对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产学研合作以及实践能力培训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技术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机械系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2009年以来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奖项8项,10篇,专利2项。尽管几年来学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上取得了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处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阶段。只能循序渐进,不断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参考文献:

[1]任玉珊.从高等专科学校到高等应用本科院校―― 一种新制度主义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