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铁路行业新闻宣传格局
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行业的发展变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铁路新闻宣传工作是铁路行业的“耳目”和“喉舌”,是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传声筒”。目前铁路行业对外宣传工作,在某个特定时期对外宣传什么?如何宣传?怎样才能效果最大化……这些都是依靠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
近年来,铁路行业在新闻宣传方面不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全媒体”宣传新格局,各铁路局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积极借助本局报纸、电视,通过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开辟专栏做专题报道,创办局内手机报、搭建QQ群、开通微博等方式,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新闻宣传基本实现了“动态化、常规化、多样化”,为铁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以2012年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例,在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中呼铁局按照“镜头对准一线、版面留给职工”的宣传报道要求,精心提炼、周密谋划,充分借助中央主流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基层一线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掷地有声,涌现出郭晋龙、孙奇等一批先进典型,成为铁路行业的典型代表。
二、铁路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网络时代的发展变革,企业、行业新闻宣传亟待发展,就拿铁路来说,新闻宣传工作的好坏已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铁路行业整体的认知度。以呼铁局为例,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工作经验,阐述当前全国铁路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对新闻宣传工作思想认识不深。近年来,呼铁局基层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均未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对整体工作的助推作用,往往把新闻宣传作为一项软任务,被动展开。领导虽非常注重新闻宣传工作,在选人、用人方面,从基层一线优选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但因对新闻宣传工作不熟悉困惑情绪较大,个别单位宣传盲点频出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宣传工作常常打不开局面。
第二,新闻宣传整体合力不足。当前铁路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各单位新闻工作者在做,很多人认为我不在宣传部门,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冰冷心态,无法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就像拔河一样,一个人力量有限,但是人多力量就大了,新闻宣传工作便是如此,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想点子。
第三,新闻宣传人力资源匮乏。从目前新闻宣传人员结构来看,大部分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文字功底和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新闻素质,与新闻宣传工作独特的思维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创新性需求有较大差距。也有很多人认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是很累心的工作,整天都要在大量的文稿中度过,殊不知新闻宣传是锻炼一个人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的一项工作,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四,新闻宣传手段单一。在新闻宣传形式上,往往仅限于工作性报道,就事论事的多,欠缺有深度、生动形象的报道,使社会对铁路各行各业工作理解不透彻,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在新闻写作水平上,很多新闻稿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空洞,敷衍了事的多,只是将会议、文件等内容简单解读成新闻,不能形成有声势和影响力的报道。
三、如何做好新时期铁路新闻宣传工作
新时期新闻宣传领域呈现出渠道多样化的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便捷、广泛,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新闻宣传史上的革命。面对这种新变化,作为铁路行业的“传声筒”,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无疑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从事铁路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具体到呼铁局来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做好铁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报道,树立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铁路行业的综合影响力。
第一,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积极构建“全媒体”时代“大宣传”的格局,站在主人翁的角度,让铁路职工“人人都有麦克风”。将新闻宣传作为展示铁路企业形象的窗口,探索延伸铁路服务的平台,用新闻宣传凝聚呼铁局发展的内在力量。要全面树立新闻宣传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充分挖掘全局干部职工的潜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做好新时期铁路新闻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宣传展示铁路行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为铁路发展和服务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健全新闻宣传体质。健全完善新闻宣传工作体制是营造舆论氛围的一项重要举措,要通过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水平,增强人们的主动宣传意识。新闻宣传要紧贴全局当前铁路工作热点、难点和焦点,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主动介入对突发事件处置情况的新闻宣传;同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宣传局面,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社会关注的铁路焦点话题进行宣传,多观察、分析、总结和提炼,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铁路新闻宣传的效果。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流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把人才建设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保证铁路新闻宣传队伍充满活力,永葆生机。通过优秀通讯员“现身说法”、资深专家授课点评、常规新闻知识培训、媒体实时指导,全面提升新闻选题、新闻撰写、新闻策划等专业素质;通过发挥老通讯员的作用,搞好传、帮、带,以优秀的经验带动新闻新生力量,建设一支有战斗力、能持续作战的新闻宣传队伍;通过安排各站段通讯员交流采访,锻炼其实作能力,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第四,整合新闻宣传资源。整合新闻宣传资源有助于提升全局整体形象,以呼铁局为例,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四个一”,即:“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套制度、培养一种精神、提升一种意识”。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健全一套整体的新闻宣传平台,一方面有利于继承和发展现有新闻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新职人员对本系统整体工作学习和思考,藉此整合新闻宣传资源。
二是建立一套制度:制度能够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在新闻宣传制度的建立方面,应当具有全面性、整体性。通过建立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宣传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新闻宣传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激励职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三是培育一种精神:精神是一个人内心某种信念的值乘,也是一种意志力,在全局倡导“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精神理念,同时深入总结凝练培育呼铁局自身的新闻宣传总体精神,有助于提升总体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四是提升一种意识:新闻宣传是“眼球经济”,要在全局提升“新闻宣传工作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把握好自己手中的笔,认真对待本系统的各项工作,主动、能动地正面做宣传报道。
一、血站文化内涵与血站文化建设
血站文化属于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其是广大血站工作者在长期采供血中逐渐形成的,其已经成为所有血站工作人员共同奉行的行为、价值总和。血站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团体,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行业特点,从而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特色,其主要以血站价值观为核心,以血站发展目标为宗旨,以凝聚人心为动力,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为发展内容,从而构建其一个集理论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为一体的血站文化体系。
血站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全体采供血人员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血站的文化建设需要与血站未来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并注重在现有文化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与升华。建设血站文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全体血站工作人员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其中主要包括:建设的理念、使命、目标、精神等等,最终文化建设则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制度,以此来达到树立良好的血站社会形象、提升血站服务质量与水平、规范血站工作人员行为之目的[1]。
二、血站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进一步健全血站制度文化
制度作为血站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形成各种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包括了血站工作人员对血站工作的态度与认识。血站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操作标准,通过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血站工作人员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与约束力;建立血站综合目标管理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规范相关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并严格实施岗位目标考核机制,将激励机制落到实处,通过科学地、正确地创造性运用文化制度,才能保证血站文化逐渐走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二)完善血液采供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作为一个单位的“面子”工程。血站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均是无私奉献的广大的无偿血液贡献者,如何构建良好的血站服务文化,笔者提出八字服务原则“以人为本、一心一意”,其中“以人为本”主要是对献血者进行人性化关爱,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热情、细心服务,时时为他人着想,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献血氛围[2];“一心一意”主要是指用我们要用一种“爱心服务”理念去赢得献血者的满意,在服务过程中尽量做到满足献血者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将以往的单纯的“服务态度”逐渐转换为“人性化”服务理念。
(三)加强血站工作人员培训文化
在血站文化建设中,提升血管工作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全面的提升血站工作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以及党在新时期所提出的一些方针政策,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荣辱观,同时提升工作人员运用理论知识决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参与交流学习,落实工作人员的岗位继续教育,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四)健全血站无偿宣传招募文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 new perio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and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fabrication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to adapt, match, will have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a positi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new ideas and new ways. Theref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 care, emphasize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ecame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must take hold of the two main link and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Humanistic concer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很大,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心理问题的多发多态已引起普遍关注。作为奋战在施工一线的建安企业员工来讲,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危险系数高、收入偏低却是大家公认的,面对与劳动不成正比的收入,面对越拉越大收入差距,面对因物价上涨而日益加重的生活负担,难免会心理失衡、失调。如何调适职工的失衡心理,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打动人,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是帮助人们进行一定心理调适,使其不良 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其次,我们要知晓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稳定人心。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急剧竞争、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让员工产生许多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如何处理不当将会演化为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和谐性。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当其面临困境时,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好友、企业、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效缓解起心理压力。相反,则会增加他的受挫情绪,产生悲观失望心态,不安心工作,影响企业的和谐发展,影响社会的祥和稳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心理疏导,正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可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正确理解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打造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
激发工作热情。一个人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尤其是重复劳动,难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疲劳感与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很好地调整心态,就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心理疏导,正确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对工作的影响,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良好平台,为他们创造晋级、提升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再者,我们要掌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心理负荷过重的员工解除心理不适或障碍,引导员工学会发掘自身的潜力,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教育活动可采用观看教育片、举办知识讲座、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或聘请专门的心理医生解答员工的心理问题,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疏通员工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及其它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健康。
引导员工进行自我教育。企业应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员工自觉接受教育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时,劝导他们,不要为琐碎的事情生气,应求大同存小异,不要计较眼前利益,应着眼于长远。使员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将不良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引导员工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合理的宣泄可以帮助员工改变郁闷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员工宣泄不良情绪:一是引导员工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淡化心中的痛苦和委屈。二是开通企业网络交流平台,倾听员工心声,帮助员工解答心中的疑惑,缓解员工的不良情绪。三是开通渠道。员工可通过意见箱真实地反映对某事某人的看法与意见,管理部门应及时正确处理问题,减轻员工心理负担。四是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设施。员工可以通过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健身、网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适当地调节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
完善激励机制。现行企业体制下,都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导致许多员工积极性不高,惰性日益增长,情绪异常。针对这种现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尽量把员工安置在适合他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岗位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使工作更具挑战性;也可通过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方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取良好的激励效果。此外,还要注重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一定的处罚可以使员工产生内疚感,使他们头脑清醒,认识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应对员工违反企业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使这种负面行为不再出现。
新闻创新是新闻工作践行“三贴近”要求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属性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真正需求,以更加灵活和生动的形式来实现新闻的宣教功能。近年来,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类资讯充斥,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这种背景下,肩负着我们党和群众喉舌作用的新闻媒体,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板起面孔一味说教了,而需要在新闻传播的手段、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新闻媒体自觉或者被动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央视对其“王牌”栏目“新闻联播”所做的几次改版凸显“亲民”的风格,就是新闻创新的一种表现。
新闻创新,说到底就是要在新闻采写、编排和报道(播出)的过程中贯彻“三贴近”原则。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线去发掘新闻素材,采写新闻报道,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鲜活生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来。同时,在编排栏目时要注意观照受众的阅读习惯,少上会议报道,多关注民生议题,让版面于群众,将镜头对准人民,将党的宏观政策与老百姓的民生细节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群众的阅读兴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坚持新闻创新是信息时展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步入数字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各类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不断出现,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日千里发展迅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调整、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资讯需求。
河南科技报社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在办报思路上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尝试并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为办报工作服务,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2006年,报社以自己发展起来的“科技110”为基础,建设、开通了“中国科技110网”、“中国农技110网”,特别加强了“科技110在线”栏目建设,邀请专家在线回答读者有关科技知识的问题,深受网民的喜欢。后来报社又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短信平台”,与报纸的每一个版结合,回答读者关于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咨询;建了种植、养殖、市场信息、求医问药等多个QQ群,由编辑在线解答、解决读者的难题;2008年报社与中国移动农信通合作,建设了“河南农业手机报”,以彩信形式向农村读者宣传党的科技和“三农”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现已拥有用户数万人,在我省农村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报社还与北京的XPULS公司合作,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电子版,实现了纸质报纸网络化。《河南科技报》在发展数字报纸上的尝试与探索,一方面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拓宽了发展渠道;另一方面也使报社编采人员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新闻创新是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个新闻单位要想实现更好地为党的宣传工作服务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发展增强实力,增加影响力。
河南科技报社近些年来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创新,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带动报社走出低谷,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在新闻工作中,报社倡导“替政府解忧,为农民说话,帮农民办事”的思路,用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策划实施了多项具有良好效果的宣传活动,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报社这些年来策划开展的“‘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原崛起’全国科技记者河南行”、“河南地方畜禽品种保护现状调查”、“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河南地方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大学生村官系列报道”、“河南粮食足天下”等一大批新闻宣传活动,均以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创新手法组织和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河南科技报社还积极探索、创新事业发展之路,提出了“立足报纸、壮大实力、扩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报社成立了“心连心艺术团”,以“专家白天送科技,演员晚上唱大戏”的形式,平均每年组织送科技、文艺下乡活动30多场(次);开通了“科技110”服务热线,建立了快速反应队伍和机制,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应急服务,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科技服务“三农”平台;开办了“河南省科协科技进修学校”,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数百起,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为提高我省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社以“科技110”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在全省建设了一个融技(术服务)、信(息流通)、物(资配送)为一体的“中国农技110协作网”,现已在全省发展县级服务中心80多个、乡级服务站1000多个,发展农村科技协作员近万人。
报社这些在事业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一方面有效扩大了报社的影响力,提高了服务党和政府新闻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报社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报社的实力。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河南科技报社“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荣誉,2006年再度授予报社“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邮政总局联合编发工作快报,在全国推广介绍河南邮政与河南科技报联手服务“三农”的成果和经验。
总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体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使得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兴起,既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当前新闻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正是基于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的考虑,江苏省委外宣办于2011年7月24日至30日在香港举办了全省外宣干部学习班。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学员,随团参观了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亚洲电视等香港主流媒体,并与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中联办宣传部、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等香港新闻工作机构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有短短7天时间,但此次学习却让我收获颇多。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学习了香港新闻工作机构,特别是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在回应新闻热点、处置新闻事件,以及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快速度回应涉港热点新闻。香港的传媒业十分发达,主流媒体有40多家,而外国驻港新闻机构也有近100家。如何与众多的媒体打交道,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就成为香港特区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而要履行好该项职责,关键就是要对热点新闻快速做出回应,及时为媒体提供相关信息。为此,特区政府在组织上、机制上给予保障。在组织上,特区政府新闻处承担了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并通过向政府其他部门派驻新闻官的方式,确保了政府和媒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及时、通畅。在机制上,建立了每日新闻例会制度。每天早晨由新闻处工作人员收集香港和世界主流媒体关于香港的新闻报道,并将其中的热点新闻整理成报告,供新闻处处长与政府其它部门领导在新闻例会上讨论时使用。通过讨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就热点新闻做出反应。可以说,香港特区政府是通过服务媒体来影响媒体,进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上述做法对于我们内地城市宣传部门在与媒体交往中真正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近距离开展城市形象宣传。香港是一座国际都会,国际知名度很高。而这一切都与其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密不可分。香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形式多样,包括在国外召开推介会,提供书籍、短片等大量外宣品,以及加强与来港游客、在港外国人的联系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宣传中都强调贴近受众。如在国外召开推介会时所使用的推介文稿都是由该国在港人士用母语撰写,表达地道,符合当地人的阅读习惯。又如在制作外宣品过程中,注意使用类比的方法,即将要推介的项目与受众所在国家同类型的著名建筑或景观等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让受众倍感熟悉,形成视觉冲击力,达到入脑、入心的良好宣传效果。正是这种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拉近了香港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成功地向国外推介了香港的城市形象。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内地宣传部门在城市形象宣传工作中予以借鉴,特别是很多城市的形象宣传只满足于自我陶醉,需大力改进。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都离不开对外宣传工作。作为国家外宣工作组成部分的地方外宣工作,既肩负着对外宣传中国的使命,又担当着树立地方形象,推动地方开放的重任。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不只表现在产品和企业层面,而且表现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因此,城市要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利用更多资源,克服边缘化带来的种种不利,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这不仅是一种主动参与竞争的战术选择,更是一种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考量。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加快菏泽发展的需要。突破菏泽,实现“三三一一”目标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全市干部群众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但是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进程,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参与这一进程,以更快更健康的方式接近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对外宣传工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程中,只有最大程度地把菏泽的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各种优势、人文环境,包括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宣传出去、推介出去,千方百计提升菏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中赢得主动,在扩大开放中取得丰硕成果。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仅有提升形象、推动开放的作
用,对内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观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外宣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全局,统一思想,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央、省确立的外宣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于“突破菏泽”战略和全市招商引资确立的任务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努力树立和提升我市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为全市开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根据地方发展和地方外宣工作的实际,坚持市外就是外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的原则;坚持内外有别、讲究策略、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外宣工作还要注意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全市对外宣传工作要围绕让世界了解菏泽,让菏泽走向世界,树立菏泽良好形象,扩大菏泽对外影响,促进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健全机构,创新机制,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全市统筹协调、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外宣格局。
切实加大“突破菏泽”战略的对外宣传。要突出宣传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的战略和重要举措,着重宣传我市围绕“突破菏泽”战略确立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实施“突破菏泽”战略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我市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菏泽全面发展的情况。
突出做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大好形势。抓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着重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宣传我市加快发展六大产业的情况,宣传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高质量搞好园区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宣传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做法和典型。大力宣传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宣传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进展。宣传我市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对外合作优势突出,特别是人民勤劳朴实,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展示走向新世纪的菏泽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风采和美好前景。同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培育我市对外宣传新的舆论引导增长点。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工作,进一步提升菏泽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我市“四乡”优势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到海内外举办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推介菏泽特色文化,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精品项目。搞好旅游宣传,让国内外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了解菏泽。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市场的竞争,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尽快成立菏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积极配合国际舆论斗争开展对外宣传。要注意发挥地方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独特资源和角色优势,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党和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造谣攻击,结合菏泽实际,运用生动的事实做好正面宣传,切实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际形象。
三、拓展外宣渠道、整合外宣资源,不断提高我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
1、依靠中央、省媒体优势,借助海外媒体力量,切
实搞好对外新闻宣传。要加强与中外报纸、广播、电视、
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络,建立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及时为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我市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数量和质量。要善于借用外力为我宣传,通过开设专版、交流稿件、互换节目、合作拍片、购买时段、租(建)频道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我市信息在境内外的有效落地率。有计划有重点地邀请中央、省和海外媒体记者来菏泽采访。设立稿件反馈奖励制度,凡在中央、省及涉外重要媒体发表我市稿件、影视作品,并有反馈的,给予最高相当于稿酬的奖励,以鼓励各方面宣传菏泽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外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市直各新闻单位要在做好市内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阵地等优势,积极承担对外宣传任务。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抓外宣工作,要成立专门的对外部室,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要落实一定数量的外宣任务。市直各部门、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和招商引资任务,加大对外联络,相继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要高度重视互联版权所有
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继续按照“积极发展,
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大力推进互联网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各涉外部门的网站要尽快开设英、日、韩等外文版,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作用。各主要网站要密切配合,联手宣传,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网上正面宣传菏泽的舆论强势。依法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支持各主要网站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打造宣传菏泽的网络巨舰,提升我市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对商业网站要加强联系、沟通,及时指导,发挥其在互联网宣传中的积极作用。
3、做好重点对象国家及港澳台的宣传工作。重点加
强与我市交往频繁、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的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的对外宣传。充分借助港澳国际交往广泛的优势,借用港澳台媒体的力量对外介绍菏泽,扩大我市在海外的影响。积极推动菏泽与港澳台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促进招商引资,扩大区域合作。
4、加强和规范新闻工作,提高对外新闻宣传的
时效性和权威性。要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
于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强新闻工作的意
见》(菏办发〔2004〕35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完善新闻制度,建立市政府、市直部门和县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工作机制。由于政府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具体操作中还要建立与市主要领导、媒体、者、受众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新闻工作要掌握政策,注重策划,规范管理。要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培训,提高新闻的效果。市直各类媒体、互联网站、驻菏新闻单位担负着新闻的重任,要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拿出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以维护政府新闻的权威性。
5、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品制作、发行工作。要进一
步强化外宣品制作的精品意识,认真总结对外宣传品制
作、发行工作的经验和差距,努力制作更多的适合海内外受众的外宣精品。要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和赴港澳台团组携带外宣品的管理,做好外宣品的对外发送工作。积极探索外宣品市场销售和海外发行渠道,使更多的外宣品走向海内外。市委外宣办要加强对全市外宣品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外宣印刷品要采取国际标准,要有统一书号。
要组织好菏泽市对外传播奖(政府奖)评比工作,进
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6、切实做好重大涉外经贸、文化活动的对外宣传。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招商引资说明会等重大活动,借助重大活动的“聚焦效应”扩大影响,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活动舞台,精心组织实施对外宣传,掀起集中对外宣传菏泽的强大声势。要从重大活动的前期舆论宣传、宣传品制作着手,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宣传方案,组织新闻媒体做好活动各个阶段的宣传报道,努力推动活动的圆满举行并取得好成效。我市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文化活动要有外宣部门参与,以动员当地媒体做好必要的舆论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领导,努力构建大外宣工作格局
对外宣传工作是全党的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市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速度的角度,切实把对外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关心、支持、研究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与我市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证和物质条件。要形成由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对外宣传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外事、外经贸、涉台、旅游等部门要把对外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出访招商团组应结合工作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做好外宣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主动把对外宣传融入各项对外交往合作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教育交流渠道开展对外宣传,加强对学生外宣意识和知识本领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菏泽走向世界的对外宣传员。重视和支持民间对外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宣传。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要加强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对外宣传工作的指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干部队伍建设,注意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的优秀人才选配充实到外宣队伍中来。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外宣干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外宣干部队伍。版权所有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
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强新闻观教育
把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按照更加注重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
1.办学设计
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
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
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
5.构建评估机制
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
2.政策支持
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
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
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4.强化过程,及时反馈,注重内涵建设
0引言
国务院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为媒体传播产业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媒体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成长,新闻传播事业蒸蒸日上,媒体融合逐渐形成。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也在逐步地变化,在这种全新的局面下,新闻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常常吸收新知识,升级工作思路,让新闻媒介实现全面的融合。其中的广播新闻也要实现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时展所要求的,其创新有其必然性。
1广播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广播新闻创新是其适应时展的必然,其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的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它的观众收听时间最长,听众数量最庞大。据央视索福瑞2010年对全国33个城市收听率统计的数据显示,每人每日收听新闻广播平均时间是24分钟,占总量的28%,远远领先于其他类型的广播频率。广播新闻质量影响着听众对广播频道的选择和对广播新闻的忠诚度,在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极其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广播新闻必须创新,其创新的必要性如下。
1.1媒体融合的冲击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多媒体激烈的竞争冲击着广播新闻,它的各方面影响都说明广播新闻创新的必要。
1)广播新闻的全媒体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形式变得多样化。广播终端也多样化:手机、电脑、电视、车载收音机等的全面运用,加速了广播新闻的全媒体化进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电信运营商合作,全面推进广播电台、电视,其收费用户已达60多万,并利用电信运营商建立了好几十个Wap点播直播频道,其节目逐步面向移动互联网设计的多媒体网站,使其节目形态能够广泛地使用于只能手机或者其他手持终端和PC终端;
2)广播新闻听众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广播新闻中,其听众只是纯粹的受众,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终端可以是电脑、电视和手机的时候,受众也随着广播业务和渠道的改变,逐渐被用户这个概念所取代。这种取代是必然的,广播听众的用户化要求广播新闻要抓住媒体融合的机会,全面开发满足其用户各种需求及广告客户的要求;需要细化用户需求,改革与广播新闻息息相关的广播媒体,实现一站式服务;
3)广播角色的改变。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赖以生存的广播媒介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新闻内容的播出平台和内容生产者,转变后的广播媒介是新闻内容和增值服务的供应商。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大力打造手机电视原创节目制作队伍的基础上,正发挥其集成运营商的优势,与80多家内容供应商签约,这些供应商包括传统的电视台、主流的视频网站及一些社会制作公司,所有节目形成一站式发展。
1.2广播新闻新特征的要求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要求广播新闻必须创新。
1)新闻素材获取的渠道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只能通过几种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新闻节目的相关素材,如:记者采访,对群众调查访问,和少许的热心观众的电话热线,这存在这很大的局限。而在当前的形势里,新闻节目能够在短时间内与观众交流,与此同时,观众也能新闻广播的素材来源更加广泛,更具时效性。在这种能够更快更多地手机信息的情况下,广播新闻更应该创新,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
2)新闻节目生命力的延长
在传统范围内,广播新闻有时间的限制,它据有时间段,时间一过,听众就得等一段时间才能听到想听的新闻。而现在,媒体融合,广播新闻与新媒体结合,播过的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网络重新播出,让感兴趣的观众能够在节目播出时间外接受到新的信息。与网络平台和电信运营商合作,这种运营模式,使新闻的生命延长了,这种随时随地听到想看的新闻,驱使广播新闻不断地更新创新,以满足听众的需求。
1.3广播新闻创新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广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技术和节目内容形式这两方面的不断创新,就没有现在的广播,更加没有现在的广播新闻事业。
但是,其他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在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事业似乎已经垂垂老矣。要使广播新闻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打败,以为地因循守旧、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法宝,广播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关键之路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1)从新闻和其他节目的关系来看,一个电台的节目骨干是新闻,如果是系列台,那么其主干台是以新闻节目为主的时政台。新闻节目能够创新就能够带动其他节目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全台节目的质量。但是,现在其他节目都不断地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招式吸引听众,而新闻节目受到其自身的限制,创新的步伐显得缓慢,如过不努力加快改变,必然会影响广播新闻的整体效应;
2)从新闻和经济效益来看,虽然新闻播放是无常的,不能够制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新闻播放的时间是黄金时段,其内容符合听众的需求,如果把新闻刻意经营,不断把新闻节目办出新意来,一定会进一步提高收听率,这样,紧接着新闻节目的广告对听众和客户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地加强,其经济效益也就一览无余;
3)从新闻和电台的地位来看,广播新闻在新时代一向不被人看好,要改变现状的办法是扬长避短,努力创新,把广播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说,电台所独有的方面快捷、声音魅力是其他媒体所望其项背的。
1.4广播新闻创新本身的重要性
1)创新是创优的有效方法,创造出精品,是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浏览比较近几年获奖的新闻作品,就很容易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新。题材新、手法新、角度新等,这个“新”就是作品的最大亮点或者是卖点;
2)创新是竞争最重要的法宝,当前,各种媒体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新闻又是竞争的重中之重。新闻的竞争不仅仅是体现在抢时效,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利用创新意识创造出独家题材、独家手法、独家视角和独到的深度。
一、学习上孜孜不倦
说起学习,有人曾经说:“你是Xx林业大学专科会计毕业,又是Xx农业大学经济管理本科毕业,学习工作可以放一放,又不调工资。”可他却说:“学习一方面是我的爱好,更重要的是我要多学习一些业务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在学习上除了主动参加集中学习以及个人自学之外,还报考了自修大Xx大学法律本科专业和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目前课程均已过大半。他不仅要求自己学,还动员办公室其他同志一起学,在学习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他的影响下,办公室有3名同志参加了法律自修大的学习,其中已有两人通过了专科学习。他所负责的全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工作被市委宣传部、组织部表彰为先进。
二、工作上力求创新
“有为争有位,有位创有为”,Xx同志始终坚持一个理,那就是干事业就是要有作为,就是要创新,平庸的工作人人都会做,要做好一项工作,就必须要动脑筋、勤思考,要一门心思放在自己的事业上。为了推动全局新闻工作的有效开展,他在综合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1+3”的工作思路,即首先要创新开展好各项业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要“订立一个目标,建立一套机制,成立一支队伍”,从而使司法行政新闻宣传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为推进机关管理上规范,他牵头制定了一整套机关管理制度规范,局机关办公费用支出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减少,2007年他被局作为“廉助手”候选人向县、市推荐。他还对办公室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不分家,共同开展好工作。几年来,办公室负责的县文明单位、县卫生单位县行政效能合格单位均顺利通过创建验收。
三、为人上谦虚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