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

第1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2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下面是我在学习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三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要根椐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畅所欲言。不管多与少,对与错,重在参与,加强和关注学生的操练。

二、生本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多样的,如老师讲课过于呆板,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和记忆,学生基础太差没有信心等。在我担任教学任务的班级里,我采取很多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大量开展对话、竞赛、讲故事、表演等贴近学生心理的活动。例如,每天和学生用英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基础上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开展抢答比赛和提问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或者就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等;与此同时,我比较留心在讲课的语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抓住学生语言里的有趣点加以发挥,利用任何可以用的机会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关注。

三、生本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生本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到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本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设计很多的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果断控制课堂进程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从一个学习环节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例如我经常在新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或开展比赛,有的时候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了,由于学生对课题非常有兴趣,就会不断的提出很多的问题,课堂气氛可以热烈到令老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地步。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停止学生的活动,就会影响本节课预定的任务,会导致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被耽误。其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生本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非常融洽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顺利的和老师配合开展各项活动。我在课堂上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留时间和他们用英语进行交谈,涉及的话题多是他们感兴趣的,长期实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以上两条外,生本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创造和开拓的精神、向学生和他人学习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够,或者教学能力不足,言传身教下,是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的。

当然,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模式是在起步阶段,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和创新,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和教育方式,甚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

任何改革都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本理念也不例外,我觉得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生本课堂,要求小组活动有板有眼,要求课堂收放适时有度,要求学生自学方式有效,但好习惯和好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去调整方法,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很重要

2、默契培养。生本课堂,要求老师把有效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表达展示中收获,而教师的语言就要精练到位,一堂课效果好坏,学生可能起主要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幕后课下做足工作,组长的沟通培训,问题学生的帮助指导,细节的深入研究,来形成和学生的默契,这样的课堂才会事半功倍。

3、激励效应。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被认可。因此,当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有新观点,展示有新发挥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鼓励表扬,甚至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或偏离主题时,恰当的激励和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第3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生教育体系;大学本质教育;大学本质教育定位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92-03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工程,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学生求学的价值追求和实际成果。现阶段大学新生呈现的群体特征要求新生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接受和规划大学,实现大学及个人的价值诉求。

一、高校新生教育现状和学生“普遍性迷惘”状况概述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实现从中等教育的过渡,新生教育具有“本科前”的阶段特点,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体系建设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生角色转换、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西教育理念比较等方面,并侧重体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手段的探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求学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迅速消退,在进入大学初期突显了在自我认识、对大学和专业认识、大学学习和集体生活、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意识、行为和心理问题。笔者对所在学院2009-2012年级、同一学系的4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迷惘率高达80%,随着年级的递增有所降低,但比率仍持较高水平,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困难较低,但迷惘率仍有44.5%,特别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及大学培养目标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其大学规划和学习的效果。其中,大一新生最普遍的迷惘症状包括:不清楚自己为何读大学,不了解大学是怎样一个概念,不掌握大学教育的规律和培养特点,与此对应高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呈现了以学风建设为关键的一系列工作难点,其原因正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所求学环境的本质和体制特点了解太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或职业培训所,必然会导致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误解与迷失[1]。此,将大学的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本质教育基本包涵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四大主题,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专项的新生教育课题具有其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家庭及学生个人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才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大学,董宝良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水岭,1949年以前为近代教育史,1949年后为现代教育史。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录取率从4.7%提高至2012年的75%,2012年接近增加了685万大学生,②绝对数量的剧增显示庞大的学生群体涌入大学校园,但是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③。

从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及家庭大学生比重数据得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才培养出第一代大学生,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氛围和传统,大部分学生求学的价值判断来源于父辈,而父辈接受高等教育并了解大学本质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关键问题并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播和熏陶,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读大学功利化、短浅化和迷惘化的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和文凭,盲目追求并不擅长与喜爱的热门专业,经营大学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误导了大学的本源与宗旨[2]。可见,家庭及个人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正是新生教育需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这一大人文课题。

2.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是其他新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与基础。大学本质教育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识类教育。深入探讨和学学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学府,能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大学诞生的原因和目的,了解我国知识分子子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身求学的根本所在,重塑追求真知,探索科学,思辨人生的价值追求,预见自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奋斗前景。世界上只有1%的大学是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科研机构,99%的大学是综合人才培养兼顾创新④,理解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专业选择及学习安排,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配合完成学校的教学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炼大学精神,是对高校特质、办学理想、办校特色、人才培养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提炼,得到师生认可并充分体现在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一种规范力量,对大学精神的研讨和灌输有利于师生达到统一步伐,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结局。可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对所在的求学体制、环境和自我本身形成历史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判断,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成才路径,了解所处教育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机会,并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展开主动学习。解决大学生求学的最根本困惑,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理解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大学生涯的许多关键问题和选择亦能迎刃而解。

三、大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新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是独立的专题,要融合其他教育主题共同开展新生教育,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有所不同[3]。完善后的新生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可涵盖大学的起源与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发展的各项问题专题研究、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各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与歧异、名校风采与往事、校史校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如何实现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由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与专业导师作为主导,结合辅导员其他教育专题开展课程,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和考核标准,使师生共同重视该项教育。以大学本质教育为起点,建立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生研讨会”制度,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和体验式教学开展大学本质教育课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学习,阅读讨论、名校交流等方式引导新生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可使受专业限制的新生在专题学习中广泛接触社会和人文知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博学好学的态度,塑造良好的文化感,同时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新生体悟大学本质。大学本质教育灌输的是一种概念和精神,除了专题学习,还应突出时代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新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魅力,领悟大学本质。高校为教师参与师生交流搭建平台与激励政策。从大学校长做起,由校长给新生主讲大学本质教育的第一课,大力健全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鼓励与要求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业、生活、指导成才等方面给予指导,营造大学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博学讲坛、校园美学,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支持与推动学术科技竞赛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切实解决新生对于学校落差,专业与兴趣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新生关注大学本身,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引导新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

通过优秀的社团平台带领新生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投身实践,通过实际行动理解大学培养宗旨,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才。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需要在学识和工作方法上不断进取,要利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思想辅导,提升解惑和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新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每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调适与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5]。大学的特点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不断微调和沉淀,将其定位为新生教育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一课,必能使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好地实现大学理想和人生目标,使高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得到较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梁娟,满忠训,周艳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七所高校的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9.

[3]黄倞朗,郑华,巫晨昕,赖仁启: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时代教育,2012,(13).

第4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资本 韧性 就业压力源 焦虑

Luthans(2004)最早提出心理资本概念,界定它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积极心理状态,并于2006年进一步明确心理资本是介于积极状态与类特质类之间的可相对维持且可以开发的一种类状态[1-4]。心理资本研究最初集中于组织行为领域,测量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5-7];国内张阔(2010)、宋洪峰(2012)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心理资本问卷中文版-24(PCQ-24)的基础上开发出积极心理问卷PPQ、心理资本问卷中文版—16(PCQ-16),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逐渐丰富;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着性别差异与焦虑抑郁、心理健康、总体幸福感、积极情绪等密切相关,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有待关注[8-14]。高校毕业生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直接面临就业竞争[15-16],探讨其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资本与心理焦虑反应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选取武汉地区9所高校毕业班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71份,回收率为92.7﹪,剔除无效问卷22份,剩余有效349份,理文科比例为1:1.22,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为(22.56±1.33)岁。

1.2研究工具

1.2.1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采用张阔等人在李超平翻译的PCQ-24中文版基础上以大学生为样本开发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17]。PPQ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采用7点评分方式。实测量表信度较好,ɑ=0.8923,各分量表ɑ系数在0.7452~0.8507。

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模型拟合度较好,x2/df=4.07,RMSER=0.09,NFI=0.91,各项因子载荷度达到0.5以上,详见表1。

表1 心理资本问卷模型拟合度指标(n=349)

1.2.2状态焦虑量表(S-AI)

2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76。

1.2.3就业压力源问卷

使用陈俊(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18],包含六个维度:自身条件、职业期望、求职经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理因素,采用4点评分。运用LISREL8.7对就业压力源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剔除因子载荷度低于0.4的项目7,8,20,21,30后,信度为0.9152,各分量表的信度除生理因素之外都达到0.71以上。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各项指标见表2。

表2 就业压力量表模型拟合度指标(n=349)

1.3数据处理

运用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SPSS16.5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调节作用分析。

2.结果

2.1心理资本与焦虑的关系分析

心理资本及其各因素与焦虑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资本与焦虑水平呈负向的变化关系。

表3 心理资本与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

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心理资本能够解释焦虑的5.3%的变异,心理资本能够呈现显著的负向预测焦虑水平,心理资本越高,焦虑水平越低,心理资本越低焦虑水平越高。

表4 心理资本总体对焦虑的回归预测分析

2.2就业压力源对焦虑的预测作用分析

就业压力源及各因素与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源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自身条件,职业期望,求职经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理因素均与焦虑显著正相关,就业压力源与焦虑水平呈现出同方向变化趋势(P

表5 就业压力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

2.3就业压力、心理资本对焦虑的回归预测分析

上述结果显示就业压力、心理资本与焦虑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就业压力和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步引入自身条件、职业期望、求职经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理因素,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十个因子,结果给出四个模型。

表6 就业压力、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回归预测方程

a.预测变量:家庭因素

b.预测变量:家庭因素、希望

c.预测变量:家庭因素、希望、韧性

d.预测变量:家庭因素、希望、韧性、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希望、韧性、学校因素四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模型。四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2呈递增趋势,经过模型检验,四个模型的F值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达到显著,四个模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残差Durbin-Waston值为1.964,取值与2非常接近,可见残差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我们采用模型解释力最高的模型4。

表7 家庭因素、希望、韧性、学校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模型

模型4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变量,即家庭因素、希望、韧性、学校因素。四个预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364,决定系数为0.132,校正的决定系数ΔR2=0.122。说明逐步回归筛选出的变量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2%的变异,其中以家庭因素最具有预测力,其单独解释量为6.5%。

2.4心理资本对就业压力源与焦虑的调节作用

采用分层回归法,首先引入就业压力均分,在模型第二层引入心理资本均分,第三层引入就业压力去中心化与心理资本去中心化的积,进行分层回归,交互作用不显著(p=0.83),心理资本总体上对就业压力源与焦虑不存在调节作用。用回归模型分别检验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希望维度对就业压力源与焦虑的调节作用是否显著。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各因子中韧性对学校因素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显著的调节作用(t=-2.143*,P

表8 学校因素、韧性、学校因素×韧性对心理健康的分层回归预测

a.预测变量:学校因素

b.预测变量:学校因素、韧性

c.预测变量:学校因素、韧性、学校因素×韧性

模型残差Durbin-Waston值为1.975,取值非常接近2,用解释力最高的模型3进行解释。

表9 模型3的显著性检验

以上下27%为分界点,将学校因素分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将韧性按同样的方法分为低分组和高分组;以学校因素和韧性为自变量,焦虑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交互作用显著(F=4.238,P

因变量:焦虑P

附图交互作用图

3.讨论

本研究对心理资本与焦虑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心理资本能负向预测心理焦虑水平,说明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心理焦虑水平越低。就业压力与焦虑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就业压力源能够显著预测焦虑水平,说明就业压力越大的个体心理焦虑水平越高。心理资本中韧性对就业压力源和焦虑的调节作用显著。当压力程度很低时,无论是韧性低的人还是韧性高的人,都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当压力程度较高时,韧性低的人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而韧性高的人焦虑水平较不高,说明了心理韧性在就业压力学校因素和焦虑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这一结论验证了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模型,说明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具有保护性的调节或中介作用[19]。正是由于韧性的调节作用,个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能够调节心理状态,使之从失衡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韧性越高的人心理回复能力越强,越能够从挫折和压力中回复,因此也拥有着较低的焦虑水平,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资本在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具有积极的心理保护作用和调节作用,同时心理资本是一种可开发、可提升的类状态积极心理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增强心理韧性,培养积极信念和乐观风格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压力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Luthans.R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6):695-706.

[2]Luthans and Youssef,C 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143-160.

[3]Seligman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4]Lalson M,Luthans F.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10,13(1):45-62.

[5]Hosen,R,Solovey-Hosen,D,and Stern,L.Education and capital development:Capital as durable personal,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on the happiness of individuals[J].Education,2011,123(1):496-513.

[6]Judge,T,and Bono,J.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generalized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86(5):80-92.

[7]李广,冯江平.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研究与经探索济2010(3):58-59.

[8]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56-1358.

[9]宋洪峰,茅天玮.心理资本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J].2012,21(369):106-109.

[10]肖雯,李林英.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18):691-694.

[11]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8-152.

[12]陈桂兰.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329):82-83.

[13]谢巧玲,王秀希,王博,等.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9,(04):126-128.

[14]曹杏田,励骅.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85):42-44.

[15]戴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应对方式与人格类型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靳丽华.职业韧性: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新角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9(2):129-130.

[17]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5.

第5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物理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笔者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创新实验,构建了自主、高效的生本实验课堂。

1创设情境实验

先设计情境实验:在一个漏斗内放入一个乒乓球,用胶管与漏斗连接,然后告诉学生:“谁可以用力向上吹掉漏斗内的乒乓球,获得50元现金奖励。”男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完成。很多学生不甘心失败,出人意料的现象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笔者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异口同声:“想!”此时,笔者趁势迅速导入课题:“认真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你们就知道了。”通过让学生体验情不自禁、急于求知的实验现象,快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行动。

2探索求知实验

笔者组织学生动手,完成两个实验:①用一张纸条做实验,让纸条自然下垂,从上方水平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②让两纸条竖直平行放置,向两纸条中间吹气,说出实验现象及原因。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在静止的水面上相距10cm处放置两个乒乓球,然后用大注射器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平行于水面注水,学生观察到两个乒乓球自动相“吸”,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完善总结,得到液体压强与流动速度的关系。

3突破难点实验

飞机升力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利用飞机升力实验器进行实验,首先观察实验器的形状,得出“上表面凸起,下表面平直”的结论,再让学生讨论当风吹动时,上、下气体流动速度的差异关系, 明确实验器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关系,然后打开电扇,学生观察实验器向上升起,通过先观察、再分析、迁移,然后用实验检验的方法突破了实验中的难点。

4回归生活实验

4.1模仿站台安全线实验

用木板模仿轨道,在两侧靠近木板不同远近位置固定若干小纸人,然后将小车和纸盒固定,模仿列车,当小车快速从木板上通过时,靠近木板的纸人被吸向木板,而距离远一些的纸人则影响不大,结合实验说明了设置安全线的道理。

4.2模仿大风天气风吹雨伞实验

用线绳悬挂好轻质太阳伞,调整好落地电扇的风向,让它正对雨伞,然后打开落地电扇的最高风档,在强风的吹动下,太阳伞明显上升。

5兴趣提升实验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吹硬币竞赛把课堂教学推向。先把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竞赛活动由组长负责组织实施。统一使用文具盒作为台阶,让学生对着台阶下的硬币吹气,硬币被吹得最高的同学获胜。 由获胜者指定组内同学解释现象,解释正确的可以指定其他组表演一个节目,解释不完整或者错误,由该组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在情绪高涨中依依不舍地结束了物理课堂学习。

第6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以人为本 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们的个性发展越来越看重,学生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更科学,教学正在从传统的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以人为本”就是要着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一、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大意义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师的需求,只要在保证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学校的良好校风。在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教育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双边英语教学的开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推动双边教学,即既以老师为主体,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在中国传统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人讲解、学生被灌输学习的方式,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思想,全面推进英语教学。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可以起到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建立新型的教师关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新型师生关系对于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都将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大家都融入英语学习氛围中,这对于英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如在高职校园内,如果可以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知识交流,那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场面。在早上见面的时候大家互相说一声:“Good morning!”放学之后见面的时候说一声:“Good bye!”这样既可以显现大家比较有礼貌,又可以应用英语知识交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老师在学校里面要鼓励大家用英语交流,不让英语成为一个摆设,只学理论,不会交流就没有意义。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师关系对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很多的好处。

二、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是很必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才是愉悦的,才能让教师有热情讲解,有热情学习,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顶峰。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要多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二)多鼓励学生

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

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考查单词记忆的时候,小明有几个单词没有记住,这时有些老师可能就会出现批评性的语言,比如“你有没有认真背单词”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说:“你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但是还要继续努力!”这样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肯定,并且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认真。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一个人讲解,可以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讨论和讲解中,让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感,这对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之前先互相讨论分析,最后再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就可以完全地参与其中,增添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在新时代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必要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有热情,教师可以更融洽地和学生相处,让教学氛围更美好。所以新型教师关系是校园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当今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以人为本”一定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莉莉.高职英语教学中“以人为本”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才智,2012(02).

第7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I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第8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英语;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32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育应该对学生的未来高度负责,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快乐成长。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英语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答题能力较强,但听说读写能力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接轨,也严重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效果。不少教师从观念上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出发,学习效率仍然非常低下。

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毅力差等问题,同时,学生不善于处理课前、课上、课后学习的关系,不注意总结学习心得,不善于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仍停留在低级阶段。

二、小学英语实行“生本教育”的意义

“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直接地为教育创造成就;它以改变教育行为的方法来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但是,我们认为,生本教育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带来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指出了为了应付高考和中考,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不必用这种师本的、频考的方式,而可以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

三、小学英语实行“生本教育”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1.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教师应当对每一名学生的基本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动机,才能明确学习方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挥主导作用和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学的纽带。在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和爱好。

3.注意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或在提问时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反应,特别是提问时,教师很可能会因为认真听学生的回答而没有注意到其他学生的情况,这就很容易造成违纪现象的出现,要求教师要在听学生答案的时候也要关注到其他学生。

(二)“以生为本”,要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1.要有耐心,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毕竟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学生听不懂或不感兴趣的情况很多,也很正常。部分老师缺乏耐心,学生不懂的时候极不耐烦,次数一多,学生就越来越怕英语,也越来越不喜欢英语,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英语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要多站在学生的位置想问题,多鼓励学生。其实英语的学习并不难,只要多读、多记,多动口、多动笔。

2.预设课堂,认真备课。课堂需要预先设定,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当然,备课首先要备好教材,做好知识的预设,但最重要的是备好学生,做好情景预设,因为在课堂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架,练习内容超出教学内容,学生问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根据将要讲到的内容预想一下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预先想好如何处理,有预定的解决方法。“备”好了学生,教师上课时的信心也会提高。

3.适当改编教材,令其通俗易懂。有时候教材里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或者教材里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接受,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听不懂就容易开小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改变教材来迎合学生,令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三)“以生为本”,最后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1.采用直观教具,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他们仅凭视觉、听觉来决定自己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单词dog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课件或玩具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采用直观教具授课还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降低学生的遗忘率。

2.创设合作互动的语言环境。新单词、新句型我们都习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来,然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课堂模式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将学生要学到的句子或对话编成故事,这样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用故事中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3.重视学生课堂英语用语使用的训练。以往我们只会强调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英语教学用语,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却要求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所以相应地,学生的课堂学习用语也变得颇为重要了。

第9篇:生本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学 听、辩、唱结合

目前大学音乐科目一般分为两块:音乐实践教学和音乐理论教学。民族音乐是理论模块中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一个科目。然而,传统思想认为理论课就是死记硬背,没必要唱民歌、听戏曲、讲说唱,其实不然,民族音乐是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会唱、会听、会辨。

一、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1.课程命名有争议。

各学校由于选用教材不一致,对于课程名称命名也不一样,有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民间音乐课”等。中国传统音乐依据使用人群的不同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王耀华在《中国民族音乐》一书中提出中国民族音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狭义的传统音乐,二是指“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接受欧洲音乐影响到歌曲、器乐曲、交响乐、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1]由此,民族音乐课程定名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似乎更适合。

2.教材选用不合理。

目前市场出现的备选教材有: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等等。而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王耀华主编的《中国民族音乐》运用较多,本书以地理文化为依据,把中国民族音乐分为16个音乐文化区,并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和总结,学术观点新颖、知识面覆盖广泛,参编人员多是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是较为理想的一本教材,但缺少了对中国传统音乐体裁分类的详细介绍,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会造成音乐分类上的困难。由此教师不能完全以一本教材为主,而要随时补充学生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而音响上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现在近乎绝迹的传统音乐,教师只能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过去音乐的辉煌;即使有些民间歌曲现代有人传唱,也是受到了西方色彩影响的“假传统”,完全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固有的风格韵味。

3.学校忽略理论课程教学。

很多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增设很多前卫但不实用的课程,以致这些传统的理论课程被压缩的仅剩下半学期,只是走马观花地让学生简单了解,再了解,更别谈传承中国民族音乐了。

4.学生审美流行化。

现在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追求新潮、有自信,具有冷静而犀利的智慧及过度成熟和功利的成长经历,致使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感受。听赏民歌对于他们肯定是一种折磨。每次课堂上播放原生态歌手和专业艺术人员演唱时,学生都会认为那些原汁原味的民歌没有美感、很土、粗俗,而更加青睐流行音乐。

二、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探析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渗透着艺术文化的精髓,所以,要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就要通过体验教学、情感教学,听、辨、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能感悟到民族音乐精华。

1.教学方面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师资力量。

教材是音乐教学的关键,每一本教材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都具有本身的价值取向。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其次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从音乐体裁方面包括民歌、说唱、歌舞、戏曲、器乐音乐和综合性乐种,专业教师要对此具备详细的知识体系。各单位以引进专业教师或进行岗位培训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并把民间艺人引入课堂。中央音乐学院在讲授民歌花儿时,曾把著名的花儿歌唱家朱仲禄请到课堂为学生现场讲解,并歌唱“花儿”;讲解工尺谱时会把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课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到很纯正的民间音乐。当然这些举措比较费事,中国的一般学校无法实施。倘若真能如此实施教育,则不仅能强化民族音乐课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履行一个重大的使命——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2.思想方面教育学生运用多元化视野看待民族音乐。

由于学校课程注重学生音乐实践的培养,理论课及格万岁,因此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课大都不屑一顾。而民族音乐课程因其性质,包容并蓄,如声乐、民乐和舞蹈等科目,如果学生对中国各地的民族音乐都有所了解,能够唱每个地区的民歌、弹拨南北各地的民族乐器或者跳各个民族的舞蹈,那么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多才多艺。当然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地看待每个民族的音乐是很有必要的。中国民族音乐课要促使学生树立公正、客观的思想和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喜好评判其他民族音乐。这种多元化的思维观念训练也许会影响到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甚至包括一生待人处事的方法。所以师范类学校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要求下,培养音乐综合素质应该尤为重要。

3.学习上采用听、辨、唱相结合的策略。

学习一般分为专业性的音乐学习和“濡化”式[2]音乐学习,这种濡化的学习多出现在原始部落的少数民族中,从小耳濡目染,并能够影响一生的自然习得。而无论哪种情况,“模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3],比如中国侗族歌师对于民歌的传承,美洲印第安人学习敲鼓,等等,国内外很多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都是首先模仿学习,再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那么在民族音乐课堂上也可如此,听——感受音乐,辨——分析音乐,唱——模仿音乐。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歌唱的天赋,不管发音方法是否正确,只要你唱出情感,唱出韵味,就是一次对民歌音乐很好的阐释。

综上所述,高师民族音乐课是一个施展学生才华,锻炼其歌唱、舞蹈、演奏多方面能力的舞台。因此,在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音乐实践能力的锻炼;既要注重音乐学科的本体性和规定性,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整合。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民族音乐教学,因为这是广泛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第一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