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孙武兵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揽全局,运筹帷幄
《孙子兵法》开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紧接着孙子从战争制胜条件、制胜法则、制胜谋略等各个方面对整个兵法进行了高度概述,孙子这种总揽全局的谋略思想对税务稽查工作有着十分现实意义。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担负着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税收公平正义,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任,可以说,稽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税务工作。当偷税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稽查与纳税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的一面。在与纳税人的博弈中,稽查工作要赢得每一回合的胜利就必须站在全局角度,对工作进行认真研究,精心谋划,科学决策。如制定全年稽查工作计划,完善岗责体制,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制度监督,加强案源管理等,起到“夫未战而庙算胜”的稽查工作效果,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摩砺以须,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孙子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是孙子对行军作战要有充分准备的论述,继而提出作战“兵贵胜,不贵久”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在税务稽查工作中的运用表现为:在稽查实施阶段,做好查前准备,包括掌握税收政策、熟悉财会知识、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好查前预案是十分必要的,只要胸有成竹,才能做到出能战、战能打、打必胜。在稽查实施过程中,应快速出击,掌握充分的证据,作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如对举报案件、有根据认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对象、涉嫌偷税的特定行业的查处,就不必遵循平常的稽查工作提前告知程序,以迅雷掩耳之势突击查处,防范稽查对象销毁或转移偷税证据。在稽查审理阶段,要快审快结,防止悬而未决,贻误战机。如有的纳税人在尚未接受处理处罚之前,会极尽所能找关系、托人情来干扰稽查工作,使稽查工作处于两难状态,甚至久而不决,这无疑给稽查人员当头一棒、泼一盆冷水,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孙子所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在稽查执行阶段,发现问题也要当机立断,防止执行不到位。如做好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关于战争全胜谋略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上兵伐谋”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孙子提出其前提条件必须“知彼知己”,也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对税务稽查工作而言,运用心理战术,加强税法宣传和辅导,提高纳税遵从度,敦促、帮助稽查对象主动自查申报,将偷税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正是孙子全胜谋略思想的具体运用,如查前告知、稽查约谈是直接的运用,向征管部门提出加强税源管理措施和建议是间接的运用。所谓心理战术,是稽纳双方精神力量上的较量,一方面通过讲道理,从思想上说服对方,从精神上压倒对方,使其主动自查补缴税款,达到不战而胜效果;另一方面用谋略,以己方的计谋击碎对方的偷税幻想,在税源管理上重点加强管理,使其无计可施,只好遵从,依法纳税。这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善之善者也”。同样,要使稽查对象纳税遵从,知彼知己是基本保证。知彼,就是要全面掌握了解稽查对象生产经营状况和履行纳税义务情况,包括企业组成方式、投资规模、生产工艺、产品结构、营销状况、管理模式和纳税遵从度以及涉税问题等。知己,就是要熟悉掌握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稽查工作规程、稽查执法权限和内部工作制度、纪律等。
四、修道保法,防微杜渐
《孙子兵法•军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不可胜者,守也”。孙子告诉我们,善于作战的人,必须明修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税务稽查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在稽查工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是人。由于稽查工作的特殊性,税务稽查人员手中掌握着纳税人处理处罚大权,有的纳税人为了达到少缴税、少处罚甚至不缴税、不处罚目的,千方百计用金钱、手段,拉拢腐蚀稽查人员,一旦心理防线被毁,税务稽查工作就处于败势。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强化纪律监督,突出清廉教育,严格责任追究,可以有效防止稽查人员、贪赃枉法、渎职犯罪现象发生,使整个稽查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就像孙子所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五、知人善用,出奇制胜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指建立在“形”的基础所形成的一种军事实力,正、奇是古代军事用语。从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子“以人为本”的辨证法思想和主张灵活变动的用兵策略。在税务稽查工作运用上,领导者要发挥稽查战斗力作用,首先要调动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知人善用。知是用的前提,在知方面,要熟悉了解属下人员的工作能力,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长处、短处;在用方面,要因人定岗,科学安排,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方能用其之长,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同时要善于扬其长,避其短,要求工作不吹毛球疵,正如孙子所说“不责于人”。其次要根据稽查情况的变化,针对不同的稽查对象采取灵活的稽查方法。稽查工作的“正”就是正面交锋,是在纳税人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检查;“奇”就是迂回调查和突击的暗袭。正与奇互相渗透,根据条件变化灵活运用。面对稽查对象偷税手段从多样化到隐蔽化,最后过渡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稽查工作采取“正”的方式已经难以获取其偷税的有力证据,因此,稽查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或一般原则出发,善于从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条件的分析中,在认识上作出最佳抉择,运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出奇制胜。
六、避实就虚,随机应变。
获得方式:
1、开始直冲孙坚本阵,将守门的孙权打败后入城,空壳剧情发生。
2、冲出击杀目标军团长即主将,不能击杀成据点兵长一类的兵长。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用兵以一当十的主人公是孙武,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来源:文章屋网 )
1、孙子兵法的战争观是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兵以谋略制胜为核心;治军文武兼施,恩威并用。
2、孙子兵法国防思想:《孙子兵法》展示出的军事思想是我国千年以来军事、政治的最灿烂的精华,其中孙武的国防观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就点出了国防的重要性:国防的根本在于重视政治与民心。
(来源:文章屋网 )
据司马迁先生写的“孙子传”记载,孙武学有所成,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小伙子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带着自己的毕业论文“兵法”,找工作找到了阖庐的公司-吴国,希望谋个好职位。阖庐亲自翻阅了孙武带来的兵法,征求孙武的意见,并希望孙武能带个队伍试一试。经过孙武对后宫妃子的训练,阖庐初步知晓孙武的真本事,任命孙武为将军,吴国也由此强大起来。
在阖庐从认识到任命孙武这个过程中,司马迁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吴王许多识人、用人的优秀管理品质,至今读来,仍然值得大家学习。
首先在识人方面:
阖庐在意孙武丰富的理论知识。因为孙才华横溢的文章让阖庐认识到孙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未有让“管人力资源”的大臣接待,阖庐亲自恭而待之,足见其对拥有丰厚理论知识的人才的重视。
当然,理论知识只是一方面,阖庐还看重实践操作能力。他并没有因孙武的文章,而迷信他,就直接任命他做重要官职,而是要求孙武带个队伍试验一下,用很俗的话说:是骡子,还是马,那就拉出来溜溜。
其次在用人方面,阖庐也具备更多的用人智慧,简析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和蔼平易近人的处事风格。阖庐在要求孙武带兵训练的时候,文章中记载甚至采用了征询的语气,他对孙武的测试,或者说是孙武的入职实习安排,他是以征询的语气进行的,在和风细雨中提出对部下的考核和要求,但吩咐的工作却是孙武不能有任何质疑的,必须要去执行的,否则是孙武就把自己把自己否定了。
第二:不回避亲近的人,一视同仁。阖庐安排孙武入职实习的第一课就是训练阖庐宠爱的后宫佳丽,阖庐把自己两个最宠爱的爱妃都安排进去了,或许大家认为这是阖庐在给孙武出难题,但直到两个爱妃违反军纪,被斩首示众时,阖庐也只是象征性的劝了一句,并未真正的命令孙武手下留情,这足以看出,阖庐并未因为那二人是自己的爱妃就不去训练,并未因为那违反军纪的是自己的爱妃就可以免除处罚,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点最值得现代企业高管尤其是老板学习的,很多企业不是没有纪律,而是更多时候老板的感情凌驾于企业规定之上,对部分曾经一起打过江山或立过战功的高管们总是一再迁就,这样的用人体制给企业提供了滋生腐败与安逸的温床。最终导致企业缺乏公平性和竞争的活力。
第三:跟踪、监督过程管理,并不只在意结果。在孙武入职实习时,阖庐并没有交代完工作就翘等“战果“了,而是参与了孙武训练的过程管理。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结果很重要,同样过程管理也很关键,结果的偏差往往就在于对过程、对细节的控制,防微杜渐,才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第四:懂得放权,并给予信任。在孙武训练的过程中,阖庐是完全放权的,哪怕是自己的爱妃被杀了,他也是象征性的做了无奈的抗争;对孙武要求阖庐一同下来参加训练的请求,阖庐哪怕不同意,也只有答应一同训练。这足以说明阖庐用人过程中充分的放权,并不因为自己是国王,就可以随时收回自己的特权。
第五:不拘小节,不打击报复,任人唯贤。阖庐在给孙武安排的这堂实习课,着实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先是两个爱妃被杀,其次是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受孙武指责,可谓是君王颜面尽失,但阖庐并没有因为这些细节对孙武打击报复,更没有给孙武“穿小鞋”,而是在这堂训练课后看到了孙武的真才实学,直接委以重任。
1、《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北),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出土在临沂。
(来源:文章屋网 )
据考证,《孙子兵法》也是根据秦国兵法演变而来的。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与韩魏联军展开决战。韩国为了夺回被秦国占领的城池,尽遣主力部队,斗志较高;魏军前来帮忙,人数少,斗志较低。此战,韩魏联军被斩首二十四万,加上逃了性命的共约三十万。白起的政敌秦相范雎道:“君所将之卒不能半之。”(见《战国策・中山策・十》)以不足十五万的秦军,对阵约三十万的韩魏联军,历史搭建了这么一个众寡悬殊、强弱相形的舞台,就看白起如何“表演”了。
白起根据韩魏两军互相依赖、推诿的状况,第一步以少量秦军设疑阵,吸引韩军。第二步把主力部队集中使用,“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迅速消灭了魏军。第三步把魏军消灭后,立即调转兵锋,以一当十,直扑韩军。结果,韩军大部分被消灭,主将公孙喜被俘。
进入战国,魏赵韩三国军队,继承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传统,素称“悍勇”。可是,数十万训练有素而且“悍勇”的正规军,数十万手持刀枪的堂堂大丈夫,竟然被手持同样武器,总数不足自己一半的秦军统统砍了脑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数万之众”,纵横楚国腹心地带,攻克都城鄢、郢,火烧楚王陵,一直攻占了洞庭、江南一带。楚国上下震恐,向东迁都到陈,再也不思收复国土。从春秋以来,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经白起一击,一蹶不振。
最精彩的是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集结了近百万大军,展开大决战。秦军善战,但劳师远征,利在速决。赵国名将廉颇见赵军稍弱,就采取筑垒长期坚守的策略。秦军正面决战无望,便施行反间计,使赵国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统帅。这边,秦国就暗中起用白起为统帅。白起来到前线,改变了以前秦军强攻的态势,先以小部队挑战、佯败,引诱轻狂的赵括亲率主力出营追击。白起就“张二奇兵以劫之”,“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括主力被包围,粮道断绝,各营垒的联系被切断,进不得战,退不得突围,只能原地固守。被围四十余日后,赵括孤注一掷,亲自带兵挑战,被秦军射杀。主帅一死,四十多万赵军土崩瓦解,全部投降。长平一战,赵国青壮年男子死亡殆尽,天下震恐。
中国人参照孙子兵法从古至今,而西方现代战争理论是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基础的。中国是个权力本位的国度,谁掌握了权柄,便拥有了荣华富贵;谁抓得了最高权力,便立即会成为“天子”,成为神,能主宰一切人的命运;所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古至今,华夏大陆这片壮美辽阔的土地上从不缺少战略家和兵法家。可以说,中国的古代历史,是一部战争血泪史。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战争从未远离我们。中国当然就成为世界上内战最多的国家之一,词云: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成吉思汗云:“战争创造了世界”,倘若不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损失,暂且“闭门忍听千家哭”,那么,的确应当“感谢”战争创造了中国兵家。
现存的中国兵书达二、三千部,最有名的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唐李问对》、《将苑》、《登坛必究》、《虎钤经》、《兵经》、《投笔肤谈》、《乾坤大略》、《守城录》、《兵垒》、《太白阴经》、《百战奇略》、《练兵实记》、《草庐经略》等。
中国兵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智取胜而全其国,其“智”具体表现在:以相反者迷惑敌人,使敌人中计。即运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策略。以突然快速行动,达到军事目的,即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速,不贵久”。
想办法使敌人丧失战斗力,然后乘乱取之。即“利而诱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饱则饥之,安则动之”,使敌人上当后,“避实而击虚”,“乱而取之”。
随机应变,“因敌而制胜”。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该“践墨随敌”。孙膑说:“胜不可一”,即不能死守一种取胜方式。
使用间谍收集敌方的情报,如孙武总结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种间谍方式。充分发挥最佳态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武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孙膑说,要“便势利地”。《投笔肤谈》中说:“三军之势,如人一身”。采用危机管理,发挥人在危机时的巨大爆发力。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能看到潜在事物,能通过正确预测而稳操胜券,孙武称之知“迂直之计”,懂得从“五事”道、天、地、将、法,来判明胜负。
重视心理战,认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所谓“全其国”,即中国兵家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王道服众、以仁制暴而保全敌国,孙武即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又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中国人有一套“不战而胜”的军事韬略。这些韬略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
西方军事思想重视战略研究,把用兵既看作艺术,也看作科学,而中国军事思想则讲究谋略取胜,用兵几乎等同于国家、集体运用阴谋诡计。
“中国古书中总爱渲染阵法,《风后握奇经》中讲了很多种阵法,如八阵,有天阵、地阵、风阵、云阵、飞龙阵、翔鸟阵、虎翼阵、蛇蟠阵等。还有人根据中国古代有名的‘河图’、‘洛书’的数学原理,设计出八阵图、连环图等,八阵图的八环中任何一环上八个数之和皆为260,连环图中13个环中数字之和皆为292,如果按照环中的数字配备兵力,则各个方向士兵人数总是一样多,首尾相连,环环联络,形成一个包围圈,敌人只要进入阵中,就休想逃出,找不到薄弱环节。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这样布阵,既麻烦又不实用;而且,它只能应付步兵,很难对付骑兵,汉族人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自相残杀倒用得上阵法,可是,蒙古人、满人运用骑兵,就难以对付了。西方人也是以骑兵为主,所以,没有出现很多固定的阵法,还是以实力较量为主。”
齐文化作为山东齐鲁文化的重要一翼,内容丰富至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营邱(今临淄),就开创了“泱泱大风”的齐文化。到了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又改营邱为临淄。从此,临淄便以地名而出现。此后齐国一直建都于临淄,历时600多年。临淄成为“海内名都”,为中国通衢之一。经济的繁荣同时造就了独具风采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临淄一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四周快速辐射,特别是向着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延伸。
在广漠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先是公元前535年左右诞生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成于公元前515至512年,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兵圣”的孙武与鲁国的孔子“文圣”遥相辉映。数千年后,“孙子兵法”在被世人广泛用于军事的同时,还被用于商业等诸多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应该说,孙武是黄河三角洲文化领域的最亮之星。
其实,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多样性的。在位于广饶县城的东营博物馆里,人们还惊讶地发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开颅手术阐述与展示。这对今人依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震惊。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人们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而作为最具代表山东剧种的吕剧,其发源地也位于神奇的黄河三角洲,且至今在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三角洲领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不断地普及与传承不息。
当然,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还诞生并漫延着河口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也正是这样丰厚的文化,向世人诉说着黄河三角洲的辉煌往昔,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今日的秀姿。
Along the Long River of Qilu Culture
Despite being the youngest land in Chin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lso has a time-honored Qilu Culture, which is still being spread and developed nowadays.
Economic prosperity has produced a Qi cultur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le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in Linzi, the Qi culture also spread to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especially to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o the n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