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货币一体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一体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货币一体化论文

第1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为世界提供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欧洲模式”,本文试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欧洲模式中寻找经济合作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来分析欧洲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 指导 意义。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欧洲经济一体化以“舒曼计划”为起点,启动了从煤、钢、原子能领域到共同 农业 政策领域,乃至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经理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乃至欧洲联盟的一个过程。站在 历史 的角度,这一发展进程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

1.共同体建立到1968年关税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合作扩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经济领域,决定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欧洲经济一体化就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出现三个共同体共存的现象。特别是《罗马条约》规定了下一步一体化的新目标: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从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约可依,按照条约规定的日程进行。到1968年,关税同盟提前一年半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国石油禁运带来的能源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 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欧共体国家纷纷采取自保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洲 市场 分割严重。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国家提出的稳定货币汇率的经济货币联盟计划也最终流产。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时,欧共体才建立起稳定货币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欧共体国家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 环境 ,加上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欧洲在次走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1987年签署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划了欧共体到1993年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为特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为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作做准备,在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主导下,开始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欧共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经济联盟性质的共同市场。

4.以90年代初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启动为标志,欧洲 经济 一体化走进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冷战的骤然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欧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剧变后的中东欧开始了一个 申请 加入欧盟的“回归欧洲”的过程和统一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化。最终欧共体国家选择了更深层次的一体化。1991年12月的《马约》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确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其发展的重心。此后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04年的《欧盟 宪法 条约》,欧洲经济合作向一个完全经济体化的经济联盟更加接近。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体化或者迅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硕果累累、或者成就难觅,但是最终欧洲一体化还是得以顺利的进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

1.一体化过程的渐进性。无论是合作的范围、领域,还是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本身,都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发展历程。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6国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现在27国开始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每前进一步都是欧盟成员国反复协商、谨慎考虑后的结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给成员国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间。

2.一体化过程的协调性和妥协性。欧盟是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体化集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争执乃至对抗,但欧盟各国最终都能认识到一体化集团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快、最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国为了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协商和互相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则来消除矛盾。这些原则包括: 民主 平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核心欧洲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

3.组织运作机制的超国家性和均衡性。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欧盟设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上不但强调每个成员国参与,而且强调各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超越各成员国政府的权力,以及各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凸现出欧盟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4.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外部敏感性。这主要是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 环境 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出明显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依赖。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一体化步伐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欧共体在20 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内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既有二战后独特的 历史 条件——冷战的大环境,更有欧洲各国在应对来自外部环境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第2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它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把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能力和现代化的设备水平的提高带动起来。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产值的快速增长,促使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创新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体现出来。例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导致金融市场接纳的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陆续出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已经延长,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技术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样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还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例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金融业的工作人员,只有认真研究、趋利避害,才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6) .

[2]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02).

第3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修正be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东亚国家之间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认为东亚各国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有减少的趋势,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可行性;截面数据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显示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这些次区域内先进行货币合作是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另外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较大,表明东亚的货币合作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999年欧元的启动标志着欧盟已成功进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区域货币一体化。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东亚国家更多的思考。只有通过区域内部的经济与金融合作,才能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已成为遭受1997年金融危机重创的亚洲国家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有关东亚货币合作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东亚货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王子先着重强调了加强亚洲金融合作与协调的必要性。[1]李晓、丁一兵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应当采取渐进性的安排以构建区域货币体系。[2]张蕴岭指出建立自由贸易区是进行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3]

在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对东亚货币合作必要性的探讨,而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缺乏深入分析,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本文通过计算最优货币区(oca)指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定量讨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新进展:oca指数

20世纪60年代,在关于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争论中,蒙代尔(robert.a.mundell)开创性地提出了“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用以说明一个最优货币区或货币一体化应具备的条件。[4]此后麦金农(r.i.mckinnon)、凯南(p.b.kenen)、英格拉姆(james ingram)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修补和完善,并提出了不同的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见表1)。[5]、[6]、[7]

上述判断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为货币联盟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其缺陷在于单一标准的判断过于片面,而且本身包含了参加货币区利必然大于弊的价值判断,而对于那些符合标准的国家是否愿意加入货币区,则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对比。此方面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包括克鲁格曼、奥伯斯费尔德及罗布森等,其研究成果可用表2总结。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为判定一个国家是否加入货币区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依据,但其所确定的标准都是定性的,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巴约尔(bayoumi)和易臣格瑞(e-ichengreen)则通过计算oca指数判断一组国家是否适宜于组成最优货币区,后文也称之为be模型。[8]他们采用结构var方法,对影响稳定汇率和促成货币联盟有重要影响经济变量(主要包括贸易关联度、交易货币的有效性和非对称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三个因素)通过下式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sd(ei)j=a+β1sd(δyi-δy)j+β2dissimij+β3tradeij+β4sizeij

其中,sd(ei)j表示i、j两国间双边汇率(取对数)的标准差,也是oca指数(通过上式对sd的未来值进行预测)。sd(δyi-δy)j表示两国实质产出(取对数)差距的标准差,用以估算产出干扰,并加入两个国家出口商品组成的差异性作为不对称冲击的第二个指标dissimij。tradeij是指两国双边出口占gdp比例的平均值,表示贸易关联程度,sizeij表示两国实质gdp美元价值(取对数)的平均值,用以衡量国家实力的大小。

巴约尔和易臣格瑞对21个工业国家在1973~1982年、1975~1984年、1977~1986年、1979~1988年、1981~1990年、1983~1992年6个不同时期的样本进行了回归,观察其稳定性,并根据最近期的回归结果求出欧洲各国间的oca指数。其中,计算oca指数的双边汇率都以德国为中心,并据此指标分析欧洲国家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这种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一组国家是否可以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方法,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并且得到了较好结果。

二、最优货币区指数及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

be模型中的oca指数仅考虑了三个主要因素,而实际上影响双边汇率的因素很多,还包括国际收支状况、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心理预期、财政赤字和国际储备等等。本文在be模型基础上对上式进行修正。由于搜集dissimij数据存在困难,所以在模型构建中将dissimij舍弃,引入两国的相对开放度open(对外贸易额/gdp),再加入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两个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得出下面的回归方程式:

sd(ei)j=a+β1sd(δyi-δy)j+β2sd(openi)j+β3tradeij+β4sd(inflationi)j+β5sd(interesti)j+β6sizeij

其中,openij表示两国开放度的差,inflationij表示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interestij表示两国利率的差异。模型中主要选取了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且发展较快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而没有考虑东亚其他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朝鲜等)。

本文选取了1981~2000年期间的数据资料,并划分为1981~1990年、1983~1992年、1985~1994年、1987~1996年、1989~1998年、1991~2000年6个子期间分别进行回归,发现通胀率和利率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无法通过检验,所以将其舍弃,而另外三个变量sd(δyi-δy)j、sd(openi)j和tradeij的系数比较显著且稳定。sd(δyi-δy)j的系数随着时间增加而有所减小,表明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对汇率的影响逐渐渐弱,东亚各国的经济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sd(openi)j的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说明东亚国家的汇率变动越来越依赖于贸易,即开放程度的变化。tradeij的系数为负,表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将会部分程度的熨平汇率的波动。1991~2000年的回归结果见下式:

sd(ei)j=0.7976sd(δyi-δy)j+0.2071sd(openi)j-0.1267tradeij(3.283932)(3.48078)(-4.011075)n=45 r2=0.474817 f=3.712294

从上式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小括号内t统计量比较显著,说明此回归方程式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为了对oc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就需要首先对自变量进行预测。对sd(δyi-δy)j的预测是根据某年前后5年的数值计算出该年的sd,然后将1986(1981~1991年)至1997(1992~2002年)年的sd对时间趋势和常数项作回归,利用回归结果对未来进行预测。同理也可以得到sd(openi)j和tradeij的预测值,将自变量的预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式,就可以得到预测的sd(ei)j,即oca指数。

本文选择以中国的汇率为中心来计算双边汇率的oca指数,这是因为日本无论是从整体经济实力还是贸易结构以及双边合作方面,都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与东亚地区的合作日益加强,而且经济结构方面也逐渐趋同,所以在oca指数计算时选取了中国作为货币合作的轴心。按照上面的描述进行计算,得到了1998~2006年间东亚各国与中国间的oca指数(见表3)。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东亚各国oca指数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说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经济合作和货币合作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建立和恢复外交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发展十分迅速。1994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和“东盟地区论坛”创始成员。1996年,中国升格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1997年,双方确定了“面向21世纪睦邻友好互信伙伴关系”。200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395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1年,《清迈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合作。同年,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双方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的高度,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扩展。2003年召开的“10+3”会议签署了《巴厘第二协约》,确定了在2020年成立类似欧盟的“东盟共同体”的发展框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日益趋同,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东亚地区出口的产品和结构也较为相似,如果进行货币合作,必会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进行货币合作存在较大的实现可能,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另据计算,在同一个时间截面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oca指数与其他国家比起来,相对较小。这说明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在这些次区域内先进行货币合作是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

再次,与巴约尔和易臣格瑞1997年计算的欧洲各国与德国间的oca指数相比,东亚地区的oca指数较大。这表明与欧盟相比,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较大,要进行深入的货币合作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东亚的货币合作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加强货币合作,建立更可信的货币制度,成为东亚地区的迫切渴望,加强经济合作是东亚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东亚地区oca指数进行计算,其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的趋势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通过实证检验的可行性,但是东亚国家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意识形式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成为区域间货币合作的现实障碍。因此,区域货币合作在东亚的展开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考虑先在贸易关系密切、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次区域内加强货币合作,然后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加强东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子先.欧元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j].世界经济,2000(3):70-72.

[2]李晓,丁一兵.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j].世界经济,2002(11):3-10.

[3]张蕴岭.为什么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02(9、10):48-50.

[4]r.a.mundell.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4):657-665.

[5]mckinnon r.i.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63(4):717-725.

[6]r.a.mundell,a.k.swoboda.monetary problems of theinternational economy[m].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69:41-60

第4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元 汇率风险 最优货币区

200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了针对2007—2008年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在2007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仍然看好并能继续强劲增长”,“未来的总体风险看来要比6个月前来得低”(IMF,200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是相当的乐观。然而,紧随而来的一系列危机似乎超出人们的预期。这使得世界经济遭受空前的冲击。Mundell(2011)认为这一系列危机包括四个阶段:(1)美国次级债券危机;(2)美元的升值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3)美国和全球经济衰退;(4)欧洲债务危机。

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低税率、低利率和低汇率使得美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过度繁荣。信用评级低于正常水平的高风险次级债券被大量发行。这些高风险债券也成为追求高回报的投资银行看好的投资产品。2007年夏,美国住宅抵押市场转向,房价下跌。银行业持有的大量以房产为抵押的证券(包括次级债券)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准则中的市场定价(mark-to-market)规则以及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巴塞尔协议,银行业开始大量举债来填补银行资本的折损。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由次级债券引发的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在此期间,由于全球范围内美元的融资渠道被打破,出现对美元需求的全球性短缺,美元升值(徐以升,2011)。强势美元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美国经济衰退并直接或间接通过投资、国际贸易等渠道传递到全球。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Mundell,2011)。目前整个危机仍然继续着,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危机显露的重点会不同。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着重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各种原因。其次,分析欧元可能增加的波动性风险。最后,提出我国企业如何规避欧元汇率波动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发展趋缓,进而使得原本经济发展不畅的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希腊等国家出现国家主权债券违约的可能。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和西班牙(Spain)等国家(简称PIIGS欧债危机五国)。希腊等欧债危机国家出现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经济出现问题,而是有更深更广的原因。这涉及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在最初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高福利经济制度的局限性,欧盟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有限以及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和金融方面的外部冲击等因素。

1.欧元区财政制度上的缺陷。1961年Mundell在他的论文中提出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的理论,在由几个国家或地区整合的市场区域中,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使用同一种货币或是有紧密联系汇率的几种货币,能减少参与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汇率波动,从而使得货币区社会总财富最优化。该理论在Mundell提出后,Mckinnon(1963) 进一步提出:越开放的经济体,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传递到国内商品价格上,结果使得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工具的作用越小。Kenen(1969)又提出:进出口中,生产和消费多样化能减少外部对特定行业的冲击。因而,含有多样化生产和消费的伙伴国家,能够用更少的成本应对外部的冲击。这样的伙伴国家能更好获得单一货币区的好处。

正是在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指引下,欧洲经济一体化得到逐步的发展。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签约国统一采用欧元。欧元在2002年1月1日开始起用欧元货币,成为欧元区法定货币。使用欧元的各个成员国,放弃发行本国货币的权利,而统一使用欧元。欧元的货币政策由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各个成员国对内使用同一货币,对外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目标。从法律层面上,要求欧元币值稳定。欧元区成员国采用同一货币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减少成员国之间的结算成本,增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但是,欧元的先天不足之处是:各个成员国仍然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统一,为目前的欧债危机发生埋下伏笔。由于各国无法应用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升值或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各国只能使用财政政策来调节。一些欧元区成员国政府为扩张财政,过度运用债务杠杆,使得公共和私人债务比率上升,甚至面临国家财政有可能出现经济意义上的破产情况。 转贴于   2.高福利经济制度的局限性。希腊等债务缠身国家,失业率高,经济发展停滞。在加入欧盟之前,这些国家的融资成本很高,本国货币币值低。在加入欧盟以后,由于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币值升值(实际上是币值高估),同时采取和其他欧元核心国家相同的利率,极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希腊等欧债危机国家的公共和私人债务激增。同时,这些国家在福利政策上采取与德、法等欧元核心国家相同的福利水准,使得政府的公共开支增加;在欧债危机国家,欧元的币值所内涵的实际汇率高,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因为币值高而下降,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失业率增加。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债危机国家富余的劳动力如果能转移到其他国家就业,也能维持经济均衡。但实际上,由于文化、语言等现实因素,理论上期望的移民大潮并没有出现(余永定,2010)。对待增加的失业人员,政府按照高福利的水平要支付昂贵的失业救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于货币政策的丧失,政府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只能通过增加债务的方法。

3.“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力有限。1997年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其目的是保持欧元区的稳定。该公约规定欧元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如果超过规定,欧盟委员会会要求成员国在一定时间框架内减少过量的财政赤字{1}。按照该公约,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如果连续3年超过该国GDP的3%,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GDP的0.5%的罚款。但是事实上,该公约出台不久,德、法等欧洲大国即超过公约提出的限制比率,但并没有遭到惩罚。使得该公约的信誉造到极大损害。其他欧洲小国政府更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来应对经济衰退。如何增加财政政策实施的纪律性,已经是成为摆在欧盟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经济体的外部冲击。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客观上为PIIGS欧债危机国家受到区域外的经济危机的冲击提供了条件。始于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使得原本经济脆弱的PIIGS等国家,首先暴露出其主权债务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连续下调危机各国的主权债务评级。国际投机机构大肆看空欧元的炒作,进一步加剧了欧元债务危机。

二、欧元汇率波动的可能因素

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等。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货币汇率有影响。但由于欧洲中央银行从法律上要求以通货膨胀目标制(年通货膨胀率2%)为货币政策目标,欧洲中央银行不可能实施让欧元对内贬值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样,欧元区是否能保持经济增长并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成为长远来看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尽管欧元区有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不大,欧元区更有可能通过解决这次欧债危机而加速欧洲成员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整合进程。Eichengreen(2010)指出,如果欧元区解体,各个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程序和法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如果各国重新启用本国自己的货币,会对各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德国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国家。如果重新启用德国马克,德国经济会因新马克升值而致出口竞争力下降;而PIIGS等欧债危机国家会出现本国货币贬值,资产缩水,资本外逃,融资成本增加,债务负担恶化。同时,欧元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而政治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任何国家退出欧元区,意味着在与欧洲其他国进行政治、经济以及外交领域的博弈中,将因缺失主导权而被边缘化。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各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面并没包含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规定。事实上,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以及各成员国政府积极筹集资金拯救危机各国,也表现出各国政府维护欧元区统一的政治决心。这些努力也增加了市场对欧元长期远景看好的信心。

从短期看,欧元区基准利率水平有调整的可能;同时,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保持低迷;欧债危机的主要国家(PIIGS),国际收支的逆差还会持续。更为重要的是,欧元汇率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影响。而欧盟和国际社会对PIIGS欧债危机国家的拯救措施,对提振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2010年5月,欧盟和IMF共同推出7500亿欧元的拯救机制,并同意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援助贷款(余永定,2010)。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信心并使欧债危机有所缓和;此外,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和金融机构信用评价,都会对欧元汇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5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第6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驻马店市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是一个拥有九县三区的典型农业大市。近几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以建设豫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出了驿城区、经济开发区、工业聚集区、遂平县、确山县“三区两县一体化”的规划政策。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5年底到2010年底的五年时间,驻马店市城市化水平已由16.76%提高到29.8%。然而这样的城市化水平与先进市、县相比,仍然较低,同时也远远低于河南省同期的城镇化率38.8%。由此可见,驻马店市在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

(一)明确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各个地方在不同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是不同的。准确把握一个区域城乡一体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尤为关键。根据罗雅丽,张常新在文章《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以大西安为例》中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实际意义,对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以及评价。笔者选取五个指标作为划分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的依据。以15%,30%,60%,90%作为划分城乡一体化五个级别的依据,以各个区间的临界位为参照,确定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况。五个指标说明如下:

1、城(乡)人均GDP(美元),其指标含义为经济富裕,目标值为5000美元(4500美元)。

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该指标表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其目标值为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

3、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最主要的数量指标,用U表示,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其目标值为城市化率>70%。

4、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用W表示,W=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其目标值为城乡收入比>50%。

5、二元对比系数:又称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反映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用L表示,L=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其目标值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大于50。以上五个指标中,前三个指标为评价城乡发展水平指标,后两个指标为评价城乡协调化指标。

2010年,驻马店市人均GDP为14117元,折合美元约为2239美元,大于1500美元,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步入城乡初步一体化阶段。2010年,驻马店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5:41.8:30.7,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比重,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前期阶段。2010底,驻马店市城市化水平29.8%,离世界大部分国家7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驻马店城乡一体化发展处于城乡一体化初步阶段。2010年驻马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8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0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35.5%,驻马店城乡一体化发展已进入中度阶段,但离目标值还有一定的距离。2010年驻马店市二元对比系数为36.6%,二元结构特征较明显,发达国家一般在52%-86%,根据该指标,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处于中度一体化阶段。

根据以上指标,结合驻马店市城乡发展实际,从总体上判断,驻马店市处于城乡初步一体化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由此可见,近年来驻马店市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城乡之间的关系明显增强,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二)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驻马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2000-2010年均增长12.01%;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861元,2000-2010年均增长9.82%。

(2)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驻马店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182.87元,2000—2010年均增长11.67%;2010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70元,2000—2010年均增长约10.7%。

(3)城乡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驻马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分别比2009年下降0.1个和1.6个百分点。

(4)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和住房商品货币化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居民家庭住房条件改善和居住水平提高。

2、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2010年末驻马店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6.61万人,比上年增长8.0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6.61万人,增长4.33%;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13.19万人,比2009年增长2.9%。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4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8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2.54亿元,农村低保对象3.43万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0.55亿元,救助54.52万人次。

3、城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2005—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36.677亿元,年均增长52.2%,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703.994亿元;农村投资完成632.6834亿元。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投资也呈现出与城镇投资齐头并进的好势头,2008年、2009年、2010年相继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14.3亿元、153.58亿元和171.64亿元。

(三)驻马店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虽然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处于城乡初步一体化阶段,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驻马店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1、“二元结构”体制是驻马店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工农分割、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造成了城乡政策的差异,特别是土地、户籍、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不同,制约了驻马店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最明显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看,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2:1。由于收入的差异,导致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也相差较大。2010年城乡消费支出比为2.77:1。由此可见,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作为农业的城市,其改革的步伐较慢。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驻马店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驻马店市城市化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驻马店市城市化水平10.5%,2005年为18.7%,2010年为29.8%。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区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的数量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转移难度就大。虽然近年驻马店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劳务经济,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成效,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仍然很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城市转移,加大了驻马店市的就业压力。另外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难符合现代化工厂的要求。

3、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是驻马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目前驻马店市农民增收的渠道有粮食等农作物生产所得收入和劳务输出所得收入,但是农民仍主要是靠粮食农作物生产来维持生活,农民增收渠道较单一。对于那些不具备城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农民主要的生活和收入来源,农业生产率低下直接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第7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趋势,思考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义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总括概念,指跨境资金流动造成的日益增多的全球联系。其具体的定义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概括来说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各国金融制度、金融市场不断一体化,使得金融资产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最终能让金融主体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金融资源,表现为金融市场一体化、区域货币一体化、金融规则一体化、金融衍生工具全球化、发展金融业全球整合扩展,从而达到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一种不断广化和深化的金融活动,是一种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和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二元效应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正面效应主要有:1、金融全球化不断有利于中国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也有利于中国“走出去”。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这给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之机。,思考。

负面效应主要有:1、金融全球化使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以及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差,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势必给其民族金融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2、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金融全球化虽然有利于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但是,出于逐利的动机,国际游资会利用我国利率(汇率管制放开后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中国套利和套汇,加之目前国际上尚未对投机资本提供必要的约束机制,若有风吹草动国际游资就会从中国大量撤走,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3、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实例中可看出,在过去20 年中,这些国家从国际市场筹集到的大笔资金被过度投入股市和楼市进行炒作,同时,国际投机资本也乘虚而入,证券、房地产市场逐渐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变为泡沫经济。,思考。

三、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上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过高

中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中国在过去的四年里,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水平。近年来中国对美、日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贸易有了迅速的提高,欧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美国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如果其经济出现逆转,中国则很难独善其身。根据央行研究,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重估与汇率制度改革问题挑战我国金融安全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伴随明显的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外汇资产货币化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货币供应迅速增长的结果必然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证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不断推高,虚拟经济运行逐渐脱离正常轨道,最终形成全社会的资产泡沫。而这些现象恰是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出现的前奏。,思考。所以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金融体制及其改革存在宏观层面的问题

我国属于新兴的市场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新旧体制交替引起金融业的混乱,导致金融体系运营效率下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风险增加,从而成为威胁金融安全。,思考。具体表现在:1、成熟的金融制度是市场经济长期演化的结果,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仅仅十几年,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品种和质量跟不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随着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两个方面:在开放顺序上,先是对外开放,后是对内开放;在开放程度上,则表现为非对等开放和一定程度的开放过度。这对于脆弱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一方面使其市场份额下降,优质客户减少;另一方面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资本流动性降低。3.银行监管水平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我国目前采取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受到初露端倪的混业经营的挑战,如不及时对现有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就可能会形成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的空白地带和灰色地带。4.利率管制造成存贷息差过大现行的中国利率管制政策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据分析,银行实际业务形成的利差异乎寻常地达到了5~6 个百分点。而存贷息差的国际平均水平是1.5~2个百分点。北美较高,也不过只有2.5个百分点。高息差形成的庞大利润,是处于垄断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源泉,是中国利率制度缺失的产物之一,是中国银行业最后、也是最丰厚的一块“奶酪”。在过去,我们尚可接受这块“奶酪”的存在,然而,在如今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外资银行已经进入,并想分食这块“奶酪”。,思考。届时,大量外资银行通过息差赚取的高额利润,将会是以牺牲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利益为代价,也是以牺牲中国国民利益,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内需,削弱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为代价。

四、我国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措施

金融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很难脱离他国自我发展,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自然不能脱离金融全球化潮流,造成经济上的被边缘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长远来看, 各国经济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效应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过度地损害他国利益, 最终也会影响本国的利益,因此我国政府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形成相对一致的目标, 这也是解决全球金融一体化所带来的复杂问题的基础。建立新全球经济金融协调与监管同盟势在必行。

(二)就我国自身而言,优化公共治理,建立健全法律和监督框架,提高透明度,减少腐败,建立和谐的国家环境,以便于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受益。

(三)大力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或国际化。尽管目前, 人民币远非国际货币, 但人民币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已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亚洲地区货币互换合作体系,在亚洲国家之间寻求货币合作,逐步谋求人民币区域化或国际化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除此以外,战略规划自身需有足够的弹性,可以灵活应变以适应金融全球化环境中频繁的变化和外来冲击。,思考。相信通过这种谨慎严密而又灵活多变的金融发展战略规划, 可以使我国金融发展充分得益于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而又最大程度的消除或抑制其负效应。

开辟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服务创新的突破点,积极开发新的电子技术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是金融服务创新的载体。

适时与国际证券业接轨, 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使我国的证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全球化要求企业具备随时对汇率和利率变化做出反映,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的能力, 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国有银行要建立国家控股的多元化产权制度。

【参考文献】

普拉萨德罗高夫魏上进柯赛等《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定期刊物第220号

李天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十大问题》四川省情2006年第2期

张方群王延平《金融全球化与我国证券业创新思考》经营管理者2008年第13期

陆芹《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策略》科技资讯2008年第5期

高海红《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师家升李永勤王健康《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安全》消费导刊2008年1期

张杰李玥《金融全球化环境下金融创新探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下旬刊)

过琥岗黄泳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8期

欧阳岚《关于金融全球化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下)

庞晖《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上旬刊)总第529期

王磊《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中国商界2008年第7期

第8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流看法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他们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从自己的国际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先导和主体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关系在21世纪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一体化、市场世界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国家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使国际经济全球化或者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自行运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且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冲突。

二、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贸易壁垒不断下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4.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赖度已经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一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就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以及整个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荡。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归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的监管方法,许多深受游资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迅速一体化的情况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且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它们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义汇率下降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减少。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的名义贬值自然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名誉值减少。况且,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虽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恶化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全球化头上,然而,正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都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给了发达国家有力的回击。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9篇:货币一体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1 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3 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4 制度原因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汇储备的增长。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出售给国家,使外汇资源集中于央行,从而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也促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1996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使企业在经常项目交易下,可自由兑换外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另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在2005年7月汇改之前,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实质却是固定汇率制,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央行被动地动用吸收外汇储备,从而加剧储备的增长。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部分缓解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但在当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预期增加了人民币需求,在套利因素驱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多种渠道涌入国内,反而加大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和储备规模较高,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1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当前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减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的影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关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存量,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

    3.2 适度调整外贸、外资和外债政策

    在对外贸易方面,传统的出口指标、导向、激励机制需要调整,要改变出口量多、价低、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短时发展的局面。不要再过分追求外贸顺差,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进外资方面,改变“招商引资是政绩的做法,做到“适度引进”,取消各种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的“门槛”,欢迎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在外债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使用国内外汇资源为主,数据来源将国家外汇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 严格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办法,切断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方式。要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要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加盘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任其自由。外汇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协助外汇管理部门做好“把关”除此而外,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合力,时刻注意国内外热钱的一举一动,坚决打击国际热钱的投机套利,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

    3.4 建立外汇“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池子过满,而企业、民间持有外汇的池子几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在2003年为855亿美元,2004年802.37亿美元,2005年大约仍然是800亿美元左右;比居民外汇储蓄更惨的是企业外汇存款,连续多年徘徊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此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早就翻了几番。这一点外汇存款仅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利用此契机,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 5 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结束语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但是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成本是巨大的,并且还需要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及时的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充分发挥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优势基础,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加以调整,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蓝星,胡志才.浅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J].市场论坛,2008(12):94-96.

    郑艳娜.山东县域金融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郭娜.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