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审计专业判断;职业道德;监督制度;综合能力;审计经验
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并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而做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评价和决策,它是审计人员道德与意识、经验与能力等主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
一、提升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审计对象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多,使得审计专业判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司规模的增大,地理分布的分散以及经营投资的多元。如此复杂的情形,必将增大会计事项的确认方法和计量方法的选择余地,从而为会计舞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企业操控经营成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方法则更加隐蔽、更加“高明”,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
二、提升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方法途径
1.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不论是何种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都是第一位的。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的六项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审计人员只有严格遵守这六条基本原则,才能以客观的态度做出合理的判断,保证审计质量。所以,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应对审计职能所面临的各种新形势。同时,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用先进的价值观念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客观的态度做出合理的判断,以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准则的掌握
无论是国家审计准则还是独立审计准则,审计人员都被要求以审计准则为依据进行专业判断。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导致我国适用的审计准则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审计准则的各项更新,并熟练掌握最新审计准则和实务标准,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来应对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得心应手,尽量避免判断失误。
3.加强审计机构监督制度建设
要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仅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还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加以保证。具体如下:
(1)严之有据。需要对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个人的廉政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以做到严之有据。
(2)严之有方。要求审计人员在接受任务时和在完成任务时应做出廉政承诺,将执行廉政纪律情况的报告进行规范,以做到严之有方。
(3)加强监督。要对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特别是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以堵塞各种漏洞,同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以及专项检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4)加强配合。以书面形式将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规则告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并请他们予以配合。
(5)普及制度。大力普及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让审计人员将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规定像熟记财经法律法规和行业财务制度那样铭记于心。
(6)营造氛围。采取各种形式的办法和措施,努力营造出审计人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廉洁自律的优良氛围。
4.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的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作为经济运行监督者的审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掌握审计的发展动态。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才能强化服务大局的意识、才能承担起审计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称职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如下知识体系:一是会计类的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二是经济类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营销学等;三是法律类知识,主要包括经济法、税法等;四是信息类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五是外语类知识。称职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在以上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以上所述的各种知识,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5.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同样,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也是在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训练中所积累而来的。高水平的专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审计人员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会判断、分析,并不断总结以积累审计经验,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精准的专业判断。
6.虚心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及经验
我国加入WTO,审计准则将逐步与国际规则趋同。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审计准则与国际规则还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虚心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经验,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并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结语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作为审计人员,应当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为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提供质量的保证,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最大努力。
关键词: 导游专业 职业能力 导游员
一、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多种机械能力的叠加,而是针对某种职业相互联系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依据属性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即适用于普通生产、工作活动中所要求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或要求格外严格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核心能力即个体开展各项职业活动所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道德、类化迁移能力等,具有通用性、关键性的特征[1]。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
二、导游职业能力
大众旅游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走一遭”,群众通过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导游员的专业介绍获知景点的历史故事,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加见闻,这是大力推广旅游活动的意义所在。可见,导游的工作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桥梁,其工作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高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导游服务的内容
相关著述及实际职业要求都对导游员的服务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一,导游员开展工作必须达到双方合约的规定,满足质与量的要求,按计划执行服务。
第二,在具体景点游览过程中,应耐心完成本职工作,介绍景点文化,宣传地方特色,解答游客疑问。
第三,统筹辅助机构的相关服务,如饮食、住宿等,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对游客的不解之处要耐心答疑解问,全权负责旅行中出现的突况。
第五,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旅行社,组织相关交流活动。
导游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应变能力等[2]。
职业能力是依据具体职业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因此,对职业能力内容的分析,应建立在具体职业内容的分解之上。就导游服务来说,其基本职业内容包括景点讲解过程和旅行生活服务。具体来讲,景点讲解涉及现场讲解过程,如历史故事讲解、旅行团员交流、答疑等;向导服务,包括现场口语导游和物化(声像、图文)导游等;生活服务,分为全程生活服务和地方生活服务,包括迎送和生活安排。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构成
旅行过程中,导游员的工作除了计划内规定的项目外,还包括突况的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对导游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现场解说能力、综合计划能力、组织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这些能力要素可根据属性差别划分为职业品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要求三类[3]。职业品质要求即要有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知识能力要求即对常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定储备;专业技能要求即保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及其他专门能力。
职业品质要求,即导游员在本职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感等主观因素,这影响其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职业品质的构成可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具体来讲,导游员具有的职业素质反映在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素质方面,而所谓职业品格除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包括提供优质导游服务所必需的责任感、服务意识等。
知识能力要求,导游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介绍和景点关联的故事、启示等,这要求导游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分为常规知识及专门性知识。基于导游服务的广阔性和突发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具有广泛性,涵盖相关历史知识、美学常识、自然科学、组织管理学技能等[4]。
专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基本组成是交际技能、组织技能及专门性技能等,是在职业技能要求下把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类比转化应用,是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综合能力的应用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巩固了职业能力的实际效果,继而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上述三类职业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品质作为主体主观因素,为导游员的各项活动开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导游员职业知识储备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是基于其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是顺利开展导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导游员专业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判导游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东斌,刘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67-71.
[2]蒋文中.导游部操作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0.
一、改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结构必须适应毕业生未来岗位的工作过程,还要适应行业、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其内容要与职业能力需求相适应;课程的教学情境应与岗位工作情境相适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改变专业教学目标的从突出知识目标转变为突出能力目标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从过去的单纯重视智力训练的专业技术知识理论学习,转烃为以做事和做人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会计课堂教育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重新设计,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育中。课堂教育所讲解的课程内容应尽可能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根据工作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从间接知识传授的载体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项目任务为载体为主。从技能大赛中,高职院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以会计人才需求为例,大多数企业需要会计人才定位在“业务相对精通、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强”的层次上,这就给会计教学指引了方向,而业务相对精通恰恰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会计技能培训、比赛满足了这一要求。3、改变学习模式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在学习系统知识之前,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与学生尽快进入实践操作,尽快体验工作效果。在项目任务的操作中训练能力,体验效果之后学习系统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紧密结合。
二、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校内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其着眼点在于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手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仿真的实验和研究环境。实验室配置设计应注意环境布局的场景化与真实化,尽可能使学生直接感受现场的氛围,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应注重加强会计专业网络化实训和岗位虚拟化实训的建设。2、校外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一是分析校介企各方特点,找准合适的合作对象,最终实现三方共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探索,一是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三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二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三类单位合作的方式应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用途和作用也应各有侧重,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不同的实训形式。三是要制定实训流程,加强管理与考核,使实训基地能真正起到实训的作用。四、校介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院、会计中介和企业是办学的三方主体。三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一体化对接融合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孙福智 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调研的11位毕业生中,目前从事行政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占27.2%,业务人员占9%,另外63.8%中从事主编,教师,自由艺术家等职业。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基本符合他们专业的工作,另外近一半是完全相关;在调研的单位中,公司招聘的员工多以广告专业为主,也有招聘相当一部分数码传媒方面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同时选择此两项的公司占66.7%。其次是技能,有50%的公司选择重视技能,16%的公司选择重视专业知识。对于专业对口问题,三分之一的单位需要完全对口,三分之二的单位要求专业基本对口。工作内容主要是担任技术支持,也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聘用毕业生担任项目管理。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性上多数比较满意,也有单位评价为一般。
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从以上就业状况调查可以看出,除了专业知识要精深以外,落实职业规划、增加实践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拓宽相关知识面等都是提升就业能力所必需的。
1.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综合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和逐步积累起来的。那么,如何指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心理特点,分别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印发《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就业政策宣传和进行日常咨询等方式,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
落实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仅要学校就业部门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还要发挥学院及各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动员院系一大批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毕业设计导师和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例如,可以根据学院的总体就业要求和目标,提出就业率目标,签定就业责任书,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注意发挥与实习单位联系密切的教职工的作用,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
2.增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教育家杜威曾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加强室外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设计项目的锻炼和实践,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如室内设计课可以到设计公司或施工现场去教学,检验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走进广告公司和设计院等,在实践期间积累经验,完善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在实习过程中为寻找就业岗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具体举措,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拥有自己的虚拟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尽快接触真正的设计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位虚拟客户,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客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这种与整体设计流程结合起来的指导和教育,既有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3.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在某个专业拥有深厚造诣,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于具体问题。综合能力主要包含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事业心、责任心等,这是要从众多设计人员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的综合素质。市场希望的人才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希望多元化发展的交互型人才。
综合能力强非常有助于适应公司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很多单位要求的人员是能对公司业务有一定技术支持并且能对公司项目进行相应管理的人才,即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事件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和在社会交际中的应变能力。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初入社会进行面试就必须通过的基本条件,然而每个人对事件的处理方法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在学校积累的是不同的,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有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手绘能力比较强,但不够严谨,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这也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表现。由于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习,能有效的帮助毕业生应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方方面面。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曾有过耀眼的辉煌,但近几年来,其就业形势大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有人才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对专业能力实现的几个层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做到大学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其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顺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毕业生的质量是电子信息专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从培养规格看,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我们将培养规格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分类,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具体分类如下:
1.工程计算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数学计算及应用能力、建模能力、时域、频域分析,主要涉及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信号与线性系统。
2.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大学英语、EDA技术与应用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的设计能力、典型微机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4.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分析、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EDA应用能力,阅读与绘制电气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装实习、电气绘图与电子CAD、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5.电子信息产品的分析、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工业标准的理解能力,电子信息产品分析、方案的理解及初步的设计能力,方案实现和系统测试能力,电子设备维护检修能力,跟踪新技术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工程制图与CAD、科技信息检索、通信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家用电器技术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
6.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数字电视、家用电器技术实训、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
7.技术技能能力。主要包括:获得无线电调试工技术技能能力和考工证书。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测试技术与仪器、大屏幕彩色电视接收机、数字图像处理、无线电调试高级工实训与考工。 8.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子应用基本模块训练、数字化测量的实践训练、常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科研实践、产品开发。
二、专业能力实现的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识别选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安装工艺等。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和科学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专项实训,也就是课程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3.综合训练。主要采用项目、大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形式。项目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校级或院级项目,或是参与教师课题等;大型设计竞赛指的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盛群杯单片机竞赛等;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沟通、适应、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项活动,才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此,必须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前在评优评先中只看学习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个人素质评价等相关内容,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学生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基础文明素质、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调查、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和课外读书活动等内容。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就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实现的几个层次进行了探索。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还应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对如何提高这些非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也期待同行的指点。
参考文献
[1]高见芳.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61-62.
[2]曲秉春,金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9):43-44.
[3]郑太发,李儒俊.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2009,24(4):72-74.
关键词:体育教育培养方法
大学是一个人认识社会、步入社会的开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会担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上的担子也是一样重的。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目前的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虽然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依然存在贪大求全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都定位在学术型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分布不清,具体课程比较随意,导致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学分要重得多,而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占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课程内容已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与时代不同步,不能反映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
(三)学制缺乏弹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实行严格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有些大学虽然灵活,但实际上更为正式。有些学校还要求学生提前申请毕业。这些是封闭式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国外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国外以留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多种教学理论,如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
(二)以见习和实习为手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7个月便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法国的“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入学开始便在企业接受2年的训练;俄罗斯和德国罗斯学院的学生必须到指定的工厂进行实践来获取学分。
(三)以“产学研”为内容的校企合作实践训练
“产学研”是指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大学的产业、大学和科研合作模式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以提高高校的就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三、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突出社会的应用要求,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可以自主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为此,应根据培养目标,设计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将体育学术人才培养纳入学生培养阶段。培训的目标应放在广阔的领域,目前的体育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展,加强目标广泛的老年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二)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减轻必修课程的权重,提高学生选修课的自主性,建立交叉学科和交叉课程。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培训基本状态数据库,公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体系。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管理与评价的分离,加强学位与学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学位与学生教育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学位授权体系的动态调整措施,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建立有效的教学督导考核制度,特别是学生综合考试制度,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
四、结语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过程应由封闭的传授向开放的研究型转变。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不断思考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事物发展的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惟倬,安红,李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02).
[2]荀盛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一、“老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深入推动了学术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学者们从教师的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活动的性质以及时展的需求等方面对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虽然其各自的角度不同,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新课改的理念,笔者认为“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具体包括:
(1)教育基础能力,即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最基本能力。它是“老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发展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即“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主要有设计教学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课堂管理能力与教育机智。
(3)教育创新能力,即“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和创新技能(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
(4)我发展能力,即“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专业素养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自主发展:“老教师”专业能力突破的内在动力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不外乎两条:内控路径与外控路径。但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仅依靠外部力量的驱动是不够的,教师必须从内部动机入手,寻求一种自律、自主的自我发展。因此,面对新课改的诸多挑战,“老教师”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似乎不难回答:要改变被边缘化的地位,适应新课改,“老教师”必须具有一种自主发展的意向,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
(一)重塑专业自我,激发教育情感
当前,“老教师”正处于职业发展的稳定期或消退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他们身上的教育激情渐渐消退,自我角色模糊,职业倦怠突出,专业自我的缺失正成为“老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绊脚石”。凯尔科特曼提出: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2]良好的专业自我可以使教师认同自我角色,明确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以正确的职业动机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同时可以使教师对教育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美好期待。因此,面对课改的种种挑战和自身的教育困境,“老教师”有必要重塑专业自我以激发教育情感,实现自我的蜕变。
1.“老教师”要树立积极的专业自我意识
专业自我意识集中反映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的认知、体验和期待,它不仅是“老教师”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摆脱当前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首先,“老教师”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认知,摆正自己在新课改中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角色,明确自己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其次,“老教师”要客观评价“自我”发展,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新课改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同时充分认可自己的优势经验和个人价值,以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再次,“老教师”要学会体验教育教学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感受与学生交往的愉悦、与同事共事的快乐,在点点滴滴的教育事件中感悟教师职业的幸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最后,“老教师”要善于“自我”监控,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和利用各种机遇,谋求新的发展。
2. “老教师”要制订自我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因生理衰老所导致的适应力、竞争力下降的客观事实,“老教师”要勇敢面对和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教师”只能停滞不前。发展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同的诉求,“老教师”也要设计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蓝图,为专业自主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框架。一般而言,“老教师”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有以下步骤:第一,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专业自主发展的必要性;第二,通过分析自身和环境因素,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比如有些“老教师”不会制作课件,他们可以确定一个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目标,有些“老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而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可以确定一个学习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第三,制订可行的行动方案,包括时间规划、可利用资源(如学校图书馆、网络设施、有经验的教师、教育培训等)、具体实施对策(如自己阅读书籍、请教他人等)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如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
一、SEMINAR课堂教学的概念与应用SEMINAR课堂教学模式始于创建于1810年被学者公认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大学。这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3],又被成为“研讨班”式教学。随着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的传播,SEMINAR一经出现,即为德国各大学争相仿效,随后又被法、英、美、俄各国所借鉴。[3]在美国,随着19世纪20年代SEMINAR被介绍到美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至20世纪70年代,一年级SEMINAR成为美国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主要形式之一。[4]目前,美国继续号召研究型大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建议广泛开设新生研讨班。《博耶报告三年回顾》显示:美国有76所研究型大学为新生举办学术性的研讨班,其中有32所大学新生参加研讨班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斯坦福、杜克、伯克利等名校均开设了各种SEMINAR课程,并对学生的研讨课程参与活动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6]
随着近年来国际教育交流的发展,国内也有研究者提出使用SEMINAR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7-9]并就其进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10-16]但是,就目前课程开设的情况而言, SEMINAR主要应用于以本族语为中介语教授的非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课程中使用SEMINAR方式进行教学的应用范围还非常狭窄,主要只有限地用于某些英语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语言学、文化、翻译等)教学[2]以及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而使用英语作为中介语在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采用SEMINAR方式授课只偶尔见于一些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因此,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使用英语应用SEMINAR方式进行教学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值得研究与探索。
二、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
SEMINAR式课堂教学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 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范式,作为课程的必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①改教学上的“单向传导”为“双向互动”,形成以学生自主型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②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示下理解具体的事物,使得学科课程学习进一步延伸,使学生能够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和运用;③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促进以阅读为中心的思考;④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精神;⑥提高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有效传递学习成果的能力。[12]具体到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的SEMI-NAR式课堂教学, SEMINAR具有以下作用:
1.培养研究能力
培养大学生作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学习者。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学科最新发展有深入地了解,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见。两方面中,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而为了实现对现有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充分了解,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外语(英语)能力,能够阅读有关的外文专业文献。而在专业英语课上采用英语SEMINAR方式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最新的专业前沿信息,并且通过SEMINAR课堂上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不仅有机会了解这些内容,同时还可以批判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甚至可以做出自己的研究课从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发展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提出自身观点与创造的阶段。
2.提高英语能力
首先, SEMINAR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有可能与的专业与兴趣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其次,从认知角度来说,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可以真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学生已经有所了解的中文专业知识到英语表述的专业英语知识,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英语知识到专业英语的范畴,语言知识的习得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上建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再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的语言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的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应用其语言技能完成任务,语言学习中outpu,t即“输出”得到了强化,学生因而有望取得的语言学习效果。
3.培养学习与研究方法
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中,学生将亲身感受“探究学习法”、“任务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学习与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掌握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个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
SEMINAR式课堂教学设计
1.课程开设的时间
在早期, SEMINAR主要用于(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1959年,哈佛大学为了提高一年级教育的学术性,开始进行一年级SEMI-NAR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一年级SEMINAR成为美国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4]在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在低年级教学中, SEMI-NAR侧重于讨论和研究学科的重要文献,研究文献作者的思想和方法,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则以研究问题为主。”[12]在这里国内外研究者对于SEMINAR课程设置时间与安排的建议,都是基于本族语作为研究教学中介语。考虑到在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中进行SEMINAR活动依托的语言工具是外语(英语),对学习者的外语(英语)基础有相当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学习的高级专业阶段(即第3学年后)开设该课程是比较切实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大学前两年的英语学习,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一般可以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在高年级阶段使用更高层次上专业英语是一个合理的过渡。同时,大学前两年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将为学生进行研究做出更好的准备与铺垫。而在课程开设之后,先侧重“学习讨论前人研究”,后强调个人“创造”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合理做法。
2.教学的主要内容SEMINAR具有相当的研究性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所做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进行批判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结合以上对研究的界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SEMINAR式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文献检索及阅读。教师可以推荐某些英文专业文献资源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就这些资源进行阅读,或者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然后带至课堂向全班同学做PRESENTATION介绍。听众可以就文献中的不理解的内容,以及PRESENTATION中不清楚、不理解的表述提问,要求主讲人进行回答。这一活动中,学生首先必须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检索,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文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提高自身对英文专业信息的处理能力。然后,学生还必须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认真阅读,从而能够获得针对研究与外语(英语)书面阅读能力两方面的训练。而课堂进行的PRESENTATION解说将给予学生一个进行外语(英语)口语训练的机会,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将有所帮助。第二,教师组织的文献阅读与讨论。除了同学们自己选择的文献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专业方向上的代表性英文文献,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批判性讨论。做PRESENTATION的学生不但需要对其演说的文献进行介绍,还要对其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对文献的评价。而全班同学(即听众)除了要对文献本身做出评价与分析外,还要对主讲人对文献的评价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包括针对文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评判。
第四,个人研究主题讨论。学生还应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论题做PRESENTATION,供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以优化其研究设计,力争通过课程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有具体的科研成果产出。
3.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首先, SEMINAR是师生平等互动进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活动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学习方法应该贯穿始终。为实现这一目的,课堂活动中可以采用“探究学习法”、“任务学习法”、“合作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法”,教师可以提出某一议题,
要求学生就该议题自行检索文献,探究其内容,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介绍与评价通过“任务学习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专业有关实践任务,如“某一商科的市场调研项目”,然后全班就同学们对调研项目的设计、分析、以及结论进行讨论。
“合作学习法”是SEMINAR课程中另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指定或者要求某些学生自由结合成研究小组(通常不超过3-4人),就某一论题进行合作研究,并提交到全班讨论。在这样的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必须自行确定个人承担的工作,自主进行工作协调,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并就如何合作进行研究与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并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 4.学习效果的评估
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大量的学生参与的主观性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定量考评也不足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兼具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特点的绩效考评应该是课程学习效果评估中的主要方法。绩效考评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具体针对到每一个学生的SEMINAR课堂活动参与度、每次课业活动成绩、具体的研究成果、综合的研究能力评定、以及英语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估。值得指出的是,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也可以成为学习效果评估的一个方面。作为评估手段,学生之间的互相9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评估可以补充教师评估的某些不足之处。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互评,同学们可以对别人的学习做出评价,从而提高自身的评价与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教育还是“人”的活动,优秀的教师是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进行SEMINAR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教师有效地策划和管理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推动教学互动、观察与反馈教学进程、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实现。从目前情况分析,具有英语授课能力的专业教师和懂得研究方法的英语教师都是可能的师资力量,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和劣势。具有英语授课能力的专业教师在专业上将完全胜任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但是其英语能力却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全英文授课的需要;懂得研究方法的英语教师在语言上将完全能够胜任其工作,但是其掌握的研究方法将主要针对一般性的研究问题,但在更加具有专业性的某些领域将显得力有不足。因此,培养真正具有专业研究与研究指导能力并能精通专业英语,胜任全英语授课的老师将是对研究性SMINAR专业英语课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同时,本文提出的有关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SEMINAR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仅仅是一些初步的设想,还有待于更多研究者和教师来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提高其课程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少雪.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的的思考———从华盛顿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调查谈起[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2-35.
[2]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 2006(3): 2-6.
[3]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研究, 2006(7): 77-80.
[4]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64-68.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1): 79-82.
[6]闫月勤,周本宽,黄庆.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及其特
[7]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6): 145-148.
演出活动多,没有足够的舞蹈训练时间大家也都知道,一个文艺团体,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所以,文艺团体比较倾向于外出演出,由于演出活动比较频繁,舞蹈演员们都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了演出排练上,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系统的培训,众所周知,专业能力培养时间越长,演员的专业能力就越高,表演能力的效果就越明显,随着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断的巩固,演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演出任务繁多这个因素,就导致了演员们把“必修课”作为了“选修课”,对于提高演员的专业能力带来了不容易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艺团体在专业能力培养的不足
舞蹈的学习不仅能塑造身体的形态美,而且能在美丽绚烂的舞台上释放自己心中的情怀。舞蹈演员主要通过人体的动作来进行形象创作,因此,舞蹈演员要具备一个善于舞蹈的身体掌握一定的技艺。舞蹈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
1、技艺性舞蹈文化是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舞台表演;是一种区别于文字语言的人体动态艺术;是一种远离自然形态、经过美化提炼出的表情性动作。那么,想让形式美就要掌握住技艺化的方法。观众们在欣赏舞蹈表演时,都喜欢独特新颖而不是平淡无奇。那么就要将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动作、姿态造型和运作方式按照舞蹈规律的方法加以夸张化、节律化和技艺化。使它和生活相比更集中化、典型化、更具有美感。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表现在对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把握,比如迅速多变的翻转、稳定的控制造型还有双人舞里面托举的动作等;二、表现在对特殊的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舞蹈中的节拍韵律的掌握、并要求表现塑造人物鲜明的风格等。文艺团体的演员们在排练各种各样的舞蹈作品时,要特别注重技艺性。
2、系统性(1)在培养内容安排上在艺术类高校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整系统的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而且还被要求接受芭蕾舞、中国古典舞蹈和现代舞的基本训练。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类高校在培养舞蹈演员的学习范围不是狭小的。文艺团体以外出演出为主,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只单独的一种舞蹈形式,要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进行全面的阐释。中国的古典舞是在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范和古典韵味的特点。它的程序严谨、动作规范、技巧高超。民间舞作为一种被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舞运用前卫流行的动作程式,自由的抒发人民的真实情感。因此适当的对舞蹈演员培养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能够逐渐的强化演员对于舞蹈的表现力,对文艺团体圆满完成各类舞蹈作品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2)在训练方法上要具有规范性在安排技能学习的课程上,应该进行简单的训练,让演员们掌握全局动作,高质量的与动作技能相结合,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准确无误。由于文艺团体的时间的局限性,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整的训练,如果在训练方面的时间安排和演出排练时间冲突,那么舞蹈演员不能及时完成单位给的演出任务。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就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的掌握作品内容,给其赋予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规范,就会表现的杂乱无章。所以,文艺团体在排练过程中,一定要讲清动作的规范,指出注意事项,说明正确做法,纠正其间出现的问题,然后经过严格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最终能够在舞台上准确的表演出优美的舞蹈。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