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实习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因为这一次的活动,估计就数我参与的最少了。因此每一次与大家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我都觉得好惭愧,刚开始的活动策划我是十分投入的。后来的赞助,我就觉得有一些松懈,与嘉欣他们几个比我真的好不给力。但毕竟我有去寻找商家,只是我希望我能够再主动一点那样努力的去争取。而到上个星期,赞助以经确定了,我就已经变得好像脱离了组织。好多事我都不知道了。我现在想了一下,一方面,我没有去过那个社区一次,也没有多出广州去找商家,我只是局限在电话的联络上,而且常常有时候,我对电话有一种惧怕,不敢于利用时间去打电话,一定要想好久才敢去摁号码。另外一方面,我是真的不够努力,没有把心思全部投入进去。而像策划组的,我觉得他们的策划书写得很好,是真的,很多细小的细节,都会令我烦死的。看来我能力真的是十分的差,而且态度也并不好。现在我好自责,一方面我没有能够为组织尽够我的力,另一方面我没有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也没有能在活动中更好的团结大家,我真的失去了好多,我希望下一次我会更加的努力的。真的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我可以再多尽一些力。
我这一次的活动,从四个角度去写,因为我们这一次的活动正是这四部分组成的:当组长,写策划,拉赞助与活动当天。
1 2 3
刚开始去写策划书的时候,我真的很是摸不着头脑!连策划书究竟有几部分我都不知道,现在终于,我慢慢可以懂得策划书的规划了,但是里面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是很难的,真的不好扣到那么仔细啊,很多细小的问题我真的好没头脑啊,到后来要写全这个完策划的时候我就更郁闷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后来看到师姐们和策划组的人们在不断修改这个策划的时候,我真的越发佩服他们了。而后来我再看这些策划的时候,我真的又学到了好多。而在去构想这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也真的有很大的获益,我有了许多的新点子,我知道了更多的好玩的东西,更加丰富了自己,而这个活动最后的方案的确立我相信一定也是与我有关的,我十分开心。
而当了一段时间的组长也对我有许多的收益,,我的领导能力是有所增加的!我知道做为一个领导都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最重要的是组织组员们的工作,分配好工作,然后又要让他们间互相联系,而又汇总到领导这里来,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让大家各尽其力,又能统一思想。这是做组长我所收获的最大的经验。
在拉赞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嘴上功夫真的是不到家呀,每一次与商家电联的时候,我总是不能很好的表达我的意思,这是需要我去锻炼的,而在文字方面我觉得我有实力的,我写给商家的信我也觉得是可以打动人的,但是毕竟口述这时是最最重要的,别人是不会去看那些繁杂的文字的!因此我真的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而且这学到了一些拉赞助的技巧,比如要去考察一下当地,要关注最近有所赞助的公司,要采用一些电话里的战术,比如迂回,比如要为下一次的交流留下一个话题。这一些东西都是让我有所收获的。可是最后我并没有能够成功的拉成赞助,一次一次的被拒绝了,虽然这很让我失望,但也告诉了我的不足,告诉我要再努力一点。可是我真的学到了好多啊,我相信,我就够了,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的。
1 2 3
最后那次当天的活动现场,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真的失去了好多好多的经验啊,当天的活动肯定会锻炼到大家的动手能力,而我没有能够做到。而且没有能够帮助大家,反而使大家多做了我的那一份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14-02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号召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为了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科研风采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知,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非常必要。课外科技活动既是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普及、科研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的活动。它对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鼓励或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学校尽可能的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科研指导等的支持。
根据本科生每个年级的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从理论方案设计到实物设计,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科技活动。研究生也是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能起到有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目前大学生科技活动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因此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各自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协调配合。同时也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的指导教师小组,对学生给予全面的、有效的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
目前,全国、省级、市级的各种科技竞赛有很多,各高校在积极组织和参与这些比赛的同时,也积极组织自己的学科科技竞赛。这些竞赛无疑是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已组织和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外,学校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校级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的载体。各学院、各专业还独立承办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实行本科生导师计划等。通过这些竞赛,在指导教师队伍、学生团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光电学院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覆盖大二到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每年约有200人参加,多次获得全国、北京市大学生科技活动一、二、三等奖。
但从政策保障、组织管理、过程控制、指导队伍等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政策保障。学校、学院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保障政策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场地、经费、时间等的保障,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外科技活动尚没有纳入培养计划和学分考核体系,学生靠宣传和兴趣参加科技活动,影响了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缺乏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影响了指导教师的工作投入和指导质量。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仅靠自觉是不够的。
第二,组织管理。目前,各专业独立承办或组织参加竞赛,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筹划,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竞赛题目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光电设计大赛的题目,涉及到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软件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多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工作,而目前尚没有形成跨学科或多专业学生团队。研究生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对研究生自身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既锻炼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领导能力。这种多层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目前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第三,过程控制。缺乏过程控制管理机制,使科技活动过程存在随意性,进度难以保证,缺乏团队协调和有效沟通,组织松散,影响了工作效率。指导教师对指导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指导。很多学生申报时热情很高,但很难坚持到底。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限,创新意识不足,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导致课外科技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
第四,指导队伍。没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没有形成指导团队,降低了指导质量,影响了参赛成绩,不利于课外科技活动向更深层次开展。由于竞赛题目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往往需要多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目前对于指导教师的统一调配和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协调性。
三、建立跨学科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思考
第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如场地、经费等。
第二,加快教学改革,将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和学分考核体系。加强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的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对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
第三,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评聘、考核、工作量认定、奖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指导工作并保证指导质量。
第四,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项经费,从经费的申请、使用等方面加以管理。
第五,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
第六,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涉及学校多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制定相应条例,多部门协调工作。
第八,制定全程管理机制,从启动宣传、选题、申报、立项、经费划拨及使用、指导、过程实施、验收、评比、推广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第九,加大宣传,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扩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
第十,统一规划,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平时的引导和积累,凝练特色方向,精选题目,为参加大赛做准备。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理论授课内容可以适当兼顾课外科技活动的需要,满足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的需要。
第十一,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需要由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组成科技小组和指导教师队伍,应做好多学院、多专业的协调工作。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进来,提高科技活动的水平,同时对研究生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十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的团队,积累丰富的指导经验,除了在专业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还要从创新创业精神、信息获取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指导和培养。
四、结束语
在当今科技创新大潮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使科技活动更加科学化、普及化,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我在南京一家建材公司里实习并参与策划了两场团购会活动。这家建材公司与上海某团购网联合举办了一场专场团购活动。我了解到冬季建材市场比较冷淡,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宣传造势吸引顾客,才能避免冷场的尴尬。在活动举办前要进行详细、周到的策划。
这次活动就是以春节为主题,因此,整个展厅要以红色为主调,装饰出过年的喜庆。在寒冷的冬季,喝上一杯热咖啡、吃一块克莉斯汀蛋糕,一边享受一边挑选商品,让顾客在购买的时候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活动还设计了抽奖环节,聘请美女穿婚纱、发放福宣传单。很明显地观察到在建材销售淡季,其他的展厅冷冷清清的时候,我所在的展厅门庭若市,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也说明了本次活动的成功。
在专场团购活动前有一场宣传活动,公司策划人员设计了一张宣传单,我觉得很有创意,它的正面是一个福字,现在很多银行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给客户邮寄一张福字,正好可以贴在大门上,这个创意在建材行业中很少见到,宣传单的反面就是活动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小先生活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实质
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积极能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先生活动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它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承认学生是小先生,小先生的身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以主体态度参与,在主动参与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使学生原有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小先生活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身份定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化,即教师由过去意义上的“权威”、“导演”自觉地向“朋友”、“伙伴”的身份转化,学生由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向“小先生”、“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身份转化,即要求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目标体系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目标体系
(1)根本目标: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能动的、会生活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新人。
(2)基础目标: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人,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事。
(3)具体目标:懂做人,会做事。
2、关于目标体系的要点阐述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发展、自觉、觉人。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在参与中积极发展。参与是前提,发展才是目的。“自觉”即“自助”,它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觉人”即“帮助”,它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的过程。
三、操作系统
1、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学生接受信息,准备参加活动,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第二,承担角色。学生通过自荐和互荐,承担小先生角色,教师主要起启发、建议、指导作用。第三,投身活动。学生以小先生身份参与活动,并逐渐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是提示、示范。第四,感受冲突。让学生感受旧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的冲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展示矛盾冲突。第五,同化顺应,学以致用。学生判断、选择、同化,完成结构的重组,在新的情境中学以致用(自觉),教师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活动。第六,即知即传。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理性知识传给伙伴(觉人),教师移位。
(2)流程要点阐述
我们认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来源于他们所承担的小先生角色。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参与机会,每一个小先生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对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动中的主角和最重要的人物,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非理性认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大敌。据此,感受非理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冲突是同化顺应的基础,而同化顺应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即知即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小先生带出一群小先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全员投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氛围。
2、方法途径
(1)方法途径的板块结构
途径一必修课。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心理剧和小品、个案分析、问题讨论等。
途径二课外活动。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之窗专栏等。
在上述活动形式中,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有:第一,学生值日。第二,学生表演。第三,学生听课。第四,学生辩论。第五,学生咨询。第六,学生嘉宾。
(2)方法途径的要点阐述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必修课活动是以发展性模式为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级网络。课外活动以防治性模式为主、发展性模式为辅,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网络。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极个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市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这是以治疗模式为主的第三级网络。
小先生的来源和培训。小先生主要来源于“志愿者”,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角色需要自告奋勇来承担,也可由学生互相推荐。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我们采用布置任务、积极鼓励的方法,请他们从小角色开始参与,逐步适应,投入活动。小先生可以由教师培训,也可以由小先生来培训。其途径主要是专题培训,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
四、评价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较长,所以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性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义工 义工服务 效果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又可以译为志愿者。义工多见于港台的叫法,我们国家更多的称为志愿者”[1],随着社工专业的兴起与发展,现在社会上更多的趋向于义工的叫法,以区别于社工。本文凡涉及到义工和志愿者的概念,一律以义工称呼。义工活动的开展对于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传播正能量、增进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渠道。近几年来,大学生作为义工的主力军,在助学、助残、助老、环保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活动整体参与率不高,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真实状况,实证揭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因素,以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主动性,推动高校义工组织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1月到3月在青岛某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98.6%。
1 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
1.1 大学生方面:义工意识薄弱、学业压力大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
义工意识的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程度。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对义工的认识、了解、关注程度与是否参加义工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了解和关注度越高,参与义工活动的频率就越高。
在“您没有参与义工活动的最主要原因”的回答中,“没有时间”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首要因素,占43.6%,“没有时间坚持”成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最大障碍。迫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往往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备考各种证书或准备考研方面。就业现实和学业的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暇考虑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这在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义工组织方面: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欠缺,组织绩效较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根本原因。首先,义工组织与学校团委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性过强。义工组织受学校团委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但并非完全受团委的直接领导与指挥,过分依赖于学校,就会造成义工组织缺乏自主独立性,很难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开展活动更多的是依靠学校方面的推动,从义工组织的成立、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主要由学校团委负责决定,导致义工组织的依赖和惰性;义工活动集中在校园义工服务,很少涉及到社区、青少年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与其他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导致社会缺乏对大学生义工的真实了解,义工服务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义工组织自身建设和管理能力欠缺,组织如何成立、负责人如何产生、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如何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怎样与学校、社会进行沟通,反映义工组织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成立、负责人的产生并非合理、正当,组织决策缺乏民主协商与沟通,组织决策往往是几个负责人拍板,带有简单命令式的工作作风。
1.3 学校方面:缺乏对义工组织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忽视义工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又一原因。首先,高校团委对义工组织直接干预过多,导致义工组织缺少自主性。调查发现,多数团委对义工进行了直接、细微、全面的领导,致使义工更多时候被动地服从学校的组织安排,参与前缺乏审慎的思考和选择,参与过程中也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大学生参加义工主动性不够的客观因素。其次,学校对义工的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参加义工及其活动,有赖于对义工的正确认识和了解,但调查发现,仍有10.6%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不知道”义工,42.3%和8.7%的大学生对于义工活动“一般了解”和“不了解”,12.8%的大学生表示想参与义工活动,但“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无法找到可以帮助的对象”。说明学校对于义工方面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意向参加义工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参加而逐渐远离义工组织。最后,学校对义工激励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和健全。目前,多数高校为了推进大学生义工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将年终考核、德育评优、申请奖学金等与义工积分的多少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积极性。但这些措施和制度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强调参加义工数量的规定,忽视参加义工质量的规定,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积分只是考虑到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多少,至于参加的效果、是否持续参加,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义工活动就是搞形式主义。
1.4 政府方面:法规建设滞后,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政府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缺乏长期合作,支持力度不够。首先,大学生从事义工服务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伤害的状况,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部能够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兼顾专门性和统一性的立法,对义工的界定、服务范围与对象、义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2]由于对义工权益保障立法的缺失,无法解决大学生参与义工的后顾之忧,导致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犹豫、迟疑和消极。其次,政府缺乏与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合作。从实践上看,政府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有效方式是政府通过购买义工服务,给予义工报酬,以此对大学生义工组织进行经费支持。但就目前而言,政府向大学生义工组织购买服务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和参加的积极性。
1.5 社会方面:缺少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社会因素。
在“您在参加义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回答中,16.6%的大学生义工认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缺少社会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义工的社会原因。而大学生义工活动之所以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义工组织自身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公众慈善意识的薄弱。受我国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整体上薄弱,没有形成关心慈善、热衷志愿服务、支持公益事业的社会氛围。
2 提高大学生参与义工积极性的对策思考
2.1 大学生方面:增强义工服务意识,提高参与义工主动性。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参加义工对于自身、社会的意义,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有关义工的性质特点以及义工服务的形式、渠道、相关制度等信息,主动关注义工活动的有关新闻报道,形成对义工的客观、准确的认知,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从而激发从事义工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参加一些义工活动,通过参加具体的义工服务活动,加深对义工的认知。
2.2 义工组织方面:强化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提高组织绩效。首先,义工组织要尽量减少对学校团委的依赖,在坚持接受学校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组织和开展活动。其次,义工组织要努力提高自身建设与管理能力,严格组织成员的加入、负责人的产生程序,重视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民主决策。有意识地培养后继者,以保证义工服务的持续和连续性,通过民主、公平和透明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每个大学生义工自愿参与组织的管理与决策。
2.3 学校方面:强化服务意识,给予义工组织积极的指导与监督管理,推动大学生义工组织良性运行。首先,学校团委应该尽量减少对义工组织的直接干预,从义工组织的成立、建设、成员发动,到义工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应该由义工组织自主开展。其次,加强对大学生义工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可以考虑将义工教育纳入到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并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介,开辟大学生义工专栏,建立大学生义工网,为大学生义工和社会构建沟通平台。再次,在激励制度的设计方面,学校要考虑增加大学生参加义工内容与持续时间长短,以及义工服务对象的评价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大学生义工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义工的基本情况、参与义工服务的内容、效果等信息,既可以作为进行考核奖励的依据,同时可以考虑作为将来大学生择业、深造的条件和资格之一。
2.4 政府方面:健全立法,保障大学生义工合法权益;加强彼此合作,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结合我国义工发展状况,尽快制定和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义工组织的成立、组织建设以及义工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制度设计,要求大学生求职时,用人单位必须要求求职者有义工经历,间接鼓励大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大学生义工服务的方式,给予高校义工组织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2.5 社会方面:提高公众慈善意识,社会要以宽容之心认可、支持大学生义工,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服务活动提供社会支持。首先,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慈善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慈善,人人热衷公益事业,大学生义工活动才可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大学生义工组织的发展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媒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给予大学生义工组织更多的关注与宣传,重点对义工事迹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引领舆论,为公众提供更多客观、正面、积极的义工形象,促使公众对大学生义工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为大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iki/%E4%B9%89%E5%B7%A5 义工,百度百科.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服务志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对策——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李国武.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的发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11-18.
关键词: 无锡市大专院校 “学生每天体系活动1小时”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世纪之交,热点纷呈,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然而当一批批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受时代挑战和社会检验时,我们困惑地发现:他们的素质结构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健全。所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非常重要。下面我就每天体育活动不足1小时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无锡市大专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技术学院,无锡信息技术学院。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综合分析法。
3.调查问卷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83.3%。问卷内容包括:早操、课间休息、课外活动、上体育课情况等。
4.文献资料调查法
利用文献和网络技术查阅有关大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情况,明确研究目的和范畴。
5.综合分析法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类综合来说明三个主要原因。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归纳分类为三种主要原因:一是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体育锻炼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三是体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往往屈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学习压力,从小就没有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总认为学生的全部任务就是学习。学校领导也不重视,过于轻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根本很少关心孩子的体育活动,甚至反对孩子锻炼。整个社会对体育比较歧视。
1.对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九项对体育活动认识重要性调查中,数据统计归纳占55.6%,主要有三类: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校认识不足,家长认识不足。因此,学校领导没有重视体育锻炼和认真推行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家长和社会对体育更不关心,认为体育可有可无。
2.对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原因
学校领导对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学校、社区、家庭”重视程度不一,造成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从小就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学生往往认为活动就是玩,玩就是浪费时间。其实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劳逸结合,所以有良好的身体才是长期健康工作的前提,素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落实到处,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
3.体育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约占总数的67.6%。究其原因:体育活动太单调,一些活动游戏太陈旧,没有创新,老师上课也缺乏激情,内容不新颖。还有的学校硬件跟不上,想玩的没有,或太少而不够,教师的业务水平比较差,缺乏吸引学生的魅力。
4.学校体育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的原因
学校体育模式死板,缺乏创新;教师业务能力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老年化严重,缺乏青春活力;学校条件有限,阻碍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自身的组织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呆板,教学不灵活等劣势,摒弃以“竞技为中心”的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多组织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5.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要求措施
(1)要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来抓。
必须把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依法行政,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把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要把学生的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指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首先要做到时间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要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规定开足体育课时。在开足和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具体安排好早操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排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任何部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学生的锻炼时间。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值得学校大力推广。
(3)加强对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管理。
各级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与学校校长,为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该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体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的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班主任及热爱体育并有专长的文化课教师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次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体育教研组应重点做好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活动计划的制订、场地器材的安检及活动的业务指导工作,以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地开展。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树立本校的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
(5)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纳入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学校日常工作来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解决;对好的经验,应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地区和学校,应提出严肃的批评,并限期改正。
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问题,关系到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的大事,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为培养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随着教育的全面推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贯彻国家教委《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的精神,既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又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准备。所以,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业余时间,尤其开展课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建议
(1)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做到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2)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育活动健康法,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改变陈旧的观念,不对体育存在偏见。
参考文献:
[1]教育厅司长杨贵仁的讲话摘要.体育教学周刊,2006,(1).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大课间操;游戏;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但从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可以看出,与2000年相比,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轮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现不同特点,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实验方法:⒈实验目的与假设
⑴实验目的
探讨运动特色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健身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找出在干预方案作用下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变化的特点,为提高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效提供可选择的有效运动方案。
⑵实验假设
①通过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健身活动干预,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②大课间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男、女生健身功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③控制最佳运动强度,科学安排健身活动内容,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⒉实验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呼伦贝尔市阿荣旗1所小学20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9-11岁,男女同学比例相同。以特色学校开展活动时间长、设备完善、师资力量较强为原则来选取学校。
⒊实验方案设计
本研究在确定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中,根据影响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即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其中,运动频率(F)干预周期为10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运动强度(I)控制在(220-年龄)×(40%~80%)范围,平均心率应大于120次/分;每次运动持续时间(T)为30分钟。其中,运动强度主要是根据身体锻炼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阈理论来确定,通过监控大课间活动强度来较好地实现干预活动的功效。游戏组合活动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多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力为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本校特色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⒋运动强度监控
在运动干预过程中,每个实验组随机选取10名学生,每3分钟进行心率检查,使用遥控心率检测仪器对桡动脉进行10次测量,以此来对运动强度进行监控。
⒌实验方案指标确定与评定
体质健康测试选择了三个维度,共12项指标,选用了相应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器材与全民体质健康测试仪器(见表1)。
心理健康测量工具选取周成林(2009年)编制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问卷”[3],该问卷包括主观体验、情绪活力、身体价值、人际感知、困境应对五个维度,共3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等级评分法,完全没有=1,基本没有=2,有一点=3,比较强烈=4,非常强烈=5。该量表同质性信度为0.974,重测信度为0.942,说明该量表信度较好;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8,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⒍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身心健康指标变化差异。
研究结果
⑴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在游戏组合健身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随机选取10名实验对象进行心率监控,每3分钟检测心率一次,共监测10次,根据运动频率和强度进行调节,结果表明,10名学生的平均心率监控范围控制在120~140次/分,说明运动强度达到实验设计的要求。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小学生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50×8往返跑、反应时指标变化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腹部皮脂厚度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这一结果说明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对提高小学生反应轮度、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心肺功能均有较好效果。
⑵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对小学男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小学男生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变化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腹部皮脂厚度、50×8往返跑、反应时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小学男生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情绪活力维度上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⑶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对小学女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小学女生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腹部皮脂厚度、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8往返跑、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指标变化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小学女生游戏组合干预方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情绪活力、人际感知、困境应对维度上变化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结论:
⒈游戏组合活动对小学男生的心肺功能、下肢力量、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奔跑能力、反应能力和减少腹部脂肪厚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指标情绪活力正向体验也有较好的发展。
⒉游戏组合活动对小学女生的心肺功能、下肢力量、身体柔韧性、奔跑能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和减少腹部脂肪厚度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指标情绪活力、人际感知、困境应对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游戏组合这一活动形式对于小学女生多项身心健康指标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与实践完美的结合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新知识,还可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磨炼意志,提高适应能力。而这些正是社会不断进步所给学生提的更高的要求。
2通过暑期实践深入企业,加强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在劲旺稻米油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我们做了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中让学生们了解企业文化、品牌定位以及就业问题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达到真正意义上地融入社会工作和生活,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的产品要有丰富的文化含量,服务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经营要有突出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和社会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因素。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塑造企业形象和推动经营业绩。
企业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劲旺公司为打造更务实的企业形象提出诚实、负责、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以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合作共赢为经营宗旨,打造国人信赖的食用油品牌。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还有利于企业在合适的契机制定恰当的方针。现代社会,食品安全和健康备受关注,针对这种现象,劲旺公司以“为社会生产有价值、有品位的营养健康食品,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企业使命,从原来的小作坊打造成中国食用米糠油知名品牌。
2.2品牌定位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明灯,那么品牌定位就是企业发展的罗盘,在劲旺公司实践的过程中,明白“品牌又不只是品牌”,大家所理解的品牌是名称、商标、图案,但是这些只是“牌”,并不是“品”,品可分为三部分:品质、品位、品说。品质指的是质量,质量分为硬性和软性,硬性是产品,软性是服务,现代社会要求企业产品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高端的服务品质;品位指文化、思想行为、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会为产品加分;品说是指推广,企业要学会用网络推广,媒体上的推广,让品牌为大众所知晓。品牌不只有品还有牌,牌则是品名、商标、图案。品牌的广告语要易记、朗朗上口,符合中国人自小学习背诵唐诗的背诵习惯,如:农夫山泉有点甜。
2.3 大学生就业问题
(1)学历是进入企业必备条件,有的企业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没有学历是万万不能的,学历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2)能力重要,经验一样重要,在社会上,事事都要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技能,更要积累经验,职业经验不仅会增加含金量,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更得心应手。(3)工作后不要太在意钱,要先学习,不计较表面得失,努力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如果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工资就不在话下。(4)以服务的心态做事、做人,遇事不要斤斤计较,秉持吃亏是福的心态,对人对事都要谦敬恭让。
这些均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基本素质,能力不足还嫌待遇差的大有人在,经过培训指导,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应转变自己的观念,以学习的心态做事,以服务的心态做人,做好时不骄傲,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校学习好专业,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多参加社会实践,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