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第1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一次,引进课外名人名言与《农夫和蛇》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你救不救调达?深入地探讨了人性,课讲得很深。上完后教师们议论纷纷,贬褒不一。而张老师却是请孩子来座谈,结果有一半孩子喜欢,一半孩子搞不懂。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半孩子说不行,这课就不行。”

于是,张老师在梳理孩子们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第二次试教,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抓住“惭愧”“斥责”“惩罚”“下令”这几个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最后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启发。但遗憾的是,尽管学生学得快乐,语言落实也比较到位,但想象出来的诸如吊死调达、鞭刑等“酷刑”却成了张老师心中的隐忧。

他再次反思,请教学生,和学生座谈,有一个孩子提醒他,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想。在孩子的启发下,张老师2008年在广东又一次展示了这一节课。很自然,在讨论中还是触及了“酷刑”,但有了多次和孩子课后的交流,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张老师胸有成竹地反问学生:“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希望国王怎样惩罚调达?”孩子们用睿智的语言总结课堂:“我希望国王能给调达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惩罚他为每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我让他跟着九色鹿,洗刷灵魂。”课堂上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儿童学习,不断地发现儿童,让儿童引领我们建构、完善自身的教学。

第2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水文化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0-02

一、引言

水不仅是繁衍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天然摇篮。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1],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2],并将其内在涵育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3],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视为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与水有关的文化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如,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长江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成就了绚丽缤纷的楚国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水文化,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说,水文化主要记录了人类对于水的认识与改造,属于人类活动实践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的不断认知与探索,对水文化的认识也由物质的表层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精神意境,即水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主要包含了人类对水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辨和审美意识[2]。

在古代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记录了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战胜洪水的故事,其治水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颂扬。可以说,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与象征。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又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灌溉需要水,而洪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水文化,包括与水相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水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当今社会,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仍是心腹大患(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短缺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水少”的问题),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即“水脏”的问题),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水浑”的问题)。2006年,联合国确定第14个“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文化”,试图引导各成员国认识到提高水文化知识、开展水文化教育等在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与危机中的重要性。然而,水文化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问题方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的内在关系,探讨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寻求文化的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而高等院校,尤其是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的水利院校,作为水利学科发展的重镇和该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专门针对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1]。因地域、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和自然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地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国开展水文化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水情、国情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综合考虑水的社会经济属性、哲学属性、政治属性、民俗属性、艺术属性等要素[5],深入挖掘水文化在水利改革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程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寻找水文化在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延展,这不仅能够使得民众可以接触水文化、熟悉水文化、理解水文化,进而可以传承水文化,最终能够“以点带面”,使得全社会逐渐认识并重视水文化在当前水利工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水文化”的定义,学界观点不一,因此对于“水文化”内容也没有明确界定。但百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人”、“水”和“自然”关系的探讨。总体来讲,笔者认为,我国的水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和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水的传说与故事。既有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也有家喻户晓的“李冰治水”,这些传说故事得以延续,不仅因为他们对水的治理有功,更归功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我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一些诗词歌赋中,也充斥着诸多关于水的元素,其中也可以折射和反映出水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比如,《管子:水地篇》中的“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谈也。”“水,万物莫不以生”,均将水当做万物的本源。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荀子・劝学》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等。这其中,既有水之治理、水之道、水之德、也有水之哲学、水之精神。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成长引领是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思想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实际事物的讲授方式,才最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水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

(2)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水文化有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认识,无论是从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角度,还是水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关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对水资源的认识、水法规、节水知识、水生态、水利科技等相关的诸多方面。水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同样具有资源的“不可逆”性。尤其是支撑人类大部分生活用水的淡水资源,正呈现出一种骤减的态势。在“节约用水”的全球呼声中,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

(3)水文化产品。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以上两类水文化内容的具体形式,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既涵盖了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文学、艺术、纪念品等新的文化产业内容[5],也有在不同地区和风景区的开发中融入和结合水文化内涵,例如在诸如城市景观设计、居民区景观设计、码头改造与设计当中重视和体现水的特色,围绕水文化,设计一些水文景点等等,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另外,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音乐、绘画与古典园林中,也有与水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供研究与宣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大有裨益。

三、水文化教育的形式

水文化的教育涉及到学校、社会和水利行业3个层面的教育[6],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水文化的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整体布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立足于前文提到的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发展水文化教育的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坚持既有的传统的水文化教育方式,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开发与发展一些新的水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说,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1)编撰“水文化教育”教材,开发“水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目前,专门针对“水文化教育”的教材,尤其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尚不是很多,需要加强对于这类教材的编撰。在全国水利专业高等院校需要开设专门介绍水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如“水利史”课程、“水文化”课程等。除此之外,在所有的其它高等院校也应该开设此类课程。高等院校中也应该专门设置一些针对“水文化”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带动和引领,用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水文化、认识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等。

(2)开展“水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只有将水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水文化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目前,在水利高等院校中,水利实习已经比较普及,在其它非水利高等院校中,也应该逐步的开展和推广与水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等)、水利景观等等,或者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事件,组织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以此为契机,深化人们对水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师生参与,营造水文化教育的氛围。

(3)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大众传媒资源,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使先进的水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7]。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之“单向直线式”的传统传播路径,新媒体“点对点”式的网状传播方式,体现出超强交互力、广泛传播力和形象表现力。这一技术特性使新媒体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水文化教育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融入一些新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专门建设水文化网站,开发特色水文化教学平台;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台,专门负责维护,不定时推送与传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识;播放关于水文化的影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给他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学习印象;让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电子杂志、微视频等,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的“短”、“平”、“快”,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经典和深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水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水知道答案》,通过水不同的结晶形状,感化人向上向善。尽管这本书的科学性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它确为水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4)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学习和熟悉中国的水文化,也要了解国外的水文化,如水政策、水法规、水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紧跟时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同时增强中国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

四、总结

总的来看,水文化教育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观念、体制、方式等多方面有创新和突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更是应该要在水文化教育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建立水文化教育,实现水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提高水文化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人们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王海波.水文化视角下洪湖体育旅游开发与推广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王娟.城市居住区景观水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罗湘萍,王伟英.水文化传播教育新媒体平台的构建[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9-12.

[5]古兰.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水文化建设[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第3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理念;高中老师;违纪

一、明确治班理念、目标与底线

1.理念:教会学生追求高境界做人、高品位生存,并付诸行动。这是所有市级重点高中教师共同的使命。为国家储备科技生力军,为社会延续与发展提供必备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2.目标:所有学生100%达二类线;力争完成20%一类线目标;让每一名学困生坚持不懈,考上理想职校。

3.底线:安全零事故;大型考试,班级得分不连续年级靠后;高考一类线有人;学校量化管理每月不连续低于95分;学校重大事件零失误;给师生留下良好印象。

二、学生违纪使用关键词:高压、堵、疏

1.对“小事”高压。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能使班级全体师生正常、有序、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不要认为处理差生,培养优生是重中之重。课堂内外学生说小话、教室吃东西、寝室违纪、值日生不认真值日,卫生一团糟、课代表收缴作业不及时等远比学生个人上网、打架等更为恶劣。前者影响整个团队,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后者只是个人行为。如果教室里连安静、卫生等都不能保证,何谈求学、升学。针对小事,铁腕政策、高压为主。

2.个人违纪堵、疏相结合。学生有几种主要违纪现象:玩手机、看小说、抽烟、男女同学不正常交往。如果刚性惩罚对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不一定能治本。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与矫正,排除极个别学生,重大违纪坚决执行学校违规处理办法。对玩手机、看小说的大禹治水疏导为主,让其主动认识到学习更重要。抽烟、不正常交往的停课,反思后写出承诺书。

三、自己所任学科确保“中庸”

班主任的德育主阵地,从时间来看不仅是在读报、团队活动和晚自习时间偶尔讲话,还要通过自己任教学科的课堂教学渗透来诠释自己的各种管理理念。很难想象自己所带学科落后而学生会相信你引导的学法;作业经常迟迟未改,学生会相信你言必行,行必果;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会相信你引领风潮,追求卓越;板书杂乱无序,学生会相信你规范书写的言论;挤占别的学科时间,学生会相信你合理安排时间的高谈。因此我坚决做到了以下几点:(1)平和心态,换位思考。从心里尊重各个层次学生,想想自己读书时的层次,在学生作业、考试不理想时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思考;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反省。(2)备课中多备学生。学生会的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可能不会的,重点讲,深讲。(3)讲解时反映自己的“原生态”。对学生而言最难的是审题不清、不准,敢于讲出自己思考该题的全貌。

四、班级管理“成人化”

1.寝室长负责制。半学期一次学生测评,结合量化管理成绩,能者上。新寝室长负责挑选成员,无人选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教育后签订承诺书,经寝室长同意方可入住,否则家长陪读。

2.班干部一月至少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层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若有违纪情况,当月解决,不留尾巴。

3.座位调整“自选”为主。

4.值周组轮换班级值日。

5.正确看待体育课与班团队活动的作用。

五、调动班级所有任科教师的积极性

“一个好汉三个帮”,片面强调班主任的地位而忽略所有任科教师的共同打造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掌握在非班主任教师手中,再好的班级构想如心态、理想、学法、习惯、人文建设……若没有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都是纸上谈兵。要正确认识学生反映出教师的课堂问题,强调学生的问题是核心,要能站在一定高度认识到这些问题是教师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多一份帮助,少一份责怪,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每次大型考后质量分析会开到实处,力争化解这些问题。

六、学会欣赏鼓励自己的学生

汽车需要加油,人的心灵更需要加油,孩子最需要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精神财富的给予者。只有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和导师。学生才愿意为你创造奇迹。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值得赞扬的地方,哪怕在我们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时也要坚信这一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各有高招,每个班主任都在兢兢业业中寻找各自的支点,“求”为可知也。

参考文献:

[1]郭毅.班级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5.

第4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思维,探究,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知,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益。

    近年来,县教育局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先学(自主探究)到教师后教(点拨)”,教学过程分为“读(学生预习)——议(学生讨论)——问(学生设计问题)——导(教师点拨)——练(学生训练强化)”五个环节,简称“先学后教”。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此教学方式固然科学有效,但在农村高中的推行却大打折扣:“议,问”这两个环节很难实施。基于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历史教学在教法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相违背的,因为课是讲给学生听的。基于此,笔者又试用了一种对话教学:师说生思——师问生答——生答师补——师评生思的一个过程。在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进行对话,进行交流,甚至进行片段的非正式的讨论,而不必为了形式刻意地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此种对话教学对于农村的学生很适用,对提高课堂效益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课堂上教师用语提出很高要求,教师用语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益。本文欲从教学用语视角来谈谈历史教学的效益观,也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H???L?霍林沃思提出的“典型的听众分类”。他把听众分为以下五个类型:⑴行人型;⑵讨论—被动型;⑶精选型;⑷一致型;⑸组织型。这种听众分类与目前流行的三种理论流派相似:一是行为主义理论;二 是认知主义理论;三是建构主义理论。综合上述两种分类,可以发现,教师奉行的课程理论不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不同,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和所掌握的思维方法必然也就完全不一样。“典型的听众分类”中的五种分类和三种理论流派并不存在递进的关系。理论上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应设计不同的方法。以下就“典型的听众分类”教学用语的运用分解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学演讲)的听众基本上属于一致型听众,同时兼有组织型听众的某些特点。从表面上看,这种类型的听众对教师来说似乎比较容易“对付”,而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动力、自觉意识、自我约束力以及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实际上又带有讨论—被动型听众以及精选型听众甚至行人型听众的某些特征。这是需要教师特别加以注意的。首先,必须根据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用语;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听课时情绪的变化和状态的生成,借以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用语

    二、要使教学用语言简意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否则,口语表达必然会重复、罗嗦,让学生接受多余的信息,无疑加重学生的听课负担,增加教学的无效性。因此,言简意赅的教学用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说来,教师抓教材内容的实质要经历两个阶段:①对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体会较为零乱,还没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将各个方面的体会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明确教材内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处贯穿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经过反复思考才理解透彻的地方作为难点,着重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便是“少而精”。

    言简意赅要求说话简单明了,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说得少,而在于说得精,这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才能抓住教材的实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之,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讲得集中,讲得紧凑,引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启发学生围绕教材的实质去听讲,即使说得稍长些,也不是违反言简意赅的原则的。恰恰相反,如果离开教材内容的中心,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话语不多,那也是一种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或者对知识重点、难点重复讲解说明,或者对关键句加以重复,这种重复起到强调重点或加深记忆的作用,这是必要的重复。

    另一种重复是毫无必要的重复,这往往造成教学用语的堆砌、繁冗和臃肿,成为用语的累赘。毫无意义的重复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相同词句的重复;二是使用不同的语句重复表现一个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语杂质。

    教师用语中的口语杂质主要是指滥用语气词以及使用口头禅。

    综上所述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不成熟的想法与点滴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与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有人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几十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几十次重复而已。可见,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故反思之。

    参考书目:1、《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走进高中新课改》,     朱  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历史教学;主动性

通过近年来,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参与课改的反思,尤其是对如何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这一主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以教师讲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历史教学显得没有生机、缺乏活力。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要首先从诸多方面做出改变,按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 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 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

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教学理念要改革创新之外,还要在课堂这一环节做出改变,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需面面俱到,但要抓住重点难点,简明 扼要, 便于学生通过预习, 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合作交流、 探讨新知时能知无不言, 并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分组,彰显合作意识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是每堂课的重头戏,是学生通过已学知识来探究未知 知识的关键所在,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二要充分保证时间,切不能图形式,跑过场,为了 激发学生兴趣就让学生东拉西扯,或让学生一笑了之,或动不动就让学生鼓掌,造出十分热 烈的气氛。要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关) ,认真思考,深入讨论,突破重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全班学生 进行科学分组非常关键,组数不宜过多,每组八人左右为宜,根据知识底子,学生宜好坏搭 配,根据个性差异,以相投为宜,这样便于相互帮助,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分组 前,还有一项课外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教师应该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习 惯、知识底子、行为个性,甚至家庭背景都要一一了解。要想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就得平时 关心、关爱学生,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最好能与学生成为忘年之交。拓展教材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化“死”的历史为“活”的知识 横跨各科,拓宽知识来源的渠道。

文史一家,咬文嚼字,深入浅出解读课题也算一着。 教材中的标题,一般涵盖了该课的知识点,特别是有些标题中的字眼还突出了该课的重点。 如《夏传子,家天下》的“家” 《三国鼎立》的“鼎”《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的“冲撞” , ,编写歌谣,以歌导趣, “一个老太 婆杀了一只狗(犬) ,脑袋(首)拖着走(陀罗) ”的歌谣,说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很有趣 味,便于学生记忆。精读诗词,以诗牵趣,声请并茂地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导入《三国 鼎立》“忆昔开元盛世时,小邑犹万家室”导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可让学生唱“我 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 以上种种都是好的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的方法。 “丝绸之路”“新航道的开辟” 、 “邓和下西洋”等可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利 用数学方面的图表知识、统计知识,设置图表,增家历史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综合分析能力。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变化,用表格的形式向 学生说明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兴趣倍增。至于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很自然 地就会联系到学生所学过的物理、化学等知识。纵联生活,拉近“历史”的距离感。

历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今天的 中药新闻也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再遥远的历史也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缩影,一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很自然会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既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可让学生悟出 做人的道理。四、开展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说典故、讲故事的活动能寓教于乐。成语典故蕴涵的历史内容最为丰富。在《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这一课中涉及的典故如“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完璧归赵” 、“徙木取信” ,如学习“史前时期的人类”可让学生讲“女娲造人”“该亚” 等神话故事,在学习“夏传子,家天下”时,可联系“大禹治水”的故事。演历史小剧以戏带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知识抢答赛、正反辩论赛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临场应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可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可单独进行竞赛活动以代替题海会战。 当然,历史高效课堂的构结,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最好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教 研组集体备课),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更离不开教师专业知识的娴熟,离不开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6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高中历史课堂存在诸多的教学误区。这些教学误区的存在让学生不能真正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不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内容。找出高中历史教学误区所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对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误区

误区一:本本主义,有板有眼

这一问题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最为普遍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严格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敢突破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每一节课教师都严格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新课导入--内容讲解---总结复习”这样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历史课堂完全知道教师下一步要干什么,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可言。另外,这一教学方式的核心理念还是“我教你学”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我个性得不到发展。

误区二:知识为主,忽视情感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调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这一教学理念的突破在实际历史课堂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很多师生依然以通过考试,获取高分为教学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的课堂时间花费在知识讲解和习题练习和记忆背诵上,学生的在技能和学习和情感培养上完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误区三:单一评价,注重结果

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以简单粗暴考试结果评定学生们历史学习的表现。很多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历史,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安排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成绩评定学生最近的学习表现,对学生进行赏罚。学生们因为繁重的学习和测验苦不堪言,对历史学习丧失了兴趣,享受不到学习的喜悦。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策略

策略一:丰富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五步教学法只是前人根据当时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总结出来的较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教学方式,绝不是唯一的有效教学法。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改革,各种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大环境下,教师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针对不同课程专题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近代史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紧紧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们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可能还不会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设备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们真切感受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外国势力的嚣张气焰。

除了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外,教师还可以多样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西方各种政治制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段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的区别,并且通过小组讨论来完善自己的问题,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策略二:注重情感培养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以史为鉴,反照自身;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学习历史能够启迪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绝不能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例如历史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名人事迹,教师在教学这些名人名事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以了解其人了解其事为目标,而是要通过这些名人名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汉大将军霍去病的时候就可以把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都不入的故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真正做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教学近代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中牺牲的几位将军和战士的感人事迹来感化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最终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有屈辱的战争史,学习这些历史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何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等等问题。让学生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深感悟历史、体会人生。

策略三:实现多样评价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评价方式的选择。传统的考试评价已经不适用当前教学背景。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班级的评价方式,在这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对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双向结合。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知识,就推荐学生们去看相关的历史著作,在检查中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只是匆匆浏览,而有的学生看了教师推荐的书目以后收获颇多,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阅读感受,教师就要把这些行为都纳入考量范围。除此以外,评价方式还应当对学生进步和努力做出肯定,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表现和最后的历史测验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做出一个综合的测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误区绝不仅限于笔者提到三类,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会走入一个教学误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及时纠正教学偏误,让学生们真正享受历史课堂,爱上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 房莉.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12)

第7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九歌》

王维中《辋川集》多次引用《九歌》中的词语甚至化用其中的诗句。从这些诗歌来看,王维显然是受到了屈原《九歌》的影响,《辋川集》与《九歌》的承继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神同一的意境模仿。

古希腊神话认为人神同源,所以在西方神话中天神即具有神的智慧又带有人的私欲,人与神可以通婚甚至是生子,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这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我国文学源头中却很少见到。《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诸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一类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集所有美好的因素于一身。《九歌》中的神与我国古代的其他神话中的人物相比上是一个特例,《九歌》祭神之辞多是借巫师之口降神娱神,诗辞中时而是娱神的巫师,时而又是降下的神。即便是神降临,也如世间的女子一般,或是等待赴约的情人,或是与凡人嬉戏玩耍,神充斥着人欲,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同时,在《九歌》中,祭奠场面往往被屈原用香草美人装饰的富丽华贵,“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湘夫人》)百草装饰饰的庭院,芳馨设置的庑门,铺设出湘夫人降临后热闹而美好的场面,既是人间的真实之景,又是帝子降临的虚幻妙境。人神同一的现象在《九歌》中几乎随处可见。

《椒园》一诗是《辋川集》中的最后一首,也是与《九歌》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首。从题目来看,这首诗是写一个种植花椒的园子。古人有用花椒浸酒的习惯,椒浆就是以椒浸制的酒浆,古代多用以祭神,《汉书・礼乐志》:“勺椒浆,灵已醉。”“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每一实词都与《九歌》有关。其中据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中指出:“帝子”出自《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与佳人一起指貌美的女神;“杜若”出自《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是香草的一种;“椒浆”、“瑶席”均出自《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瑶席兮玉,盍将把兮琼芳”;云中君既是《云中君》中的云神,名丰隆。除花椒树是眼前的实景以外,其他都是作者由椒树引起的联想,而“椒浆”是将椒园这个地方和《九歌》联系起来的关键。诗人由椒浆联想到祭祀神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但是这仅仅是作者无端的联想吗?椒园只不过是辋川之地一个小小的园子,王维在诗中对椒园的地理位置、形状大小并未做任何描述,诗人笔下的椒园却是如此的不同寻常。诗人有组织有系统的找出一系列符合情境及诗词章法的词语来组合成新的意境,以一种观赏者的角度看待田园生活,显示出超脱的文人气息。一些诗歌中王维善于把眼前之景变换为想象之景似真似幻。这种意境的创造可以说是对《九歌》的有意模仿。

第二,浪漫主义手法的传承。

王维对《九歌》意境的模仿得益于其对屈原诗歌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传承。楚辞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九歌》中充满了大胆的夸张和离奇的想象,绚烂鲜丽。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i文思奇幻,文采炫丽是楚辞的突出特点。《九歌》繁乱炫目浓重热丽的景象是诗人浪漫主义想象和夸张的结果,这种手法背后世传承。

正如刘须溪评价王维《辋川集》“首首素净”,并不尽是平淡之语,其中不乏奇特富有气势者,这与《九歌》大有关联。《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飒飒秋雨中”的“飒飒”出自《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浅浅石溜泻”中“浅浅”出自《湘君》“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石濑兮浅浅”则是写沙石间流水急溅奔腾之貌。从《惘川图》上看,辋川别业其实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庄园,而其中的一条通往欹湖的小路,王维都能生发出如“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的慨叹,可见诗人用笔之奇。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栾家濑仅是辋川栾家一地山谷的溪水,应不具有“飒飒”“浅浅”之势,但是诗人在此的化用却偏使其波澜壮阔起来,显得煞有气势,涌动出如楚辞中的壮丽雄浑之美。诗人流动的诗思传承着由古而今的浪漫主义。

第三,理想与现实的精神困境。

屈原一生经历坎坷。王维的政治热情也曾覆灭。王维对自己的仕途曾这样做过评价“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翟马牛,苦无出人志。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既寡遂性欢,恐招附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言及自己年少时踌躇满志的求名利,久经宦海后认为做官违背自己的性情,但又害怕受到政治上的牵累,所以与屈原一样心中矛盾重重,而这种矛盾的困境就隐藏于对《九歌》化用的诗歌之中。

《辋川集》创作于天宝三年到天宝十五年贼陷前,当他政治热情减退寄情山水田园之时,看似平静的湖面下面总是暗藏着起伏的波澜。如《辛夷坞》一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木末芙蓉”并不是王维的首创,在屈原《九歌・湘君》中有“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句,“木末芙蓉”应该是出自此句。据马茂元先生在《楚辞选》中说“湘君和湘夫人为配偶,是楚国境内所专有的最大的河流之神”,《湘君》“通篇到底都是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语气”。ii薜荔本是生在木上,芙蓉生在水中,楚辞中“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是说在水中采薜荔,在木末摘芙蓉,暗含因所求地方不对所求未遂,愿望不能实现之意,与下面一句“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决”一道是湘夫人等不到湘君的哀怨之词。那么再来看此时的王维,他为何单单在诗中说“木末芙蓉花”呢?李林甫事件之后,如同湘夫人久等湘君未至般绝望的王维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如今诗人只想过如辛夷花一样寂静安逸的生活,可是即便是这样的愿望,也因一些对政治的恐惧变得遥不可及,处在理想与现实交错困境中的诗人,无法排解自己的忧愁,只能隐藏在诗歌中,因此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淡淡感伤的色彩。

从文化角度来反思《辋川集》和《九歌》有深刻意义。其一,从优美到崇高。西方学者温克尔曼曾经评价古希腊艺术“高贵的冷漠,静穆的伟大”。《九歌》和《辋川集》做到了这一点。《九歌》的美是从原始朴素情节中积淀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辋川诸诗也是作为典型个体的文人对自由生命意识的追求。其二,人神同一的遗落。随着儒学的兴盛,神话在这种主流思想的控制下更趋于教化的功用。古代神话是民间创作的汇集,像屈原这样能够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创民间文学并使之流传下来的人不多见。从《辋川集》中看到《九歌》千年之后投射的影子,让人欣慰。

注释:

第8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7-02

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崇高使命。主席强调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也就是说,挖掘、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做事、做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自主学习、创新性的学习,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需要。

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造出"自主创新性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探究、内化、反思"等四个环节作为主要操作程序的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的含义

"自主创新性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自主创新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2.模式的特征及基础原理的阐述

2.1构建"自主创新性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去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归纳结论,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经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该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1)从教学目标看,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2)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看,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统一"的原则,则侧重于学,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3)从教学策略方面看,重在提倡开放性。这包括在教学方法、目的、途径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4)从教学对象学生方面看,全体学生自主参与。(5)从教学关系看,民主、和谐、合作、创新。(6)从评价方式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

2.2"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础原理的阐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树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的新教学观,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由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

创新性学习理论认为,创造性学习的两个基本观念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超前的表现,着重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使学生能有目的、独创性的学习,而且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积极面对人生。参与性是化个体思维为创造性的社会化功能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它使学生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主动学习,能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创造性学习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必须具备以下的心理品质:要有"不信"和敢于否定的精神,对传统的观念不满足,对现成的结论不轻信;要富于幻想,敢于大胆假设;要有广泛的兴趣,对创造性的活动充满热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概括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记忆力;要有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有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3."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3.1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引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历史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是激化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起重要作用。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十分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开课就使学生入情入迷。

3.2探究(阅读教材,探究研讨)。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和其它资料,自我吸取,初步感知。同时,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模型等课程资源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问题给学生在小黑板上或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教材,渐渐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励学生通过熟读、精读自学教材,自行提出问题。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触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问题提出后,依据学生情况不同分成异质自学小组,每组民主推举一名同学负责,课题组内进行适当分工,组织答辩交流,进行过程评价。

3.3内化(巩固练习、强化理解)。"内化"是学生理解地掌握知识的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创造内化的条件,加快内化的进程,提高内化的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理解是内化的核心,应用是内化的深化。本环节的目标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应用中深化和扩展,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练习题一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基本题到发展题再到创新题,让知识在基本题中得到巩固,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游帅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一中河南新安471800)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18-01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式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应有很好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才能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适应这种开放式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说明,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师生间共同主体意识的注入,历史课程中的研究与探索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位置,成为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学生的意志才能得到体验;只有学生从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在获得的学习成果中,提高了观察力、注意力、感知能力时,探究性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笔者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契机,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贯穿在历史教学中,按照"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原则,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进入了历史课堂。

1.常规课中的探究学习

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编排课堂历史剧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和情感教育。

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征,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商鞅变法、、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和相关史实(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略知一二,但还不系统,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本上的相关内容,鼓励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用讨论、辩论等方式表达出来,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等一些历史人物时,我都先鼓励他们就自己从电视、或网络、或课外书上所了解到的与这些人物有关的一些事来谈谈对历史人物的看法,然后带着不同的观点进行新课程学习,最后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人物进行辩论评价。就在他们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将零散的、尚未具体化的内容形成比较完整、较全面的认识。这种尽量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最大限度上让他们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2.学习与探究课中的探究学习

学习与探究课是新教材中专门增加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在"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中,我请学生对自己身边(家庭、学校、社区)的历史进行调查,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分析、研究、处理有效信息,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真实感受。

在学习历史"社区历史小调查"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和最亲切的生活社区入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而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调查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的全部,也可以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如社区的幼儿园、小学,同时也可以调查自己的母校等等,建议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了解它们对社区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形成对社区过去、现在、将来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社会的发展,也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倡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过程。

3.课外活动的探究学习

第9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传统文学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的嵌入。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之处。其中优秀的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合理挖掘、撷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因子,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传统文学具有深刻性、高雅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1.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现今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而文学具有熏陶、启迪、塑造、促人反思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学问。传统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传统文学中有忧患、进取、创新意识等,对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其次,诗赋、词曲、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蕴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文学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明白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番历炼。一些文学作品满含生存奋斗的坚毅。最后,传统文学中蕴藏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学的教学与传承,有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和诚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经典的感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素质方面作用很大。文学“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进分子的命运”[2],传统文学富有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适合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传统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一定作用。

2.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3]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3.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4]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道德标准、价值理念等,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理性与辩证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学必须采取的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