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王熙凤人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王熙凤人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王熙凤人物分析

第1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王熙凤;性格特征;泼辣

《红楼梦》问世以来,世人对王熙凤的评判非常多,有人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女曹操,有人称之为“胭脂虎”,而又有人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那么王熙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笔者且就《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秀对其进行性格分析

王熙凤是曹雪芹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角色,在读者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她是和美国小说《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小姐有着同样个性,同样才干但命运却截然不同的中国贵族。王熙凤是曹雪芹在一个黑暗的末世塑造的一只金凤凰,是一代豪门望族——贾府的末代总理。她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王熙凤是一个在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形象,又是一个在读者中承担恶名的人物。那么,王熙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随着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和王熙凤作第一次正面接触。

一、 出场“辣”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中国传统戏曲常用的表现手法“马门腔”。曹雪芹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正是用的这种表现方法。他先写后院传出的“笑声”。后院的笑声居然传到了前院的厅堂,足见笑声之大。在礼仪森严的贾府,不是非同一般的人物,绝不敢如此放肆,更何况是女子。笑声过后,便听见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语言泼辣而得体,随便而热情。这究竟是何人呢?曹雪芹并不作交代。这笑声和语声就好比戏曲人物的“马门腔”,钩起了黛玉和读者的悬念。这时,曹雪芹才让王熙凤在众仆妇的簇拥下出来亮相了。这样一笑一语一亮相,王熙凤便给黛玉和读者留下泼辣干练、能言善道的鲜明印象了。

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 未曾迎接远客!’”。她一出场,立刻就引起了初来乍到的林黛玉的纳罕,在贾府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贾母听了此话, 并不生气,而是对黛玉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自然不是“正经”的话,而是玩笑话,戏谑的话,但绝不是讽刺的话,这从侧面看出凤姐深受贾母的宠爱。要知道,被有身份的人骂并不难,被赞不易却也不稀奇,最难的是让人在说笑之中、嗔怪之中觉得自己被平起平坐。正因为她深受封建家族的顶尖人物贾母的宠爱, 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王熙凤的出场, 正像脂砚斋所说: “第一笔, 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 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二、 衣着“辣”

在林黛玉纳罕时,彩绣辉煌的王熙凤已经闪亮登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多多少少能表现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正所谓:衣服是一个人的第二性格。比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但穿的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作家赵树理就是通过衣着描写活脱脱刻画了一个老来俏的“三仙姑”形象。

这段对王熙凤淋漓尽致的外貌描写,特别突出其“与众姑娘不同”:上文写迎春等众姑娘的外貌,着意突出少女的清纯;而对王熙凤却是竭力突出其外貌的妖艳和打扮的俗气。鲜明对比的外貌描写,将当家少奶奶的妖冶、高贵和张扬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所以,从王熙凤的浓妆艳饰、 遍体锦绣上我们不难看出她贪婪、俗气的性格。清代妇女的服饰之美,不贵丽而贵雅,我们都知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美才是最美。而王熙凤恨不得把所有的绫罗绸缎都裹在身上,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戴在身上,王熙凤如此包装自己,正表明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

三、外貌“辣”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通过外形这把钥匙来打开王熙凤的心灵之锁。曹雪芹在 “白描” 完凤姐的妆饰后,又着力刻画她的眉形目态,并且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眼,柳叶眉原本是俊俏漂亮的,但王熙凤的丹凤眼却配以三角,柳叶眉却高吊两梢,她的面相虽然漂亮,但决非温柔敦厚之相,在古代麻衣相法中,三角眼,吊梢眉是奸诈、狠毒之相。由此看来,在“胭脂虎”王熙凤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艳外表下,蕴藏着一个奸诈、冷酷的灵魂。曹雪芹挥动巨如大椽,细似金针的妙笔,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绘出王熙凤不同于众姑娘的个性鲜明的肖像。

“身量苗条,体格。”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而凤姐的 “苗条” 与 “” ,却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而最可怕的是她那威不露的含春 “粉面” 和未启笑先闻的 “丹唇” ,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在小说中, 我们多次看到她 “粉面含春威不露”: 弄权铁槛寺, , 聚敛钱财; 借刀杀人, 使尤二姐吞金自尽…… “丹唇未启笑先闻”则表明了她工于心计、 善于逢迎的性格。 她见人先笑, 但对不同的人, 她的笑也不同。 对贾母、王夫人, 她阿谀、 献媚地笑; 对宝玉、 黛玉、 宝钗, 她热情、 讨好地笑; 对尤氏等人, 她应付、 敷衍地笑; 对尤二姐、 秋桐, 她笑里藏刀, 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 所以, 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 如鱼得水; 统治者宠爱她, 下人惧怕她、 痛恨她。

四、 语言“辣”

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的《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它对人物语言的精彩描写,可谓古典文学中的典范。对此,鲁迅就很赞叹,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的性格来。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正是这样。我们来看足以表现王熙凤性格的精彩“辣”语言有哪些?“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句话精彩在她对林黛玉的容貌是惊叹,而且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她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让人听了很受用。

可是如果只是一味地称赞黛玉标致,那将把同辈的众姐妹置于何地呢?这不是让她们(包括邢、王二夫人)难堪么?当然贾母也不会高兴。于是,王熙凤接着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句话,那才叫一语三雕:既夸林黛玉标致,又讨贾母的欢心,还表明迎春众姐妹本来就是标致的,自然也使她们高兴。真可谓八面玲珑,巧言令色,讨好有术。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圆滑、世故。

说王熙凤是条 “变色龙” 一点也不为过。提到黛玉母亲的去世,立刻假哭起来,但一听到贾母的责备,瞬即又转悲为喜,裸地表现了她的善于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问长问短,又询问下人对黛玉的安置情况,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威;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答复王夫人给黛玉选料子裁衣服的话是为了显示她的精明能干,早有准备,实际上正如脂批所说:“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这就和她的出场一样, 一言一行都是表演, 这表演极富心机, 刻意求工, 可谓 “机关算尽” , 世故圆滑之外又锋芒暗蕴, 令人感喟不已。这样的人物语言描写,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有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之效。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中大权独揽者的机敏与才干,在这里已露出了峥嵘头角。”

参考文献:

第2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4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下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课例逐一分析。

一、切合文章主题的导入

师:同学们,初次见到吉老师吧?第一次见到吉老师,你认为吉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1:是温柔的人。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从你的发型看出来的。

生2:和蔼可亲的人。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2:笑容。

师:外表。你说。

生3:你是一个很慈祥的老师。

师:年纪大了,慈祥。

生4:我觉得您是一个亲切的老师,从您说话的声音听出来。

师:从说话的声音听出来的。

师:是啊,我们第一次跟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他的外表,还有听他是怎么说话的。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就跟我们刚才的话题有关。

正式上课前,吉老师让学生初谈对她的印象,这不是漫无目的的聊天,而是为揭示课题服务,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这种亲切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消除了紧张感和陌生感,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表、语言,很自然地引入课文内容。

吉老师让学生自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全文,用心去体会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并作批注,让同学们把形容王熙凤的词语按顺序写在黑板上,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其中。

师:你认为“凤辣子”是什么样的人?请到黑板上写下你的见解。

请学生在黑板指定位置上写:热情周到、漂亮富贵、能说会道、放诞无礼。

师:我们读着读着,初步感觉她是一个――

生(齐读):放诞无礼、能说会道、漂亮富贵、热情周到的人。

学生对小说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言较难理解,吉老师亲自示范,孩子们对人物的穿着有了感性的认识,还找出了人物的其他特征,还原了王熙凤的特点。

二、指导学法

吉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理解“泼皮破落户”时,吉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借助书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一下“凤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学生读到“放诞无礼”时。

师:什么样的王熙凤呢?

生(异口同声):放诞无礼的王熙凤。

师:那我们就可以把“放诞无礼”这个词写在句子旁边。

吉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心中就有底了,自然会结合课文,用词语写下眼中的王熙凤。事实证明学生自觉找到了“模样标致”“能说会道”“关心黛玉”等词。

在品读“王熙凤美貌背后藏着什么”时,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学生说出了藏着威严。

师:你从哪儿看出“威严”?

吉老师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背后,一方面告诉学生,读名著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深层含义;另一个方面是在告诉每一个学生,学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有不懈的探究精神。

吉老师之后还拓展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部分,这个拓展,不仅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王熙凤,更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读书需要广泛阅读,不能局限于书本。

三、指导作文写法

在体会王熙凤的模样标致时,吉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曹雪芹写的时候先写头,再写颈,后写身上、裙边……”表面上看,吉老师帮学生梳理了内容,其实更重要的是渗透一种作文写法:写人物外貌时,要按顺序写,有条理地写。再如,通过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曹雪芹用对仗的方式写王熙凤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一种写法:以后写人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来反映人物特点。

第3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交际的主体是“人”,交际的核心元素是“听话者”接收信息的反应。因此,成功的交际一定是因为说话者做到了目中有“人”。

一、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心理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支柱人物,用红学家吕启祥的一句评价概括:“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红楼梦》就不成为《红楼梦》了。”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够成为贾府的支柱性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能说会道。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王熙凤硬是凭着她拿捏得当的察言观色、善于揣摩听话者心理的能力赢得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是初见林黛玉,当时在场的还有贾母、王夫人和惜春众姊妹。夸一个人容易,但是扬此也容易抑彼,能够顾此还不失彼的,也只有王熙凤了。所以那一段王熙凤夸林妹妹的话成了经典:“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夸林黛玉只说了三句话,却是一石三鸟,把在场诸位一网打尽,说得个个心里像刚让暖水包熨过一样熨帖,顿生高兴之情。其一、林妹妹高兴。初进贾府的林妹妹是处处留心,小心谨慎,忐忑不安,亟需贾府之人对其认同。“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王熙凤是直抒胸臆,一个“竟”字,热辣辣地表现了对林黛玉美的赞叹。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从这句话中接受到的信息不止是王熙凤对其美貌的夸赞,更重要的是言语背后传递王熙凤对她的喜欢和认同,自然是心生欢喜。其二、老祖宗也高兴。贾母对于少失母爱的林黛玉自是怜爱有加。外孙女初来乍到,就被人称赞,心里自然多了一份安慰之感。其三、惜春姊妹高兴。如果王熙凤只说第一句话,不说第二句话,无意间就犯了扬此抑彼的错误,把惜春姐妹得罪了。王熙凤一言出口,也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贬低了三春。但王熙凤的聪明就在于她能及时领悟其言后的消极价值,所以及时补上了一句。连来了两个“竟”: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两“竟”及时地传递出对“三春”大家闺秀气质的赞叹之情。既安抚了三春的情绪,又更上一层地夸耀了林黛玉的风度。王熙凤这两句话烘托了喜庆的氛围,但王熙凤这时却话锋一转,适时地由喜入悲,因为黛玉此番前来,并不是寻常的走亲访友,而是因为母亲的故去,所以,深谙人情世故的王熙凤及时地说了第三句话,“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及时地把话语中心引向了老祖宗,夸赞了老祖宗的不偏不倚,也传递出她对林黛玉的怜爱。

二、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性格

说话要有对象感。一句同样的话,因为听话者性格的迥异,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就截然不同。项羽当年完全有着生的可能,却为什么选择了死?项羽之死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疑团,关于项羽之死的猜测至今也未停止。有人认为项羽死于形势突变所导致的绝望心理,也有人认为项羽不敢面对现实,还有人认为是项羽的英雄主义作祟。尽管意见各不相同,但纷争的焦点全集中于项羽的身上。

如果从言语交际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还有一个小人物对项羽之死该承担很大的责任,那就是乌江亭长。

当年项羽带兵杀到乌江边上,虽然只剩下了20几个士兵,但是他依然有突围以图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何况当时乌江亭长已经“移船待”,项羽完全有突围的物质条件。事实上,对于渡江东向,应该说项羽也早有心理准备。据《项羽本记》记载,在乌江突围之前的垓下之围时,项羽已经经历了兵少粮尽,四面楚歌的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抛弃八万大军,只带八百骑突围,一路拼杀,至于乌江边,“乃欲东渡乌江”,说明他本来早有东渡以图东山再起之意,并不像他自己自刎前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但为什么项羽准备东渡,却最终选择了自刎?这其实与乌江亭长的劝慰相关。乌江亭长移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乌江亭长此番话语,本是出于好心,但我们站在项羽的立场来听一听,看看项羽听出了什么?“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出身武将世家,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以直取道,杀身取义”的价值观,凡事不肯拐弯;加之性格中固有的爱慕虚荣、自负自傲、敏感多疑的特征,使得项羽对乌江亭长的话产生了误读:江东虽然只有方圆千里,比不上昔日的“王九郡,都彭城”,但好歹也能称个王,您就委屈一下吧。毕竟今非昔比,凡事将就一下吧。这对于持“以直取道,杀身取义”价值观的项羽而言,无疑是一记羞辱,等于在他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士可杀,不可辱。所以,连一丝犹豫也没有,他当即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怜”一“愧”,是乌江亭长这番话在项羽心中的真正感受。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正是乌江亭长犯了不注意交际对象性格特征的错,才导致了项羽的乌江自刎。倘若换了刘邦,乌江亭长的这番话所达到的效果必然截然相反。因为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委曲求全,认定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同样的话在刘邦听来,接受到的信息一定会是亭长的体贴、关心。所以,看病要对症下药;说话,也要摸准听话者的性格特征。

三、说话要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

第4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第5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第6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46-03

[作者简介]罗春玲(1981―),女,广西来宾市人,硕士,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广西普通高中改革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第7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歌,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请举手。(很多人举手)

师:看来绝大部分同学看过,喜欢的请举手。(少数人举手)

师:寥寥无几啊。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十几人举手)

师:喜欢读的同学请举手。(一人举手)

师:看样子其他同学都不太喜欢,为什么?大家知道《红楼梦》可是古典名著啊,哪位同学谈谈你不喜欢的原因?

生:没意思,尽是吃饭、聊天,不过也许我没看懂。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实在,也很谦虚,觉得《红楼梦》像是在拉家常,东家常,西家短的。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很多人举手)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选段《林黛玉进贾府》,看看他们是如何拉家常的。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嗣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明日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随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归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它的。”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情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己,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林黛玉进贾府不过就是说了两句家常话,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琢磨,从这几句家常话中能不能说一下你对林黛玉的印象。

生:细心、多虑。

生:聪明、机敏。

师: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如果说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话,那么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怎样?

生:掌管家务,握有实权,地位非常高。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鬓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师: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

生:笑着出来的。

师:笑着出来的,并且说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场所有的人是什么表情,文中用了这样一个词"敛声屏气"。林黛玉这时候会不会这样想啊:“这个人怎么这样放荡无礼啊”,按大家族的礼数,这样放荡无礼的人,贾母肯定会骂她,那么我们从文中能不能找到贾母骂她的句子啊?

生:找不到。

师:那么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师:看样子贾母非但不讨厌,还很喜欢,是不是?

生:是。

师:贾母和一个晚辈开玩笑,用玩笑的语气表达了对王熙凤的喜欢,贾母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宠爱的人地位自然高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人出场以后向林黛玉说了些什么话,我们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王熙凤、贾母,分角色为大家朗读一下,请这两位同学酝酿感情进入角色。

生甲(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生Z(贾母):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世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就是了。

生甲(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点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

生乙(贾母):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生甲(王熙凤):“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请坐,刚才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这段对话,想请扮演王熙凤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读王熙这番话的时候很娇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因为王熙凤是贾母面前的红人,且是晚辈,仗着贾母的疼爱,对贾母有一点撒娇。

师:你从王熙凤的话里还读出了撒娇的味道,很,很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番话有几层意。第一层,她夸了谁?

生:林黛玉。

师:就林黛玉一个人吗?

生:好像不是。她既夸了林黛玉很漂亮,又夸了林黛玉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所以把迎春、探春、惜春她们也都夸了,夸了这几个孙女自然也就夸了贾母。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夸到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那她夸了大家之后又怎么样呢?

生:在林黛玉面前掉眼泪,但当贾母说不要让王熙凤招她的时候马上就又转悲为喜,说自己该打该打,挺虚伪的。

师:这位同学还品到了王熙凤的见风使舵、虚伪。那么第三层,王熙凤关照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来告诉我",这话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她在贾府中握有实权。

师:你们看看王熙凤,她几句话真可谓滴水不漏,既照顾到了所有的人,又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大家想想,这体现出她怎样的个性?你喜不喜她?喜欢的请举手。(有3个学生举手)

师:我想请同学来说说喜欢她什么。

生:会说话,会做人。

师:还有谁要补充?

生:处事圆滑老练,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这就是贾母喜欢她、家中的事都由她来处理的原因。

师:好的。看样子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你们。那么还有这么多同学不喜欢,能不能也说一下理由。

生:泼辣、虚伪,悲喜转变的速度太快,可见不是真心。

生:我也觉得她很虚情假意,把话说得很周到,让每一个人都舒服,这说明并不是为别人着想,而是为自己。

师:是的,恐怕有同学还会用其他的贬义词来形容她,比如欺下媚上、阿诀奉承、圆滑世故,等等。但可能也有同学会用褒义词来形容她,比如精明能干、果断老练,等等。我觉得在咱们今天小说节选的这部分恐怕找不到一个很恰当的答案,不如以后有机会读整部小说的时候再做定论,那样会更好些。

师:不论是林黛王还是王熙凤,我发觉她们都很会说话,语言非常得体,这里我有个问题:她们说话如此得体,恰到好处,主要是注意到了什么?

(讨论3分钟)

生:说话的对象和环境。

生:还有身份和地位。

师:非常好,我来补充点,就是说话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高中阶段有一个知识点,也是对我们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做到语言得体。

师:文中除了林黛玉、王熙凤这两位主人公的语言非常得体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他是谁啊?

生:贾宝玉。

师:那么贾宝玉说话得体吗?觉得他说话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觉得不得体的同学请举手。(部分学生举了手)

师:咦,还有一部分同学保持沉默是什么意思。要有自己的观点啊,是不是?我想先请认为贾宝玉语言不得体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太顾及别人的想法。比如他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说没有时他就把自己的玉摔了,让黛玉很难堪。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一见到林黛玉就问黛玉是否有字,当黛玉说没有时就要给黛玉送字,也很不合适。

师:啊,古人的字不是随便取的,要么父母师长赐题,要么自己取。而宝玉第一次见别人就要送字,并且还说了一段送字的缘由,显得有点轻浮,是不是?在一出场时,林黛玉初遇宝玉,宝玉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这话得体吗?

生:不得体。

师:你看,贾母这个时候说了"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这可又应了王夫人说的,宝玉有时疯疯傻傻,有时有天无日,只休信他。同学们,他怎敢如此胡说呢?

生: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

师:是啊,如果说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宝玉就是贾府的小祖宗啊!

师:从这番话里,你除了看出宝玉身份高贵之外,还能看出他什么个性。

生:蔑视功名利禄,放荡不羁。他一看林黛玉没有玉,自己也把玉摔了,在这一摔之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并且在给林黛玉送字的时候,对古典知识信手拈来,可见他很有才气和灵气。

师: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纯真聪慧。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贾宝玉会说话?

生:贾宝玉送林黛玉字,夸林黛玉像仙人一样,很会讨女孩子欢心。

师:我看不止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这一处,贾母要把宝玉安排在自己的住处,想把黛玉单独安排在碧纱橱里,宝玉想和林黛玉住在一处,又不好直白地对贾母说,宝玉是怎样说的,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师:你看这话说的,让贾母是不是心头一暖啊,真是没白疼这孙子,一点小事都处处考虑到自己,其实宝玉是想和谁在一起啊?林黛玉。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家常话有意思吗,能品出些滋味来吗?

生:有意思。

师:同学们,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个性是协调统一的,有这种个性才会有这样的语言,而通过这种语言又能展示人物的个性,同时这些人物的语言又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而且这些人物的语言不论得体与否,都展示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不是他们自己语言,而是作者的语言,是作者让他们这样说的,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和功夫,好的语言可以使人明形象奕奕生辉。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语言得体不仅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还关乎人的生存能力。我希望大家做到不要圆滑世故,但语言要得体周全。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语言训练,在《红楼梦》第96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示幻灯资料)

一日,黛玉早饭后带着紫鹃到贾母这边来,一则请安,二则也为自己散散闷。出了潇湘馆,走了几步,忽想起忘了手绢子来,因叫紫鹃回去取来,自己却慢慢的走着等他。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黛玉煞住脚听时,又听不出是谁的声音,也听不出哭着叨叨的是些什么话。心里甚是疑惑,便慢慢的走去。及到了跟前,却见一个浓眉大眼的丫头在那里哭呢。黛玉未见他时,还只疑府里这些大丫头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所以来这里发泄发泄,及至见了这个丫头,却又好笑,因想到:这蠢货有什么''''情种,自然是那屋里作粗活的丫头受了大女孩子的气了。细瞧了一瞧,却不认得。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讲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犯不着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鬟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道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要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一句,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儿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道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燥。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我出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到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

请大家推向一下,黛玉这时候会说什么呢?注意考虑黛玉的性格、身份、地位。

生:宝玉还是和她好了……

生:那倒好,也很般配呀……

(哄堂大笑)……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你别混说了。你在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吧。”

她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因为他面对的是傻丫头,傻隐隐约约丫头这番话并不是有意说给自己听的,而自己无意之中听了大家要瞒她的话,她不能哭,也不能冲着傻丫头发脾气,更不能去找贾母理论,为什么?

第8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红楼梦》;理财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3-02

本文试以《红楼梦》中王熙凤、探春的理财观与理财方法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事前规划,编制预算;理性消费,合理计算;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管理钱财,生财有道理财观念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培养财务规划意识,学会记账编制预算;优化消费结构,理性消费,崇尚理财;巧用可贷款资金,圆大学梦;养成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消费习惯;开源节流,学会投资性理财等生活理财技能的培养,推动和谐理财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一、贾府人物的理财观念与方法简析

1.事前规划,编制预算。在《红楼梦》13回,贾珍、邢夫人、王夫人等合议聘请王熙凤担任总会计师坐镇宁国府,协理秦可卿的丧事内务,王熙凤根据宁国府具体情况发现了五大弊端,作出了事前规划:“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1]。这样,王熙凤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彻底明晰的经济活动分析,把人事加以梳理,职责分明,精打细算,建立健全经济预算制度,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2.理性消费,合理计算。在《红楼梦》第27回,探春向宝玉说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几样来。”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几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1] 从这里可以看出,探春与宝玉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财文化观念。探春使用的是自己节约下来的零花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字画、柳枝儿编的小篮儿、真竹子根儿挖的香盒、胶泥垛的盆炉等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工艺品,但宝玉使用的钱,不但不是自己赚得的,一开口就是几百钱,几百钱拉两车工艺品来!由此,至少可以看到探春有三点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1)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树立高尚的消费动因,平时注重积累零花钱;(2)用自己积累下来的零花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3)花钱不多,但品位高尚,要么就是字画,要么就是饰品、用品,陶冶情操。

虽然同是出自豪门,但由于自身文化差异、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不同,导致探春与宝玉的消费动因有着明显差异。当然,大观园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堕落成像薛蟠、贾蓉那样没有理想,只知挥霍钱财的纨绔子弟;像贾芸贾蔷那样,“找了几个朋友吃个车箍辘会,甚至聚赌,把个荣国府闹得没上没下,没里没外”的享乐主义者,但也不乏探春、黛玉那样的有着高尚的消费动因,理性消费,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钱,浸透浸淘自己高雅的理财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理财思想境界的修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他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有质的飞越,才能打造出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个人理财文化理念。

3.白手立社,巧借资金。《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宝钗李纨等兴致盎然,提议立一诗社,但苦于没有钱,《红楼梦》第45回中,探春笑着对王熙凤讲“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例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儿笑道:“……我不入社花几个钱,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么?……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的做会社东道。”[1] 王熙凤虽不作诗文,但也捐了些银子,立了海棠社供雅士们作诗起兴抒情,圆了她们的愿望。

4.反对铺张浪费,利旧利废。从贾府人物个体角度看,探春可以说是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的积极践行者。在她“财政大臣”伊始,就对财政开支上的三种宿弊开刀,第一刀砍的是自己舅舅不合理的丧葬补贴;第二刀砍的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公子小姐们重复支付的月钱;第三刀则是改革大观园的管理办法和副业收入分配办法,以调动园中众婆子的积极性,做到增收节支。此举引起了广泛影响,将节约理念落到实处,驱除贾府存在已久的铺张浪费宿弊。

《红楼梦》中利旧利废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是凤姐把库存已久的布料拿来做棉纱袄里子,证明王总会计师已带头勤俭节约;贾母还表示用它做床帐,起到了表率作用;三是将剩下的库存布料为丫头们每人做一件夹背心,既避免了原材料陈旧浪费,又为丫头们改善了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贾府女人们树立了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好榜样,挖掘物品的潜力,利旧利废,降低损失。既提高了贾府管理能力,又降低了资源浪费。

5.管理钱财,生财有道。《红楼梦》中,理财方面的精明者莫过于王熙凤了。“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王熙凤,比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有着更高的才干,把自己的私房钱经营得有滋有味,一年赚了上千的利钱。不过,王熙凤的投资主要是通过钱庄进行的。打时间差,盘活闲置现金资产,将钱用于投资获取收益。王熙凤去放债的本钱,一是克扣丫环们的月钱,二是预支和迟发丫环们的月钱。袭人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太太屋里还没放,是为什么?”平儿见问,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1] 由此可以看出,凤姐并没有让钱闲着,而是存到外面的钱庄等机构进行放贷获利,盘活“闲置资产”和现金,王熙凤通过这种手段获得的利益相当丰厚。王熙凤到底放贷成果如何?平儿透了底儿:“他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又放出去,只他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1]

通过王熙凤盘活资金,获取收益,我们可以收获到的一点——投资让钱滚起来!当然,高利贷、典当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主流融资渠道了。李纨说王熙凤“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现代人虽不必如此,但让闲置的资金活起来,却是完全应该的。而让钱“滚起来”,就是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投资渠道、投资项目或者理财产品。

二、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理财技能的启示

1.培养财务规划意识,订立理财目标。人生需要规划,钱财需要打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有关个人理财的俗语。规划好自己的财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记账与编制预算。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记账就像女人每天擦口红,对于男人来说,记账好比每天出门前擦皮鞋。”擦口红也好,擦皮鞋也好,记账这种好习惯将帮助我们了解花费去向并改变生活状态。记账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传统的用小本做笔记,记下生活开支的点点滴滴;Excel表格也很具有实用性;网络上还有免费的家庭财务软件,操作简单,考虑周全。

2.优化消费结构,理性消费,崇尚理财。财富是水,如果你不筑一堤关闸,它就会流失一点不剩。所以花钱必须要理性,控制开支。大学生时代应遵循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这一原则,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避免盲目消费与随意消费。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对大学生生活理财意识具有积极作用,用零花钱参加精神文化活动,譬如书法班、舞蹈班、学习外语,艺术宣讲会……培养自身高尚的理财文化情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3.巧用可贷款资金,圆大学梦。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财务状况较为紧张,不妨申请助学贷款,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在中国,助学贷款有两种,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性助学贷款。而且自2005年各家商业银行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对象不限,凡是在校大学生都可申请。银行这一贷款创新,不仅可以圆你的大学梦,并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提供贷款创业,创造理财空间。

4.养成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生活习惯。当今大学生有很多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一味追求高档次,盲目攀比,不喜欢食堂饭菜就下馆子,不喜欢寝室混住,就在外租房子。作为学生,要树立勤俭意识,应该把钱还在该花的地方,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开源节流,正确认识与实践投资性理财。所谓财商,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金钱及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它是由观念、知识和能力三个层次所构成的。[3]大学生正确认识财富、获取财富与管理财富。

大学里消费都很高,对很多学生来说,钱不够花。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呢?在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与设计基础上,可以找一些“开源”的赚钱渠道,来补贴生活与学习的费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源”的渠道有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家教,兼职教师,撰稿,翻译,导游等,不仅可以减轻父母负担,而且可以锻炼自身获取钱富的能力。“开源”只是让你获取了财富,如何管理你的资金,获取增值收益呢?大学生以生活理财为主的前提下,应该学会一些投资性理财,让自己的闲置资金盘活起来。时下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在股票,基金上小试牛刀,投资没必要局限于股票市场,可适当向其他投资方式倾斜,稳健理财,养成定期投资的习惯才会最重要的。再者,我们应将生活保障与投资增值合理分开,投资增值是一种长期行为,目的是使生活质量更高,但不能因为投资而降低身生活质量。投资资金应该是正常消费以外的资金,这样自己才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

三、结语

《红楼梦》中作者描述的当时社会进步的理财思想,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借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培养正确的理财观,掌握必要的理财技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经历一定的理财实践,对自身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9-413.

第9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琵琶行》 对比教学

《琵琶行》是白居易广为传诵的名篇。诗中以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引发作者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无限的天涯沦落之恨。作品借人抒情,托人言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据此,我在教学该诗时,特别注重三组对比教学设计。

一、琵琶女与王熙凤人物出场对比

王熙凤和琵琶女都是艺术作品中人物出场的经典典范。一个描写直接,一个渲染婉曲;一个得意有加,一个失意有余。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描写。王熙凤的这句话耐人寻味:从表面意思看,是为了向贾母和众人道歉。但仔细想想,黛玉是贾母的亲外甥,母亲去世后外祖母传书带信要黛玉来投奔贾府,贾母自然对此极为重视,应该早已安排迎接。而熙凤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严肃的场合竟然敢迟到,还敢“放诞无礼”,大声喧哗,肯定有其深沉的含义:显示她和贾母的关系非同寻常,突出自己在荣府中的管家地位,飞扬跋扈,大有小人得志之嘴脸。

琵琶女的出场就决然不同了。她年老色衰、孤独失意。自然不像王熙凤那样风光无限。作者极尽笔墨,采用“化直为曲,婉曲有致”的出场描写。作品一开始,便对自然环境进行渲染描写:地上的寒江、高空的秋月、岸上的枫叶和水边的勾画出一幅萧瑟低沉的秋夜送客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落寞凄清孤独之感。失意之人,何等悲怨?清歌不起,管弦不在,只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悲凉心情,这自然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情节上的铺垫。在主人和客人黯然神伤、相对无言、即将悲伤地分别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这无异于“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这里作者也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但这种写法明显不是琵琶女出场的主要技法。因为对于琵琶女身在何处,作者并没有直接和盘端出,而是继续“化直为曲”,“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姗姗而出。

通过以上教学对比分析,人物的出场、形象的凸显、人生的际遇和情感的渐染自然折射到学生的心田,彰显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对比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直接描写来描绘琵琶女的高超演奏过程。先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转轴拨弦三两声”,区区几字极显演奏之娴熟;而后“弦弦掩抑”极写曲调之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极写行板之舒缓;“拢”、“捻”、“抹”、“挑”极写弹奏手法之多变;“霓裳”、“六幺”极写乐曲之丰赡。尔后诗人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把音乐幻化成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水流冰下的丝丝幽咽,甚至“无声胜有声”;还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流畅到凝滞、细弱到无声,急风暴雨再到最后的戛然而止,诗人不惜笔墨,正面渲染,把音乐的形象描绘得视觉分明、淋漓尽致。

《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主要运用间接描写来描绘音乐的效果。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通过白云凝滞、乐逗秋雨、香兰欢笑、芙蓉泣露、老鱼跳波、瘦蛟狂舞、湘娥啼竹、素女发愁、玉碎凤凰、神妪学篌、吴刚入睡、玉兔身湿等形象地彰显了李凭的弹奏技艺之高超,可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同是对音乐的描写,虽用笔不一,但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这实在是大家的风范。神来之笔,值得我们认真对比品读。

三、琵琶女身世的前后对比

琵琶女青春年少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诗人一开始就用“善才服”、“秋娘妒”从一个侧面刻画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传神。再从“五陵年少”、“红绡无数”方面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再现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绔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今青春不在,“门前冷落鞍马稀”。年岁已老,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何等悲催。更可恨的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落得个“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落寞。琵琶女过去是娇艳动人,现在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过去是门庭若市,“五陵年少争缠头”,现在却是“门前冷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过去可以和纨绔子弟纵情欢笑,现在却是独守空船、无言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