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工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招标机构责任心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只有几千万,有的几百万,甚至更少,相应地,招标机构按比例向项目业主收取的费也较少,在此情况下,招标机构对小项目重视不够,工作人员有时根本就没有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下功夫认真编制招标文件,而是往往采用模板进行拷贝和粘贴,拼逗招标文件而出现问题就不难想象,有时造成招标文件的内容前后矛盾,评标细则不能体现项目特征。
1.2存在围标串标行为
高职院校工程项目招标,由于标的小,一些企业为了获得中标,无所不用其极。如,有时一家企业花钱租赁多家企业资质参与招标,中标的结果就是同一批人在投标,好坏都是他,只是这次中的是这个企业,下次是另一个企业,但施工队就是同一批人。有时多家企业参与招标,企业之间事前相互串通,有意将报价次低的投标文件做成废标,通不过形式审查,导致报价高的企业中选,而违背了招标的本意和初衷。此类问题,表现在报价上、出错原因方面,都惊人的相似。
1.3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由于项目业主担心监督过严,导致本次招标不成功而再次招标,不仅要增加招标成本,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在此情况下,项目业主向相关监督人员暗示,希望对评审专家的纪律要求不要太严格,只要没有过分的行为就行了。
1.4评审专家业务水平低
评审专家多数是由特定机构,在评标前,从专家库中通过电脑软件随机抽选的懂专业技术、经济、财务的人员组成,虽然这些人员都取得了招标投标方面规定的从业资格(项目单位抽选的业主专家除外),但这些人员的实践经验还待进一步提升,视野和职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评审专家的评审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专家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理解,从而影响评标的结果。
1.5未严格执行杜绝转包相关规定
按照《建筑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凡承包单位在承接工程后,对该工程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不依照合同约定履行承包义务,无论是将承包的工程全部转包给他人,还是以分包的名义将工程肢解后分别转包给他人的,均属违法的转包行为。对派不出项目管理班子或与投标文件所列项目管理班子不一致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有分包的、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分包外的其他分包、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等问题,项目业主怕工程迟迟不开工或为了抢工程进度,有时只得答应中选企业要求。以上这些行为都是违背相关规定的。
2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几点建议
2.1加强对机构的监管
招标机构自身建设是提高和规范市场行为能力的基础工作,因此,发改、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招标机构的监督管理,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学习培训,还要加强机构的检查和考核,纠正只重经济效益,淡化自身队伍建设,坚决杜绝一本招标文件适用于所有工程的现象。要教育招标机构积极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建立针对不同工程类别项目的技术数据库,提高专职人员的知识层面和业务技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程序和标准规范招标活动。作为招标单位的院校业主,也应定期对招标机构重新招标,优胜劣汰,确定多家机构备选。
2.2严格对围标串标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建设部门要对投标企业加强招标投标政策的宣传,让投标企业知晓围标串标是违法行为。相关监督部门,一方面将两次以上违规企业列入不良行为记录,严格限制其在一定时限内不得参与各类工程的投标;另一方面,要对围标串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一旦发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从重从快进行处理,以此规范招标投标市场。省评标专家管理委员会,对出现问题的评标专家毫不留情,“清出”评标队伍,保证专家队伍的权威性、纯洁性。
2.3进一步完善评标室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现场监管和影像资料管理
评审现场管理包括评标室、监标室、监控系统及监控设备设施及数据管理。建设固定的评标室(开标室),并安装相应和监控设备,方便监督部门专人进行监督;同时,监督人员严格按照招标规定和纪律要求,履行监督职能职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并追究相关人中责任,确保招标过程公正公平、阳光透明。
2.4明确评标专家的职责和责任,完善专家管理法律制度
发改、建设等负责监督管理职能部门要定期对林刚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探索与研究取得评审资格的专家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增加评审能力;要教育评审专家认真负责、诚实廉洁地履行评审职责,依法独立评审,对评审结果负责。从2013年1月省评标专家管理委员会对20位评标专家在5个项目评标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通报结果来看,一般就是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暂停评标专家资格一年,暂停期间禁止以评标专家名义参加评标活动”等这样的“惩罚”而已。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仅仅只对投标人与投标人之间、投标人和招标人之间的串通行为作了规定,而对专家串标行为没有规定。因此,要让评标专家对其评标结果负责,立法部门及职能部门就应尽快完善立法和修订管理制度,防止一些评标专家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和人情的干扰,仅仅凭自己的好恶、关系和外部影响评价投标人,甚至滥用自由载量权极端评分,随意废标或是偏袒某些投标人,钻法律的漏洞,而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2.5加强监督部门对合同后期履行监督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通信建设工程定额每隔几年都会修订,或产生补充定额等,所以《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1精选教材
我们早期使用的教材,定额陈旧,工程项目案例偏少,项目案例不够典型,不利于教学。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于正永教师所主编的《通信工程概预算项目化教程》,该教材采用08版通信建设工程定额,适应新标准,新规范,以实际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为依据,嵌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的工程项目案例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适合高职教学使用。
1.2合理组织授课内容。
我们会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先修课程有所区别,选择授课内容并合理组织授课内容,当然对应的教学大纲要求也会不同,教学课时可分为45课时,60课时,90课时等。如果学生没有学过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概预算课程的基础,我们就以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文件编制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的教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样就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章节安排方式,更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高职学生“不愿学习陈述性知识,而对过程性知识学习较快”的学习特点,与过去相比,更受学生欢迎。
2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存在大量的概念,预算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工程图纸等,因此在课堂讲解时,如果全部采用板书,很费时间,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果全部采用PPT讲解,虽然比较节约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教学效果仍有折扣。我们采取了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折中方式,对于陈述性内容,采用多媒体讲解,对于向工程量统计之类的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照图纸,与老师一起思考,进行工程量统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合理利用Excel软件和专业软件
市场上有很多专业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通信企业也普遍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概预算文件。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过早让学生使用软件进行通信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因为一旦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就再也不想用Excel编制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概预算的详细过程,对表一至表五中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刻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在预算定额查找及台班费用定额使用,通信建设工程工程量统计,通信建设工程费用定额的使用等技能训练中全部采用Excel表格,在讲解概预算文件编制时,也采用Excel表格来演示。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虽然速度较慢,但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概预算文件编制的技能训练环节,如果课时充足,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利用Excel编制概预算,利用公式在多个Sheet之间的单元格中建立链接,每个Sheet占概预算表格表一至表五中的一个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Excel编制概预算表格之后,再让学生学习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在经历过采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文件,再利用专业软件编制,学生会觉得概预算编制原来如此简单。
2.3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组教学法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讲解、交流,增强团队精神。该课程可以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笔者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个技能训练相当于一个项目任务,教学步骤如下:1)将学生分组,向学生阐明技能训练任务。2)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可互相帮助,教师给予适当指导。3)学生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并进行自检、互检。4)教师审核每组完成情况,了解技能训练效果。在技能训练中采用这种方式,可减轻教师的辅导工作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好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提高素质的方向良性发展,而差的考核方式则起到相反的效果。《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基本考核方法是:学生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占20%,阶段测试占20%,技能训练占20%,期末考试占40%。出勤及课堂提问纳入考核,对于个别学生自控力较差,沉迷于游戏,逃课或上课玩手机,经常迟到等现象都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阶段考核测试则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经常回顾,复习已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成绩主要取决于技能训练时的表现及报告情况,对学生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期末考核作为一个传统的考核方式,用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非常必要及有效的考核方式。
4结语
1.1工程强度控制
1.1.1配比的选定高层住宅工程施工强度控制主要是控制混凝土强度,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益。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企业应根据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进行级配试验,再根据试验数据和报告在实际施工中对照执行。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实验室配比,确保配比的实际通用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必须严格把好材料的质量关,从根本上确保配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1.2严格的养护制度为进一步保障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就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从主观意识上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综合考虑养护人员、水源、覆盖等因素。同时加强养护期的监督与管理,积极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按照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需要对其强度进行严格的评定,全方位确保混凝土强度,进而保障高层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安全。
1.2工程测量的控制
1.2.1轴线的控制由于高层建筑的特点,决定工程施工多为深基坑大开挖,必须进行全面、准确的现场测量,才能确保工程后期施工活动顺利进行。根据现场的轴线控制点,在轴线控制网点外5m处设置龙门桩,并确保轴线控制桩的稳定和安全。通过经纬仪将轴线投测到基槽内,用50cm钢卷尺对各部位进行放线,比如承台、基础梁、墙体等,并在基坑周围设置轴线木桩,配合小钢尺、拉线的方法,从而控制工程轴线测量的可靠性。
1.2.2垂直度的控制控制垂直度是确保高层建筑质量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施工中关键的环节。施工企业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确定大楼的四个边角柱,并沿着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采用吊线的方式进行立柱垂直度的测量,只有确保垂直度为100%后,才能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并浇筑混凝土。
1.2.3标高线的控制每一层预控轴线至少有4个洞口,对其进行标高定位,辅以多层标高总和复核,采用水准仪抄平,再次审核四点是否处于同一平面,确保标高的准确性。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以及加载等,可能会导致洞口标高失去基准性,必然会对工程施工引测点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楼面厚度,提高标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3工程裂缝的控制从设计角度来看,对建筑工程裂缝进行控制主要是加强地基勘察工作,开挖基槽前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对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合理设置浇带和膨胀加强带,对收缩混凝土进行补偿;在楼板钢筋等设计时,选用强度低、延性好的钢筋,有利于提高楼板混凝土和钢筋结合工作的延性。从施工角度看,应合理的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北方或者夏季天气干燥,工程容易产生干缩裂缝,需要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在其表面覆盖草包、麻袋等,确保混凝土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分,避免裂缝的产生。
2高层住宅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2.1施工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和控制始终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项目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费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将各项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在确保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实现施工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
2.2施工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严格按照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确定质量实施目标,这就需要严格控制施工各个环节,全方位确保工程施工质量。首先选择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根据材料验收制度,严把材料进场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场,从根本上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安全。同时应积极推广和应用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水平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关键部位的施工,比例卫生间、外墙、屋面、楼梯走道等,尽可能将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2.3施工进度控制为确保工程施工活动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结合工程实际特点以及企业综合能力,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并确保进度计划尽可能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以设计图纸为核心,根据合同要求,施工企业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邀请安装人员共同讨论,根据进度计划配置施工人员、周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2.4施工安全控制施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对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因此施工企业应强化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出现的安全问题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时期。同时业主方和监理单位应该共同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业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3总结
关键词:实验技术;职称评聘;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干劲不高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自1994年以来,因辞职、调动等原因离开的有18人,这还不包括那些转岗不再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决困难、待遇偏低是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队伍建设起着杠杆的作用,完善职务评聘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1987年底开始试点、1988年全面铺开,至今有10多年的历程,这项工作对巩固和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名额偏少,职称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每年下拨的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名额偏少。以我院为例,2001年有工程师35人,只有2人获得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讲师14人,却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除去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等因素外,高级职称的名额下拨比例偏少是重要因素,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难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最高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满足不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近年来提高的要求。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已拿到了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副高职称满足不了年轻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评聘不分开,重评审轻聘任目前在许多高校中,聘任制流于形式的成分还很大,不聘任或不续聘的人员极少,几乎有了任职资格,也就等于聘任上了岗,并且一直被聘任到退休,颁发聘任书和签定协议书成了走过场,甚至连这一手续都没有。同时,只要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在工资等各方面待遇也是无条件晋升。这在一段时间里曾起到了激励作用。大家为了评上相应的职称,对照评审要求,找差距,调整自己,向着既定目标靠拢,这种工作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曾经带动了一批人积极向上。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职称到手以后,压力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消失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虚度光阴,特别是在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他们的水平很快就与专业职称不相符合。这种现象在高校各系列职称评聘中普遍存在,实验技术系列也不例外。
(3)职称评审标准与实际工作表现脱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制定一定的标准,可以使评审更具有科学性。作为标准之一的论文或著作,是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的,我校对于申报职称人员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要求。这对于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助长了虚要文章、文章上不给挂名就不愿干工作等不正之风的产生。从专家评审的角度来说,也有”唯论文“的趋势,往往忽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而单从论文的数量上来进行考察和评审。虽然实验技术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评审中对平时的工作考核结果不重视,由此产生了不论平时工作表现如何,只要有文章就能升职称的不正常现象,也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平时考核流于形式。
二、加强职称评聘以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职称问题是高校在职人员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与工资等一系列待遇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职称评审这一杠杆,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队伍,是高校师资工作的重点。为发挥职称的积极作用,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特点,应该做好下列几点:
(1)合理设置高级职称岗位针对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层次普遍提高的状况,除了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外,在职称设置上,实验技术队伍应设置正高职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如:重点投资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设置正高职称更显为必要。这样,可在实验技术人员中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能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也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他们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吸引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投身于实验技术工作,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2)评聘分开,理顺评审与聘任的关系职称的评、聘分离是指在评上职称后,是否马上聘任,要看能力和表现,即使在获得聘任后,还要不断考察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不胜任的立即解聘,使每个人都有紧迫感,都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渴望;同时,其福利待遇是按所聘任的岗位(职位)来确定。评聘分开有助于强化竞争机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助于合理地流动,同时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人员的水平和解决职务限额的矛盾;评聘分开有利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社会化、统一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公平竞争、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有利于聘任制的真正实施;评聘分开更有利于队伍的建设,增强其活力。
(3)坚持正确的导向,调整和完善评聘条件
1.坚持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在评审中,应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引导实验技术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牢固的教书育人意识是对他们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的重点。
2.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与平时的考核工作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制定符合其各自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评审标准;同时,将平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使评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
3.加强对培训和提高的要求为鼓励和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提高,应在职称评审时对人员的培训和再学习有明确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实验员是否参加培训和参加培训的质量应该作为一项评审的指标,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提高,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4)考核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完善
在考核中应坚持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考核宜采取个人自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被考核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
1.对于从事教学实验的人员对从事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的考核应从教学实验所面对学生的数量、面对学生的层次(高年级或低年级)等入手,着重考核教学实验过程的质量。如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对实验步骤进行调整,使实验效果更好,工作起来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实验人员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应用性的课题里,实验人员承担了相当重的科研任务,几乎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考核时,应着重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如文章、经费、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
3.对于从事大型仪器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对大型仪器的服务和管理是否上水平,仪器功能开发率、完好率、使用率是衡量的尺度。在保证仪器完好率的前提下,应当追求仪器功能的高开发率和高使用率,使仪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验员管理上水平对仪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尽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鼓励创新,挖掘潜力,促使他们在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设备使用的新功能。
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建立起一种竞争、激励、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作为民生工程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基于此,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专业人才短缺情况日趋明显,高职院校的水工专业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许多新技术在水利工程设施中不断的推广应用,这又造成了“专业对口但技术落后”的尴尬局面出现。所以,水工专业的高校教改工作,不仅要从教学层面进行技改,也要从专业知识层面进行调整,这就给高校水工专业的教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其出发点是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的,由于前几年高校毕业生集中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所以有的学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以校实习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的名义给学生联系相关的企业进行“组团实习”,在实习期间熟练掌握企业各相关岗位的具体操作流程,在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能抢占先机,希望以此能变相拉动学生的就业情况。这种情况,的确是校方能为学生想到的最好的就业情况了,所以,一些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广泛的学校在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中受益匪浅。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供大于求的专业学生,类似于水工这种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就业的针对性较强,市场的需求量较大,这种“联合办学”的模式仅仅能满足学生具备一个基本的就业岗位。
3.有条件开展“以工代学”办学模式
由于水工专业学生较为抢手,尤其是像高职学校这种,既相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比本科学生擅长动手能力,所以让许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对其趋之若鹜。其实相对而言,既然出现了企业的用工缺口,而学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的话,完全可以有条件的开展“以工代学”的模式,这样既能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又能让学生灵活、充实的完成学业,同时还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以工代学”的模式,需要有足够灵活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这些专业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相关学习知识需要,又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课程编排上的确需要下足功夫。有一个相对灵活的方式就是把学生的集中实习分拆开,尝试进行“学完一门实习一门”的探索。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时候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仔细的甄选,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鸡肋”内容作为学生的基本了解知识就可以了,要把主要的学习任务放在专业基础课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上。当然,这样的专业课程建设也有其薄弱的环节,那就是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用工方向来编配相应的教学课程,这样的话校方受到企业的影响较大,但是如果能从多个渠道或者是多个企业同时入手的话,能大大降低这种影响带来的阻力。另外,在进行这种教改工作的过程中,专业课讲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情况,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精品课程”教学工程,这种精品课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水工专业里对某一门课程“研究懂、学习透”,这样一来,既打造了学校的强势专业课程优势,又能让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有相对于其它学生更具备优势的以免,毕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能应用到的知识也仅仅是在校期间学习的其中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罢了。与其“大而全小也全”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反倒步入实打实的“术业有专攻”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优势。
4.尝试开展“工培助学”办学模式
所谓的“公培助学”模式,是基于企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以企业出资为条件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学习降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费用支出,同时也能满足校方在水工专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投入,看似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这其中也有诸多矛盾点。一是如果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学校制定的相应的教学计划就必须全面的订正,这对于有着严格要求的高校教学大纲而言有一定的压力;二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所需费用较大,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毕竟作为企业而言,要想看到实际收益还得等学生毕业上岗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三是人才流动制约机制不足,企业斥巨资下大力气进行人才储备的培养,一旦这些学生学成之后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于企业的损失而言是较大的,而这种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又不适用相关的人力资源条件对其进行制约。基于以上的因素,这种“供配助学”的模式虽然在实际效果上看起来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实际操作中并不宜大范围推广使用。
5.结束语
学术研究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高职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所以高职课程建设要以职业工作结构和职业工作逻辑为核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有人认为应以“能力为导向”,有人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支持后者居多。实际上,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前者强调以技能、知识为学习目标,忽视了对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后者过分强调就业目标,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特点和独特的规律,高职教育既然作为育人的阶段,必须要遵循育人的根本规律,全面性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规律,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工程造价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一)主要岗位群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对象主要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和政府管理机构等,具体岗位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的预算员和造价员、成本核算员、计划统计员、资料员岗位,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从业范围拓展到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技能型工作,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长为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项目管理师等,从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工程造价工作过程的规律为导向,通过分析主要岗位(群)需要的素质、技能和知识的结构体系,按结构体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程造价课程按照实际工作逻辑顺序安排。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
严格按照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综合考虑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的统一,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1)掌握工程建设程序
掌握工程专业术语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掌握工程造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计量、计价方法,熟悉各专业工程的分类,掌握各种计价定额的组成、分类和使用方法。
(2)掌握图纸识读能力
对工程造价需掌握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基本施工图纸,能正确识读,能清楚掌握设计意图并能根据图纸进行相关计量工作(即发掘出相关计量数据)。
(3)掌握工程量的计算
根据计价规范等计量规则和相关图纸,合理规范的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快速准确地进行工程计量。
(4)掌握工程计价
根据施工图纸,能利用计价工具进行工程造价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编制和审核,熟练掌握规费、措施费等取费标准,进行系统的工程造价计价。
(5)掌握计价软件的使用
根据行业使用软件的情况,熟练掌握新点智慧、斯维尔、广联达等计量计价软件的使用方法;
(6)具有工程造价所需的综合素质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处理职业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排序和内容选择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符合工作逻辑的顺序规律,课程内容具有代表性,难度适宜,尽量减少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重复教学;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新工艺等添加至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结构,按照高职教育的特色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毕业课程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核心,通过标准化工程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全过程工程造价教学课程设计。
(四)教学模式的调整
1.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程造价转涉及大量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材料等实践性内容,要求学生对工程构造及施工图纸有很强的识读能力。因此,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采用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分组学习讨论,实训练习、课后自学等方法。反复学习,加深理解,熟练操作。教师反复讲解,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模拟训练;有针对性地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或简单实际操作。(1)现场教学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施工现场,并请施工现场技术人员配合教师进行教授。(2)实训教学法。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图纸识读,标准化图纸计量、计价,教师进行配合辅导,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毕业和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过程中,将思维创新和技能培养的基本理念贯穿实训全过程;联系校外合作企业,创造校外实训机会,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3)Sdspr教学法。将教学单元按照教师进行项目展示、教师工作过程演示、学生实训模仿、随堂课程实践和课后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动画演示、多媒体素材库、图片库、施工现场照片、BIM建模系统、造价教学视频等各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材料、结构的形象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条件,将工程计价软件、相关文件规定、教案、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等放到网络系统上,便于学生课余学习,降低课堂教学教学容量,同时弥补实践不足的缺陷。不断的对网络内容进行更新,更新内容包括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新规范、新规定等,让学生时刻了解技术前沿。设置网络答疑栏目,由教研室课程组教师定期解答学生问题,搭建师生间无障碍的网络平台,将优质造价资源进行网络共享,扩展学生技能、知识获取途径。
5.技能大赛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赛代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自参加省技能大赛以来,联系两届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名,排名靠前的按照相关政策,可直接自行择校升入本科和奖励资金,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参赛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提升。
(五)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一直强调的是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和职称都有要求。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双师型教师其实是严重匮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从外单位引入困难。高职院校教师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的基础上,同时具备高水平技术能力和高教学水平双师型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精于技术的教师不一定精于教学,精于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于技术。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不应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阻碍因素,近年来,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分工协作,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反而容易做出“精品”。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应是建设“精品”型教师,即能游刃有余的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的教师,不一定要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结语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常为三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管理等核心运作技能,熟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物流专业岗位从事一线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定位大体相同,除了强调德才要求和一线管理人员外,还会着眼于物流大类的某个细分,也即某个培养方向。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从根本上讲,课程体系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存在多种课程体系,如模块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等。
(三)“123工程”
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关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分解、整合为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20个左右中等规模和难度的学习项目、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即“123工程”。所有学习项目来自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来自企业实践和社会热点的部分内容。首先,“123工程”包含着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既包括“讲解——训练——考核”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重点的理念。其次,“123工程”是一个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完成学习项目所需时间、学习难度等分为三个层次,100个左右小型学习项目为第一层次,即“123工程”中的“1”,20个左右中等规模、难度的学习项目为第二层次,即“123工程”中的“2”,3个左右综合学习项目为第三层次,即“123工程”中的“3”,毕业之前,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60%以上的学习项目。最后“,123工程”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在“123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项目类别、学习领域范围等,将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重构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一门课的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单靠某一门课很难挑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对于物流专业这样衍生出来的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而且,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根本问题正在于课程设置,甚至被立项为“精品课程”的那门课本身就可能存在某种问题,从而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悖论。
(二)生源质量的下降要求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突出表现在文化课成绩,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通常处于中等水平。这里并不否认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智力等,而是需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三)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所带来的压力
一方面是90%以上的高职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不足40%(数据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的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物流管理专业还略低于这一平均数。虽然学生未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就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这已经给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何不在花了三年时间学习的专业领域就业?
(四)以123工程学习项目为依托
“123工程”实施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原有各门专业课程的技能点被碎片化、项目化,原本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点还被整合、扩展和延伸,非常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也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便于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企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物流行业的社会热点看似放到那门课都可以,哪个老师都可以讲,其实这些问题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不同专业教师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出发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在123工程的框架之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学习项目,专业教师讲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因为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本身就存在效益背反的现象。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一)项目化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化的学习内容首先是按照项目所需学习时间长短和难度分为三个层次,这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然后进一步设计各层次项目的归类方法与细分标准,笔者建议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学习领域等两个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学习内容的载体分。可以分为设备操作类、设备观摩类、计算方法类、理论观点类、案例分析类、软件操作类、经营对抗类、顶岗实习类、调研类、填单制单类、基本技能类等。2.按照学习领域课题分。可以分为调研类项目课程、企业物流类项目课程、物流企业类项目课程、流程类项目课程、设计类项目课程等。无论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最终都要做到按同一标准分类时所有的项目不遗漏、不重叠,大小学习项目匹配;同时,同一项目课程中的各个学习项目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
(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由于改革过程伴随着不确定性,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本文建议分四步实施,首先,将“123工程”课程体系与当年大二学生现有课程体系并轨实施,在原有课程体系学习和考核的基础上,同步将“123工程”学习项目的考核要求作为考核标准;其次,就“123工程”课程体系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实施方案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第三,选定一个班级,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设置参照班级,以便于期末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根据比对结果,适时做出调整;第四,全面实施“123工程”课程体系,持续进行“123工程”学习项目的完善和更新。
(三)新课程体系的考评标准及考核方法
现实情况下,学生所就业的物流专业岗位是有限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学习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有限时间、精力下,学生可以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比较通用的专业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后,学生可以考虑放弃其中某一部分学习项目,某一门甚至某几门课,只要保证不同层次学习项目的总数达到60%以上,且保证通过。
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1.师资。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现有师资情况,包括师资结构、研究方向、主讲内容等。每位老师应能够独立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配合承担所有项目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这一要求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课程资源。首先明确新的项目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的关系,这也是重构项目课程得到专业教师鼎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便于改革的实施,可以先从专业技能特点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着手,逐步延伸至基础课和方向课,将其技能点纳入新的项目课程,此外,针对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3.实训资源。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而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实施新项目课程的时候,切不可照搬模仿,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条件好的,可以作加法,增加学习项目,条件一般的,可以作减法,学习项目内容不恰当的,也可以作相应调整,总之,不能离开现实条件。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1.转变途径。学习项目的设计离不开物流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框架体系,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也需要获得团队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努力,一是借助外力转变,从校外请高职教育研究专家来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或者带领团队教师到兄弟院校那里求经取宝。二是自我转变,可以采取榜样示范、内部培养、教学体验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观念。2.转变内容。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方面就可以讲得清楚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而不是考倒学生。因此如学生需要,可以向学生公开所有的题库。二是教师的角色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是否通过了某个学习项目,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因此,极端情况下,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申请讲解前直接开始考试,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三是专业教师的团队观念,不能只是上好某一门课,而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经历等都是有限的,单靠某位专业老师的努力是培养不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须发挥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四是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帮学生选择,甚至强迫学生选择,这主要体现在学习项目的选择方面。
(三)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改革是要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实施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做法,对原有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必然给相关人员增加不小的工作量,这些都难免会引起教务管理部门的反感,甚至是否定。针对这一方面,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面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他们能够为专业改革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做好与教务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沟通,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途径为他们争取正当权益,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此外,教学改革团队的教师必须要锐意改革、树立信心、坚守信念,力争尽善尽美的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学习项目的持续改进与更新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学习项目需要持续改建与更新,既包括每个学习项目的题库,也包括每个学习项目本身。要想学习项目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持续更新。这是企业实践和物流行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 质量问题 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在现代建设中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工程一般规模相对较大,工期较长。一般均为跨年工程,有些工程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工期长、规模大、气候及天气条件复杂,加之施工队伍水平、项目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工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以下根据自己的施工管理经验,谈谈自己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质量问题的看法。
1、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问题
地下室防水工程属于隐蔽工程,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过程控制的质量关,但在施工中往往因工期紧,在进行施工时忽略对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尤其目前许多开发商指定专业防水队伍进行施工,造成施工单位对质量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在进行回填土过程中有时对防水进行破坏,但由于工人质量意识较差,不能及时反映给管理人员,便进行回填土隐蔽,带来质量隐患,尤其是在出现渗漏时很难找到漏点。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在进行地下室防水工程时,要加强过程控制管理,提高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把好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关,把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消除。
2、钢筋质量问题
在高层建筑工程中,钢筋的用量很大。多数高层建筑设有地下人防层、设备夹层等,这些部位的钢筋工程较为复杂,另外基础部位用钢量也较大,而且钢筋密集、复杂。
2.1不同钢筋级别钢筋用混
由于钢筋下料后,很难根据外观判断其级别,特别是工程中常用的Ⅱ、Ⅲ钢筋,很容易用混。在施工过程中Ⅱ、Ⅲ钢筋钢筋用错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在每次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检查钢筋混用成为了验收重点,做到Ⅱ、Ⅲ钢筋分区堆放,保证提料、用料准确。在钢筋成型加工过程中,对已经加工好的钢筋做好标识,做好标牌,标牌上应详细写明钢筋的级别、长度、数量、使用部位、合格与否等情况,保证不错用。
2.2钢筋翻样错误造成使用错误
在钢筋下料过程中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其他原因,有时造成翻样错误。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施工图纸及相应的图集,保证翻样准确,保证各部位的钢筋使用正确。
2.3其他分项工程交叉作业对钢筋的破坏
高层建筑由于工程量较大,一般主体工程要求工期较紧,往往采取交叉作业。在钢筋绑扎完一部分后,插入水电预埋管线施工,在水电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已经绑扎完的钢筋造成局部破坏。特别是由于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为了操作方便,往往采取扒、敲、断等野蛮的施工方法,造成钢筋移位较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增加一道工序,就是在浇筑前必须由钢筋工对钢筋进行修整,保证施工质量。
2.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钢筋的破坏
在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往往会对绑好的成品钢筋造成破坏。在剪力墙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剪力墙钢筋比较密集,在进行墙体及露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浇筑工人经常用手扶、扒钢筋,造成钢筋弯曲移位。泵送过程中,由于泵管的碰撞,常常造成剪力墙钢筋整移,或局部变形位移等。对于此项问题只能加强工人的成品保护意识,在浇筑完成后派专人对钢筋进行检查修复,保证施工质量。
3、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构成实体的主要材料,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结构的质量和外观质量。
3.1混凝土裂缝
1)阳台等悬挑结构根部裂缝及顺着悬挑方向的裂缝悬挑结构根部受力最大,当混凝土浇筑后,尚未达到足够强度时,模板支撑产生沉降,根部混凝土随即开裂,拆模后将从根部产生断裂坍塌,若悬挑结构为变截面时,施工时将模板做成等截面外形,而造成根部断面减小,造成根部出现裂缝,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坍塌。施工中要保证悬挑结构模板支设质量,牢固可靠,保证受力钢筋位置正确、绑扎牢固,保证受力钢筋及分部筋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要掌握好接搓面质量及养护时间,尽量减少裂缝出现。
2)楼面混凝土不规则裂缝
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称为温度变形。如果结构不受任何约束,在温度变化时能自由变形,那么结构中就不会产生附加应力。如果结构受到约束而不能自由变形时,则将在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或称温度应力。楼面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由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因素产生的附加应力引起。同时振捣、接搓面质量及养护不及时、应工期紧过早施加外力等因素也会引起裂缝。
3.2施工缝处混凝土质量
1)墙体混凝土水平施工缝
高层建筑剪力墙底部水平施工缝处常出现烂根、漏振、错台现象。由于混凝土浇筑前,不浇筑砂浆,直接灌注混凝土,造成施工缝连接不好;或者楼面不平,使大模板底部有缝隙,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底部漏浆。模板支设或校正不到位,造成一边出现胀模,一边出现错台。
2)楼板施工缝
高层建筑分段施工,段间施工缝剔凿不到位,有的没有露出石子,有的剔凿时不弹线,造成施工缝不直。或者在混凝土浇筑前,清理不到位,施工缝处有锯、木屑等杂物,造成夹渣,使施工缝连接不到位,影响了受力性能,有的还造成楼板渗漏。
3)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施工缝
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因使用钢制大模板造成部分空调板、飘窗板、阳台栏板等不能随主体结构同时进行浇筑,在进行二次浇筑时,对于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之间的施工缝处理不予重视,造成在竣工后交接部分出现裂缝。
3.3混凝土外观质量偏差
外观质量问题主要有:表面有水纹,粘模、蜂窝麻面、裂纹、阳角损伤等。其中表面水纹多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预拌混凝土出厂时间较长,或坍落度太小,工人为施工方便加水造成。粘模多为脱模剂质量不好,或大模板清理不干净引起。表面有蜂窝,是由振捣不充分,未将气泡全部赶出引起。裂纹主要时由于混凝土收缩,或者拆模过程中,野蛮施工,如撬动模板或模板吊装过程中撞击引起。阴阳角不方正,阳角保护措施不到位,或拆模时粘掉阳角混凝土。
4、门窗工程质量问题
门窗是房屋的重要围护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门窗面积一般要占建筑面积的1/4甚至更多,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分项工程。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求开启方便,关闭紧密,坚固耐用,确保其安全性、耐久性和适应性。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门窗不牢固
在门窗安装中,要确保门窗的牢固。高层建筑多用断桥隔热铝合金门窗,一些窗户可以直接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混凝土结构墙体上,一般情况下这些地方安装的比较牢固。在阳台部位,一般两侧的围护墙为轻质隔墙,多为加气混凝土板材隔墙和陶粒混凝土板材隔墙,由于轻质隔墙的密度较小,且有些板材为空心板材,这就给门窗的固定带来很多不便,用膨胀螺栓或射钉固定时往往造成墙体的破坏,有的与墙体的固定不牢固。
4.2门窗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处理不当,引起渗水外墙渗水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固定窗渗水主要是因框墙缝隙不密实和滴水线失效而造成。滴水线做得差而出现反坡,使雨水流入框边,当铝上横框与窗洞口缝隙大而密封不严时,便会顺着缝隙渗入室内。此外,固定玻璃的压条设计不合理,缝隙多,施工时注胶不仔细等,也容易造成雨水的渗漏。
4.3型材受损
门窗框安装施工一般在外墙外保温施工前完成,在外墙保温施工中,高层建筑需要使用吊篮,吊篮的使用经常会磕碰窗框,造成型材受损,型材受损主要表现在氧化膜受损和窗框或扇料变形。另外黏结保温材料和饰面施工中,砂浆经常会粘在窗框上,或者进入型材沟槽内,难以清理,造成型材表面划伤等缺陷。
4.4开启不灵活
影响推拉窗滑动的主要因素是轨道变形,此外轨道内的建筑垃圾如水泥砂浆、灰碴等也势必影响轮子前进。平开窗开启不灵活主要是窗铰变形所引起,如窗铰松动,滑槽变形,滑块脱落等,其次外窗台超高也有影响。
关键词:项目管理合同条款市场经济体系法律法规合同管理
项目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9字诀: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三控制指的是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二管理指的是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协调指的是对外和对内的协调。怎样才能管理好项目?是工程实践中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好合同,就等同于管理好项目。
其实就目前的合同条款及详细程度来看,管理好合同,也就做好了三控制的工作,也因此可以说管理好项目的关键是合同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现了个体工商户,建筑承包商(俗称包工头)作为个体工商户的一类也在那时涌现出来,那时的包工头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什么施工资质,但为什么能接到工程呢?关键是要和建设单位搞好关系,搞好关系一切都好办,也不用招投标,想给谁做就给谁做,资金也有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业主不敢贸然开工建设,所以包工头也不怕业主没钱,只要跟主管工程的有关人员搞好关系,那么合同也不用签,签了也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口头一声令下,开工吧!预付款、工程进度款一分不欠。所以,那时的项目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的施工质量管理之外"主要是人情关系的管理,人情关系理顺了什么事都好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渐健全起来。承接工程需要有法人资格,既要讲施工资质,也要讲合同,于是包工头想了一个办法,改头换面,找一个正规的施工企业做背景,创造了一种存在方式叫“挂靠”,给一点“挂靠费”给施工企业,同时借助施工企业的资质,企业类别承接工程,签合同就盖公司的公章,干活仍然是包工头原班人马,那时的合同也就是草草的几页纸,把基本情况列在上面,双方同意草签了事。签完合同放到档案柜里,履行到什么程度也不用管,能不能接得到工程,仍然是靠人情关系,接到工程之后,怎么干,何时付款,如何付款,都是关系说了算,就算是双方工作中出现分歧,也靠关系来调解,合同只不过是形同虚没,根本不起作用,更谈不上凭合同办事,哪用得着仲裁和诉讼。此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可称之为“关系+合同”模式,重点是关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目标的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套设施也相继建立和完善,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在其中逐渐发挥着作用。建筑市场建立了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实行监理制、招投标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招投标制规定凡一次发包超过300万元的国有投资的工程,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初期的招标标底实行保密,建设单位如果想给某某关系好的施工企业做这一项工程。那么,他可以给对方透露标底信息,使其投标价格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一开标就因报价太高或太低而作废,另一方面,在评标时,甲方及其聘请的监理单位代表的投票权所占席位没有限制,有可能超过半数,那么,他们的投票将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此时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但如果在投标时别的企业做得更好,评标专家的意见都非常统一。那么,关系户落选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关系户即使中标,接下来的签合同工作也不能马虎了事,合同是建设部统一起草的范本,有非常详细的通用条款、专用条款规定,合同的组成文件也很规范。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甲、乙双方,而且还涉及到监理单位,当双方出现分歧意见时,双方都可提请监理工程师做出公正的决断,监理工程师所依据的就是合同文件。如果双方有一方对监理工程师的决断持不同意见时,还可以提请合同文件中的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或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到了这一层次来解决出现的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依据的将是合同和事实,而不是关系。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应仔细研究合同的每一条款,把握理解好合同,运用好合同。此时的项目管理模式较前有了改变,变成“合同+关系”模式,重点是合同。
现在的《深圳市建筑工程招投标条例》比1993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条例》又有了许多新的规定,比如把标底公开,实行低价中标,招标人只占1/3的席位等,最明显的是招标范围扩大到200万元以上,这些规定都充分说明市场正朝着规范化运作,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地操作,关系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减少,软功夫可以少做一点,同时,管理项目得有一套自己的硬功夫:首先经营成本要降下来,建立自己企业定额,才能编制低价而又合理的投标价,才有中标的机会。其次,中标之后合同的谈判是一个关键的工作,要求项目经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超前的风险意识、高超的谈判技巧。再次,签订合同之后是履行合同的过程,建造合同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履行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许多条件都会发生变化,甲方承诺的条件有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实现不了,比如施工场地在开工前交付不了,进度款拖欠等等在现实中是时常发生的情况,乙方承诺的质量也有可能达不到要求,承诺的工期也有可能拖延,这就为合同内的索赔创造了条件。因此,可以说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开始之前就进行了,伴随着项目管理的一步步落实,合同管理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索赔管理作为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穿在项目管理的始终。在合同文本中,有关索赔的条款有许多,主要是关于发包人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而给承包人造成经济损失,承包人可向发包人索赔的种种情况,因此,参与合同的谈判、签订,有助于研究好合同的条款,可以主动创造许多索赔机会,增加合同价款之外的收入。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因为一棵钉子而索赔%’万元,这就是成功的合同管理所体现的价值。
索赔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合同管理,尤其是采用FIDIC合同文本,吃透,吃准合同条款,对成功的索赔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鲁布格水电站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工程,它的合同文本专用条款规定甲方应该提供三级公路通达施工现场,结果甲方只提供了等外公路,承包方日本公司研究了合同,认为这不符合合同约定,可以索赔,索赔的前提是有损失存在,那么怎样计算损失呢,日本人很聪明,他从汽车轮胎磨损程度计算损失,如果是三级公路,轮胎可以走多少公里,如果是等外公路,轮胎的磨损要大得多,跑的公里数自然就少很多,一部车就要多换几次轮胎,工地那么多施工车辆,损失很大,如此一算,甲方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精明,而且精明得有理有据。因此,不得不按照合同赔偿给承包商。
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运作要求更加规范、更加透明,以法治为依据,一切行为依法办事,WTO要求提供的是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人情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将难以发挥其昔日的辉煌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价格、质量、信誉。因此,建筑业企业要想与世界接轨(也必须要与世界接轨,要不然的话只有死路一条)走出国门,参与竞争,或者说,和走进国门的外资企进行公平竞争,都必须把合同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从发展趋势来看,从目前多数都执行我国自定的合同范本,将会逐渐过渡到执行FIDIC合同文本。FIDIC合同文本作为世界通用的建造业合同文本,规定非常详细,对可能涉及到的每一细节都考虑了相应的条款,而且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个新的版本。因此,学习FIDIC合同文本,理解好它的精髓所在
,对我们这些从事建筑工程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