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铁路挂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挂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铁路挂职总结

第1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一、挂职工作回顾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一)思想素质提高了。我是我家的独生女,父母对我偏爱、甚至是娇生惯养,从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时处处都依赖着父母,通过此次挂职锻炼,我自己感觉到变化最大的就是我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我是干着今天、总结着昨天、想着明天,保证自己的工作的连续性、条理性和稳定性,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象的,思想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在家里我也能替父母分忧,承担了家庭的一个重要角色,父母也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

第2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素质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的不断投入应用,铁路职工的业务知识也亟需更新升级,职工渴望继续再教育的愿望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对职工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作为铁路培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和后备力量,代表着职工培训基地的未来,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铁路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成为铁路培训基地的重点工作之一。

以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为例,石家庄培训基地自2005年由原铁路职校、铁路技校、铁路党校合并而成,从事着工务、机务、电务、客运、财会、法律、计算机和党建等学科门类的培训和学历教育任务。从师资的年龄结构上来说,这些教师以40岁以上的居多,基本都是原来从事铁路专业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今后的十几年,这些教师陆续达到退休的年龄,而我基地的教师尚未达到有利于新老合作的梯形结构。青年教师多是近5年来从铁路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多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在本职工作之外担任兼职教师,基本上从未进行过系统的师资能力培训,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基本技能。自基地成立以来,进入铁路培训基地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虽然他们理论知识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资格和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对如何站在课堂上讲课一片空白,只能凭在学校时的印象模仿老师教学。课堂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不强,知识的内容吃不透,难以把重点讲透彻,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专业不对口。近年来,我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近几年分配来的大学生,有近一半的人员是非铁路专业,面对铁路培训基地要培养自己的教师资源的要求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许多大学生盲目选择铁路专业,没有经过认真分析能否胜任这门课程,拿本教材就开始所谓的备课,或是教学模块没有进行合理分配,一窝蜂的选择同一门课程,造成了很多人讲一门课程,有些课程没人能讲的尴尬局面。

3、缺乏实践教学能力。铁路培训面向的是一线职工,面向的是现场实践,特别是现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要培养的是高铁的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学员是带着现场问题来的,希望通过培训后能得到答案,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而这些,恰恰是青年教师所不具备的。他们缺少去现场实习的机会,也没有去现场挂职锻炼的经验,对站段一线的各种新设备新工艺缺乏感性的认识,没有实际操作,只能用书本上的理论牵强解释学员的疑惑,不能真正的给予学员指导。

二、青年教师应要学会的教学能力

1、设计教学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学员。我们在每期培训班正式讲课前,都要对参培学员有一定的了解,年龄,工作岗位,对知识接受的程度等等。其次是教学任务的分析,要把学习者的现有基础和教学目标层次相对照,确定学员处于哪一台阶,还要经过哪些台阶才能达到目标。第三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采取适合学员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观摩、见习、现场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等等。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铁路培训项目众多,有岗位适应性培训,提职培训,学历培训,新职培训等等,虽然类目众多,侧重不同,但总归都是为一线生产服务的,因此铁路上的培训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青年教师都是从铁路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现场知识比较匮乏,所以更需要他们深入现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四新知识,及时关注现场动态和技能要求,切实提高课堂的针对性。

3、教学反思的能力。青年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的能力,通过反思,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意识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发现和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更要学会观察课堂上每位学员的反映,课后主动征求学员的意见,认真总结自己课堂上的利弊,旁听专职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态度,进而查找自身的不足,加以改进。

4、继续学习的能力。铁路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技能更迭的发展过程,吃老本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规章的广泛应用,需要青年教师要主动深入一线现场,了解四新知识,吸收消化四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习教学方法、教姿教态,教师的师德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多措并举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组织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根据培训基地青年教师非师范专业出身,缺乏授课经验的特点,培训基地要安排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备课,授课,辅导,结业考试等环节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以老带新的局面,帮助青年教师初上讲台的紧张心理。

2、组织说课比赛,提升能力素质。为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培训基地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点评。对青年教师的教案、课件制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姿教态,对于优势和特点要加以肯定,增加青年教师的信心,进而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对于不足的方面,则加以认真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方向,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公开课观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培训基地要定期举办公开课观摩活动,请骨干教师授课,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进一步强化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更加熟悉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动态补充和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骨干教师的教学备课,课堂把控能力,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认真总结和吸取经验,找出自身不足,以实现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

4、开展系列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局属职工培训基地培训能力水平,培训基地要从完善制定拟人班组长、班组长轮训、新入路职工强化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重点培训项目入手,加强能力建设,加强铁路专业师资的培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提高培训办班水平。加强以年度之交论文成果评审表彰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建设,鼓励职教师资积极开展培训理论、教学教法研究,不断提升全局培训师资整体素质。

第3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一、2006年度区域融合发展工作情况

2006年,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方针,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合力加快某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构建和谐某,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兵地融合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成立了以地区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某地区、某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高起点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按照某城市总体规划,将原确定的3.5平方公里和312国道以南、北郊路以北、育英路北上沿东河坝至啤酒厂、连益寿路以西至七一路的2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确定为大营房城区一期开发控制范围。在大营房城区建设税收政策方面,确定了“自2006年开始,大营房城区新增税收,前五年以补贴方式全额返还,满五年后新增税收部分按照6:4比例分成”的分配方式,赋予了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有效增强了某参与某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平衡电力供求。地方积极协调某电力公司实施增容扩能工程,并以优惠电价支持某各农牧团场发展;改善红光工业园区电力设施,为兵地共同实施20万吨聚氯乙稀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去年10月份,某黄山东铜镍矿因输电线路突然出现故障,造成了安全系统尚未健全的2号、3号矿井共有10名矿工被困井下,地委、行署积极协调电力部门连夜抢修线路,想方设法组织开展营救。经过兵地双方共同努力,黄山东铜镍矿被困井下的10名矿工安全脱险。四是抓好道路建设工作。协调解决了312国道至红星一场全长17公里的国新路工程涉及的电力、电信线路拆迁、路政接口及沙石料采挖等相关问题,有力支持了某油路通团(连)工程的顺利实施。某认真配合协调解决了哈若公路工程建设中涉及火箭农场民房拆迁、机井、水渠、林带、土地征用等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五是加强兵地相互学习和交流。某组团对某广东工业园区、新疆双合碱业公司、金双猫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地方工业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地区也组织县(市)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到某观摩其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情况,促进了兵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六是进一步强化兵地联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兵地联调机制作用,解决了兵地部分基层单位、群众之间的纠纷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区域稳定。七是兵地双方分别选拔40余名干部互派挂职,充分发挥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兵地间的业务、信息沟通,推进了兵地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二)铁地融合工作。一是全力支持铁路系统体制改革工作。本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配合乌鲁木齐铁路局做好某铁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好铁路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的相关问题,铁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职能和644名离退休人员已顺利移交地方管理,确保了铁路系统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强铁路运力协调工作。针对某铁路办事处成立后,不再承担运输车皮计划及装车职权的新情况,地区迅速成立以地委、行署领导任组长的区域地产品铁路运输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地产品铁路外运协调机制,积极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对接,疏通联系渠道,缓解地产品运输难问题,最大限度确保了地方及某硫化碱、纯碱、铜镍粉以及农副产品等重点地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地区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66%,促使了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2005年,共为区域重点工业企业争取铁路车皮3552个,其中,增加的计划外车皮达1300余个,铁路支持煤业集团完成煤炭铁路外运284万吨。同时,积极与乌鲁木齐铁路局协调沟通,自2005年6月15日开始,铁路部门每天为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n949旅游列车车票,方便了来哈宾客出行。三是积极配合铁道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工作,全力支持兰新铁路线峡口—小泉东、尾亚—思甜两段共50余公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建设,确保了提速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铁地联手共同实施和创建“平安大道”畅通工程。驻地各方按照“以铁路安全畅通为中心,强化执勤巡逻,加强基础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强化群防群治和提高防范能力”的要求,着力加强铁路沿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兰新铁路线护路联防工作,有效确保了千里铁道线的安全畅通。协调某、某市支持铁路工务段在某辖区内铁路线下立交桥涵两边架设限高杆,并减免了相关费用,有效保护了铁路桥涵等重要设施。四是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区域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铁路部门将由地区制作的某宣传音像碟片,发放到途经某的各次列车上播放,提高了某的知名度,促进了某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油地融合工作。一是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加大对以三塘湖盆地为重点区块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使吐哈油田公司在该区域取得了重大勘探发现。二是顺利完成吐哈油田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为吐哈油田实现主辅分离,谋求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照“政府强力指导、企业分轨管理”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吐哈油田协助政府开展有偿解决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一次性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2500余个,与石油新城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下岗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三是全力支持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某段工程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用、水资源使用等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积极建立健全西气东输管道安全防护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某区域内油田及输气管道生产秩序,确保了吐哈油田及42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线的安全畅通。六是支持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能源公司在白石头乡、星星峡镇、南湖乡等地增加了石油工业产品销售网点。

(四)煤地、矿地融合工作。一是煤地双方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工作,为保护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为煤业集团水源地(柳树泉)引水管网及水源地的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煤业集团做好沙墩子、沙儿湖煤田勘探及钻井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煤业集团完成矿区道路改造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协调煤业集团解决梯子泉至红山口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协调乌鲁木齐铁路局及某办事处共同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年产6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基地铁路专运线及货场的扩容建设;解决了工程扩能改造用地、电力配置等问题。四是协调某电力公司、某解决了雅满苏矿业公司球团矿输电线路穿越火箭农场耕地问题,为球团矿一期60万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五是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加强雅满苏矿业公司各矿点加工生产企业输变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用电的合理化。配合雅满苏矿业公司完成了天宝公司选矿厂改扩建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六是积极协调地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对区域矿山的开采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矿山开采行为,为矿山开采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七是积极支持双合碱业公司年产20万吨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加强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的协调联系,为双合碱业公司争取铁路运输车皮计划,并将该公司与某煤业集团公司、协力棉纺公司一起列为乌鲁木齐铁路局铁路运输大客户,有效保证了公司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八是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最大限度解决电信、铁通、金融、保险、林场、气象、伊吾马场、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烟草公司、植物检疫站、地质六大队、有色金属七0四队等驻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立由区域各方组成的“某区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认真落实《某区域内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意见》,抓紧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完善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节水建筑、节水设施、节水农业、节水工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特别是某坚持挖潜增效,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近20万亩,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缓解了供水矛盾。二是区域各方共同出资出力,全力配合支持312国道、303省道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确保了该项工程顺利实施。大力支持铁路“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是区域各方联手,广泛开展区域内各族群众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区域干部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协调驻地各方政法系统积极开展互学互检活动,坚持定期召开区域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强化防范措施落实,形成了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确保了区域社会稳定。特别是区域各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破获了一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案件,有效保护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

(七)社区“结对共建”和扶贫帮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以社区建设为重点的铁地、油地“结对共建”活动,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深入开展党建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教育联办、服务联手活动,形成了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合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二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吐哈油田公司、吐哈石油指挥部不断加大对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的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用于巴里坤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办公以及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就达211万元,比上年增加101万元,其中:无偿支援资金50万元用于三塘湖至牛圈湖村道路前期费用资金,保证了该道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投入资金110万元用于建设砖混结构抗震安居房54户,有效解决了54户农牧民的住房和再生产问题;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修建大红柳峡乡小熊沟村全长3公里引水工程;投资21万元兴建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卫生院,有效解决了巴里坤牧区农牧民搬迁户就医难的问题。同时,认真做好“一点五户”对口扶贫工作,煤业集团公司、雅满苏矿业公司及电信、金融、保险系统等中央、自治区驻地单位,向两县一市投入定点扶贫资金共计48.42万元,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2007年度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要点

2007年,是地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前不久结束的地委委员(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南园北牧”特色农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努力建设“强而精、富而美”的新某。2006年,区域各方要继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某的发展就是各方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以思想和感情融合为基础,以打造产业基础为重点,以利益连接为纽带,以共建和谐某为目标,在新的层面上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大融合、大发展。

第一,共同促进支柱产业的加快发展。区域各方要围绕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共同打造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优势突出的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采掘加工、化工、建材、轻纺、特色农产品及有机食品加工、石油、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一是全力支持某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建设,并在资源配置、协调服务和政策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油地双方共同做好启动石油工业区的调研论证工作,盘活工业资产,形成有利于石油基地工业区快速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继续配合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做好土地征用和用水等工作,全力支持其对三塘湖油田的勘探开发;认真研究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的资源、市场和发展方向,确定具体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支持某煤业集团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矿区整体发展;继续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做好12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原料基地建设及配套铁路专运线、货场的增能扩容工作。四是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在全力做好地区四个特色工业加工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某红光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互补,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模式的区域工业发展平台,使加工区真正成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五是铁路、电力、银行等相关驻地单位要围绕解决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铁路运力、电网改造、信贷资金等瓶颈问题多做工作,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兵地间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向某学习活动,充分借鉴某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效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兵地协作的牲畜疫病防治、防汛抗旱、抗灾减灾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健全协调联系机制,增强区域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依托兵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形成品牌产业,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价格核定体系,整合区域农产品市场资源,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四是区域各方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条件,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各方要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融合区域各方力量,共同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营造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投资和人居环境。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确保城市建设统一协调。继续支持某做好大营房城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配合某实施“油路通团(连)”工程,为某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油地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将石油基地支油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纳入到某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分步实施,积极为吐哈石油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四,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区域各方要切实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想,举区域之力,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旅游产业。特别是铁路部门要会同地区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求尽快开通乌鲁木齐至某旅游专线列车,缓解客运压力;协助某市做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物建设;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提高某知名度。

第五,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利用效益为重点,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提倡鼓励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坚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坚持区域内现有耕地保护和耕地零开发并举的方针,合理规划利用土地,鼓励利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进行开发建设。要联手抓好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实施“绿色通道”等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共同抓好和谐某建设。驻地各方要加强协作、强化措施,共同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特别要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各方要广泛开展并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区域各方联手,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和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继续强化区域“大稳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和区域社会治安分析例会制度,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互学互检活动,达到区域携手联防联控、共保一方平安的目的。定期通报地区内部社情信息及治安难点、热点问题,并按照点线结合的原则,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实行联防联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以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活动为载体,继续发挥铁、军、地、警、兵“五位一体”铁路护路联防机制,确保铁路安全畅通,有效维护某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4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省委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督查组对**市大讨论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后,**市委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一是联系实际,聚焦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站位全局,围绕全市公示的突出问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找出来”,并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领导作风等方面深刻剖析根源,更好地聚焦了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北戴河区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与省、市委提出的“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和“打造世界一流名区”的差距,并从干部素质、城区开放程度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三个方面深挖问题成因。他们认识到:部分干部存在的“满、懒、僵”问题和守家恋乡、看摊守位的保守心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一流名区”建设进程;全区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树立思想解放和大开放意识;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跨国公司和国内顶级企业上不够,具有拉动作用的龙头项目较少等等,从而为更好地完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抓回头看,完善整改措施。全市上下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问题的综合分析、协调解决力度,对制定出的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普遍开展了“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整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将全市公示的22个聚焦问题,逐项分解到责任单位,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制订解决措施并抓好落实。抚宁县重新审视聚焦的重点问题,对整改措施进行调整完善。提出要制定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等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启动编制抚宁贫困人口三年帮扶规划,全力做好农村敬老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困有所助”、“老有所养”。市发改委进一步提出要重点做到抓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将整改的主攻方向集中在“进一步研究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加强项目和园区建设”、“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三个核心问题上,切实做到抓纲带目。

三是突出重点,探索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认真总结解放思想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谋划出台重大政策性文件和制度措施,积极探索形成提升工作的长效机制。青龙满族自治县在聚焦观念落后、环境不优两大突出问题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打好“民族牌”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打好“扶贫牌”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实现第一次跨越的意见》、《关于推行乡镇行政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干部赴先进地区挂职学习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提出要坚持重点打好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两张牌,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努力实现县域经验的跨越发展。

四是注重实效,着力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把大讨论成果切实引导到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发展难题、抢抓发展机遇、更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载体、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路径等方面的重点问题上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园区建设,制定了《**市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市级工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市项目和园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三个政策性文件;针对120项千万元以上项目资金不足,采取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组建建设投资公司、组织银企对接等措施,破解项目资金制约;围绕拓展发展腹地、提升城市承载功能,谋划了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津秦客专、新机场建设等项目年内可实现开工。

第5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物流

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第6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高速成长的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探讨,指出:鄂尔多斯市经济高速成长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我国经济崛起所形成的巨大能源资源需求及鄂尔多斯市一系列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制约因素是通道制约、水资源制约、两难选择等。通过探讨以期对我国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鄂尔多斯 经济发展 优势 制约因素

近几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快速发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笔者从实际工作参与者和理论工作研究者的视角,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对我国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有所借鉴。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概况

鄂尔多斯市的自然状况和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地广人稀,资源富集,环境脆弱,经济起飞”。前三句说的是鄂尔多斯的天与地,规划鄂尔多斯的未来、设计鄂尔多斯发展蓝图均离不开这个“天与地”,否则就难免脱离实际,违反规律。近十多年尤其是近五年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从根本上说是以这块“天与地”为基础的。

鄂尔多斯近年的“经济起飞”,直接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所带来的对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当前我国加工业规模居世界第一,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造就了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用能源需求同样大幅增加。正是这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以能源资源富集著称的鄂尔多斯,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人对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继续存在表示了担忧。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存在,因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并且,优势并未丧失,因此,我国经济保持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高速成长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以上判断成立,那么可以推断:鄂尔多斯再迎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高速成长是有把握的。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优势及其产业结构转型战略

(一)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优势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有诸多优势,起核心作用并相对突出的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二是区位优势,三是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人们的理解比较相近,而对文化优势则理解不一。鄂尔多斯现在重视文化旅游,利用文化因素(民俗文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这是可行的,同样存在于我国西部其他地区。然而,鄂尔多斯的文化优势绝不仅限于此,鄂尔多斯的文化优势更重要的体现在“鄂尔多斯精神(理念)”上。试想,类似鄂尔多斯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肯定还有,为什么没有第二个“鄂尔多斯速度”出现,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人把“鄂尔多斯精神”总结为“穷则思变的‘拼搏精神’,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一诺千金的‘守信精神’”。你如果来鄂尔多斯领略一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百折不挠而雄霸天下的英雄气概,看一看达尔扈特人八百年守灵而灯火不灭的信用人格,就不难理解这“鄂尔多斯精神”的内涵。在今天的鄂尔多斯,有和谐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商业规则:领导有“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高标准、严要求”,领导之间崇尚互相补台而不拆台;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富有激情,锐意改革,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执行力强;一般百姓满怀希望,充满自信,不尚空谈,说的少做得多,言而有信。你去街面上投资公司或典当行办一笔存款或贷款业务,也许只需一个口头承诺或一个便条就OK了,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的信用与效率。

对于鄂尔多斯人来说,还有一个可以自信的砝码,这就是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鄂尔多斯精神”是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因此,外地人来鄂尔多斯“取经”,或想复制鄂尔多斯发展模式,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鄂尔多斯比较彻底的企业转制和平稳有序的煤矿整合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鄂尔多斯市用股份制方式和民营化导向完成了国有企业转制。国有企业成功转制为鄂尔多斯留下了三大遗产:一是建立了先进的企业制度,二是卸掉了历史包袱,三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致富观念。

鄂尔多斯市本地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上难以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但鄂尔多斯企业有得民心、符合人性、合潮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切合鄂尔多斯本地实际,具有强大生命力。鄂尔多斯的央企和地方企业共生共荣正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地方直至今天仍纠缠于国有企业的破产与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安置上,错失了发展机会,到底浪费了多少宝贵资源和耗散了多少政府精力,实在无人知晓。在这方面鄂尔多斯进行了大胆而超前的企业转制(包括煤矿整合),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内陆地市,鄂尔多斯的改革观念和超前意识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以资源换投资,以投资带发展,以发展促和谐。一个地区的发展,核心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表象为地区GDP的持续增加,本质为地区生产能力的扩张,而生产能力扩张在技术一定前提下主要依赖于投资(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即固定资产投资。鄂尔多斯这些年在招商引资时提出的“今天的增量就是明天的存量”,除了鼓舞干劲以外,还道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和本质。

如何增加投资,特别是更多更好地吸引外部投资,是每个地方政府都着力推动的工作,也是一项难点工作。凡是招商引资搞得好、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无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绝招。

鄂尔多斯市的优势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资源。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如煤炭)具有“四全其美”的特点:一美曰储量大,储量大则有规模效益;二美曰开采条件好,开采条件好则意味着采掘成本低、安全事故少;三美曰质地优,质地优则既不愁销路又能卖出好价钱;四美曰区位优势明显。这四点集中在一起,使鄂尔多斯市的资源优势足够称得上是“顶级资源优势”。

那么,鄂尔多斯市的绝招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一整套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产业)优势的战略策略。这些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家到鄂尔多斯投资,多半是奔着资源而来的,这充分说明了鄂尔多斯市资源优势的魅力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战略策略的成功。因此,未来还应坚持这一战略策略,继续用这一战略策略使鄂尔多斯市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有了经济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就有坚实基础,鄂尔多斯市这些年投入大量资金搞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坚持富民与强市统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现在人们评价鄂尔多斯是:经济高速增长,民生大幅改善,生态持续好转。

(二)鄂尔多斯产业结构转型战略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实施结构转型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实施结构转型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更是提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水平、为鄂尔多斯市长远发展着想的需要。“在发展中注重转型,在转型中实现发展”应成为指导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

鄂尔多斯市产业发展的思路可概括为:一是不断推进产业延伸,由上游产业(初级产业)向中游产业下游产业(深加工产业)延伸,包括向相关的第三产业延伸,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是利用资源优势搞产业多元化,这是保证鄂尔多斯市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既要鼓励本地企业向非煤产业投资,也要大力引进外地非资源类企业来鄂尔多斯市投资;三是在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化基础上进行产业优化升级。

在结构转型上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前预计到:鄂尔多斯的优势产业是资源类产业,这个产业有投资、有竞争优势、有市场,而非资源类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多元化所推动的产业)对鄂尔多斯来讲,可能有投资(通过资源吸引投资),但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因鄂尔多斯在技术、人才资源方面相对较弱),也不一定有市场(非资源类产业市场竞争激烈)。转型后的鄂尔多斯经济将更加复杂:现在鄂尔多斯的经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个“抓生产”问题(抓投资、抓技术改造等),相对简单些;将来鄂尔多斯的经济工作恐怕越来越多是“抓经营”问题(抓品牌、抓市场等),其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把鄂尔多斯的结构转型、特别是向产业多元化方面的转型问题,应尽量想得复杂些,提前布局谋划。

在产业布局上,沿黄河沿铁路线打造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这是根植于鄂尔多斯“天与地”基础上因应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的现实选择。同时,放开视野,积极融入三个经济圈:一是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经济圈,二是呼包银(川)经济圈,三是黄河中上游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经济圈,这是未来大势,站在国家和自治区高度审视并推出有关区域发展政策,是一项战略选择。

在鄂尔多斯所有产业当中,煤炭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会维持支柱产业地位,对这个产业要坚持四条原则不动摇: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小。把煤炭产业做足,把非煤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既“保快”又“增强”,应作为鄂尔多斯产业发展的一个总的要求。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投资活跃,生产潜力巨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政府和民众的一致愿望。然而,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尤其是鄂尔多斯的优势产业,即资源类产业的发展)在现实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两硬”和“两软”,“两硬”是通道制约和水资源制约,“两软”是环境限制和土地限制。

一个地区经济持续成长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投资,二是生产运作的支撑条件(最终凝聚为产业竞争力或制约力),三是市场。对鄂尔多斯的优势产业同时也是支柱产业来说,投资不是问题,市场也不是问题,而生产运营的支撑条件成为制约鄂尔多斯支柱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果说结构转型是鄂尔多斯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那么,突破支柱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则是鄂尔多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破解难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向上千方百计争取政策(特别是差别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内调整产业发展方略,变初级加工为深加工,变远距离运煤为大范围送电,变地上运输为天上送和地下输等等。

鄂尔多斯的高消费和“三率”(工资率、利息率和租金率)飙升带来了物价偏高问题。近些年,大量企业来鄂尔多斯投资,短短几年时间,数以千亿计的资金涌向这个只有16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除带来经济繁荣以外,还带来了迅猛增长的需求,特别是高消费需求。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外来用工工资水平近几年大幅飙升(据调查高出北京地区15%以上),民间资金拆借利率畸高,房屋(尤其商业地产)租金率居高不下,作为价格基本组成部分的“三率”都位列上位。另外,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单位时间和单位(营业)面积的顾客流量有限,规模效益欠佳,因此,物价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下难免偏高。物价偏高有诸多不利方面:不利于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除了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以外,还必须物价低、生活舒适,否则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降低,不利于商业服务业发展,并容易导致消费外流,也不利于人才引进等,容易导致地区竞争力下降,从而出现未富先衰的负效应。

鄂尔多斯发展中的诸多“两难”如下:

一是所谓“双刃剑”问题。鄂尔多斯经济起飞了,但仅仅是刚刚起飞,于是,各种财税返减少了,负担增加了,支持减少了,任务增加了。自治区最近强调“不再在全国争GDP增长速度第一,而强调富民与强区并举”,这对重塑鄂尔多斯的发展观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增长和发展毕竟不是一回事,强调发展比强调增长更高瞻远瞩,更得民心,鄂尔多斯应该好好领会这一精神。

二是权责不对等问题。一方面,鄂尔多斯的煤炭产量已接近全国的1/8,鄂尔多斯生产的能源85%以上供全国消费,鄂尔多斯事实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另一方面,在环保指标安排、用地指标安排、黄河用水指标安排、铁路运力安排等方面却和鄂尔多斯担当的国家能源重大保障责任不相称。随着“两型”社会的构建,“碳生产(碳排放)地区以后要征碳税”是大势所趋,那么,碳消费(能源消费)地区应该让渡一部分碳排放(环保)指标给能源供给地区以换取能源供应。鄂尔多斯现在需要好好整理一套理由充分的叙述:鄂尔多斯肩负着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防止荒漠化和生态安全屏障基地、少数民族边疆稳定示范地的重大职责,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鄂尔多斯理应获得自治区和国家在有关政策方面的重点支持。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分工职责不同,因地制宜,保持政策的适度差别性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科学的。鄂尔多斯如果再以老少边穷地区作理由,来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不仅不合时宜,也没有说服力,这是鄂尔多斯政府部门当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科技与人才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科学论断。如果说鄂尔多斯的发展有什么不协调的话,那么,最大的不协调就是科技和人才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创造“特区速度”的广东深圳曾引来全国人才“孔雀东南飞”,今天的深圳稳稳确立了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地位,如果没有大量人才的聚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的鄂尔多斯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树立科技和人才立市思想作为建设“双百”城市的基本战略,因为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要靠科技进步来支撑。

结论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的经济已经起飞,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必须看到,鄂尔多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基础相对弱,管理还比较粗放,整个发展系统还存在诸多“软肋”,金融、物流、教育、科技等明显滞后,大量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鄂尔多斯要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保持清醒,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年成.关于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消费导刊,2010(4)

2.童年成.中国特色改革战略:路径选择与设计[J].商业研究,2009(9)

第7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

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第8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一、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西咸经济一体化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实现

从2002年底西咸经济一体化正式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两市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以及产业同布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对接和融合实现了可喜的突破,新的亮点不断涌现。应该说,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基本实现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到2005年,两市GDP合计达到1700亿元,比计划目标超出100亿元,年均增长13%;两市地方财政收入合计达到111.7亿元,比计划目标超出1.7亿元;两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500元和8780元,均已实现计划目标。在西安的辐射带动下,咸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西咸两市将于9月16日实施电话并网,这是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突破,市电信公司及有关方面克服许多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表扬。世纪大道与西安的高标准对接和机场高速公路、关中环线等交通项目的建成,西安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专家教授的来咸交流,使人民群众在多方面得到便利和实惠。两市金融大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开通,动植物检疫一体化和农产品直供一体化的实现,对沣河、皂河和太平河水质污染的共同防治等,使我市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西电集团、银桥乳业、怡科食品等102户西安企业入驻咸阳,累计投资约10亿元,涉及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医药保健、家具生产、农资饲料、建材和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科研开发在西安、生产基地在咸阳的产业格局初具雏形,产业的互补优势逐步显现。在与西安的交流合作中,我们的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经过两市的广泛宣传和努力,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国家西部办将西咸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规划,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关中城镇群和关中经济带,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之一。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西咸经济一体化不断推向深入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率先发展战略,西咸都市圈地处关中“一线两带”的核心区域,各方面都具备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条件,加强两地融合,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增强区域集群竞争力,实现共荣双赢。应当看到,西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前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学习西安,依托西安,加强合作,推进发展,我们咸阳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因此,全市上下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西安在关中城市群的龙头地位,切实强化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接轨西安、构建西咸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敞开胸怀,主动接轨西安,接受西安的辐射带动,乘势而上,借梯登高,博取西安之长,力创咸阳之新,推动全市社会经济跨越发展。

三、抓好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打造一体化产业平台

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更好地承接西安产业和资本转移,必须把基础设施对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化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牢固树立规划立市理念,坚持规划的主导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着眼关中城市群特别是西咸一体化发展,科学确立城市的定位、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切实抓好道路、交通、信息、供排水、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搞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引导产业集中发展。要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港产业园、纺织工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努力把园区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坚持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

在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按照“依托西安、服务西安、发展咸阳”的思路,借助西安的强大辐射力,建立起与西安紧密相联的三条线,即西安农副产品供应线、西安生产要素承接线和西安居住旅游休闲延伸线,争取把咸阳建成西安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工业产业配套基地、旅游休闲延伸基地和生活居住地,扩大发展空间。要把西安作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面向驻西安的国内外机构和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努力吸引项目和资金。发挥我市中小企业机制活、成本低的优势,积极与西安大企业、大集团对接,搞好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推动产业聚集,促进两地企业的联动发展。在产业分工领域,要积极呼应西安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围绕培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等支柱产业,以西宝高速、西铜高速、西铜铁路等交通要道为主轴,抓好秦、渭、三、泾、兴五县市区月牙形产业承接带建设,积极吸引西安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市延伸转移。要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加快建立紧密型、稳定型的西咸农业合作渠道,形成咸阳农副产品直销西安、畅通快速的“绿色通道”。参与旅游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筑线路对接、客源互通的旅游网络,联手打造西安咸阳旅游黄金品牌。房地产开发要着眼西安市场,重点抓好住宅开发,构筑“西咸一体化,安居在咸阳”的格局。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9篇:铁路挂职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作为施工企业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论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对施工企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施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应采取的措施和应建立的保障机制。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一观念已经广泛深入人心,为企业各级管理者所接受。一般来说,企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途径。近几年,国内的各大施工企业,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接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每年9月中旬开始的各工科类院校火爆的招聘场面,便可见一斑。但这些高校毕业生接收进企业后,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便是施工企业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解决、而且还要解决好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必要性

1、从企业层面来讲,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施工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全国现有建筑施工企业约11万家,从业人员达3800万人左右。由于施工企业具有经济效益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特点,造成其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保证。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关键,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只有培养好企业每年接收进来的高校毕业生,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其次,是施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铁路投资总额达2.2万亿元,“十二五”已经开始,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依然坚挺,铁路投资总额将达到3.5万亿元。对众多的施工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一轮战略机遇期来临了。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十一五”期间,即2006年-2010年五个年度的产值分别达到了70亿元、88亿元、129亿元、195亿元、205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248亿元,而公司的员工总数却由2006年的15400多人下降到了2010年底的15200多人。笔者所在的公司,只是国内众多施工企业的一个缩影,施工任务量不断翻番,而员工总数却没有增加。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力度。

第三,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已将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然而国内的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现状却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高级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匮乏,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人才密度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这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施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才可能实现。通过后续学历教育、引进高学历人才等办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学历水平,而施工企业急缺的高职称人才,则需要通过职称评审来解决。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职称评审对参评人员学历、资历、业绩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在任职年限上,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到晋升高级职称最快需要10年;全日制大专毕业生,从毕业到晋升高级职称最快需要12年,中专学历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是解决施工企业高级职称人才短缺、调整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办法之一。

第四,是施工企业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要。对于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引进,主要是通过人校招聘这一途径来解决。近年来,随着施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人力资源的缺口也不断加大,这促使施工企业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力度。但是,在接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同样的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招聘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招聘效果好的单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经笔者在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调查发现,在校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是向已经进入施工企业的师兄、师姐们了解企业状况的,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可见,要想接收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就必须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加盟企业。

2、从高校毕业生层面来讲,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可见,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的最高需求。高校毕业生更看重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求。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有激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如果施工企业能为他们搭建好的成长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他们便会为企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二、施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培养资金投入不足,可以说除了高校毕业生的入职培训外,很少有专项资金是用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二是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时间投入不足,特别是施工一线的高校毕业生,好不容易有一个培训机会,项目部领导却以项目部工作忙等原因而不批准,使得高校毕业生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培训机会。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确实是由于项目部施工生产任务重,关键技术人员离不开,但主要还是由于部分施工一线的管理者认识高度不够,不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甚至错误的认为: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已经非常扎实了,没有必须再浪费资金和时间去参加培训。

2、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制度完善、机制合理,才能真正培养好高校毕业生。以笔者所在的施工企业为例,在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前重后轻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有一整套的培养制度,而对见习期满后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培养制度,却很少见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使用机制等机制尚未建立,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就是企业制定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被打了折扣,不能落实到位。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作为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仍然是传统的人事、劳资、培训等工作,而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提高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和人才管理的高度;二是由于与高校毕业生培养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如考核机制,未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纳入到各级领导的考核体系中。

三、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施工企业,为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从入职到逐渐接受企业文化并完全融入企业,需要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施工企业要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班、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行业及企业政策、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践行于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宣传和灌输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企业文化认同,实现精神上的最终归属并融入企业大家庭。

2、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毕业生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更新培训观念。施工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站在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养人才,深刻认识到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力克服工学矛盾,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参加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培训。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不仅要详细了解行业、专业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情况,还要站在高校毕业生的角度,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短板,并结合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高校毕业生的培训计划。第三,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以往的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上老师念教材、学员记笔记为主,枯燥乏味,学员们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因此,对于求知欲高、学习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培训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形式多样。如在入职培训中安排拓展训练、军事训练等内容,不仅可以加强培训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纪律性;而在业务知识培训方而,则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的形式等等。

3、加强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施工企业要切实抓好毕业生见习期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据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原则,人力资源部门、见习单位、见习指导老师相互配合,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见习计划。其次,要继续落实好“导师带徒制”。要在见习期的不同阶段为他们配备见习指导老师,并签订师徒合同。高校毕业生要在见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见习计划分阶段认真进行学习,在每一阶段见习计划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第三,要做好见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抽查、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毕业生的见习计划落实情况、“导师带徒制”落实情况、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通过定职考试或考核等形式,对见习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按时为他们转正定职。第四,要通过开展“优秀见习生”、“优秀见习指导老师”评选表彰活动,对见习期间表现突出的见习生和见习指导老师进行奖励。

4、要注重岗位实践锻炼。施工企业要敢于放手让高校毕业生开展工作,在岗位上压任务、压担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特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培养计划,在计划中明确需要在哪些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锻炼多长时间,锻炼期间要完成哪些任务、学会哪些业务知识等内容,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轮岗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跟踪考核。通过在不同岗位问的轮换。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逐步将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施工企业的核心人才、栋梁之才。

5、完善激励培养机制。施工企业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渴望成才、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特点,采取薪酬、职位、荣誉等激励方式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助推高校毕业生获取成功的内在动力。

(1)薪酬激励。针对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可适当将薪酬水平向施工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对高校毕业生渴望成才、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特点,对积极上进、踏实肯干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给予特殊奖励,倡导“真干活、真拿钱”。对成绩突出的青年骨干特别是专家型人才,实行“特殊津贴”或“专项奖励”。结合项目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薪酬激励方案,如内部承包、奖包并举、目标考核等措施。

(2)职位激励。对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不论资排辈、厚此薄彼。对一些表现平庸、群众不满意的经营管理人员要大胆拿下,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让高校毕业生看到公司前景和自己的前途,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荣誉激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评比、竞技类活动,在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物质奖励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6、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个人职业理想的形成,都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高校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在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不断地修改着。因此,施工企业要在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根据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性格特点等,结合其兴趣、价值观、资质以及行为取向,通过环境分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等),与高校毕业生本人一起,制定适应其成长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对高校毕业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计划培养。

7、纳入后备人才管理。要统筹兼顾,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提高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培养潜力的高校毕业生要加以关注,并制定培养计划,可把他们纳入到后备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建立“苗子档案”,定期跟踪,重点培养,并在合适的时机,优先使用他们,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步伐。

四、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应建立的保障机制

1、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建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组,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纳入对领导考核的范围。由领导组研究并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培养的重大政策措施。

2、加强系统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系统要注重加强基础性研究,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结构,完善培养、选拔条件和程序性规定,确保把学有专长、有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培养和开发计划。探索建立对高校毕业生的业绩考核体系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同行业其他单位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完善本单位高校毕业生培养体系。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大高校毕业生培养和开发投入的同时,在年度培训经费中划出专门比例,用于高校毕业生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真正投入到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4、营造良好培养氛围。要积极宣传加快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宣传各类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加大对重点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为高校毕业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企业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才能充分调动每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施工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勇,车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