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落花生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落花生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落花生课堂笔记

第1篇: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

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严格要求是手段

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现学习方法有:先审题质疑,再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辨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活,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如《落花生》一课,我先让学生学生审题质疑:①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②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花生,而一定是落花生?③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④作者借花生想告诉我们什么?⑤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然后,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段细读,解决上述疑问。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了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六、科学调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就以我所执教的五年级的一个班为例,当我在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修鞋姑娘》时,我会先对他们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第一,能根据课后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自觉地去掌握他们;第二,理解课题和文章中心的关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谁?“我”为什么要寻找她?第三,能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难问题,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第2篇: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一、读中体验,凸显"主体地位"。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爱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鸣发阅读的"感兴"。所谓"感兴"就是感受、情致,即以一种欣赏的心境读文,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和文章思路的逻辑美等。因此,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观念,以读为主,让"读"成为语文教学导线,以读代讲,读中激情,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使学生知道读什么:

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即一切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但不管如何都得从读"开路"。如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第一场雪》便可用先读整体,领略美与喜;再变序读各层,入情入境;再读"点睛之笔"(瑞雪兆丰年),突破重难点;最后扣题读精华,师生共同梳理主线,"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教学生体验怎样读:

读的方法、技巧、形式多样,无论是齐读、引读、自由读,还是朗读、默读、速读,都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如《鸟的天堂》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如同看见巴金那颗因爱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孩子们固然读不到那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教师要范读,要反复指导,要设疑激趣,要组织讨论,要点拔,必要时也要讲解。

3、指导明确读到什么目标:

如古诗文要熟读成诵,化为民已有,能脱口而出。名篇佳作,不要求全懂,但要求读流利,读出感情,基本读懂等。

二、理解中体验,启发深层感悟。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后,在深入的理解中体验,便能启发深层感受悟。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潜隐性和长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独立寻找结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层感悟。如《苦柚》中,伯父明知柚子是苦的,为什么还要"全买下"?为什么说"苦柚"也会"变甜"?学生在伯父与小姑娘的对话间,经过独立思索,理解感悟出思路:满意的微笑----有些激动----更加激动----意味深长的赞叹,由此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顿悟:"甜"在伯父心里,在于小姑娘的心灵美。从而深层感悟生活中类似的"苦"与"甜",升华其内涵。

三、争辩中体验,开发创新潜能。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念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在争辩中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因此,针对一些课文的内容外延,组织学生有效地课堂争论,对于开发创新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1、创设和谐气氛,营造开放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在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通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主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如《落花生》中父亲说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诱发学生为桃子、石榴、苹果申辩:这只是一种自然美,"体面"不为错,"体面"也有用呀。一石必会激起千层浪。

3、创设"生疑"情境,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挑起事端",设计一些问题,"多向型思考","多向型交往"。

4、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如《落花生》中争论后,还得让学生辩证、全面看待父亲说的主要目的,重在从这个侧面突出"落花生",并不在于贬损"桃子、石榴、苹果"。四、想象中体验,拓展思维空间。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讲过:"若没有在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少儿时代是充满幻想的黄金时代,孩子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他们的想象最活跃、最大胆、最奇妙。因此,有人称: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如安徒生笔下的那只丑小鸭经过他一想象,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神奇的火镰帮助小兵做了国王,还有"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谭底水无痕",足见想象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的童趣,针对孩子的童心,激发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体验,在生活现象中想象体验;在课外阅读的童话、科幻文章中开启想象思路,必将拓展思维空间,使想象的翅膀日益丰满,写出有新意、有诗意的好文章来。

五、活动中体验,发展语文个性。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感受。"个性化行为"的自主性体现在个体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判断,认知策略的参与和实践。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正如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优辅差,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个性。如课前可让中等生讲些成语故事,课中放手让一些优生尝试当小老师,课后让后进生自选取内容与老师交流,展示自我。

又如在《春风吹》一文中,可让学生说春天,画春天,唱春天等;在《我爱祖国》后鼓励学生模仿作诗;在《只有一个地球》后办报,宣传演讲;在《我选我》后,补选"雷锋小队长"等。让语文与一切活动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一个界面。

六、实践中体验,内化语文能力。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依靠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语言文字感性的把握。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是内化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给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充分动耳、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演讲、讲故事,让学生自主去图书室,上网查资料,提高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效果。

第3篇: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教学; 听说读写能力; 评价; 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下,学生积极配合,才能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地碰撞、情感地交流和心灵地沟通,让学生在学习上彰显个性,释放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创造性的飞跃。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教与学的结合

“教学”二字当然包含着“教”与“学”的含义。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就是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的“学”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教”与“学”绝不能简单地分开来谈。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交融佳境的出现来之于师生积极性的双调动,而师生积极性的发挥不能乱而无序,应相互作用,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学习知识,积极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从整体结构着眼,理清各知识点。抓要点,解难点,善疑善问,教师的教,是一种媒介,当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很高技巧的一种媒介。通过教学,学生的各种感官被调动,思维被激活,学生通常是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学习当然有成效,学生也得到发展。

二、学与练的结合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地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通过练习训练思维,使学生从理解、巩固、运用,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启发思维。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听与说。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去寻问他人,听他人的介绍,然后说一说寻问的结果,例如,学习了《》一文后,组织学生听专题广播和演讲,战争年代的故事,然后谈谈感受并说一说听到的内容以及想法,例如,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一文后,发动学生搜集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让学生说说的故事,谈一谈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2.听与写。组织学生听介绍,听广播,听报告等,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和听后的感受、体验有选择地写下来。例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后,组织学生听评书《水浒传》的片断,然后请学生写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看法以及听了故事后的想法。

3.读与说。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阅读相关的文章,然后说说读书的结果,包括读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收获。例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文后,要求学生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知识和例子的文章,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介绍仿生学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仿生学的具体例子,谈一谈读了这些文章后的感受体验。再如读了古诗《寻隐者不遇》后,让学生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说一说。

4.读与写。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阅读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包括列提纲,做些摘抄,写一些读书心得体会等,也可以让学生读了文章后做一些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如,读了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进行缩写练习,要求学生用二三百字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原著,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仿照《三顾茅庐》的写法,改写《三国演义》的故事。

5.说与写。就某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把讨论交流的内容、过程和感受体验写下来。例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后,组织学生就“朴实无华”、“哗众取宠”、“文质兼美”、“展示自我”等话题展开讨论,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然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有的学生有选择地写下了交流的内容,有的学生记录下了讨论交流的过程,有的学生则写下了参加讨论交流后的感受与体会。

三、学与评的结合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不断激发学生取得新知识的兴趣和决心,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的喜悦。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引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和师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仅在课堂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书面的评语,也可以利用物质刺激。教师更要形成系统的评价,学习使用评价袋,把学生的作业,试卷,优秀作文,奖状等等整理收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成长的历程。

四、学与情的结合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诚恳的声调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在这中间,洋溢着师生情感的交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教学相长。同时,情感也是作品的“灵魂”,学生在“读”“悟”中体验品味出伟人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了感染,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人格。也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自觉地去阅读、感悟、积累,有效的提高了语文的基本素养。

总之,教师做好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练习,多元评价,融入情感交流,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与学能愉快顺利的进行。

第4篇:落花生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如今,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察,能够发现作文课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在初次接触作文时还比较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而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却极容易出现创新思维低下的情况,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后发现,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本文主要就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培养六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生作文创新思维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新课改虽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却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论学生发表什么思想,写什么样的作文,总像被教师牵制一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有绝对的评价权利,学生不管写什么作文都是在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写,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的思想与经历。长期如此,小学生很容易对写作文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低下的情况。例如,很多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课上通常只是记住了教师讲述的答案,记住了黑板上的重点,记住了标准的范文样式,而这样条条框框的要求也正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绊脚石,这就意味着学生正在失去原本独一无二的个性与天真童趣,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想象力。由此看出,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教师常常通过暗示来影响学生的想法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各种暗示来影响学生的想法,主要表现有教师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说话语气等。目前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然习惯将重点的知识写在黑板上,不重要的知识则一笔带过,因此学生也养成了机械化的记笔记习惯。不仅如此,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成为了判断学生答案是否标准的主要依据,学生长期看着教师的脸色写作文,时刻注意按照标准范文的结构写,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写出标准化的文章,又谈何创新思维呢?小学生与成人相比,更加容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作文课上为了避免课堂混乱以及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等原因,教师还是习惯采取主宰课堂的提问和讨论。除此之外,很多教师在提问方面常常缺乏挑战空间,使学生很难提起回答的兴趣;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问题后,常常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写作时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同时还丧失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作文评价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刽子手

虽然小学升学压力并不大,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学生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到高分,而教师评价作文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则是看作文本身是否有意义,如果没有中心思想就会认为不是“好”作文。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降低了小学生作文的标准,但是评价标准在教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成为评价作文的惯性思想,主要表现在教师评价作文或在打分的时候。若是文章中写到有意义的事或是人,以及得到主题升华的文章往往都被打成高分,停留在叙述事实层面的文章则被评价为没有意义的文章。此外,很多教师在教授作文时,经常会要求小学作文要与道德伦理相联系,在文章中要突出道德方面的思想与内容,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小学作文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去写有意义的文章,但是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使教师认为作文写作就应该是像模像样的,学生若是写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幼稚的,这种评价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写作热情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在作文仿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仿写的形式,也可以达到创造的目的。目前,在小学生写作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学会仿写,能够通过仿写不同风格的文章来掌握写作的规律;另一阶段是运用在仿写中所获得的创造力来写出新的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早已经学会了造句与基本写作,因此用仿写的方法练习写作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习了《落花生》以及《白杨》等托物言志的文章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对这类文章进行全文仿写,用细小卑微的人或事来赞扬默默奉献的精神,如“教师”、“清洁工”等,这样的仿写并不是按照条条框框的要求来进行机械式的仿写,而是在仿写中渗透创造性的因素,教师只是为学生指出一个中心或写作方向,具体的写作结构和风格都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仿写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

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常常是在教师的压迫下进行写作的,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需要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并不是要求学生不尊重教师,而是师生之间对话和知识方面的平等。首先,教师要注意转变自身的课堂角色,从过去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只有师生之间做到了真正的平等,学生才能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从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过去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强势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权威身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作文教学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收获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来逼迫学生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完成写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懂得如何放低姿态,引导学生去发现写作的趣味,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要多给予一些宽容,这种漫无边际的想象力正是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体现,只有教师改变课堂角色,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通过交流让学生学会分享想法,激发创新思维

交流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作文课上,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教师总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与学生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例如,有些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会问道“大家喜不喜欢小花猫”“小兔子可不可爱”,而不会问“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渐被这种问题麻痹了思想,忽略了自己内心最喜欢的是什么,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课堂提问方法,尽量提问一些能够使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问题,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回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爱上写作,并改善作文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玲.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点滴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2]吴玉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3]齐蕊.精心选材使作文有“米”下锅――浅谈小学生作文的选材[J].青春岁月,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