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范文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阿昌族的风俗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第1篇:阿昌族的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审美内容;民歌

基于对本土文化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的原生态民歌凭借其内在的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审美兴趣,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而且使人们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成熟的审美理解,它的审美魅力尤其是审美内容值得关注。

一、劳动是审美内容的首要体现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很原始,所以单个人无法完成繁重的劳作活动,为了抵御自然界的威胁,人们必须协作起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协作劳动,比如抵御狼群的袭击,进行大规模的搬运活动,这个时候,必须有人指挥,使劳动的力量得到协调,于是便产生了劳动号子。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是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想法,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力量,便产生了呼声高低强弱的变化,这就是劳动号子,于是一种艺术形式便产生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畜牧业和农业,饲养牲畜和农业耕种就开始了,于是有了放羊、放牛、耕田等活动,于是便产生了放羊歌、耕田歌等,它既反映了人们走向文明的历史,又是人们对收获的一种心情折射,例如,在云南大理巍山县流传着耕田歌,歌词大意是:“哎哟,赶快走,犁完这块地放你走,犁不完就不放你,要好好拉犁,到家才会有好草好料喂你。”这首歌是彝族同胞使唤牛劳动时的歌唱,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赶牛耕田的劳动情景。它们是劳动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劳动经验的真实传授,是民歌审美内容的首要条件。

二、宗教意识和祖先崇拜意识是原生态民歌审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是一个信仰、情感、语言统一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人类最初的意识都与自然有关,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首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开始,由于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自然界给他们带来植物动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不能应对的自然灾害,如风雨雷电的袭击,山洪地震的袭击,使他们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畏惧,于是便把自然界的某种事物信奉为神供养起来,例如,我国最早出现的水神、雷公等等,再后来出现了图腾崇拜,拿云南的彝族为例,由于他们曾经以狩猎活动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动物就是他们猎取的对象,又是他们害怕的敌人,老虎是最凶猛的动物,又是他们害怕的敌人,所以老虎就成了他们民族的图腾崇拜,于是产生了以集体性的模拟图腾物的歌舞形式,组织宗教祭祀活动。例如哀牢山南涧县的彝族表演的神虎降临猛扑马、牛、羊等的舞蹈就具有宗教祭祀活动的特点,一个女巫装扮成猛虎,腾空跳跃显示猛虎的威风,其他男女装扮成马、羊、狗等其他小动物,显现出畏惧逃跑的景象,这种歌舞仪式活动就是原生态民歌产生的又一土壤。随着崇拜的盛行,后来又产生了“祖先崇拜”意识,随着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出现了,于是人们把崇拜的对象从神转移到了人,云南陇川、梁河等县居住着阿昌族,他们是古代羌人的后代,因为本民族无文字,就唱着《遮帕麻与遮米林》的民歌,叙述着本民族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历史,他们把孕育人类生命的象征寄托在葫芦上,硕大无比的葫芦就成为人类母体的象征,瓜子就成了不同姓氏的人群,从此阿昌族有了生生不息的历史,也表达了对葫芦里走出来的祖先的崇拜。这些宗教性的原生态歌舞不仅使人们得到了审美愉悦,也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曾有学者认为:“宗教活动是这些无文字或文字使用不广泛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合、最典型的方式。”例如景颇族最大的祭祀活动“目瑙”,已经发展成为大伙聚集的歌舞形式,还有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民间歌舞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而且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

三、情感表达是构成原生态民歌的重要内容

纵看云南的原生态民歌,很大一部分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的,如哭嫁歌、哭丧歌等等,我们熟悉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是反映了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的一首恋歌,人们通过唱这些原生态的民歌,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这些原生态民歌产生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就是云南特殊的地容地貌和闭塞落后的生态环境,由于交通闭塞,外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没有渗透到这里,大山交错、有些地方生产方式还很低,与外界的交流还很少,所以,他们还承袭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文化娱乐方式,他们经常性的娱乐活动就是无忧无虑的歌舞。云南彝族有一首祝酒歌,歌词是这样的:叫你喝,你就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表达了少数民族直爽好客的感情。云南红河县的哈尼族流传着一首《作一作》的歌舞曲,歌词大意是:大家一起跳来作,爱说什么说什么,想唱什么唱什么,边唱边跳脚步轻,不唱不跳不开怀,大家来跳大家唱,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吟唱爱情是原声态民歌的重要主题,少数民族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风俗习惯是众多情歌产生的土壤,德昂族有一首男生独唱民歌:今天傍晚太阳已落,去找自己最心爱的人,自己亲爱的人,要是有心有意的话,就请来与我好好对唱,以歌声结识自己,相亲相爱。原生态民歌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习俗是构成原生态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

习俗是社会发展的阶段的产物,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不断重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承载体,它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心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都有着深厚的关联,体现着民族的宗教情感、社会心理、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大致可以分为节日歌、生育歌、婚俗歌、酒歌等,节日歌是维系情感的纽带,在节日的狂欢中沟通感情,畅想未来,如纳西族的骡马会,白族的鱼潭会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相爱相知,于是产生了很多的反映节日气氛和谈情说爱的原生态民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大事情,所以婚俗备受关注,这个婚姻的过程都有相对应的原生态民歌,生育是神圣的,一个生命的诞生有着艰辛也有辛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母亲怀胎过程中的祈祷,也有着分娩时的接生歌,如傣族的《接生歌》,歌有一段歌词中写道:“母亲怀里的孩子啊,如果你是天赐的贵子,那就见风长吧”。反映了母亲盼望孩子快长的心情,酒歌是人们之间友情的一种见证,人们见面共同进餐要畅饮,要营造一种自然欢快的气氛。如普米族中流传的《酥里玛》民歌,歌词如下:贵客来到普米家,请喝一碗酥里玛,吉祥如意福满门,生活富裕喜万家。这些原生态民歌都是人们平时习俗节日时进行交流思想感情的歌,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

原生态民歌代表着一种独特、不可替代的文化,我们要从维持中国文化生态的平衡及世界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对待原生态民歌,强化传承与保护意识,是原生态的审美内容的魅力永远长驻,使原生态民歌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日久弥新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艺术的惊喜和享受。

第2篇:阿昌族的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舞台服饰;舞台少数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54-02

服装是穿于人体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也称衣服,饰品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首饰、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手袋等),服装与饰品统称服饰。舞台上的服饰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中,演员在演出时所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品。它们根据演出需要帮助演员塑造角色。舞台服饰的整体形象要与整个演出风格相统一,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舞台服装(含佩戴饰品)是属于舞台美术多门类艺术之一,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服装与饰品的总称)作为舞台演出的重要部分,在色彩上、样式上都需要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首先要有少数民族特点,同样还要服务于舞台演出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吸收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既需要民族特色,还需要现代的流行气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土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塔塔尔族,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壮族、土家族、瑶族、黎族、畲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台湾的高山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组成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各自民族文化中较为突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丰富而多样、也是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部分。

服饰文化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随着我们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中演出部分的视觉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舞台上的演出服饰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求也更高。随着视觉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方便,现代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各种现代文化潮流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色彩、面料、款式等方面,有了更现代、更轻松、更活泼的现代气息。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追求,使对服装的样式、色彩的追求更加趋于简约和舒适。有些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则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穿着要求,必然会被更适于现代穿着要求的服装所取代。少数民族服装的穿着和制作也不断受现代文化影响,从繁琐的样式向着西式服装简单款式的转变。中国民族服饰在现代化发展中必定要注入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这就要使服装款式做到既有民族情愫又有现代的国际流行潮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整体上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劳动成果,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舞台上用于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类创造出的任何物质文明,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依托生活、劳作、宗教的需求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并在长期的演化中,民族服装越来越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是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服装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和强化。现代社会对于服饰文化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不断追求流行、现代、时髦,民族服饰文化也受到了影响,服饰上的现代化改变是必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民族元素不是简单地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等进行表面形式上的学习,是需要真心地体会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让人们真正从我们的服饰上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明快、鲜活的现代气息。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绚丽多彩,款式多种多样,制作精美绝伦,它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服饰的制作上,从原料选材到面料制作、服装款式、装饰等方面都就地取材。以捕鱼为主的少数民族以鱼皮为衣并加以不断革新发展;从事狩猎的少数民族用兽皮、兽筋缝制衣服;以畜牧业为主的的少数民族用牲畜皮毛制作服装;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缝制衣服。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款式和色彩上多种多样。北方民族以坎肩式长袍、短衣和长裙为主。这些少数民族服装除了适于气候及生活需要外,更注重服装的装饰美,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绣出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这也增加了少数民族服装的装饰性。同时,在辅料的选择、色调的搭配、款式的构思和风格的体现等方面,各个少数民族的理念也不同。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服饰的考虑上更突出实用性,在款式上追求简洁、朴素、耐用,色彩多选择冷色基调,服装体现出地域性的厚重感。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于热带区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面料轻薄,色彩多明快而对比强烈。

服装设计师要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巧、穿着理念,还要考虑舞台上独有的特殊环境。首先是距离;二是舞台灯光环境。距离是指相对于生活服装而言的距离疏远,它要求服装做工较细腻,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更注重细节。而舞台上的服装则因观众距离较远,因此服装在款式、色彩、图案、装饰等设计上,就应采用夸张手法。尤其是少数民族服装更要突出款式、色彩、图案、装饰。为烘托舞台气氛,舞台灯光常常需要变化不同的色彩,各种光色都会反射到舞台的服装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服饰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款式向着短装化、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等特点发展。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保留民族文化的元素,还需要在款式、颜色、面料上进行现代化搭配,在款式、颜色、面料搭配上突出现代化的造型美感。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符合现代化民族服饰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即要保留民族服饰的各民族元素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还要加强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手段。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要想居于国际的服饰文化舞台之上,就要把带有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文化创作中,这也是民族服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柄崭新利器。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中国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应该继承有生命力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只是把“传统符号”作为装饰语言,简单地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复制。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恰到好处,既要继承民族古老博大的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尚前沿的脉搏,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演艺市场在突飞猛进,舞台上作为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同样进入了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样随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总体发展而发展,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要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新的舞台演出当中。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