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心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注释:
具体说,目前压在中国股市头上有三座大山。其一,股权分裂的大山。高达2/3的非流通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可流通股并存,既是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一股独霸的根源所在,又压得中国资本市场喘不过气来。其二,股票交易所垄断的大山。必须尽快完成多元化、多层次化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实现股市结构调整,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货、赝品充斥“精品店”的被动局面。其三,股市旧文化的大山。十年发展,我们不仅没有弄清股市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而且在台湾股市旧文化的影响下,庄家、发牌、出局、筹码等近二十种赌场术语在股市中泛滥,使人们技资股市如置身于赌场之中。不仅买股票的人谈到股票投资总是不能理直气壮,而且其投资行为也是以跟风撞大运取性分析和判断。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所谓生命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可见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自我教育进行引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这种引导主要表现在:平衡大学生的心理偏差、积极改善大学生心理极端问题、保证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生命的宝贵和伟大,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热爱生命、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闪光点,提升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目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大多数大学生知道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宝贵,并接受之。(2)大学生多数都能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一自然规律,并对之有正确的认识。(3)对于近些年大学校园里的“自杀现象”,大学生只能有模糊的认识,认为不可思议。(4)大多数大学生渴望得到生命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5)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和价值观方面能够和谐统一,并健康发展。(6)金钱观是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障碍,他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正确引导。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才能真正的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生命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在自我教育中,自身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大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的实际情况,考虑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自我思想的发展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从而在生命价值观上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怎么引导大学生做到呢?首先,指引大学生对自身要有客观认知。平时要学会常常自省,通过和别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和差距。还要学会从处理日常事务的成功和失败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学到处理问题方式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要学会自我批评。每个人都有缺点,大学生要学会在自我批评中进行反思,及时找到心理上的缺陷,自我反省,及时自我调整,向着完美人格靠拢。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关注尤为重要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新环境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大学生面对这些新问题常常因为没有经验、准备不足等原因不知所措,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导致困扰、焦虑、孤独、疲倦等心理不健康现象。首先,从中学到高中的转变,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基础教育变成应用性技能教育。这种转变使得大学新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树立“学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及时改变观念,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其次,大学生活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浪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打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积极性。结识的新同学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不再是老师眼里的掌中宝。重新认识定位自己是所有大一新生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再者,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改变高中背书的学习方法,学会理解和概括所学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技能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大学新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要学会新环境的人际交往方式。
住集体宿舍、吃食堂都会和同学管理人员发生交往。怎样协调各种关系是大学新生必须学会的心理调整方式。以上这几种不适应问题如果在入学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大学生整个四年的生活学习,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来主动的适应大学新环境将对以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
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常常会导致各种精神疾患,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其中,人格不健康属首要因素,表现在学习、价值观、婚恋观等取向上。寻其原因,教育本身的忽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网络制度的不健全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格不健全。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的培育。自我修养是一个个人素质提高的过程,它包括自我管理、自我领悟、自我提高。大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正确的认识定位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要充分肯定,对不足之处要能正确认识并克服。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中国是个传统文化古国,文化的熏陶更应该使大学生在做、行、卧、言谈举止等方面传承文化的精髓,养成朴素、恬淡、谦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极为有益。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应用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提高投资者投资能力。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新晨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
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论文关键词:扩大内需,经济增长,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而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理论界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1]这也是目前国外的主流派观点。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受二大基本心理因素和二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构成。[2]其中,投资需求不足产生于资本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则起源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为解决、对付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扩大需求,鼓励消费,反对节省。[3]其中,重点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主要通过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国内学者对扩大内需对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4-11]罗云毅、王涛认为,高投资、高储蓄和低消费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种经济常态。原因在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工业国家,并存在消费率持续走低、投资率较高的态势,但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来讲,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大致是合理的。因此,基于我国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时期和所采取的赶超战略要求,应在保持较高投资率的同时,适度提高消费率水平。祁京梅认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的扩大,而扩大内需需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市场、有需求行业的产品发展和融资的政策措施始终是围绕着最终需求,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投资的增长,而且极大拓展和挖掘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因此,要保持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促进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目前研究水平的评价
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有投资的因素,有消费的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对策的研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些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群.落实扩大内需的思考[J].新.2009(01)
[2]肖朝阳,陈端计.对扩大内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3]Keynesia. Think deeply that again to having an effect to need theory's.
[4]祁京梅.2004年消费需求增长分析及2005年展望[J].经济要参,2004,(78).
[5]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5, (10) .
[6]李广平.消费函数及其模型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05,(9).
[7]杨永忠.中国消费症结解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5).
[8]严先溥.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2).
[9]黄微分.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6).
[10]卢嘉瑞.“十一五”期间提高消费率的政策选择[J].中州学刊,2005.(11).
论文关键词:供求关系,商品住房,市场均衡,房价
供求关系理论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理论,也是房地产市场运行与房价变动的核心理论。供求规律是决定住房商品价格的主要规律,其他一切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要么是通过影响供给,要么是通过影响需求,要么是通过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来实现的。
1 商品住房市场的供求均衡
住房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人们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住房数量。住房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和拥有者(卖者)所愿意并能够为社会提供的商品住房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会相互作用,产生均衡的价格和数量,即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力量达到平衡的价格与数量的点上。在该点,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我们称之为均衡的原因在于:当供求力量平衡时,只要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价格就没有理由继续波动。如图1所示,当价格P 大于 P0时,供给S大于需求D,价格下降;当P 小于 P0时,供给S小于需求D,价格上升。因此,商品住房市场上的均衡出现在住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
供给分析和需求的均衡分析,远不限于告诉我们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它也能用于预测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于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本文基于供求关系视角分析房价持续上升的原因,就以住房市场均衡为切入点进行解析,讨论商品住房的需求和供给变动时,住房价格的变动趋势。
2 仅考虑居住性需求时的住房市场均衡
住房作为一种商品,既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作为投资品。不考虑商品住房的投资功能时,购房者对于住房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居住,开发商提供住房则是为了赚取相应的利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1 需求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商品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动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当所要购买的数量在每一价格水平增加时,我们说需求增加市场均衡,对应的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一定时期内住房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也可能在某一时点突然释放(比如1998年停止实物分配福利房以后),但市场上住房的供给不会立刻得到调整,当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住房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就会上升。如图2所示,当供给曲线由D向右移动到D1时,均衡点就由E0上移到E1。
2.2 供给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商品价格之外的因素变动也会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生产者提供商品的主要目的是赚取利润,而不是乐趣或博爱。因此,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生产成本。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当某物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的时候,生产者大量提供该物品就会有利可图。当购房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增加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单位建造成本下降,开发商提供更多的住房就会有利可图。住房价格的提高带动着建筑材料、劳动力的成本随之上升,与此同时,建筑成本的增加也会推动着房价的上涨,但是成本的上升速度一般不及房价的涨速,因而开发商乐于提供更多的商品住房。另外,在住房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建筑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开发商完全有能力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更多的住房,此时,住房的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短期内假设需求保持不变,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数量则上升。如图3所示,供给由S向右移动到S1时,均衡点由E向右下方移动到E2。
2.3 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在前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都假设一定时期内供给或需求保持不变,而实际情况并非这样,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往往同时发生。需求的增加引起价格的上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政策鼓励生产,生产商为获得更多利润增加供给。然而,由于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和受到住房建设周期的制约,住房供给增加相对于需求增加的速度较慢。短期内需求和供给同时增长,但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供给,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上升。如图4所示,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由D移动到D1,供给增加引起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1,相应的均衡点由E0向右上方移动到E3。
结论:一定时期内,在不考虑商品住房的投资功能时,即假设住房市场上不存在投资性需求或投资需求的影响较弱时,房价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居住性需求的拉动及供给增加缓慢导致供求关系的紧张。因此,解决房价持续上升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缓和供求关系入手,合理引导居住需求,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
3 考虑投资性需求时的住房市场均衡
住房需求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满足消费,也可以用来投资。居住性需求当然在住房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一旦失去了居住需求的支撑,对于住房的投资只会像“郁金香泡沫”一样,早晚都会破裂。尽管如此市场均衡,投资性需求也是住房市场上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住房价格上涨时,一定不能忽视投资性因素的存在。考虑投资性需求时,有两种分析思路:一是将居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加总,绘制总得需求曲线进行均衡分析;另一种是,将投资性需求作为减少了的有效供给,再进行均衡分析。本文采用第二种思路。考虑投资性需求时,仍站在居住性需求的角度看待价格的上升。
3.1 投资性需求对住房供给的影响
投资性需求者购房不以居住为主要目的,可以认为该类需求挤占了住房供给的份额,即实质上减少了住房市场的有效供给。住房价格越高,投资性需求就越活跃,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市场能够提供的满足居住性需求的住房数量就越少,住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住房居住性需求保持不变,供给减少,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就会上升,而均衡数量则下降。如图5所示,住房供给曲线由S向左移动到S1时,均衡点由E0向左上方移动到E1。
3.2 投资性需求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当投资性需求高涨时,房价通常是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由于价格因素影响购房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刺激居住性需求,使居住性需求者对房价产生心理预期,如果预期房价持续上涨,就会出现竞相购房的现象,结果是居住需求不会明显地下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住房需求量有增无减,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短期内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住房需求上升,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就会上升。如图6所示,在价格上涨的预期下,需求曲线由D右移到D1,均衡点则由E0向右上方移动到E2。
3.3 投资性需求对住房供求的同时影响
现在我们分析在投资性需求的影响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移动对于住房价格的影响。就住房市场的供给而言,一方面,投资性需求消耗了供给的一部分,减少了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如果开发商根据市场投资性需求形成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就会千方百计地“囤地”、“捂房”,谋求房价上涨的高回报,从而减少住房供给,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住房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就住房市场的需求而言,居住性需求者在求房居住和价格持续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担心未来的会支付更高的价格,迫切买房,住房需求曲线右移。住房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改变。如图7所示,供给曲线由D右移到D1的同时,供给曲线由S左移到S1,均衡点由E0上移到E3。
结论:投资性需求通过影响住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住房市场的均衡,因此市场均衡,投资性需求对房价的上涨起着推动作用,尤其在房价上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化供求矛盾,推动房价不断高涨。想有效降低房价,必须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投资性需求。
4.市场预期对住房市场均衡的影响
在考虑投资性需求对房价的影响时,就提到了市场预期。无论居住性需求者的购房冲动,还是投资性购房者的投资热情,乃至开发商的“惜售”,都基于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因此,市场预期对于住房市场均衡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长、收入增加等因素,住房的居住性需求不断增加。而住房建设周期长、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导致住房的供给较为滞后,需求大于供给,在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下,房价不断上涨。由于保障性住房的不足,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提升了购房者的紧迫性和购买欲;投资者也乐于通过购房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甚至甘冒风险,贷款投资买房,挤占了住房市场的有效供给;开发商基于价格上涨的预期,为了获取更大的回报,就大量囤积土地、存储楼盘,减少市场有效供给,同时虚假交易、虚假宣传,造成房价持续上升的氛围,误导购房者预期,住房供求出现严重的不均衡,这一切都最终推动着房价不断上升。这个过程和影响机制可以用图8来表示。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美)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微观经济学.第1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5―72.
[2]万礼锋,尹贻林.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成因及其治理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3)
[3]彭大,余晶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经济师,2009(8)
[4]周旭.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探究.商业研究,2008(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弹性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娇娆,黄基廷,闫萌萌,王华.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样态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