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高效流通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流通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流通体系

第1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1.“六统一”学案制作的要点:

1.1 “六统一”学案采取更加有效的表格对应形式:将每个高考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对应,配合课后针对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练结合,各个突破,力争用最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1.2 笔记和学案相结合。学案设计采取笔记式的安排,学生自主复习部分设置知识要点填空,将课堂复习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加以总结,学生课前完成填空即完成了知识点自主复习,所以学案就是笔记,减轻了学生课上记笔记的负担,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记忆和理解。同时每个知识小专题的后面都留有记录学生归纳整理解题方法的地方,让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这部分也是体现老师个性化的舞台,尽管在使用相同学案但是方法各有千秋。

1.3 改错是高三学生必须重视的学习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整理改错的根本原因是整理起来比较浪费时间,无论是抄题整理还是剪贴整理都很费时间。为此,“五统一”学案创新设计,将改错的空间直接设置到学案上,便于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小题小错随手整理,大题改错不用抄题,而且还和做错的部分形成对比,更容易知道错在哪,应该怎么改,学生更主动去改错。

1.4 “六统一”学案,它本身就是一本练习,只不过这个练习本中有预习,有例题,有习题,更加全面。学案采用活页编码形式,学一课发一课,方便作业的收发,方便教师批改检查,也便于学生整理改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册,届时将成为学生一轮复习中最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

1.5 学案、教案相统一,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主体一致,教师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化解法指导。这样既能发挥集备效果,又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难点更突出,配合统一pdf的课件,使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保持高度一致,用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突破重点难点。

1.6 学案、课件相统一。学案、教案终稿完成后,可以用office2010直接导出pdf文件,这就是配合“六统一”学案的课件,这种课件,制作简单,配合pdf阅读器(如如PDF-XChange iewer,foxPDF等),课堂上可以用鼠标圈圈点点,指指画画,可放大可缩小,非常适合高三的课堂密度,同时节约了因制作ppt的时间,提高高三教师的备课效率。

1.7 学案中还可设附加题,满足尖子生需求。在学案设置中体现分层次教学,利用附加思考题适当的拓展优秀学生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满足有能力的同学的学习要求。利用这些偏高难度的题目,激励一部分同学拔高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全班范围内形成研究讨论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优化学风。

1.8 但凡高质量的学案都离不开多次推敲,在教案的编制和选题过程中,一定坚持一稿三审的做法:一审全,力争在选题过程中做到知识点全,题型全,考点全,面向全体学生;二审层,在题目顺序的设置上根据课堂教学顺序和题目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分层次教学,同时避免重题漏题;三审错,对学案成稿精益求精,规范使用符号和语言,尽量避免错题和印刷中的错误。

2.使用“六统一”学案的优势:

2.1 学案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提前,为每一单元巩固提高打好基础。课前预习就是高三学生的自主复习回顾双基的过程,这是每一个单元复习的基础。有了“六统一”学案,学生课前的自主复习就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重点、难点,借助“学案”进行梳理,这样就把课堂复习拓展到了课外。因此一定将导学案提前发放,实行至少两交两改,即:上课前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自主复习基本知识情况,将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便可以适当调整讨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课后在改错区,纠正错误,整理后上交再次批改,检查学生纠错情况,将复习中的纠错落到实处。

2.2 “六统一”学案极大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六统一”学案的前半部分就是以前的基础知识,变成关键词填空节省了上课大量记笔记时间,使得老师和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放在薄弱和易错部分,每个小专题后面解题方法的归纳,不仅发挥老师的个性化讲解,同时也弥补了高三学生笔记上只记知识点而不归纳方法的缺陷。左面表格中的知识点与右面表格中的知识点应用举例一一对应,真正做到了针对训练,也让知识的储备升华成了知识应用。

2.3 高三物理课堂pdf课件的优势。我们平时课堂上的课件大部分是ppt文件,高三的复习课内容多,需要展示的文字多,就会使得ppt课件有很多屏,容易引起的学生视觉疲劳和反感,另一方面文字多也会使得课件制作的时间变长,出了力还不一定讨好。而使用pdf课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是PDF文件配合pdf阅读器(如PDF-XChange iewer等)展示的内容,与学生的学案基本一致,上课时需要那部分放大那部分,还可以用鼠标进行圈圈画画,为上课带来极大的方便,PDF文件就内容前进后退就比ppt快多了,另外一个最主要方面从doc转成pdf,在office2010中就是点一下鼠标而已,而要制作ppt课件就麻烦多了,制作过的老师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2.4 让集体的智慧在“六统一”学案中处处闪光。“六统一”学案的制作一定是全体教师的合作努力下完成,集众家之所长,展现给学生的都是精华,当中不乏画龙点睛之笔。而且学案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资源,老师们只需通力合作一次将学案制作完成,在接下来几轮的教学中,只需对已有学案加以修正就好,可谓一劳永逸。最重要的是学案教学可以有效的缓解师资不均造成的问题,实施学案教学,大家统一备课,教学内容一致,有效的缩小了新、老教师的差距。

第2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近年来,我县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中,由祖辈、亲戚或民办寄宿机构照管,形成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无法享受父母的亲情呵护,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这些孩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性格偏差等,这些问题在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亲情饥渴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在对父母长期的思念中,孩子由最初的企望、焦虑、缺乏安全感到对父母逐渐冷漠,甚至仇视。而且孩子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对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孩子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封闭、自卑心理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留守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没有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逐渐的形成了封闭、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比较常见。部分孩子常表现为逐渐与父母、同学开始疏远,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后不想参加各种活动,怕被同学看不起;生活中,对老师、同学的关怀不易接受,甘愿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三)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差

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低年级学段大部分孩子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到了中高年级学段,极少有留守儿童能表现优秀。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孩子学业期望值不高,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导致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太少,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良、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自暴自弃。此外,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还导致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自私、任性,惹是生非。(四)道德意志薄弱由于留守儿童祖辈代养人疏于管教和溺爱,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对孩子的错误时常袒护,造成留守儿童依赖心理严重,是非辨别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不能经受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缺乏责任感。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常常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弥补亲情缺失,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处于放任的状态,思想观念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拉拢、教唆,经受不住诱惑而走上歧途。

二、城郊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究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庭。父母要转变观念,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尽可能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在接受更好教育的同时,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如果不能将孩子带到身边,父母要通过打电话、写信、回家探亲或接孩子到打工地团聚等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外出务工的父母还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亲人的爱、老师的关怀时时伴随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发挥学校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这就需要学校转变育人观念,通过“爱”的教育来“补”位。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针对各班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档案,档案中除记载详细信息外,更要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生活习惯等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内心想法;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有意识地教给留守儿童适应环境、调节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调试的技能,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其次,根据孩子个体心理特点,通过个别咨询方式加强指导,做到对症下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和负担。再次,学校还可以开展“知心姐姐”信箱等活动,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渠道,并有专人给孩子回信,帮助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此外,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达到长期、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之目的。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开设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等,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在提高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从而缓解自卑、叛逆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首先,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担起来;其次期望有关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镇、社区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教育、兴趣活动等服务,引导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再次,期望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加大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孩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8):31-45.

第3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流媒体;高校;视频新闻;网络点播;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0-30358-03

1 引言

随着各种电视节目的上星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高校自办电视台的思想教育功能,实现高校电视更好更快的传播以及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是目前高校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园视频新闻点播,逐渐成为了校园视频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视频点播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利用了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过去收看校园视频新闻的被动方式,实现了校园视频新闻节目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为用户提供实时、交互、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利用校园网建设VOD系统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在线的视频新闻节目的点播服务。如何利用网络视频点播技术构建一种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实效性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已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手段和趋势。

2 流媒体技术及视频点播原理

2.1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eaming 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在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下载、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可以观看的技术。传输及播放的流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接、实时地传送,用户机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仅需将起始几秒的数据先下载到本地的缓冲区中就可以开始播放,采用一边播放、一边下载、一边丢弃的方式,客户端的缓冲区建在内存中,不占用硬盘空间,不会在用户端留下任何拷贝,保护了知识产权,同时提高带宽利用率。流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它包括采集、编码、传输、储存、解码等多技术。作为以流媒体为技术支撑的流媒体应用系统,一般分为编码端、服务器端和用户终端3部分。

2.2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采用流媒体技术,建立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把校园视频新闻编码处理后到流媒体服务器中,用户在校园网连通的任何端口,可利用网络进行校园视频新闻的点播与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本系统可实时向用户传送节目,用户也可通过网络客户端对所观看节目实现随意控制。可用图1来说明校园视频新闻点播系统的工作过程和系统结构。

3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所要处理和传输的信息主要是视音频信息为主的多媒体信息。为了便于师生的对视频新闻的点播,这就需要校园视频新闻者在过程中注重质量、访问速度、方便和快捷性,并且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构建实效性的视频点播服务平台;校园内用户可以查阅节目的详细信息,可以以页面方式观看,也可利用播放器播放或全屏播放;也可下载观看。

本系统主要借助于目前主流的流媒体系统之一的windows media为主要支持技术来构建实效性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突出其方便性、先进性、集成性、低成本的特点。

在Windows Media技术支持下,主要从其文件格式、流媒体传输协议、播放方式、系统组成等几个部分总体上去设计实现该系统。

3.1 文件格式

Windows Media支持ASF, WMV, WMA等文件格式,ASF (Advanced Stream Format)是Windows Media的核心。ASF是一种数据格式,音频、视频、图像以及控制命令脚本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种格式以网络数据包的形式传输,实现流式多媒体内容。WMV是视频数据格式,WMA是音频数据格式。本系统主要传输视频信息,所以在前期制作视频时全部采用ASF、WMV两种格式。

3.2 流媒体传输协议

流媒体传输协议是流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组成部分。它是为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而开发的协议。目前,Windows Media支持的流媒体传输的协议主要有: 实时传输协议RTP (Real-time TransportProtocol),用于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实时流协议RTSP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定义了点对多点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基于上述协议的支持,本系统实现了流媒体信息的有效传输。

3.3 播放方式

为了能够让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中很好地传输,并在客户端精确地回放。基于这个目的,在流媒体的播送技术上人们采用了单播、多播、点播、广播等技术。点播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主动的连接,在点播连接中,用户通过选择内容项目来初始化客户端连接,一个客户端从服务器接收一个媒体流(这个连接是唯一的,其它用户不能占用),并且能够对媒体进行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等操作,客户端拥有流的控制权,就像在看影碟一样。这种方式由于每个客户端各自连接服务器,服务器需要给每个用户建立连接,对服务器资源和网络带宽的需求都比较大。

本系统考虑到校园视频新闻时间短、信息量大;便于师生在观看校园视频新闻控制和交互以及校园网自身特点,采用点播方式来实现校园视频新闻的网络传播。

3.4 系统组成及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使流媒体系统在各个不同层面上互相通信,基本的流媒体系统包含三个组件:编码器,服务器,播放器。基于Windows Media技术构建的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依靠Windows Media Service系统的主要组成。它分别校园视频新闻采编转系统、流媒体服务器(Windows Media Server)和客户端流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分别用于流媒体的制作、和播放等。

(1)校园视频新闻采编转系统:用于采集、编辑、转换编码多媒体数据,使其成为流媒体数据格式,便于在流媒体服务器进行和管理。

(2)流媒体服务器:简单地说,就是支持流媒体点播的服务器,用于存放、控制、管理流媒体数据。

(3)客户端播放器:主要用于客户端用户对校园视频新闻进行点播播放、浏览等。

简单来说,该系统工作时, 前期采编转系统创建流媒体文件并存放到流媒体存储服务器;服务器端创建提供点播的站点设置和管理节目并启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以Web方式访问,获得节目信息,选择后再由流媒体服务器经过调度后启动相应的流媒体播放器实时播放节目。

4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的实现

4.1 校园视频新闻的编码制作

(1)校园视频新闻的前期摄录与编辑。

为了保证图像质量,校园视频新闻必须在前期的摄录、采集、编转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视频的损耗。 笔者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做法是:摄录阶段,采用广播级摄像机和信噪比较高的录像带摄制校园新闻,以此减少各环节中对图像信号质量的损耗;采集、编转过程中,利用高性能的视频采集卡(pinnacle pro-one)、编转质量较高的格式转录软件(Tmpeg-plus)进行采编转,并且首次编转完成后统一使用avi格式文件,以确保图像质量。

(2)将前期编辑制作完成的视频文件编码为Windows Media流媒体格式文件。

对于Windows Media构建起来的流媒体服务器,一般需要使用asf、wmv格式的文件。因此,前期制作完成后,将编辑完成的avi格式的视频文件统一利用Windows Media编码器把avi文件转化为asf、wmv格式文件。这时,最好使用WindowsMedia编码器,它可以适应多种网络的编码要求。

(3)编码设置与过程监视。在编码转换时,应根据用户情况、网络带宽、节目内容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出质量、编解码版本、传输速率及适应带宽要求等选项。这样可以保证视频和客户端点播时编码后流媒体的高适应性和高质量。与此同时要对编码过程进行监视,通过监视可以随时了解编码的进展情况,利于操作人员对整个编码过程的把握,并且保证输出的校园视频新闻节目不出现间断和跳帧等现象,保证视频的连贯性。

当然了,上述过程只是笔者在自己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若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视频采集卡、编码器把摄像机等其它设备的信号直接转换为asf格式,这样可以减少编转时间,缩短整个视频流程,提高校园视频新闻效率。

4.2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实现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服务器是安装了流媒体服务软件的服务器,提供校园视频新闻节目服务,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存储校园视频新闻节目。该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作为Windows Media服务器,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流媒体内容。Windows Media服务为ASF流媒体文件提供了两种方式:单播和多播,分别用于交互式点播和广播方式。本系统的构建主要采用交互式点播方式,它为用户提供点对点联结方式的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交互参与流媒体播放的控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每个用户可以主动地观看节目。在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过程中,关键环节是:

(1)服务器基本设置:主要包括端口数值、允许用户连接数量、用户接入带宽、流媒体存放的位置。

(2) 服务器安全设置:主要指服务器的各种规则,其中包括定义权限、IP地址、子网掩码、特定端口等。

(3)服务器方式设置:主要对Windows Media管理器的“单播点”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服务器就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服务。

(4)服务器其它设置:主要是对服务器运行状态的监视设置、内容缓存管理设置、广告功能设置等。

4.3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播放器的实现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播放器端主要的功能就是使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Web访问服务器端,从网络接收视频新闻流媒体并播放,这样就实现了视频新闻点播。在播放器端可安装使用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来实现流媒体播放、控制(开始、暂停、停止、快进)等。对于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它可提供给供客户端用户独立使用,也可方便地嵌入到浏览器中,这样简单地就实现了流媒体播放功能。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基于网络服务和流媒体技术,实现了对校园视频新闻的网络点播,具有实用性、高效性,投入少、维护简单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已有的高校校园网硬件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校园视频新闻获取的新途径,实现了校园视频新闻在网络时代下的网络化传输。随着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校园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中,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将会提供给广大师生更加高效、丰富的校园节目。

参考文献:

[1] 夏志强,刘清堂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教学信息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技术导刊,2006(7).

[2] 齐蕾.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

[3] 胡奇光.基于流媒体的网络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J].电脑学习,2007(4).

第4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水平衡

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05-04

Abstract:2x130t/h boiler flue gas de-NOx syste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process system,the reason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desulfurization system caused by the water balance,and gives the solutions of water balance.

Key words:Limestone-gypsum,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ater balance.

1 前言

由于石灰石在我国分步广,来源方便、价格低廉,石灰石-石膏湿法是应用最广的烟气脱硫技术。各大环保公司通过早期的技术引进,中期的技术消化,以及后期的研发,在整体工艺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着眼点不同,而形成微小差异。

由于中小机组烟气脱硫项目建造周期短、造价低、机组负荷波动相对较大等特点,需要我们设计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考虑得更充分。

如不能满足脱硫系统水平衡,使脱硫系统出水不少于进水,将使脱硫系统的浆液越来越多,从吸收塔、浆罐中溢出,脱硫区域将成为沼泽之国,造成脱硫系统崩溃,从而影响锅炉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工艺流程

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近几年来,中小机组烟气脱硫增压风机与锅炉引风机合并;不设烟气换热器,锅炉引风机出口的烟气直接送入吸收塔净化;不设烟气旁路,只要锅炉运行,就需要脱硫系统投运。

以江苏某项目2x130t/hCFB锅炉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为例,介绍工艺流程及水平衡。

见图1工艺流程图。

2.1 烟气系统

不设脱硫增压风机、不设烟气换热器、不设烟气旁路,锅炉引风机出口烟气直接进入吸收塔洗涤净化,净烟气进入烟囱排放。

2.2 吸收系统

吸收系统的核心为吸收塔,采用逆流喷淋空塔,烟气从吸收塔中部进入,由下往上流动,喷淋浆液由上往下流动。吸收塔底部为浆池,化学反应主要在浆池内完成,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

净化后的烟气通过机械除雾器、湿式电除尘器除去烟气中大颗粒雾滴、SO3、PM2.5等污染物后离开吸收系统。

2.3 石灰石浆液系统

外购石灰石粉调浆,供吸收系统使用。调浆用水采用滤液水,滤液水不足时,工艺水补充。

2.4 石膏脱水系统

采用二级脱水,吸收塔排出的石膏浆液经石膏旋流器,底流浓度达到40~50%,进入真空皮带脱水机进行深度脱水。

2.5 排空系统

设置排水沟、集水坑、事故浆罐等设施,收集溢流的水、浆液、设备管道冲洗水等返回吸收系统重复利用,事故浆罐中储存的浆液可作为系统重启的石膏结晶用晶种。

2.6 工艺水系统

橥蚜蛳低掣饔盟点送水。

3 水平衡计算

3.1 水系统构成图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水系统构成见图2,水平衡图。

3.2 水平衡的构成

3.2.1 脱硫系统所有用水点均采用新鲜水

(1)边界条件。机械除雾器和湿式电除尘器的冲洗周期不随机组负荷变化而调整;

真空皮带脱水机在高负荷时连续运行,容量备用,低负荷时运行一半时间。

(2)水平衡表(表1)。

说明:此种情况下,脱硫系统进水均大于脱硫系统出水,无法达到水平衡,脱硫系统中的水将越积越多,造成整个脱硫系统崩溃。

3.2.2 第二种情况

(1)边界条件。除雾器冲洗在BMCR负荷、100%负荷冲洗频率为1,75%负荷冲洗频率为0.8,50%负荷和最低负荷冲洗频率为0.4;石膏脱水系统的真空泵密封水回用做滤布滤饼冲洗水;真空皮带脱水机间歇运行在满负荷工况;脱硫系统所有设备采用空冷;所有浆液泵的轴封冲洗水全部接管返回工艺水箱重复利用;

(2)水平衡表(表2)。

说明:此种情况下,脱硫系统进水小于脱硫系统出水,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行,需要补水,脱硫系统能达到水平衡。

3.3 冲洗水构成

测量仪表的冲洗:PH计、密度计、与浆液接触式液位计、浆液流量计等。

泵和管道的冲洗:在浆液泵停泵时,对停运的泵和管道进行冲洗。

吸收塔侧搅拌器冲洗:当搅拌器停运后重启时,应进行冲洗。

上述冲洗水间断运行,在水平衡计算时通常不考虑此量。

4 影响水平衡的因素

4.1 从系统配置上可减小水平衡问题

(1)是否有效利用回用水。如第一种情况中,将真空泵密封水收集到冲洗水箱中回用,BMCR负荷可节约用水1517kg/h;利用滤液水进行调浆,可BMCR负荷可节约用水1724kg/h。

(2)循环泵和其他浆液泵的轴封冲洗水回用。所有卧式浆液泵都需要轴封冲洗水,正常情况下,轴封冲洗出水为干净水,可返回工艺水箱回用。这部分水量消耗较大,每台循环泵需要1~4m3/h,其他小浆液泵需要200~300L/h,BMCR负荷可节约用水6200kg/h,单次一项,就可解决BMCR负荷水平衡问题。

4.2 从运行方式优化上减小水平衡问题

(1)除雾器冲洗周期随负荷变化调整。在高负荷运行时,烟气流速较高,烟气中携带的雾滴含量较高,无论是机械除雾器还是湿式电除尘器都需要较高的冲洗频率才能确保雾滴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低负荷运行时,烟气流速的降低,烟气中雾滴携带量也将减小,可适当降低冲洗频率就可以达到同样的去除效果。

(2)石膏脱水系统运行方式调整。在脱水系统设计时,都会考虑一定的容量裕度,真空皮带脱水机为变频电机,可通过调整电机频率来控制脱水机的运行方式,如果采用间断满负荷运行比连续半负荷运行节水30~40%。

(3)废水连续排放。由于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中,来自烟气Cl-、细飞灰、重金属离子等不能直接带出脱硫系统,必须进行废水排放,由于机组容量小,废水处理系统连续满负荷运行对整个脱硫系统的运行成本几乎不产生影响,但对水平衡(特别是低负荷时)有明显改善。

(4)机组运行负荷优化,如为调峰机组,可考虑高低负荷错开,避免出现同时多台机组低负荷运行。

4.3 设计优化

(1)增设石膏缓冲罐。将吸收塔浆池内石膏浆液汇入缓冲罐,再送入石膏脱水系统。此缓冲罐可使单台机组低负荷10~20h内不会为水平衡问题造成脱硫系统崩溃。

(2)m当加大滤液水箱容积。滤液水箱容积通常按0.3~0.5h设计容量,中小机组中,滤液水箱容量较小,可按0.5 ~1.0h设计。机组低负荷运行时,脱水系统间歇运行,在脱水系统停运时间内不排空滤液水箱,留着用于石灰石调浆,可确保10~20h脱水系统不运行也有滤液水调浆,不必增加脱硫系统进水,造成水平衡问题。

(3)当机组长时间低负荷运行时,可考虑将浆液送入事故浆罐储存,待负荷转高时返回吸收塔浆池。可解决单台机组低负荷超过一周的水平衡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机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项目中,往往会因为工期短、造价低等原因,在系统设计时,尽可能去简化,造成水平衡问题而使整个脱硫系统崩溃。解决方法如下:

(1)尽可能利用回用水。如将设备冷却水、轴封冲洗水返回工艺水箱回用;将真空泵密封水送入冲洗水箱回用。

(2)尽可能采用滤液水调制石灰石浆液,以减小脱硫系统进水。

(3)避免同时多台机组低负荷运行,可利用高负荷机组消化低负荷机组水平衡问题。

(4)增加石膏缓冲罐,可解决单台机组一天内的水平衡问题。

(5)合理利用事故浆罐,可解决单台机组一周的水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守宝,成德芳,冯维君.中小型锅炉节能环保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广超.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中国特色;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

(一)关于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举措。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一论断,不仅仅是流通理论的创新,更是对我国流通产业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我国流通产业在达到基础性和先导性这个基本标准以后并没有新的进展。换句话说,流通产业在很多方面只是具备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基本条件,在实际功能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影响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流通产业自身结构失衡,突出的表现是批发、零售之间以及批零业与储运、信息、金融等服务体系之间关系不协调,导致了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或者说流通产业的引导功能尚未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加大了产品变成商品的成本(如假冒伪劣商品对正宗商品的冲击);三是流通产业自身没有形成网络化的布局,在一个经济区域内、或相邻相近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突出,功能雷同,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商品流通秩序不优。

综上所述,我国非常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按照产业功能区对商品流通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各省市在国家这个总体设计框架内,结合本省市的产业功能区的划分进行本区域内的流通体系设计。这样才能促进流通业提高效能和效率,才能保证流通产业切实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促进消费。

(二)设计和建立商品流通体系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既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又具有立足国情的现实基础,因而是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具体分配制度和分配调节制度、生产经营和消费制度等等。确保这一系列制度运行的是各行各业系统性的产业运行载体或具体的产业体系。

就流通产业来说,其体系建设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巨大变化,在其改革的进程中一些有效的制度随着旧体系的摒弃被废弃了,而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随着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的提升和先导性作用的不断增强,商品流通制度和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不仅使其在国民经济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也对基本分配制度、分配调解制度、消费制度的全面落实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既是未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和满足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三)进行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安排就业的关系问题

流通产业就业门槛低,是承担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就黑龙江来看,截止2012年末,全省就业人数1978万人,在一、二、三产就业的比重分别为41.3%、19.4%、39.3%。也就是说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大约为790万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89.6万人,住宿和餐饮业52.4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4万人,三项合计272.4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5%。因此,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流通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面对近些年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流通产业义有不容辞的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承担就业是一对矛盾,但是流通产业可以拓展新的就业领域。特别是当今社会流通业与现代服务业已成相互成长状态,只要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创新流通方式和业态,就可以很好地化解提高效率与增加就业的矛盾。所以,在流通体系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利于流通产业创新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减少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时间,降低流通成本。

2.凸显特色、均衡发展、功能定位、提高效率

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于商品需求以及对于商品流通相关服务的诉求是不同的。对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考虑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等不同地区间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问题。

同时,由于各地资源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类型不同,各地具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流通需求,流通体系整体上要为实现产业特色提供流通需求保障。就黑龙江省而言,地处边陲,大量重工业品、粮食、木材、煤炭外销以及商品购进,距离远,流通量大,在流通体系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流通需求状况。对于企业而言,流通体系保障企业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国家而言,流通体系保障地方特色优势得以发挥,提升全国整体流通效率和社会福利。

因此,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设计流通体系过程中,国家应按照各个省份、地区商品流通种类和规模进行功能定位分区,建立符合商品流通方向的流通保障体系,首先实现规模化、降低流通成本,其次有利于各类专业化商品流通业发展壮大。

3.要充分考虑我国流通业自身基础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业自身建设还很落后,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二是网络布局不合理,三是人员素质低,四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营销方式应用水平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如果流通体系的设计不考虑这些问题,所设计的体系就会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为无用体系。

4.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

我国城乡市场存在着很大差别,农村市场及而农产品流通又是商品流通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农家店”、“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充分发挥新农合、农业专业公司和农民个体在组织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农村市场商品销售网络有了显著恢复,但是在构建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因此,流通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和特点,做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

5.要充分考虑国有资本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流通业改革方面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取消国营、放开市场、自由流通、完全市场化调节就是最大的改革。正是这种错误认识使市场运行经常出现非理性变轨,多次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回顾30多年的实践,非常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流通领域可以不要国营,但不能不要国有资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是国家调控市场的客观需要。因此,进行流通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国有资本控股、参股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行业的批发环节必须要有利于国有资本进入,不能让外商再打着零售旗号大做批发业务而对我国产业发展态势施加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关键时期、关键时刻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落到实处。这既是确保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之举,也是保证我国产业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有资本进入流通产业并非全部由国家出资,可以引导有国有资本控股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广泛参与,这样,既能从根本上排除由部门分割造成的流通阻隔,又有利于解决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周转缓慢的问题。从而形成流通产业资本的多样性。既实现了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又优化了产业结构。

6.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

我国市场需要开放,我国企业同样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体系的规划设计要有利于工商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要给予工商企业、大、中、小企业同样的机会和资格。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联动极其重要。商品流通体系设计必须有利于流通业与国际接轨步伐。

二、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所谓新形势,应该理解为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并建设商品流通体系必须以能够保证商品流通产业发挥其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出发点,做到商品流通体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商品流通体系的有用性。其基本思路应该首是在国家层面,按照产业功能区进行总体设计,各省在国家总体设计方案下进行对接并结合本省实际进行具体设计。所设计的商品流通体系必须体现在以下功能:

(一)促进生产

商品流通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流通产业促进生产、引导生产,带动实体产业不断发展,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

流通业促进生产,主要体现在先导性作用方面。一方面,流通业能够及时反应社会需求,具有很强商品供求信息反馈功能,可以将市场信息直接反馈给生产领域,达到引导生产的目的;同时流通业自身流通功能为生产环节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流通业可以优化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提供生产效率。目前我们的整个流通体系综合程度很低,流通实际上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果这几大块分散不成体系,很难做到流通效率的提高。城乡流通市场一体化、物流配送配套协调发展、区域间流通业协调发展都是资源整合、提高流通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

(二)增加就业

商品流通体系要有利于流通产业拓展新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就我国“十二五”期间就业形势分析,流通业床在和增加就业机会应该比提高效率更重要。而且随着流通业就业绝对数和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呈现双提高的趋势,流通业的就业贡献率已成为衡量流通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体系有利于就业带动功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流通业产值增加和流通企业数量增加的层次上,而应将流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视为流通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的关键性环节。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相比,中部地区流通业内部的产业规模及就业吸纳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偏离。即批发及零售业的就业承载压力过大,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对比经济发达省份的结构标准,应把批发、零售和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作为发挥流通业就业吸纳功能的关键环节。以就业吸纳功能的最大化为导向,中部地区流通产业,一方面,要确立批发及零售行业的主导性地位,加大其产值比重,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也适度降低其就业负载压力,从而加大其吸纳就业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调整产值结构的同时,须强化物流行业的就业吸纳功能,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比重及产值比重。

流通体系的设计还应有利于创新型小微流通企业发展。小微流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通、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拉动消费

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引导消费发展方面。所设计的商品流通体系一定要有利于流通产业引导社会消费,扩大社会消费总量。

商品流通的规模、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网点布局都直接影响着消费的实现。流通发展的结构与速度,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升级,最终也影响着消费效果。因此,商品流通体系的设计与规划要有助于实现即时消费,挖掘潜在消费,引导未来消费。为了保证流通业拉动消费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合理规划批发业网络布局,协调好批发业与零售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创新业态发展方式,全面规划零售网点,做到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店、社区商业和谐运行。

(四)保障民生

当今社会,所谓保障商品供应应该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证社会对商品总量的需求;二是满足百姓对便捷性、安全性消费的诉求;三是满足政府调度需要。

商贸流通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保障民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应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区商业、便民服务、放心工程等关系民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做到“保民之所需,帮民之所困,解民之所忧”。在流通体系规划上要鼓励和支持流通业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民生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满足民生需求的多样性,实现保障民生的稳定性。

(五)利于“放进来”与“走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利大于弊,已收到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开放度的提升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已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在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今天,设计商品流通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放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如何“走出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改革开放过程中,流通业对外开放,“放进来”的国外流通企业进一步满足了国内商品流通市场需求,同样也给国内流通企业造成极大竞争压力。事实上,国内流通企业在很多领域处于劣势地位,发展缓慢,利润空间小。对于商品需求巨大的中国,培养可以与国际竞争的国内流通企业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中国流通业健康发展,二是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国家创造更多税收。

“中国制造”名声在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话语权,这与中国流通主体“走出去”滞后息息相关。解决好流通业“走出去”的问题,要加强海外销售渠道建设,扭转在分销方面处于低端,渠道单一、方式简单落后的局面。

(六)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

建设全国公共流通信息资源共享、地方商品特色明显发挥、流通资源整合、流通效率提升、企业受益、个人满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各省市自主管理、企业低门槛准入、个人意见可上报的标准,逐步把全国流通信息平台做成国家和各省流通发展分析管理的重要工具,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互联网与物联网高度融合,对于信息查询和流通体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打个比方,通过这样平台的流通的信息查询就如同在地球仪上找地名一样简单。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依据上述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重点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促进新型商业发展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打破了传统商品流通模式,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流通过程,降低了流通成本。这一经营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批零关系、厂商关系、零零关系和店群关系,是提升我国商品流通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品流通业40%的连锁化程度仍然很低。连锁经营中国化、中国商业连锁化,应该是流通领域的一项制度性建设,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必然的过程。

2.大力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物流业当中的配送体系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配送是连锁经营方式、电子商务模式的关键环节,它的核心是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作用。大力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既可以大型连锁企业的自采自配为主导,也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第三方物流;还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大型生产企业开展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着眼点应该在构建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条渠道以及连锁经营、网上交易、厂家直销、批发市场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城乡互动、双向流通高效、快捷、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3.规范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深受众多消费者欢迎,2012年11月11日天猫当天191亿元的销售额足以说明一切。目前,实体商业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税收、质量管理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设计商品流通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保障电子商务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引导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创新交易模式,减少交易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社区商业

从黑龙江看,大中型城市中心区域商场和超市集中度过高,带来严重拥堵问题。因此,以扩大内需为主导,以现代化、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型商业为基础,以完善小康型商品市场为目标,兼顾温饱型的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富有型的商品市场,应该是零售商业网络体系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体系建设中,要以城市分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特色,完善业态结构、功能配套,以满足度、方便度、舒适度为标志,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发展体现现代生活方式的购物中心,积极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商业环境,提高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使城市升级换代。

目前,大型商业体特别是商业综合体受到一些企业家的关注,但对于微利的社区商业却很少有企业关注。社区商业应该纳入政府关注范畴,在流通体系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建设15分钟商业圈的理念。这对于解决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很非常关键,也有利于扩大服务领域,开拓服务产品,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三)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升级是必然趋势。商品流通体系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奢饰品专卖等是相当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更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同样存在着消费升级问题,只不过他们与那些高收入者的诉求层次不同。因此,建设新型流通体系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四)建设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自商业全面实施改革以来,日用工业品流通已经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以商业以及企业建立直销店、合营店等为主要形式的销售体系,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终究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流通体系。然而,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则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设计商品流通体系,要重点考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应从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建设入手,以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和农业经合组织为产业基地,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为载体,积极培育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和分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多元化的具有相当辐射力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布局销售网点,推行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等,进而建立高效、畅通、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流通通道,服务城市,受益农民。

(五)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以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逐步实现市场观念、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的规范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尊重专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统一市场。

(六)强化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

第6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较慢,这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健全的流通才能不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没有流通的引导,农民就不能主动、及时地调整农业生产,也就不能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如果只是简单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而不能认识和解决流通领域这一根本症结。从长远看,即使调整了原来的生产结构,肯定还会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产生新的产品积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状,农产品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除了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具有优势的管理方式等之外,还需要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而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必须具备的。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状况

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以农产品销地和批发商为特征。是国家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试图更好的满足农产品“大生产和大流通”的特性,积极恢复农村集贸市场的情况下在城市建立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或不便等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市场工程”,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这一系列重要举施的实施,使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大为改观。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流通企业进入农村,连锁化农家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健全工业品下乡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或改造农家店突破60万个,覆盖75%的行政村。“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以来,支持了千余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完成了千余个建设项目。在大中城市,完善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鼓励农产品直供直销,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生鲜超市、连锁菜店等固定售菜场所,在小、远、散等缺乏菜市场的社区设立流动售菜车、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时段市场,适应不同人群需要,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则一直控制在5%以下;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过剩”、“卖难”问题突出;流通主体存在制度性缺陷,造成经营困难、亏损增加;信息化建设滞后,流通政策不健全,流通主体多元化并存;市场机制和体系不健全,市场已发生剧烈波动,同时宏观调控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程度和综合程度低等。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流通主体组织程度低

市场流通主体多元化,但整体呈现无序性。农民作为市场流通主体,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只是人数的增多,是以个体而不是以经济组织的形式参与农村市场活动,仍然是商品经济欠发达阶段的一种自由、原始竞争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农民在面对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讨价还价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另外,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采购商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组织程度不高,使得谈判缺少话语权,规避风险的手段也不成熟,造成了产品销路过度依赖单个买方,给合作社自身带来很大的交易不确定性。对中小超市来说,其规模、资金等因素限制,使得定点采购和基地直采存在操作上的困难。超市企业处于经验采购阶段,较主观,缺乏科学的分析手段,农产品的流通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使得流通费用上升。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不健全

冷链物流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稳定食品品质等方面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托大型超市或企业的自有运输工具,其物流设施一般都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而专门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受区域限制较大,冷链物流运作成本较高。我国冷链系统的打造还处在初级阶段,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发达国家在物流环节中鲜活农产品的腐损比例一般在5%左右,而中国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在发达国家,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80%- 90%,中国只有10%左右,鲜活农产品一般是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常规式运输,而且普遍存在着低级包装、低层次储存等现象,直接造成了鲜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损严重。

3.3 信息化建设滞后,政府引导力弱

农产品的流通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而大部分的农产品价格也已由市场来进行调节。但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虽然农业部加快推进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在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中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是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实际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全国有近1/4的县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近1/2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等的延伸速度缓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信息不集中,各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能力;

二是农民和商户用不上,如农民电脑拥有率低、网络知识欠缺等因素制约了农民和商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率;

三是政府对农业信息缺乏统一规划、整合和协调,信息传输反馈网络不完善,上下左右贯通不顺畅,还不能提供权威、及时、有效、准确的农业信息,政府的引导力很弱。

3.4 农产品流通法规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序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而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制化程度还比较低,规范化的程度还不够,一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非常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如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

4.1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优化

(1) 农户参与流通的模式创新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合作社控股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可行的模式之一。它确保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利益的一致性,但是这种模式的前提是需要防止合作社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经销商转化的趋向。为此,可以通过规范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来保证其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如实行股份制,每个入会的农户按照一定标准持有股份,由股东大会定期选举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农民以农产品生产大户或联合的方式进入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应确保农户占有较大比例。

(2) 基于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整合

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应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所以通过物流中心联结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农产品物流基地则是拥有多种物流服务和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而形成的场所,将物流基地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环节更有助于加速农产品流通速度。农产品物流基地的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农产品物流活动,依靠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形成一定的综合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农产品物流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而且在存储、运输、装卸、加工、信管、中介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基地内可以形成一个社会化的高效农产品物流体系。因此,“合作社+物流中心/物流基地+零售企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整合模式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4.2 农产品流通规范与支撑保障体系优化

(1)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产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信息渠道不畅,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要强化地方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三是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导地位。

四是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其信息提供和信息服务作用。

(2) 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

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农产品流通相关经验,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立法工作,规范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完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使农产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张兴无:《企业+农户与合作社十农户—两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简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刘联辉 文珊:《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革新趋势及其构筑策略》,《农村经济)2006第5期.

[4]李艳军:《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X)5年第11期.

[5]龚国光:《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邹华玲:《基于现代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今日南国》2010年第4期.

[7]汪旭晖:《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优化路径选择》,《三农新解》2008年第2期.

[8]孟鹏:《山东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4.

[9]徐怡:《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2.3.

[10]赵艳丽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新思路》,《物流科技》,2004年第109期.

[11]王林杰:《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5.

[12]倪秋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技术与市场》,2011年第7期.

第7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粮食流通技术;国际比较;政策建议

一、引言

对于粮食流通技术的衡量,国内有很多标准其中唐为民把粮食流通技术分为健全的管理机构、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合理的粮食运输体系、严格的粮食质量保证措施、配套的粮食储藏设施和高效的粮食销售体系。借此本文把粮食流通技术的衡量标准分为粮食流通体系、粮食运输体系、粮食储藏体系、粮食销售体系和粮食的质量保证措施等,同时找到有益于我国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粮食流通比较分析

1.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流通体系的不同

在粮食流通体系的比较中,各个国家都是采用自由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模式,但是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又相应的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同时都重视对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经营。对于加拿大在机构安排和管理职能设置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职能的全程跟踪和专门负责制,因此在粮食管理方面分工合理科学,既做到了每个环节都有专门机构来协调管理,同时也做到了每个专项事务管理的一致性。美国采用的粮食流通体系是自由竞争与政府调控结合的流通模式。美国的粮食流通市场是由农场主、农商联合体和政府的商品信贷公司等组成。

2.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运输体系的不同

对于粮食运输体系来讲,各国都极其重视粮食的运输里程和运输方式多元化,争取减少运输成本,但在具体国情中又采用不同的运输模式。加拿大从东西部距离约为5000km,铁路总长度约为10万km,铁路人均长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内河航运也较发达,航运距离为3200km以上,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捷。粮食流通除部分成品粮外,原粮均为散装流通,形成合理的流通和运输体系。运输方式国内主要有散装火车专用车厢、集装箱、散粮运输汽车;出口粮主要采用散粮专用船和集装箱远洋运输。美国粮食运输体系可以说十分发达和通畅。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粮食储备设施, 由四通八达公路、铁路和水运网络相连接。粮食既可用卡车、火车或驳船由粮食储备地运至面粉厂、食品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还可通过位于北美五大湖、大西洋海岸、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海岸的港口转运至世界各地。

3.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销售体系的不同

在销售方面,由于同属于发达国家,拥有极其完善的市场体系,从产供销各个环节都衔接紧密,几乎可以说没有缝隙。加拿大的粮食销售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有2个显著特点:第一是CWB及其委任出口商是西部小麦和大麦出口的唯一销售商。第二,联营是CWB销售又一特点,它使农户的收入不受粮食交售时间的影响。全加有四个联营系统,即小麦联营、杜伦小麦联营、饲料大麦联营和专用大麦联营。联营的收入超过初始收入,农户将得到最终收入;达不到最低限,由政府补足差额。

三、中国粮食流通技术的现状比较分析

1.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阶段;第二阶段是1953-1978年统购统销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1984年允许多渠道经营和集市贸易,即统购统销体制松动阶段;第四阶段是1984-1993年粮食购销“双轨制”阶段(即合同定购与价格双轨时期);第五阶段是1993年粮食收购“双轨制”,销售放开阶段;第六阶段是1994-1997年回归价格“双轨制”阶段;第七阶段是1998年至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2.粮食流通体制的特征

我国现行的粮食流通的体制特征是: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粮食流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体制。我国的粮食商品率不高,大约只有30%,在这部分的商品粮中,国有粮食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三,其他如农垦企业、生产企业等经营着四分之一左右的粮食。粮食购销价格实行“市场化”。粮食管理与宏观调控,实行两级负责、分级管理和调控的体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严格收购制度,禁止私人粮食经营者和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粮食。实行顺价销售的政策。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有两点建议供参考:

1.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粮食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内形成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大市场,全面融入世界粮食市场,就贸易而言不是单纯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而是形成国内外贸相结合局面,形成真正意义的大市场、大流通,粮食市场化步伐才能大大加快。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2.国有粮食流通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快流通领域信息化。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主辅分离,有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进行重组,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唐为民.加拿大的粮食流通技术[J].四川粮油科技,2003(03).

[2]刘颖.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8(01).

[3]逄艳波,王锋.美、日、欧粮食物流体系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3(05).

[4]立军.国外粮食的物流走向及我国的应对举措[J]粮食储藏,2010.

第8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占据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比例,是人们身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良好畅通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保障消费的权益,降低人民生活成本,对于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常住城镇人口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带来大量新增城镇人口,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更具有活力。这都将对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产生巨大影响,现有的流通体系需要改造和进一步优化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城镇化的推进对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1.生产基地远离城区。不论是旧有的摊大饼外延式的城镇化,还是注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用地的扩张。加之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促使许多原本种植蔬菜瓜果的城郊土地被一片片工业园区和商业住宅所覆盖,造成了鲜活农产品生产进一步远离城区的趋势。而且由于农民追求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定价权,鲜活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2.消费需求增加,同时更加注重品质。新型城镇化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鲜活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其发展也表现为量和质的双重发展:一是需求量急剧增加,二是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卫生,安全等属性要求在不断提高,消费品类也日益增多。比如,先前对一些低收入消费者来说昂贵的蔬菜水果,在其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蔬菜水果会出现在他们的消费范围之内。另外一些消费者要求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旺盛。

3.消费区域集中化,跨区域流通比例明显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促使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首先是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其次是内地不发达地区人口向沿海发达城市聚集。这些人口集聚区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非常集中。加之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的不同,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呈现出集中生产和跨区域流通的格局。这种格局促进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现代物流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集聚,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对我国现有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提出了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现有的流通体系下,各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品类的总量失衡和部分地区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买贵卖难问题交叉出现,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有的流通渠道和环节反映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薄弱的问题。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符合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

1.建立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主的多元化流通渠道。典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主要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相结合的传统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根源是我国个体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它的不利之处在于流通环节过多,要经过生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一系列环节。多层次的流通环节使鲜活农产品被层层加价,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易烂的特性,造成了不必要的损耗,消费者面临的最终价格远远高于原始价格。在这种流通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者的自利性,各个环节的流通主体缺乏统一管理,造就市场秩序混乱,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二是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在采摘地建立配送中心,把鲜活农产品直接运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流通环节明显减少,农产品损耗和被加价的程度降低。这种流通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和安排生产,降低了个体经营者的盲目性。然而,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批发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满足当前中国农业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和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建立适合不同生产经营情况的多元化流通渠道,形成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渠道格局,确保鲜活农产品供应的规模和质量。

2.大力发展冷链技术和冷链物流。冷链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鲜活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伴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和经营者愈加重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性和卫生要求,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冷链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就鲜活农产品而言,冷链物流能够保证质量,减少损耗。冷链技术也有助于调节季节性和突发性需求不足,缓解市场价格波动。由于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的非统一性,必须有先进的冷链技术来保证最终质量。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虽然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规模庞大,但是由于冷链技术发展晚,基础设施落后,加之先前不重视,造成冷链物流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迫在眉睫。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政府需要加大冷链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鼓励冷藏配送中心的建设。流通企业要提高自主发展意识,主动参与冷链物流的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解决不通畅的跨区域流通矛盾。人口集聚和生产外延现象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分离,加大了跨区域流通的比重。区域不畅表现为市场分割、基础设施落后、绿色通道受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部分地区农产品供求失衡,价格上涨。这些问题阻碍着全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顺利进行。干扰流通顺畅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分割问题,造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未来促进区域间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市场分割,关键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利用和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实现程度。为了搞活流通,全国范围内农产品流通必须通过整合实现一体化。具体而言,在基础设施方面,抓住国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仓储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规范不同的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保证绿色通道政策的顺利实施,以确保鲜活农产品能够安全、高效地在不同区域流通。

4.以公益性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是人们身体营养的重要来源,其价格波动关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消费者。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社会效益应是第一目标。然而,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所追求的最大化商业利润,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产生了直接冲突。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积极性。政府应采用补偿经营者的办法解决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政府公益性投入明显不足。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作为市场缺陷的补充,应积极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补偿商业主体的利润要求,加大公益性投入,尤其需要关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销售终端和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投入。政府投入有助于渠道畅通,流通顺利进行,使生产者得到合理的收入,消费者以适当的价格买到鲜活农产品,起到促进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永生.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及其启示[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8,02:23-26.

第9篇: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施工项目的科学化成本管理必须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只有保证原则的科学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我们认为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项目成本最低的目标,就必须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要认真研究施工项目,降低费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费用的降低有赖于我们的发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究项目。

2)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管理计划。三重三轻管理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所谓三重三轻,主要指的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成本计算与分析,但是却轻视过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重视财会等专业人员对工程的管理,而轻视了企业全员参与;在管理过程中过度重视施工成本的管理,而轻视了其他环节的管理。从上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原则的分析来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是指导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只有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施工项目实际,才能保证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成本管理的预期目的。为此,我们应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要结合施工项目本身的实际特点,根据管理原则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最终达到提升成本管理质量的目的。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办法

为了保证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对施工项目管理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实施方法,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目前来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成本预测体系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当前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接到项目至为关键。而在招投标过程中既想要中标又想有合理的标价,只能通过加强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来实现。为了保证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并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应建立完善的成本预测体系,对施工项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进行预测,以便提前采取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对施工项目的整体成本进行干预,满足施工项目建设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在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成本预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成本管理质量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分析,成本预测体系的实施,关系到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应对施工项目预测体系的实施引起足够的重视。

2)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体系能否最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有效控制,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有企业各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能保障。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为此,在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应注重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从施工项目的现场施工实际出发,保证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使成本控制体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这一角度来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但要对成本控制体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还要采用积极的措施,保证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应在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特点,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提升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

3)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信息流通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只有对工程项目的成本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整理,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流通体系,才能保证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升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效果的目的。从目前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管理来看,信息流通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信息流通体系能否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分析,在施工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对信息流通体系的作用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具体的成本管理中努力实施落实信息流通体系,以此来达到提高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目的,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