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总收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总收益

第1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关键词:导数;边际分析;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这门学科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高等数学基础内容之一的微分学,它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是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里从导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边际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然后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观经济应用。

1导数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概念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把导数这一概念放到经济学中,就是边际函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涉及到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y=f(x)在x=x0处可导,该点的导数定义为,当x=1时,即x0改变了一个单位,且x=1相对与x0是一个很小的量时,近似得到f(x0+1)≈f(x0)+f '(x0),可以看到边际函数反映了一个经济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后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f '(x0)个单位。例如,已知总收益函数为R(Q),Q表示销售量,边际收益MR=R'(Q),在Q=Q0时,MR|Q=Q0=R'(Q0)表示当销售量为Q0 时,再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会改变R'(Q0)个单位。

函数y=f(x)在x=x0处可导,函数值的相对该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该变量之比 ,称为f(x)从x0到x0+x两点间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也称为两点间的弧弹性,当x0时, 的极限称为f(x)在x=x0处的相对变化率,也称为x=x0的点弹性,记为 。因为y=f(x)在x=x0处可导,且f '(x0)≠0,有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近似地变化了,从中可以看到,弹性反映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他会考虑商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当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总收益会增加还是减少来安排下一步的生产。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Q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因为Q=Q(P)是随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Q'(P)

当价格为P0时,若η|p=p0

2Logistic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经常用到,在这里只讨论Logistic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种阻滞增长模型,是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体现了变量x随时间t增长的增长趋势,而因子 体现其他因素会对x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个因子越大,后一个因子越小,而x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仅能够大体上描述人口及物种数量的变化规律,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信息的传播、耐用消费品的销量、新产品的推广等。比如某种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时刻总销售量为Q(t),由于该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个宣传品,所以t 时刻销售量的增长率与总销售量Q(t) 成正比,另外考虑到商品在市场中的容量N限制,销量的增长与尚未购买该商品的潜在购买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图1商品销售的Logistic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Q(t)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应用到微分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杨光,李传志.微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40-42.

第2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旅游年票是近几年内才产生的。在旅游年票发行过程中,发行商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年票现象中发行商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剖析发行商进入旅游年票市场的条件,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年票 发行商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概述

成本收益分析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比较评定某项社会活动或工程成本和效益的技术,即将某项社会活动或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成本与效益归纳起来,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计算成本和效益,从而判断该项活动和工程是否可行。这项技术源于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如大坝、公路等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随着项目概念的诞生,成本效益分析也逐渐引用到了项目可行性评价论证上。

从事物发展规律看,任何事情都存在成本与效益。成本大致可划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成本;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成本。效益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要求把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成本和效益转化为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以便进行比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常用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就是货币价值。所以,要把成本和效益转化成货币单位,再进行比较。这就是成本收益的数量化。如果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无法量化,则可以考虑模型的简化或者是分开讨论。当前,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旅游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成本分析

当前,我国旅游年票经营模式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发行,景区参与,商户加盟。”这十六个字来概括。由于我国很多景点的经营和所有权尚属于国家,所以作为一种区域旅游目的地营销手段的旅游年票,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政府毕竟是行政机构,对于旅游年票只能说是起到一个主导方向和协调矛盾的作用。将真正的发行工作交给有一定运作经验的企业来做,会更为适合。因为作为局外人的企业,可以运用其专业的方法,以很高的效率来运作旅游年票的发行工作。这便是企业运作发行的优势。本文将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旅游年票发行商行为进行研究。

旅游年票发行商运行旅游年票的总成本TC,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发行公司运行的必付成本C1,顾名思义是发行商必须支付的成本。如员工工资、办公费用、房屋租赁、谈判费用等;另一部分是开发公司运作的不确定成本,这部分成本是由于开发公司前期与景点所谈的利润分成所带来的。他们前期就利润分成问题与景点签订的合同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某一个价格向景点买一定数量的门票,这个价格一定低于市面上景点的门票价格,这相当于一次支付给景点一定的利润分成,这一部分记为C2,将这些景点的游客量记为Q1;另一种是与景点签订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当游客在该景点使用年票时,以某一个分成比率支付给景点一定的费用,这一部分记为C3,例如旅游年票的价格为100元,而发行方与景点之间的分成比率为1%时,那么当游客在该景点使用门票一次的时候,开发商就要支付给景点1元,将这一部分景点的游客量记为Q2。对上面的描述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

C=C1+C2+C3 (1)

在上式中由于C2是开发商一次支付的,实际上可以与C1一同看作是企业的固定支付成本,若设FC=C1+C2,则FC相当于一个常数项。而C3是与分成比率r(0

TC=FC+VC(r,q) (2)

假设年票卖出的数量为Q,并且设第二种方式签约的景点的游客量占总游客量的比率为e(0

VC(r,q)=(Qfe)(Pr)

所以最终年票发行方的总成本就为:

VC(r,q)=(Qfe)(Pr) (3)

由(3)可知,在年票价格、分成比率和年票卖出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年票发行方的总成本实际上是与游客使用年票频率f和e相关的一个函数,记为TC=TC(f,e)。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收益分析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主要收益来源于旅游年票的买卖过程。如果年票卖出的数量是Q,价格为P,而旅游年票带给发行商的收益用R表示。则:R=PQ成立。由于发行商的收益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价格的降低而降低;或者与销量成正向关系,与价格成反向关系。所以随着价格的上涨,收益是有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而收益的最高点就是收益最大化的点,其所对应的价格和销量就是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赢利收益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中定义平均总成本为总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TC=TC/Q;平均固定成本为固定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FC=FC/Q;平均可变成本为可变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VC=VC/Q;边际成本为额外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记为MC=dTC/dQ,亦表示为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对应的定义平均收益为总收益除以产量,记为AR=TR/Q;边际收益为增加一个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记为MR=dTR/dQ,亦表示为总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可得企业利润最大化图(见图1)。

对图1经济学分析有如下结论:

第一,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交点(即图中的A点),是判断企业短期是否经营的关键点。短期停止营业是指在某个特殊的时期,由于当前市场的条件而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企业停止经营了,它就失去了出售产品所带来的全部收益。但是同时,它节省了生产其产品的可变成本。因此,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时,企业就应该停止经营。即,当TR>VC时,企业停止营业。那么当TR/Q<VC/Q时,企业也停止营业。所以就有:P<AVC时,企业停止营业。

第二,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的交点(即图中的B点),是判断企业是否退出市场的关键点。企业退出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长期决策。它要失去从出售产品所带来的所有收益,但它节省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因此,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时,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即TR>TC时,企业就退出市场。那么当TR/Q<TC/Q时,企业退出市场。所以有:P<ATC时,企业退出市场。

第三,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交点(即图中的E点),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点。可以考虑两种情况,当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时,企业增加产量会使企业利润下降,那么企业的行为就应该是减少产量。两向运动,知道MC=MR时,企业的利润才最大,这时的产量叫做最大化产量。

(二)旅游年票发行商行为分析

利用上面的经济学分析,套用结论得到:

当开发商的平均总成本AT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价格P时,开发商才会进入旅游年票市场,发行旅游年票。这时有:ATC≤P,即:AFC+Pefr≤P (4)

当开发商的平均可变成本AV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价格P时,开发商在短期内才会经营。这时有:AVC≤P,即:Pefr≤P,即:efr≤1 (5)

而由上面的假设可知r和e是小于1且大于0的数字,那么只有当f小于或者等于r和e乘积的倒数时,上面(5)式才成立,也只有这样,发行商才会持续经营。

当发行商的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的时候,开发商的利润最大。这是有MC=MR

对比(5)和(6)式,可以发现:发行商保本经营的点,或者说是零利润的点实际上就是其利润最大化的点。对于它的解释是:在上面运算过程中的总成本实际上是包括了发行商用于经营的时间和金钱的机会成本。在零利润均衡时,企业的收益应该补偿所有者期望用于使企业维持的时间和金钱。换言之,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而会计利润为正。因为上述分析中用到的成本都是考虑了机会成本的,这样得到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就是企业的账面利润,它是没有考虑金钱和时间的机会成本的,因此它是正的。所以,光从账面上看,企业的利润实际上是正数,而这个利润恰好是这笔钱和所花时间的机会成本。

(三)旅游年票发行商收益最大化的条件

做出如下假设:X1,X2,…,Xn为n个景点, 为发行方利润最大化时,这n个景点的单独售价,Dij为第j个游客对第i个景点的评价(其中i=1,2,3,…,n,j=1,2,3,…,m),Q1,Q2,…,Qn为n个景点的游客量,而P旅游年票的定价,R为供给方的收益,Q为购买旅游年票的数量。当旅游年票形成以后,可以将所有游客的评价加总,而此时旅游年票的价格P可以看作是与评价加总值的有关系的一个函数,记作:

只有当且仅当旅游年票的销售收入大于单独销售的门票收入时,供给方才会将旅游年票作为一种捆绑销售的手段,即ΔR>0时。即:

对游客评价因子 的分析。按照效用论的理解,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实际上是指游客对景区价值的一个判断。由于这个评价因子很难获得,所以我国现行的旅游目的地定价策略很少考虑到游客评价这一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利用现行景点的价格来判断游客评价因子。具体做法就是让游客给景区打分,10分为满分,每分所代表的是游客对景区10%的价值判断,再用此比例乘以景区的门票价格,就得到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例如,景区的票价为100元,游客对景区A的打分为5分,那么他对景区A的评价就是5×10%×100=50元。

综上所述,开发商保本经营点和利润最大化点事实上是不用考虑价格因素在里面,因为他们的利润就是他们投入的金钱和时间的机会成本,这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他们实际上是获得了全行业的一般利润。全行业的资金投入如果有一个平均利润的话,他们就是获得了这个平均的利润。因此,其把年票的价格定在很低的价位,以此来完成对游客需求的刺激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全部景点价格为544元的洛阳旅游年票的价格可以低到60元,而全部景点价格为1436元的湖南旅游年票能够卖96元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晶亮.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 高等院校 “西方经济学”课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很多学习者缺少创造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将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以便能够彻底扭转这一局势。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进行知识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活动。当前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拓展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方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案例还不够丰富。本文将在介绍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介绍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Robert Talbert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快速完成少量的测验、解决相关问题等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该教学模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这一教学模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容易使教学走入极端,影响教学效果。

在以上教学模型的基础上,钟晓流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enjamin Bloom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用于翻转课堂中,构建一个太极环式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重的翻转课堂模型。在太极环式翻转课堂中,师生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云端资源、学校环境和学校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下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记忆理解、课上师生互动完成的知识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在该教学模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以便为后来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为个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的中心理论为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为总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微观经济学部分比较贴近现实,稍微容易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部分距离生活较远,抽象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西方经济学整个内容体系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扎实的数学基础并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然而,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观察能力,且高校招收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文科出身,其数学基础略显薄弱。为此,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感觉困难,甚至厌恶或者放弃其学习。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一些专家和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能够解决现存的困境。本文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下知识传递和课上知识内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分别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构成。

1.课下。教师要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初步完成资源的学习,以此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例如,弹性理论,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作PPT课件、教学视频和测试题库等学习资源,其中PPT课件中包含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经济意义、类型、影响弹性的因素、基本的应用等内容,教学视频是对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将商品分为弹性无穷大、富于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如何改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测试题库中是一些针对弹性概念、影响因素、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等设计的题目。学生利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工具获取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观看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参与网络课程、检索网络资源、进行自测练习等活动。如果懂了,学生可以迅速跳过:如果没懂,学生则要将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反复观看,并仔细思考或做笔记,把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工具向教师或同学求助,或者将其拿到课上进行解决。通过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弹性的概念、原理、基本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知识传递的过程。

2.课上。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协作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针对反馈后的问题,师生活动进入下一个互动循环,以此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还是以弹性理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以“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这两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经济现象创设情境,抛出“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总收益也低,而有些商品价格虽然低但是总收益却高”的问题。学生根据课下学习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给出问题的答案,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不同,这些答案并不一致,有些答案不对,有些答案虽然对但是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示学生要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视角考虑,指出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即使价格降低但需求的数量也提高不了多少(因为维持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一定的),而生活奢侈品(比如珠宝首饰)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价格稍微有些降低需求的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因为珠宝首饰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装饰品,它的需求量可以是零也可以是无穷大),并给出实际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结果以便其能够深刻体会出需求价格弹性的奥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为什么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富于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哪些商品又是富于弹性的”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逐渐构建了关于弹性理论的知识体系。教师用“如果你是化妆品厂中负责销售的主管,你会提出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厂里收益的企划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药厂(不生产滋补药品)的呢?” 这个实践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掌握弹性理论这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解决得不好,说明有些内容还有待于师生进一步互动、协作,直至完全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践。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作,学生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及应用创新。

四、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实现的对策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者需要重新定位,共同努力。

1.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督促者,不仅要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并监督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还要组织课上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进行综合测评。学习资源包括自制PPT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灵活驾驭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还要会使用屏录软件制作课件,并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的技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多活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课下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和PPT课件,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并在互联网中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用网络或电话等工具向同学、教师求助或者用笔记下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自觉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上要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仔细倾听教师、同学对该问题的看法,不断地反思并完善该问题的解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完成其学习活动。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3.学校。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保障者,主要从时间、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完成学习资源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例如,要把自习课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安排,要控制作业的数量让学生课余有可支配的时间等等。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课下教师学习资源的制作和传递、学生学习资源的接收和学习,还是课上师生互动和协作研究,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资源,学校要这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这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转课堂在教学软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社会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主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在政策方面,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更新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快速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工具,开发学习支持系统以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每位学生课下的学习过程、锁定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研发配置性能高的服务器以提高网速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翻转课堂要求社会在政策、技术方面给予更高、更好的支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转课堂中,首先是课下知识传递,其次是课上知识内化,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具体情况,以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

[3]王彩霞,刘光然. 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4]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5]周路. “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

第4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1.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定理)。

注意:需求定理是就一般商品来讲的,对某些特殊商品(如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机性商品)而言,需求定理则不一定适用。

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时愿意(购买欲望)而且能够(购买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需求曲线

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下图,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这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在下图中,在需求曲线D上各点的变动就是需求量的变动,向左上方(如从b点到a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减少,向右下方(如从a点到b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增加。

单项选择题

(2009・北京)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B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C、D两个选项。在A、B两个选项中,A项表示随着公交车车票价格的下调,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向右下方变动),故正确选项为A项。

(2)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物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买者数量、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在下图中,需求曲线由D0移至D1和D2都是需求的变动。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从D0移至D1)表示需求的增加,当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从D0移至D2)表示需求的减少。

区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变动主体价格P其他因素图形表现

需求量的变动Q变化不变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D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位移

单项选择题

1.(2008・山东)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C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B、D两个选项。在A、C两个选项中,C项表示在家电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农民对家电的需求会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故正确选项为C项。A项表示需求减少。

2.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注: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会导致其价格升高,销量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1F2);进口化妆品与国产化妆品互为替代品,受进口化妆品涨价影响,国产中低档品牌化妆品销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故选D。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①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20%,而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

②需求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大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大小与需求曲线形态

企业的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所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也不同。这样,需求弹性就会影响总收益。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反方向变动。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同方向变动。所以,企业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可以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单项选择题

1.(2010 海南)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下列命题正确反映这一原理的是( )

A 中高档轿车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

B 食盐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

C 家庭煤气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

D 品牌服饰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

解析:食盐、家庭煤气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中高档轿车、品牌服饰为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选D

2.2014年1月10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假设下图(P为价格,Q为需求量)d1和d2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受汽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图移动的线是汽车需求曲线的可能是( )

A.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汽油与汽车为互补品,汽油价格下调,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汽车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平移,故选②(d2为生活必需品,d1为汽车)。

3.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注意:这里要分析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①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一般情况下,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用图示表示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化(见下图)。

②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用图示表示互补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化(见下图)。

单项选择题

1.(2010・山东)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从图所示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商品与乙商品互为替代品,所以,甲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若乙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甲商品,导致对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情况则相反。可见,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①④正确,故选B。由于甲乙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增加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这并不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相反,乙商品价格还可能上升,故②不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量应减少,而不是增加,故③不选。

2.(2013・四川)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显示,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微信与短信互为替代品,因微信免费,微信用户大幅上涨,造成其替代品短信的用户及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故②正确,①错误。如果微信收费,即其价格上升,将会减少其需求量,微信发送量会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故③正确。④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应排除。

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为正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因为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同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为负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因为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反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负值)。

区分: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

第5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关键词: 住房资产 需求函数 资产组合 资产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0-039-06

一、引言

住房是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基本生活要素,具有消费品属性。同时,它又是提供货币流或者服务流的资产,具有投资品属性。基于住房的二元特性,住房市场有空间市场和资产市场之分。其中,资产市场与住房的资产属性相对应,交易对象为住房资产,市场需求源于投资购置住房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住房的资产价格。

我国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相辅相成的。特别是从1998年发展至今的十年间,由于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居民拥有的住房资产价值通过住房市场得以真实显现,住房业已成为国家财富和居民家庭财产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住房市场进入了繁荣周期,表现为商品住房开发投资增幅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住房销售量稳步攀升、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由于住房需求的集中释放,住房领域的供需矛盾开始凸显。政府部门对于住房市场的需求调控定位于保护自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住房资产性需求的研究成果而言,尚难以准确地评估各类政策措施抑制投资性需求的有效性。因而,定量地研究我国住房的资产性需求的决定因素,建立相应的住房资产需求函数,有着明确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纵览国内外关于住房需求研究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住房消费需求研究,该方向的研究历史及成果均居于住房需求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它将住房视为普通消费品,把异质的住房商品抽象为同质的住房服务,依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效用论研究住房需求方程。在此基础上,考虑住房的异质性及搜寻成本,发展成为广义的住房选择理论。二是基于资产组合的住房资产研究,该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成果颇丰。Kullmann等人建立的股票市场参与离散选择模型显示,是否拥有住房资产与股票市场的参与程度在高概率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Cocco等学者构造的投资者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最优资产组合和消费选择的数理模型表明,劳动收入与住房价格显著的呈正相关,预期收入较高的投资者将会加大住房投资。三是考虑住房二元特性的需求研究,该方向撷取了消费品和资产组合的研究方法与结论,是一个崭新的领域。Dusansky等学者研究得出重要结论,即当住房市场趋于繁荣、住房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时,投资动机可能成为居民购买住房的主导因素。

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形成了以下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Dusansky关于投资动机影响住房需求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近年来住房价格上涨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从住房的资产特性研究住房需求的基本方向;其次,借鉴宏观经济学的住房投资理论,将住房资产需求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住房资产价格、住房资产收益、其他资产收益、人均财富水平等实际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可以直接度量的变量;再次,引入包含住房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方法,参考Cocco等学者使用的最优资产组合数理模型,构造住房资产需求函数,并将数理推导结果与经验数据回归结果相互验证。

尚需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住房需求不是广义的居住需求,而是一种狭义的住房资产需求,即购置住房资产的需求。当然,购置的住房资产用于自住也表现为住房的消费需求,对此本文只将其考虑为投资行为,而通过租赁住房满足的住房需求属于纯粹的住房消费需求,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列。

二、中国住房资产需求因素的理论实证研究

(一)含有住房资产的资产组合配置理论

资产在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能够为所有者带来货币流或服务流的物品。据此,住房、储蓄存款、股票等都应当视为资产。以住房为例,它既可以为住房所有者提供满足居住需求的服务流,又可以当所有者将其出租时提供租金形式的货币流。国外有关居民家庭资产组合的研究显示,住房一般占据资产组合的最大份额。就我国情况而言,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显示,住房、储蓄存款是我国居民当前主要的两种资产保有形式,两者占居民资产总量的比重达70%以上。另外,考虑到从2005年伊始,我国证券市场趋向繁荣,出现居民储蓄存款向以股票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集中流动的现象,股票资产在居民资产组合中比重明显上升。根据我国居民资产组合的实际构成情况,可将储蓄存款、住房和股票作为待研究的居民资产组合的基本形式。

金融经济学认为,典型的资产所有者是这样进行资产组合的:首先,要确定待研究资产的主要类型。资产可划分为三种典型类型,即无风险资产、低风险低收益资产、高风险高收益资产。姑且将我国居民资产组合中的储蓄存款视为无风险资产、住房视为低风险低收益资产、股票视为高风险高收益资产。

其次,通过图1说明储蓄存款、住房和股票等资产组合的配置过程。横轴度量资产的风险(由收益的方差表示),纵轴度量资产的期望收益,点S代表股票资产,点H代表住房资产,点Rf代表储蓄存款资产。由于股票的高风险高收益,点S位置在点H的右上方,而储蓄存款资产由于无风险性,点Rf位于纵轴上,且纵坐标值小于点S和点H。

根据金融经济学的分离原理,资产所有者的决策包括两个独立的过程。第一步,由住房和股票两种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风险及两种资产的相关系数,可以计算得出风险资产组合的可行集,如图1中曲线HAS所示。曲线HAS中的每一点代表不同结构比例的住房、股票的风险资产组合,MV点表示最小方差组合,MVAS为有效集。当储蓄存款收益率Rf确定后,通过点Rf作有效集MVAS的切线,切点A即为资产所有者所持有的风险资产组合。因此,切点A由住房资产的收益及风险、股票资产的收益及风险和存款资产的无风险收益共同决定。

第二步,资产所有者要在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即在射线RfA上选择代表不同组合的点。其中,线段RfA上的点表示资产所有者的自有资产一部分以储蓄存款形式保有,另一部分以住房、股票形式保有;A点右侧直线上的点则表示资产所有者在自有资金基础上以利率Rf借贷部分资金而全部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情形。射线RfA是所有资产组合(包括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有效集。资产所有者在有效集RfA中如何选择资产组合,是由个人对资产收益及风险的偏好而决定的。

(二)基于资产组合的住房资产需求函数的数理模型

1.存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的数理模型。本文认为资产组合为资产所有者带来的总收益(Ret)由资产的账面收益(即资产增值)、资产收益的波动以及资产兑现的难易程度(分别简称为资产的盈利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等共同决定。由住房、股票、储蓄存款等资产组成的代表性资产组合的总收益用下式简洁的表示,称其为资产总收益函数:

(式1)

其中,houseinv、stockinv、depositinv分别表示用货币计量的住房资产总值、股票资产总值和储蓄存款资产总值,单位皆为一单位货币。

假设资产所有者总是寻求资产总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该最大化是一种有约束条件的最大化,这一约束条件可以表示为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的预期账面增值率(通俗地称为资产保值增值目标)是一定的,可表示为:

(式2)

其中,Assete为预期的资产总值;(1+rhe)为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可视为住房资产的远期价格,用Rhe表示;(1+rse)为股票资产预期收益率,可视为股票资产的远期价格,用Rse表示;(1+rde)为储蓄存款资产预期收益率,可视为储蓄存款资产的远期价格,用Rde表示。

可见,资产组合配置问题最终转化为求解既定的预期资产总值约束条件下资产所有者总收益最大化问题。假设总收益函数Ret为一阶连续可微函数,引入多元微积分中求n元函数条件极值的Lagrange函数方法。由于Lagrange函数的驻点即为Ret函数的条件极值,即用构造的Lagrange函数对自变量求偏导并等于零(求解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可得如下所示的住房资产需求函数:

(式3)

该式以存量住房资产需求(houseinv)为函数,以全部资产总值(Assete)、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Rhe)、股票资产预期收益率(Rse)、存款资产预期收益率(Rde)为自变量。

在确定存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主要自变量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文献中住房需求函数的构造范式,本文采用双自然对数的函数形式,继而还原得出指数形式的存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

(式4)

2.增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的数理模型。为了由存量得到增量的住房资产需求函数,尚需在存量需求函数中加入时间信息。在式4中加入时间点t,并用t时的存量住房需求减去t-1时的存量住房需求,假设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Rhe)、股票资产预期收益率(Rse)、存款资产预期收益率(Rde)在短期内保持不变,得到t时期增量的住房资产需求Δhouseinv为:

(式5)

对上式中的在t-1时点处进行泰勒展开,忽略高阶无穷小余项,最终得到双对数形式的增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的数理模型:

(式6)

理论模型式6表明,基于资产组合配置理论的推导分析,在增量住房需求函数中,因变量为t期增量住房资产需求(ΔHat),自变量包括同期的增量住房价格(PHt)、资产增量(ΔAssetet)、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Rhet)、股票资产预期收益率(Rset)、存款资产预期收益率(Rdet)和t-1期的资产存量(Assetet-1)。

三、中国住房资产需求因素的经验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和样本数据

1.计量模型的设定。在经验实证研究中,将不同城市的住房市场作为待研究的经济单位,考察每个城市在连续若干时期内住房市场的需求情况,根据理论实证所得到的增量住房资产需求函数数理模型的基本形式及主要变量,采用如下所示的基于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计量模型:

(式7)

式中,下标i代表横截面上的各个城市,下标t代表时间序列上的每个季度,μit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为新建商品住房的人均销售量(areasale/pop)。将新建商品住房的销售量作为增量的住房资产需求,并假设增量住房资产市场达到均衡,其销售量等于需求量。在解释变量中,资产增量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op)表示,假定资产的增加量全部是由收入流入造成的;增量住房资产价格采用新建商品住房交易的平均价格(PH),即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金额除以销售面积;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Rhe)为二手住房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以CPI衡量)后的实际收益率,此项收益指住房资产价格变动引起的资本利得,并假设租金收入、资产折旧、住房交易成本之和为零;股票资产预期收益率(Rse)亦为实际收益率,此项收益指股票资产价格变动引起的资本利得,并假设股利收入、股票交易成本之和为零;储蓄存款资产预期收益率(Rde)为名义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以CPI衡量)的实际利率。另外,暂时忽略人均资产存量,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归并到误差项(μ)中,由此可能造成的序列相关问题在回归分析中予以考虑。

2.样本数据的说明。回归分析所用样本数据是我国38个主要城市从2005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最终的面板数据集包含样本观察值共38×9=342组。38个城市包括了全部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除拉萨、兰州和银川外所有的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其他重要城市,从地域来看涵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住房制度改革进行得较为彻底,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二是,新建商品住房供给充分且保持适度的空置率;三是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房地产中介组织完善,二手住房市场较为活跃,住房供求信息流动充分。上述特点不仅能够确保样本数据的质量,而且可以使有关市场均衡等假设条件得以成立。因此,本研究所选城市已经涵盖了可选样本城市的大部分,其他大量的中小城市由于住房商品化程度较低、房地产市场尚在发育,不宜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城市。

本研究所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各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面积、平均交易价格和二手住房价格变动率采集于有关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各城市GDP、人口、CPI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各城市统计局的统计公报和统计快报,存款名义利率取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年存款利率数据,证券市场的股票指数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统计月报。

(二)回归过程及结果

在选取回归方法时需考虑面板数据的两大特征:一是数据的横截面特征,即横截面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异;二是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即由于计量模型设定的偏误导致的序列相关。本文分别选用混合回归模型(Pooled OLS model)、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并用横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一阶自回归(first-order autoregressive)、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anel-Corrected-Standard-Errors)等多种方法进行异方差、序列相关的修正。

1.关于异方差的修正分析及结果

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各城市的住房需求函数模型的待估参数是一致的,横截面上各经济主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异方差性。因而,回归分析的估计方法采用横截面加权最小二乘法,以消除异方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对计量模型(式7)用Eviews 5.0进行横截面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如表1第二栏所示。结果显示,全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3%的概率水平上显著,而序列相关的Durbin-Watson检验结果为0.64,说明模型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

2.关于序列相关的修正分析及结果

对序列相关的修正主要是采用一阶自回归模型,记为AR(1)。对加入AR(1)的计量模型(式12)进行采用CO变换法,其结果见表1第三栏。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序列相关性明显降低,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除住房资产收益率外均在高概率水平上显著。

3.关于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

横截面上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住宅市场的成熟程度不尽相同,由于存在上述无法观测到的异质性(unobservable heterogeneity)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为适宜。但是,囿于数据链较短的限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会导致估计精度下降的问题,因而,主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对混合回归模型的结论予以验证,见表1第五栏。正如预期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最佳,而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与修正后的混合回归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

4.关于资产预期收益率组合的计量分析

在上述计量回归过程中,住房、股票和储蓄存款等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均采用当期资产收益率,而实际经济生活中投资者所用的预期收益率可能是滞后的(即前期实际收益率)或者是超前的(即理性预期的后期收益率)。为此,本文对不同类型的预期资产收益率组合进行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并用PCSE方法进一步修正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表1第四栏报告了住房资产预期收益率采用t+2期实际收益率、储蓄存款收益率采用t-1期实际收益率的计量回归结果。比较表1所列出的各项结果,统筹考量模型的总体性指标以及与理论模型的一致程度,确定以本结果为住房资产需求函数的最终计量结论。

结果显示,调整决定系数(Adjusted R2)为0.946,表明回归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其样本观察值的拟合优度为94.6%,即增量住房需求可以由人均收入、住房资产收益率、储蓄存款资产收益率、股票资产收益率和增量住房资产平均价格等五个解释变量解释94.6%,其余5.4%归因于除上述解释变量外的未考虑变量及其他扰动因素。F统计量为92.69,其相伴概率为0,表明该模型具有总显著性。Durbin-Watson检验结果为2.256,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

(三)实证结论与住房市场实际状况的比较分析

1.住房资产需求的人均收入弹性系数与平均价格弹性系数符号相反且二者绝对值相等,当人均收入增长的百分比略高于住房价格上涨百分比,且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时,住房市场的资产需求应当有所增加。住房市场的实际情况正如结论所示。从2004年至2007年6月,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幅度达到了9-10%,与此同时,全国住房价格以7-8%的水平连续上涨。住房资产价格明显上涨对住房市场需求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国民收入增加对住房市场需求的扩张作用所抵消,在同期利率保持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新建商品住房的交易量呈上升趋势。

2.股票资产收益率的弹性系数为0.245,说明股票资产收益率对住房市场的需求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从2006年开始,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证券市场由复苏转为趋于繁荣。当时有观点认为,股市收益的增长将会造成居民一部分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转而进入股市,居民的置业投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房地产市场有望降温,即股票资产增加对于住房资产需求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实际上,新建商品住房市场的交易量从2006年初至2007年9月一直攀升,“替代效应”没有出现,或者说股票资产增加产生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住房市场的需求产生了正向作用;而从2007年10月开始,上证综指、深成指大幅回调,股票市场的资本利得减少,住房市场的交易量也有所降低。这些经济现象与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3. 在众多解释变量弹性系数的回归结果中,储蓄存款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当期储蓄存款资产收益率的弹性系数达到3.53,滞后一期的系数为7.87,均对住房市场的需求产生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2007年上半年我国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在名义利率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实际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全国住房市场的交易量前三季度出现激增,当部分城市的新增住房供给量未显著增长时,其存量住房空置率开始下降,甚至抢购住房、争抢房号等现象纷纷见诸报端。2007年下半年伊始,人民银行密集上调存贷利率,其对全国住房市场的影响在第四季度开始显现,当季新建商品住房的交易量环比下降约17%,开创了近年来四季度住房交易量低于三季度交易量之先河,利率水平对住房资产市场需求影响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展示。

4.住房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在理性预期回归中是显著为正的,这说明当房价持续攀升时,只要投资者预期住房资产收益率会提高,增量住房资产的需求将继续膨胀。此结论与部分城市住房市场的投资性购房占有相当比例的状况是相符的。但是,应当看到,在不同的回归模型及资产收益率组合中,住房资产收益率显著性结论并不一致。结合经济生活的实际,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住房资产可以提供货币流或者服务流,当资产所有者只考虑服务流时,资产收益率对需求影响的显著性下降;二是,38个样本城市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住房显现的消费品和资产特性也不同。例如,在部分发达城市,商品住房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类投资品,住房资产收益率在这些城市中对于需求的影响会相对地较为显著。

四、政策涵义

住房市场的需求调节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政策导向是“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投资性需求与投机性需求在经济学上可将其统一划分为以获得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为目的而产生的投资需求。基于资产组合的视角研究住房资产需求函数,可以将居民住房投资需求决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定性化与定量化,相关的研究结论对于住房市场的需求调节政策,特别是投资性与投机性需求的调控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资产增量对住房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说明,在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的条件下,人均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会直接导致增量住房市场的需求膨胀。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高位-平稳”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至2020年左右(GDP以年均7-9%增长),由此造成的住房市场潜在需求的扩张将是长期且不可避免的。因此,当增量商品住房的供给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时,由于需求的扩张一定会引起住房市场的价格水平趋于上涨,这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调控政策目标的设定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二)关于住房资产价格对住房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增长的现阶段,住房资产价格上涨的常态水平不应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根据住房资产价格与资产增量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结论,当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时,如果住房资产价格的增幅高于收入增长,住房市场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若增量住房供给水平不变,住房资产价格将会下降,直至回复到增幅低于收入增长的稳态水平,即住房市场自身存有稳定住房资产价格的机制。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应当注意保护和发挥这种经济内在机制,充分把握住房资产价格变化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与经济涵义。

(三)关于利率水平对住房市场需求影响程度显著的研究结论说明,当前利率调节是抑制住房市场需求膨胀的重要途径。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利率是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媒介,房地产市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一般的商品市场更为敏感。住房市场需求过于集中的释放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一是住房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超出购房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致使正常的住房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住房价格骤增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囿于我国目前住宅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水平所限,导致开发建设大量难以达到节能、省地、环保标准且住用性能较差的住宅产品,从而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三是,住房价格暴涨必然伴随着价格暴跌,这对于金融稳定乃至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均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同时资源向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的不合理流动也影响了宏观经济层面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分析住房市场需求函数的自变量不难发现,多数自变量属于不可控变量,而利率是为数不多的由政府掌控的有效手段。诚然,利率水平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因素,不能仅仅因调控房地产市场而频繁变动,但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及时调整利率水平,使储蓄存款的无风险收益率处于正常合理的区间,防止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负值水平,从而避免公众形成负利率的心理预期,是房地产市场、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关于股票资产收益率对住房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说明,不同的资本资产市场之间的关联性会对住房需求市场调控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以股票为代表的有价证券收益增加所产生的资产“财富效应”进一步使住房市场的需求增长,居民倾向于将增加的部分财富以住房的形式保有,这可能源于我国民众“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传统观念而产生的对土地房屋财产的偏好。应当说,这种关联性增加了住房市场需求分析、预测与调控的复杂性,股票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有可能部分冲抵调控政策抑制住房市场需求的效果。

(五)关于住房资产收益率对住房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说明,由于住房资产收益率对于增量住房需求的正向作用,一旦居民形成住房资产价格持续快速上升的预期,收益率对需求的扩张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湮没资产价格自身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住房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而旨在降低住房资产收益的有关税收政策具备抑制投资需求的理论可能和实际效果。尚需注意的是,鉴于经验实证显示我国当前住房资产收益率有限的显著性,有关税种的征税范围、税率水平的调整幅度应当根据市场反应适度加大。

注:

本文涉及内容均为个人学术观点, 与所属单位无关。

参考文献:

1.郑思齐,2007:《住房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设部课题组,2007:《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卫星、齐天翔,2007:《流动性、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相异性-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4.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2000:《宏观经济学》,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Robert S. Pindyck, and Daniel L. Rubinfeld, 2001:《微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6.斯蒂芬 A. 罗斯等,2006:《公司理财》,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7.梁云芳、高铁梅,2007:《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8.赵国庆,2005:《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张晓晶、孙涛,2006:《中国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经济研究》第1期。

10.等,2006:《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11.Kullmann, C., and S. Siegel, 2003, “Real Estate and its Role in Household Portfolio Choi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2.Cocco, J.F., 2000, “Portfolio Choice in the Presence of Housing”, Working Paper, London Business School.

13.Dusansky, R., 2007, “the Capital Gains Effect in the Demand for housing”,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1:287-298.

14.Gallin. J., 2003,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 Prices and Income:Evidence from Local Housing Market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oard.

15.Piazzesi, M., 2005,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asset pri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3:531-569.

16.Weeken, O., 2004, “Asset pricing and the housing market”, Working Paper, Bank of England.

17.Arslan, Y., 2008, “Interest Rate Fluctuations and Equilibrium in the Housing Market”, Working Paper, The Central Bank of Turkey.

第6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内容摘要:在我国,学术界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否应从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转变为拍卖交易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对影响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整理,并利用微观经济学图示方法对采用对手交易和拍卖方式的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对手交易 拍卖交易 理论分析

交易方式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变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大宗农产品一直都是通过对手交易的形式进行流通,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催动了我国流通体制中交易方式的变革。自1998年以来,我国已陆续有深圳福田、广州花卉中心、北京莱太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变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尝试实行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几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到底拍卖的交易方式是否适应我国现实国情。而现有的文献多从宏观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没有从微观角度分析批发市场如何选择交易方式。本文将对影响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整理,并利用微观经济学图示方法对采用对手交易和拍卖方式的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影响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形成的因素

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可以分为对手交易和拍卖交易两种。对手交易是指买卖双方面对面的议价交易,是一种传统的产品交易形式,也称“集贸式交易”,其特点是交易灵活,对产品质量没有统一要求,但交易成本高、成交效率低、议价过程十分耗时。对手交易可以根据供应链中市场领导势力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买卖双方规模相当的对手交易,在我国和大部分亚洲国家的农产品流通中比较常见。二是以配送中心为主的对手交易,主要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中实行。在这种交易方式下,独立的配送中心和后方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户通过契约等结成稳定的连接体,将收购的农产品加工后运输和销售给大户消费者。农户的利益和配送中心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证。三是以超市为主的对手交易方式,在美国较为普及。超市通过其独立的配送中心收购农产品后,对其进行简单加工,然后在超市里销售。

拍卖交易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它是指卖方以公开竞价方式在众多的买方中,选定最高报价者并与之缔约的买卖方式。其特点是产品信息完全公开,买方和卖方处于公平平等的地位上,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对市场体制、配套设施、管理水平等要求较高。批发市场拍卖机制在荷兰、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比较常见。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实行的拍卖方式一般采取荷兰式或称价格下行式拍卖,喊价从高到低逐渐下降,直到有竞价者接受,如果拍卖的是多单位项目,拍卖过程则一直持续到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

就整体而言,目前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中最常见的还是对手交易方式,拍卖交易方式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关于影响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方式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首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交易市场秩序、物流条件、信息化普及程度,政府宏观调控以及法律制度等都对交易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文化、风俗、传统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交易方式的选择也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交易习惯使很多消费者偏好传统的交易形式,阻碍了交易方式的变革;再次,生产和零售环节的变化也是影响批发市场选择交易方式的重要因素。

从批发市场内部来看,影响其选择交易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管理和计量水平、员工素质(包括员工学习、培训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交易方式设计是否合理、交易双方是否在利益分配方面达成共识等。其中,交易双方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综合考虑以上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后做出选择交易方式的决策的,并且自身所获利润的大小是其选择交易方式的关键因素。

农产品批发市场选择交易方式的模型分析

(一)采取拍卖交易方式的情况

为了方便分析,假设这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只有一种农产品X的交易,拍卖交易下有良好的交易秩序,无哄抬、合谋等行为。如图1所示,假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农产品X的需求曲线为D1,供给曲线为S1,两者相交于E,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由于拍卖采取的是一种“一对多”的公开竞标的方式,买方之间的竞争是公开、公平的,拍卖过程也将一直持续至达到一个特定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农产品X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在拍卖交易下,产品X最终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与该产品X供需平衡状态下的价格和数量相等,即交易价格为P0,交易数量为Q0。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拍卖中获得收益的方法一般为从每单位的交易物品价格中获得固定比例的佣金。这个比例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出选择。假设批发市场对产品X收取的佣金由虚拟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曲线S2、D2决定,其交于E0点,则在均衡状态下,批发市场从交易的每单位农产品X上得到EE0的收益,佣金比例r=EE0/EQ0 。D1与D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对应于不同的交易量下的每单位X的佣金。将佣金与交易量直接对应起来,可作出批发市场的收益曲线D3,其与EQ0相交于T点,此时有TQ0=EE0。批发市场的平均总成本曲线ATC(主要指该市场的经营管理成本),与EQ0相交于H点。据此可以看出批发市场从单位农产品X上得到的利润为TH,用其乘以交易数量OQ0,得到该批发市场总利润,即P1-T-H-P2的面积。

(二)拍卖和对手交易方式的利润比较

在对手交易下,批发市场为垄断竞争的结构。这里仍然假设批发市场上只有一种农产品X的交易,市场秩序良好。考虑到现实流通中对手交易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批发市场仅仅作为一个场所供多家经销商进行交易,从经销商的交易额中抽取佣金 ;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经销商进行交易,市场上无其他购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获得所有产品收益;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本身作为一家购销商与其他经销商一起进行交易,其收益是它自己在交易中获得的全部受益和从其他经销商交易额中抽取的佣金之和。

1.批发市场在对手交易中仅仅作为一个交易场所供多家经销商进行交易的情况。此时,批发市场的利润来源全部为从经销商的交易中抽取的佣金。如图2所示,采取拍卖的交易方式时的交易均衡点为E,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1和P1。假设批发市场从每单位的X中抽取EE0的佣金,为了简化分析,直接在EQ1上截取TQ1=EE0(和前面分析中画出佣金与交易数量关系的需求曲线的效果一样),此时,TH即为批发市场实施拍卖时从每单位的X上获得的利润,乘以交易数量OQ1,得到总利润。图上表示为P6-T-H-P8的面积。

在对手交易方式的情况下,ATC1为批发市场中购销商交易产品X的平均成本,包括产品X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等,MC是由ATC1派生出来的产品X的边际成本曲线。这里MR是由需求曲线D派生出来的边际收益曲线。将批发市场上的所有经销商看作一个整体,分析这个整体的获益情况,可以得到,对手交易下达到均衡时的交易量为Q2,均衡价格为P4,经销商获取的总收益,即为矩形P4-F-A-P2的面积。假设批发市场在对手交易的情况下对交易的每单位X收取的佣金为FC。在FQ2上截取MQ2=FC,使矩形P5-M-Q2-O的面积等于矩形P4-F-C-P3的面积,该面积即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收益,扣除其对每单位X的经营管理成本KQ2后,P5-M-K-P7的面积就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对手交易方式下的利润。现在比较矩形P6-T-H-P8和P5-M-K-P7面积的大小,如果矩形P6-T-H-P8的面积大于P5-M-K-P7,则农产品批发市场会倾向选择拍卖的交易方式,反之,农产品批发市场会倾向于采取对手交易方式。

2.批发市场在对手交易下作为独立的经销商进行交易且市场上无其他购销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批发市场将获得所有产品的收益,扣除成本后即为其所获的利润。分析的思路与第一种情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总平均成本不仅包括X的收购成本、运输成本,还包括市场的经营管理成本等。在拍卖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仍然为P1和Q1,批发市场每单位交易农产品X的利润为EJ。与上一种情况不同的是,这时这部分的利润全部被批发市场获得。如图2所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拍卖方式下的全部利润为矩形P1-E-J-P9的面积。在对手交易下,MR与MC的交点决定了均衡数量Q2和对应于Q2的均衡价格P4。此时,批发市场交易每单位X所获的利润为AF,总利润为P4-F-A-P2。现在,则可以通过比较矩形P1-E-J-P9与P4-F-A-P2的面积大小得出农产品批发市场倾向的交易方式。

3.批发市场在对手交易下作为一家购销商与其他经销商一起进行交易的情况。批发市场所获总收益是自身作为经销商在交易中获得的全部收益与从其他经销商交易额中抽取的佣金之和。这时的情况是前两种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样比较拍卖方式下与对手交易方式下各获利润的大小,具体分析在这里不再详述。

在前面的分析中,都是假设批发市场根据一定的佣金比例对每单位交易产品抽取佣金,但是在实际中,不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会选择不同的收取佣金的方法,如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每个摊位收取固定的年费。在这种情况下,批发市场就要比较平均每天收取的摊位费减去经营成本的余额与拍卖交易中所获取的利润的大小来决定是选择拍卖方式下收取佣金还是对手交易方式下收取固定摊位费。

结论

近年来,我国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尝试实行拍卖的交易方式,效果并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拍卖方式运行中没有确定适当的佣金率以及成本过高。另外,由于农产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缺乏标准化、规格化、等级化的市场分级包装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以及人们对拍卖方式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拍卖方式下需求减少也是影响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不佳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拍卖方式下所获得的利润小于对手交易方式下的利润,从而在经营中逐渐停止拍卖,转而选择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

参考文献:

第7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关键词:垄断竞争市场 小杂粮 特色品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60-02

一、垄断竞争市场

(一)市场的分类

市场是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接洽点,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交易场所又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的虚拟交易场所。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市场上厂商的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这四种市场类型从左往右依次是,市场上的厂商数目越来越少,产品的差别程度逐渐加大,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逐渐增强,进入一个行业越来越难。

理论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单个厂商完全控制不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由少数几家厂商生产某类产品;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只存在无相近替代品的唯一产品,厂商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该产品的价格。

(二)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的生产厂商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它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市场上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特征,但整体偏向于竞争。该市场上,产品存在差别,所以每个厂商对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存在某种微弱程度的垄断;但同时该市场上的厂商数目有很多,所以竞争仍是主流。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凸显自己的优势,是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最关注的问题。

二、山西小杂粮现状及面临的机遇

(一)山西小杂粮现状

1.优势方面。近年来,山西涌现出一些优质的小杂粮企业,比较著名的有2010年5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主产业基地位于山西晋中的“德御农业”及被评为2012年全国杂粮加工十强的朔州市瑞丰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山西雁门清高食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企业。

山西小杂粮的出口前景好。全省西北高寒山区的岢岚等地,是中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的40%,山西省红芸豆种植面积23万亩,年出口3万吨,货值3100万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0%以上,主要销往欧盟、俄罗斯、南非以及东南亚和中东国家近20个国家。

2.劣势方面。山西小杂粮品种优质、保健功效明显,但却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销量和利润远没有产品好。其中原因之一是品牌,优质品牌少,龙头品牌少,品牌散乱,品牌与品牌差距大。致使山西小杂粮的影响力弱,经济效益不乐观。

(二)山西小杂粮面临的机遇

2012年4月9日,山西省召开振兴杂粮产业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到,今后三到五年,我省将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力争使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

2012年忻州市确立与实施了特色杂粮“六个一”振兴工程。

2012年4月25日,晋城市政府与山西农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举行协议签约仪式,通过人才、技术的合作实现小杂粮发展与双赢。

2012年8月,朔州市再次对种植粮食的农民提高小杂粮粮食直补标准,每亩提高了20元,由每亩5元增加到每亩25元,调动小杂粮生产的积极性。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山西省粮食局主办,忻州市粮食局协办的“2013山西粮食(玉米、小杂粮)产销衔接会”在忻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189家粮食企业的代表参加,开展粮食产销洽谈。会议不仅宣传了山西小杂粮的优良特点、提高山西小杂粮的知名度,还为山西小杂粮的销售贡献了力量。

(三)山西小杂粮市场性质

从产品上来讲,由于全国各地生产的小杂粮不是毫无差别,更不是无相近替代品的唯一产品;从小杂粮市场上厂商的数目来看,小杂粮厂商不是仅有的几个。所以,小杂粮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垄断竞争市场。各地生产的小杂粮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农耕文化、政策导向、人文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具地方特色、功能特征不同的初级农产品,由此形成的小杂粮价格也略有不同。农民或将土地上直接生产出来的初级小杂粮售卖给消费者,或将它们售卖给加工厂商,总之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者有很多。这些完全符合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要想在众多的小杂粮销售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乘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三、山西小杂粮特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价格竞争是竞争的短期方式

各小杂粮的生产者或者厂商互相之间竞争的方式之一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中,厂商利润(π)=总收益(TR)-总成本(TC)π(L,K)=P・f(L,K)-(w・L+r・K)。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价格作为竞争的手段时,降价即P,则TR,但此时TC不变,则π,厂商利润下降。在短期内,厂商利用降低价格可以在竞争中形成低价优势;但在长期中,持续降价,TR不断下降,直到TR与TC相等,此时虽然降价带来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厂商利润为零;继续降价,利润为负值。所以价格战只能在短期内适用,长期必须跳出“低价竞争”思维。

(二)山西小杂粮的非价格竞争

1.非价格竞争方式。小杂粮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农民种出来的小杂粮是有差别的。小杂粮从土地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可通过深加工、分离、合成、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非价格竞争方式在竞争中取得市场份额。而这一切都可由企业来完成,最终形成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小杂粮品牌。所以,小杂粮的非价格竞争中,符合现代化消费理念的方式当属品牌建设了。非价格竞争需要一定的投入,负担不起成本的小企业就会被淘汰。这些企业可以选择参与大企业的品牌整合或者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小杂粮品牌进行整合,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小杂粮品牌。

2.山西小杂粮特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较良好的市场需求。但是山西小杂粮品牌多而杂、小而弱,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将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设成为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第一,没有建立品牌的小杂粮,其定价处在一个初级水平,销售者的利润空间小,消费者的小杂粮多样化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可见近乎于刚与土地分离的小杂粮存在供给和需求上的双重困难。所以,对于此类小杂粮,应该尽快建立其品牌。只有先建立了品牌,才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特色品牌。

第二,对于已经存在的小杂粮品牌,应该进行适当合理的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立已有一定的成绩,但品牌散乱,有的还不能称为“品牌”,只能说小杂粮有个名字而已。品牌散乱的现状反而会使市场更加混沌,鱼龙混杂,没有达到品牌应有的效应,必须对小而散的品牌进行整合。

第三,总体上看,山西小杂粮产业化、规模化较落后,而特色品牌战略可以带动企业的产业化,形成集中优势的规模化。

第四,山西小杂粮要想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增强企业的影响力,而建立小杂粮的特色品牌可以完成这一使命。

综上所述,对于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山西小杂粮,要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依靠非价格竞争,而特色品牌建设可以改变山西小杂粮的现状,必须不遗余力做好山西小杂粮的特色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王影影.小杂粮产业大有可为.中国小杂粮:http://,2012.5.4

[3] 李可.山西小杂粮寻求大突破.区域粮食,2012(9)

[4] 王建中.雁门清高 山西杂粮品牌的成功突破.新晋商,2011(12)

[5] 马凤丽.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第8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论文摘要】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策略,阐明了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原因,分析了价格联盟的不稳定性和可能性。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巨型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彩电、移动 电话等。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通常会运用价格竞争手段。

1 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不合作均衡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里经典的模型 “囚徒困境”来分析寡头企业价格的竞争。“囚徒困境”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俱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徒刑;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 ,立即释放,而另一个则将重判8年徒刑;如果两个人同时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徒刑。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甲和乙,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得益。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甲和乙均坦白或均不坦白、甲坦白乙不坦白或者乙坦白甲不坦白。由于这两个人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这个博弈最终结果是两个人都坦白,各判5年徒刑。这是因为,假定甲选择坦白的话,乙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乙坦白判5年而抵赖却要判年;假定甲选择抵赖的话 ,乙最好还是选择 坦白,因为乙坦白不被判刑而抵赖要被判刑8年。即是说,不管甲坦白或抵赖,乙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同样地,不管乙是坦白还是抵赖,甲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5年。

值得注意的是,对两个囚徒来讲,最佳结果是同时选择不坦白,则各判1年,显然要比各判5年好得多。但由于两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同伙的利益,不敢相信对方的合作,因此只能得到不理想的结果各判5年。

囚徒 困境可以用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战,由于在寡头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厂商,每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降低价格的竞争手段。但是某一个厂商首先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后,其他厂商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手段作为回应和报复,以保住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于是在经过寡头厂商轮番降价后,市场的价格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2 价格联盟与合作均衡的不稳定性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面对由于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的结局,自然会意识到与其相互激烈地进行价格竞争而招致惨重的损失,还不如相互之间达成协议,共同谋求总报酬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实际上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经常会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组织,共谋卡特尔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也均得到一定的好处。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著名的“蜈蚣博弈”(Centipede Game)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同盟,“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1)在1981年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问题。由于这个博弈的扩展形很像一条蜈蚣,因此被称为“娱蚣博弈”。

它是指这样一个博弈 :两个博弈方A、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合作策略,向下的连杆代表不合作策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采取不合作策略,博弈结束后,各自的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A的收益,右边的数字代表B的收益。如果一开始A就选择了不合作,则两人各得l的收益;而A如果选择合作,则轮到B选择,B如果选择不合作,则A收益为0,B的收益为3;如果B选择合作,则博弈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看到每次合作后总收益在不断增加,合作每继续一次总收益增加l。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我们注意到,在上图中最后一步由B选择时,B选择合作的收益为10,选择不合作的收益为11。根据理性人假设,B将选择不合作,而这时A的收益仅为8。A考虑到B在最后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此他在前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为这样他的收益为9,比8高。B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要抢先A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如此推论下去,最后的结论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蜈蚣博弈的分析告诉我们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条件下,因为最后一次博弈背叛者不可能受到惩罚,所以可以推测,寡头企业会在最后一次博弈中选择背叛。逆推1 我们发现,如果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寡头企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蜈蚣博弈解释了卡特尔组织合作的不稳定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很多行业的价格联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卡特尔都会遭到失败,原因就在于卡特尔的协定 (类似囚犯的攻守同盟),由于首先背叛协议者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每一个寡头都存在强烈的背叛动机,结果都选择了背叛。

3 走出囚徒困境二:威胁与承诺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为了实现 自己的经济目标,有时需要对竞争对手采取威胁或承诺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厂商采取的是威胁策略,还是承诺策略,他的威胁或承诺必须是可信的,否则,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就会失败,他所期望的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

博弈论另一个经典的模型:情侣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对手是两个卿卿我我的情侣,两人平时上班都很忙,难得周六晚上能在一起过。男友是个足球迷,今天晚上电视要转播一场他喜欢的足球赛,两个人一起看足球对男友的收益是2,但女孩对足球一窍不通,但是能和男友在一起看足球的收益是1。

女孩是个歌迷 ,恰好今天晚上她喜欢的歌星来开演唱会,她准备约男友一起去。两个入一起去听演唱会对女孩的收益是2,可男孩偏偏对听歌不感兴趣,和女朋友听歌对男孩的收益是l。由于两个人正处于如胶似漆的热恋阶段,在一起对双方都非常重要,一旦分开,无论是男孩单独看足球,还是女孩单独去听歌;还是男孩单独去听歌,女孩单 独看足球,对双方的收益都是0。那么他们会怎样选择呢?对男孩来说,假如女孩同意看球 ,自己也看球收益为2,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所以选择看球;假如女孩选择听歌,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自己去听歌收益为l,选择听歌。可见男孩的决策依赖于女孩的态度。对女孩来说,假如男孩选择看球,自己也看球收益为1,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选择看球;假如男孩同意听歌,女孩选择听歌收益为2,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所以选择听歌。同样女孩的选择也是依赖于男孩的态度。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谁能说服谁,谁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劲头更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如果男孩能够让女孩相信他打死也不会去听歌,那女孩会陪他看球;如果女孩能够让男孩相信她打死也不会去看球 ,那男孩会陪她听歌。

1994年,Rupert MUrdoch公司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从40美分提高Nso美分时,其主要竞争对手 每日新闻 却没有跟上提价。在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回~1.140美分之后,Rupert Murdoch公司宣布有意将邮报价格降到25美分,但 每 日新闻 仍没有做任何响应。不久,RuperMurdoch公司果然将邮报在Staten岛这个试验市场上的价格降到了25美分,此时其竞争对手 每 日新闻 终于明白对方的策略,将价格提高N50美分,没过多久,RUPerMurdoch公司也将价格重新提高至50美分。这里RuperMurdoch公司成功地运用了 “承诺与威胁”策略,使得在这场价格博弈中出现了合作双赢的局面。两个企业都知道价格战难免两败俱伤,Rupert Murdoch公司首先承诺将价格提高到50美分,在对手没有做 出回应后,他设计了一种让对手提价的战术,就是在Staten岛这个市场上将价格降到了25美分,对手明白了Rupert Murdoch的用意和决心,Rupert Murdoch的目标是显示力量,要让对手感到威胁的可信,为了避免全方位的降价把 自己拖入价格战,《每日新闻》也只好把价格从40美分涨50美分。

由此可见,在寡头 厂商 的相互博弈过程中,所采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一定应该是可信的。只有这样,其威胁或承诺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了经济活动中诚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

关 键 词:税务筹划;动因分析;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125-04

近些年来,随着纳税人纳税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伴而生的税务筹划也已不再是一项新生事物。纳税人纷纷进行税务筹划的动机是什么?众所周知,就是为了在正确理解政府税收思想、税法制定原则、税收管理、税收稽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但要挖掘纳税筹划的深层次原因,还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剖析,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探讨税务筹划的内在动因。

一、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

(一)理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理论(MarketTheory),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才能使整个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一个有效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Basic Assumption)有两个: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二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人(Economic Man)是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组织,其本性是利己的、自私的,力图追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体。“经济人”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分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由于受完全信息假设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特指完全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也称为理,在给定条件的约束下,“经济人”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最有效的预期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驱策利益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理性“经济人”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经验来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与此同时,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理性“经济人”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也将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本文,我们将纳税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纳税企业是一个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主体,纳税额作为纳税企业的一项费用项目,所以纳税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应纳税额。

2. 纳税理性假设。理性假设(Reasonableness Assumption)是指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每种方案都对应一种特定的预期收益或满足程度以及目标的实现效果,但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或风险,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能够带来最大净收益的方案;[1]纳税理性假设(Taxation-ReasonablenessAssumption) 是指在特定的税收环境约束下,纳税人总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投入(应纳税额)最少与产出(税后收益)最大的均衡。由于“纳税人”是理性的,自利、清醒和精明的本性必然促使其所选择的行动是主动的、自主的,这种行为的目标必然是追求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因此,纳税理性是驱动纳税人精减应纳税额的一种自主意识,目的在于寻求在特定税收环境下应纳税额最小且风险最小。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是绝对的,纳税人的理性只能说是一种“有限理性”,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纳税主体想要清楚地权衡自己所面临的所有利害、得失并选择最佳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尽管纳税人希望自己成为理性人而存在,但现实的纳税环境却是难以完全把握的,并且纳税人不具有计算最优纳税选择的全部能力,纳税人只能以有限理性人而存在。因此,纳税人决策和行动的选择仅仅是凭借其现有的知识,对他来说,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次优”的而不是“最优”。

(二)理性选择

1. 对违规行为的理性分析。税收中的违规行为通常是指纳税人的偷税、逃税、骗税、漏税和抗税等行为,它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违规操作,虽然纳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税款以达到减少纳税成本的目的,但其经济行为带来的风险特别高,为此将付出的代价也是特别巨大。因为各国法律都设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纳税人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出,罚款数额将远远大于偷逃的税款,从而使这种违规操作变得不经济。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纳税人来讲,采用违规行为逃避纳税是不明智的,也是非理性的。[2]

2. 对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税务筹划(Tax Planning)一般包括节税、避税和税负转嫁等形式。节税是指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从而享受最大的税收利益;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节税是合理合法的利用税法,完全符合政府制定法律的意图。避税是指以合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额,但通常含有贬义,常用来描述个人或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其它不足之处来钻法律空子,以达到规避税赋和谋取税收利益的目的;避税是合法的但不合理的,有违立法精神。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该项税收的最终负担者(负税人);税负转嫁是合法的但不一定合理,仅仅限于间接税。总之,税务筹划行为不管有无违反道德规范,但基于限定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内,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税务筹划行为不会遭受法律制裁,又鉴于税务筹划可以减少应纳税款,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所以纳税筹划才是纳税人的理性选择。

二、税务筹划的供求曲线分析

供求曲线(Demand-Supply Curve)作为市场理论的解析表达,通过研究供给曲线或者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动态反映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3]因此,在这里不妨利用这项分析工具来探讨纳税筹划的经济动因。

现在给出假设前提: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致没有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②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本文假定市场上仅存两个厂商――厂商Ⅰ和厂商bⅡ,实际上是多个厂商;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I=aⅠ+bⅠp,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bⅡ=abⅡ+bbⅡp,市场总供给曲线(社会成本曲线)是S=a+bp(a= aⅠ+ abⅡ;b= bⅠ+ bbⅡ)。③市场总需求曲线(社会价值曲线)是D=m+np。④市场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者说社会成本等于社会价值,即S=D。如图1:初始的市场状态为图1的实线部分所示,均衡点在E点,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这时厂商Ⅰ的销售量为QⅠ,厂商bⅡ的销售量为QbⅡ,且Q= QⅠ+ QbⅡ。

图1 税务筹划供求曲线图

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直接的行为结果必然减少本单位的应纳税额(减少税额),那么使得厂商Ⅰ的投入价格下降,成本费用降低;间接的行为结果是促进了厂商Ⅰ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品的供给量。因此,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I位置将向右移动到SI'位置,移动的纵向距离为税务筹划的减少税额;而厂商bⅡ没有进行税务筹划,且其他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则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位置保持不变,此时的总供给曲线会由原来的S位置向右移到S’位置,E’点将成为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下降到P’,均衡数量(市场量)增加到Q’。对于厂商bⅡ来说,不仅均衡价格降低了,而且产销量也减少了,其总收益必然减少;对于厂商Ⅰ则不然,由于采取税务筹划策略,它的产销量增加了,尽管市场上均衡价格有所下降,但只要均衡价格大于单位成本(包括税务筹划成本),其总收益必然增加;更何况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不会影响到原来的市场价格,因此厂商Ⅰ和厂商bⅡ总收益的变化额只取决于产销量的变动,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下面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加以证明, 假设厂商Ⅰ的供给曲线、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社会总供给曲线、社会总需求曲线分别为:SI=-4+10p,SbⅡ=-8+15p,S=-12+25p,D= 68-15p。市场均衡状态时,S=D,即-12+25p=68-15p,求解得出p=2,Q=38;厂商Ⅰ的SI=QⅠ=-4+10×2=16,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2=22。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减少应纳税额,其成本将下降,从而加大私人产品供给,使SI移动到 S'Ⅰ,但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再假设该供给曲线为S'Ⅰ= -2+10p,总供给曲线调整为S'= -10+25p,根据均衡条件公式S’=D 则-10+25p = 68-15p 求解得出P’=1.95,Q’=38.75,厂商Ⅰ的S’Ⅰ= Q’Ⅰ= -2+10×1.95=17.5, 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1.95 = 21.25。通过这种调整,并按照新的均衡价格P’=1.95计算,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17.5×1.95-16×2 =2.125;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1.95×21.25 =2.5625;如果厂商Ⅰ因税务筹划所发生的成本小于收益的增加额2.125,那么他将获得更多的净收益,那么他将实施纳税筹划。由于我们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p=2不会因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而发生改变,因此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2×(17.5-16)=3;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21.25)=1.5,同样分析方法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三、税务筹划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分析

将上述两个厂商进行整体反应(即把两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合并成一条社会总供给曲线)来研究税务筹划问题能够得出更多的信息,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Producer Surplus)理论加以论证。

根据市场理论可知,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为此实际支付的量,它是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从几何图形上看,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指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是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从几何图形上看,生产者剩余是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现在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行分析,见图2。

若政府未对厂商进行征税,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消费者剩余总额为p0E0a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总额为p0E0b的面积。

若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单位产品征税金额为mh(p1p4),则有税收时的均衡产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1ma的面积,与未征税时的消费者剩余总额相比损失了p1p0E0m的面积;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为p4hb,相对于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总额损失了p0p4hE0的面积;此时由税收引起的市场规模收缩而产生的无谓损失为mhE0,政府的税收收入为p1p4hm。

图2 税务筹划需求曲线图

若政府对厂商征税,厂商采用税务筹划策略,单位产品减少应纳税额为mh-nk,使得厂商投入成本下降,促进生产,产销量增加到Q’。政府征税时,厂商进行税务筹划比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损失了p0p3kE0;消费者剩余损失了p2p0E0n。因此,在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时,由于厂商进行税务筹划,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1p2nm,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3p4hk,同时也减少了税收带来的无谓损失mnkh。可见,纳税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对其本身和消费者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损失(无谓损失),但对政府的税收收入不一定不利,这取决于p2p3kn 和 p1p4hm大小的比较。

四、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研究的是相互影响的多方主体按照博弈规则进行对策选择的行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状态,它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纳税人在一定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税务筹划,完全可以借助博弈工具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博弈问题至少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参与人、战略、支付。参与人是博弈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是一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组织或者个人,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者战略以实现自己最大化的支付或者效用水平;战略是指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下的行动规则,它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支付是指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确定的效用水平或者期望效用水平。

在博弈均衡状态下,博弈各方都达到了最优,都会维系这种均衡状态,在没有外在动力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会破坏这种均衡,从而使之稳定的存在。[4]纳税人之间存在某种利益的争夺关系,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方,所以可以构成一种博弈关系。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对纳税人之间的博弈做如下假设:有两个纳税人――甲和乙,分别为博弈两方的参与人,双方在各自行动之前都知道对方行动的可能性及其特征,甲和乙的战略组合分别为:(筹划,筹划)、(筹划,不筹划)、(不筹划,筹划)和(不筹划,不筹划)。如果甲和乙都不进行税务筹划,得到收益都为a1,需要缴纳税金都为b1,得到的税后净利都为p1=a1-b1;如果甲和乙都进行税务筹划,因为成本降低使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从而使收益增加到a2(a2>a1),又因税务筹划而使应纳税额降到b2(b2<b1),另外发生筹划成本为c,税后净利将变为p2=a2-b2-c,(鉴于成本―效益原则,p2必然大于p1,否则纳税人将不会进行税务筹划,讨论将没有意义);如果一方进行纳税筹划,另一方不进行纳税筹划,那么筹划的一方将增加收益,并且这种增幅大于双方都筹划的增幅,因为它可以从对方那里争夺部分市场,所以设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3(a3>a2),同理不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4(a4<a1),扣除各自的纳税额后,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3=a3-b2-c,不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4=a4-b1。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给出博弈矩阵:

通过对该博弈进行分析,求解纳什均衡。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2-b2-c和a4-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前面假设可知a2-b2-c等于p2,又因为p2>p1,p1=a1-b1,由假设知a1>a4,从而a1-b1>a4-b1,最终得到a2-b2-c=p2>p1=a1-b1>a4-b1,乙会选取a2-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不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3-b2-c和a1-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假设可知p2>p1,即a2-b2-c=p2>p1=a1-b1,又因为a3>a2,从而a3-b2-c>a2-b2-c,最终得到a3-b2-c>a2-b2-c=p2>p1=a1-b1,所以乙会选取a3-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同样道理,无论纳税人乙采取什么行动,甲的最优行动也为“筹划”。上述博弈矩阵只有一个纳什均衡解,即(筹划,筹划),而且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他的占优战略。如果纳税人是理性的,他必将选择税务筹划来增加他的税后净利。

综上所述,从纳税人的理性角度、供求曲线角度、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角度以及博弈分析角度可以看出,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肖红叶. 高级微观经济学[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广舜,伍文中. 企业税务筹划的理论假设、理性选择和实务解析[J]. 辽宁财专学报,2002,(6):7-10.

[3]李嘉明. 企业税务筹划地数理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2001,(9):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