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月光曲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光曲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月光曲阅读答案

第1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情感 教师 学生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偏重于认知过程,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理解,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独立见解,繁琐的理性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学过程忽视“情感”,把情感因素置于语文教学之外,为教语文而学语文,把语文教学囿于繁琐的理性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力求突出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我坚持“情是灵魂,读为载体”的情感教学模式,充分借助情感之动力,阅读之功能,使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情感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人文情感的互动,带动学生去掌握知识,明白事理。其过程充分强调的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合作者去看待。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言“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教育。”

一、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孔子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宁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情感的功能性。

2.心理学的角度

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它具有动力性。愉悦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施目标

1.强调“情感”,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品质。

2.调动“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运用“情感”实现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操作步骤(以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1.激情促读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巧妙构置悬念,利用多媒体大胆创设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求知的需要形成“要学”的情感。

如在学习《月光曲》之前,教师让学生边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边观看“月光照进窗子到洒满海面及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的景象,把学生很快地带入美妙的情境中,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曲名叫什么吗?他是谁谱写的?是如何诞生的?”以此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要读的欲望。

2.调情自读

这一环节着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带“情”去自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形成“能学”的情感,并能提出自己读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辅导,消除学生读书的障碍,达到字正句通,了解主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需要。

如《月光曲》一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轻放《月光曲》。读后,让学生汇报“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懂得了《月光曲》曲名的由来”;有的说:“看到哥哥对妹妹的爱护”;有的说:“盲姑娘太了不起了”;有的说:“感受到了《月光曲》的美”……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3.诱情品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情感,并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诱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这个环节是关键,运作起来也比较复杂。通过自读,学生大多已整体地感知了课文,初步产生了“会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激发学生去抓文章的中心部分,细细品味。

《月光曲》一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月光曲》美不美?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用笔划出来。”学生便很快地找出了盲姑娘听曲时而产生联想的那段话。紧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读出它的美?”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景象之美,读后学生议一议。然后问“为什么美?”“你觉得什么美?”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曲的调子美”;有的说“曲的节奏美”……大多是从曲子本身来思考,并没有抓住文章的中心,于是,我又提醒地问:“从这首曲子中,你认为贝多芬美吗?盲姑娘美吗?他们的美又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一下,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悟出了曲美人更美。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细读,最后让学生听着乐曲,看着画面,根据提示去品读。

这个环节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将读、思、议、想交叉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想象情境、体会情感、感悟语言、提高能力。

4.带情朗读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那“学会”的情感、表现的欲望,给以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带着愉悦的情感进一步去领会文章中心。通过朗读,将已认知的事物在他们的大脑中积淀与吸收,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朗读水平和导演能力。

在完成《月光曲》的基本教学后,老师让全班学生读联想的那部分内容,并请一位女生和两名男生分别扮演盲姑娘、哥哥和贝多芬,把当时每个人会有的神态、动作表演出来,然后组织评议再读,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真正体会到“曲美人醉”的意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5.蕴情爱读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延伸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愿读、爱读书的兴趣,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学习中去。众观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课的结尾,善于调动、保持学生的情感,产生课结束而学生情未尽之功效,能使学生继续愉快地去读书,去探索新知。

在《月光曲》一课的结束后,老师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阅读有关“贝多芬”的书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了一次“贝多芬”故事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四、几点策略

1.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教师要挚爱每一个学生,无歧视、不偏爱,善于营造一种“亲、乐”的师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紧紧牵着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情感线索去教语文。

2.准确掌握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

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往往都带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

3.善于营造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

第2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审美教育;创新

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调动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深造。小学语文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仅具有语言美,还具有意境美,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主要从创设情境、锻炼想象、感受语言、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一、创设学习情境,阅读美文美句

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开发和拓展,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积极阅读美文美句,积累语言素材,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讲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处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处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请仔细思考。”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设疑问:“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这时,学生都积极进行朗读,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最后,我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二、锻炼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提高对语文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全方位体现语文教学中蕴含的能量。比如,在讲小学语文《景阳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武松酒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场景以及体会武松豪放勇猛的英雄性格,我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视频片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讲解课文时,我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说明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凶猛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机敏,再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三、感受语言魅力,体会美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值得深思,是小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启迪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感到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体会美的韵味,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中有这样描写:“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时,我要求学生能够用心去读,读出曲子的变化,感悟月光曲的旋律。对于文章中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教学,我首先打开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感受大海的平静和美丽。然后,我再让小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审美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小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励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比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将相和》以后,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后,我会提问小学生:“在学完这些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我会选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分别再现这三个故事情景,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背后蕴含的品质,懂得“和为贵”的道理。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树立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给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超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

参考文献:

第3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创新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笔者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例如:《月光曲》一课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的:“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法本身就给了学生“我即贝多芬”的阅读体验状态,让“我”来亲身经历、感受一下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所见所闻中,“我”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探究“打动”的过程,便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关注细节背后蕴藏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远比“《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从中我们体会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类似的问题要深入得多,细腻得多,在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阅读体验状态方面也要高明得多。

求解性阅读能否实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则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到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出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一些“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少年闰土》最后小结时可这样设计:现在我们的闰土是一个心中有无数稀奇事的小伙伴,可是你们知道20年之后,一个头戴破旧毡帽、双手粗糙、喊“我”为“老爷”的人是谁吗?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在那里你会找到答案。这样的创造阅读,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课外阅读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积极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以作品的文学情境去理解、认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锻炼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五、合作性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课标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课标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以学生的自学即读书思考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有一个重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合作学习中的阅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在阅读思考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再读书、再思考,是展现个性的自学。

1、合作要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相互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的、且能表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倾吐出来,鼓励他们不迷信老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

第4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1.适当的煽情

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2.驰情其中

2.1 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2.2 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3.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

4.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4.1琢磨传神的词语

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学生提出文中“捡了了半截油条”、“拣了最刻薄的话”的“捡”与“拣”有何不同?通过琢磨,使学生感悟到张丽认为小姑娘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小姑娘十分的不满。

4.2 玩味优美的句子

第5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培养素质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关键。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要提倡开放、多样的课堂教学,摒弃“满堂灌”、“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此,我在探索与实践中大胆创新,构建了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教结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指导自学、质疑问难法”教学。

一、指导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学”即自主学习,是一种主体教学。其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求知、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并通过强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灵活指导学生自学处理教材,既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自学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要指导好学生自学处理教材,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具体的阅读教材方法有四小点:

1、阅读要有自觉性和专一性。进行阅读要做到一字一句地读、聚精会神读,尽快进入阅读的意境,保持稳定的情绪,抑制思想开小差。

2、边读边标记,提高阅读效果。进行阅读要做到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标记,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3、注意全面阅读,划分教材的主次部分。进行阅读要做到全面性,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既能把全文的知识点列出来,又能把全文的主次划分出来,进一步理解教材,提高阅读效果。

4、注意阅读的情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要做到情感交融,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喜、怒、哀、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教《林海》一课中,在学生掌握阅读教材方法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准确地画出描写“岭”、“林”、“花”的特点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又能抓住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划分课文的主次部分,并通过情感阅读领略到作者对大兴安岭那种赞美与喜爱之情。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阅读教材,不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学讨论,是对教材懂得什么的讨论目标。通过进行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琴?他不进去行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很快就把第一问的答案写了出来:“那就是兄妹俩的对话中饱含着盲姑娘对音乐的爱以及哥哥无法使盲姑娘得到满足感到遗憾和内疚感动了贝多芬。”而第二个问题答案就冲突了。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行,因为贝多芬到各地演出是为了钱,盲姑娘买不起入场券听不到贝多芬弹钢琴是理所当然的,贝多芬根本不用同情盲姑娘。”另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不行,贝多芬到各地演出虽然是为了钱,但听到兄妹俩凄楚感人的对话,如果不进去,良心会自责,依理也说不过;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谱写出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学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接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样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求异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少年儿童天生好奇,对万物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学生本身就有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那两种思维发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把写好了一封关系到命运的信投入邮箱以后,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后,同学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运改变不了,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吗?”这样一引导,就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过几天,凡卡的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为送信的邮差正好是凡卡爷爷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学生说:“信虽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爷爷第二天来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惨生活告诉了爷爷,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还有的学生说:“凡卡等了一个多月不见爷爷来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马车夫帮人送货,马车夫就把凡卡带回去了”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一般只限于对事理的认识和表象的认识,未能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找知识点学习后,认为已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无疑可质。如果这时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中,同学对这样的历史故事一看就懂了,似乎掌握了要学的东西。这时,我抓住贯穿全文的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进行设疑:①诸葛亮先神机妙算到什么才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枝箭?②诸葛亮还算到什么才能成功借到箭?③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设疑,把学生带进了思考和探讨之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进行讨论、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把想到的都说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通过遇难解难,得来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特别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指导自学、质疑问难法”进行教学,可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局面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6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目标 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步入一个变革的新时期,这种变革围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过程操作等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作用,而主体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要求转化为学习行为和内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导向、调节和标准功能。只有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积极、持久的活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习目标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应达到的程度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这样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本身,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读文――领悟

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而"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课文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语文有许多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意思,通过读领悟感情。例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用的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意境、节奏及音乐的美妙,我对学生提出要求:这一自然段中所描绘的景象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他由什么产生了联想?你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以及音乐所发生的变化吗?这样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景之中,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朗读,又保证了学习的主体不是依赖于老师的牵引,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很自然地显示同语言文字的"形",最后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儿来,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疑难问题相机诱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穷人》第一自然段着重讲渔夫的家境贫穷,生活困难。第一句"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交代了渔夫家的生活状况,第二句作者把笔锋引向室外,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接着作者交错地把笔锋回到室内,说室内"温暖而舒适"。教学时,我紧扣"温暖而舒适",启发学生质疑,学生认为"温暖而舒适"与渔夫的贫穷家境相矛盾。我紧紧抓住"温暖而舒适"这一矛盾处设问:"温暖"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舒适"又指什么?让学生想一想,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经过阅读、思索、讨论,学生知道了"温暖"仅仅指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舒适"仅仅指地扫得干净,依具擦得亮,孩子睡得香,而这一切都是女主人勤劳能干得来的。通过教师点拔,学生分析,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利于自主的心理空间

1、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传统课堂讲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面对教师脸上流露出的也多为惧色。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之所以为师正如韩愈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就某一问题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哪怕学生犯错,也不要声色俱厉地去呵斥学生,而应循循善诱,讲道理晓是非。其实这样做,我们保护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更是所有孩子天真大胆的心灵。

2、激励存疑质疑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则更简洁地指出:创造始于问题。真正的知识就存在于疑处。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1,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4,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顾名远先生所言"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中只有大胆地提问、质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得以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做教师的不能采取漠视或压制的态度,要给予这一行为以充分地肯定,并激励其进一步地思索。问题意识其实是主体意识的一个突出方面。

3、欣赏充满个性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强调标准答案。其实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便是如此。另外不同的人看又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做教师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那些充满个性、创造性的观点,即使存在某些问题,我们也应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而不是挖苦嘲讽。

四、想象――创新

第7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一、培养良好习惯,促进阅读行进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二、创设和谐氛围,提高阅读兴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如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老师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知情。

三、精读领悟技巧,突破阅读难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张扬个性“差异”,提高阅读质量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五、学生尝试评论,拓展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8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期待 兴趣 课堂 质量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少年儿童步入学校就意味着从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以较多文字符号为主体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找准切入口,营造气氛,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真正意义上让阅读活动产生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可以先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再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一定很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一定很安静,没有声音; 有的说,海底一定有大鲨鱼,没有一点安全。对于这些看法,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是要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摸清着力点,驰情其中,提高阅读的参与度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我们要善于发现,课文中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只要切入得当,方法巧妙,孩子情感的小河往往就能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积极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学生伴着欢快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完全陶醉于文本之中,我们就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动力,促使他们将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

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作为教师,我们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进入课堂时,首先自己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要将充分的情绪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行云如水,春风化雨似地唤起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的共鸣,扣击学生的心弦,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激发产生阅读新的欲望和渴求。

三、寻求突破口,张扬个性,拓宽阅读的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和重点。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关注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心态,希望于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积淀语文素养,着力于阅读的全面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多元化、开放性,对于各类别的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从而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实践也证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时,我们要善于还课堂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个片段的学习,交给学生吧。提出阅读的方向和线索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学生进入文本的各类方式中,你会发现,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作交流。最后在进行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表达各自独特的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课堂方能闪耀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彰显侧重点,尝试评论,确保阅读的实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寻。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琢磨传神的词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和推敲。玩味优美的句子,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极大期待、兴趣和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如此,学生就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故事,让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却大相径庭,他认为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对,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老师及时总结,让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和较为集中的认识。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归根结蒂,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内容、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成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层面,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让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 张孔义,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第9篇:月光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 阅读 有效教学

阅读理解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理解,故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再结合实际通过课外拓展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样才会更加有效。

一、形式多样,引导学生多读

阅读教学中,重点是理解,而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多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在《草原的早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草原图片,因为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上课前媒体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通过看、听、感觉,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此时,教师配乐描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奔跑,让我们跟随牛羊一起来到美丽的大草原。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把学生引入绿草如茵、牛羊奔跑、牧民欢歌的情景中,激发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引发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从而进入阅读过程。如“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青蛙、桃花、杏花、梨花”一组词串时,先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会获得大量的表象,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带学生到附近池塘边(或公园)找春天,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从而再让学生来阅读课文,兴趣就显得尤为浓厚。

二、提出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在新课改下,语文阅读逐渐从灌输式走向探究式,但在课堂提问中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极端。其实,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就必须紧扣教学重难点进行,要注重以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针对重点,突破难点。如《鸟的天堂》一文,大榕树的奇特长势和百鸟飞鸣的景象是课文的两个重点,教师可针对对二者的理解与掌握设置疑问。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承接问题①的答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其次,引发思考,训练思维。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

三、联系生活,拓展丰富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就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开展主题是阅读活动。如学校活动主题。学校开展的活动往往与节庆日、纪念日等和学校发展目标有关系的内容,在阅读内容的确立上,可以围绕学校的活动主题加以选择。如党的十召开,在高年级推荐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学生阅读并组织交流活动,学生对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

其次,要注重将阅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推荐相应的电影、话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内涵,如推荐电影《草房子》、《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等。在学生阅读相应的作品后,组织学生按照文中的描述方式去观察、了解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生活。如在学生阅读了《昆虫记》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按照法布尔的做法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小动物,然后写出它的生活习性,这样的做法有效地实现了阅读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感受。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多读文本,在此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通过课外拓展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翠莲: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