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幼儿园幼儿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幼儿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幼儿护理

第1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关键词】儿童;沟通技巧;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 整体护理转变, 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中儿科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1]。

1儿童的特点

1.1不能清楚地表达情感由于发育水平有限,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1岁以内的婴儿语言发育尚不成熟,多以不同音调、响度的哭声表达心身的需要,1―2岁幼儿开始学习语言,常有吐字不清、用词不准确等现象,3岁以上儿童,可通过语言并借助肢体动作,形容、叙述某些事情,但容易夸大事实,掺杂个人想象,缺乏条理性、准确性。

1.2缺乏认识和情感分析能力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直至学龄初期,才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1.3父母教育态度和方式有些父母对儿童过度保护,溺爱孩子,是孩子的人际交往比较局限,接触面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

2与患儿沟通的途径与技巧

2.1创造一种快乐、友好的气氛环境设计要有欢乐的特点,室内光线明亮,装饰宜采用暖色调,配以有趣的壁画、小桌子、小椅子及必要的玩具和游戏设备,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气氛。

2.2 与患儿的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始终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 护士要善于引导患者说话, 关键是看护士对患儿是否有同情心。同时护士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 根据患儿好动、好玩、活泼、情感表露直率而单纯、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 在稳重大方的同时与他们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取得他们的欢心, 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不要训斥患儿, 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护理操作前还可运用激将法、对比法, 给他们讲一些/ 同病相怜的小动物的故事, 用虚构动物的勇敢, 换取他们的勇敢, 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 。

2.2.1 主动介绍初次接触时主动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自己,亲切询问儿童的名字、年龄、幼儿园等儿童熟悉的生活与事情,可缩短与儿童及家长的距离。

2.2.2注意声音效果 掌握谈话时声音的技巧,稍慢的速度,适当的音量,亲切的语气能引起儿童的注意与反应。同时在谈话中稍加停顿,给儿童理顺思路的时间。

2.2.3使用适当的方式 沟通时需了解不同年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水平。对幼儿可模仿童腔“牙牙语”,重叠词等,在谈话中,不用否定方式,而采用其能理解的方式。

2.2.4真诚理解对儿童某些幼稚、夸大的想象、分析,应采取诚恳的态度,表示接受与理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以此作为讽刺、取笑儿童的话题,而失去儿童的信任。

2.3与儿童的非语言沟通

2.3.1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在非语言沟通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儿童消除紧张情绪,增加交流的主动性。即使是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婴儿,若看到对方表情严肃地面对自己时,也会紧张,甚至啼哭。对婴儿来说,抚摸是更有利于情感交流的形式,可以利用怀抱、抚摸向婴幼儿传递“爱”的信息,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如与患儿沟通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除特殊需要,一般不要戴口罩,以使患儿经常能看到护士的微笑,缩短双方情感上的距离。

2.3.2游戏儿童时期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活动是游戏。与儿童沟通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从游戏中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处理周围的关系,适应社会的要求。儿童以游戏表达他们对家庭、社会的感受,发泄自己的情绪。如在医院,进行适当的游戏可很快缩短护士与患儿间距离;通过游戏可减轻由于疾病和住院对患儿产生的压力;通过游戏护士可以评估儿童的认知状况,进行相关的干预和评价;同时,在治疗性的游戏中,护士可鼓励、帮助、教育患儿,使之消除因住院和疾病导致的不良情绪。

2.3.3 绘画儿童图画可有各种含义,多与个人熟悉的、体验到的事情有关。通过绘画,儿童可表达愿望,宣泄情绪,通过绘画与儿童交流,了解和发现存在问题,绘画可帮助儿童表达感觉,反应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画面多处涂擦、重叠,与儿童矛盾、焦虑的心理有关,个体形象的大小,可反映儿童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可结合儿童的背景资料、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细致的分析,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2.4 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获得儿童大部分信息。在与家长沟通中,可采取适当的沉默、倾听、观察,并配合接受、尊重、移情等方法,充分理解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例如当儿童患病时,家长常有内疚、苦恼、焦虑的心理,这些情绪同样也可引起患儿的不安。因此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儿的交流,另一方面则提供家长放松其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使患儿及家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在此时要注意谈话的意见或信息的负荷,避免加重家长的焦虑情绪而阻碍沟通。

参考文献

第2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启发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最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优秀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童心理学进行设计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证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2)多使用游乐器械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证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证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证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作者:于洋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怡,陆敏艳.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幼儿园设计研究——以杭州中泰中心幼儿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5,07:57-60.

[2]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6,01:9-18.

第3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教育资源生态。面对当下幼儿教师教育资源存在的一系列诸如幼师资源总体缺乏且队伍参差不齐、区域性之间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创造更富有活力的教师教育资源模式提供可能,成为了当下新的探索聚焦点。因此,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以及教资源管理局域网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师;教育资源

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主要包括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包括队伍的重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更新等;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是依托于来自社会等所做出的保障措施。[1]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教师教育资源的实力,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兴动力。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资源生态

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首先,新媒体时代,众多贴吧、微盘、网易等资源库的发展,更高程度上冲破了地域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地域的枷锁,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授课实践、专业能力、学术研究等的交流切磋。

其次,互联网技术收集了海量数据,资源传输更快。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类别多种多样,当然虚假信息也容易漫天飞舞。要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还需要规范安全的网络资源环境,特别是有关教育的网站要建立更为规范的管理和申请使用制度、完备的资源监管系统。[2]

再次,网络上的信息即时交流,加速整个资源生态圈的循环更新。它突破传统网络媒介的虚拟性,也改变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充分考虑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必要时要尽量创设分层次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同时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式学习,促进整体资源生态圈的大循环。

二、幼儿教师教育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师教育资源总体短缺,队伍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都有积极的变化,但也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3]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下发,公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会持续上涨,进一步导致对学前教育教师需求的增加。教师质量是决定托幼机构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4]但是现阶段仍存在高学历幼儿教师分布严重失衡现象,比如城市高学历专任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县镇和农村,农村本科以上专任幼儿教师所占百分比长期处于低位徘徊。[5]

(二)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问题,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幼儿教师受到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普遍愿意选择经济回报高、工作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向好幼儿园集束式聚拢的现象,使区域之间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形成相当大的差距,进而拉大区域、城乡的学前教育水平差距,严重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高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矛盾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可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费尽心思择取优质幼儿园,家长择园,实为择“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待遇、职称、进修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6]且各级政府经费投入差距亦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幼儿教育受关注程度较高,经费投入到位,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职称评定、优秀教师培训等占有很大的优势;落后地区和农村,地方政府难以将有限的财力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路径

(一)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

师资是保教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优质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核心概念,[7]随着教师专业进程的不断加强与加快,规范性与长期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互联网积极构筑远程教育环境,进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建设。即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设备、技术等,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再培养,使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一线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将合格教师提升为优质教师。视频培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使用。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达到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8]既给幼儿教师提供终生培训学习的平台,也更贴近教师自身需要,走出统一培训的“大锅饭”时代,提高教师培训效率,扩大其覆盖面。

(二)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

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主导责任,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合法性、正当性、实施效果等问题应该承担相关责任,是学前教育服务外包的主要负责人,依法落实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责任,必须由政府成为主要承担者。重视保证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应保证教师工资待遇,对教师的投入是效用最大也是最长远的财政方法。

建议对所有教师进行统一规划,可以形成地方性的或国家层面的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政府统筹管理,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可以以当地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基准,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制定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的统一的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性标准,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的待遇作为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工作予以完善,进行财政性补贴。[9]

参考文献:

[1]邵燕. 论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化[D]. 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陈柳. 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冯晓霞, 蔡迎旗.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7(11).

[4]王凌鸿. 西安市民办学前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5]姜盛祥. 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8):77-79.

[6]庞丽娟, 韦彦. 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1):5-8.

[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儿科;优质护理;效果

患者入院当中出现新的感染或离院后不长时间内出现的感染,称为医院感染,患者入院以前早就存在或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属于此列。医院感染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1]。本文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5.7±0.2)岁;对照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6.1±0.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根据医嘱实施分级护理,并耐心做好三测工作。开展卫生安全宣传,向家属或稍大患儿介绍病区规章制度,病房需保持通风,以保证空气新鲜,室内需打扫干净,保持整洁,在呼吸病流行季节,需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每天3次测量新入院患儿的脉搏、体温与呼吸,针对3岁以内患儿,根据情况免于测量呼吸与脉搏。患儿体温在37.5℃之上,每天需要测量5次体温;患儿体温在39℃之上,每3h需要测量1次体温。等到体温恢复至正常3d之后,每天测量体温1~2次。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巡视,与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生活与饮食习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1.2.2观察组1.2.2.1转变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推进护理工作思路、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把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护理,从患者入院到离院,执行全程护理与治疗模式。包括办理病人入院手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行护理治疗、检查与指导,执行消毒措施,办理离院手续,离院后继续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与指导等。在执行护理当中及时发现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数量,隔离易感人群。1.2.2.2加强常规护理依据儿科状况,细化基础护理标准与方法,除严密监测患儿各项指标外,要对以下几方面的护理进行细化:口腔护理、高危皮肤护理、引流管护理、会阴护理、留置尿管等,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2.2.3提升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实施人性化服务大多儿科类病症都有发病突然、变化快的特点;患儿由于年龄小,恐惧医院与医务人员,很难配合治疗;患儿家属大多缺少耐心,且担心焦虑。如此以来,护患交流不顺畅,导致患儿与家属不能足够信任护理人员,易出现医疗纠纷问题。因此,儿科护理人员有必要保持与患儿及家属的顺畅沟通,了解患儿心理状况,使用轻柔口吻鼓励患儿。另外,需要适时把治疗方案、医院感染途径与预防手段告知家属。儿科患者多、病种多样,所以需要嘱咐患儿及家属主动降低探视人员数量,提醒患儿与家属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2]。1.2.2.4强化护理知识与技巧安排护理人员学习各类医院感染法律法规,提升消毒隔离意识,增强护理人员专业知作者简介:王晓燕,女,本科,主管护师。识技能。根据消毒隔离规定,定期对儿科病房空气、室内物品进行检测,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查房、处理与诊断治疗当中,务必洗干净手,防止细菌通过不同环节进行传播。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对照组儿科医院感染率为15.1%,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医院感染相关研究显示,导致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之一就是儿科发生因素。儿科的患儿较多,管理难度大,对患儿进行护理时,病症不同的患儿呆在同一科室内,极易诱发交叉感染,从而引起医院感染。另外,患儿家属未能较好掌握相关知识,探视人员过多,感染路径扩大,整个儿科室内环境状况下降,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概率。一般来说,儿科患儿抵抗力都不强,易患消化道与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都带有传染特性,所以也就增加了医院感染概率[3]。3.2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是优质护理的护理宗旨,为在执行基础护理与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前提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除了对患者执行生理护理,还需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所以,要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就要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能与专业修养。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生活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病情,进行药物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4]。3.3优质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儿科医院感染优质护理强调以患儿为中心,根据患儿与家属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患儿与家属更多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让交换玩具、互相串门、随地大小便等所引起的医院感染率得以下降。管理好周围环境,适时对病房空气进行监测,有效管理室内空气,定期用紫外线对室内进行消毒,从而减少传播途径。针对容易感染的患儿,执行专门性隔离护理,从而减少传播途径,提高护理成效[5]。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以增强护理人员重视医院感染的意识,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对病房内设备与抗菌药物实施严格控制,以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率,从而较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缪大宏,张小鸥,全和和.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9(21):2011-2013.

[2]袁春艳.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3(1):248-249.

[3]马福霞.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6(10):1871-1872.

[4]陈静,段娟,李思静,等.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9(7):1295-1296.

第5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病原体;间接免疫荧光法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0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ce ratio and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Wuhan area,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The serum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22 482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and were test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for IgMs of 9 pathogens. Results ①12 607 children were positive for the respiratory pathogens,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infection was 56.08%. The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the pathogens were M. Pneumoniae (MP), influenza B virus (FluB),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and adenovirus (ADV), the other pathogens detection rates were low. Among the positive cases, 6317 cases (50.11%) were mono-infections and 6290 case (49.89%) were co-infections. Among the mono-infection, MP was the leading causative agent, and MP plus FluB was the most frequent pathogens combination in co-infections. ②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with IgMs of 9 pathogens in female children were higher than in male childre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the positive percentag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ngle infections (P > 0.05), 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infections (P < 0.01). ③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age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in infants group (47.75%) and the least frequent ages were in school age group (6.95%). In all age groups, MP was predominan, followed by FluB and ADV, and the rate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was much higher in children ≥1 year old compared with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athogen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s)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年约200万儿童死于呼吸道疾病,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典型病原体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导致轻至中度,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广泛的关注[1]。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N)、肺炎衣原体(CP)以及呼吸道病毒[1],其中,MP、LPN、CP所导致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8%~44%[2];而病毒感染所导致的CAP占2岁以下儿童的80%,2岁及以上儿童的40%[3]。本研究对2012~2014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22 4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趋势,为临床抗感染及病原体检测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2 482例,其中,男14 151例,女8331例;年龄最小为1 d,最大为10岁,平均(3.05±2.22)岁。按年龄分为4组[4]:婴儿组(

1.2 方法

采集住院患儿静脉血3 mL,凝血后3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当日不能完成检测的标本置于4℃冰箱保存,次日检测。分离后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9种常见病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型)、甲型流感病毒(FluA)、嗜肺军团菌血清Ⅰ型(LPN-Ⅰ)、Q热立克次体(COX)、CP的IgM抗体,试剂由西班牙Vircell公司生产,仪器为欧蒙EURO Star Ⅱ型荧光显微镜。显微镜下出现苹果绿荧光为阳性,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检出情况

2012~2014年总感染22 482例,其中,MP感染率最高(43.25%,9724/22482),其次为FluB(31.16%,7006/22 482)、ADV(6.84%,1538/22 482)、PIV(5.72%,1287/22 482)、RSV(4.08%,918/22 482),而LPN-Ⅰ、FluA、COX及CP的感染率较低。女性和男性患儿单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重感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女性患儿呼吸道9项病原体IgM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性患儿。见表1。

2.2 呼吸道病原体不同感染模式IgM抗体阳性检出情况

22 482例患者血清标本,12 607例(56.08%)为阳性感染,其中,单重感染6317例(50.11%),混合感染6290例(49.89%)。单重感染检出率较高的病原体主要为MP(30.36%,3828/12 607)、FluB(14.75%,1859/12 607);混合感染,以二重感染最多(34.58%,4360/12 607),其次为三重感染(10.23%,1290/12 607)、四重感染(1.45%,183/12 607),其中,二重感染感染以MP+FluB(26.50%,3341/12 607)多见,三重感染以MP+FluB+ADV多见(4.23%,533/12 607),四重感染以MP +FluB +RSV +PIV多见(0.37%,47/12 607),可见MP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见表2。

2.3 不同年龄患儿吸道感病原体IgM抗体阳性检出情况

婴儿组呼吸道感染人数最多(47.75%,10 735/22 482),学龄组呼吸道感染者人数最少(6.95%,1562/22 482),且≥1岁患儿IgM阳性检出率高于

2012、2013、2014年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75%(3120/12 607)、39.94%(5035/12 607)、35.51%(4452/12 607);不同季节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02%、14.60%、14.38%、13.09%,其中,夏季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但春季的就诊人数最多。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2012~2014年导致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MP、FluB、RSV和ADV,与我国其他地区报道相符[5-6]。病原体IgM抗体总阳性率为56.08%,有28.00%的住院患儿至少感染一种病原体,与国内报道相似[7]。不同年龄组的患儿病原体检出情况不同,婴儿组呼吸道感染者人数最多,学龄组呼吸道感染者人数最少,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逐渐增强。各年龄组中MP检出率最高,特别是幼儿组MP感染率最高,为57.65%,提示MP是导致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与相关报道一致[8-9],应引起重视。MP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或呼吸道传播。在我国,儿童3岁上幼儿园,7岁进小学,从一个开放的环境(人口数较少)进入到相对密闭(人口数增多)的环境。从结果表3可以看出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MP阳性率明显高于婴儿组。临床上感染MP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肺外疾病[10-11];且由于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MP比例上升,使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更严重,病程更长,更易出现肺外损害[12-13],所以对MP的及时检测和正确治疗很有必要。

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也很常见,主要是FluB(31.16%),其次为ADV(6.84%)、RSV(4.08%)。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RSV是导致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尤其是年龄

呼吸道感染也存在一定的季节性,但在本研究中不是很明显。夏季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最高,但春季就诊人数最多。武汉属于冬夏长、春秋短,夏天闷热,冬季冷空气频繁,白天夜晚温差大,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活动[20-22],故全年的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相差不大。本研究的对象大部分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对气温变化不如成人敏感,如不及时加减衣物,很容易受凉或受热导致呼吸道感染。

总之,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和季节等方面阐明了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体谱,MP是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其次为病毒,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也多见。对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应查准病因,对症下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 Zhou W,Lin F,Teng L,et al. Prevalence of herpes and respiratory viruses in induced sputum amo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non-typical bacteri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PLoS One,2013,8(11):e79477-e79477.

[2] Bordon J,Aliberti S,Duvvuri P,et al.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the first antimicrob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marker of optim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ather than a predictor of outcomes [J]. Int J Infect Dis,2013,17(5):e293-298.

[3] Huong PL,Hien PT,Lan NT,et al. First report on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evere atypical pneumonia in Vietnamese children aged 1-5 years [J]. BMC Public Health,2014,14:1304-1311.

[4] Chen K,Jia R,Li L,et al. The aetiology of community 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in Nanjing, China and aetiologic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season [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3-118.

[5] 郑辉,彭亮,卓广超.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5,25(1):235-237.

[6] 李璐,王玉月,史伟峰,等.常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3):233-234.

[7] 王蓝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3,23(21):5360-5361.

[8] Huang G,Yu D,Mao N,et al. Viral et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Gansu Province,China,2011 [J]. PLoS One,2013, 8(5):e64254-e64254.

[9] 王群,欧维琳,宋晓丹,等.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九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46-48.

[10] 卢志威,杨军,王缨,等.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92-796.

[11] 刘会杰,宋晓.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11-412.

[12] 阳爱梅,宋建辉,黄榕,等.11026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2013,15(7):522-525.

[13] 刘艳,刘丹,黄泽智,等.湖南地区427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2):195-196.

[14] Calvo C,García-García ML,Blanco C,et al. Multiple si-multaneous viral infection in infa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Spain [J]. J Clin Virol,2008,42(3):268-272.

[15] 刘春艳,肖艳,谢正德,等.2010年至2012年门诊和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院比较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4):255-259.

[16] 王巧燕,陈黎亚,周杨霄.患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5,25(4):756-763.

[17] 冯延芳.232例婴幼儿医院感染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7):1340-1341.

[18] Siegel SJ,Roche AM,Weiser JN. Influenza promotes pn-eumococcal growth during coinfection by providing host sialylated substrates as a nutrient source [J]. Cell Host Microbe,2014,16(1):55-67.

[19] Wu Y,Tu W,Lam KT,et al. Lethal coinfe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lowers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irus in lung and reduces numbers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and plasma cells in mediastinal lymph Node [J]. J Virol,2015,89(4):2013-2023.

[20] 莫兰.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125例的综合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1):108-109.

[21] 季伟,陈正荣,郭红波,等.苏州儿童医院住院儿童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3):205-210.

第6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86

HOI的发生率可达到8.0%以上, 探视者、医护人员及环境等因素均可引发HOI。HOI会给住院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费用增加2.9倍左右, 还会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或造成医疗纠纷, 在医疗护理中应预防及控制HOI, 降低HOI发生率[1]。儿科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未实现完全发育, 免疫机制不够成熟, 抵抗能力低下, 抵御HOI的能力较弱, 因此患儿发生HOI的几率远高于成人, 儿科也成为了HOI高发科室, HOI发生率约为普通科室的2倍。本文分析了优质护理对降低儿科HOI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9例住院患儿, 患儿家长知晓研究方案, 签字同意参与, 排除病历不完整, 不能遵医嘱者。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27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男165例, 女114例;12岁20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6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5例, 心血管疾病19例, 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5例, 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2例, 泌尿系统疾病13例, 呼吸道疾病48例, 消化道疾病21例, 中毒12例, 损伤31例, 神经系统疾病37例。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0例患儿作为优质护理组, 男181例, 女109例;12岁24例;原发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9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8例, 心血管疾病17例, 营养不良、内分泌或代谢疾病37例, 寄生虫病或传染病26例, 泌尿系统疾病16例, 呼吸道疾病44例, 消化道疾病20例, 中毒9例, 损伤35例, 神经系统疾病39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在儿科医疗工作中运用基础性护理措施, 如监测患儿的体征指标, 及时送检标本, 做好日常巡视及查房工作, 了解患儿的睡眠、饮食与康复情况, 针对性护理病情危重的患儿, 执行无菌消毒制度与隔离制度等。优质护理组运用优质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 保证儿科病室采光良好、安静舒适, 温度恒定, 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定期清洁消毒病房、走廊、门把手、窗台、治疗器械、床头桌及地面, 对于病房中的空气, 可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做好病区隔离工作, 前瞻性监控可能发生HOI的患儿, 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分配床位[2]。设置隔离标志, 执行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 接触患儿前应利用消毒液洗手, 预防交叉感染。②主动向患儿与患儿家长介绍儿科环境与住院制度, 与患儿交流时需根据年龄情况合理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注意揣摩患儿的心理与情绪体验, 称呼患儿时尽量用昵称或小名, 保证交流过程语言温柔及陈诉的内容清晰易懂。对于低龄患儿, 可采用抚摸、手势、眼神、姿态及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采用游戏及绘画等方法告知患儿禁止食用腐败或生冷食物, 避免相互交换药品、零食、食物或互串病房。向患儿家长讲解预防HOI的方法, 讲解时应采用规范礼貌的语言, 重点宣教饮食卫生、口腔卫生与手卫生知识, 矫正容易引起HOI的不良行为, 确保家长可以积极配合HOI防治工作。限时探视, 避免探视人员过多或频繁进入病房。③ 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患儿的免疫状态、病理状态、生理状态应用抗菌药物, 切忌盲目使用或无度滥用广谱类抗生素, 以减少抗药菌株, 预防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或全身毒性反应。护理时尽量避免暴露患儿的机体组织, 实施吸痰或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护理操作时, 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 并尽快拔管。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科HOI情况与总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优质护理组儿科HOI的发生率为5.86%, 低于对照组的1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7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建设保护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建设和保护,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学、幼儿园,包括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及中外合作依法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规划、建设和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教育、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发展和改革、财政、房产管理、防震减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安、文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

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规划和建设应当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扶持。

第六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与教育、国土资源、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规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更改。因城乡建设需要更改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告,听取社会意见,并按原批准程序报批。

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七条 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不得低于下列标准规划设置:

(一)每0.5万人口区域内,设9个班规模的幼儿园,每增加6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二)每1万人口区域内,设18个班规模的完全小学,每增加6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三)每2万人口区域内,设18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每增加11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

(四)在居住人口密集区每4万人口设30个班规模的高中阶段学校,每增加1300人,增设一个班的建设规模;其他地区高中阶段学校的设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八条 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符合国家划拨用地规定的,可以采用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

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建筑设计,应当执行国家现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其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国家现行建设标准。有住校学生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增加建筑和用地的面积。

第九条 现有中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在城乡建设改造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按照国家标准统筹优先解决。

第十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建设主要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设资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新建小区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由开发建设单位按规划配套建设,并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建设资金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分散、分批开发的新建小区应当按规划留足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并配套建设。

新建小区规模未达到配套建设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最低标准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建筑面积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费,存入专户,统筹解决该区域的教育设施建设,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勘察、设计技术规范和施工技术标准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所使用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的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其抗震设防要求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四)规划和建设与当地办学规模相适应的避难场所。

第十三条 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和教育、防震减灾、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产权证。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结束之日起90日内,将所建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土地权属证件、产权证件和有关建设资料交付属地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不得改变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教育用途,工程验收合格后一年内应当用于办学。

开发建设单位和小区业主可以将其拥有产权的中小学、幼儿园捐赠或者委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办学。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四条 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不得随意拆迁或者侵占。

城乡建设中需要拆迁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充分听取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就地就近补还或者易地重建。补还或者易地重建的用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拆迁和重建工作不得影响和中断中小学、幼儿园的正常教学。

第十五条 对有权属争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场地校舍,在争议解决前,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进行新建、改建、转让、出租。

第十六条 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对所使用的场地校舍进行妥善管理和维护。

在中小学、幼儿园现有用地内,不得兴建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中小学、幼儿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将校园内现有教职工宿舍的所有权转让给教职工或者他人;危房或者超过使用年限的房屋被拆除后的空地应当作为教学用地。

第十七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场地校舍,不得转让、出租;对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不得改作他用。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围墙外倚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毗邻中小学、幼儿园兴建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按照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高度和与中小学、幼儿园围墙的间距。邻近校园的高层建筑的外装修,不得影响中小学、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和危及师生安全。

第十九条 不得违反国家标准和其他相关规定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安全防护距离范围内,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物品。

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干扰中小学、幼儿园正常教学。

中小学幼儿园正门两侧各3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垃圾站、机动车停车场,不得设立集贸市场和摆设商贩摊点。

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设置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台球等经营性娱乐场所。

第二十条 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部门应当在中小学、幼儿园门前的道路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强制减速带和提示标志,确保师生安全通行。

中小学、幼儿园门前的道路应当符合防火、防洪、防爆、防震、防空等需要。

因城乡建设确需临时开挖、截断中小学、幼儿园外部通道作业的,应当听取中小学、幼儿园意见,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于开工7日前通报中小学、幼儿园。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检查督促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的实施。

教育、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产管理、防震减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投诉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擅自更改经批准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专项规划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追究责任者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开发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房产管理、防震减灾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在改正前,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停止办理与本建设项目有关的后续审批手续并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侵占规划预留教育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教育用途的;

(二)不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的;

(三)中小学、幼儿园校舍不符合国家建筑设计技术规范、质量不合格或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的;

(四)不按规定缴纳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费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列入不良信誉记录档案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五条 未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擅自拆迁或者侵占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或者虽经批准,但未按规定补还和重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赔偿中小学、幼儿园损失,并追究责任者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设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转让、出租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分别由教育、城乡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安、文化、工商、市政公用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依法予以处罚。对师生安全和中小学、幼儿园财产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本条例时不认真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规审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输液 外渗的原因 外渗的护理

儿科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可减少患儿痛苦,减少护患矛盾,防止护患纠纷,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 [1]。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儿因素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3药物因素

①高渗液及阳离子溶液: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10%氯化钾等;

②静脉高价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等;

③血管活性药物:阿拉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④pH值较高的药物: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1.4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⑧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2.1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2.2静脉输液外渗预防

2.2.1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浅静脉头皮留置针为BD公司生产的22、24号静脉留置针,按BD公司建议,套管针留置时间为3~5天,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2]。

2.2.2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向家长宣教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2.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2.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2.5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

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儿家长宣教,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患儿哭闹,应及时向护士报告。

3 护理对策

3.1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2小范围外渗

①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②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9篇:幼儿园幼儿护理范文

经研究发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单调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师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包括网络媒体)资源,丰富他们的教育教学内容?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利于发现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收益……

关键词 教育资源 教育模式 创新

一、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教育资源、互动型资源

我们认为: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型资源,应是可以为幼儿提供友好的交互功能,用拟人化形式、多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寓教于乐,融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于一体,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使幼儿感受艺术之美,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

因此,我们老师就运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来吸引幼儿,让他们活动中感觉到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一方面,我们开发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资源的多样性和智能性,并将其运用到五大领域中,发挥其特有的资源效应。

(一)语言领域

在语言活动“小动物找工作”中,以往是用图片进行教学,画面是静态的。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各种活泼有趣的动物形象,配上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活跃了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小鸭、小羊、小螃蟹、小猫等小动物开始找的工作是否合适?它们应该换什么工作,为什么?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请小朋友帮忙找工作……等情景问题中,幼儿兴趣非常浓厚。

(二)科学领域

在科学活动“活动的身体”中,让幼儿理解头、嘴巴、手、脚、膝盖等外部器官的动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让幼儿动动头、动动嘴巴、动动手、动动脚、动动膝盖就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外部器官是可以动的。但要让幼儿去理解那些内部的器官变化,很抽象,幼儿难以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们用电脑设计动画,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这种形式便于幼儿理解,突破难点。

(三)健康领域

如在幼儿学健身操的时候,我们用一只小鸡跳健身操的FLASH动画做演示,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跳,看着生动可爱的画面,和着悦耳活泼的音乐,幼儿不仅乐意参与近来学,而且学会、学好的速度明显比平时只有老师示范的快,而老师也可以抽出身来纠正幼儿的动作,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却得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社会领域

如在“虚拟超市”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式各样的货物(图书、衣物、水果、玩具等),并尝试购物的过程,学会简单的钱币换算。孩子们在人机互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并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诱发内趋力,获得知识信息。

(五)艺术领域

如“有趣的脸谱”游戏,提供给幼儿不同式样的眼睛、鼻子、嘴巴、头发等,幼儿通过鼠标的操作拼摆出自己喜欢的脸谱造型。这些都培养了幼儿的设计、创新能力。幼儿的成长需要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活动能激活幼儿的思维,把幼儿带到未知领域,促进认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应用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和“探究-发现”模式

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以“开放型”为切入点,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孩子的活力,引导孩子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孩子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

“探索-发现”模式中,教师围绕一定的问题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所要掌握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问题来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活跃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形成学习的动机,让孩子兴致勃勃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活动中,教师由传统的主讲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积极运用这两种教学模式,同时探索着:如何使模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一)研究设计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系列软件

在电脑软件提供的探索环境中,孩子动脑加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亲自体验创造经历,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一种稳定品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如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了孩子们熟悉和想要了解的生活在水、陆、空各个层面的动物,把它们布置在不同的场景中,制作了“动物的家”系列软件。在具体活动《制作动物名片》中,提供给孩子的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你想了解哪种动物,只要在画面上点击它就可以了。进入每个动物的单独页面,你可以听听它叫的声音,看看它的生活习性,还可以进入知识库回答森林爷爷提出的百科问答……这样一个学习的空间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探索性,也进一步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开放、交互的环境,突出动态过程

“热情与好奇”是人赖以生存的两大因素。孩子对待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富于想象,而这恰恰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科学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而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势必会影响孩子求知的热情。这里,我们借助电脑的高速运算,通过参数的连续变化,使原来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科学概念理解变成形象直观的动态图景,这往往可以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展开想象和大胆猜想,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数学游戏软件《聪明屋》和科学探索软件《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如此,它们给注重的是与孩子在电脑提供的动态、开放、交互的环境中,通过人机互动,使得孩子的思考得到及时反馈;通过孩子的动手实践,使得他们又有新的发现,从而使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和加强。

(三)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探究活动

电脑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而英特网的发展正引发教育的革命,它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二空间。丰富的思维活动素材和各种免费的工具软件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大课堂,体现着“资源共享”的新理念。

电脑加网络的环境使孩子活动更具选择性。通过资料查询、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开展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自我探究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在《动物的躲藏》活动中,不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躲藏方法。如何让孩子发现并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利用网络的功能,把收集来的资料利用图片、声音和录象等形式按类别进行了整理。在孩子们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自己来寻求想要了解的答案,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为什么”。在这里,我们把电脑和网络的功效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它在活动中辅助孩子们学习的金手指功能,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奠定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础,实践中,我们尝试寻找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结合点,让幼儿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教师信息应用能力;丰富适合幼儿园教育的网络信息。开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孩子的主体性如何在师生互动型课程中更好地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开展时与传统教学模式间的冲突等问题引起了课题组的注意,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调整方案,解决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叶 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2002年1期

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2001年版

3.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