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1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阅读材料;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学生通常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对其陌生、枯燥、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出现厌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会导致学生们对其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错误的思想——“地理知识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乏味的地理转变成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版材料内的“读一读”等的阅读材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现将心得阐述如下。

一、重视对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把新版地理教材精选的“读一读”等内容的阅读材料重视起来,而不要只是侧重地理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只会将地理知识的枯燥性加强,不利于引发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善于将这些阅读材料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贯穿起来,这样才会更加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将其生动性、趣味性体现出来。

二、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

因为此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生动的,极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新鲜事情的探求欲与求知欲。通常,一些地理教师会将材料中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们自己进行课后阅读,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面的扩宽、提高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却没有达到对学生们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学习,未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往往只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从内心深处没有达到对地理知识的主自、积极、探索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材料。如,在“西双版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欢乐的泼水节”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教师则更要生动地把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具体细节讲解给学生们,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与兴趣的同时,还会激发他们对其他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的了解欲望,而我们教师再适时地融入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而学生们在处于对知识求解的兴奋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其对知识的吸收与记忆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

三、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

如何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呢?这往往也是我们诸多地理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完全也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对学生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工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来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留给学生们,让其去在材料中寻找答案或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如,我们在讲“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完全可以从香港和澳门的阅读材料进行着手,而对学生们提出疑问“为什么香港与澳门是单独的省级行政区域?”、“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在书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们自己尽情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教师这时只是倾听、并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们没有挖掘到的知识点,而不要打断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不要阻止学生们可能会出现偏离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其回归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去。并在适时给予学生们相应鼓励的同时,再将本节的基础知识与学习重点讲解出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会积极地、自主地去对未知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还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采取进一步的求知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入“香港的爱国人士登上的爱国行为的真正意义”,并提出“的地理位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们在课余时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寻找答案。这不但可以丰富、扩展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其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爱国精。这些做法,都是通过阅读材料来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对其他学科或是未来的学习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地理知识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乏味性,但是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好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有机融合,在激发初中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上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形成一个对地理知识的爱学、想学、继续学的良性循环,也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学习效率,并对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萍.基于教材活用的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09(11).

[2]韦志榕.地理教材编写感悟[J].课程·教材·教法.2011(02).

第2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 地理教学 应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55-01

目前,初中的教学在科目重点上,比较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对地理等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在教学方式上,地理教师也主要使用简单的讲授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用文字、图形等多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但是,目前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趣味性很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新的形式来进行讲解,这样便于通过丰富多彩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当地图片、地方节日的视频、代表性的歌曲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1.2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地图的动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较为基础的工具,其中蕴藏着强大的知识和人的想象能力。地理教学中,依靠传统的地图图片介绍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出一些需要讲解的重点知识,充分发挥出动态地图的优势。例如,地理教师根据需要讲述的内容,可以将图像大小、颜色、虚实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动态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有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巩固学生记忆,达到教学目标。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球空间上的一些知识。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前提是具备空间概念,对地理事物的布局结构等有一定的掌握。地理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这也是课程的一大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进行一些天体运动的知识时,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运动状态进行实证模拟,课堂上展示相关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1.4 有利于掌握课程重点,提高讲课效率

课程重点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师需要着重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解,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然而,一些重点知识通过简单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需要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等,通过具体的动态模拟与讲解,学生较容易理解,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当前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没有结合课程特点,忽略课程重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教师很少考虑地理课程的特点,一般只是简单应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导致了缺少课程的实质,教学目的不明确。

2.2 技术应用情况不佳,有待提高覆盖率

目前地理教学中,仍旧有一些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通过简单讲解形式进行课程讲述,只有在对外讲课的时候才会应用现代技术,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应该注重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覆盖率。

3 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工具。并且,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应用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质,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完善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3.2 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程的覆盖率,需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掌握相关技术,才能更加充分地使用技术设备。因此,需要组织相关培训,让教师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进一步了解,掌握相关技术,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3 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水平,完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因此,现在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需要一定的前期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投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实施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引入方法和应用情况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本文建议应该注重提高教师认识,提高思想意识,需要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水平,需要提高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备,

(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参考文献:

[1]黄大旺.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1): 31-31.

第3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运用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备课时总是想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充分明了,使用导学案之后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设计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否通过导学案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没有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使用导学案之后就让学生自主对知识点的进行掌把握,以及如何强化团队合作;在使用导学案之前总是反思自己讲授的内容是否有遗漏,知识点是否讲得清楚,使用导学案之后更多的是反思课堂上是否讲得过多了。

第5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目标教学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氛围 收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地理“双基”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实施课堂目标教学。

纵观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丰富,头绪较多,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须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的本质及相互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出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它们,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引导他们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收获。

一、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二、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

确定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下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研究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了。

1、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在授课前要为重点扫清障碍。有的重点内容常要联系到旧知识,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阐明,以使学生在思维方向上与老师一致;其次,对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可重点讲述其一,指导、启发学生推出其它,使之能达到举一反三。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只讲二分、二至日其中之一的情况,其余日期的情况可由学生来总结。课后练习也是巩固掌握重点的必要手段,应选择典型的、综合性强的练习题,以加强重点知识听复习巩固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可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情况和教师的思维习惯做具体安排。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

其一,分解难点,即将难点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如风的形成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将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物理学力的合成,学生便能很容易理解了。再如恒星日与太阳日,也同样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情况来分别讲述,再结合教具及图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其二,由于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需复习旧知识来补救,不过这样做,教师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其三,对于学生习题中地理思维方面及技能方面的难点,教师除了进行具体分析题目外,更重要的是从解题思路、角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转贴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通过备课设计安排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程序,然后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董耀、马启星,《教育教学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第6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构建 营造 开展 注重 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0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高中地理本来对学生而言就难以理解,上课时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就此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原则。新课程改革要求公平地面向每一个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有限,班级容量较大,在开展合作探究环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单纯追求教学形式,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探究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设计合作探究环节时,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座位或者兴趣爱好形成讨论小组,由组员确定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具有层次性,既有适用于普通学生的中等题,又有适用于学优生的难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应该走到学生们中间,参与小组讨论,纠正学生错误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改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说一就一、说二就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创新意识,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

所以,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及学生情绪非常重要。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灵与人格上的平等。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利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生动的话语、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上课气氛和课外的上课气氛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课外的上课气氛比课堂的上课气氛要更加浓烈一些,学生在课外上课会比在课堂上更加的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开办一些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教师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展课外认识活动,促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这些理论内容。当讲到野外辨别方向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并根据书本上说过的内容来辨别方向。

例如,可以看树叶的茂盛程度的不同来辨别方向,长得比较茂盛的那一边就是朝着太阳的,或者是看树轮的密集程度,树的年轮之间的间隙越窄就说明树轮就越密集,而朝着北边的树轮一般都比朝着南边的的树轮要密集,也就是说,树轮长得比较密集的那一边就是北边,比较稀疏的那一边就是南边。

三、练习要到位

在熟悉书本的基础上做练习也是需要技巧的。文科类的知识题量不需要太多,重在表达时要注意简明和清晰,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涉及简答题。而理科类的题目通常是难点,特别是计算的部分,做这类题可以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对每一种类型题进行专门训练,并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下去,便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做练习贵在精而不是多,做题是检查书本知识的很有效方法,因此做题时不清晰或出现错误,立即查书并记住是很重要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点来回顾、总结、加深。

1.做练习时,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够举一反三,找寻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2.养成善于总结和归纳的习惯,将重点知识整理归纳形成提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也就是把已学知识在脑海中浓缩。

四、课后一定要注重复习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第7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问题;对策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教育改革的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如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和东庐中学等改革的成功案例。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学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常见问题

1.学案设计偏于“习题化”

许多一线教师很少对导学案的渊源进行了解和研究,只是盲目跟从,误认为导学案就是课前检测,于是直接将各类教辅资料上找到的各种习题用于制作导学案。如在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导学案时,有些教师直接将配套练习册“导与练”部分填空题和综合题生搬到自主学习板块,设计上缺乏问题性和探究性,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起不到引导作用,禁锢了学生思维,无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习负担。

2.使用方式趋于“形式化”

导学案的使用步骤:首先,提前一天将编制的导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其自主预习完成;其次,提前一节课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收回并进行详细批改和分析,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和疑难点,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教师按照学生导学案所反馈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而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只是徒留于表层现象。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分发导学案,完成是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而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并没有进行抽样分析,根本不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自主学习的情况,无法进行二次备课,直接使导学案丧失作用。

3.教学点拨过于“少讲化”

在目前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曲解“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过分强调“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纠错。如在学习知识点“等高线”时,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讲,并未对等高线的特点进行梳理和举例分析,这样严重弱化了教师引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遗留下很多“疑难杂症”,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步骤等于“程序化”

大多学校导学案编制的内容文本模式几乎固定,普遍设有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情景问题、活动探究、巩固自测、自主归纳、课后巩固、课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固化的,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馈自测、总结归纳等,并未考虑学科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知识的差异性,呈现“千科一律”的现象。如许多学校要求教学按照其特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形成一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教学程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近乎“照案宣科”,使课堂无趣味、学生麻木僵化,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基本对策

1.以“练习”为主转向以“导学”为主

导学案最大优势是导学功能。其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是练习或检测,这是导学案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基础。导学案不是依据学生练习不足产生的,而是针对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应运而生的。如果导学案主要作用是练习,无疑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导学案只有凸显导学功能,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其应有的效应。发挥其导学功能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导”的含义。导学案中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学习过程”,二是“导学习方法”。“导学习过程”即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自学模块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总结与检测知识掌握情况、提供提升性练习;“导学习方法”则是不仅提供导学导思的问题,更要提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可以直接插入学法说明,也可以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将学法隐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重“导”不是轻“教”,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基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有效教学。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将四大区域的相关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后制定出“疑问式”导学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解答导学案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

(2)找准导学案的定位。导学案应是“纽带”,连接“三维目标”的学习,贯通课内外知识。教师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锻炼收集整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即教学中应减少用纯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待一切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将经验梳理成关系,帮助形成自我经验的过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可将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点制作成“四大地区地理差异对比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总结,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2.以“少讲”为主转向以“精讲”为主

在导学案应用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强调教师“少讲”,“少讲”只是形式上的表现,其实质相当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讲”。“精讲”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讲得全面、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转变教师“少讲”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视课堂提问。教W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一节好的地理课不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上,而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就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手段。如教师在讲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时,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知识层层推进提问,可有效代替教师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内化。

(2)强化“精讲”典例。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地域性、空间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因其认知规律发展的限制存在一定障碍。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地理知识时要注重举例,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要做到精讲、细讲。如在教学“地球运动――自转”时,由于地球运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单靠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以推导并理解自转运动产生的相关意义,因此,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地理教学三维软件将地球运动进行展示并推导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可加强学生空间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

3.以“固化”为主转向以“灵活”为主

教学过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应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毫无生机的教学程序,致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针对该情况,在导学案的应用中应转变以“固化”为主到以“灵活”为主的观念,做到课堂教学上充分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精髓理念,不可固定教学步骤。编制“灵活”的导学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优化导学案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从设计形式上来讲不能盲目地单一固化,可以是问题引导式、活动计划式、资料搜集式、补充填空式、逻辑推理式、比较探究式等,也可以是多种方式进行结合。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以选用表格对比类导学案;在教学“区域地理”时,可以选择填空类导学案;在教学“认识地球”时,可以选择提问式导学案;在教学“地图的运用”时,可以选择活动探究式导学案,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学校地图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学案的类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重组导学案模式。导学案设计是有模式可循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模式都适合所有教学。由于教学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层次的不同性、教学内容的难易性等多种不同教学状况,单一固化的导学案满足不了千差万别的教学际情况。因此,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可适当将相关版块进行顺序调换,达到完美地配合其教学设计。如将“巩固自测”环节调整到“课后反思”,可有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将“合作探究”环节调整到“课前自学”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后的合作学习能力,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等。因此,将导学案的精髓理念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活学活用才能够更好推进“高效课堂”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教师教学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8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9-01

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文理相通,人地结合。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理科思维推理,又要有不错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初中长期以来的教学现状:初中地理主要放在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教学,并且未列入中考范围。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未能重视,地理作为一门副课存在,加之初三未接触地理,遗忘较多、导致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初中地理兼任教师多,这部分教师往往还是学校教学能力较差的一部分,导致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未能很好培养,学生普遍对地理学习能力不高。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一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一)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结合老师的阅读思考题和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找出重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顺利突破难点。这样既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把每节和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深化。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二、认真听、善于记(笔记)、勤发言,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如何协调听讲、思考、笔记、发言的关系,学会听课,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关键。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听课要根据预习中的难易程度,科学用脑,合理分配精力,对重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难点则要启迪思维,透彻理解。同时要学会记笔记,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直接勾划以节省时间,自己的疑问和老师分析的精华之处要简明扼要的记下来。如老师讲概念和规律时,主要记重要的结论,实例,容易出现的错误,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记审题方法,思路分析,思维过程,体会表述技巧等。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其次要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上难免有些地方听不懂或不全懂,因此必须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切不可爱面子或偷懒,而使问题“积少成多”。只有这样教会学生心到、口到、手到、眼到地听课,才能提高听课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三、多用图、巧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中,读图绘图能力做了很高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题题有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用图,教给学生各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判读技巧,并学会用图,绘图解释地理现象,归纳地理知识。

四、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地理学科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牢固铭刻,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在头脑中建立起“智慧的仓库”,在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回,从而保证新知识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一)语言简练,记得快。如将世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方向概括为“冬逆夏顺”(延伸生活经验:夏天热,穿衣少,做事“顺手”)

(二)幽默、风趣,记得牢。教师可将一些生活经念或谐音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如记忆气旋、反气旋对应气压中心及四周气流运动方向即可这样记忆:父亲管教采取“高压”政策,学生反(逆反)(反气旋);父亲改变顺应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高压是反气旋,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气旋与之相反;我国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钼、锑、钨、锡、稀土、钛、钒,用谐音编成:“新木梯污,洗洗太烦”

(三)理解透彻,反复强化,记得准。引导学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反复强化,及时运用、巩固。

四、精练习、会归类,提高解题能力、表达技巧

第9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要气候类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9-02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直是初中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按照地理知识内容分类,自然部分不外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几大因素。而我们认为气候因素是重中之重,它的综合性很强、联系较广,对今后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也具有关键的作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名称、分布、特点、景观等诸多因素糅合,如果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没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对比分析能力是很容易混淆不同气候类型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给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困难。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归纳、讨论,认为有下面几点做法。

一、利用地球上的“五带”为气候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一共涉及十多种气候类型,如果全部让学生背诵记忆显然不实际,学习的效率也低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地球上的“五带”这一知识点,明确了从低纬到高纬,气候带存在规律顺序分布。而气候带的划分则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是“热带”,其他温度带也依此联想。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热带的气候共同点是全年都较为高温、寒带则较寒冷等。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有热带、北温带、北寒带,那么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也就分出类别了。这里再与学生强调在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存在一过渡带。热带与温带间有“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带与寒带间有“亚寒带”的气候类型。利用这划分出来的气候上的“五带”大致可以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纬度位置范围以及它的气温特点,避免了因类型过多而混淆的困境,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气候类型的知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气候分布范围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习世界分区地理,所以讲到该内容时,不能具体讲到“南亚”、“东南亚”、“西欧”等区域名词。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纬度、海陆位置的角度予以描述。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理想状态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南北半球对称的,所以我们只需记住北半球一块大陆的气候分布,其余地方的分布状况也可以大致推断出来。掌握这样的规律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有帮助。

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根据纬度、海陆这两大因素分布在理想大陆上: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方向各延伸5°~10°左右;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两侧;热带荒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地中海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大约在纬度30°~40°之间;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地区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附近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大陆内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附近……对着气候分布图再向学生介绍这些规律,同时强调在南半球的气候分布则以赤道作轴与北半球对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直观。该图浓缩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把握,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如此繁多的气候类型,运用图表可以使得知识有条理性,化繁为简,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凸现知识点,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气候直方图和景观图,分析、判读每一类气候的类型及其特征

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各气候的特征,但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各气候类型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好处。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入手,一般有“夏季气温……降水……,冬季气温……降水……”的模式,结合气候直方图可以有以下步骤:

1.判断所属半球:如果6、7、8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类型位于北半球;如果12、1、2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所属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温度带同样需要利用气温曲线进行判别。最冷月气温大于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在0°C~15°C之间的为亚热带;最冷月在-15°C~0°C之间的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最热月气温小于15°C的为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通过上面的步骤后,再根据降水量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就非常方便了。

在讲解各种气候类型时要利用景观图,结合学生对气候的实际体验,加强理解与记忆。如顺德所在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多雨,冬季的凉爽与干燥,提及于此,印象就很深刻了。对于其他气候类型的地区,用景观图加以联系,能够拉近空间距离,让学生从气候的角度说说图片跟自己的感受,也锻炼了气候图的判读能力。

四、利用比较法,把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