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拒绝平庸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拒绝平庸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拒绝平庸作文

第1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早上上学路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路边有一家地道的小餐馆,名为“风度”。独这两个字,好像与吃没有什么关系,但往里看,名字和餐厅装潢果然有相似之感。店内是优雅与清新的结合,它虽然不是那种很高贵的感觉,但让我感受到,进去的人都是有文化修养的美丽的人。

仅仅是一个招牌,他跨越了平时看到的“某某餐馆”“某某小吃”的约束,起了一个不同的名字,就从这些餐馆中脱颖而出,让人很想去试一试,品一品,这就是拒绝平庸的力量。

你知道“蚁族”吗?他们也曾去过考场,也曾为了梦想奋斗,但现在他们蜗居在此。社会吹凉了他们热血的心,生活磨得他们没有兴趣把学过的高学历知识抛之脑后。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默默忍受和顺从。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任人踩踏的蝼蚁,你走什么样的路,付出多大的努力,证明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凡,却不应该让这种平凡堕落为平庸 。

要成为强者,要先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不甘寂寞,不愿平庸的心。我们有思想,有手、有脚,我们都应该用脑子去脱离现在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升华人生,变得更好。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我们要多读书,从你不凡的谈吐和举止可以看出你的不凡。心中一定要有鸿鹄之志,就会有超脱别人的可能性,成为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第2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正文:

有人说,不需要远,不需要高,只要会飞就是鸟。

有人说,不需要快,不需要深,只要能游就是鱼。

我却疑惑不解。如若为鸟,何不做1只搏击长空的苍鹰?如若为鱼,何不做1尾遨游深海的猛鲨?

为什么我们要宽容1幕蹩脚的戏,原谅1幅拙劣的画,谅解1首差劲的诗?诚然,生命的不完美需要1颗理解的心,但绝非是1些浅薄的自我安慰,绝非是对平庸的迁就,因为迁就平庸就是毁灭成功!

如果1只鸟仅仅安于平稳地飞行,那么它永远只是1只平凡的鸟而已,如果1尾鱼仅仅安于浅水的游弋,那么它永远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蓝。

人,生来便是1个独特的生命体,正因为个性与棱角而与众不同。当生活的溪流冲刷着我们的时候,棱角被磨成圆滑,我们就会成为众多沉默平凡鹅卵石的1员。

因为平庸,鹅卵石失去了石头的天性,而那种天性本是1股能生出1个齐天大圣、能惊天亦能动地的力量。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需要对平庸说1声“不”。成功的桂冠,从来就只钟情于那些不安于平庸、冲破桎梏的勇者。

我终于明白古人创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的神话的意义了。从未有人想过去摘取那天空中可望而不可即、光热无限的太阳,而夸父正是不安于平庸的1个。虽然他倒在追日的途中,但谁又能说,它不是成功者呢?他临死抛出的手杖,化为邓林,为后来的追日者庇荫,成就了1个伟大的神话。

如若为土,为什么不能是山冈?

如若为水,为什么不能是海洋?

如若为树,为什么不能是白杨?

如若为风景,为什么不能黯淡所有风光?

迁就平庸,可能会离艰难的急流远1点,但同时,惰性就多1点,冲劲就少1点,成功的希望就渺茫1点。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因为这样,才有无数为追求完美、逃离平庸的先人。

第3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像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和“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命题,本身就明显含有两个要素,作文时不仅要兼顾这两个要素,更重要的是,还要揭示出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以及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辩证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的确,如果我们的作文不能就一些现象作一点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是很难“出彩”的。

那么,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如何恰当运用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使自己的文章具有理性的魅力呢?下面试以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例,加以简单说明。

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守攻、以退进”的兵法古已有之。借用到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就是在说理、分析时不妨先“退一步”,可以“先肯定,再否定”,也可以“先否定,再肯定”。“退”是一种“姑且承认”,其目的是了更好的“进”,这也就是一种以表面退让的形式下面的进一步分析、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伏笔。恰当地运用“即使”、“如果”、“固然”等表示让步的形式,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迂回”战术,可能会使我们的说理、分析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高考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作者承认人是有感情的,但是感情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因作者认“感情如同天平一端的重物,选择什么作量度显得尤重要”。接下来作者运用假设“退一步”来进行阐述:

一个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会使他显得亲切而又冷静:一个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高尚而又真诚:一个人如果能用责任感控制感情,会使他显得坚毅而又可信。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将自己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理性思索用富于情感的优美的文字加以表达,自己找到一片“开阔地带”,下面的论述打开了一个“缺口”,充满思辨色彩和哲理韵味,因而也就臻于佳境。

二、进一层,山高水长

举例论证是议论性文章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但举例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分析才是关键。说理分析时的泛泛而谈、浮于表面,或只罗列不分析,会使我们的文章流于浅薄;而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予以恰当揭示,或是由此及彼,由点触及面,会使我们的文章高屋建瓴且富有理性。例如下面的这个片段:

可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呢?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一种时尚潮流呢?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我们的“海尔”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高考优秀作文《我爱唐装》)

“唐装”曾经流行一时,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流行的背后蕴藏着什么?作者借“唐装”来分析“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作者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但作者又不是局限于“就衣论衣”,而是透过“唐装”的表象层层深入地洞察到实质:从唐装到国货,到祖国传统美物的亲疏感,再到国家经济腾飞,国力强盛带来的“认知”观的巨大变化。所以这篇文章的立意,着重突出了一个“深”字,这也就是文章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所以,面对一些现象,需要我们“拨开迷雾”进行理性思考,去触及事例的“灵魂深处”,抓住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由“表”看到“里”,由“点”看到“面”。

三、换一面,柳暗花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成语也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待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适时地、恰当地进行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或是对比着去思考,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文章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下面的这个片段就很典型地体现了“换位思考”: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蝶眼中的花是天使”,而“在花眼中蜂是挚友”;“蝶眼中的蜂是笨蛋”,而“在蜂眼中蝶却是浪子”!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对象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原因何在?亲疏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这样的论述,显得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四、宕一笔,余音绕梁

宕开一笔,或者从另一个方面“顺手一击”,可以使我们的论述更全面、更准确、更委婉,从而避免走向极端,思辨的色彩也会显得更浓厚。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其“提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不避平凡,不可平庸”,而这正是命题价值取向的核心所在,等于给“拒绝平庸”这一命题定下了一个基调和一个行文的方向,即“人生可以是平凡的,但不能是平庸的”;换句话来说,“平庸”与“平凡”不是事物的两个完全的对立面,“拒绝平庸”并不等于要“拒绝平凡”,而“拒绝平庸”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了“超越平凡”。所以,提示语中“平凡”与“平庸”并举而有别,观点鲜明,体现了较强的思辨性,论述时就需要我们“宕开一笔”,因“拒绝平庸”并不等于要求我们“拒绝平凡”。有一位考生如是表达他对“平凡”与“平庸”的理解:

然而,平凡绝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过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买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以能拒绝平庸最后的亲附,让你变得鼠目寸光。

第4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一、言他人之所未言,以新颖出新。

写高考作文时,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挖掘出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文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其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以小见大求新颖。譬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佳作《拒绝平庸》的作者赶考时看见一家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由此情思飞扬,联想到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发出“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的感叹。事情虽小,但作者从细微处着笔,生发出不凡的人生哲思,阐释了人生的大道理,让人折服。

二是求异思维出新意。求异思维,就是同中求异,或从思维的深度上纵向深入,以便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或逆向反思,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去想,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模式,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写出新意。譬如2011年全国高考Ⅱ卷满分佳作《不诚不信不为过》的作者没有从常人的观点去考虑,而是从古代战场以及现今商战中的策略去构思,提出了在必要的场合,在策略上需要“不诚不信”,这是战争的需要,是商战的需要。这“不诚不信不为过”的立意很新颖,见他人之所未见,令人刮目相看。

三是点石成金找突破。即运用拓展延伸法,在一般的、普遍的结论基础上挖掘更深一层意义,就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佳作《把自己看淡》的结尾:

老子曰:“夫之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朋友,像那位知名演员一样把自己看淡吧,把自己看淡,让时间成就你的浓,让他人成就你的荣!

这是作者经过深入思考后,在论述“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言他人之所未言,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慧眼选择材料,以新鲜出新。

要想使考场作文出新出彩,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其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带露折枝。即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下面是2011年江西高考佳作《无愧天地,快乐之枕》中的一段文字: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像路易十五那样思考的时候,他惟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暴民。现实正是如此,有的人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掺在牛奶中,而对一个个大头婴儿的痛苦不屑一顾。“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现身,这些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良知泯灭,肆意践踏的正是人性的底线!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之剑!

这段话选用了国内外新闻中的焦点时事,材料新,视点高,眼界宽,意义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二是旧瓶装新酒。对于陈年旧事,如果善于发现其新的内涵,老事例也能发出新的光彩。一些被人们冷落的史料,一旦点化得当,抒情充沛,发议巧妙,就可化腐朽为神奇。譬如2011年广西一考生凭借对作文命题和所供材料“诚信的业主”的彻悟,对“阿Q正传”的谙熟,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制假售假、丢失诚信等欺诈行为的洞察,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以“阿Q新传”为题,将原材料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体现出自己的前卫思考和现代意识,化名篇而刺当今,寓忧思于诙谐,产生了奇特的效果,给人以启迪。

三是换个角度运用材料。材料创新,就要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用人人心中有的材料,写出人人笔下无的见识。譬如多数考生看到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大多数考生只会想到感恩、谦卑等相关立意,而满分佳作《世间再无真“狂”人》的作者换了一个角度用材料,悟出了不同的道理:“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人们成了没有棱角的‘圆’”,从而批评这种处世态度,发出“世间再无真‘狂人’”的喟叹,独出心裁,写出了新意。

三、精心谋篇布局,以巧出新。

高考作文的构思要“有创新”,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或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使文章结构显出新意;或采用附加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美,层次更清楚;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构思个性化。下面着重讲解文章主体部分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是片段组合式。从日常生活、书刊中以及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撷取几个特定镜头,进行横向剪辑,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譬如2011年江苏高考佳作《拒绝平庸》独树一帜,构思精巧,选取了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承的三个镜头:“五只粽子”“一只鸽子”和“一棵树”,从文化、生态、人生三个角度,或叙或议,叙议结合,表达了新颖而深刻的主旨:“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就不平庸了?”

二是形象议论式。主要指用杂文的笔法,借助生动的形象进行议论,以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2011年广东高考佳作《回到原点》通过联想电影《让子弹飞》耐人寻味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然后用毕淑敏、空乘人员、等人“回到原点”的事例进行形象议论,结构新颖,论证有力,有杂文韵味,表述了自己的情感取向,颇有新意。

三是化虚为实式。即化抽象为形象进行叙述。2011年内蒙古高考佳作《诚信,人之本也》,赋“诚信”以生命形象,以“您曾经的诚信”的名义给主人写了一封信,深刻地阐述了“诚信”的人生哲理。书信的形式,拟人的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前伏后照式。即埋好一个个“伏笔”,以“照应”为曲径,由此通幽。譬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一考生写的《最后一座土坯房》开篇写“三个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后文“土坯房”变成“新楼房”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文章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天衣无缝,堪称构思精巧之佳作。

四、善于推理想象,以独到出新。

品读2011年高考满分佳作,笔者发现其得分关键点在于运用以下三种推理方式:

一是从思想主题出发推演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结局,进而借客观事物表现主题思想。譬如江苏高考佳作《拒绝平庸》中的一段文字:

什么?大胡子长得那么丑,我不同意。我出山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不再平庸吗?我拒绝这个平庸的方案。拒绝无效!此后大胡子每天都拿着工具绕着我转,像是驴子在拉磨。在他的雕刻下,我身上的石料一点点被刻掉,变得越来越小了。慢慢地,我有了手脚,有了面孔……越来越像大胡子,我破相啦!

作者以一块“奇石”的口吻通过想象,巧妙行文,神思飞跃,于调侃之中寓独特之见。

二是从事物的结局出发,推想缘由,推断事物与思想主题之间的联系。譬如2011年安徽高考佳作《时间在流逝》,开篇引出光阴的飞逝这一结局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出“逝者如斯夫”的千古长叹;随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荒废时间,联想到钱学森充实的一生、辛弃疾对时间无奈的悲吟,读者仿佛行走在时间的长廊中,穿越时空,纵横古今,感受着时间的无情与可贵,读来颇有与众不同之感。

三是依据人物的身份推想人物的性格,进而与文章的思想主题相结合。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记叙文《寒风吹暖我的心》由材料中她的“变化”推及到自我,记叙一段自己的心路历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变化”。文章把逻辑推理的基本程序应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之中,以独到出新。

五、敢于别开生面,以个性出新。

“有个性特征”是对高考作文“创新”的最高要求。2011年高考满分佳作都是“有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5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一、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用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比如“网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绿色工程”“捐助”等题材,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关注的,可以从中搜集论据的。

二、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用途,给人新启迪等等,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思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难得的是,当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我们却能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能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人本裸地来,但有人却不肯裸地去,非得在世间留下点什么,争点什么回去。也因此,他们再也回不到他们的原点,他们原本的纯真已被功名利禄吞噬掉。这时,需要我们大胆放手。学一学陶潜,把功名利禄当做浮云一般。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回到原点,回到深山,去过一下那早出晚归、悠然自得的生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回到原点,守好你的本真。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辨的眼光,指出“悠然”生活的“本真”意义——回到原点。达到了旧例出新意的目的。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人们不喜欢老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本来就知道。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第6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一、“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观点,给人新启迪,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品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更为难得的是,当我们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不从众,做自己来》的片段:

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人也不从众,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庄子不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汨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言之肺腑。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不!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庄子、屈原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辩的眼光,指出人要具有独特的个性,敢于坚守正义,做到了旧例出新意。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虾,这些大家都知道,但上面的片段写出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细节,考生雕琢细节,将这则老材料的光彩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二、“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在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真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议论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的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至诚,至成》的片段:

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

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

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收回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

它们尚且如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又该如何呢?

是的,诚信是这个世界拥有的最珍贵的品格,它给了世界一个稳定的依赖,给了人心一方安稳的净土。

第7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积累;占有素材;底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54-0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意思为“水是虚柔的,因而有了波纹;木质坚实,因而能在枝上开花结果:文采是依附于实体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勰的“木体实而花萼振”,说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学诚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他们都强调了积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松鼠能安全过冬,是因为它储备了丰富的食物;蜂蜜能够酿出甜蜜,是因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素材的基础上,善于选择,巧妙运用,从而写出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一、广泛阅读拓视野,灵活引用增底蕴

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获得考场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阅读是学生获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径。博览群书,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欣赏文人雅士的诗词,我们会为他们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词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将相的业绩,我们会为他们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听英雄侠士的故事,我们会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而倾倒。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很好地运用这种阅读积累,将这些内容加以打磨,纳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实文章的内容,让自己的文章底蕴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写作中要学会使用。比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

第一、古代诗词巧引用。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的使用,将会让考场作文活色生香,蕴味绵长。

第二、古人名言巧引用。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丰富文章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第三、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诗家所尚”,从古至今,用典都是诗文创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就是因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来,历来为众多阅卷老师所赏识。

第四、伟人事迹巧引用。考场作文恰当地引用天才与伟人的事迹,展现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不仅可以使论述有理有据,论点鲜明有力,而且可以让文章在“星光闪烁”中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品位,从而让文章出类拔萃。就拿2011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来说,考生就可以引入天才与伟人这方面的素材。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都能“拒绝平庸”走向伟大。没有拒绝,他们就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可能去刻苦地钻研某个东西;没有拒绝,他们就不会从很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不会取得伟大成就。把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会在真实、充实的同时更因为名人的光环而引人、感人。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精析细思挖得深

契柯夫说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要观察一切,思考一切”。满园的鲜花,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饲料,因为它们只有本能,没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考生能从平常的一枝一叶中看到蕴含其中的本质,精确分析,细心思索,发掘出动人的美来,就会让文章充实而深刻。因此写作需要具备从枝叶中感悟生命,从沙砾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让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要学会分析和运用材料,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样文章才能做到具体而充实。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从内容上说,这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会让很多把握宏大题目缺少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难以脱颖而出拿到高分。相反,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从表象中挖出本质,从常情中挖出不寻常,都能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而且本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这在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之后,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三、情以物迁抒性灵,言为心声贵写真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春花夏木秋风冬雪,总能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书,其中的悲欢离合酿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这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平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快乐和忧愁,有许多让我们看到就能“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在素材的运用中融入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的性灵,我们的作文就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动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考场作文要想博得老师青睐,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第8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期望美丽而缺憾不断的跌宕历程

按照命题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文化特质和与时代的关联性,我们把江苏省九年的作文题粗线条梳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04-2005年),底蕴深厚:一个晦涩而定位失当的共识

江苏是人们公认的文化大省与教育大省。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仅江苏一地便有44科状元,居全国之首,可见江苏人文鼎盛与教育发达;如今江苏省经济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于这样的历史积淀与现实环境,期许文化底蕴深厚,期许命题积淀厚重,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一开始便有了一个较高的自我定位,而且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开篇之作,2004年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此题源于《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则取自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

两年的命题,出发点都定位于文化教育大省,文题都取自历史典籍,呈现底蕴深厚的特征,结果却是形成期许很高而落脚失重,期望美丽而操作无措的尴尬局面。更始料不及的是,后遗症影响深远。此后若干年考生以为只要写古人就是文化作文,以至于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后来说:“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汩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

同时期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时有亮点,跟江苏卷形成了鲜明的比照。2004年,有着眼于现代生活与现实处境的,如上海卷“忙”;有关注生活与立身处世的,如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北京卷“包容”。2005年,山东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上海卷以“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为话题,北京卷的“安”,广东卷的“纪念”等。

(二)第二阶段(2006-2009年),拥抱生活:一个简单而定位清醒的常识

经历了最初文题注重文化味的探索之后,命题者基于社会舆论的分析和阅卷的基本状况,找到了命题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现实性要强、生活味要浓,不仅要学生容易理解还要学生有话说。于是社会舆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命题面向大众、走向学生、正视现实的道路。

2006年,作文命题依然坚持话题作文,但却有打破江苏省连续三年为话题作文的固定命题模式的倾向(当年全国多个地方不约而同开始了命题作文),作文题“人与路”让人眼前一亮。

2007到2009年江苏省进入了命题作文时代。直到今天,这一方式依然是主角。话题作文相对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少,容易展示考生才情,但套作宿构问题突出,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获取高分,严重影响了评分的信度。而命题作文考查了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2006年“人与路”侧重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怀想天空”侧重探究人的精神宇宙,2008年“好奇心”侧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2009年“品味时尚”则侧重人与时代潮流的相互影响,这些题目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同时命题关注时代,拥抱现实,坚定不移地走时代性生活化道路,把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向关注身边的事,引向关注身边的物,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引导功能。

这几年的命题进入了佳境,年年有可圈可点之处。命题实现了从虚实结合、空灵飘逸、追求积淀深厚和文采浮华,到平实简明、质朴精练、追求严谨朴实和生活气息浓郁的转变,体现了命题者对朴实文风的追求。命题立意没有限制,呈现开放性;文体没有倾向,呈现多元化;题材没有导向,呈现多样性。

(三)第三阶段(2010-2012年),回到昨天:一个明确而定位失误的认识

作文立意无所谓高低,只要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抒发的是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就应该得到宽容的首肯与热隋的鼓励。

但是,从2010年开始的命题则失去了与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共振的基础,令人失望。2010年的题目是“绿色生活”。这是一个有着高尚和美好愿望的命题。国际国内在此前的一两年间有三个重要会议与此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世博会和奥运会。命题虽切合时代,但与现实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带有浓重的时政化倾向;更重要的是,“绿色生活”圈定正面立意倾向,没有一种足够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与“立意自定”的要求可谓背道而驰。

作文命题的限制与开放始终是一对矛盾,不开放,难以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创作,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不限制,则宿构、套作、抄袭泛滥成灾,有失选拔的公正公平。协调两者关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提高高考作文的安全性始终是命题者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2011年这种态势则更变本加厉,“拒绝平庸”等同于十多年前全国高考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强迫近五十万考生集体说谎。此命题与《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存在较大落差,也与先贤倡导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背道而驰,值得深思。

2012年的命题则在男一个层面走向了歧途,题材选择多为亲情,主题呈现多为离别,情感表达多为爱中有忧、忱中有爱,语言叙述多为阴柔清婉。一句话,就是风格相对柔婉,这大概也是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所批评的“文艺腔”吧。

江苏省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命题,谈不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基本是倒退,是许多人批评过的2008年全国多省市命题时政化、政治化思想的卷土重来。横向看,全国各省市命题或多或少都有这个倾向,如北京市2010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虽是好题却失之于亦步亦趋,基本复制了当年的谈话。我们相信这种时政深度影响作文命题的行为,不会是最后一次。

二、思考展望:吃起来很甜――期望理性而科学合理的未来命题

笔者以为高考命题应该考虑四个层面:

1.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标准》中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江苏省2010―2012年三年的命题或限制了思想立意,或圈定了体裁风格,或者暗示了题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命题思想有脱离时代、僵化守旧之嫌。

《标准》还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江苏2006至2009年的命题,或者提供思考范围,或者提供思路方向,但基本不限制立意,更不限制风格、题材,基本属于符合课程标准的好命题。

2.怎样契合时代脉搏

比如,2005年上海市高考题,要求对一组“社会广角镜”进行思考,谈谈它们对自己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此题时代特色鲜明,涉及当下文化生活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系,提供的材料开放程度较高,同时又有规定性。学生选择、舍弃较为自主,选材空间广阔,容易激发起写作欲望。相对而言,江苏省2010年“绿色生活”的提示语开放性则远远不够,有暗示题材的意味,更有立意限制的倾向,所以此题出发点很好,但与时代贴得太紧,有时政化意味。

3.能否有利甄别选拔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我们不是选拔文学人才,如果命题始终倾向于文艺性、文学性,势必压制了其他人才的脱颖而出。法国的高考,根据文科、经济科、理科的学科特点分别命题,而且各科的命题是多道而非一道。这就是为学生而想,为最大可能选拔人才而想。

4.是否引领教学改革

第9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我们为何要教学生写作,代表的是常识和最基本的出发点。用这个常识和最基本点去考察我们的写作教学,既可看出我们的窘境,也可明了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写,为什么教,也就是作文教育的担当或目的是什么。简单点说,一是为“文”的,二是为“人”的。前者着眼于提高学生对未来的写作适应性,即提升写作能力;后者着眼于滋养学生的德性,启迪智慧和思想,培育美感。换个说法就是,一是写文章的本领,偏重于表达能力,观察、思考、想象、描摹、整理的能力以及写作的兴趣;二是作为人的成长,偏重于有思辨、有理性、有健康、情感良好的公民。这里我们可以把“人文”一词拆开来解,“人”与“文”,这两种担当是缠绕在一起的,互为依托和表里,最终要达成的是“培养公民的语言表达素养”。这里面有两个要素:一是“语言表达”,二是“公民”。在此意义上说,写作和教写作并非人生余事,而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极重要途径,写作的过程也正是这个任务实现的过程。

从作文本质来看,写作是整理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担当与责任,后者是教学的入口与途径。再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愿景来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些认识和理解,我们最不缺,但在应试格局中的写作教学很难催生出真正的好才思、好文章。有时,我们会被学生的文笔不好蒙蔽,认为只是文章本身不出色,但语言乏味和面目可憎的内里其实是“思想”出了问题,无情无思无我、空话套话是学生“思想”苍白的体现。众所诟病的学生文风的浮夸不实、套话连篇反映出其“育人”的功效很是糟糕。其危害又超出作文本身和教学本身,是对于“人”的危害―― 一代代学生历练而成的本领是,面对一个无聊话题玩尽虚头巴脑的花活,一会儿典故,一会儿童话,一会儿名人轶事,最后虚花花地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把那点人人皆知的事儿说得天花乱坠,还又能堂而皇之地摆出正经面孔。这种真性缺失,道貌岸然,是不是很可怕?

我也一直主张在目前高考背景下,写作教学有两种价值起点,一种是为考试的,一种是为公民的。即使应试的价值观无法一日除尽,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或者说把高中几年写作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公民”和“让学生有想法”上。对于应试,出于所谓“对学生负责”的缘由可以做,但如同种树(真实的写作)和制器(应试)的关系,我们不能照着器物如一个小板凳的样子去种树。种树乃根本,制器可适当为之。即使两种价值取向都需要遵守――这是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无奈之举,但心里得有数有底,根本价值要常守于心中与课堂。

假写作与真写作

笔者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真正的写作,另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写作,这是“假写作”。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因为它纠合了八股、伪圣、言不由衷、无用等所有坏毛病。

什么是假写作?即凌空虚蹈的道德布控、大而无当的价值蕴含、抽象虚无的哲学指示以及矫揉造作的情感造势。在《中国式假写作》一文中,我曾把假写作的第一根由归为命题之假。

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学生的写作就像一场红头文件宣讲会。如果说红头文件宣讲会是关学生的笼子,这个笼子有两层铁栅,一层是“被立意”――让你思考,但必须思考我给你的意旨,这是规定你思考的方向。第二层是“被说教立意”――“被立意”倘是“好意”则罢了,事实上这些“意”可从命题材料中“思辨”得出,而当写作时,它不过是一个浅显、无须费舌的人生说教,写作成了代“红头文件”立言。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这样的作文命题,不是激发、点燃一吐块垒的欲望,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从做事要坚持、讲诚信、要奉献、拒绝平庸到善于发现美、做好细节等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个体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拒绝平庸”“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青春不朽”诸如此类的种子绵延不绝于今,不是个例,而是多数,蔚为大观,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老生常谈”。学生呢,18岁,似乎早就参透了名与利、进与退、功与过、拿得起与放得下、想得开与看得透等各种人生真谛,他们都是《增广贤文》《菜根谭》里的孔孟式、老庄式。2015年高考命题,确实如余党绪老师所说,“矫揉造作的煽情造势”终于退场,“凌空虚蹈的道德口号与抽象虚无的哲学玄理”开始收敛,但湖北的“泉水”,湖南的“树”,安徽的“蝴蝶”,四川的“聪明”,山东的“丝瓜藤肉豆须”,广东的“天光云影”,福建的“路”,上海的“坚硬与柔软”并未走出玄言鸡汤的 路数。

“真实的写作”包括三个要义:写出真性情真观点的文章,合乎写作规律的真实的指导,求真的命题和评价。其最终目的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