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苦儿流浪记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

第1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小学生《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苦儿流浪记》的书。这本书故事情节有趣生动,扣人心弦。我读它时,妈妈喊我都没听到呢。

  小说的主人公雷米是英国某世袭贵族的长子,他的叔父为了霸占侄儿的财产,偷偷将他抱走,丢弃在巴黎街头。他的养父将他捡回家,养到八岁时,又把他卖给的江湖艺人维泰利斯。

  从此,雷米开始了以流浪小艺人身份浪迹天涯的生活。在这段流浪的痛苦生活中,雷米经历了许多事:他曾在漫天风雪的森林中受到野狼的袭击;在矿井里遇到洪水的侵袭;险些因饥寒交迫冻死在花农门前。

  然而,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雷米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和生母团聚。

  我喜欢看《苦儿流浪记》。雷米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很值得我去学习。

  小学生《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是《苦儿流浪记》。里面讲了主人公雷米明白了自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十分难过。不仅仅如此,他还被“爸爸”卖给了一个老头,尽管他十分不想走,但还是被硬拉走了。这个老头其实是个闻名全球的歌星,可是因为自我的嗓子坏了又不想被别人明白而改名为维泰利斯。当了一个马戏团的团长,马戏团成员有:小狗卡比、小狗泽比诺、小狗小姐、小猴心里美。

  就这样,雷米一向跟着老头到处流浪,已卖艺为生,吃尽了苦头。最终在一个下雪的夜晚,老头为了让雷米不受冻把小狗给他抱着取暖,而自我冻死了。最终,雷米找到了自我的亲生母亲,她居然就是自我在流浪时碰到的那个米利根夫人。

  在这个故事里,我与雷米共同分享着欢乐与悲伤。在这同时,我也十分佩服他的勇气和他只要决定做的事必须不会放弃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懂了许多的道理,我将终身与它为伴。

   小学生《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苦儿流浪记》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埃克多·马洛写的一部情节剧小说。埃克多·马络是以发展并提高了当时的情节剧小说而载入了法国近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家之一。

  《苦儿流浪记》这本书讲述了一身世不明的弃儿,被法国一农户收养。他天真善良,在慈祥的养母的呵护下在山村过着贫穷但宁静的生活。但风云乍起,他像一头牲口似的被卖给了陌生人——一位有着神秘身世的流浪艺人,从此踏上朝天大路,常年与一些动物为伍,与他们情同手足相亲相爱。他们一行靠卖艺杂耍谋生,路途中风餐露宿,险象环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色彩斑斓多变,十分引人入胜。

  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前进,一定可以领略到一个奇异而陌生的生活环境。主人公雷米,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他始终抱着坚强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不退缩,也不放弃。雷米这种不怕挫折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放弃这片森林!

  小学生《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苦儿流浪记》,妈妈说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贫困儿童的艰难和他们的奋斗历程。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苦儿非常可怜可敬。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可怜的雷米在幼年时期被人偷走,又被人遗弃。跟随可亲可敬的主人维达理四处流浪卖艺,几经颠沛流离,直至无一无靠,独自闯荡……他在流浪中成长,变的更加勇敢、坚强、乐观。虽历尽漂泊之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读了《苦儿流浪记》之后,被雷米那勇敢、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了。面对现在的幸福生活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第2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当困难来临之前或许你会灰心丧气。但是如果你读了法国着名小说家埃可多。马洛写的《苦儿流浪记》。你会觉上天对你很公平。

《苦儿流浪记》讲得是主人公雷米和他的妈妈巴伯兰幸福的生活在法国中部最贫穷的夏凡侬村子里,一场意外的事故使他的爸爸巴伯兰回到了乡下。无意间得知自己是个弃儿后的第三天,他的养父则狠心得把他租给了慈祥得维泰利斯,就这样开始了历程。看过这篇小说之后我觉得在苦难面前绝不低头于认输。

在我们眼中,雷米的经历虽然就是那么一说要是一试那可就真不简单了。按理说我们条件比雷米好,也能经历这个过程,可一些人却不能。

江苏盐城滨海县陈涛中心小学六年级:孙德磊

第3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人在对象中无法获得安全感却又欲罢不能,遂构成了这个荒诞而又实在的世界。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刚都想通过交流派遣空虚,又始终得不到对方诚恳的响应,在隔阂中又没人敢做出离去的行动,当爱提出咱们要是分手了,也许会好一些后,只留下长时间的沉默。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等待戈多读后感,请您阅读。

等待戈多读后感1自从五十多年前,萨缪尔·贝克特写了《等待戈多》,我就倍受煎熬。

读者们看了好那本书,都和书中的两个人一样,猜测我,探究我。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叫戈多的人,有十分奇特的事情。有的人认为我不是人,只是代表了希望,或者光明一类的东西。面对这些猜测,我只是好笑,可是却有许多人来等待我,等待我出现,给他们帮助。

这些疯子,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他们会像魔鬼一样把我抓住,扯下我的衣服,把我拍个够,或许还会将我解剖呢。我要等,等他们忘记我。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五十年,我日夜坐立不安,担心一天被人发现,突然被人抓走,可怕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看着世人盲目的等待,太好笑了。就像大街上一个人突然入神地看天空,其它人也随去看,不敢低头,生怕错过什么。一群人围在角落,其它人看了,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这些人如此盲目,我要是突然出现,他们会生吞活剥了我。

最近十年还不错,他们只是等待。无目的地等待,等待的实体我已经与等待分离。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旋涡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傻瓜一样由社会支配。等待我戈多,只是寻求心灵的寄托。等待一个盛世。看着这群可怜的人,我真想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些帮助,或者送他们几句金玉良言。

可是一些人太愚蠢了。总是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而苦恼,其实他们伤心难过时同样失去了很多东西。他们认为生命之痛,生命之重让他们生活得很苦。可是他们却不为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反而寄托于上帝或者神灵。

人间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用爱和奉献谱写人生中最激荡的音符。邰丽华面对身体障碍,用心演绎出美丽的千手观音。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讲述最完美而丰富的故事,传递最坚强的心。这些人都不需要我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能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我突然想到,谁也不曾见过我。于是我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我就是戈多。”人群中弹出阵阵笑声,“快走开,我们在等待戈多,不要妨碍我们。”“谁是戈多?”“连戈多也不认识,你太老土了。”又是一阵笑声。

还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戈多。这个世界就像一场荒诞剧。

等待戈多读后感2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等待戈多读后感3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过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美好。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直等一直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直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直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曾经,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读后感4“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读后感5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第4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我娘是个疯子》读后感800字范文【1】

看了《我娘是个疯子》之后,感触很大,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感动,对于读书也有了一些思考。

对于现在的孩子,读书不再是一种享受,而变成了一种任务。“书犹药也”也成为过去式,人人都把读书作为追求物质享受的基石,而忘却了书原有的意义。我认为读书要用心、用手、用口。名家名句用心体会,用口读之,用脑记住,用手抄录。孩子总在苦恼为什么作文写不好,总是写得很枯燥,缺乏美感,多半是因为他把读书当成了任务,象征性的读了一遍,而文章写了什么,文中好的句子,多半是走马观花,没再留下多少印象。

所以,我总希望自己孩子在读一些名著、散文时,多用心体会,多注意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用笔抄写下来,让孩子真正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

《我娘是个疯子》读后感800字范文【2】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给我家“续上香火”。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尽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儿的孙子。”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近。

娘一直想抱抱我,多次在奶奶面前吃力地喊:“给,给我……”奶奶没理她。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即使不打死,我也要把你撵走。”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儿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脸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尽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奶奶决定把娘撵走,因为娘不但在家吃“闲饭”,时不时还惹是生非。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儿媳妇,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过日子,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刚扒拉一大团饭在口里,听了奶奶下的“逐客令”,显得非常吃惊,一团饭就在嘴里凝滞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吼道:“你这个疯婆娘,犟什么犟,犟下去没你的好果子吃。你本来就是到处流浪的,我收留你两年了,你还要怎么样?吃完饭就走,听到没有?”说完奶奶从门后拿出一柄锄,像佘太君的龙头杖似的往地上重重一磕,“咚”地发出一声响。娘吓了一大跳,怯怯地看着婆婆,又慢慢低下头去看面前的饭碗,有泪水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在奶奶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

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奶奶的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了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踉踉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奶奶硬着心肠说:“你走,你走,不要回头。”娘反而走拢来,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我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了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上了门。

我们之间的交流是以我“吼”为主,娘是绝不敢顶嘴的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我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可小伙伴却告诉我:“你娘是疯子,被你奶奶赶走了。”我便找奶奶扯皮,要她还我娘,还骂她是“狼外婆”,甚至将她端给我的饭菜泼了一地。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想念她,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6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那天,几个小伙伴飞也似地跑来报信:“小树,快去看,你娘回来了,你的疯娘回来了。”我喜得屁颠屁颠的,撒腿就往外跑,父亲、奶奶随着我也追了出来。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天知道是在哪个草堆里过的夜。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住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来,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一个小伙伴在一旁起哄说:“小树,你现在知道疯子是什么样了吧?就是你娘这样的。”

我气愤地对小伙伴说:“她是你娘!你娘才是疯子,你娘才是这个样子。”我扭头就跑了。这个疯娘我不要了。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当年,奶奶撵走娘后,她的良心受到了拷问,随着一天天衰老,她的心再也硬不起来,所以主动留下了娘,而我老大不乐意,因为娘丢了我的面子。

我从没给娘好脸色看,从没跟她主动说过话,更没有喊她一声“娘”,我们之间的交流是以我“吼”为主,娘是绝不敢顶嘴的。

奶奶喃喃地说道:“这个疯婆娘,心里也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啊!”

家里不能白养着娘,奶奶决定训练娘做些杂活。下地劳动时,奶奶就带着娘出去“观摩”,稍不听话就要挨打。

过了些日子,奶奶以为娘已被自己训练得差不多了,就叫娘单独出去割猪草。没想到,娘只用了半小时就割了两筐“猪草”。奶奶一看,又急又慌,娘割的是人家田里正生浆拔穗的稻谷。奶奶气急败坏地骂她“疯婆娘谷草不分……”奶奶正想着如何善后时,稻田的主人找来了,竟说是奶奶故意教唆的。奶奶火冒三丈,当着人家的面拿出根棒槌一下敲在娘的后腰上,说:“打死你这个疯婆娘,看你还敢给老娘惹祸?……”

娘虽疯,疼还是知道的,她一跳一跳地躲着奶奶的棒槌,口里不停地发出“别、别……”的哀号。最后,人家看不过眼,主动说:“算了,我们不追究了。以后把她看严点就是……”这场风波平息后,娘歪在地上抽泣着。我鄙夷地对她说:“草和稻子都分不清,你真是个猪。”话音刚落,我的后脑勺挨了一巴掌,是奶奶打的。奶奶瞪着眼骂我:“小兔崽子,你怎么说话的?再怎么着,她也是你娘啊!”我不屑地嘴一撇:“我没有这样的傻疯娘!”

“嗬,你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看我不打你!”奶奶又举起巴掌,这时只见娘像弹簧一样从地上跳起,横在我和奶奶中间,娘指着自己的头,“打我、打我”地叫着。

我懂了,娘是叫奶奶打她,别打我。奶奶举在半空中的手颓然垂下,嘴里喃喃地说道:“这个疯婆娘,心里也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啊!”我上学不久,父亲被邻村一位养鱼专业户请去守鱼池,每月能赚50元。娘仍然在奶奶带领下出门干活,主要是打猪草,她没再惹什么大的乱子。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冬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口里还叫:“树……伞……”一些同学嘻嘻地笑。带头起哄的是小范,当他还在夸张地模仿时,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他冲上前来掐住我的脖子,我俩厮打起来。我个子小,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被他轻易压在地上。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地飞跑进来,一把抓起小范,拖到了屋外。都说疯子力气大,真是不假。娘双手将欺负我的小范举向半空,他吓得哭爹喊娘,一双胖乎乎的小腿在空中乱踢蹬。娘毫不理会,居然将他丢到了学校门口的水塘里,然后一脸漠然地走开了。

娘为我闯了大祸,她却像没事似的。在我面前,娘又恢复了一副怯怯的神态,讨好地看着我。我明白这就是母爱,即使神志不清,母爱也是清醒的,因为她的儿子遭到了别人的欺负。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地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那天,我们母子俩第一次共撑一把伞回家。我把这事跟奶奶说了,奶奶吓得跌倒在椅子上,连忙请人去把爸爸叫了回来。爸爸刚进屋,一群拿着刀棒的壮年男人闯进我家,不分青红皂白,先将锅碗瓢盆砸了个稀巴烂。这都是范家请来的人,范父恶狠狠地指着爸爸的鼻子说:“我儿子吓出了神经病,现在卫生院躺着。你家要不拿出1000块钱的医药费,我一把火烧了你家的房子。”

1000块?爸爸每月才50块钱啊!看着杀气腾腾的范家人,爸爸的眼睛慢慢烧红了,他用非常恐怖的目光盯着娘,一只手飞快地解下腰间的皮带,劈头盖脸地向娘打去。一下又一下,娘像只惶惶偷生的老鼠,无助地跳着、躲着,她发出的凄厉声以及皮带抽在她身上发出的那种清脆的声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最后还是派出所所长赶来制止了爸爸施暴的手。派出所的调解结果是,双方互有损失,两不亏欠。谁再闹就抓谁!一帮人走后,爸看看满屋狼藉的锅碗碎片,又看看伤痕累累的娘,他突然将娘搂在怀里痛哭起来,说:“疯婆娘,不是我硬要打你,我要不打你,这事下不了地,咱们没钱赔人家啊。”爸又看着我说:“树儿,你一定要争气。要不,咱们就这样被人欺负一辈子啊!”我懂事地点点头。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桃子

2000年夏,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民政局将我家列为特困家庭,每月补助40元钱,我所在的高中也适当减免了我的学杂费,我这才得以继续读下去。

由于是住读,学习又抓得紧,我很少回家。父亲依旧在为50元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然后交给娘送来。20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牢牢地记了下来,风雨无阻。也真是奇迹,凡是为儿子做的事,娘一点儿也不疯。除了母爱,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应该怎么破译。

2003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了十几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的……”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

娘临走前,我照例叮嘱她注意安全,娘“哦哦”地应着。送走娘,我又扎进了高考前最后的复习中。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问我娘送菜来没有,说我娘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错道吧?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可能就坏在这野鲜桃上。”婶婶替我请了假,我们沿着山路往回找,回家的路上确有几棵野桃树,桃树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个桃子,因为长在峭壁上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同时发现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树下是百丈深渊。婶婶看了看我说,“到峭壁底下去看看吧!”我说,“婶婶你别吓我……”婶婶不由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说:“娘啊,我的苦命娘啊,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是儿子要了你的命……”我将头贴在娘冰凉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都陪着落泪……

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大学录取通知书“飞”进了我的家门。

2003年8月7日,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大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的家门。我把这份迟到的书信插在娘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我娘是个疯子》读后感800字范文【3】

在姐姐的推荐下,我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文章很长,非常感人。读后我哭了,哭得特别伤心。

一个女疯子流落到一个村子上,被一家尚未娶妻的人家收留了两年,生了个儿子。但疯子却从未碰过孩子一次,此后便被赶出了家门。五年后,疯子又回来了,可能是良心上的不安,孩子的奶奶仍然收留了她。一家人开始教她干活。几年后,孩子上了学,他的疯子娘每天都会给他送饭。有一天,疯子带了几只新鲜的桃子,儿子说了声很好吃。第二天,家里人找到学校,告诉孩子他的娘并没有回家。原来,在回家的路上,疯子娘帮儿子到悬崖边摘他喜欢吃的桃子,不慎摔死在崖下。儿子见到他娘鲜红的血,悲痛万分。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又悲伤的故事。虽然她是一个疯子,人人都会嘲笑她,欺辱她,甚至她的亲人都会感到耻辱。可是她那深厚的母爱,让听到这一真实故事的人感到惊叹。对于疯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最大的能力来保护家人,不许任何人来伤害他们。

第5篇:苦儿流浪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学法指导;突破瓶颈;培养;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73-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训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根据课文要求进行讲读和教学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方法指导。因此,学生对阅读学习一片茫然,课外阅读更是不得要领。课外阅读不得法,没兴趣,不主动,无阅读习惯等方面是限制学生阅读学习的瓶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明确了要求。开放性的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得法的阅读指导又能使学生提高阅读有效性,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突破阅读瓶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呢?

1.把握阅读标准,做到有的放矢

这里所讲的"阅读标准"是指《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内容所明确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是指根据阅读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感兴趣的课内外读物。教师只有做到把握标准,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取得实效。

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7-8岁是渐渐开始自主阅读的阶段,这时适合读细节更为丰富的故事。科普、诗歌也开始进入孩子的视线,除了继续听故事,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文字浅显、篇幅不大、有图画、漫画、简笔画之类配合的儿童读物。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后,我激励他们自主阅读《白鹳鸟》(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在人体中游览》(人体中的历险记)等作品。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9-10岁是自主阅读日渐深入的阶段,对文学性的描述开始感兴趣,在阅读同时也开始渐渐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时应该多让孩子自己选书,同时也向他推荐一些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与他们交流读书的感受,倾听他们对一个故事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如教学《孔子拜师》、《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一组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苹果与黎明》(几个和孩子有关的小哲理故事)、《尼姆的老鼠》(勇敢地面对明天,这就是乐观)等,让学生读给别人听,并相互交流对作品故事的看法。

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阶段11-12岁是阅读理解能力渐渐接近成人,但仍然喜欢幻想和游戏的年龄,这时他们最青睐的是幻想小说和情节曲折的异域故事,并且已经可以津津有味咀嚼大部分作品。除了给孩子更自由的阅读选择,还应加强他们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选一些有趣的方式,如交笔友、写日记、让孩子做推荐卡给其他孩子荐书,这会让他们更有提起笔来的欲望。如教学《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一组课文后,我推荐《花猫》(一只寻找自我的猫)、《爱上蝴蝶的熊》(以孩子的目光看成人式的谈情说爱)等,让学生自主阅读。推荐《苦儿流浪记》(这是另外一种人生,它有苦有酸,但不该被忘记)、《米欧,我的米欧》(一个孤独的男孩如何战胜了自己内心阴影的童话)等,让老师或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合作的方式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1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已经突破儿童文学的范畴,这时能体验人生各种丰富情感的作品是他们的最爱,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对人生和自我的深度思索。除了阅读和写作,此时应该更多让学生把他的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其他领域,如可以参与校园辩论会,朗诵比赛等等。

学生课外阅读应做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阅读评价要"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与他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等,这些要求,都是指导学生阅读的要领。

2.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益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学习也是如此。注重阅读方法的分类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真正获得有益信息,扩大和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做到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可贵的沉默》、《妈妈的帐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一组内容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了解到父母疼爱自己的哪些事,再想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这样让学生将阅读获得的信息与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以培养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发掘文章饱含的内在美,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和意,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抓住文中的抒情句段和抒情线索及主要人物语言进行理解体验。然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这些表达方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重要。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在记叙了老师主持公道,排除了"我们"的小纠纷后,写"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写出了孩子情真意切的感受;作者在记叙梦中寻找老师时,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充满着思念、惋惜、依恋之情。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就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从而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阅读诗歌要做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美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牧童》(唐・吕岩)、《舟过安仁》(宋・杨万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一组诗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中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阅读要指导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文中传出的科学精神,从作品中学到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等方面。而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表现出来的,说明文又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要使学生懂得安排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空间(如《巍巍中山陵》)、时间(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逻辑事理(如《中国石拱桥》)。指导学生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让学生明白,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的目的和说明的内容决定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体会说明文中词句的作用,就要围绕这个要求来表述。

议论文阅读要能够分辨出观点和材料的联系,能够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中发现探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观点与材料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翔实充分,说理是否透彻。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分五步,即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赏析论证方法加以借鉴。按照这五步进行阅读就可以迅速、全面掌握所读议论文。

3.重视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内容的确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对学生阅读评价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一般按3-5人一组,结合其年龄段的特征把适宜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的相互激励和监督中开展课外阅读。根据各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分别提出,阅读后复述作品内容,故事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可爱的动物,印象最深的情节,交流感受,扮演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对话表演,小组阅读知识竞赛活动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我养成课外阅读的爱好和阅读习惯。如对五年级第二单元《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教学后,我推荐《米欧,我的米欧》(一个孤独的男孩如何战胜了自己内心阴影的童话)、《鬼怪森林》(一个迷失的女孩,一座诡异的森林)、《时代广场的蟋蟀》(一只乡下蟋蟀在城里的奇遇)等作品,让学生自由结合小组阅读并交流读后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导学生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材料。鼓励学生读各式各样的健康的文章,并定期总结交流,使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

4.家长参与,激发自主性,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辅导,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辅导、鼓励、督促,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检查的方法可以是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共同阅读、交流后,由家长写出阅读情况等意见反馈给小组、给老师。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老师首先得与家长作好沟通,形成共识。把培养、辅导、督促子女自主阅读课外读物作为家长对子女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对子女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因为"阅读"是人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家长参与辅导子女课外阅读是需要有耐性心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阅读的效果在哪里,是在孩子长大之后才会知道的,因为阅读不同任何一门特殊的技能,比如你学弹琴,你可以有四、六级的证书,你学奥数,可以拿到比赛的名次,但世界上没有阅读的四、六级证书,也没有阅读的奥林匹克比赛。

阅读只是一种学习的基础,它不会让一个人成为阅读家或语言学家或者作家,成为这样的人,仍然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苦练。但是,如果离开阅读这个学习的基础,即使你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你也会缺少一个音乐家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即使你成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你也未必能懂得数学为什么能给人类社会创造幸福。而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即使他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他也会在自己普通的生活中发现许多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即使他没有成为百万富翁,他也会在精神上感觉到自己的富足。而且,因为有了这个阅读的基础,当他去学某一种技巧,他就能更迅速地掌握他需要学习的知识;当他去做某一种职业,他开阔的知识面和深刻的理解力也会让他比同伴做得更优秀。

因此,阅读对于人,就像水,对于一棵树,你每天都去浇水,并不觉得那棵树长了多高,也许你施点肥,可以看到的效果更好。但是,水是树存在的基础,离开了水,只有肥料,那棵树即使在短时间里长得很高了,也不会有很深的根基,风一吹就倒了。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茁壮成长,那就不要放弃对子女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个习惯不仅可以让他受益终身,也是他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阅读须从小抓起,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只有当阅读达到了一定的量,才会产生阅读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素养,进而转化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服务社会,这一质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为学生能独立阅读、自主学习以至终身学习着想,我们都要着力抓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