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英语谚语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谚语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谚语翻译

第1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英语谚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2-02

一 引言

何谓谚语呢?谚语是一种民间自主创造、广为流传、简洁明了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内容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寓意深刻的民间用语。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接触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长期的文化和生活的沉淀,特别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谚语本身的意思及其涵盖的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尝试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入手,通过比较,对谚语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二 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了今天的谚语翻译,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把握翻译的要领与文化内涵,通过英语语言国的生存环境、天气气候、历史原因、等全方位考虑,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生存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气候适宜。英吉利海峡是欧洲不少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入口,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从而也造就了英国繁荣的航海业和渔业,雄霸世界几个世纪。因此留下了很多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例如:(1)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起风时就要扬起风帆出海。(喻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2)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喻弱肉强食,自然淘汰。)

2.天气气候

英伦三岛远离欧洲大陆,地处大西洋之中,属于海洋性气候,湿气终年都比较大,容易形成雾。英国以多雾著称,首都伦敦更是被称为“雾都”,可见雾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在一天当中也常常忽雨忽晴,经常会看到在晴朗的早上有人带着雨伞出门,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在英国只有天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正因如此,在英语中,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也比比皆是。

例如:(1)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一边日出一边雨,晴雨无常四月天。(2)All the months in the year curse a fair February. 二月天气好,全年气候糟。

3.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就其语言的结构和运用来说都与现代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变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不断消亡,新的语言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谚语的发展与变化就如同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清楚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43年凯撒大帝征服英伦三岛,罗马人统治不列颠人,同时也将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传入,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自英国撤离,罗马的占领和统治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对英国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英语语言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在谚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达。

例如:(1)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2)while Rome is burning.大难临头依然寻欢作乐。(喻对大事漠不关心。)

这两条谚语反映了语言文化的长期同化作用,反映出罗马帝国对英语发展的深刻影响。

4.

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英国人的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国教为基督教新教,虽然英国人口中也有许多天主教徒,但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分支追随者——基督教新教徒却占据了英国大部分人口。因此,英语谚语中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不在少数。

例如:If man proposes evil,God disposes of it. 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尽人事,听天命。)

在西方国家,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因而上帝god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例如:(1)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喻自助者,天助之。)(2)Pay to Caesar what belongs to Caesar and God what belongs to God.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做好自己的事。)

在英语谚语翻译中,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值得认真思索外,翻译者还要考虑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文学、艺术、体育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结束语

英语谚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以上种种因素,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准确表达谚语,就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第2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瑞雪兆丰年。

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a still tongue makes a wise head.

寡言者智。

be swift to hear, slow to speak.

听宜敏捷,言宜缓行。

better late than never.

不怕慢,单怕站。

better to ask the way than go astray.

问路总比迷路好。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a spring.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etween friends all is common.

朋友之间不分彼此。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blood will have blood.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

身正不怕影子斜。

a wise head makes a close mouth.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a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

一年之计在于春。

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ad news has wings.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

第3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译 信达雅 翻译标准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

“信、达、雅”翻译标准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是指译文意义不背离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一百多年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普遍遵守,对中国的翻译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谚语(proverb)

什么是谚语?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国网站对谚语一词的定义是:“谚语是简短精练的语句。它寓意深刻,能揭示传统真理;为方便记忆,常常采取押韵手法。”(Proverbs are short and pithy sayings that express some traditionally held truth.They are usually metaphorical and often,for the sake of memorability,alliterative.)由此可见,谚语是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它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是人民群众经验和智慧的规律性总结。

英语谚语主要出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寓言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及一些名家作品,这些是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learned proverb);有些是在民间口语说法的基础上提炼打磨而成,而有些则属独创,称作“俗谚”(popular proverb)。它们有着鲜明的文化色彩、语体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由于谚语具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育意义重大、使用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的特点,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就显得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更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更多的思考与努力。

三、英语谚语汉译须“准确忠实”

英语谚语是固定的语句,有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深刻寓意及语法、句法、修辞特点,译者不能望文生义、妄下定义。英语谚语的翻译应做到最起码的“信”――忠实于原意,译者曲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就违背了“信”的原则。

常见的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人们普遍将其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一个人所做的比他口头所说的更有意义。”因此上面的翻译是不对的,这句谚语的翻译应该像《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一样,翻译成:“行动胜于语言。”或者“行动胜于空谈。”

下面这句谚语出自莎士比亚文学作品“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在译成汉语时,百度词典的翻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对原谚语的严重曲解,它的本意是:“借钱给朋友,最终却伤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寓意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关系,友谊才比较容易维持下去。因此可以将上面的谚语译为:“借钱反丢朋友。”并且在译文之后加括号予以注释:“朋友之间借钱伤感情。”这样便可帮助汉语读者理解。

再看英语谚语:“Waste not,want not.”《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的翻译是:“不浪费就不缺乏。”而网上很多人将其翻译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严重的误解,与这句英语谚语本身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可以将其译为:“勤俭节约,吃穿不缺。”

另外,将英语谚语:“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翻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没有忠实于原谚语的语义,将其翻译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更能体现原句的真实意思。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得出,对英语谚语的汉译,我们既不能一知半解、误解,又不能过度解读,从而导致翻译错误。

四、英语谚语汉译须“通顺达意”

“达”就是译文通顺流畅,译文的意义能为读者所理解,而不是晦涩,让人不知所云。在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它们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译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则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智慧是相通的,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谚语或俗语表达,这样可以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

英语谚语:“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译的文本是:“骆驼追求长角,却失去了耳朵。”如果这样直译,而不将谚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表现出来,读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没有达意。译者必须熟知英语谚语的背景知识,才能翻译得准确。其实,这句来自《伊索寓言》的谚语说的是牛对骆驼炫耀自己的角,骆驼十分羡慕,也想长两只角,于是向众神之王――宙斯提出要求。宙斯认为,骆驼身躯这么强大,还要贪心,感到非常生气,便决定不仅不让它长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一段。此后,这条谚语被用来讽刺那些不知满足,贪求过多的人。汉语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与这句谚语有着相似的情景,所以这句谚语可以翻译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英语谚语:“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如果将其直译为:“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寒冷。”可能很多的汉语读者都不知其寓意。原来,古罗马神话中,克瑞斯是“谷物女神”,而巴库斯则是“酒神”,他们是丰收、温饱和欢乐的象征;维纳斯是“爱神”,是爱和美的象征。[1]这条谚语可译成:“没有温饱,就难以有甜蜜的爱情。”

又如,有人将英语谚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直译为“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这样翻译,则很多汉语读者肯定不明白,会问:“为什么好酒不需要常春藤?”这样,翻译就没有达到“达意”的效果。原来古希腊人在奉祀酒神时都以常春藤作为祭品,而且现代西方酒店前面也以常春藤作为标志。但知道这个习俗的中国人并不多,我们应该将这句源自拉丁语的谚语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就好理解了。

同样,下面的英语谚语汉语译文中,第一种译文难以“达意”,第二种更加方便汉语读者理解,所以,在下面例子中我们应该选择第二种译文。

1.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1)十字架挂胸前,魔鬼装心中。

(2)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

2.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1)不冒险就无所得。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1)不要杀下金蛋的鹅。

(2)不要杀鸡取卵。

4.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1)傻瓜也可给聪明人提建议。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1)宁为犬首,不做狮尾。

(2)宁为鸡首,莫为牛后。

6.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1)每个陶匠都说自己的陶罐好。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因此,为了“达意”,译者应该使用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语句结构来翻译,这样,谚语的智慧与教育作用就比较容易传达。

五、英语谚语汉译须尽量“优雅”

前面说过,“雅”是指翻译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许多学者认为,“雅”这一标准最难达到。英语谚语常用对偶、对比、头韵、尾韵、暗喻等修辞手法。与此对应的是,汉语谚语也追求韵律和谐、句法工整。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应该做到“雅”。要使英语谚语汉语译文达到“雅”的要求,译者就必须有较高的汉语素养,在汉语的语音、修辞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要有灵活的翻译技巧,丰富的文化知识。[2]中国古代就有“谚语出于诗”的说法,明代朗瑛在其《七修续稿》的第5卷中指出:“俗语本诗句。”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译文应该有足够的文采,才能够向传统的汉语谚语靠拢。

许多人将常见的英语谚语“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翻译成“积少成多”,但“积少成多”是成语,不是谚语,这种翻译过于概括,没有表现出原句应有的面貌,没有给读者留下联想、思考的空间,并不符合汉语谚语的特征。可以将它翻译成“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或者“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既句子对称,又有与原句一样的押韵手法的使用。(原句中的little与mickle押韵;翻译中的“粮”与“装”押韵;“把”与“马”押韵)

英语谚语:“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有人翻译为:“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这是很不错的译文,原句使用了押韵的手法(clout与out押韵),上面的翻译也对应使用了押韵的手法(“末”与“脱”押韵)。当然,也可翻译成中国家喻户晓的“不吃端午粽,莫把寒衣送”,因为每年的端午节一般都在公历的五月底左右,而且译文也采用了押韵的手法(“粽”与“送”押韵)。

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翻译成:“一天一个苹果,不用看医生。”就过于平铺直叙,没有达到英语谚语本身的押韵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英语谚语“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an ill man worse.”翻译成“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也达到了句法、语音与修辞的一致,比较雅观。原句使用的对比手法在译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可见,若要将英语谚语翻译得“雅”的话,则可以将原句的意义与表现手法生动再现,可以使读者加深印象,达到教育、传播的效果。

当然,我们追求“雅”的前提是“信”与“达”,如果因为追求“雅”而使谚语的原意丢失,则再“雅”也没有用。

六、结语

英语谚语汉译看似简单,其实译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汉语、英语文化知识,特别是谚语知识,以及较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技巧,才能得心应手,翻译出符合“信、达、雅”标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第4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第5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英语习语翻译 教学启示

一、英语习语的定义和分类

1.英语习语的定义

在韦伯斯特的《美国英语的新世界词典》(1988)中“习语”被定义为:(1)适用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特有语言,社区或族类所特有语言的句法、语法或结构形式;(2)在使用语言时所建立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是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无论是在语法建构还是在来自其元素的连体含义上,都不能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2.英语习语的分类

在《简明英汉成语词典》中,英语习语包括习惯用语、谚语和一些俗语。

(1)谚语

谚语在《朗文现代英语词典》(1976)的定义是“一个简短熟悉的民间智慧的格言,通常是压缩形式,往往涉及一个大胆的形象,并经常是一个捕获记忆的顺口溜。”

下面是一些受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的谚语: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两个谚语很好地说明了罗马征服对英语谚语的影响,反映了古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2)习惯用语

英语拥有丰富的习惯用语。“习惯用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个单位:①用语搭配;②用语统一;③用语融合”(R.S.Ginzburg,1987:119)。

①用语搭配结构相对松散,但字面是很有意义的。以“to bear a grudge”为例,它可能变成“怀有恶意”,但不会翻译成“怀有好意或喜爱”。

②用语统一的内部结构比较紧凑。比如,“to show one’s colors”的隐喻意义为“显示某人的真面目”或“公开某人的想法或计划”(何秀兰,1991:397)。

③和以上讨论的两种习惯用语相比,用语融合是结构固定的。例如,“diamond in the rough”(外粗内秀),“(to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题大做),等等。

(3)俚语

《新牛津图解词典》(1978)定义俚语为:“语言中常见的口语用法,但被认为超出标准教育的话语,并包括新的单词或词组或流行话语的新意义。”俗语被广泛用于非正式讲话和写作中,但在非正式的交际中还没有被接受。例如:“put one’s nose to the grindstone”是指“一个人的工作意图”,它可以从字面上翻译成“鼻子冲着磨刀石”,隐含的意思是“专心工作”。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1.直译

当我们翻译英语成语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直译,因为直译可以很好地保持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和地方的风格,而且不会违反翻译的标准或引起读者的误解。在下面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You’re real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She has many a diamond rings.”可译成:“你真是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她有的是钻石戒指。”“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习语,意义是把一些东西带到一个地方,而此地此物是如此丰富,意思是不再需要此物,比喻意义就是做的事情是荒谬的、多余的(郁福敏,郭珊琏,1999:140)。根据这个版本,“多此一举”仍无法很好解释其含义,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所以需要加上另一个注解:纽卡斯尔,英国东北部一个港市,是著名的产煤中心。这样读者就可以了解纽卡斯尔和“多此一举”之间的关系了,他们也能够获得有关这个习语的新信息(骆世平,2006:79)。

2.意译

刘忠德给“意译”下的定义是:“一种主要传达原有意义和精神的辅助手段,它不试图重现其句式或修辞。”(1991:53)英语习语的信息来自特定的文化,我们应该借助于意译不然就会扭曲德尔整个民族风格。例如:

An ass in a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The apple of one’s eyes 掌上明珠

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尽管这种英语习语结构简单,但其意义是深远的,其文化特点是强烈的,所以它们往往不能从语义层面上被理解或翻译。它必须直接从源语言文化转换到目的语文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将在丰富目标语言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英语习语翻译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1)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普遍认为英语习语翻译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习语翻译重要性的评估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C到D(其中在此问题的选项中A表示最不重要,B表示不太重要,C表示比较重要,D表示最重要),平均为4.25。当然,也有一些受试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英语习语的翻译是有用的,但效果甚微,因为“不采取考试,并且它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使用它的频率不高”。然而,所有的参与者都承认英语习语翻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而且他们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感兴趣,但是当被问及目前的英语习语翻译的水平时,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不满意”,其中93人(93%)希望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习语和翻译方法。虽然大多数测试的学生(90%)表示,英语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英语习语翻译的内容,但70人(70%)认为老师教的英语习语的数量不足。

关于英语习语的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英语习语翻译的学习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他们还认为,老师应该传授一些英语习语学习和翻译的方法,比如理解英语习语的来源,学习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老师应鼓励学生了解他们看到和听到的英语习语,而且在今后口语和写作的学习中也要积极练习。

(2)调查结果

这项调查反映了学习者在英语习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一般有兴趣学习更多英语习语的学生普遍地认识到学习习语翻译的重要性,并且他们也意识到习语知识是有限的。然而,英语教师提供的相关内容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英语习语翻译教学可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学生也想学习一些习语翻译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查显示,学生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很少使用翻译策略而且使用的策略也非常单一。学生们普遍认为,他们掌握的英语习语翻译的知识不足。他们对学习英语习语翻译有极大兴趣,但由于外语教学对英语习语翻译缺乏重视,再加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中不能得到满足。本次调查虽然有一些缺点,如被测样品较小等,但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是深远的。

2.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调查结果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英语教师应把英语习语翻译投入课堂教学中,并给它足够的重视。过去的英语教学只把英语习语翻译的学习作为一种调节和补充内容,而并没有全面彻底地学习相关知识。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主要是英语课本,但其积累的英语习语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相关内容。

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习语的翻译,并掌握它的用法,英语教师把它投入真实语境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也应该教一些英语习语翻译策略,如英文和中文的对比分析,从上下文猜测英语习语的含义,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把英语习语用在演讲和写作中,以提高他们使用英语习语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对英语习语的定义和分类的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习语,这样引起了学习者对英语习语翻译时文化障碍的注意。另一方面,它提出了直译和意译是适用于英语习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当然,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我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介绍英语习语的特点,能唤起学生进一步研究英语习语翻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Watson,Owen (ed.)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Z].Harlow &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6.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谢蕾.从英汉文化对比角度谈习语翻译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M].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第6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汉英谚语 对比分析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 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 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

(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

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

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例如:

(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来源于文学作品

(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6)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唐寅《废弃诗》)

(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罗贯中《三国演义》)

(8)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雪芹《红楼梦》)

(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3.来源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

(10)名山不在高而在于景,人美不在貌而在于心。(朝鲜族)

(11)莫求金银堆成山,但原儿孙都成才。(回族)

(12)有桥的河流显秀美,有客的人家显和美。(蒙古族)

4.来源于英语

(13)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14)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

(15)闪光的不都是金子。(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16)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He that can not eat the grapes says they are sour.)

(二)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

1.来源于民间

和汉语谚语一样,大多数英语谚语来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17)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

(18)Ale will make cat speak.

(19)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20)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21)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2.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

许多谚语来自古典文学作品,更准确地说,它们主要来源于经文、古代神话、寓言和传说等。

(22)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圣经》)

(23)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中世纪神秘剧David and Abigail)

(24)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口渴的鸽子》)

(25)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伊索寓言》)

(26)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局好就一切都好。(《麦克白》)

3.来源于其他语言

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希伯莱语、阿拉伯语、汉语以及其他语言,为英语谚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7)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深流。(源于法语)

(28)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源于法语)

(29)Only an elephant can carry an elephant's load.巨象才能托重物。(源于印度语)

(30)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源于汉语)

(三)汉英谚语来源比较

总体来看,汉英谚语大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其他语言,它们的起源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大多是由于在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例如汉英谚语中对“春风”的概念就存在差异。在中国,“春风”指的是东风、南风,而在英国则指西风。另外,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生产活动或经验的谚语,而英国则有着相当数量的关于航海和捕鱼的谚语,这和两国的社会状况及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中英两国的不同,相关谚语也有着较大区别。例如英语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比译成“谋事在个人,成事在上帝。”好得多。

三、汉英谚语的形式与意义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一)汉英谚语的形式与意义对比

1.汉英谚语中的对应现象

汉英谚语中有些使用的修辞方式和意象是一样的,虽然二者出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但出现了超越国家边界和文化限制而达到完全对应的状态。例如:

(31)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32)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33)Out of blows friendship grows.(不打不相识。)

(34)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

谭载喜先生在其著作《翻译学》中曾说道:“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往往是互不相同的。然而,我们都属于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自然生活条件基本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我们各自的语言终究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之处。”他从词汇的角度解释了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民族在某些时候会采用完全一致的修辞方式及意象这一现象,这也是汉英谚语出现完全对应现象的原因。“人类文化的共同根基大于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虽然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的具体生活方式各异,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生活和思考的基本方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尽管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中,整个人类还是共享着许多相同的事物。比如说,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阶段,整个世界都共同享受着太阳、月亮、星星、山川和河流等自然赋予的东西,而这些反映在谚语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对应现象。

2.汉英谚语中的半对应现象

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一致,因而人们对同一概念产生的联想也会不一样,因此会采用不同的意象或表达形式来反映同一事物。汉英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反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半对应现象。

(35)Three fools make one wise man.(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汉语谚语有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出自文学作品。而英语中虽然用的是“fools”和“wise man”,但是其含义和汉语谚语是一致的,都是表示多个普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会超过一个天才智者的智慧。

(36)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同样,这个汉英谚语含义基本相同,只不过采用了不一样的意象进行说明。

(37)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例(37)中的半对应现象与中英两国的社会地理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许多谚语都来自农业生产活动,而英国的航海业发达,其谚语很多都与航海业息息相关。比喻不注意小事可能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时,汉语中使用的是“堤坝”和“蚂蚁”,英语中使用的是“leak”和“ship”。

以下几例都是汉英谚语的半对应现象:

(38)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39)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0)An evil-doer is his own grave-digger.(多行不义必自毙。)

(41)You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2)It is too late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when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43)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

3.汉英谚语中的不对应现象

由于汉英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意象在汉英语言中会产生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概念。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独有特征,谚语中会出现意象缺省的现象,这就是汉英谚语中不对应现象出现的原因。西施是中国历史人物,代表“美人”,如果英语国家的人不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话,就无法正确理解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含义。在汉语民族中,“狗”往往是卑贱的动物,因此汉语谚语中狗的形象多含贬义。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将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对狗有着怜爱之情,因此其谚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褒义,这就造成了二者谚语中的不对应现象。

以下谚语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英语中不存在相对应的事物:

(4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5)小卒过河,意在吃帅。

(4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同样,英语中也有包含其独有特征的谚语。如:“It’s better to reign in the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此句谚语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

下面的谚语表达了汉英语言对“狗”的不同看法:

(47)Love me, love my dog.

(48)Every dog has its day.

(49)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50)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

(二)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谚语是人类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翻译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地运用汉英两种语言的表现手段,力求再现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1.对等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国家的人民因为存在着相似的经验与阅历,有些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意象不谋而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对等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使译文通顺,还能够使受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译文。比如说“笑一笑,十年少。”译成“Smiles make one younger.”。

(51)人勤地不懒。(If man is diligent,soil is not idle.)

(52)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53)人靠衣装,佛靠金装。(Cloth makes the man.)

2.变通翻译策略

当汉英谚语存在着半对应和不对应现象时,采用变通翻译策略更为适合。变通翻译策略可以采用同义谚语套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与加注的方法。

1)同义谚语套用

(54)Don't gild the lily.(不要画蛇添足。)

(55)The burnt child fears the fir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6)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57)Murder will out.(纸包不住火。)

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时在翻译汉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和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以采取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5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A dog snarls at Lu Dongbin for it mistakes him as a bad man.)

(59)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words.)

(60)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Sun Wukong cannot jump out of Ru Laifu's palm——Be unable to jump out of another's grasp, however clever and capable one may be.)

3)加注

加注的翻译方法一般适用于汉英谚语中出现意象缺省情况时使用,特别是在涉及到双方历史文化人物或事件的谚语翻译时。加注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源语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或语义来源,既可保留源语谚语中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点,也有利于谚语含义的理解。

四、结语

汉英语言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象地反映了汉英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及自然环境。要翻译好汉英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相关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等。翻译时,可采用对等翻译和变通翻译等策略,力求在准确表达源语意义的同时,再现目的语的内涵和本质。

参考文献:

[1]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1,(1).

[2]王福祯.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3]朱峰.英汉谚语的翻译[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4]周玉亮.英汉谚语对比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1.

[5]季成家.中国谚语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第7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How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ranslation

WANG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 not only mean recode the words, sometimes is much influen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four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d: the ways of thinking, the values, religions and customers and manner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translation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 顺向与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和顺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翻译的人员需格外注意。最常见的如信笺地址的书写,中文习惯从国家省份到市区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东西南北”为顺序,而西方人习惯按祷告时划十字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东北”应译为northeast才符合习惯。同样,关于打折,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语着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汉语说“自学”,强调学,而英语说“self-taught”, 强调教;汉语说“寒衣”,而英语却说“warm clothes”。

1.2 求同与求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径,古今之通义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教,科举的八股,经过多年来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时间的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体现到思维方式上,力求“异中求同”、“整齐”、“一刀切”、“随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权、独立的氛围中,多强调个体、创新、忌同和立异,认为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开拓创新,增长知识。纵观西方文明史,不同时期各流派、不同学术团体和思想体系并存。个体主义的影响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战权威,更喜各抒己见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如此,当外宾看到学校学生一律坐的整整齐齐,手统一放背后,教室鸦雀无声时,甚是不解。再如,“随便”两字在点菜时频频出现,或是说“客随主便”,对应的英语up to you。中国文化强调不要让主人太为难,万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办,考虑甚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这没有个性。例如,在告别晚宴上的讲话一律是“风景很美丽,人们很友好,接待很热情”。深知文化差异的翻译灵机一动,将讲话翻译为“牛排能否煮烂一点;多数人不懂外文,能否将材料译成中文;马桶不习惯,最好是蹲坑”。结果这些建议被如获至宝,过好久还表示感谢。

2 价值取向的影响

首先,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人崇尚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着资历、经验和权威。当表示尊敬时也习惯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对应的英语old 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失去竞争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翻译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纪,可以说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其次,谦逊的程度。中国人习惯谦逊内敛,甚至自贬。如招待时常说“家常便饭,没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费解,也许心里会问,十个凉菜,十个热菜,为什么还说没有菜。既然菜不好,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来呢?换做他们,就会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时,中文称呼别人家为令尊、高堂,说自己家是鄙人、贱内、犬子,对于英语是一样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内团体,其他人是外团体。在内团体中,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很近。所以,表示感谢一类的话多用于外团体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员,有时也会认为是“自己人”,做点事是应该的,说谢的话就太“见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离要大一些,他们区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内。他们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说thank you。就是夫妇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也习惯各自付账。这种潜移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称谓上。中文中的亲属称谓数目远多于英语,也更细化,还常用来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如孩子称呼长辈为叔叔、爷爷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拉近双方距离,而西方人不会随便用这些称呼,会引起误会。同样,西方人忌讳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小孩等,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而中国人习惯谈论上述话题,反而认为是关心和亲密。

另外,如何对待个人安全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往往习惯从社会关系中寻求安全感,首先在亲属和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寻找,再向外逐步扩展,形成互相依赖的特点。如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兄弟三个帮”,“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靠自己。他们认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语谚语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们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战斗”(Life is a battle)。这些谚语都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3 的影响

宗教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中国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讲“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万信向佛”,而大量英语的习语出自圣经或希腊神话,如Helen of Troy(美人祸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劳顿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大祸临头)。看到朋友打喷嚏会连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为根据西方人的古老传说,打喷嚏会喷出气息,连魂魄都会一起跑掉,当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国人常常会对拙于言辞的人说“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该亲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块石头了)。原来在爱尔兰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据说只要在这石头上亲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再如,当有人说“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两耳发热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谣。中文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直接翻译成“dragon, phoenix ”,因为“龙”和“凤”在西方文化中是两种妖怪,而要翻译成“somebody”,即“人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多半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出处,尽量保留原文特点后,翻译出其潜台词。

4 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语言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吗?”“到哪去?”作为打招呼,有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获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简单地说“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报道说,中方一位领导在与美国的老客户见面时,一时忘记了对方国家的习俗,为了表示热心和亲切,马上迎上去问:“你们去哪里了?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译,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翻译按照西方的习惯译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为谈论天气这个中性话题,是西方人见面时的主要问候习惯,这样就使双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同时又为谈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民族个性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还会随着文化精华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历史的日益进步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会让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通晓两种或多种文化,经过仔细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第8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英语口译;文化要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8-2

0 引言

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通用的语言,在任何正式或是非正式场合都需要英语作为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使用一种通用语言就可以将彼此的思想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尤其是在商务洽谈中,英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人员也不断地提出更多适应性的要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场合,能够领会其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能将意思传达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下,这是也是对口译人员的一项挑战。

1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视角

具有商务活动的特征是商务英语口译区别于其他英语口译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商务英语的口译者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以专业的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要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准确性和保密性。

随着大经贸、大商务格局的形成,口译已经不仅仅受限于以往的进出口、商务谈判、函电等方面,而是涵盖经济、金融、贸易、商法、营销等一切用于商务活动的场合。由于商务活动本身就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这对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而言也是需要一定范围的专业性,不仅仅是语言的专业性,也要具备商业知识的专业性,例如。商务规范、公司法规、商务合同等,都需要口译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在实际口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口译人员现场将双方的中心思想流利地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准确性。有时,由于口译人员一丁点的口语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尤其是牵扯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准确性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发音数字,做代表的立场专业术语等各方面的准确性。很多商务活动中都会涉及一点商业机密,此种情况下,口译人员还要做到保密性,切记不可以将自己做代表的一方的商业文件泄漏出去,否则不仅使公司利益受损,对于口译人员自己而言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欠缺同时也会受到相关的法律惩罚。

商业活动口译过程中,面对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度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更何况,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礼仪和道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识。就像是对于己方和他方的称呼上都是字字斟酌,但是,如果口译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可能闹出不小的笑话,若颠倒了称呼的方式,会使人觉得很不礼貌。因此,对于文化方面,口译人员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基本功。呈现出“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2 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要素翻译的策略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真的很难胜任这项翻译工作。更何况在商务活动中,还会有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员。对于他们如何理解我国的文化,以及如何能够在一个彼此能够接受的点上,将双方的思想传达清楚。这就需要口译翻译人员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知识。衡量翻译人员水平的标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译人员的翻译是否符合文化性。

2.1 培养文化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对于文化意识可以包含很多方面,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划分、宗教意识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意识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有些谚语、俗语的翻译,都是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如果只是将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就可能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因此,在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谚语翻转过程中,就要将这个过程解释清楚,所以,对于口译人员自己本身也就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否则自己都无法理解,又怎么能够将谚语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转达出去呢。

对于口译人员的文化意识培养还要注意文学和艺术方面,每一种表达,都有直白的表述和艺术的表达两种呈现方式,如果只是直白的表达肯定会使人难以接受甚至心生反感,但是如果能有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将同样意思换种方式传达的话,肯定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因此在实际口译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艺术表达的实践。

2.2 尊重本土文化

文化有着不同的背景,也有着其最真实的一面,一件美好的事物,同一个单词由于文化的差异,中文中表达的和英文表达代表的意思就很有可能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例如,汉语中的“龙(dragon)”和英语单词“zephyr(西风)”。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我国语言表达中龙是一种祥和美好的象征,代表人民对其极其敬畏之意,在西方的神话中“ 龙(dragon)”却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此类事情的翻译一定要尊重本土文化中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肯定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口译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将这种差异减小,这样双方都可以以一种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友善的洽谈和合作。如果忽略这个差异,直截了当地将表达者的思想直接抛给对方,是一种十分没有礼貌的做法。所以,针对这类问题一定要避免,保证口译过程中有着和谐的气氛。

2.3 提倡中西融合

随着我国国际化形式逐渐趋于完善,很多知识都有了很好的普及,国际化的全球大融合,对商务口译也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东、西方的文化都有着一定量的了解,因此,在商务活动中有些基本礼仪也已经达到了共识。同时,对于一些表达以及习惯,不违背各自文化代表性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中西合璧。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或是行动,可以让双方都不尴尬,却又都能够心领神会。例如在谈判翻译时,中方说“我们是不会给你打白条子的,我们会按时付款”。翻译人员翻译成“we shall not issue blankpaper to you,we will pay you on time”这里的白条子外国人是不懂的,这样翻译外方不能了解中方的真实意图。

对于一些十分陈旧的规矩,在不影响商务活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双方共同协商,以一种中西融合的方式呈现,这样尊重了中方思想,又能将西方很好的文化融合在内,何乐而不为呢。

2.4 掌握技巧,听众为本

进行口译实践过程中,译员应该善于总结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掌握处理文化差异、含蓄语、委婉语、文化盲点、文化禁忌等技巧,尽可能地掌握文化内涵词语的对译,从而确保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做到胸有成足,临危不乱。处理商务英语难点时,无论是转换、意译、直译,还是阐述、删减、增补,均要重视听众的主观感受,确保听众能够通过译者的翻译,听懂发言人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意愿。

3 商务英语口译的未来展望

国际化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中国海关以及贸易署都出台了很多利于对外合作的政策,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福音,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也是更高的挑战,商务英语已成为现在商务活动的主流,面对逐渐增多的商务活动,我们如果只是固守陈规,不思进取,很有可能就会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同样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也一样,需要不断自我提升,不断丰富不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要素翻译策略,才能使商务英语口译逐步走向巅峰。

4 结束语

我国对外贸易工作不断加强,对于商务英语口译的工作也在随之增多,这种蒸蒸日上的态势,对于商务英语口译工作者而言,也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在有着更多的机会进行商务英语口译工作的同时,还要加深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员想表达的真实思想,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如何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不同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同时,将商务英语口译工作不断发扬光大。

参 考 文 献

[1] 孙艳.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10).

[2] 徐晓蕾.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子商务英语翻译[J].现代交际,2016(16).

[3] w继荣.试论引导文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3).

[4] 王青.广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

第9篇: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关键词】语境顺应 轮机英语 翻译 Verschueren

【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46-02

语境,在现代语言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语义学和修辞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语境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和分类。1999年,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将语境重新分类: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从全新的视角阐述了语境顺应论及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顺应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从而获得最佳翻译效果。近年来,语言学家对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有深入研究,但没有针对轮机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轮机英语作为航海院校轮机专业适任证书的考试科目,在翻译上有很多难点。很多学生尽管知道句中所有词汇的字典意义,却不能将其翻译成顺畅的汉语。本文根据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探讨语境顺应对轮机英语翻译的影响,包括制约词义和译文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我们的翻译和教学。

一 语境顺应论

Verschueren(1999)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语境也称信息通道(linguistic channel),主要包括篇内衔接(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线性序列(sequencing)三个方面内容。篇内衔接指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篇际制约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线性序列指顺应性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满际需要的特性。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 语境顺应的功能

轮机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范畴,是融轮机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为一体、具有鲜明职业属性的一门特殊课程。轮机英语语篇,作为科技语篇的一种,以其客观性、明晰性和准确性为特征。这类文学作品的目的在于按事实说话,因此要求这类文章的翻译尽可能忠于事实,不仅要准确、通顺,而且要做到简洁、到位、具有专业特征,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特征。在轮机英语的翻译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变化,其译文词语意义的选择受到语境关系顺应的制约。

1.语境顺应制约词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语境关系顺应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相互搭配的词的意义范围,使翻译更容易进行。

语境顺应制约词义的选择,就是说从一个词的多个字典意义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含义。英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现象,“生活中的语言充满了歧义和省略,怎样消除歧义,怎样补充被省略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Jean Stiwell Peccei,1999)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多个义项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意义必须顺应语境关系,才能使译文语言的选择顺应原作语境,反映出原作的文体风格。比如:power一词的词典意义有“功率、力量、能力、政权、势力、幂”等。我们看下面轮机英语中几个带有power的句子:(1)The power consumed is therefore the product of voltage and current. 因此消耗的功率适合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全面评价和考核方法,并如实反映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结束语

法学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课堂中虽得以普遍应用,但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

参考文献

[1]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