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林业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硕士论文

第1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2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1. 总结和展示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见解;

2. 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树立在某一领域的学术地位;

3. 求职、岗位晋升、职称晋升的需要。

二、学术论文的种类及特点

1. 学位论文

(1)是完成某一层次学位所必须提交的、经过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会认可的学术论文。

(2)不同层次的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士学位论文:具备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性论文,不要求研究的创新性,但是要求有具体的科研数据,有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有严密的分析论述,要求篇幅一般5000~10000字;

硕士学位论文:是对国内外某一最新领域的系统研究报告,要求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严格的实验选材和实验研究设计方法,有丰富的数据,有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严密的分析和论述。对创新性没有特定要求,但是最好有明显的创新性,字数要求3万以上。有2名以上论文评阅专家和5~7名答辩委员会通过。 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领域的研究报告,是对某一研究专题的系统深入,除了具备硕士论文的一般要求以外,还要求在研究方法或研究内容或研究结论中要求有明显的创新性,论文要求5~8万字以上。要求3名论文评阅人和7名以上的答辩委员会专家通过。

2. 学术(会议)期刊论文

(1)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

总结本人、本单位或本地区在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只能发表在低级学术刊物上。

(2)研究性学术期刊论文——对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问题的科学研究报告。

(3)综述(述评)论文——对某一问题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的专题性综合评述。

3. 研究技术报告——对某一科学研究项目的全面总结报告。

三、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1. 标题——高度概括论文的主题和内容;要求概括性强,新颖,严密。

2. 中(英)文摘要——是论文全篇的简要概括,重点是结论性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对象(材料)、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等信息;并列出关键词3~5(8)条。不同等级的学术刊物对摘要要求不同,高级别(尤其是国际)的刊物要求详细,低等级的刊物要求概括(只要求主要研究结论)。

关键词要使用规范的专业词汇,能全面代表论文的最重要信息。一般常选择地点、材料、方法、主要内容等作为关键词。

3. 引言——通常包括三个层次: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的目的意义。

(1)引言说明论文创作的目的意义、背景、必要性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对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的综合述评(综述)后得出的。所以要大量查阅国内外该领域的有关文献,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加以综述。

(2)引言的写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倒金字塔形,即按照综述内容的层次性,从外围逐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综合述评;一种是平行式,即对某一个领域的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综合评述。无论哪一种,都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

(3)不同层次的学术论文对引言的要求不同,越是高层次的学术论文,要求越严格,篇幅要求越长。

(4)综述中必须注明必要而充足的参考文献。一般学术论文5~10篇,中等学术论文10~20篇,高层次学术论文10~30篇,学士学位论文20~50篇,硕士学位论文100~200篇,博士学位论文100~300篇。

(5)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有两种:上角标——用上角标注明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序列号;后标——用括号内的时间,或作者和时间注明参考文献。

4. 试验地点概况、材料与方法(研究性论文)

(1)试验地点概况——研究地点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自然概况(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分和水文、植被)特征。

(2)试验材料选择——试验材料的种类、数量、规格、处理方法。

(3)试验设计——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的具体描述,包括设计方法、小区大小、重复次数、保护和管理。

(4)试验方法——具体说明每一项研究测试内容的方法。引用他人现成的方法,可以直接用参考文献注明。

5. 结果与分析(研究性论文)

(1)内容规划: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表述和分析。各个方面要求逻辑关系明确,相互照应,以小标题分列出来。

(2)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所有数据都要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图表中的数据和曲线上表示出来。不能简单的用百分数对比分析。

(3)分析:内容分析要有深度,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不能简单的表述。要求总结提炼出规律并加以表述(说明是什么),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原因、阐述机理和内部关联(说明为什么)。

6. 结论——对论文研究结果从不同方面做最简要的归纳。

7. 问题讨论——根据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从中提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分析讨论的水平可以超出研究内容。反应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般学术论文,结论和问题讨论可以只选择一项。学位论文要求同时具备结论和问题讨论。

8. 参考文献——规范地列出论文参考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同种类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方法如下:

学术期刊:谭秀梅, 王华田, 孔令刚, 王延平.杨树人工林连作土壤中酚酸积累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 2008, 43(1): 14-19

著作(中文、英文、翻译著作):马履一, 王华田, 系如春, 徐军亮, 王瑞辉,贾黎明. 华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耗水规律、机理与应用.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学位论文:王华田. 北京市主要造林树种耗水规律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2

四、经济林论文的选题

1. 如何选题(课题的构思和设计)——新颖性、超前性、实用性、基础性或

应用基础性;

2. 选什么题:课题来源——上级主管部门、横向课题(企事业单位和个体企业家)、自我选题;

3. 项目申请书的编制

(1)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课题的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的前期基础工作积累、实施单位的科研条件、课题主要人员的学术水平)、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简况及分工、课题实施年度计划、经费预算、课题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意见、主管部门意见

4. 课题的实施

(1)实施方案的编制

(2)课题组会议讨论

(3)试验设计

(4)试验布设

(5)试验的测定分析

(6)研究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7)课题的验收、鉴定和报奖

五、经济林课程论文的写作(综述性论文)——分树种、分研究领域进行综述(例子)。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板栗密植丰产园栽培技术

核桃整形修剪技术

第3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亲水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而滨水区如何处理好城市与水的关系,成为城市建设进程中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人的滨水游憩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分成展览型游憩、娱乐型游憩、购物型游憩、餐饮型游憩、居住型游憩、聚会型游憩、休憩型游憩、体育型游憩、观景型游憩、散步型游憩等10个方面。不同的游憩活动对应不同的游憩空间,与水的关系也各自不同。

城市水环境设计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舒适的亲水环境,所谓的亲水设计也就是能够让人们容易亲近水的设计,亲水设计主要包括亲水护岸、亲水平台、亲水步道与水域戏水空间四个方面。

1亲水护岸

1.1护岸的立面形式

在城市滨水空间,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接近水域或者接触到水,这就需要安全而友善的滨水边缘,于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护岸工程应运而生。人工护岸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可分为直立式、斜坡样式和台阶式三种。直立式护岸就是将块直立堆积或用钢筋混凝土砌筑形成的护岸;斜坡式护岸是沿斜面堆砌石块或做护坡,局部可以种植攀附力较强的植物;台阶式护岸为面向水面像阶梯状的护岸,台阶式护岸采用逐渐下降的阶梯形状,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水,同时还可以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这是一种亲水性很高的护岸。

垂直型的混凝土护岸,以防洪作为唯一的设计准则,容易造成刻板生硬的滨水景观,令人望而却步。护岸的设计应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既可提供视觉的美感,又能种植树木。常常对于滨水绿地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

1.2岸线平面形式

平直的岸线会带来单调的景观,客观上造成单一的游憩活动。结合游憩活动的特征来改造岸线,不仅增加了临水边界的长度,创造了丰富的景观,并且在功能上具有了更好的适用性。在具体选择岸线形态时,应该考虑与实际的功能相结合。曲线的岸线形态与水的运动相适应,并且具有连续、多变的景观角度,当曲线向内部凹进的时候容易形成聚心的心理感觉,适宜设置滨水步行道和营造视觉和活动的中心点,如小广场和观景平台等。垂直的岸线形态为建筑的设置提供了方便,并且可以利用其围合的空间作为一些水上运动(如游泳、潜水等)的场所。折线的岸线形态增加了更多的临水岸线长度,适宜设置小型船舶停靠的码头,也可以组织钓鱼活动,例如福特·朗岱尔的滨水岸线设计成折线型,既方便了水上公交的停靠,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岸线形态。

2亲水平台

亲水护岸的水体边缘设置的小场地就成了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可满足人们观景休息类和与水接触类等多种滨水游憩活动。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亲水平台,它在平台上设置了戏水池和室外游泳池等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为游人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多变的高程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感受,而无障碍步行系统则加强了交通上的便利性。

对于亲水平台,这里特别应强调它的安全性。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应设置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周边2m范围内水深应小于0.5m,平台宽度≥2m。当亲水台阶或平台临近深水侧,应设置牢固的安全护栏。

3亲水步道

亲水步道连接了水域内外的环境空间,组织了人在水环境中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连接元素。引入水空间的亲水步道。从高地走近滨水环境空间的亲水步道有台阶式和缓坡式。当坡度比较大、边坡比较窄的时候步道设置不适宜垂直水面,不仅有不安全的隐患,并且在视觉上效果也不好。台阶式步道的台阶可以兼作休憩平台,而缓坡可以结合无障碍坡道设计。一般来说,以大致平行水面的步道进入水环境空间增加了步行距离,且顺应地势变化,带来更为丰富的环境体验。

水中亲水步道的设计还可以与净水设施相结合,增加亲水设计的生态性。以杉山惠一设计的日本三岛市源兵卫川亲水步道为例,源兵卫川本是一条来自

受到家庭废水严重污染的河道,经过巧妙的多孔性火山岩石过滤池与净化水路分流的设计后,把溪水的水质提高到可以供鱼类繁殖、小孩玩水的程度。其亲水设计是把过滤箱做成水面上的栈道,让人有如涉水而过的感觉,有些岸边过滤器则做成临水赏鱼的平台。

4水域戏水空间

水域戏水空间的设计在内容上除了划船、水上餐厅等传统形式外,还包括室外游泳池,水中浮桶浮台等新型的活动形式。

4.1室外游泳池

使用室外游泳池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水上活动节目。它既能在游泳时亲近自然,又能提供室内游泳池的安全和卫生。例如柏林的欢乐河上的室外游泳池设施。它有岸上的人造沙滩,水中的室外游泳池和连接两者的木质栈桥,三部分构成。水中的室外游泳池有旧的船体改造而成,在较冷的季节里,室外游泳池里的水温从早上8点到午夜一直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而在冬季它将成为一个溜冰场。木质栈桥上设置了吊床,人们可以在上面尽情的享受日光浴。

4.2水中浮桶、浮台

水中浮桶浮台属于特别适合儿童参与的一项活动,儿童可以坐在浮桶,在水中自由漂游,或站在浮台上依靠绳索在水中来回移动,尽情享受水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4.3水中浮岛、浮庄

水中的绿岛随着水位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始终保持极强的亲水感,可以让置身其中的游人带来远离都市的喧嚣,可以充分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平和。

4.4水中植物种植池与浮床

水中植物种植池与浮床可以看成是岸上的绿化向水体的延伸,让游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加强岸域和水域的联系。

4.5水中喷泉与雕塑

水中喷泉与雕塑能给游人带来不同寻常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在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艺术家巴拿比·艾温斯创造了“水与火”这一奇观,它神奇地改变了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滨水区,使从前美丽但空旷的地方如今挤满了人。“水与火”的设施包括一组喷火的火把,在乌那斯夸特克特河的中央,一团团从金属火盆中喷射出的火焰在熊熊燃烧,这幅壮观的景象还伴随着世界流行乐曲展示给人们,无论是在几里以外漫步、聊天或是观看火焰的人都能听得到。

5 总结

城市水环境中多创造亲水空间能够吸引人更多的使用环境,并且为人带来很好的环境体验。但是亲水设计不能和生态性相违背,如果因为要亲水这一个目的而要破坏水体本身的生态结构,那么这种亲水设计就不是可取的。因此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亲水设计是在人们既能够亲近水又不与保护水体的自然生态相矛盾的亲水设计。亲水设计不应成为表现自然隶属于人类这种环境伦理观的设计,而应该更多的尊重水体本身。

参考文献:

⑴郑安生;城市滨水区设计原则初探;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⑵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中国园林,2004年11期,-46-49

⑶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城市规划,1999年2期

第4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12LY038)

作者简介

>> 我国寿险业发展潜力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发展潜力探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现代服务业分类:基于聚类分析的定量研究 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差距、潜力与政策建议 我国现代会计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刍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发展探析 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利用外资政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FDI的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2.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zwgk/zfxxgk/zfbg/fzgh/201112/t20111212_162724_1.shtml,2011-10.

[3]Marjorie Kelly. Jordan'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arch. 1998(25):904-918.

[4]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37-51.

[5]Bruce Katz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ix Ways Cities Can Reach Their Economic Potential[R].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Critical Issues. Living cities, 2006.8-12.

[6]Junichiro Takeuchi. Japan Drops to 14thPlace [R]. SA142 Short-Term Forecast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2010(2).1-5.

[7]胡科.甘肃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19-35.

[8]段利民,马鸣萧,张霞.基于PCA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52-60.

[9]王一卉.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1):49-52.

[10]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11]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13(13):31-33.

第5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内控制度;外部监督;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当前,我国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效率低、不严格,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不仅影响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也会干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因此,研究其中原因,探索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特征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是通过制定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部门的作用,监督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最终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呈现四大特征 :

1.会计监督工作内容多。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包括生产性环节、非生产性计划外的消耗环节的监督;既有微观的监督,也有宏观的监督;不仅包括伐区等生产性环节的监督,还包括各级管理决策行为的监督。

2.会计监督工作复杂。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受技术问题和政策法规双重影响。一方面,林业资源经营涉及原木采伐、质量验收、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技术细节;另一方面,林业企业经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需要监督人员依法依规履职。

3.会计监督工作时效快。一是会计监督人员要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查处和纠正;二是要对林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现场监督。

4.会计工作的长期性。林业生产周期长,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较长时间来健全和完善,这就决定了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长期性。

二、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四大问题

尽管被寄予厚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存在四大问题:

1.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往往按领导意志行事,监督不力,违法违纪时有发生 。比如,一些林业企业管理者将亲属安排在本单位会计岗,以便侵吞单位财产;收入不入账,转移资金,管理者带头将预算外资金私分,会计人员共同作弊等。

2.组织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林业企业的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有效的制衡。相当部分的林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行为形成制约。

3.外部监督机制失灵。外部监督是指林业企事业以外的社会监督,比如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行业监督等等。当前,外部监督机制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仍处于发展初期,可信度不高;二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关如审计、财税等职能各有侧重,不能形成监督合力 。

4.会计信息失真。大部分林业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者和会计信息服务者是同一人或机构,极易导致因财务收支需要而歪曲会计信息。同时,林业会计电算化推广有限,会计核算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导致内部会计控制中人为因素大增,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三、强化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建议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不仅影响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也会对我国林业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强这项工作。

1.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建议及时调整其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以适应企业实际。为使会计监督助理具有独立性,可以采取会计委派制,或者成立会计事务公司,保证会计监督主体不受经济、人事等外来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2.健全治理结构。林业企业要建立符合会计部门特点的奖惩机制,消除企业管理者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同时,建立与会计人员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比如,会计人员的绩效工资可以按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工作水平来决定年终奖,还可以根据会计核算差错等确定惩罚标准 。

3.强化社会中介和国家机关等外部监督。首先,加强国家财税部门及工商部门对林业会计的监管力度,对林业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严肃惩处 。国家财税、审计等部门要优化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宏观监督。其次,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和对社会监督机构的再监督,提高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4.健全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一线会计人员的经验,同时发挥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使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林业会计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1]赵艳辉.林业企业中会计监督制度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91-192.

[2]周颖.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赵森钢,孙冬梅.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绿色财会,2010(2):44-45.

[4]周颖.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2):40-42.

[5]李斌,胡金国.论完善我国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1(5):204.

[6]张颖.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几点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226.

[7]周颖.浅析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J].林业经济问题,2011(4):361-364.

第6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词频统计法对CNKI收录的152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群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等几个特点。为此,本文建议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政府共同协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质量。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反过来,对代表性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质量的评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水平。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词频统计法吸SPSS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0年-2015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研究特点,提出改进建议,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财政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一、确定评价样本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选择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作为评价样本,分四步确定评价样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搜索显示,期刊论文732篇、博硕士论文260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

关键词 的论文25篇、博硕士论文4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3667篇;博硕士论文127篇。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对上述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50%以上的论文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为评价目标服务,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题”为检索项,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检索词,以相关度或时间为序,按照精确匹配的原则,检索2000年-2014年间,CNKI收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截止时间2015年1月3日)。结果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计152篇论文。

第四步,下载152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评价数据库,以此为评价样本,运用词频统计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一)研究时间评价

图1给出了2000年-2014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量情况。可以看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达到顶峰,今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将会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

2作者学术地位。统计结果显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级或中级研究人员比例为26.61%,副教授为6.450/0,教授仅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没有标明学术地位,这与部分期刊对作者学术地位标注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关。上述统计表明中国财篇。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山东大学汪全胜教授对中国立法后评估的研究系统性较强,自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获得立项以来,在17个不同的重要期刊发表17篇立法后评估研究论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评估论文的12.14%,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立法后评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可见,对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单个作者发文量偏低,研究系统

(二)研究者评价

l作者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作者是主体,占57.24%,而企事业单位和独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仅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财经大学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学5篇,占8.06%;上海师范大学4篇,占6.45%;中央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各3篇,各占4.84%;长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学校7篇,占11.29%。这与中国立法后评估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情况大不相同。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人员更加年轻化,中级和副高职称人员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

3.作者数量。统计显示,人均超过两篇的作者有l6位,共发表了34篇论文,占总数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研究主题评价

1.学科方向。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的学科方向包括财政与税收、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农业支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投入、行政管理、水利水电、林业财政、医药卫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其中财政与税收方向的研究论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鲜明,研究人员专业性较强。

2.

关键词 。通过对论文

关键词 的统计发现,财政支出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科学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而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依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人员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论文只占1.28%,很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四)研究阶段评价

1.研究层次。统计显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达65.79%,职业指导的论文也达到17.11%,政策研究达到9.87%,对技术指导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比例偏低,仅占2%,如表5所示。可见,财政支出绩效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技术性的指导和应用研究,在这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体现为“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关键词 出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各项方面有待提高。

2.论文级别。对刊发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显示,载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总计78篇,占评价样本的70.27%,载人CSSCI期刊中的论文数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发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刊发在财经、税收、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国财政》发文量最多,《财会通讯》、《财政研究》等期刊紧随其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受到高级别期刊的青睐,进一步表明关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CNKI收录的所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来看,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计算,152篇样本论文只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计算,样本论文只占l.lOl%,核心论文和权威论文数量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在高级别期刊是必然趋势。

(五)研究技术评价

对研究方法的统计显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经验主义方法,超过50%的研究是案例举要与统计调查,注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上,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使用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现了8次,AHP法出现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现了14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也被使用过2次,总体上,定量评价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对国外文献的跟踪情况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中,中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386次,占评价样本的87.73%,英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54次,占样本论文的12.275。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时,主要参考国内的研究成果,极少数是国外实践与成果。因而,借鉴国际文献与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对话,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

统计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期刊对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论文没有标注

参考文献,使得样本论文的

参考文献总数量偏少,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基本要求,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论文审稿中加以重视。

(六)研究资助力度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82%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是没有受到基金资助的,国家级基金和地方政府基金的资助较少,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关研究还没有受到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评价相呼应。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表的重要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财政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力,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

2.研究群体相对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研究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对财政绩效问题的关注要高于其他综合性的高校,如样本论文中,上海财经大学就有9篇。同时,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人员将是今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题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学科方向以财政与税收为主,体现出研究者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同时,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4.基础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论文都是基础性研究,研究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比例偏低,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5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这和65.79%的研究以基础性研究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空间。

6.研究资助力度不够。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资助,也是导致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够,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质量,建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鉴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者结构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参与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结构,鼓励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和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参与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其次,财政、税收机关工作人员对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比较了解,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指导,因而,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财税工作人员是今后优化研究群体结构需要考虑的对象。第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属于财政学和技术经济学交叉领域,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财政支出实施过程和实施绩效的评估属于中评估和后评估,需要结合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机构方面。首先,各研究机构应主动加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来,并且要明确各自责任和研究主题。确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题,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围绕核心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高质量的专著、权威论文、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为继续申请新项目或新课题做准备。其次,需要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对于该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第三,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以达到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目的。

第7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现代城市;规划;风水学

1.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对人的居住环境比较重视,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在选择自身居住环境和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择,它的主要表现有:1)和水源比较接近,不仅生活取水很方便,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很有帮助;2)在河流交汇处的位置,很便利的交通;3)在河流阶地上的位置,不仅耕作时有很肥沃的土壤,而且可以降低洪水侵袭;4)如果是在山坡上,通常在向阳的地方。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就是半坡遗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现代村落或城镇将这些村落迭压,如在某一段河南河水沿岸的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11处。

2.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气候反常等。这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还有一个方面,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不尽人意。尤其是城市中现代建筑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居住的小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风水术强调的平衡、和谐及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引起了深受环境恶化之苦人们的重视。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苏杭的园林,一定会为它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折服,当我们居住在山清水秀、避风向阳的寓所,周围的环境会让人神情愉悦;看到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工作的压抑、生活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当我们遇到寸草不生、尘土四扬、狂风席卷着黄沙漫天飞舞之地定会眉头紧、避而远之……等等这是环境景观对人类本能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反应。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气场,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天、地、人和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即对人的生长发育,工作心境最为有利的外在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匹配,相得益彰。所以,规划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一看湖南、江西出了多少位共和国将军,上海、浙江有多少富翁,再看看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文化也曾是震惊世界的中原,渭河流域的西安古城今天又如何呢?怀古而革新必然是一服良药。这就不难理解有理性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的原因了。

所谓风水的核心便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生活的协调关系。它将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天人合一”等引入建筑中,其注意力不只是放在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而是要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在这里,位置的选择,平面安排以及空间位置,无不遵从某种“图案”与“秩序”,“天”的秩序,“地”的秩序、“人体”的秩序。如此,人才能与住所、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建筑也会由此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

3.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用与价值

古代建筑风水学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因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会有很多虚幻不实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对传统思想的阐释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服务,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一个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1)要从传统风水学中“玄之又玄”语言怪圈中跳出来,表达方法要用比较容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把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使更多的人有所了解。

(2)应该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适应,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点金石”,对传统风水学进行升华,使它可以进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

(3)应该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有所适应,对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敢于创新,尽快地对风水学的现代化进行促进,也就是在当代建筑学之中把传统风水学中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

海口国际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拟建设的一个以展览、交易为主,兼容办公、旅馆等功能的综合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对外开放的新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海交中心选址于市中心区,占地76 940平米,建设面积约24万平米,由会馆、宾馆、写字楼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中类似的综合性建筑,大多数是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将各个不同功能建筑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临街,也将几个功能区的入口绝对分开,并对各自的外部空间作均质处理,这种方式虽然是基于对功能和交通的考虑,但不可避免带来以下弊端:1)空间感觉分散,向心感不强;2)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代表西方建筑思想的设计方案方式与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相悖。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群,乃至整个区域,都可视为一,即天地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何种规模的建筑与区域,都应该尊重环境与人的使用,以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风水学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形成“和合”的完美之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省略).

[2] 小区的风水知识.(省略).

[3] 林永潮. 中国山水画景物布局规律研究[D]. 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07).

第8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水损害;机理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新建成的城市道路出现松散、坑槽等路面表面损坏的现象明显,这严重影响了驾驶者的行车舒适性与路面使用功能性。研究表明,水损害问题是造成城市沥青路面表面破坏的主要原因[1]。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从业经验对城市道路水损害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1.城市道路水损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水损害产生的外因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如图1所示,来自外界环境的雨水、雪水等极易通过沥青道路表面的连通孔隙渗入到结构层内部,同时伴随着行车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的反复冲刷作用,使沥青路面出现水损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交通量逐年增加,促进了行车荷载产生动水压力的冲刷及泵吸作用。过量的车辆尾气排放,使大气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增加[2]以及降雪后大量融雪剂的使用等因素,使沥青材料与集料间的粘附力降低并产生剥落、松散等城市道路水损害现象。

1.2水损害产生的内因

不合理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沥青混合料摊铺施工时产生的材料离析以及温度离析等因素导致的摊铺成型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过大,使外界水渗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问题加剧;沥青材料与集料选择不当,出现材料间的粘附性不足,使沥青材料和集料遇水剥落;结构层自身的排水性能较差(如半刚性基层结构)、结构层内部的排水系统、防水结构功能设计不当或缺失等原因是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出现水损害的内在因素。

2.城市道路水损害预防和治理对策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并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城市道路水损害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城市道路的水损害预防和治理,主要应该从合理的结构设计与良好施工工艺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2.1合理选择原材料,提高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能力

要保证沥青材料与集料间的粘附力,首先应使集料表面有良好的清洁状况,必要时应对所使用的集料进行清洗,避免集料表面附着有灰尘,降低材料间的粘附性。

集料的物理性质对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能力起关键作用。研究证明,通常碱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明显优于中性和酸性石料[3],如图2所示,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用做沥青面层的石料通常有石灰岩、玄武岩、安山岩三种,玄武岩与石灰岩石料都与沥青材料有较好的粘附性,玄武岩材料硬度好常用在沥青道路上面层中,石灰岩硬度稍差常用在中、下面层中。安山岩碎石硬度虽然好,但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当受料源供应的限制时,安山岩碎石可通过复合使用的方法,将其破碎成细集料与玄武岩材料组成复合集料在上面层中使用。

2.2合理选择结构类型与配合比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各层的功能要求合理选择沥青混合料类型。通常上面层应具有抗车辙、抗裂、抗水损害能力;中面层应具有抗车辙和结构稳定性的能力;下面层应具有抗疲劳的能力。由于上面层直接与车轮接触,同时受行车荷载、环境因素(温度、降水)等作用,因此,对上面层混合料的原材料的技术指标、级配设计等质量控制要更为严格。就防治水损害而言,上面层应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同时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严格控制其设计空隙率指标,研究表明,设计空隙率不大于5%时,水基本无法深入沥青混合料面层,当空隙率达到8%时,路面渗水效果明显,但过小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将变差。综上考虑,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控制在3%~5%较为适宜[4]。另外,沥青路面的施工摊铺压实质量也将影响路面的抗水损害能力,如压实程度不均匀、混合料摊铺过程中的离析现象(摊铺离析、温度离析)等,都将使现场的空隙率与设计空隙率产生偏差,压实度不足将使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下降,而压实过密则易使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能变差。

2.3控制及改善半刚性基层开裂现象

以水泥、石灰等稳定类材料为混合料作为基层或底基层在城市道路中应用广泛,但半刚性基层易开裂,受干湿作用明显,开裂后半刚性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将被积水所弱化,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及改善半刚性基层开裂现象是必要的。

研究认为,半刚性基层的开裂是其本身的固有属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5],具体措施有:

1)控制水泥剂量。过多的水泥剂量将使基层表面出现裂缝,通常认为水泥的剂量应不大于6%。

2)选用骨架-密实型结构。在工程应用中证明,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路面的横向开裂现象。

3)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以及应力吸收层等措施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

2.4严格控制路面摊铺压实质量

如图3所示,除一些成规模的市政主干道路工程外,很多市政新建和养护工程施工地点相对分散,工程规模较小,单次摊铺使用沥青混合料数量较小且运距较远,这些因素都将影响路面摊铺压实质量,而路面摊铺质量不佳,压实度不足将引起道路的水损害。

为保证沥青路面摊铺后的压实度,无论新建工程或是养护工程,都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到场温度以及摊铺中的沥青混合料温度,并配套相应的压实设备;同时应注意环境条件对摊铺的影响,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等。在一些无法满足沥青混合料到场温度的施工工点,可在热拌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温拌剂或直接采用低温沥青混合料的办法,以保证摊铺成型后的沥青混合料达到基本不渗水的要求。

3.结论

本文从产生机理以及防治对策两方面入手,对引起城市沥青道路表面破坏的水损害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科学的结构设计与良好施工工艺是预防和治理水损害的关键,合理的材料选择和规范的施工管理才是从根本上克服水损病害出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孟余、冯德成、沙爱民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释义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葛文璇.城市道路和城市环境关系的研究[M].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严家伋.道路建筑材料[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第9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森林资源

前言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诸多的产业或部门中,林业可能是唯一的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基础产业双重性质,并且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可见森林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比经济效益大。其中,就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而言,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其森林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特别是近代林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森林效益的多元化和林产品的多样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服务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正的外部性,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自由享受而无需为之付费,提供者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而缺乏保护的经济激励。这种环境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我国森林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发展。为此,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大规模实施的以六大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并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然而,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对象,以及补偿标准等相关政策规定并不明确,甚至出现了政策缺位。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目前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其中我国目前主要有四种贯彻生态补偿的形式。

一、建立我国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1.为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林业及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林业资产的核算包括其有形资产的核算(林木和林副产品的核算)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通过核算来反映一定时期的林业的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2.为加强林业管理,促进林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核算体系中,只有林业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等实物量的统计而没有其价值量的统计和核算,也缺乏相应的核算指标体系,当然无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无法量化其生产成果及补偿价值。从而对林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造成了障碍,建立这套评估体制,加强了对林业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量化,为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进林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3.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

林业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林业的核算是一个独立的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以往的核算中大多只是体现了对林业的经济效益的核算,而少于对于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现在我国绿色GDP的核算越来越加强了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林业在我们国民经济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创造条件。

二、目前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1.林业核算的无形资产核算和有形资产核算的不可分性。

林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林业产品,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林业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旅游、观光、休憩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林业是其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的统一体,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能脱离林业的实物形态而独立存在,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要建立在对其实物核算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林业的有形产品的核算和无形产品的核算要统一在同一核算对象。

2.目前对于林业的核算主要是对其经济效益的核算,较少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货币量化核算。

我们通过对林业实物产品和无形产品进行货币量化核算,一方面起到了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林业的价值进行汇总综合。这样各个时期的不同指标就有了可比性,为经济分析预测提供了依据。

3.现今对林业的核算主要注重统计核算而轻视会计核算。

林业的核算不仅包括统计核算还包括会计核算,他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林业核算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统计核算,还要重视进行会计核算,并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

4.重视对于林业自身的核算轻视对非林业主体的核算。

现在对于林业资源的核算大多集中在林业自身的范围,而没有将非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补偿的核算体现出来,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核算体系。

5.对于非市场价值评估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就是对林业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量化,由于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于无形资源产品,对其量化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林业的精神产品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存在很大的人为主观因素,更是难以精确量化。

6.我国目前建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是多层次、多系统的统计指标群体或体系。设置这样一个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现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考虑到林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又涉及统计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和国民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等诸多因素。我国本身统计技术和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可避免我国所设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三、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设机制的建议

健全森林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保障;增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力度,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补偿方式:完善补偿方式,除了加大资金补偿投入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多种补偿方式进行组合,加大教育、智力补偿,运用灵活多变的补偿形式或组合形式能有效适应于多样化的补偿主体、对象和补偿环境,同时能极大地刺激补偿的供给和需求,使补偿的供给和需求在高水平、高效率的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康文星,田大伦.湖南省森林公益效能经济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12):1-4.

[2]王亚娟.关中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建设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

[3]李文华,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9:67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