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网络四大名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四大名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四大名著

第1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A.是(63%) B.否(37%)

初一刘同学:网络小说能让我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网络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很完美,几乎和想象中的一样,所以很喜欢看。

初二曹同学:我很喜欢历史,而且超级喜欢被架空的历史故事,它们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新奇,几乎所有穿越的小说我都看过,现在自己都能写了。

初一郑同学:现在的武侠小说可比以前的好看多了。以前的武侠小说多单一啊,而现在的武侠小说,不再局限在人与人的争斗中,还有魔界、兽界融在其中,里面充满了超能力,多酷啊。

问题二:你喜欢哪类网络小说?

A.科幻类(27%) B.武侠类(8%)

C .言情类(12%) D.悬疑穿越类(53%)

调查结果显示:看网络小说的同学中,超过一半的同学喜欢悬疑穿越类网络小说。

初一赵同学:特别喜欢看漫画改编的小说,尤其是悬疑穿越类的,平时跟同学也经常讨论,大家还畅想自己以后会变成哪样的人物呢。

初二刘同学:我喜欢看言情类的,有时总觉得自己是个“高富帅”,应该找一个“白富美”。

问题三:你一周花多少时间读网络小说?

A.每天不到1小时(24%) B.每周二、三次(23%)

C.每天超过1小时(36%) D.不确定(17%)

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每天阅读网络小说的时间超过1小时。

初一王同学:阅读网络小说一旦开始就不想停下来了,有时没更新可把我着急坏了。一般看上一段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

问题四:网络小说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

大多数同学都被小说中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问题五: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最喜欢的网络是?

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韩寒、郭敬明,最喜欢的网络是猫腻、唐家三少、跳舞、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和梦入神机。

问题六:看过四大名著吗?喜欢吗?

A.看过(61%) B.没看过(39%)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看过四大名著。

初一刘同学:四大名著没全看过,看的也是在语文书里有的内容。家里有一套精装的,从来没认真看过一遍,因为有文言文,太难懂,不像网络小说通俗易懂。

问题七:如果父母阻止,你会怎样去阅读网络小说?

A.在上卫生间时读(36%) B.父母睡后,悄悄躲起来看(42%)

C.课间躲着老师看(12%) D.其他形式(10%)

第2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白学现场,该词比较原本的用法是多指代cp间撕逼,现如今也常常被用作形容三角恋错综复杂和剑拔弩张的人物关系,二次元使用的尤其多。

网络用语的白学”一词起源于最早对游戏《白色相簿2》的研究讨论,正如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渐渐的就有了“红学”的说法一样,《白色相簿2》也被许多粉丝拿去深入研究其中主人公们的情感轨迹,渐渐的也被一些人笑称之为“白学”。游戏中男主春希和两位女主角雪菜和冬马的关系,自觉划分成两大阵营,两党派之争使得“白学现场”一词走红网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我是一个称职的‘小子’。因为我十分好动,又喜欢做一些类似打篮球、打乒乓球的活动,所以11岁的我就有了155左右的个子。上身穿休闲装,露出锁骨,下面穿一条牛仔裤是我最爱的搭配。通常每个星期天,我都是这样的装扮,然后或是带着一个篮球冲出门,或是带着两个乒乓板和球出门。如果你那天看到这样一个人的话,指不定就是我了~

我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便是一个书虫加网虫。我喜欢看书,杂文啦、小说啦、名著啦,都是我喜欢看的。家里的四大名著早就被我翻了个遍。我是个很大方的孩子,又爱说话,自然,我就抱回了一些演讲、讲故事方面的奖状。家里的书看完了,我又迷上了一些网络小说。刚好,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经过三、四年的摸索,我又熟练掌握了上网,还能帮别人解决一些电脑上的问题呢!我还喜欢看《成语故事》,饭桌上,成语接龙练习的冠军总是我。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聪慧,我可以毫无困难的掌握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导致了我每次考试都有90以上。我还挺喜欢写作文,喜欢让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我笔下跃然而出。

老师们都说我思维敏捷,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路。这话倒是不错。语文老师让我们谈谈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将相和》的那个人物。许多同学都讨厌秦王,我却不这么觉得。当时是战国时期,不讲信用才不会吃亏的,对吧?有同感的给我评个分,留条言~~

第4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阅读;素质教育

一、我院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现状、原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喜欢阅读简略化的经典原著。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读者阅读了经典文学作品原著或译著,多数读者阅读都舍弃了文学作品优美的表达,而选择阅读类似“中外名著导读”、 “四大名著简写本”等简写版的作品。

这种情况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大学生在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课余时间被考研、考外语证、计算机证、会计证等技能证书、考级及其辅导班上课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等等所占据,他们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情去欣赏文学作品的原著。其次,我院图书馆文学类图书馆借期是一个月,超期会罚款,学生觉得根本看不完。第三是部分大学生读者夸示性阅读的结果。一部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并非为欣赏作品,而是为满足其炫耀心理。他们不需要详读原著,只要大致了解原著内容和人物关系即可。如同佩带名表显示其身份一样,文学作品已经变成佩在胸前的徽章,成为他们可以夸示的文化资本。

(二)图书馆文学类图书的阅读数量锐减。我院正阳校区平均在校生是4000人左右,另两个校区也有到此借阅的学生,按照每学年150个开馆日计算,调查显示,文学类图书2007学年日均借阅量为255册,2008学年日均借阅量为254册,200年日均借阅量为186册,2010学年日均借阅量为154册,2011学年日均借阅量为124册。图书馆流通部以文学类图书为主的第二借书处也从人满为患到如今的门前冷落,巨大的落差让人深感痛心。

造成这种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大学扩招和生源不足的矛盾使大学招生分数一降再降,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所下滑,大学里不爱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二是功利化需求的作用。就业压力下学生主要借阅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用书,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对就业没有任何帮助,根本不会借阅文学类图书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第三是图书馆的文学类图书更新速度、数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受经费限制,图书馆采购图书以专业类和专业基础类图书为主,文学类图书投入较少,学生一次次借不到最新的文学作品后就放弃了在馆借阅,转而到校园及周边的租书店借阅。四是大学生不喜欢纸质媒体,不喜欢翻书看,不借纸质图书。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受到大学生读者欢迎。新媒体是在通信新技术高速发展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曾在专门的文学类网站如起点、晋江、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网等阅读或下载文学作品。

其实,大学生读者选择新媒体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新媒体更新速度快,新出版的文学作品几乎在新媒体上同步(有的没有得到作者版权,为盗版作品),网络连载作品是每天更新甚至于一天内几次更新。第二是因为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网络上直接阅读,也可以下载到手机、MP4、IPAD等载体上阅读,下载速度和阅读便捷性和网络一样。目前我院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生下载使用新媒体更加方便。第三,新媒体上的文学作品资源多是免费的,不存在超期罚款,这点对大学生吸引力比较大。

(四)阅读休闲化趋势。调查发现,问卷中列举了30部思想性、艺术性强的经典文学作品,90%的大学生读者只看过一半。中国文学阅读情况较好,《唐诗三百首》阅读比例最高为80%,四大名著全部完整阅读的比例不到20%,最低的是《洛神赋》、《离骚》,在调查中只有不到1%的读者全部阅读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更差,阅读情况最好的是《格林童话》,有65%的大学生读者曾经读过完整版,而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阅读比例达到了17%;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阅读者的比例为10%;而被誉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比例只有接近10%,阅读者最少的是《死魂灵》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均只有3人。在调查问卷中读者自己填写的文学作品中,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奇幻、悬疑类小说占97%。我院图书馆曾两次进馆的《哈利?波特》均因借阅量过大破损严重下架,还有《藏地密码》系列、《鬼吹灯》系列均受大学生热捧,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成为男生必读。网络文学阅读比例也很大,因其极为分散,在此不一一列举。

这种浅阅读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社会大众平均文化品味低的影响,其二是很多大学生在经过了辛苦的高考过后不喜欢动脑,对于有思想深度、需要思考的严肃文学,他们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二、高校图书馆的引导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和资源,构建舒适的阅读环境。

(二)适量增加文学类图书的更新速度。

(三)适当延长文学类图书的借阅时间,增加预约服务。

(四)结合影视作品的播出及时推荐书目。近年来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大学生对原著很感兴趣,图书馆及时推出的相关的原著或作者其它作品的书目,或者与作者或作品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书目很受大学生读者的欢迎。比如,推荐的热播电视剧《悬崖》的原著《霍尔瓦特大街》就有很多学生来找;即将上映的电影《白鹿原》的原著也是学生热读图书。书目推送既可以在图书馆的流通部,也可能通过图书馆主页发到网络上,方便学生了解。

(五)增加优秀文学作品的载体形式。

(六)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讲座。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复杂化、多层次,使得媒体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和观众的口味,时下许多媒体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而严肃文学被边缘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应及时了解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倾向,培养大学生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实现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艺.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审美特性[J]. 大众文艺. 2010(07)

第5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我喜欢读书与写作。每天吃完午饭,家人都休息了,就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爱》,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还有如何教学培养孩子的,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看属于我们的《中国青年》,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提高教学的《河南教育》、《青年教师》等。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每当读过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我分享。第二天到单位没课时,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谈论路遥的成名之作《人生》,析《平凡的世界》在文学上的地位,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求的是知识,用它来开拓我的视野,武装我的头脑,充实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答案,在书中看到了人间的欢乐与苦难,在书中窥测到人的崇高与卑劣……我爱书,正是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的知已。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提升思想的过程。于是闲暇时就写上一点随感、读后感的,偶尔也会吟上几句诗。

我喜欢上网,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我利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料,学习资料。并在网上学得很多电脑知识,最近又在网上建立了跟自己教学相关的个人主页,这样就能跟全国各地的朋友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与心得,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我觉得,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驾驭这个世纪,网络已占去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脑网络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

第6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你好!

我是你喜欢的《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今天我之所以给你写信,是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并且和你交个朋友。

自从我变成真正的人之后,就发奋读书。我借助国际网络图书馆,在里面‘淘’到了许多好书。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快乐而充满朝气。

我通过阅读中国的“四书五经”,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和《史记》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那套四大名著我更是印象深刻。为此我还专门寻访了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而且,我还穿越了时空隧道,去会见了一代枭雄曹操。你猜,曹操怎么说?他告诉我,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是没有把读书作为家训传播于后世……

就这样,我一路读下来,收获还真不小。我十分赞赏小城老师的话:“建议有志趣的学生多看看中外名著。从小读经典名著,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而名著对于语感的陶冶,对于写作的启迪,对于思维的锤炼,都是非常巨大的。”我觉得小城老师说得很好,希望你也要谨记老师的教导哦。

林蔓,我知道最近校讯通在举办第十届书香班级读书活动,我把读书的一些感悟与你分享一下吧。我觉得,读书要广泛,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最好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心胸;读书要用心,首先是要求神情上的专心致志,其次是要用自己的内心去理解、感知、体悟各种著作的内在精神。只有用心地学习,才可能理解书中的真谛,才可能真正地学有所获。

林蔓,我的感悟很肤浅,希望你也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分享给我。以后,咱们要经常交流读书的心得,谁让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呢!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开心读书,健康成长!

第7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关键词:影视传播;翻拍;受众;发展途径

1 影视剧翻拍的传播学定位

对于影视剧翻拍,国内外影视界从业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一直都存在争议,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影视界,以翻拍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影视剧翻拍热潮席卷整个华人大众文化市场,而对此现象学界和观众都却褒贬不一。影视剧翻拍不能用简单的好与不好的二分法来判断,翻拍热潮的产生不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如何给影视剧翻拍定位,使之成为影视剧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形式能够规范化存在与发展,对影视制作单位和有关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广大受众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方观点:影视剧翻拍现象是大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必然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对大众文化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剧制作单位一般选择翻拍的作品都是具有良好口碑的经典之作,对经典影视剧进行重新的解读、用现代最新的拍摄技术与符合当代人的精神理念对经典进行全新的创作,新版作品无疑承担了传承经典文化的大众传播重任。

翻拍经典影视剧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弥补旧版作品中因为当时客观拍摄条件而无法实现的某些不足与遗憾,以更为逼真震撼的影音效果完美表达出原著的意境;另一方面,各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最好的大众传播载体就是影视剧,特别是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年轻受众,更乐意以欣赏音画结合的影视作品的形式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1]

(二)反方观点:影视剧翻拍的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影视剧制作原创性的日渐消褪

影视剧翻拍热潮席卷全球影视圈,有的经典作品和题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拍上映,甚至同一题材被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同时争相翻拍。翻拍过度,经典也会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拍摄、制作水准欠佳,演员表演功力无法表达原著人物的神韵,往往会导致观众对翻拍作品的反感和排斥,实际会导致文化经典大众化传播受阻。

另一方面,在影视剧制作单位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下,原创剧本投资风险的不可预期以及营销宣传的巨大花费,大大增加了全新题材影视剧集的创作风险,翻拍剧以其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众多影视剧投资方、制作方心目中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虽然古典名著需要普及,但是翻开报纸就是名著剧组的是是非非,打开电视就是水浒、三国的捉对厮杀,肯定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说,电视剧题材单一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而名著扎堆儿使这一问题更加昭然。[2]长此以往,影视剧制作原创性的日渐消褪,新的经典无法诞生,最终会造成影视文化资源的枯竭。

(三)影视剧翻拍热潮的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成因

给影视剧翻拍作品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原因。各大卫视的上星,网络媒体的兴起,数字时代的来临普通受众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如何利用影视剧这张大众娱乐文化的王牌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成为了各大影视剧播出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影视剧制作单位如何制作出精品剧集受到播出方的青睐,同样是必须清醒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国影视剧题材单一、跟风现象普遍,真正有创新的,能够打动人心的剧本相对匮乏,因此翻拍剧成了众多影视剧制作单位的一个重要选择。首先,能够奉为经典的影视剧,其原著剧本肯定属于佳作;第二,有老版影视剧珠玉在前,无疑是为新版电视剧聚集了潜在的广大的潜在受众。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基于经典原著的知名度及其拥护群,翻拍经典这个举动本身就会引来巨大的话题性和关注度,片子还未开拍,就可轻松利用原剧赚取大量人气,开播之后,无论对原剧肯定还是否定,出于好奇,只要看过原剧的都会有兴趣跟原剧对比一下,收视率自然提高,也意味着带来更多的利益,即使它恶评如潮。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为例,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新版《红楼梦》开播之日,北京卫视就获得了9.1%的超高收视率;收益方面,新版《红楼梦》早在2007年还未开拍时就开始预售,最终以每集5万元的高价将首轮播出权卖给了10家电视台,首轮上星播出权更是以单集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3]

(四)影视剧翻拍的基本原则

影视剧翻拍现象的出现,在当今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作为大众媒介的从业者应该清醒地把握好影视剧翻拍的发展走向,与其他大众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和谐共存。翻拍影视剧作品的科学定位对于制播双方以及观众都至关重要,原则上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翻拍影视剧集要保留前部的精髓,让观众能够在观看新的剧集中“温故”经典,满足一定程度的观看期待从而达到了文化经典传承的传播目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就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原著本身就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为电视剧剧本的改编提供了极高的原始材料,以及雄厚的观众基础。

第二,“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把握好受众心理需求的时代变迁,才能超越经典,再创经典。观众需要的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经典再现”,而是要看到新演员、新场景、新的拍摄手段和制作技术如何表达当代人对经典的全新理解。

影视剧翻拍担负着传承文化经典的大众传播重任,因此翻拍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应怀有高度的使命感全心投入创作,戒除影视创作的功利思想,用当代的影视制作手段重新解读经典,才能通过翻拍影视剧的“温故而知新”,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与传承。

2 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探析影视剧翻拍的科学途径

影视剧翻拍现象本身是大众文化传播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是由于近年来影视剧翻拍在全球急速升温,有过热之势。因此严格控制翻拍影视作品的数量,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规范,使之走向合理化的发展轨道,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一)影视剧翻拍的变与不变:突破创新与忠于原著的平衡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剧的翻拍作品,无论票房高低,几乎都是质疑、争议大于肯定、褒奖。当代巨额投资、重金打造的翻拍影视剧为何在高科技的拍摄技术支持下,却难以成为新的经典,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否突破经典原著的禁锢,创造新时代的影视经典。影视翻拍剧,已经有珠玉在前,受众必定会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新旧对比,如果变化过大、面目全非,观众会认为颠覆经典难以接受;如果照搬原著,试图经典重现,又会招致毫无创新的指责。面对变与不变的两难选择,应认清突破创新与忠于原著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是翻拍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为莎翁久负盛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曾在2006年被中国导演冯小刚进行大胆改编,把发生在欧洲的故事,通过影像手段进行时空大挪移,搬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无独有偶,同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其故事也非原创,而是取材于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最耳熟能详的话剧《雷雨》。这两部翻拍作品堪称颠覆,但是透过面目全非的音画表象,仍能看到经典作品不变的精髓,这也是翻拍作品的魅力之源。

(二)翻拍影视剧文化产业链的的形成

在当代大众文化产业化升级的进程中,翻拍剧想要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双赢,需要形成一条相对独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结构。新版剧集带动的相关原著的热销;相应电视节目的开发,与电视剧相互配合宣传;配合新版,在不同时段重播老版剧集,以上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引起受众关注,赢得高的收视率从而吸引广告客户的青睐,达到预期的市场回报。

影视剧翻拍热潮同时也推进了影视文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中国香港经典的警匪卧底电影《无间道》在取得空前的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认可之后,被好莱坞相中,并重金买下版权,翻拍成电影《无间道风云》,同样受到观众的热力追捧,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无间道》电影的翻拍成功,为全球影视剧翻拍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模板,愈发激起了全球影视制作从业人员重拍经典剧集的创作热情。影视剧翻拍在促进全球影视剧文化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三)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规范与合理引导

制播双方是影视剧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某些制作单位和播出机构在大众文化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如何能防微杜渐、将使影视剧翻拍过热的势头在最初阶段就得到有效抑制,使其对大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除了所有制播机构的媒介自律外,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文化产业职能部门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市场规范,提出合理化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作为影视制播行业的行为准则。

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翻拍影视剧应起到把握大局的宏观指导作用:首先严格规定翻拍影视剧集的间隔年限,原则上不允许同一时期开拍完全相同题材的电视或电影,同一题材的电视、电影同时拍摄、上映原则上各占一部即可;第二,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翻拍影视剧的投资、剧本、制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审核,如有弄虚作假或者不具有完成正常拍摄的能力,责令整改,不允许批准立项直至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严重不符者,责令取消翻拍立项;第三,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一定时期内原创新剧和翻拍剧的比例,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第四,对于得到市场和观众认可的翻拍影视剧集要加以褒奖,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报道,树立典型,供其他翻拍剧相关制播从业人员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志钦.经典翻拍的双刃剑――经典翻拍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J].文教资料,2010,12.

[2]李星文.四大名著翻拍热缺乏理性[J].大众电影,2007,23.

[3]张萍.经典电视剧翻拍热原因探究[J].青年记者,2011,02.

作者简介

第8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近些年来几经修改,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节选课均做了保留。这无疑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又可以引导中职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从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汲取营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多年来,每当课程到了这些节选课时,我都会对学生做一些调查,结果是一届不如一届,特别是《红楼梦》,读原著的几乎没有。不过,他们并不是不读书,也读,但读的大多是远离经典名著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街头乱七八糟的各类杂志,甚至是低俗刊物。更为严重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非常普遍的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状,他们摆不正语文课和专业课的位置,理不清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密切关系,不知道语文课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课没有多大用处,只要专业课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却忘掉了自己之所以还有一些文化的根――语文,忽略了中国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或者只知其名,不知其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红楼梦》节选课一《林黛玉进贾府》,让他们学会鉴赏中国古代小说,学会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学会自学,学会读书,读好书呢?德国教育学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红楼梦》博大精深、委婉含蓄,个中深味单凭一个节选课《林黛玉进贾府》去分析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初识《红楼梦》,从而激起他们对文本的重视,进而激发学生自觉读原著的欲望才是根本。因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增加了《红楼梦》相关知识的详细介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文章,读过不少小说,从书中学到不少知识。但是,有一部中外闻名的古典小说,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恐怕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读过,它就是声誉之高,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空前的奇书――《红楼梦》。

(二)知识链接

课件一:奇书《红楼梦》

①登峰造极《红楼梦》

②包罗万象《红楼梦》

③绝无仅有《红楼梦》

④无与伦比《红楼梦》

1.天下奇书《红接梦》

①登峰造极《红楼梦》。这部书历来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精湛的表现艺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巨著,现实主义的光辉典范,达到了几乎难以超越的高峰。

②包罗万象《红楼梦》。它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到建筑园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家具器皿、典章礼仪、饮食烹调、服饰、医药等,纷繁复杂,丰富多彩,涉猎之广,表现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文化积淀之厚,储存信息之大,无所能及。

③绝无仅有《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自问世后,大量文人进行研究,并形成一门专业的学问《红学》,有很多学者一生倾注于《红楼梦》的研究,并成为红学家。从清朝的脂砚斋评《红楼梦》至今200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已超过1000多万字,是《红楼梦》本身的10多倍。

④无与伦比《红楼梦》。《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美国百科全书》把《红楼梦》评述为世界文学无与伦比的伟大巨著。有评论家说,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这一展示立刻在课堂上引起了一番震动,大家议论纷纷,普遍反映就是一种震惊,就连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伸直了脖子,瞪大了眼睛在看在听。“想不到”“真厉害”是他们最多的议论。紧接着我就向他们展示课件二,我说,刚才大家议论纷纷,这个说想不到,那个说真厉害,但更让你想不到的是作者非同寻常的身世。

2.非同寻常曹雪芹

课件二:曹雪芹家世表

曹雪芹:名藩,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贵族世家,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经祖父曹寅到父辈曹、曹,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江宁织造,名义上是给皇室采办绸缎的官员,实际上控制着江南丝织业,并且充当皇帝的耳目,要经常密奏江南地区的情况,很被皇帝重视。

曹家全盛时期是在曹寅任职期间,曹寅的母亲孙氏当过康熙的奶妈,曹寅自己又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曾经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是由曹寅接驾,并以江南制造府为行宫。曹寅死后,南他儿子曹承袭江宁织造,但不久死去,于是康熙又让曹寅的侄子曹过继至曹寅门下,继续任职,可谓关怀备至。但是,等到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对自己的弟兄和康熙的亲信横加打击迫害,曹家也牵连期间,从此就衰落下来。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二、三岁时,其父曹被革去江宁织造,家产也被抄没,刚刚懂事的他从此也就失去了风光繁华的富贵生活。第二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日渐衰落。在他一生最后的十几年,竟然流落到北京西郊香山脚下一个小村庄,生活更加困顿,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由贵公子降为“寒士”,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痛定思痛,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旷世巨著――《红楼梦》。

顿时,新鲜而又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曹雪芹身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课堂炸开了锅,“老师,是真的吗?”“老师,曹雪芹见过皇帝吗?”“曹雪芹可真牛!”也许是同学们看多了康熙、乾隆的清官电视剧,略知一二的清帝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猎新、猎奇的欲望更加强烈。议论声此起彼伏,一时难以平静。“别吵了,让老师讲。”“老师,还有啥,你快讲吧!”望着同学们急切的眼神,激动的情绪,我打开课件三。

同学们,包括许多人,特别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凡读过或听说过的,有不少人说,《红楼梦》就是吃吃喝喝,迎来送往,谈情说爱,家长里短,没劲儿,没意思。我要说,你们只说对了一点点儿,其实,这正是《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它既没有《三国演义》的斗智斗勇,金戈铁马,也没有《水浒传》的刀光剑影、英雄豪气,更没有《西游记》的斩妖除魔,天地驰骋。作者却用他的生花妙笔,打破传统写法,不以离奇、曲折、跌宕、热闹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把众多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并且把高度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历史上的空前高峰,并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那么,《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3,各抒己见《红搂梦》

课件三:各抒己见《红楼梦》

1.自叙说 2.政治说 3.反封建说

4.封建家族衰亡说 5.爱情说 6.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众多专家学者有多种说法:

①自叙说。这部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就是描写他们家由富贵变成贫穷而衰落的家族史。

②政治说。近代教育家。书的本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③反封建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认为,该书描绘的是“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婚姻不自由。”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庭罪恶的书。

④封建家族衰亡说。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本意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

⑤爱情说。红学家蒋和森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首挽歌,而且还是一首颂歌,它歌颂了反封建的年青一代,以及他们在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爱情。因此,《红楼梦》是一首反封建爱情的颂歌。

⑥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红学家舒芜认为,该书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青年女性的悲剧。”

好了,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还有许多,不再一一介绍。一部天下奇书,200多年来,无数的人还在不断地不舍不弃地研究它,因为它仍有太多的谜没有揭开。今天,我们也只是微微的打开了《红楼梦》的一扇窗,课文节选第三回,也只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部分,要了解《红楼梦》庞大缜密,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引人人胜,变幻发展的故事情节,为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你们就必须先从我们课文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开始,然后抽点时间,耐下心来,深入原著,反复阅读,才会有所收获。最后,请让我用曾任我国文化部部长的现代作家王蒙的一句话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至此,这一套关于《红楼梦》的饕餮大餐,让学生们似乎醉了。下课铃声响起,意料不到的是大家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是意犹未尽,学生们是兴致勃勃,一些人把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老师,这课听着真过瘾。”“老师,下节课你还给我们讲这吧。”“老师,曹雪芹最后咋死了?“老师,再播《红楼梦》,我一定好好看看!”场面热烈,令人难以招架。“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红楼梦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你们还是先把《林黛玉进贾府》预习好了再说。”最后艰难脱身。

三、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学习本课对于了解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几个代表性人物性格及语言特点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着一群对此书很懵懂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为一般的学生,无论是宏观大略,还是微观细致的教学方式,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则,有关《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鸿门宴》以及《雷雨》、《茶馆》等节选作品,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信息量很大。二则,现在,从上到下教学改革力度都在加大,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一与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方式,很受师生的欢迎。但是,这种方式却因为诸多因素,使教学的进度在这些大课上,很难按照教学参考书上建议的课时完成。因此,吊起胃口,激发兴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之所以链接了这么多《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也是基于这种思考。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每逢类似小说、戏剧这样的大课,我都会补充相当量的知识,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对名著的渴望。比如经典话剧《雷雨》的节选,介绍作家,必有封建官僚家庭的出身和好学的品质,因为这与先生23岁大学期间就能写出中外闻名的久演不衰的处女作《雷雨》有关。分析到周朴园和鲁侍萍,必然联系到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繁漪。因为,没有繁漪就没有鲁侍萍30多年后重回周公馆,没有繁漪就没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没有繁漪就不好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没有繁漪也就无法全面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特征。每每补充的这些东西,学生们常常听得是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课外预习课文,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看书,也就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课看似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是,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潜能的激发是不可低估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第9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

越南与中国广西接壤,当地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源自中国,中华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我们北京城建国际公司2007年~2009年曾经在河内承建公寓。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与同事曾漫步在越南的城市乡村。当骑着摩托车徜徉在越南首都河内,你会看到在最古老的历史遗迹文庙里,全是汉字和孔子像,进去后会发现与北京的历史古迹没什么两样。中国人在这里不需要翻译,越南人却需要,少数的牌匾还配有越南语文字。

越南电视台播放中国的电视剧最多。电视剧《包青天》15年来在越南反复播放,长盛不衰。我问一个越南人为什么喜欢看,他回答说:“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讲这些故事,又把这些故事讲给小孩听,代代相传,当然就喜欢了。”

老一辈的越南人大多都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而且深受影响。2007年,越南就曾掀起“中国文学热”,越文版的鲁迅小说和杂文集、沈从文的《边城》、贾平凹的《废都》以及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网络小说《诛仙》,甚至轰动一时的《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小说都陈列其中。

另一方面,越南国内也开始出现削减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动作,前两年热播不断的中国电视剧目前正在急剧减少。

1858年,法国入侵越南。法国人不仅改变了越南的语言,而且带来了法式建筑。法式建筑多呈米黄色,挂绿色百叶窗,红瓦顶。在河内,最典型的法式建筑是巴亭广场附近的主席府。而在胡志明市,同样拥有浓郁法国风格的建筑老市政厅,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越南对美国既依靠又排斥。虽然战争的伤口还没有治愈,但越南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与美国握手。越南盾和美元一直在越南并行流通,在近期的通货膨胀加剧后,许多人都更喜欢兑换美元。肯德基在胡志明市的繁华地段开有多家分店,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向美国靠拢,在南部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也是越南中学生的必修课。大多越南人除了讲母语外,都会讲英语,还有人会一些汉语和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