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管类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07-01
Excel表格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急需大量掌握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的需求对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对经管类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经管类学生掌握Excel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管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符合现代管理人才标准的重要标志。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使用能力和水平。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还应结合经管类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开设Excel数据处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经管类课程同信息技术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经管类的学科问题。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且使用方便。目前,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已经发表了90多篇关于应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型的论文,占到了该杂志论文总量的5%。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教学上进行总结和推广,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1.2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不需要了解程序设计和数学处理原理的相关知识。只要掌握了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理解了数据处理的结论,就可以利用Excel来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1.3目前,国外财务管理工作者已经公认Excel表格是最有效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软件。使用Excel软件和VBA编程方法,能够对企业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类与汇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提高经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现实中的经济管理问题通常错综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参照现有的管理模型。而对于这些通过建模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Excel进行动态地模拟分析,解决复杂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问题。
1.4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Excel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往往会找到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习Excel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并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经管类课程理论强但实践性弱的特点。
2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过于强调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使得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法学好Excel课程。
2.2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由于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经管类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
2.3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长期重复相同的案例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缺乏学习自主性。
3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现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实质性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手段。不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公司企业,甚至是个人的经营都开始依赖于统计。统计学作为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关系复杂、难计算等特点。因此,我们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大力推行Excel软件的学习。通过对Excel软件的应用,来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
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学习统计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应该辅助以计算机进行教学,从而实现统计工具和计算工具的完美结合。《统计学》是门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生的所必修的一门方法论课程,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经济分析和研究,是每一个经管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虽然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学习SAS、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的难度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应用Excel来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来完成大纲的教学目标。
Excel具有的统计功能虽然无法和专业的统计软件相比,但是它具有简单易学、易操作的优点。而对于《统计学》课程来讲,利用Excel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统计函数,结合其表格技术,基本上可以满足统计方面的需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将Excel作为统计学的辅助工具,不仅简化了统计分析中繁琐的数学计算,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Excel在经管类的《会计学》、《管理中的定量方法》、《应用统计分析》、《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辅助使用Excel软件是吸收借鉴了国外管理科学中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经管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伟民,忻瑞婵,张明.Excel财经数据处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45-02
我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是近些年在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应随之下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甚至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和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校自身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本文从经管类专业自身特点和该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趋势,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就如何做好经管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思考,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寻求更切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偏差明显。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招收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生源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都比不上重点院校。如果地方院校依葫芦画瓢地照搬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就会使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造成与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脱节,所培养的学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一技之长,难以融入社会。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类应用型专技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地方本科院校关于该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合理的统筹分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存在盲目性,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对人才选拔。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经管类专业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于实践,基础多于综合的现象,导致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学有一技之长。
3.实验环境落后,实践环节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硬件相对重点院校都要落后许多。因为诸如资金来源不足、场地供应缺乏等原因,很多地方院校的实验室设备更新较慢、设备数量难以保障,经常出现实验仪器不能使用,甚至实验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即使少数院校开设了实验课程,也没有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实验形式单一。
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地方院校因为资金或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以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替代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而这些“课堂实践教学”又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社会实践应用脱钩,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目标相差甚远。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教学一线教师常常担任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课堂理论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应用经验相对匮乏,没办法从实践操作和应用上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加上部分院校用人机制的欠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的一技之长难以发挥出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双师型”师资力量的配备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二、影响经管类专业人才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脱节。因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办学目标本身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加上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实验环境落后、实践环节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培养出来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常常脱节;加上“一窝蜂”式的追热门,选择经管类专业学习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偏多,社会需求又相对不足,这都会影响毕业后的就业。
2.学生自身因素。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招生生源的质量开始走下坡路,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加上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是文科考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在专业学习中对数学要求略高的专业问题就难以应对,因而,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无兴趣”的被动学习导致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或者没有掌握,毕业后步入社会仍然无一技之长。
3.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环节薄弱,指导不够。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名义上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系统化的展开和实质性的指导。首先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本身的组成成员就缺乏专业性的训练和培训,对社会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人才没有真正的了解,或者了解不多,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表面化。其次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化。多数院校就业指导机构仅在每年临近毕业时,对毕业学生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简单地分析就业形势,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甚少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对大学生的未来人生进行指导。就业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岗位工作因人而异,同类专业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都从事同类工作,而高校就业指导关于毕业生个性化就业的咨询服务,基本没有。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选择建议
选择适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地域位置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不仅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的需要,也是学校进行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力所能及的实践工作者。要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学校就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管理实际,立足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其次要遵循事物永恒发展的真理,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动态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经管类专业课程设计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式需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最后要以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为出发点对教学课程体系加以设置。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校内办学条件;同时也要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教师本身的各项潜能,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提高教师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员。在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寻求与企业加强合作,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落后的现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同时还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产学研”合作,可以推进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提供能满足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的生活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理论教学的同时贯穿就业指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二是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要因势利导,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要学会“先就业,再择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要切实了解就业指导工作不等于毕业前的就业工作动员会、笼而统之地进行就业政策阐述和就业形势疏导、简单地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个人志向和意愿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社会发展而显现出诸多弊端,但是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和推陈出新,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办学使命,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探索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货真价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晶,杨宝仁.大类培养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改革成效调查分析――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14-116.
[2]姜钰,姜崧,吕洁华.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农林高校经管类人才模式研究――以统计专业为例[J].经济师,2014,(4):198-19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体系优化 西安外事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院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SGH10304);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B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1-0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并举、注重实务操作的学科,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能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人才,是教育实践者的迫切任务。
一、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大经管学科”培养目标定位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对此,经管类专业结合应用型本科办学层次和特色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应用人才。基于该目标定位,提出“大经管人才观”,并以“大经管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打破经济与管理“专业化”分类培养的传统,突出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以“实践”为指导,从建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具有特色的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竞争力是通过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体现出来的。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更需要大批在生产第一线或从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从培养人才角度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重点是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
二、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主要包括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过程管理。“三位一体”关系如图1所示。
(一)实践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系统,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保证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实际,修订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见图2)包含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如课堂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模拟、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实践教学方式贯穿于四年本科的教学实践上,形式循序渐进、衔接紧密、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训练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更新教师实践教育教学观念
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引导教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度,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能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并有效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2.强化教师岗位培训
对师资的岗前培训和职中培训进行改革,改进培训形式,调整充实培训内容,在岗前培训中要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和专业背景的认知实践,职中培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胜任力,使得岗前培训拿证和学历学位进修效果立竿见影的同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到相应工厂、企业挂职或兼职,让广大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的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当前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变化。同时从工厂、企业聘请高管和高工做兼职教师,将企业真正接触、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纳入到实践教育教学中,兼职教师实行“固定+滚动”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即对长期合作的兼职教师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固定管理模式,对一学期合作的兼职教师实行滚动管理模式。
(三)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各实训室要本着再现职业场景、突出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模拟生产现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按经济管理行业需要设计各类实训项目,营造能够训导良好职业素质的氛围。
在经管类实训中心建设中,除了规划和硬件,在软件方面也较为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学术型大学培养的基础科学原创型人才,也有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操作型人才,而必须具在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掌握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学院可以依托政府,在政府政策的许可范围内,通过搭建产学研的通道,企业向毕业生推荐毕业设计题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教授常到工厂中承担一些应用型的研究项目,并指导实习生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将研究成果推荐到工厂应用于生产实际。这样,校企双方就能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这为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依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抽象出其共有的特征,建立起模块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基地就是具有较为统一的基本环境要求、实践培训内容、实践目的与目标、实践方法与手段、实践评价标准与考核要求等,然后根据不同学生或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灵活的随机组合与调整,以达到基地功能的完全释放。
(四)全程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全程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将教学管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过程性的评价,把评价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找到自己教学的弱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特点,聘请的普通督导组教师一般都是由院、系领导和理论教师组成,他们很难在实践内容选择、方法组织和手段应用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应适当考虑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参与实践教学督导。
三、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成效
2011年年初,依据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形成中提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07级、08级、09级经管类学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教学实施。
(一)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经管类各专业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同时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为60%~70%,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相应增加。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与学校全面沟通,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经管教学实验中心,包括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与会计模拟实验室、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室、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等, 较好地满足了课程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对ERP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教学的从过去的某一个课程扩展到了整个经管类各个专业领域,实践教学的内容从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标志着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三)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稳定的情况下, 安排教师以挂职等方式参与行业实践, 不仅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还可以促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聘请实践领域专家为专业校外指导教师,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淑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第35 期(总第639 期)140-142
[2]林年冬.整体优化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第28 卷,第7期144-146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商科人才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7部委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保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哈尔滨商业大学依托经管类专业的办学优势,构建了覆盖经、管、工、法、文、理、医学、艺术等学科门类的商科特色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商科人才中的作用。
一、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商科高级人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协同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连贯性和整体性,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商科人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破了传统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角度,重在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供应矛盾的瓶颈问题,为商科教育的发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过程的虚拟化。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稳定增长,社会机构已难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场所的机会。各高校在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搭建基于软件的校内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虚拟仿真平台的依赖性较强,具有显著的虚拟化特征。
实践结果不确定性。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析社会现象,其理念起源于理工科的实验,但经管类实践教学区别于理工科类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结果可能并不唯一。对经管类知识或相关社会现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因人而异或因情景而异的情况,所以在经管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导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实践过程的社会化。在经管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以特定的社会角色参与其中。角色之间相互独立但不孤立,他们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彼此的行为相互影响。不同的社会角色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参与模拟社会经济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等商业博弈。该过程有别于理工类的实践教学特点包括学生身份的虚拟社会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与“商业竞争意识”并重等特点。
二、商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针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有商科特色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目标,哈尔滨商业大学建立了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重视顶层设计,突出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环节作为与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并列的一个环节,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实践环节是与通识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育平行并重、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覆盖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三个方面。以上为顶层设计。
2.丰富实践教学载体,体现商科特色。以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公司创建与运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实践教学载体,其内容覆盖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实现实践教学不断线。其中:(1)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现代企业商务运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加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2)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ERP沙盘大赛、管理决策大赛、创新综合模拟竞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项目中,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队申报,尤其在创业类项目中,经管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创业过程中专业互补的作用,可提高创业类项目的可行性。(4)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鼓励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结合实习、就业单位的具体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教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是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我校制定了面向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大创”项目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提供了制度依据。为督促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要求学生必须在该模块中完成不少于3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此外,学校制定了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等在内的一批管理制度,旨在鼓励和刺激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给商科人才培养带来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基于该体系运行下的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商科特色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是可行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实现了学生由“应试性学习”向“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转变。以往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单一而乏味的,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点的数量,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科研、科技竞赛等多种鲜活的科技活动来辅助教学,最大程度地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热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意在实践创新中取得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
[关键词]专业特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4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三五规划再次将创新创业提上日程,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可见创新创业对我国发展之重要性。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培养高校学生的发展创新创业意识,促进高校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是整个民族的必修功课。然而高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以经管和工科类专业为例,分析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特征的创新创业模式,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陷
目前,各大高校都响应十三五号召,陆续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数量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现象
据调查,常州市高校都有邀请名师来校做创新创业教育报告,各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创新型企业,并且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创业学、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除这些平台之外,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寥寥无几,创新实验室等开放式平_设置较少。高校创新创业任务大都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
除此之外,调查报告显示,学校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兴趣所在,虽然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例如建设创业者网络家园、举办高端企业家讲座、提供免费创业电子期刊等,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差异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常州部分高校为例,经管类专业和工科类专业在课程培养和学科竞赛体系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经管类专业注重社会实践,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大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占有极大比例,但是缺乏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培养逻辑思维的数学类学科,相对于工科类专业,教师会放低难度要求,这对于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相对于经管类专业,工科类专业在理论和科研方面投入精力较多,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可能性也较大,因而在课程设计等培养模式方面,高校更注重培养工科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为必修学科,却很少涉及经济管理类学科,其管理沟通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相对于经管类学生也是大大缺乏的。
(三)学科竞赛差异
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必然会引起经管和工科类学生在参赛类型方面的差异。经管类学生大多参与ERP、商道和创业之星等与企业模拟运营操作有关的比赛,而对于数学建模、工业设计大赛等具有工科特征的比赛望而却步,工科专业类学生则与经管类学生恰恰相反。经管类学生大多重在“创业”。经管类学生由于较注重就业与实践、继续深造比例较少,因而在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挑战杯比赛时,多注重于培养创业能力,项目申请书主题普遍倾向于创业计划书。除此之外受专业能力限制,其科技基金项目也多倾向于调查报告类。工科类学生则大多重在“创新”。由于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丰富,工科学生多注重于“创新”并以实际科研成果为参赛作品。专业特征的差异引起学科竞赛的差异,这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
(四)导师团队缺陷
以常州高校为例,学校为部分优秀学员配备了相应的导师,有助于培养其学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从配备模式出发,学员只能在学院内部跨专业选择导师,不能跨学院选择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员跨专业跨学科培养自身的科研学术创新能力;从导师自身实践能力出发,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且创新创业话题在近些年才被推向,多数导师在学生时代并未真正接触创新创业类训练项目,因此导师在指导学员参赛时仅从理论出发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指导。在培养计划方面,导师大多仅起引导作用,导师在做项目和发论文时一般只会交给学生非技术性任务,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核心内容。大多学生能否真正培养其创新能力则取决于自身兴趣和努力。
(五)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波动性、功利化倾向
创新创业平台、课程体系、竞赛体系和导师团队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大打折扣。除了学校制度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性也值得商讨。
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学生抱着为参评奖学金、获得荣誉或保研加分等提高自身就业或升学竞争力的目的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通过参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水平,而希望通过比赛获得对自己的创新创业方案支持的学生人数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兴趣、目的性强和功利化趋势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创新并发挥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比赛和训练项目的效果,并且偏离了活动最初的目的。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不同专业特征所存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差异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管理
为大力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号召,顺从社会创新创业趋势,学校方面应该在针对不同专业特征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时,多考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以专业特征为标准降低其他类学科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
从长远来看,在设计不同专业课程体系时,应鼓励学生在选修、辅修甚至修双学位的同时兼顾经管类专业和工科类专业的课程,主动为不同学院增添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以弥补各专业自身的不足。学校应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增加创新创业平台数量并保证其开放性,在一定的强制力下使更多学员接触创新创业、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其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三)导师队伍
高校在为优秀学生选择导师时,应为同一学生配备不同学院的导师进行交叉培养;在学科竞赛和创业比赛方面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导师,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引导更多学生进入创新模式。
(四)项目拓展
学校应引进更多比赛项目,大力宣传、鼓励并培训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相关的创新能力竞赛。其次,学院应主动组合不同专业学生组建创新队伍,使其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真正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减弱功利化目的,真正为向社会输出相关人才做准备,实现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赢。
三、结语
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社会主流的时代,高校学生无疑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新鲜血液,高校则是为社会制造和注入新鲜血液的心脏和血管。各大高校只有针对不同学院专业特征综合培养各专业各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结合、工科与经管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学习、创新实践、创业就业的内在关系,才能使营养的血液注入社会,为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做出长远持久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石伟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91-92.
[2] 陈帆,张鹏.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49-250.
[3] 顾骅珊,汪浩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55-58.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广泛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统计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更应该强调如何运用其方法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及重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整理及加工分析统计数本文由收集整理据,培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紧密结合,重视统计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从学生的课程论文、分析一些统计问题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现,统计学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教师传统教育和封闭型的教育理念比较重,在教学中忽略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一般体现在以下现象中:学生在实践时经常把统计指标弄混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清楚知道各个统计指标的含义及用途,但是在实验或实践时,系统性较差,胡乱运用统计指标。比如,一条手工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和一条半自动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要比较这两条生产线上平均工人日产量的代表性。考虑到代表性的大小,那么就选择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方差和变异系数),有些同学往往随机选取一种指标进行比较,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只能运用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判断。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幻灯片运用的频率较高,但是网络的教学手段很少运用。这导致学生的电算化能力有限、分析方法和表达形式单一。在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中从始至终都是文字表达,其实有时候图或表更能说明问题;也有的学生进行图或表的绘制后,不做任何的文字说明。读者要一一对比图或表中数据,这样读者就会受限。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狭隘及片面化
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往往在实验室里面进行,主要是给定的案例进行按部就班式的分析操作,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兴趣,从而事倍功半,同时也是曲解了“实践”内容的含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做毕业论文或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统计分析方法乱用或运用不完整,导致错误的结论。
比如,分析某一地区旅游收入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时,首先把能考虑到的因素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公路里程以及铁路里程等罗列出来后;其次设定并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三,识别多重共线性模型;第四,修正多重共线性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但是有的同学单单运用相关系数来分析判断各因素与该地区旅游收入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当作理论内容在课堂上演示操作,而不是当作全部实践内容完成。如果这样做,学生无法体会“将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统计学精髓。
(四)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有限,效果不明显
很多高校统计学的总学时60个,实践教学课时10个,甚至有的为了方便考核,还把10个学时全部放在实验室一次性进行。这样没法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选择
基于以上问题,所以文章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统计理论与实际社会经济现象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即在各个环节增加实践部分或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运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并能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甚至撰写系统性的研究报告。该部分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和考核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材选择
作为本科生或专科生的教学,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案例
授课教师选择教材时,要看其案例是否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经济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举一个简单的实例,中位数的概念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学生看着这一串文字就理不清头绪了,如果附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随机抽取9个学生,那么这9个学生的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授课老师可以故意不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排列后得出一个中位数值,接下来授课老师又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进行排列后得出另一个中位数值,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个数值对。至于统计总体为偶数时要判断中位数大小,授课老师可以再抽取1位同学加入9位同学的行列,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含义,二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印象。
2.实用性更强
传统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在选择教材时最好是各部分内容对应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今很多本科生适用的教材,只有各种统计指标的介绍和案例,没有介绍使用各种软件如何计算和操作。现今是科技时代,计算器或笔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骤和效率,再说也不能综合解释问题的关联或依存。很多适用技校生的教材,只重视操作而忽视理论,学生知道软件如何操作,但是不知道指标的含义和用途,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学生进入社会后,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单一的服从。所以,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材应该选择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教材。
3.教材中数据要紧跟时代以及结合地域特色
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中的数据不陈旧,而且数据应该具有当地地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积累其社会知识。比如,数据尽可能从当地统计年鉴中获得。当然,这就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有实力的学校尽可能让自己的老师编写教材供学生使用。
(二)教学全过程
1.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践内容
在理论教学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上强化实践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做到学并运用于实践。
(1)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推导的同时结合案例,案例要富有区域特色或与学生密切相关。即要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案例可以来源于周边的典型经济案例,也可以来源于教师课题和教师或学生已经完成的论文。这种通过学生自我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判断、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教学方式及手段
1)课堂体验方式。即在课堂进行现场实验演示教学。这种方式, 使同学身临其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直接感受到了抽样调查和估计的整个过程, 从而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搜集和处理方法。
2)直接参与方式。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亲身完成某项工作。比如,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调查目的而展开方案的撰写,而后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地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修改和完善。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方便,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当场演示软件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统计调查中,很多要依靠小组作业才能完成,所以小组作业法(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效果会更佳。
2、社会实践教学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遵循社会实践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选题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明确地目的,那么在选择实践目的时可以遵循的原则是与专业相符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和学生自我确定。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2)系统性操作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要讲究系统性,让学生了解在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时,应该如何着手。那么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和运用软件分析资料这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学生在统计学实践时,这几个方面必须一一涉足。在设计调查方案时,特别注意调查项目,考虑问题的连贯性及必要性;在资料的加工整理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人认为这个环节就是机械式的录入。所以,很多在这环节只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加以录入,而其他的问题就忽略了,这样往往片面。
(3)撰写研究报告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总结归纳能力和统计分析的能力(描述统计能力和抽样推断统计能力)。授课老师可以规定研究报告的提纲,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调查总体的情况说明;二是样本的描述和分析;三是结论的说明。如果学生对该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考核
这部分主要从考核形式及考核标准两方面加强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的重视实践教学。
1.考核形式
传统与现代考核形式相结合。传统考核形式大多以闭卷、开卷的书面形式和课程论文的形式出现,而现代考核形式大多以网络和上机考试的形式出现。所以,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传统考核形式与现代考核形式有机结合。
1.成人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招生特点
经管类学科特征是边缘性,既具有工科类知识体系的技术性又具有文科类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基于此特点,经管类对学生的文理背景要求模糊,通常为文理兼收,尤其是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更宽松一些。但一些对考生科学素质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比如说经济学方面的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系统工程管理等专业一般招收具有理科背景学生,不过此类专业在成人教育招生甚少。
2.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成人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成人的特点,立足于现有岗位工作的需要,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应该为该培养目标服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协调,教育方法多元化,教学实践灵活化、学分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化。
二、经管类专业成人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安排欠科学
成人教育中自学辅导模式往往占有很大比重。自学辅导模式指的是学员在自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学员的自学能力。在自学辅导模式中,“学辅结合”是其的另一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员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辅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会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作用,也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工作等原因,导致自学和教学辅导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目前大多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集中面授教学,集中教学的时间约占全日制同层次同专业的30%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岗位竞争激烈,学员工作压力愈来愈大,有的学校把一年的面授时间安排在一次进行,采用“突击几天”的方式进行,违背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学习效果,高强度、高密度的灌输式教学活动也不利于成人学员身心健康。
2.教学考核的内容方法违背成人学习规律
目前,成人教育考试方面比较重视课程结业考试,忽视平时的学习的考核,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考死记硬背多,考实际应用少,严重的脱离成人教育实际情况。有的学校为了成人教育考试的通过率甚至缩小考试范围,降低考试水平和要求,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经管类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口耳相传的原始方法。教师在每次开课时会把整个教学内容都在面授时教完。在经管类成人教育中“满堂灌”的情况较为普遍。研究性教学、反思式、情境式教学、问题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难以实施。以课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打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和学习兴趣。在大多数成人教育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有的成人教育学校还没有提到教学的议事日程。
4.软件手段落后
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在传统的经管类成人教育模式下,先进的一些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特别在一些校外成人教育教学点,教师靠“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情况根本没有得到改变。比如,经管类会计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训练习和ERP系统的训练,可是由于成人教育软件的落后,导致这些课程只能靠教师口述,严重的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情况发生。
5.师生互动差
在经管类成人教育中平时的教学辅导难以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师,师生平时互不见面,完全靠一些电子邮件、聊天程序、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方式大大制约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因为成人教育教学通道单一,教学效率低,应用面不广,所以,平时的教学辅导,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
三、新形势教育理念下经管类成教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工作是成人教育链的中心环节,其中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考评,招生营销和后续的服务跟踪是教育链的重要环节。成教机构只有不断的完善教育链,创新招生宣传,狠抓教学管理,搞好授后培训,致力于学生的全面、终身的教育服务方为正道。
1.创新成人教育营销模式
近年来国家对成教方面的管制日渐宽松,成人教育机构有了更大的教育自,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体制下的高校要独立面对剧烈变化的外部办学环境,难以再有心闲气胜之感,体现在招生环节上要么墨守陈规,一纸招生简章了事,要么采用低级单调的“地摊式”、“店小二式”的营销招生方式。这些招生方式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成人教育市场,因此如果想提高成教教学水平,这些成人教育单位必须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展的营销创新体系。成教单位可以积极运用一些现代营销技术,根据营销环境(办学环境)的大环境变化情况,将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办学实力相结合,寻求成教营销模式的突破或变革从而为经管类成教办学获得竞争优势和最大办学效益。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懂得经营之道,不断进行营销创新的学校和机构,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营销创新也成为当前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针对成人学习特点,采取相应教学模式
经管类成人教育中学生大都是在职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加注重经验的学习和自我导向的学习。因此,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加快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让成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快速和准确的获得更多的相关技能,提高成人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即以职业教育为追求,以学校教育为平台,以教育者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师要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课堂教授为辅,培养成人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成人学生结合自己本职工作的特点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比如,经管类成人教育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构建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导师除了承担课程的讲授之外还要对所带学生进行某种个别指导。具体点说,就是尊重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选择,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自主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有效地结合了生产实践、理论学习与教育效益三个方面,三种之间互相影响,将经管类成人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培养他们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为了适应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管类成人教育需要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传统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和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中进行相关讨论、经验交流、角色变换等多种教学方式。再次,成人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面向不同阶层的成人学生,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成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且要努力培养出学生分析、解决、处理现实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成人教育教学安排上,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各类学生的求学要求。比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公共选修课程。选修课要按照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和不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安排,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实现成人学生因材施教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最后,在课程考试考核中,考虑到成人学生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除常规的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调研报告、辩论、竞赛、演讲、答辩、操作考试、大作业、模型制作、课程设计等方式方法,提倡多种考试方式的结合与互补。甚至成人教育教学还可以大胆创新,对于具备有条件的课程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建立题库和模板,积极改进和探索网上考试。
3.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思想
目前,经管类专业成人教育中学历补偿式教育市场越来越小,招生愈来愈困难,我院自2010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的函授生,每届均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颓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树立开放、民主的办学思想,适应成人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自主学习的需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拓宽办学思路,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学历教育方面可以通过调整专业结构,自足自身特色,稳专扩本。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一方面探讨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送教入企,送教下乡,这不但能够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高等教育的集约、快速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另外一方面可以开展职业证书的培训。独立开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均可,搞好经管类专业资格的培训以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教育产品质量跟踪制度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培养;职前培训
Abstract:Ta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m three universities,i.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pondents,and adopting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man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problems exist among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e.more difficulties in hunting prospective jobs comparing to those major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ak learning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and the main demands focus on three aspects,i.省略prehensive knowledge,career planning and practical skills.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principl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a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of career planning,care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current curricula system to invite entrepreneurs,scholars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ases by uniting enterprises to provide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to give different guidance to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majo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raining before career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学生面临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2011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71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还有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转业军人,这些待业人群都集中在城市里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调查发现,近9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都缺乏“职业发展”的概念,同时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和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对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一是就业前景、方向和目标不具体,二是专业技能弹性较大,三是不清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职前培训指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综合训练,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内容主要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即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性格特征性,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传授面试技巧,增加求职经验;(2)职业技能培训,即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校等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培养专业技能,提供工作机会;(3)职业素养培训,即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的报告讲座,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修养。本文以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调查、走访等方式,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以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大三、大四为重点,调查内容包括:(1)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对自身现状的评价;(2)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希望学到的东西;(3)对职前培训的态度和方式。三所高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5份,有效率达到97%,结果基本反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三所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只有22%对当前生活状态满意,34%比较满意,37%感觉一般,7%感觉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
对当前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38%的人认为预期找工作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大多学生在择业面前比较盲目。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知识、技能弹性较大,缺乏可展示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硬件;二是没有择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的未来择业范围和方向不明确,找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目标比较单一,或只关注工作环境的优劣,或只关注工资的高低,或只关注工作的劳累清闲,缺乏接受一份工作的适合度和满足感,以及对完成工作职责与个人成长之间关联度的认知;三是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岗位职责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是为了找个人发展的平台,不满意能得到的工作,但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单位对岗位的专业与技能要求,对具有挑战性或需要努力适应的工作又没有信心,缺乏求成长谋发展的心态[1]。
2.学习能力弱
调查发现,36%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能力弱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认为课堂上学不到东西,简单东西不想学,难东西又学不会,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进入大学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出人头地,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难以找到现实通往理想之间的路径。一方面经管类专业除了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外,还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生态及林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到自身学习能力弱,知识面窄,做事能力有差距和缺陷,与未来期望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要求。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常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多读书,认真上课,又难以抵制校园外的诱惑与刺激,在网络和游戏中消磨很多时光,很多理想难以付出真实行动。
3.情感沟通能力差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也同样处在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等各种关系之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社会责任。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感沟通障碍[2]。究其原因,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经历长达10多年的分数导向、高考导向教育评价模式之后,家长除学习以外基本都是“包办”或“代办”,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学生是一帆风顺,很少经历挫折,情感沟通能力差,不清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很多大学生遭遇的较为尴尬和困惑的问题。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张扬、独特、好逸恶劳、纪律性差”等个性特征开始突显,由于找不到沟通话题和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家庭、亲友开始逐渐疏离,平时很少和家里联系,信息不畅通,似乎只有缺钱时才会与父母联系;由于做事较为自我,不顾及别人感受,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矛盾,同室、同班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平时不关注与专业或课程有关的信息,上课时难以与老师交流,很多课程内容不理解不熟悉,课余时间又很少与老师沟通,导致厌学、逃课成为习惯。
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那些方面存在不足时,29%感觉社会经验少,不知道如何处理身边的事;27%感觉知识范围过窄,很专业前景缺乏了解;25感觉工作技能差,难以适应需求;19%认为交际能力差,不清楚如何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
1.综合知识需求
当前,在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人员等共同竞争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每年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众口一词的“要求相关工作经验”,让很多学生感觉不知所措。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过于偏重文科类内容,以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主,专业课也多限于相关实务操作层面。但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管类专业问题往往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很多社会现象、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综合性经济知识、较宽知识面、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趋势、社会变革等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综合性问题能力。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或经验,以适应现实和未来经济管理类工作岗位需要。
2.职业规划需求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设计与规划的过程,包含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调查中发现,仅有37%的大学生大概了解将来所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54%的大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在未来发展上比较盲目,9%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基本没有认识。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明确将来的择业范围和方向,确定就业目标。同时,根据经管类专业特点,为学生进行多重职业通道设计,一是走专业技术通道,即在一个系统内走专业职称路线发展,二是普通管理通道,即按部就班随工作时间增加而职位上升,三是依据专业内部分类,走细化专业技术通道,即将专业发展进行深化。
3.实践技能需求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技能实践训练多集中在学校实验室里操作相关软件,真正在公司、企业、事务所的实践机会较少。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除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主干课程外,仅有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技能训练,及认识实习(两周)、业务实习(两周)毕业实习(四周),且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计算机上操作外贸软件,认知实习以参观或浏览生产企业、海关为主,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已进入找工作阶段,这些技能训练、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外贸类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因此,应强化学生技能实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的现代分析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以拓展未来就业范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综合性需求。
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经管类专业应创新大学生培养理念,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随着接触学科范围的扩大,学生会感觉不懂的学科越来越多,知识是学不完的,不可能在讲一门的仅30-60课时有限内学完这个40-50岁老师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更应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或事物;二是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关键一站,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更应做好儿子(好女儿)、好同学、好老乡等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处理好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三是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学生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使得学校、社会、国家外在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和社会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从内心上认同、遵从和坚守,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和规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
调查经管类大学生学习锻炼途径时发现,66%通过学校,28%通过兼职,只有6%通过企业或其他途径。同时,8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职前培训,只有4%表示不愿意,11%表示暂时没有考虑。在调查具体培训内容需求时,37%选择企业家讲座,28%选择技能操作训练,18%选择专家学者报告,17%选择政府官员报告。因此,针对经管类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综合需求,应构建集课堂学习、单位实习、专业指导为一体的职前培训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
现有经管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过于侧重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科类课程,授课内容多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普及完善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形式和渠道,以报告、讲座、座谈会、茶话会、沙龙等方式,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使学生了解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运行特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学术进展与动态,熟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现代经济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报告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多集中在校内,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综合训练、认知实习、阶段论文、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认知实习(一周,安排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以参观、浏览为主,缺少从事具体业务、接触具体岗位的机会,直到业务实习(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毕业实习(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才进入实习单位从事有关具体业务操作。因此,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综合训练基地[3],理论课程学习、学校实验室操作的同时,让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综合训练,增加学生从事具体业务的实践机会,构建单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平台,让单位通过基地了解学校、清楚专业、认识学生,让学生熟悉单位业务、认知岗位职责,也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机会。
3.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分类指导
在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发展上,学校应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坚持全程指导、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大一建立专业发展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主要课程、重点学习领域、未来就业方向,通过与往届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构建跟进课程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举办求职技巧讲座,开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鼓励学生提早选定发展方向,完成相关能力储备、知识储备、技巧经验储备;大四建设就业指导平台和网路,“团体辅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4],设立职业咨询室,举办“职业导航”、“就业指导月”、“就业助推月”、“公考直通车”、“考研直通车”、“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进行求职训练、面试情景模拟、知名企业参观等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驻洛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存在的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学习能力弱、情感沟通能力差三大问题进行的剖析,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知识、职业规划、技能实践三大需求。因此,高校在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理念上应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构建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号全.80后遭遇现实的“三重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4):14-17.
[2]万辉.让诚信求职成为一种常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10-11.
[3]张宗欣.告别形式主义的大学实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21-23.
[4]王琴琴,翁祥栋.就业指导可因人制宜、量体裁衣-访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4):6-9.
关键词: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真爱生命。因此,人们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并且亟待提高,近期我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14年5月2日的广东省珠江口水域两船相撞事故、2014年5月3日的广东省茂名市一个在建石拱桥发生崩塌事故、2014年4月7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下海子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随着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社会职能对安全工作者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地归结为只是研究解决具体安全问题或个别安全技术的专职人员,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安全管理加技术的通用人才。对于承担如此重要社会责任的安全专业人才,国家需要,北京需要。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都在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源自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经管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分析经管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希望能对我国经管类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甚至是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借鉴作用(以下简称安全工程专业为安工专业)。
二、经管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经管类院校自身问题
经管类院校,顾名思义是以经济和管理为主的院校,强势专业一般为金融、经济、管理、会计等,安工专业为弱势专业,所以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在学生报考经管院校的时候工科专业为非首选专业,致使工科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调剂专业或次选专业,所以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习缺乏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安工专业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数学、物理、实践等内容要求较高,课程难度相对更大,使学生在经济管理环境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在就业上,经管类院校安工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难被社会认可,这些因素对安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诸多困扰。
2、实践教学问题严重
2012年,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的《2012―201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质量排名为第46位(中国总体排名是第29 位),是中国7个“创新”指标中最差的指标。这表明,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在麦可思公司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不能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实践能力提高任重道远,高校毕业生非专业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1]
同样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安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目前财经类院校安工专业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我院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国内较先进的设备,但是购置的时候缺乏整体安排,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合理购置,致使许多实验设备闲置。
(2)学生实践效果差
在学校安排的实习中,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量化的考核指标,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印象来打分和评估,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缺乏公平性和竞争型,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走马观花,达不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3)学院及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教师岗位,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教授内容大都是按照书本内容照本宣科,不清楚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内容中关于实践教学部分内容也没有明确和量化,导致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4)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性不够
实践内容整体规划性差,内容陈旧,安工专业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多年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脱节,更不能完全契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没有按照教学安排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所以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根本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2]
(5)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限定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践活动,但是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3]
3、专业依托性没有优势
安工专业一般依托于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如:矿山、化工、建筑、交通、机械、石油、航天等行业,但是,像我校这样的经管类院校没有这些能与安工专业相辅相成的上述行业的专业。从国内所有安工专业来讲,经管类高校的安工专业的方向性不明显,与其他类学校的安工专业学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如何将我校的安工专业办得有特色是我们现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4]
三、改革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晨,我国的安工专业教学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关于所谓的“小安全”和“大安全”的争论也出现在我国安工专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很多学者都认为“大安全”指的是能应用于所有行业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安全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的人才往往被称为安全工程通用型人才,“大安全”的培养模式能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拓宽安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所谓的“小安全”是与以往的行业性安全有区别的,教学的重点是以“大安全”的安全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个行业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这种培养的人才被称之为安全工程专业型人才。[5]
由于我校属于经济管理类大学,安工专业的行业依托性差,所以我校的安工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以“大安全”的培养内容为主,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语言功底,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各个行业的安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以安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为主,例如系统工程、运筹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开设比较常见的行业安全课程使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问题都有所了解,由于经管类院校的特殊性甚至可以尝试开设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安全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1)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计划相符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前后顺序性,能配合课堂教学,并且能验证和启发课堂教学,例如安全管理课,在课堂教学上讲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被验证,学生将很难理解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应用,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在实践环节设计一些下学期将开设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可以提前对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下学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 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互惠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
企业方面:企业能开放各个部门的管理流程与工艺流程让学生参观与了解,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由资深的工程师给学生培训。学校方面:给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输送优秀人才。
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社会对安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企业和专家共同讨论哪些课程是安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哪些课程属于了解性的,课程与实践教学如何配合问题,课程的逻辑性问题等。
之后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聘请在企业工作多年资深的工程师为学生介绍专业的应用情况及专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对安工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对专业有信心和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在学生入学后实行小组导师制。一年级的时候由导师辅导学生基础课程,在二年级之后的专业课学习中,每个学期结合课程和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设计一些专题项目,按照实际项目工作方式由各小组分别完成,最后由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给各个小组打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加熟悉专业的内容,也能使学生及早地适应项目工作,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打下基础。
聘请企业的专家给安工专业的学生经常性的开展讲座和培训,使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
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并由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打分,打分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分数最后录入学生的成绩单。
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安排专家给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基础的培训和指导,并分担企业的改造和研究性项目。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地观摩和实践,使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经管类院校的特点,分析出安工专业在经管类院校存在专业弱势、专业依托性差、培养方案难确定、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经管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并提出强化校企合作模式等改革方案,希望能对经管类院校办好安工专业起到促进作用,并且为我国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指导意义。(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祥春.陈金伟.毛燕军.赵鹏飞.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学科专业建设.2013(16):53-56.
[2]董黎刚.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69-273.
[3]周德红. 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改革.2012(12):25-26
[4]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多样性人才培养.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7-19.
[5]肖知国.大安全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合理模式探讨.重庆大学学报.2008(10):75-78
(下接第70页)
无论是留学归国的学生,还是被强迫剪辫的农民。随着民国的建立,男子剪辫稀松平常,他们便将不满转移到女子的剪发。
因此,鲁迅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相关联的意象:手杖。假洋鬼子用手杖打压那些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反抗者。而N先生的手杖则带有鲁迅先生的主观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那些麻木不堪的国人的痛打。
(二)启蒙者即革命者
革命者在政治革命后陷入了惶惑,他们找不到出路,民国显然不是他们之前设想的样子。在革命队伍里人的目的并不相同,有些人是想帮人们摆脱被压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对革命的前途思考清楚,有些反清只是想恢复汉人的统治。
革命者通过暴力获取胜利,但却没有在精神上解放人民。他们和民众之间有着很深的思想隔膜:被解放者不能理解革命者的思想。西方的革命是在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而中国的革命始终在摸索着前进,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少数的。革命者没有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同一个层次上,他们不能相互理解。
四、结语
正是人们消极适应环境才使鲁迅从“辫子”角度抓住人们的共性特征进行解读:一个国家的出路不仅在于进步的人群,更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任务不仅要推倒旧的社会制度,还要将心中的旧思想彻底清除。他们对自身的悲苦命运缺乏个人意识,落入苦难而不自知,对此,鲁迅怀着对人民的关怀,不断斗争为他们争取做“人”的资格。(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成.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J].硕士论文,2006.
[3]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53,76-121,54-63.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43-255.
[5]周作人.关于鲁迅[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17.
[6]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