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转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对所有的产业、企业、机构和个人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行业之间的界线被打破,传媒业与通信业、IT业等行业快速融合,为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市场空间。
传统媒体业正在被解构和重构
在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中的《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已经停止出版印刷版而出版网络版,谷歌2012年上半年的广告收入为109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的印刷广告收入(105亿美元);在日本,互联网广告早在2010年就超过了报纸广告,平均每个家庭拥有报纸的数量更是从1.12份下降到0.9份;加拿大的互联网广告也早已超越报纸广告;在英国,2009年互联网广告就已经超过了电视广告;在德国,《德国金融时报》倒闭、《法兰克福评论报》申请破产保护,德国的劳工机构宣布:自1945年以来新闻界最大规模的裁员大潮已经来临;欧洲很多国家报纸的发行量在近三年中下降了10%以上。
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2年1~11月传统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同比增长仅4.6%,比2011年同期的13.3%下滑近7个百分点。其中,电视广告增长6.5%,报纸广告下降7.5%,期刊广告增长7.5%,广播广告增长9.6%,户外广告增长2.0%,报纸成为唯一广告收入下降的媒体。在传统媒体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的背后,是用户的老化和人才的流失,最终表现为广告主的大量转移。
根据CTR的数据,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为42.4岁,而且在加速老化。在用户日益老化的背景下,报纸的发行量持续下降,电视的开机率也大幅度下跌。更为不妙的是,传统媒体的人才开始大量流失,或者直接流失到新媒体,如凤凰卫视原执行台长刘春到搜狐任副总裁,或者跳槽至其他行业,或者直接创业,这对于核心资产主要为人才和品牌的媒体业来说,无异于致命威胁。
在传统媒体业一片萧条的同时,互联网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Iresearch的《2012中国互联网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高达753.1亿元,同比增长46.8%,超越报纸和杂志的广告收入之和,和广电的广告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小,预计在2015年会超越广电,成为第一大广告载体。
其中,百度的广告收入突破200亿元,高达223.1亿元,基本超越央视成为中国媒体的“吸金王”,淘宝则以172.2亿元居第二位,其下依次为谷歌中国(44.3亿元)、腾讯(34.2亿元)、搜狐(26.5亿元)、新浪(25.7亿元)、优酷土豆(20.4亿元)、搜房网(20.3亿元)、奇虎360(13.8亿元)、网易(9.0亿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利润和利润率远远高于报纸。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我国报业的净利润为98.61亿元,期刊为22.92亿元,合计121.53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平面媒体的主业净利润不会超过110亿元,而百度2012年的净利润就高达110.51亿元,百度一家就超过了中国平面媒体的净利润总和。
媒体业作为创意性产业,创新是其“应有之义”,而纵观近几年传统媒体的发展史,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更迭能力日渐弱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互联网企业的持续创新,不断分化,自我优化。
目前,搜索仍然是最重要的互联网广告吸金方式,奇虎360、百度都是以搜索广告为主,保持着很高的增速;新浪在呈现颓势的情况下,依靠微博开始反弹;腾讯携微博和微信双重保险,广告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搜狐借助于搜狐视频和搜狗搜索,广告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目前,网易在互联网的创新上方法不多,广告增速也较低。
传统媒体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也正是由于此原因,我国传统媒体业正在被快速解构和重构。
国内外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现状
国外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来实现媒体转型,主要集中于创办自己的网站,而难点在于难以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目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付费墙”模式。
二是利用新的终端,当iPad出现时,业界都认为这将是传统媒体的“拯救者”,但是新闻集团《The Daily》的失败,严重打击了这种乐观情绪。
三是改革和完善“内容采编流程”,以适应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要求,重点集中于内容平台和内容采编流程的优化与重构,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向新媒体供稿。
四是传统媒体收购新媒体公司,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转型,如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但是由于理念的不一致,效果不彰。
五是传统媒体把一些盈利能力较低的业务剥离甚至出售,如新闻集团把出版业务剥离成单独的板块,时代华纳把杂志业务剥离并进行出售,说明传统媒体开始对一些业务采取剥离的态度。
国内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导致我国传统媒体单位多局限在某一区域,相应地,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传统媒体单位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转企改制”,产权非明晰化和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其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难以具备“自主能力”。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传媒单位尚未真正出现像美国的新闻集团一样的“五跨型”传媒集团,产业化意识较弱,转型就更为艰难。
国内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主要集中于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积极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业务区域的扩张,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云南出版集团合办《云南信息报》,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宁夏卫视的合作,湖南广电与青海卫视的合作等。
二是省内传媒资源的整合战略,主要有大众报业集团整合潍坊、临沂、菏泽、青岛等地市的报业资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收购三峡晚报社等。
三是积极实施媒介转型战略,进行“电子版”、“报网互动”、“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等多种尝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19楼网站在打造本地生活服务类资讯网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民日报社大力打造的人民网已经成功上市,南方都市报改革内容生产流程打造全媒体。但从整体来看,成效不大。
四是积极实施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战略,SMG积极进入节目制作和发行等环节。
五是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进入文化地产行业,河南日报进入酒店经营行业,浙江日报和绿城合作进入房地产行业,大众报业集团进入教育和文化地产行业等。
六是实施尝试投融资战略,进入PE等金融领域,如湖南广电旗下的达晨创投管理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100亿元,华商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和新华社也积极进军文化金融业。
七是尝试孵化器战略,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传媒梦工场。
从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传统媒体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转型,但是从转型实效来看,总体效果一般,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由于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内容基因”难以有效转变为“技术基因”;另一方面在于想以传统媒体来“融合”新媒体,而不是彻底转型为新媒体。
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认识到传统媒体的转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观念转型是导向,战略转型是方向,体制转型是保障,机制转型是动力,媒介转型是主体。
其次,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五种可能路径是:内容经营转型:收缩阵线——成为单纯的“内容提供商”;产品经营转型:延伸价值链条——成为综合营销服务商;产业经营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成为产业运营平台;信息平台转型:成为智能信息服务平台;资本运作平台转型:成为文化产业资本整合者。不同的传统媒体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型战略,并根据自身能力的不断变化而动态调适。
第三,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是成为智能信息服务平台,而要成功实现转型,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型:在行业认知上,要从传统媒体业转型为信息服务业;在受众和信息的关系上,从“人和信息的分离”转型为“人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至关重要的是,要变之前的“内容基因”为“技术基因”。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统网站;新媒体;转型策略;盈利渠道;品牌
一、新媒体对传统网站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电视媒体都实现了自身网站向新媒体网站的转型,这些新媒体网站在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对传统网站带来了挑战并推动着新媒体网站的全面普及。新媒体对传统网站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相对于内容主要为纯文字的传统网站而言,结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的新媒体网站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具立体感。而从人们对信息接收形式的选择方面来看,用文字进行间接表达以及用图片进行瞬间形象的传达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并且人们对这种信息所持有的怀疑态度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传统网站的竞争力要明显低于新媒体网站;二是新媒体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既省时又方便的视频资源。信息传播学中的选择或燃率公式决定了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且费力程度更小的新媒体网站更加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需求。另外,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站提供的在线视频、下载视频以及视频点播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同在将许多精力花费在信息的查找与检索方面,并且即便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站所提供的视频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大多数人都难以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想要收看的节目,文字网站又不能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视觉体验,而新媒体网站却能够通过视频点播等功能来轻易的解决这一矛盾与问题。
二、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
(一)拓宽盈利渠道,提高网站发展后劲
在传统网站向新媒体网站转型的建设过程以及传统网站完成向新媒体网站转型后的维护过程中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并且传统网站之所以有必要向新媒体网站进行转型,主要目的也在于解决如纯文字网站等传统网站盈利模式单一以及创收能力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数字电视网站建设与其他产业一样都必须对自身的盈利模式以及产业链进行拓展,这是增强数字电视网站综合实力,提高数字电视网站发展后劲的重要保障。而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数字电视网站建设过程中盈利渠道的拓展具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数字电视网站的转型可以依靠电视媒体等母媒体的资源来进行新赢利点的打造,从而在拥有传统媒体大量受众的基础上对新的受众进行挖掘,在拥有电视节目资源的基础上对其他可以创造盈利的资源进行挖掘。在此方面,凤凰卫视网站凤凰网以及浙江在线新闻网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凤凰网初期提供的内容仅为凤凰卫视频道的主持人简介和节目点,但是随着凤凰网的转型,凤凰网上不仅具有了频道独家的信息资源,同时开发出了凤凰城市联盟、凤凰移动台以及手机凤凰网等多种盈利渠道,这些渠道的拓展使网站本身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而浙江在线新闻网则在进行新闻的基础上通过和地区相关单位的合作为用户提供电子地图、彩票销售、网上挂号等服务,并实现了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而浙江卫视官方网站的转型十分明显,在这一网站中几乎已经没有了传文字报道,而更多地是视频的应用,其中浙江电视台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新闻以及其他视频都被包含在内,并且为用户提供节目单、直播以及专题报道。同时浙江卫视官方网站将作为主要盈利业务的广告以明确报价的形式放在网站的置顶选项位置,同时放入了包括百度、新浪微博以及微信的全媒体平台连接,这对提高浙江卫视以及浙江卫视网站的广告吸引能力,从而在实现网站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出推动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网站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自身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并对自身内部运行架构进行理顺,从而实现网站活力的增加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从而为网站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重视网站品牌打造,提高网站影响力
在传统网站向新媒体的转型中,品牌是重要的资源之一,重视网站品牌的打造不仅是提高网站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网站盈利能力提升的需求。网站受众往往会通过网站中的资源形成对网站的印象,所以传统网站无论是在转型过程中还是转型完成后都应当认识到网站的影响力来之不易,而对这种影响力进行维护与珍惜则是理所当然。
在传统网站向新媒体转型中的品牌打造方面,金鹰网可以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来进行经验的挖掘与吸收。芒果TV下的金鹰网将湖南各个电视频道中的节目进行了整合,同时结合了图片信息、文字信息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网站,在这个网站的品牌建设中,湖南各家电视频道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收视率与影响力对金鹰网进行大力宣传,其中每个节目中的互动都可以在金鹰网上开展,这在增加金鹰网点击率的同时让金鹰网逐渐与芒果TV以及湖南各家电视频道仅仅的绑在了一起,在金鹰网品牌成功打造的基础上,通过网站信息的呈现,湖南各家电视频道也得到了推广与宣传,这对提高湖南各家电视频道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对金鹰网品牌打造成功经验的研究,可以讲传统网站向新媒体转型中的品牌打造途径总结以下三点:一是对电视频道以及传统网站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延伸。新媒体网站品牌的打造需要依靠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网站媒体所具有的品牌资产,这种做法有利于新媒体品牌打造成本以及风险的降低。在此过程中,新媒体网站需要对用户需求以及自身定位作出重新分析,从而确保新媒体网站能够被用户所接收与喜爱;二是提高用户对新媒体网站品牌的忠诚度。传统网站所具有的个性缺乏、种类单一、内容贫乏的特点导致了用户难以接收,而如果新媒体网站仍旧延续了这些问题,那么用户对新媒体网站品牌的忠诚度也就难以培育,所以新媒体网站在建设中要重视用户点击网站以及观看和分享网站的价值回报,在“选择或燃率公式”指导下,新媒体网站使用价值报偿的提高要求能够提高新媒体网站的服务质量与内容质量;三是重视新媒体网站品牌的推广。传统网站之所以普遍具有影响力、知名度低的特点,首先是因为传统网站中的媒体表现形式过于单一而难以吸引用户,其次则是因为欠缺品牌推广意识。所以在新媒体网站品牌构建中要重视对自身品牌的推广,这种推广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将新媒体、传统媒体作为平台来投放广告,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推广来实现良好的推广效果。当然,新媒体网站品牌打造的基础仍旧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服务至上、内容为王在当今的新媒体网站发展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另外,传统网站在向新媒体网站的转型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扩张与管理的不当,如果需要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应当对其背景以及自理做出严格审查,以确保新媒体网站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佳,李春声. 全媒体:一站式宣传服务的必然选择――青岛新闻网的全媒体实验[J].青年记者. 2009(06).
[2]罗鑫. 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 2010(03).
[3]本刊记者,刘光牛,南隽,刘滢.全媒体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中国记者. 2009(12).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07-02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 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 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 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报业;新媒体;转型;新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9-03
一、报业新媒体转型项目解析
2014年1月1日《新闻晚报》正式停刊,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也因此激发很多报业开启加速转型之路,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趋势,广泛运用新媒介技术,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全媒体平台建设等。在过去近1年多时间里,部分报媒已实现了从内容生产、终端呈现到平台运营、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全面融入互联网。以下我们选取2014年10月在首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发展大会上颁出“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1]”名单,管窥一下这些报业新媒体创新项目的共同点与创新点,藉此探寻其转型变革的方向与思路。
(一)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统计分析
表1 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统计表
通过对表1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其一,从项目分布及数量占比来看,全媒体平台运营或融媒展示类项目占到了1/4强。作为报媒转型的首选项目,报业希望藉此实现报道全面化、立体化;信息产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受众覆盖精确化、广泛化。
其二,从项目涉足的领域来看,报业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服务领地,从单纯的信息传播领域,过渡到出版、数据服务、电商、电影、演艺、线上社交平台、线下社区服务组织、物流配送等延伸行业,尽管报业跨界运营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早期多半是以投资实体产业的方式来运作,而新媒体环境下,报业则是聚焦特定受众,更希望利用自身优质的数据信息资源独立运作更多的服务型项目。
其三,从项目的技术运用来看,当下热门的网络技术、微博、微信、移动App技术、二维码、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都在报业新媒体项目中有所体现。尽管有些技术应用还浮于表面,很多报业也会借用现有的商业技术平台进行新媒体运作,但这并不妨碍独立自主创新技术的探索与研发,比如人民网微博平台开发、广州日报自主研发的哇喔WOW平台,以及各种移动App开发,都是报业在技术领域的有益探索。
(二)报业创新项目的共性特征
这些创新项目既有理念的创新,也有内容层面及技术层面的创新,尽管创新点不同,但其创新背后所遵循的变革思路是共通的。
1.突出原创性与数据化
关于报媒是否要继续恪守“内容为王”曾引发广泛讨论,很多人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要以“用户为王”、以“渠道为王”。但回顾过去一年新媒体转型较为成功的项目,我们发现“内容为王”仍是核心,比如报媒转型项目中的代表性产品上海观察及澎湃新闻、界面等都是以其原创高质量内容迅速切入市场并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的。另外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价值依赖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呈现。其中重庆商报社开创的“新财商指数研究院”就是一个以数据解析经济发展趋势的项目机构;另外证券时报社开辟的“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平台”,同样是基于数据监测、分析,为资本市场领域提供舆情研究服务。
2.突出融合性与多元化
融媒理念已成为报媒转型的核心理念,很多报媒纷纷从全媒体平台架构中寻求突破口。全媒体意味着资源的重新整合、工作流程的改变、报道方式的改变、传播渠道的改变,以及资本运营方式的改变等。正如我们随机应用一下报媒新媒体创新项目,会发现多半产品都是融媒化制作手法与多渠道产品输出。
3.突出移动化与社交化
报媒此轮激进式变革几乎全面转向移动端,在上述50强项目中有超过8成以上项目都是基于移动平台运作或利用移动端技术实现的。而移动化又带来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交互、分享、娱乐的需要,因此,很多报媒新媒体项目中都加大了产品的社交属性,丰富了社交化应用。仅以微信端项目为例,就包括新闻问答、粉丝社区、圈内活动、人才招聘、投稿等多种类型。
4.突出服务性与地域性
首先,服务性是这些创新项目中最典型的特征。比如现代快报官方微信项目、泰安日报社移动客户端“最泰安”等,这些项目都专注提供贴合用户生活需求、满足良好体验的服务内容。新媒体时代,用户是核心,做好用户的服务与开发是媒体转型的核心。其次,是突出地域性。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中多数来自地市级报刊,尽管有些项目平台运用相似,但产品仍各具特色,这主要得益于内容服务于当地百姓生活,突出地域化。比如深圳报业集团打造的社区系媒体系统,就是将资讯服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地域性是作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报业新媒体产品的重要保证。
二、报业新媒体转型对新闻教学的启示
如果说报业变革是紧跟互联网步伐,那么高校新闻学科发展则是紧跟报业变革的步伐,当然这与报业过去十年的主场效应有关,但如今新媒体全面冲击媒体行业,高校新闻教育教学既要从报业变革中习得经验,获得启示,也要跳脱报媒看到整个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指导新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层面的改革,以达到推进新闻人才适用性培养之目的。
(一)教学内容层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科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是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急于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透过对此轮报业新媒体转型创新项目的内容分析及共性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提炼几个核心关键词:原创性生产、数据化再现、逻辑化聚合、日常化互动。这几个词如落地于课堂,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教育教学内容。
1.原创性生产
原创性内容的生产既是媒体的生存之本,也是新闻专业人才最核心的技能。因此,新闻课堂既要教给学生采写编评的业务技能,更要教给学生能够基于用户需求、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发现、新闻策划、跨界新闻生产及传播的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利用微博中的微话题、社区论坛中的原创帖、以及微信圈中的热门分享等发现原创新闻线索,进行追踪采访,制作成横跨报媒、视频、移动端的多元产品,并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终端推送、分享新闻信息。
2.数据化再现
基于数据的价值发现与可视化呈现是目前报媒转型中着力发掘与打造的。这种能力包括四个层面:发现数据,解读数据,制造数据、可视化数据。在课堂上可通过多种任务来训练,比如对热点新闻事件背景数据的挖掘,利用各种统计数据来发现、解读事件,利用各种综合或垂直搜索引擎捕捉舆论走向、进行新闻议程设置,利用新媒体平台去调查问卷等,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可视化数据技术指导。
3.逻辑化聚合
信息逻辑化聚合已成为信息碎片化时代最急需的一种能力。报业新媒体创新项目中有很多产品内容,都是基于碎片化信息做的逻辑化聚合并输出的,包括微信项目中的新闻专题类产品、新闻评论类产品、以及各种特色服务性信息等。因此新闻课堂要教给学生如何在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新闻价值所在,并运用因果、对比、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来有效聚合信息。
4.日常化互动
新媒体是社交全面融入媒体的时代,社交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常以分享个人日常生活为前提,通过这种随时随地的在场拉近距离,增进了解,藉此强化认同与归属。日常生活是最鲜活的新闻现场,新闻课堂要教给学生能够从中捕捉细节,发现个性化新闻;教给学生能够在这种日常生活的直播中敏感觉察群体性的生存状态,抽离共性的社会化心理;教给学生如何能够以日常化直播的手法呈现新闻事件;教给学生能够依靠个性化的表达聚合受众,实现用户化管理。
(二)教学方法层面
1.工作坊教学法
依循报纸、电视、杂志、新媒体等不同工作流程设立的工作坊,以其小而灵活的方式有效地满足了“理论+实践”的新闻教学要求,是目前国内外新闻院校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随着融媒趋势进一步发展,基于不同媒体平台设立的独立工作坊在培养全媒体人才方面开始出现瓶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我国较早推广职业新闻学教育,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的高校之一。学院目前成立有清新时报工作坊、清新世界工作坊,一个专注于纸媒,一个专注于视频媒体,两个工作坊基本上是依托课程,外加社团管理等模式独立运作。尽管在融媒理念下,各工作坊在小范围内开始融媒实践,比如清新时报内容已由报端过渡到微博、微信端,但跨界视频及其他终端则较少。
当然平台是为教学服务,工作坊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还要充分考虑软硬件客观条件。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全媒体技能:一是“常规+机动”模式。平时采用分散而灵活的工作坊模式指导学生制作不同门类的新闻产品,而对于较为重大的新闻报道,则从各工作坊中机动调取人员,组建临时融媒团队,进行多元稿件的采制,多通道;二是工作坊轮岗制。工作坊成员间可以定期换岗、轮岗,已习得多元融媒技能;三是在各个工作坊之外,构建一个学习社区,不同工作坊成员间可以共享知识与技能,实现互助学习。
2.微传播教学法
在谈论这种教学法前,有一个现实需要正视,移动媒介使得媒介化生存变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逼真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们对移动媒介依赖成瘾,一旦离开就会出现焦躁、困惑、易怒、抑郁、孤独等情绪[3]。有人据此提出“去手机化”的理念,但现实证明不可行。尤其对于新闻专业学生,面对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新媒体环境,更不能轻言弃之,而应思考如何善用。我们或可将手机全面引入新闻课堂,将课堂改造成一个可以实现“微传播”的媒介场域,而课堂中的师生则改造为一个媒介运营团队,而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直接的媒体传播过程。
我们以运营“课程微信公众号”作为举例,通过下图来看一下基于媒介运营的微传播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之所以优先选择微信公号,因为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的社交媒体,学生全面介入可以先行保证公号的正常运维。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传播教学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主要包括微传播与微互动,教师将理论、技能知识,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典型错误问题等进行有效分割聚合,制作成适宜在微信端传播的图文、视频、语音等微内容。而学生一方面通过线上答题等方式进行微反馈,另一方面针对其他微信订阅者开展学术性、服务性以及娱乐性等信息推送,并通过开展分享、问答、抽奖、讨论等线上活动以增加订阅量及提高粘度。线下部分主要在教室完成,师生共同就线上运维进行延伸讨论,讨论的过程可以利用微信端进行现场直播,继续与其他订阅者分享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学生、其他订阅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开放式、共享式、互动式的微传播主体。另则,微传播教学法的效果评估可以直接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阅读数、点赞数以及订阅量来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
除却微信平台,师生还可将微博或其他微传播平台,改造成一个以课程教育教学为主题内容的媒介运营平台,由师生共同运维,最终推进新闻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理念层面
除却教学内容、方法这些具象层面,报业新媒体转型对新闻教学启示可能是从根本上诉诸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层面上的转变。
早在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人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就提出“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4]。时至今日这一新闻教育理念仍指导着新闻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只是不同时期,对实践的内容有不同阐释。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动手实践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扩充。
首先,动手实践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等业务技能的实践,而应包括对用户需求的分析、生产基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产品,对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实现对用户化的管理等;其次,动手实践不再局限于课内外,而应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参与媒体实践,实现对各种渠道传播特性的了解;再次,动手实践还应包括基于媒体产业链延伸领域的实践锻炼,以实现对泛媒概念下产业融合的理解。
报媒是整个媒体产业链中的重要单元,尽管当下报业新媒体转型还处于尝试与探索期,但一旦深入很多报媒依然能走在媒介发展的前沿。作为高校新闻学科要能够从中把握前瞻性的变化,并藉此思考更多适合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出炉[EB/OL].温州网,http:///system/2014/10/16/104245254.shtml.
[2]胡国洪.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EB/OL].金华新闻网http://.cn/zt/2013-12/11/content_3036301.htm.
专家们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学术期刊编辑应深入思考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积极的态度、稳妥的步伐应对数字化的挑战,通过加快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我国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期刊的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一、学术期刊第一要务是内容经营
要办好学术期刊,不论是从单本还是集群来说,都必须从编辑、出版、市场等期刊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认为,中国的期刊长期看重编辑工作,但对出版和期刊的市场工作往往不够重视,造成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出版质量上不去,经营能力薄弱。内容是刊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本刊物内容的好坏,主要依赖于论文原始质量的好坏:缜密、原创的思想,创新、合理的设计与方法,令人激动的突破性结果,以及基于科学结果的大胆推测等。肖宏指出,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是内容经营。
一流刊物要有一流的主编。首先,必须在国际专业领域享有盛名,精通某一专业,了解该领域学科的进展状况和前沿的研究,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人,以保证能获得他们的稿件而发表出最优秀的论文;其次,正直、热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期刊事业,乐意为科学界提供服务;第三,有相当强的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具有宏观战略管理和经营意识,具有一流的团队沟通和领导能力;第四,团结协作,目标明确。
除此之外,肖宏还认为须完善审稿人建设,其中包含三个要点:入选标准、审阅水平、动态管理机制。并且,需要防范审稿人不端行为。在这方面,他表示,国际期刊比国内期刊要做得好,指出国外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实现跨国际的高质量的组稿、审稿,但国内有些期刊约请的编委,虽然知名度高,但多是“挂名”,未必真正参与到期刊的发展中。
肖宏还提到,明确定位,才能明确刊物的发展出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醒刊物思考定位:
1.内容定位
必须明确回答刊物报道内容集中在哪些学科方向和研究前沿上,内容特色是什么?栏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栏目设计是否有特色?报道类型是否被清晰、合理地表述?必须明确地回答刊物的内容定位和适宜作者对象。
2.层次定位
中国的期刊按照办刊层次可分成四个层次定位:立足国内,面向国内;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立足国际,面向国内;立足国际,面向国际。层次定位不同,瞄准的发展目标(例如进入什么样的核心期刊数据库,在什么范围内有影响)就不同。
要了解刊物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包括近期、中期、长期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因此,刊物的办刊宗旨必须简明扼要地予以表述。
3.市场定位
从刊物刊期、发表周期、年载文量、发行量、定价等来了解刊物的市场定位。主营方向是什么?盈利点是靠发行、广告还是版面费、在线阅读?
刊物要明确回答出读者对象、发行对象、广告对象具体是什么情况。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人们一直在问:期刊是不是不行了?实际上,印刷业并没有死,只是需要进化和革新。对学术期刊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压力之下求生存,学术期刊领域变革的聚焦点是什么?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总编辑黄翔认为,在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下,信息和网络技术正在颠覆期刊业,读者和广告客户都在发生变化,这些意味着:期刊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将逐渐失效。在他看来,在读者指定的时间,用读者喜欢的方式(平台,内容呈现)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并提供互动,是目前学术期刊正在发生的改变。
以IDG为例,黄翔介绍了数家主要杂志品牌媒体全媒体转型的经验教训,帮助期刊编辑了解转型的思考方法、成功模式、常用工具和要避免的陷阱。IDG在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媒体公司,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是IDG来中国后最早的一份媒体,曾经是大陆市场当中最赚钱的一份杂志。差不多近十年来,整个行业传统媒体不管从国外开始还是在国内,受到新媒体冲击很大。中国学术期刊现在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刊物本身的读者并没有减少,但新媒体冲击来了之后,部分读者转去在平板电脑、手机上阅读这些期刊,这便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发行量,从而造成凡是依赖于广告的期刊就比较惨了。
说到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例子虽然比较少,但不能说完全没有,黄翔以国外的B2B刊物为例,比如说计算机类的刊物,在国外转型有的还不错。从IDG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是转型基本成功,因为IDG在国外是一个纯粹技术类的媒体,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收入结构已经彻底打翻身仗,现在在线收入是第一大收入来源,目前IDG已经不是一个传统媒体,而是完全以网络为基础的媒体,传统的会展只占百分之十几二十。
如何看待未来期刊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黄翔表示,将来的期刊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给消费者阅读,新媒体确实就是往这个方向在走。他提到,实际上在数字化领域,图书、期刊、报纸的边界正逐步模糊,很多其他领域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比如英国的《卫报》,在2011年,该报的广告收入有20%来自数字出版。
三、学术期刊从经营载体到经营品牌
新媒体对于期刊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龙头期刊也不例外。《读者》杂志近年发行量受到数字出版网络的冲击有所下降。
一、新媒体转型政策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999年,国办下发文件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电信业务,对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008年,国办下发文件提出“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业务”,改变了十年前广电与电信业务相互不能交叉进入的政策规定。2009年又出台了关于高清电视,关于互联网电视的一些规定。2009年国内知名彩电巨头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针对融合发展趋势下的新问题、新业务,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企业开展服务必须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开办主体必须具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针对三网融合的机遇,家电企业不但生产电视机,还要开办平台,这就必须要求在规定框架上完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IP电视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初,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三网融合“元年”。热议多年的三网融合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出台的方案对三网融合到底能不能实施、广电的地位或竞争方位如何等问题也做了明确的回答。在时间表和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三网融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广电也由此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2010年是广电产业发展三网融合的起步阶段。“三网融合”试点以广电为主,如果广电不抓住机遇,往后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危机感值得肯定,忧虑也是不无存在,广电一直加紧这方面的推动,包括CMMB布局、国家网络公司的组建,要实现一省一网,各地采用各种方式正在加快步伐。2011年、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的两年,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二、广电转型面的临挑战与机遇
(一)三网融合的推进,对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得很好,广电网络的融入还不够。电信与广电两大垄断方在以互联网为目标的争夺中,均以各自掌控的许可资源阻碍对方的渗透和进入,如电信方垄断着IDC业务、国际互联网出口,还掌管着ISP牌照,而广电则握着互联网电视牌照、IPTV牌照和播控平台的控制权。但是不管怎么样,电信、广电都在加强固网的建设,都在为三网融合的推进打下基础。首先,电信部门借助融合之势,加快发展IP电视、3G新业务,积极推进通信业发展,实现通信业转型,对广电媒体业务渗透加速。电信部门在网络视频领域取得局部突破。截至2009年年底,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视频制作许可证的机构国内有398家,电信占6家。在三网融合新规定中,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才可从事除时政节目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造,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和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受此策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电信企业获准开展网络视频服务业务。电信和广电各有优势,但不可排除电信企业在网络音视频领域中会形成新的竞争实力,增加行业竞争变数。其次,高清电视、3D电视等丰富了传统电视的内容,但是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兴起对广电行业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如果仅仅固守电视这单一屏幕,广电行业将错失发展良机。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催生了很多新业务,广电系统将在移动互联领域面临多方面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广电系统就要加快基础网络建设,调整终端控制方式,进而改变运营模式,突破原有体制,向市场化、多样化的综合业务服务提供商转变。再者,三网融合不单是内容和渠道问题,还有一系列产业价值链上涉及到的设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环节。家电企业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现已慢慢纳入到整个三网融合新媒体业务的产业价值链中。家电企业积极开发电视机上网新产品,推出了具有上网功能并运行在虚拟专网上的电视机,互联网电视机加速普及,家电企业也在尝试以合作的方式开展互联网电视的业务。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信息与娱乐内容方面,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在电视屏幕上的竞争已经展开。从用户需求来看,希望每一个终端都能享受到娱乐和信息服务内容,但广电主管部门涉及到监管和内容分布问题,所以广电压力很大,如何开展新业务也是重要的命题之一。
(二)三网融合也为广播电视迎来发展机遇期。随着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之间“三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进入部署与实施阶段,广播电视与电信、互联网等之间的界限日渐消融,市场重新分化组合。“穷则变,变则通”,改制、转型与创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加上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推动,我国广电业的改革已进入了。三网融合的发展特别是宽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从电视机转向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65亿,使用率达到63.2%,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成长为广播电视的主要竞争对手。新媒体的崛起及其替代效应,对广播电视传播以及媒介生态构成了破坏性创新甚至颠覆。对广播电视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它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边疆”。三网融合的实质是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通信业的相互渗透与合作,也指电脑、手机与电视“三屏合一”,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广播电视深入融合新媒体奠定了技术基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了广电拥有内容播控权,对广播电视加快融入新媒体、实现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推动和高清互动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与其他服务渠道更加紧密结合,广播电视机构将不仅仅是提供广播电视内容的一个机构,它的服务范围同时也延伸到通信、交通、医疗、购物、金融等多个领域,它将为广大受众提供除了广播电视之外的更多的超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电视机或收音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看收听节目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从更多方面为民众提供服务的多元化消费终端。因此,有人提出“看电视”正向“用电视”转变。这个“用”字提得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正是这个“用”字,使人们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能够使广播电视产业拓展到各个相关的经济领域之中,通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对接,形成对客户的消费超值服务,并由此极大扩展广播电视产业的赢利范围。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15-03
互联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媒体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并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大众传媒。这一新兴的技术形式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电视的发展和变革。虽然,电视目前仍拥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如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电视还拥有着大量的具有高忠诚度的观众群,虽然互联网视频更加便于收看便于查找,但其内容几乎是对电视播出内容的复制转载。网络虽然具有新闻刊播权,但不具有采访权,网络上常常出现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假新闻,不具备电视已经具备的公信力。但是,传统电视地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变则通,不变则亡,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发展电视新业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电视媒体的转型
传媒业从来都是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电视媒体也从技术层面与内容层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开始迈向新媒体世界。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非线性传播,并且能够实现与观众交互互动活动,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与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对于电视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而言,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变化才能成为新媒体的一员呢?
电视的新媒体转型首先表现在功能的转型,它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使用数字语言。其次,电视必须向非线性传播转变。新媒体的播出流程是非线性、双向互动的,满足用户对媒体灵活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传播的双向性特质,作为信源的电视台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进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从人机关系上讲,电视媒体的各个终端必须向交互型转型。电视媒体必须能使电视台与观众这两个终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传播模式,使用者透过手中的遥控器、电话和有线网络来进行节目的交互控制,最终观众可以得到自己所希望的资讯甚至以个人意愿来影响或改变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
新媒体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电视节目固有的“时间围墙”、“空间围墙”,更具革命意义的是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解放,突破了“身份围墙”使传统电视观众由看客转变为参与者,这对高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当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最主要的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的新一代电视;网络电视是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可以接收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电视内容片段及影像推送。IPTV是将广播节目透过宽带上的网际协议向订户传递数码电视服务。由于需要使用互联网,IPTV服务供应商经常会一并提供连接互联网及IP电话等相关服务,也可称为“三重服务”或“三合一服务”。
二、电视新媒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问题
随着电视新媒体的不断成长,它们在展现自身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这些电视新媒体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数字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数字电视的优势表现在操作十分简单、信号接收反应实时、画面清晰稳定,目前主要开通的业务类型有付费频道、准视频点播以及少量的互动电视节目等。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首先,由于采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它的画面清晰度高,声音保真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其次,付费电视具有针对性的付费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使观众拥有更多的收看选择;再次,数字电视使得电视的业务功能极大拓展,受众可以方便地看到近几日各个频道的节目内容预告,并可以进行预约播出,也可以分类查看节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数字电视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广告收入、收视费和其他服务收费的多元盈利点。
数字电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广电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视费和付费电视来支撑,其中广告收入由电视台控制,其它部门由于资金收入的问题而并不热衷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数字付费电视标准体系制定滞后和没有标准,技术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人们对付费才能收看的数字电视内容期待值很高,但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付费频道的内容普遍单一缺乏新意,制作粗糙,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网络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网络电视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集为一体,形成传播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其次,网络电视把各种来自不同层级和地域、形式各异、指向不一的传播内容凝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从而打通了原来有线电视传播渠道的层级和地域的限制,拆除了各电视台之间人为的渠道壁垒,让受众平等地接受和自由选择收看节目的频道和时间。
与任何新生技术一样,网络电视有着自己不够成熟和不尽完善的内在缺陷和问题:网络电视的播放会受网速的限制,网络电视的内容几乎是把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了简单的“复制”和“粘贴”;由于上网电视收费无法控制,媒体单位无法获得收益,所以网络电视内容极为缺乏,短时间内网络受众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三)移动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手机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之所以如此热门是源于它独特的优势。首先,手机电视携带方便,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其次,手机电视的定向性强,它能利用手机和最终用户“绑定”的特点对用户进行较精确的锁定:再次,手机电视的用户能够很容易参与互动,广泛参与及良好互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另外,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还为电信、广电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共谋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向三网融合迈出了第一步;最后,手机电视可以让播出过的节目在手机网络中保留一定的时间,使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可反复收看,从而提高节目的利用率;最后,手机电视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无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直接利用手机了解到最新的相关报道。
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小觑:人们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时间段,手机电视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时长太短: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视节目主要提供传统电视的直播节目、
点播节目和下载节目等,这些内容大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很难吸引用户;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浪费,市场割据,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技术上尚有缺憾。总之,目前手机电视还受制于各种技术、资费、终端等的局限,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媒介核心竞争力。
(四)IPTV的优势及问题
IPTV的出现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巧妙的融合了二者的优势,成为了不仅仅是用来收看的电视业务,而且成为了能够面向信息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更多需要的综合平台。它的优势除能够提供TV的视频直播外,还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包括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本地信息查询以及电视网络购物等多种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其次,1PTV增加了从受众方通往视频节目播出机构的返回通道,用户可查看、回放甚至是调整邮件的音量及播放速度等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受众操控的便利性。 IPTV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使其发展速度减缓,这表现在:首先是技术问题。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带宽低,而改造成本都比较高,即便能有效解决带宽问题,IPTV提供的视频节目与有线数字电视网传送的节目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运营的电信部门缺乏运营内容的经验;其次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技术、业务融合到来的前后,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监管机构的调整,将广播电视与通信业务的监管职能进行了合并,但在政策制定方而,由于电信企业的强势,多数国家采取了优先扶持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政策待有线电视网具备可与电信网进行一定程度抗衡的实力后,才让电信企业进入电视传播类业务。
三、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手段
目前,阻碍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因素既有来自技术经验不足等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利益划分不均等的主观因素,所以,我国电视新媒体的良性发展,还必须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一)新媒体电视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运营方面,需要统一数字电视网络,应该统一规划,以数字电视网络整合为依托,重视强强联合,结成资源利用和投资利益共同体,推动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尽早完成。在内容方面,电视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在管理方面,完善广电网络信息产业的政策、体制与机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新媒体电视运营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割式管理,无论是广电、互联网、电信,甚至各地不同有线数字网络都是分割式管理的,这致使在利益面前主管双方互相限制和搏弈,解决管理体制上的约束是发展的前提。在技术方面要充分开发新技术为媒介革新增加助力。例如手机电视业务不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3G或未来的4G网络还是基于广电的CMMB网络都尚有缺憾,电信和广电两大主管部门应携手产业链上的运营商、科研机构等站在网络融合的角度,通力合作,形成芯片、关键元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在营销方面,盈利是开展电视新媒体业务的目的之一,各种电视新媒体要不断地创新,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电视新媒体的内容与服务
网络电视的内容与服务:网络电视台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应当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电视台应针对用户群体的喜好而进行节目设置提供用户希望获得的信息,并且方便用户参与节目。
手机电视的内容与服务:未来的手机能够帮人们实现“移动生活”的目标,通过接入互联网和绑定银行卡的业务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服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手机电视肯定不会停留在目前的只能单纯的收视收听电视广播节目上,而更应提供用户定制节目、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影像推送及综合信息等双向交互业务,从而实现手机电视业务的多样化。
IPTV的内容与服务:由于当前IPTV和数字电视的业务高度重合,要避免与数字电视的正面冲突,提供差异化、错位互补的业务是IPTV应当选择的发展道路。我国的IPTV可以运用增值信息服务把“电视观众”变成"IPTV使用者”,将自身现有的视频通信、短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集成到IPTV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独特的综合服务。
电视剧、栏目剧等是IPTV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剧的选择上,要考虑什么类型、多大长度的电视剧符合IPTV的特点。栏目剧是最近几年非常热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既有栏目又有剧的内容。成本很小,效果很好。IPTV的栏目剧节目来源是广大网民,来自各方面具有草根文化的东西,没有雕琢全是原创,所以要加强栏目剧的开发利用。
(三)走向融合的电视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的融合并不是将以上新媒体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集聚这几种新媒体的优势,发现、挖掘、整合媒体内部与各媒体之间的优势资源,通过内容资源、传播渠道和终端、以及受众的融合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作性竞争,促进各方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未来电视产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原有广播电视的数字电视、付费电视、IPTV、手机移动电视等业务,只是经营方式的不同,而不是传播模式的区别。融合后的电视新媒体的电视栏目能够将各类元素合并组合在创新的节目中,并在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提供信息元素、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调动观众多互动参与,使栏目生动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实转型新媒体已经大势所趋,很多传统媒体也确实已经在做,包括推出网站、上线App,不过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转”,而是“移”,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移植到线上,可以想象,无论是跟社交媒体比速度还是跟国外媒体比质量,这些传统媒体所谓的“新媒体”都一败涂地。
国内时尚媒体的转型则要相对好得多,比如iWeekly可以说是脱离《周末画报》的一本新杂志,以图片报道、专栏、生活方式报道的组合,更新速度也是以日计算,除此之外其部分专题报道也相当优秀,不输任何传统杂志。另外赫斯特中国旗下今年新推出的线上杂志Elle+也以多媒体的形式弥补了不少传统杂志的缺陷。这两个线上杂志都有大量的“独家”内容,相对于传统报纸对焦点、热点的同质化报道,更有价值和排他性。
从图文上来说,时尚杂志的转型要比传统报纸更有优势,无论是内容还是图片。时尚杂志的主题是美人、美景、美服、美食,对于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时尚类在线杂志的赏心悦目感实在要强太多,甚至一则广告都能满足阅读者对壁纸的需求。图文的精美让更想拥有一款“逼格”高的用户毫无疑问地选择时尚类在线杂志。
[关键词]全媒体记者;转型;“新闻1+1+1”
一、概念
在这里,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下我设想的“新闻1+1+1”的概念和它的优势,“新闻1+1+1”是指采访机+相机+摄录机。延伸出去,就是记者既对频率供稿,又对我们的龙广在线、手机媒体,甚至其他新闻平台提供文图和视频信息,这种报道模式应该融入记者的常规报道中。
二、优势
全媒体新闻的优势就不用多说了,它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尤其是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特定节目消息的时间限制和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同时还能使日常报道现场感十足,更加生动,有说服力。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如果只靠录音来支撑,会显得有些苍白,如果能够加上视频报道,就会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等叫来摄影视频记者,现场早就失去了新闻意义。所以,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数字新闻时代的需要。推而广之,如果遇到合适的题材,比如演示某种创新技能或还原某个现场,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这样文字报道的魅力就提升了。而类似线索的捕捉,因为非现场性,就很需要文字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记者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三、如何转型
如何同时在视频和两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是摆在全媒体记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首先,就是技术。这个技术一是指拍摄的技术,二是指传播的技术。视频技术是一门学问,很多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对视频、镜头的推拉摇移、电视剪辑等没有太多的训练。记者在掌握基础的视频技术之后,要花工夫对电视编辑有所钻研。镜头之间的过渡怎样符合视觉习惯又符合新闻因果逻辑关系,以及报道节奏,还有同期声以及话外音的运用都要重新学习。对于传播的技术来讲,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如何快速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也是一个问题。
第二,就是要转换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了用文字配以录音去表达现场,当转型全媒体记者之后,就要学会用画面语言叙事,不仅要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还要掌握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记者在现场拍摄时就要想好了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条新闻。新闻的短小精悍,仍然是根本,在时间的把握上,切忌冗长。确保新闻的准确性,要有精品意识。在这一点上,记者可以把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把节目中放不下、发不全的声像配合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网络和节目的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第三,就是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槛。当记者拿纸笔和采访机时,采访对象往往打开话匣子容易些。精彩的画面无法重演,所以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被采访人沟通上,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的采访,如果是单兵式全媒体报道,因为采摄都是一个人,更需要前期的沟通。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在镜头前,流利的语言表达,也是文字记者要操练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四、全媒体报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
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出现,正在对报纸和整体的新闻报道产生深刻影响。这也是我们实践中的体会。
第一种影响是文字方面。文字报道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用的频率更高,以往严谨的长句和排比等表达方式逐渐减少。这多少有些受网民阅读习惯的影响。
第二种影响是报纸报道形态的变化。杭州日报还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路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放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在国外,《今日美国》报做得比较彻底,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内容都链到了网上。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第三种变化是潜在的。网络上的全媒体,使纸媒有机会发挥更多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功能。新闻中有些有趣味性的元素有了更多表达空间,比如设计调查表让受众体验互动式的心理分析,或者诸如“吃醉虾会不会酒精超标算酒驾”之类的实验新闻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