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1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文明乡风的建设都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需要农民文化素质及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管理民主,只有通过教育让农民自主增强民主意识,自觉行使自己的权利及义务,切实将国家政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才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1.2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园艺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民商品质量意识缺乏,整体素质及能力较低,导致园艺产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新型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完成,只有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突破口,才能有效的推动园艺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注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2.1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教育培训供给不足。
政府、学校及社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供给方,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影响,导致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供给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的情况,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农村由于缺少培训机构的支持,导致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单一。
2.2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匹配。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大多为农业技术,而第二、三产业相关的技术培训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高效转移,农村经济结构不能得到调整优化,农民职业同化严重,培训内容上的供求错位使得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进而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3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教育培训时间的规划直接影响着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只有切实保障农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不被影响,并结合农业生产规律来安排培训时间,才能保证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进而满足农民的潜在教育需求。
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3.1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及能力,通过改善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环境,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点,进而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职能。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都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其职能,严格规范行为,在提供支持扶助的前提下加强管理领导。
3.2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政府必须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农业开发及建设,并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实现农民教育培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3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有效缩减培训成本。因此,应加强教育培训网络的建设,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培训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引入远程教育等教育模式,优化农村教育培训的条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加强信息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质量。
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的启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参培机会匮乏、培训资金短缺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笔者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人员,在研修的组织过程中遇到了教师参与不积极、满意度不高、基层学校消极抵制等现象,蕴含国家良好愿望的“国培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尴尬”和“冷遇”,投入与效益相矛盾,预设成效与行为现实相错位,低效问题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培训者对教师主体的培训需求了解不充分,忽视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参培农村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开展了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设计在维度上包括教师参培动机强度、参培机会、培训内容和形式需求、培训具体教学方式需求等方面。本研究以参加中部某省2011年“国培计划”农村顶岗置换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来源上看,调查对象分别来自某省八个县市,覆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师(见表1)。共发放问卷359份,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99.7%。调研数据均通过SPSS for Windows 17.0进行了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主要运用了频率统计、交叉表、均值比较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强烈,而且存在性别、职称、从教年限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八成(79.8%)的农村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者强烈,两成的农村教师选择不强烈或者无所谓。进一步统计还发现,农村教师培训动机存在性别、职称、从教年限上的差异(具体见表2)。在性别上,女性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者强烈的比例为83.7%,男性教师这一比例为75.3%,赋值后男性教师均值为2.96,女性教师为3.16,说明所调查女性教师的培训愿望强度稍高于男性。从职称上看,初级职称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强烈的比例为81.3%和79.3%,高级职称教师这一比例只有53.3%,说明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的动机比高级职称教师更强烈。
2.学校层次越低,参加高一级培训机会越少
统计分析表明,在以往参与最高培训级别上,绝大部分农村教师(69%)参与过市级或县级教师培训,只有5%参与过国家级教师培训,15.3%的教师参与过省级培训,还有10.6%的教师只参加过区县级以下的培训(见图1)。
在参加过最高级别国家级别培训的教师中,80%的教师来自县城学校,19%的教师来自乡镇学校,1%的教师来自村级学校。在参加过最高级别省级培训的教师中,33%来自县城,48%来自乡镇,19%来自村级学校(见表3)。学校层次越低,教师参与高一级别教师培训的机会就越少,呈现出倒三角现象。因为越高层次培训,在职称、资历等方面选拔条件越苛刻,参培机会越少。这也反过来说明,越到基层学校,师资水平越低,形成了农村教师的逆向淘汰现象,结果是越到基层,参加高级别教师培训的机会越少。
3.摆脱繁重课程任务、接受脱产培训机会,是农村教师的普遍愿望,越到基层愿望越强烈
由于农村教师课程任务繁重,很难有机会获得参加全脱产集中培训的机会。超过一半(51.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工作任务繁重,时间不允许(见图2)。兼任一门或多门科目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所调查教师兼任一门或一门以上科目的占总数的78.3%,村级小学和镇级小学这一比例分别为91.7%和85.5%。从繁重课程摆脱出来接受脱产学习机会是基层农村教师最普遍的愿望,越到基层,这种愿望越强烈。由于找不到合适教师顶替,很多农村学校不愿意派骨干外出学习,为了完成上级下派任务,委派闲置人员临时顶替,个别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培训专业户”。
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是农村教师认为最缺乏的知识,排在最后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关于农村教师最缺乏什么知识问题,统计结果按照频度依次排序是:信息技术应用知识(45.1%)、学科专业与教学知识(21.7%)、教育教学科研知识(12.3%)、班级管理知识(10.9%)、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9.7%)(见表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是当前农村教师普遍缺乏的知识,而我们普遍认为最为重要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却排在最后。说明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在解决硬件问题后,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已经提上日程。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同度低。
5.观摩研讨相结合是农村教师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实践型课程最受欢迎
涉及教师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农村教师选择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在频数上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名师课观摩研讨(45.8%)、专家讲座报告(32.1%)、主题参与式培训(7.8%)、专题沙龙研讨(7.38%)、实地考察(7%)(见表5)。观摩与研讨形式的培训教学方式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目前我们城市学校所推崇的专题沙龙教学形式并没有受到欢迎。说明农村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在课的类型上,64.8%的教师选择以实践教学为主,26.8%的教师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7.3%的教师选择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见图3)。这说明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比较受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而单纯的知识理论教学不被他们看好。
6.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排在最后的是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
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授课教师按照频数依次排列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60.1%)、课改专家与教材编写者(24.9%)、一般教研人员(13.5%)、高校教授与科研人员(1.5%)。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注重具体方法的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因而最受农村教师欢迎。高校教授与科研人员基层教育经验不丰富,不了解农村教学实际情况,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获得参训教师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教师注重具体方法培训,忽视理论视野拓展和理论素养培养。
四、讨论与建议
1.关于教师持续的参培热情保持问题
绝大多数农村教师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培训意愿。但是当教师发现培训脱离农村实际,对自己没有很大帮助的时候,内在的参培热情就会慢慢消失,转而采取消极或者抵制态度。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自身过于功利,需求水平停留在“能马上产生效果”的操作层面,对于深层次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理论素养提升认识不充分。面对这样一种复杂情境,培训者一方面要调整培训方式,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实情,注重教育学实践能力培训,尊重其真实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去迎合农村教师的浅层次需求,需要引导他们逐步提升需求层次,增强其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修的认同。同时为了增强教师培训的权威性,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意识,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考核机制,尝试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建立对基层农村学校完成国培计任务评估的长效机制。
2.关于参培学员的选拔问题
做好农村参培教师的遴选,选拔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合适教师参培,是保证培训质量和维护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1]在调查中发现,“国培计划”农村项目在教师选拔上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盲目参培、顶替参培、重复参培等现象非常普遍。在参培指标分配上,学校层次越低,参加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越少。为了充分发挥培训的引领功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参培教师选拔制度。选拔标准明确化,选拔操作过程透明化,这样可以很好地杜绝人情因素和福利摊派,让最适合、最有潜质的教师参与到“国培计划”中来,真正起到骨干引领的作用。在指标分配上实施逆向操作,学校级别越低,获得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越多,保障基层教师培训权利的优先性。最后,教师选拔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对参加培训后的教师实施严格考核是防止盲目参培和顶替参培的有效办法。
3.关于培训项目承办机构的遴选与管理问题
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承担机构多为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教育学院,由于其本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机制等各方面原因,这些培训单位和农村中小学缺乏有效的联系,客观上导致培训内容过度理论化、培训方式单一化和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等状况。其问题根源在于以行政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以公立培训机构为培训主体的计划体制教师培训运作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培训规模的大幅度扩大,但是难以适应教师日益多样化与多元化需求。为此,在教师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政府应从微观管理环节退出,由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负责培育市场,建立教师培训准入制度,采用招标形式选择合适的农村教师培训承担机构,制定培训项目考核标准,强化项目监督与评估等,保证农村教师培训质量。
4.关于培训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团队建设问题
高素质师资培训队伍是保障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核心。由于“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刚刚开始实施,实施方缺乏必要的师资准备,培训中在培训教师安排上存在很大随意性,不是依据培训内容定培训教师,而是依据培训教师来定培训内容,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和参训教师的满意度。随着“国培计划”规模的扩大,师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一支实践导向的高素质教师培训团队变得日益迫切。首先要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农村教师真实需求调查,找出农村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薄弱的知识领域以及最迫切的需求,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培训课程内容,再确定培训课程师资,而不是相反,由师资决定课程。[2]其次,考虑到培训课程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团队建设为基础,团队的组建要体现通识科目与学科科目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理搭配组合。再次要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一套针对培训者团队的动态考核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团队的自我研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队伍,切实提高培训教师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素兰等.责任重于泰山——对2010年国培计划推荐参训教师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9).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教育培训 转移就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她们转移就业,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由政府部门牵头,各级妇联、共青团、科协等部门积极配合,上下联动,通过精心组织,制定规划,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推动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和新暴露出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影响工作展开。
虽然全国各地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有部分地方政府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迟迟不解决,挫伤了一些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各地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地区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教育培训工作
第一,强化大局意识,把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从政府责任来看,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批农业人口被迫从土地中脱离,面临“二次就业”,解决好包括妇女在内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派生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蕴藏着很大的就业空间。从妇女愿望来看,一方面,妇女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务,自身需要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男女平等的高度,高度重视,将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体系,统一规划,统一买单,统一考核,推动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轨道,在培训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资金到位,精力到位,监督到位。
第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妇女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女农民。
一要转变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板报、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妇女树立发展为上的理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实践活动为目标,切实转变贪图安逸、陈旧落后的就业观念,倡导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再就业光荣的新风尚,激发广大妇女的创业热情,发掘树立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优良的创业氛围。
二要坚持“三教育”结合,实施家政项目推广的教育模式。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农村妇女进行教育,必须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农广校、农函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等来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社会教育,可利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夜校、妇女学校、妇女培训中心等资源。家庭教育,最适合家庭负担重又没有时间和胆量走出去的农村妇女。尝试以家政项目的推广,开发农村妇女最关心的保健、营养、子女教育、家庭理财、庭院经济等项目,有利于农村妇女的随时随地参与。
三要以科技培训为先导,实施教育致富工程。可以采取抓典型示范,以基地和项目来带动农村妇女。一是建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引入适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科技项目,形成“项目+农户”的推广模式;三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教服务体系,形成“校企+农户”的办学模式;四是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女科技带头人,形成“骨干+农户”的推广模式。
第三,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1、改善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各地各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农村妇女学校的普及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明确重点,精心实施。各级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大力扶持农村妇女学校的创建与发展,让农村妇女学校也享有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扶持。
2、创新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劳动力个体转移心理,开展形势教育和从业心理教育,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形势教育和从业心理教育,通过培育典型、加强宣传等形式,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并适应飞速发展形势。二是针对妇女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探索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3、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要把培训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妇女素质和加快转移就业上,在培训内容上,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减少培训周期,学以致用。在培训对象上,以失地妇女和农村新增女劳动力为重点,尤其是农村女青年,要针对她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的优势,多组织开展一些直接与就业对接的培训项目,做到“新增一个,转移一个”。
4、加强合作,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各级妇联要主动加强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素质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发展农村妇女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搭建各类就业平台,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提供有效保证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就业推介放在与培训等同重要的位置。
1、促进农村妇女劳力外输内转。要及时了解农村妇女劳动力变化情况,建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库,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内输外转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妇女的特点,开展电子、缝纫、家政服务、餐饮、保健等培训,增强农村妇女务工竞争力;要对本地外输内转妇女进行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她们的权益保护工作,维护农民女工的合法权益。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国西部农村属于中国经济、文化、教育都比较落后的地区,自国家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以来,为西部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从2003年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也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农村远程教育进行落实,但是由于人文、地理、观念、政策等的差异性,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榆中县最早在1999年实施了明天女教师项目。该项目是以教育电视台为传播平台,在全县实施了多所学校,但都是早期设备,现在都大部分淘汰了。第二次实施的项目是中欧项目,20o3年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该项目共实施了130所学校,第一期实施了90所学校.第二期实施了4O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农村中学、完小。2004年底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榆中县利用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基金,一共实施了186所学校,其中模式一共72所,模式二共有81所,模式三(初级中学)共33所。
据调查,榆中县“农远工程”的覆盖范围很广,从一开始的不能接受到现在的逐渐步入正轨,从县教育局到学校远程教育实施的相关人员都切实感受到了远程教育给乡村小学教育带来的变化:教育的新鲜资源多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广了、视野开阔了;思想观念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质量提高了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榆中县“农远工程”项目已从初期的茫然阶段向着具体的应用阶段迈进。但是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老年教师居多,并且有一部分为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由于所受教育的限制,对他们来说掌握远程教育技术的速度和熟练程度都是很棘手的问题,而另外的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参加过培训,但是培训后由于学校本身设备的限制.即使掌握了应该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熟能生巧,不能把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应用到远程教育当中。因此,“农远工程”项目虽然在西部农村学校已经落实,但教师的培训还需不断跟进。才能使“农远工程”真正为西部农村学校带来教育效益。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大部分教师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在老教师的内心根深蒂固,新型教育模式在偏远的农村很难挤进人们的固有思想观念当中。据调查结果分析.有60%以上的老教师都是不愿意应用远程教育器材设备上课:在采访过程中,有老师说“大家观念还比较落后,放光盘很麻烦的,要提前找管理老师开教室,有时候还总是出问题,不如讲课来的方便”。说明经过培训的远程教育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趋势,执着的固守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2.2培训对象只是限于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
实施农村远程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让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孩子同样能平等地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2]。调查发现,远程教育的培训主要局限于对计算机比较入行的老师,老师普遍反映培训:“每次培训都明确要求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老师”。然而这些比较人行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这些少数教师由教育局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培训,主要进行远程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再由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达不到普及的培训效果。
2.3缺乏持续培训的费用
走访调研发现:培训经费问题成为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制约因素。由于西部地区属于偏远贫困地区,在交通和经济上难以和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培训地点.并且培训经费又由受培训人员自己承担,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据调查,培训经费分别是国家拨款占10%,上级教育部分承担10%,学校承担5%,本人承担75%。因此培训资金的缺失造成教师心理的强烈不满,从心理上不愿接受这种培训。
2.4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给农村小学老师带来了新的难题
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的资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资源,然而当这些在较发达地区应用起来效果显著,得心应手的教学资源来到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距等的影响,不但收效甚微,甚至还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一所学校里面仅有几门课程需要用到远程教育资源,对于课程整合来说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偏远农村,由于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再加上远程教育资源与授课内容有很大的矛盾,想要把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得心应手却是一件很头疼的问题。在关于远程教育资源与现有课程的整合的问题调查中。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的占16.7%,有时候能够进行简单的整合的占66.7%,常常能够很好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到现有的课程的占l1.1%。不但能够有效整合,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占5.6%。
2.5短暂的培训时间使教师难以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采访中很多老师谈到:“培训时间里根本就掌握不了那么难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停课都困难更何况自己做”,“学校人手不够用。没有专门的人对信息资源进行与课程整合”。而且大部分资源和课程进行的时间和教学活动相冲突。不能很好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缺少专门的将信息和教学内容整合的人员,致使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很难顺理成章的应用的平时授课之中。
2.6培训结束后。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诸如机器不会用、技术跟不上等都是常见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依赖于传统教育而忽视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障碍。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培训效果不佳。技能上难以掌握,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技能匮乏,没有办法理解远程教育的先进思想等都是教师在教学应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据了解,在培训过后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原因是不会用或者是不愿意应用,不会用的原因在于培训过程中没有掌握相关的培训内容。没有能力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2.7培训机制不健全。无法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由于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限制,使得培训效果低下。综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套合理的培训机制和体系,没有能够实现对~线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培训工作在展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同时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有所参与,但只是敷衍了事。
3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3.1重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推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成功与否.具有指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骨干教师应具有这种适应现在和未来教育造就人才所需要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对相关要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远程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培养,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先进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思想,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
3.2将培训方式多元化。扩大教师培训面
在现有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扩大接受培训人员的额度。力求做到人人接受培训,人人会应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学,人人理论扎实,动手技能过硬。培训还可以直接进入教学课堂.专家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教师上课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指点.让教师及时意识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进行解决,提高培训的效果。现代网络教学已经应用到教师的全员培训中,通过网络互相学习互相探讨问题.也是一种间接的培训方式。
3.3落实培训经费来源
由政府部门统一拨发,多渠道筹措,建立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相结合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而不是让培训教师自己支付_4]。在西部地区,因为经济收入很低,教师自身很难支付培训经费,使其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有一种排斥心理。因此.多方筹措培训资金,解决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使其在培训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3.4重视培训内容和实际教学相结合
结合在教师授课应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很好地与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师培训的相关内容能够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培训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是教育阵地前沿的新鲜事物,而不是原有的信息;培训内容应该能够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能够轻松易懂地和实际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给教师思考、创新、发展的空间。
3.5开展连续式、阶梯式培训
每年都在培训,每年内容都差不多,而每次参加培训后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吃不透”。针对这一现象,培训应该重视连续性,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要考虑到部分老师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较差,无法在十几天、二十天内掌握远程教育中的诸多知识点。人员进行分级培训,知识也可以进行分级传授。为了保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可以把原来一次培训完的内容为3次.按3个阶段进行培训,可简单划分如下图:
3.6技术培训是保证。理论学习是关键
本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明显侧重于技能的培训.忽视了理论的学习。组织各级培训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技能的重要作用和理论的关键作用。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教师理论素养的学习,技能与理念齐抓,只有将理论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应用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不断进行理论方面的讲述,使受培训教师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巩固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将教育前沿的最新动态知识传递给培训教师.使其具有良好的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不断自我发现和自我激励.使其具有创新意识。
3.7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
县级培训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既要保证培训的实用性,又要保证培训的持续性,同时重视培训的覆盖面。把全县的教师根据实际水平划分等级,分批、分等级的进行培训,打破按学校分摊名额的制度。形成“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防止“走过场”…。不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县级培训,都要重视培训结束后的考核。不但从实际操作进行考查.还要进行理论考核,通过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设计实际案例来检测每位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中指出: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1]
首先是遴选问题。包括参与的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骨干教师的遴选。高水平的培训机构的遴选是通过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标书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名单后再组织答辩,最终确定项目任务的承担机构,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这种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改变了以往直接由行政任命培训机构的模式,让具备优秀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做到优中选优,这是保证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培训组织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协调培训机构与优质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培训当中,一部分优质中小学认为培训主体的是培训机构,自己只是协助参与,让优质中小学全面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遴选体育骨干教师学员是“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培训质量好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培训的全过程。能否选派到高水平、高素质、有潜力、可造就的优秀体育学科骨干教师,不仅关系到此次培训,而且决定整个“国培计划”既定目标的实现。从2010年一些省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员反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不对口问题,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或者一些退伍军人担任,没有专业正规的体育教师选派,只有抽调他们参与培训,造成了一些参训教师专业不对口。第二,学历,职称,教龄等与体育骨干教师学员的要求不符,部分学员学历、职称偏低,教龄较短。第三,被选学员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较大,显然,这与“国培计划”实施目的初衷相违背。第四,一些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少,学校不愿意把一线的骨干教师派去学习,对置换来的师范生能否胜任一线骨干教师的工作表示怀疑,让骨干教师去学习,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开展,于是就派一些闲置人员参与培训,造成一些人被“国培”了。在这种状况下,有些学员培训学习时得过且过,放松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这种不纯的学习动机和怠慢的思想行为偏离了“国培计划”的培训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国培计划”项目的教学与培训质量。[2]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市推行二年来,市、乡、村各级对远程教育的“建、管、学、用”都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好经验。同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也在农村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很好的现实作用。归结起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能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素质。黄草镇丰林村支书李太宗由“电脑盲”变为了“电脑迷”,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大米与食用油涨价)指导自己经商,获益非浅;观看电教片“用生命搏击贫困”中的郭秀明先进事迹后,自己由原来“不想干”心态变成了“要干好”的心态。东江镇田心村村民刘作良,**年承包村里10亩鱼塘,不懂鱼病防治技术差点亏了老本,远程教育就像“及时雨”,帮了他的大忙,解决了技术障碍。**年,他大胆承包组上60亩鱼塘,每亩比过去增收几百元。今年,他又承包了组上另外60多亩鱼塘,承包总数达12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大户。
二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七里镇茅坪村利用远程教育引导生猪养殖业、杂交制种业发展,原先每次只能组织几个大户观看,现在每次都是几十上百人。该村近两年内,生猪养殖大户由几家增加到30余家,年出栏由3000多头增至11000头。今年村里还特别征用土地50亩发展养殖小区。杂交制种面积由去年的400亩增至今年的1200余亩。
三是能够实现有效的凝聚农民群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增强支部战斗力和村民凝聚力。这次支村两委换届充分反映出来,利用得好的村,支部核心作用明显,支村两委换届很顺利,如东江镇田心村、白廊乡白廊村、七里镇茅坪村等;反之,就不然。这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是新时期组织群众的一个好办法。
四是能够提升村级阵地建设的档次。东江镇泉水村作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现场会的现场参观点,远程教育起了决定性作用,使村部有了现代化气息,提升了综治工作档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充分认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当前任务
前段时期,周部长及其他部领导对部分乡镇的远教站点进行了调研,有的是不打招呼的检查,看到的情况令人担忧。有的设备管理混乱到出了问题,有的学了不会用,有的会用但根本没有组织,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与支村两委换届有关,但总的来说,还是我们工作落实的问题,还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主要是抓好四件事。
1、严格标准,建好站点。①防护设施的落实;②工作室与学习室分开,即电脑与电视分开;③远教室与计生学校、法制学校、党员活动室合并,实现规范化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互相促进。
2、加强培训,建好队伍。用得好不好,队伍很重要。这次培训班,说白了,就是组建乡镇队伍骨干,那就是乡镇党委组织委员、远教专干、技术辅导员。这次培训班以后,各乡镇要马上组织培训,每个村级站点至少要培训出2名以上熟练技术操作员。各乡镇6月25日左右,把队伍组建情况报市委远教办。
3、联系实际,抓好学用。远程教育在一个地方受不受群众欢迎,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学用。如何组织学用?我看就四个字:联系实际。即联系工作实际,联系产业实际。我们资兴讲远程教育号称“产业工程”,这决不是字面上的修饰,应该将其当作远程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创新,当作远程教育的生命之源。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是产业建设。远程教育突出产业培训,就是抓住了要害,服务了大局。
4、资源共享,抓好共用。全市已建90个村级站点,其中有村小学的46个。目前,这些站点相当部分不仅村干部没有用起来,学校也没机会用。这个局面不好,要打破。好象这些村小的学生就不是这些村的分子一样。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好支村两委的工作,尽快解决。鲤鱼江完小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效果很好,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
这四件事,请我们组织委员尽快列入议事日程,抓好落实。市委远教办向乡镇书记、乡镇长发了一个倡议,请你们亲自交给他们,请他们也重视起来,支持你们的工作。支村两委换届已经完成,新班子到位了,要顺势促他们一把,要求他们以管好用好远程教育树立良好形象。7月份省委远教办来检查,我们的工作也不得不抓紧落实了。
三、充分认识这次学用管理培训的主要目的
(一)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高等农业院校是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的重要基地。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并拥有一批了解农村政策、熟悉农村环境、擅长农村管理、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三农”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长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惠民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科团队。
(二)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管理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室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的大、中、小教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会议厅、礼堂能满足各种规模的培训教学需求;住宿环境、洗浴设施、餐饮质量等后勤保障完备。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依托优美校园风光、结合历史传统,打造以“农”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农村基层干部在培训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传承农耕文明、熏陶人文情怀起到巨大的作用,并能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质量,提高参训者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保证培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是以政府主导和政府拨付经费的公共性产品,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国开展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如政府、农业委员会、组织部门等委托党委党校、行政研究院、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部门开展短期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不同,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主要参与者,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当作公益性教育培训服务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途径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战略定位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市场竞争激烈,高等农业院校发挥农业特色明显、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优势,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品牌市场定位,根据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客户群体需求,采取差异化产品服务,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和课程。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核心价值
高等农业院校在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和凝练品牌价值,让客户通过教育培训过程和服务保障来认可培训质量,让培训在客户心目中获得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客户需求调查、服务保障、内容设计、师资队伍、授课方式、培训风格、追踪反馈等方面突出特色,打响知名度,让学员和委托单位对高等农业院校培训品牌认可和忠诚。
(三)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要将其知名度、美誉度等品牌形象资产通过有效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传播,将品牌文化、品牌内涵、产品机理等现实的、潜在的、无形的行业资讯传播,形成培训品牌无可替代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客户忠诚度。
三、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吉林农业大学中的实践
(一)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从2008年至今,相继举办了“乡镇骨干公务员培训”“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岗前培训”“千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万名村干部培训”和“吉林省新一轮村干部培训”等中短期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61期,共培训18619名农村基层干部,被批准成为“吉林省基层公务员培训基地”“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吉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践培训基地”。2014年在对参加培训的2000名农村基层干部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培训模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3.05%。同时,学校遵循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政府主导,学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构建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落实农民培训项目,突出“创新、特色、实效”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在提升培训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二)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
1.按照需求培训。一是培训前期调研,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需求分析放在首要位置,由专门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二是与培训主导部门建立培训计划协商制度,进而对整个培训做好系统的安排,完善培训效果。
2.探索培训教学新方式。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视频教学与先进典型相结合、研讨教学与延伸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对2014年参加培训的农村基层干部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多项选择调查也表明,农村基层干部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有助于帮助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去冬今春以来,我县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市委要求,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富民兴桂”战略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及市委提出的“三新”战略,着眼于增加农村民收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规划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四个培养”工程建设和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的各项任务,意义重大。为此,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把它当作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初,我县已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订了全年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如县科协认真做好了教育培训规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教材的选编、教师的选聘、教学辅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做好跟踪服务,与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技术职称评定。农此文来源于业、教育、财政、妇联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配合支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好。
二、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为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我们结合全县各乡镇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干部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一是对未经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党员干部进行普及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当地的生产骨干和致富能手;二是对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党员、基层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初级以上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为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骨干;三是对农村基层主要干部进行经营管理知识、wto知识和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现代农业意识、科学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在形上,我们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周期,因地制宜、合理灵活地安排教育培训课时。在农闲季节,举办重点培训班,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集中到县城,聘请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及本县涉农学会会员对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在农忙季节,一是进行现场实地指导,派遣科技巡视员到乡镇田边地头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辅导服务,帮助学员把在培训学到的科学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二是组织学员到科技示范场、示范村、示范点参观学习;三是联系科技生产示范点作为学员实习基地,增强学员从事生产的实地操作技能,从而达到以理论为辅、以实践和技能培训为主的目的。据统计,去冬今春以来,我县共举办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期,参加学员人次,农村党员接受科技面达%。此外,我县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员到外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去年底,我县共组织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前往某省湛江、佛山等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使学员真正开阔了视野,领会了先进农业科学技能。
在内容上,根据各乡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水产畜牧和养殖业的特点而确定。如在廉州、石康、石湾设置以无公害蔬菜、禽畜养殖技术等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在西场、沙岗等沿海乡镇则设置以高密度精养对虾等海水养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在星岛湖、廉州则设置以花卉种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等。
三、培训效果明显,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整体增强,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科学技术共同致富奔小康,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工作效果明显,一批以科技创建的农业生产基地讯速崛起,使我县农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量,农业普遍得到增产,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增.%,让全县农民群众在自家门口真正尝到了一顿丰富的“科技大餐”。
四、存在问题
学员分布区域广,集中培训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