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扶贫范文

精准扶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扶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扶贫

第1篇:精准扶贫范文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通俗地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要多。

今年,全省减少120万农村扶贫对象是省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各地各部门应牢牢把握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形势,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

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

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第2篇:精准扶贫范文

一是政府主导。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政府的责任,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因病因灾,就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劳力、缺信息,亦或受自然条件制约等。从调查的情况看,除客观条件制约外,群众致贫的只要原因是缺资金、技术、项目、劳力、信息等,有的缺一样,有的缺几样。贫困农民是弱势群体,很难自主解决制约脱贫困难。因此,精准扶贫须由政府组织领导、宏观部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落实政策、差异发展,在宏观上为精准扶贫掌舵、把脉、布局和协调有序推进。主导精准扶贫工作,政府责无旁贷。

二是农户主体。所有贫困户都脱贫致富、彻底消除贫困是扶贫的终极目的。调查中了解到,贫困户对自身致贫原因、脱贫条件、致富优势和自己兴趣爱好、所需致富项目比各级干部更清楚。因此,各级帮扶干部在帮助贫困户进行了科学分析之后,贫困户选择什么样的脱贫致富项目、需要申请多少贷款、贷款如何分配使用等均应尊重贫困户意见,由贫困户自己拿主意,是养猪养羊还是栽树种药抑或开店跑运输,要充分尊重和确保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变,各级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切不可越俎代庖。

三是干部主责。各级干部、扶贫工作队员是精准扶贫的责任人,尤其县乡干部长年与群众接触,对群众的情况最了解,其工作主阵地在农业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应该把农户是否脱贫,农村经济是否发展作为县乡干部考核、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之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用机制引导干部专心指导农民选项目、筹资金、搞生产、跑销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划农业农村发展上。“三农”是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基础,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县乡干部尤其是帮扶干部的主责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第3篇:精准扶贫范文

一、富饶的土地,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沿着青银高速,跨越青岛市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市,驱车105km下高速,转镇村路,七转八拐,再行33km,历时2个半小时,来到了平度市最西南角的崔家集镇宅科王家村。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平房、斑驳的围墙、犬牙交错的街巷、坑坑洼洼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土堆、草堆,无一不显示着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没有花草装饰,稀有的几棵杨柳被圈锁在农户因晒粮硬化地面铺就的水泥里。三三两两的老人聚集在树荫下,或在打着牌,或在闲聊着过去的记忆,或在诉说着彼此身体的每况日下,间或传来几声婴幼儿的哭闹声,却寻不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和中年人为创业而忙碌奔波的身影。长期生活在青岛,见惯了高楼大厦,熟视了整洁的环境,突兀走进经济、文化、环境卫生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村,一种想哭的感觉涌上心窝――没有农村的小康怎能称得上是全面建成全面小康?

崔家集镇位于平度市西南角,南面和西面分别与青岛市胶州市和潍坊市高密市、昌邑市接壤。宅科王家村位于崔家集镇东北13公里处,距平度市区35公里,原隶属中庄镇;2001年行政区划归属白埠镇;2012年行政区划归崔家集镇。全村共99户,406口人,80岁以上的村民22人,2002年以后出生的儿童58名。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有5户,有三级以上残疾的7人。从事农事生产的多为50-60岁左右的男性村民和育龄妇女,男女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耕地1632亩,土壤盐碱性较强,分布在村子的正西方和西北部,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于2004年均分到人。小麦、玉米两季轮作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在粮价低迷、没有工商业收入的情况下,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0元,属青岛市经济薄弱村。

全村共有党员20名,平均年龄64岁,建国前老党员2名,2000年以来仅发展3名党员。党支部于2014年9月换届,平均年龄54岁,书记是63岁的老大娘,曾任计生主任。村委于2014年11月换届,三名成员均为70后,都不是党员。村集体没有产业,没有收入,60年代的办公室透风漏雨,仅有的办公桌还断掉了一条桌腿,让人感到这个村子的落后与衰败。

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015年6月以来,青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选派干部驻平度市崔家集镇宅科王家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先做学生摸底村里的实情,再积极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宅科王家村历史上属三镇交界之地,被多次行政区划,始终处于乡镇辖区域边缘。由于管理的边际效应,政府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极为有限,严重制约传统农业生产和新兴高效农业的发展。通往邻村西屋子村约3公里道路,既是生产路,全村四分之三的粮田分布在道路两侧,又是周边村庄往来、通往交通干道的经济路,至今没有硬化,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3座生产路桥涵坍塌多年,镇村路上的3座桥梁安全隐患严重,已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极为落后,有的地块没有平整,排水沟渠不畅,生产责任制前已有的35眼机井破损严重,仅有18眼时有时无地渗出少有的水量,旱天无水浇、雨量稍大就内涝,靠天吃饭早已习以为常,当地戏称“西南洼”。一些前来寻求合作的土地经营大户望而止步,农民增收、集w增收无从谈起。为解决雨季积水,村内自然形成多个湾塘,村中心的湾塘更是深达7、8米,塘口达3000多平米,平日是垃圾场,雨季就成了溺水的地狱。

土地是财富,但宅科王家村的百姓却没有见到“真金白银”。人均4.3亩的耕地,在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刚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时为村民免除了饥饿,但也束缚了村民大力发展经济的念想,固守着小麦、玉米晒太阳,好似改革开放的春风至今没有吹到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在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后,村集体更是断了“奶”,沉重的负债无力解决村庄的最基本公益,党支部的老龄化更使村民缺乏主心骨、缺少活力。

要想富先修路,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立足长远求发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努力,最终获得195万元资金整修村庄周围道路3公里,争取90万元整修镇村道路桥涵3座,彻底解决严重制约村庄高效农业集约经营的道路瓶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用足用够国家政策,第一书记争取资金30万元修建生产桥涵3座,改善生产交通状况;新打机井20眼,解决水浇条件,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整修村中心平塘,增设围挡,雨季蓄水,平日淡水养殖垂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村庄环境。

项目带动致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展新兴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收的长久之计。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引进种植大户3个,土地流转600多亩,在保证固定转包费的前提下,解放劳动力40多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外来和尚带来新气象,村民勤劳致富的思想日益强烈,发展设施栽培热情高涨,新建冬暖式大棚19个,每棚年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脱贫奔小康喜上眉梢。

建好党支部。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同村两委一起努力,联系旺旺集团青岛分公司、明行足公司,两家公司发展不忘回馈社会,走进村庄慰问老人、孩子和困难家庭,在扶助群众中提升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威信。争取青岛“健康盾牌”老年志愿服务团、青岛华厦眼科医院、中韩医疗专家志愿服务团进村义诊,辐射周边村庄,在解除群众病痛、免除医疗费用中看到两委带领群众奔小康在行动。募集5万元,改善党员活动室和两委办公条件,建设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城市人的娱乐生活,众多的福利使百姓感受到了来自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的温暖,涣散的人心逐渐向村党支部、村委会靠拢。

三、扶贫攻坚必在行,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4篇:精准扶贫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86-03

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各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宗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大部署,是现阶段补齐短板的关键和惠及亿万中国百姓的重大举措。在当前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落实以财政资金为引子,实施精准扶贫财政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精准扶贫至关重要。

一、我国扶贫的现状

(一)帮扶政策散,投入资金少

1.帮扶政策散。由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对象面较广,帮扶对象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参与帮扶的相关部门较多,项目和资金较为分散,造成了政府部门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政出多头,各自为政”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我国经济总量较大的广东省,全省贫困总量依然较多,2 277个相对贫困村,分散在粤东西北地区,扶贫、脱贫压力依然较大,在实施精准扶贫时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帮扶措施还存在“大水漫灌”或缩小版“大水漫灌”现象,个别地方帮扶政策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扶贫政策变换过快,使得政策过于多和散,导致基层扶贫工作也要经常跟不上步伐,造成个别扶贫项目半途而废,难以验证政策是否符合实际和突出具体实效,造成干部群众也由于政策的变动频繁而不断要进行数据更新、工作改动,导致扶贫工作过于随意,基层干群疲于应付,造成应付式扶贫。

2.投入资金少。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贫困地区扶贫、脱贫工作开展,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分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国家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积极创新资金管理机制,为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但扶贫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财政资金的投入。一些贫困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而支出面过于广泛,难有大量的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到当地的扶贫、脱贫中来,据对粤东地区贫困村的调研,几乎所有扶贫资金都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从而造成了扶贫资金吃紧的现象,单靠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对于扶贫、脱贫攻坚战而言是“杯水车薪”。

(二)当前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1.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根据调研,有部分基层反映在申请扶贫开发项目时往往面临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财政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的现状,从而导致基层在扶贫、脱贫开发项目上停滞不前,不敢放开脚步去开发、创新。主要是因为由于基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申请的开发项目报送上级单位,按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尚未经上级立项,地方就不能明确编制预算,没有财政预算作为开发后盾,基层往往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坐等待上级立项、批准信号,由于申请程序冗沓、时间长,导致申请的财政资金没有及时到位,限制了基层的项目进展,甚至延误了项目开发的最佳时机,间接打击了基层在扶贫、脱贫开发项目发展上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扶贫、脱贫的进展。

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由于扶贫项目资金不足,多数基层单位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单一,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地区收入较低,甚至没有收入来源,上级财政部门在作预算时,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扶贫项目开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根本无法配套相应的项目开发资金,导致一些不发达地区很难获得扶贫开发项目,甚至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由于难以配套相应的资金而不敢申请扶贫项目的现象。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重要瓶颈便是“资金匮乏”,体制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将严重阻碍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开展。

(三)扶贫资金管理出现漏洞

1.资金出现挤占挪用现象。扶贫项目实行项目和资金申报承诺制,签订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承诺合同,扶贫资金支付到项目、行政村和农户,并实施三公开、两监督,(即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监督和审计监督)从体制上防止扶贫资金的挪用、截留和贪污浪费的现象。但是,在当前的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时刻,依然存在着对扶贫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出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有的是“明”挤,在资金的下拨过程中,提取项目前期费,或在资金计划批复后,无视扶贫资金的使用规定,从专项资金专户中将资金挪作他用;有的是“暗”挤,将项目资金下拨到项目后又用条据或其他形式套出来,挪为他用。在项目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报账制”管理中出现许多漏洞。

2.资金使用效果评估缺失。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评估机制对扶贫、脱贫攻坚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不仅要筑牢精准对接的制度之堤,还应对非法挪用、等行为严厉问责,更要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效率进行评估。切实保障扶贫资金落实到位,使扶贫资金用到实处、用得准、用得有效益。当前还没有相对精准的机制可以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这将导致扶贫资金在运转中的实效难以保障,也使扶贫资金在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漏洞。切实评估扶贫资金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查明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扶贫效益,以及有多少资金或者项目存在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能取得一定成效的,通过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发现资金使用的问题,坚决处理,对于不切实际的资金用途要予以否定,使扶贫资金能够用得精使得准,发挥最大的效果,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一些贫困乡村的造血系统存在缺陷

1.村干部的更换过于频繁。村干部更换过于频繁,且面临素质、能力挑战,村干部每三年进行换届选举,村干部的更换过于频繁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的扶贫、脱贫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在干部换届衔接之后,由于村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模式以及思维观念的不同将会导致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扶贫脱贫工作落实的变化,这会让村民感到无可适从,经过基层的走访调研,多数基层干部纷纷表示频繁地更换村干部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

2.信息化设施过于落后。贫困人口聚集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缺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状况还影响到贫困家庭父母对子女成长、发展的指导,从而形成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代际循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整合程度较低,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利于扶贫、脱贫工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快信息化实施的建设。

二、精准扶贫财政政策探索

(一)健全帮扶评估标准,完善扶贫识别技术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对于有多少贫困户、谁是贫困户,应该精准识别,准确地建档立卡,把工作做实做细,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贫困程度、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可以考虑采用多维贫困标准来对贫困农户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做好建档立卡和信息库建设,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实行长期公示、动态管理。防止不分具体情况,不加区别地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措施,搞“一刀切”。在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脱贫中,应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贫困识别技术”,全省应该统一划分标准,精准确认扶贫对象。同时,还要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贫困户进行查漏补缺,切实完善精准扶贫识别技术,把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效益

1.统筹管理财政涉农资金。当前一些地区扶贫开发项目立项管理相对薄弱,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不到位,计划执行率低、资金闲置率高,财政资金没能集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改变涉农资金多头下达现象,平均用力,通过试点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的乱象,提高财政资金在扶贫、脱贫中的精准度,做好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机制,集中有限的资金,集中优势、力量,有针对性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释放出财政资金更精准扶贫积极信号”。所以,要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对目标接近、投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统筹整合,把“零钱”合成“整钱”,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分配扶贫资金不仅关系到扶贫政策的落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既要确保分配公平,又要有利于激励和引导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公平与提高扶贫绩效的协调统一。结合实际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分配新模式,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开展竞争性分配资金试点,把资金分配与扶贫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全面建立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把考核和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考核依据,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优先支持积极性高、脱贫愿望强、扶贫工作做得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贫困村和减贫效果好的项目,层层落实,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体系,从而促进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扶贫资金来源

1.盘活存量资金。针对当前地方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一边喊缺钱,一边又有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这一现象,财政部今年公布多项举措加强地方财政库款管理,旨在更好推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扶贫工作任务落实过程中,应该加大力度盘活各种存量资金,抓好盘活存量资金工作,加强对财政存量资金数据的动态监控,进一步强化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定期对本级财政存量资金进行摸查、分类,严格控制新增财政存量资金,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统筹安排用于扶贫开发中亟须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做到集中可用财力助推精准扶贫。

2.增加财政预算。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在时间紧、任务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必须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扶贫方略、完善扶贫机制、扭住扶贫“精准”不放松,把每一分每一厘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增加扶贫财政预算,加快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实。中央财政预算大幅度增加了,各级地方财政也应当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准扶贫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增加扶贫投入,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确保地方在扶贫开发项目申请中不会因为配套资金而“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从而更好地开展和落实扶贫、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和项目。

(四)以财政资金为引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1.推动金融扶贫,降低融资成本。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要想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就要充分注重对于扶贫资金的引导、引用,广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扶贫项目,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互补,用财政政策鼓励引导相关政策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投资,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加大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信贷投放和资源配置力度。对贫困地区企业和个人贷款尽可能实行优惠利率,提高财政贴息额度,要适当提高诚信农户的信用贷款额度,从而可以降低贫困地区相关扶贫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成本,增加扶贫开发资金,从而更好地推动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户自主脱贫计划的落实。

2.引进商业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险业是扶危济困的行业,直接面对最广大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财政资金要引导保险业在精史銎吨蟹⒒佑τ械淖饔茫明确其社会责任,抓紧精准扶贫的契机,根据当地具体实际,适当地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投保基金,不断加强创新,从“产(农)业保险、大病保险、意外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必要的保障,提高保险对于精准扶贫的服务能力,切实提高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对保险业认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保险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扶贫、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解决“后顾之忧”。

(五)帮扶发展集体经济,变输血式为造血式

1.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扶贫、脱贫开发项目,将传统的“输血”脱贫转变为“造血”脱贫。对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贫困地区,应该坚持实施挖掘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帮扶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基层的经济实力,充实基层对于扶贫、脱贫工作的能力。只有切实帮扶壮大基层集体经济实力,才能将扶贫、脱贫工作更好地落实,基层才能更有“底气”、更有积极性地参与到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发挥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农户和市场间建立桥梁,形成产业化经营管理,推进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在项目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扶持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部门业务熟悉、与农民联系密切的优势,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要加大发挥互联网+对于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抓住契机,加强电商落村入户,发展电子商务,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扶持一批建设性的电子商务综合项目,配套物流配送体系,用电商平台更好地解决农村特色产品的销售问题,降低农户的经营成本,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脱贫。

党的十以来,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多方合作,凝聚各方力量,撬动各种资源,扶贫、脱贫事关整个小康社会建设全局,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财政资金为引子,提升社会参与度,自力更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

[1]金三林.“十三五”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J]. 发展研究,2016,(1).

[2]李冠强.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体系 确保全面打 赢脱贫攻坚战[N].南方日报, 2016-03-30 .

[3]李君安.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J]. 新农业,2016,(5).

[4]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 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R].(国开发(2014)9号)

第5篇:精准扶贫范文

党校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毛垭村地处临江镇的中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东邻河口和黄山村、西接石泉和新坝村,南邻南门镇龙头和双白村,南靠河口和复杨村。境内基本上是高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208米。毛垭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1亩,其中水田799亩,旱地1092亩。地下水和矿产资源蕴藏较为丰富,水质好、无污染,有可开发潜力泉眼3处。林地面积10086亩,森林覆盖率81%,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

(二)社会现状

截至2014年,毛垭村现有建档立卡户82户339人,其中:因学35户148人;因病有21户75人;因灾2户8人;因残2户8人;缺技术16户73人;缺劳力3户13人;缺资金3户14人。为了锁定精准目标进行了精准入户调查,通过调查2900.00元以上59户254人;2900.00元以下有23户85人:其中,因学9户35人;因病有9户27人;因灾1户4人;缺技术4户19人。

(三)经济基础

毛垭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83吨,人均有粮269公斤;年出栏肉猪1000头,家禽1.1万羽,牛69头,羊1600只。支柱产业西瓜、林竹木为主。2014年全村西瓜面积325亩,年产西瓜量45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承受市场波动能力较低,群众小农思想意识较浓,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农业规模、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不尽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依然客观存在。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从走访贫困户掌握到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如下:

(一)缺技术、缺资金,劳动收入低

大多贫困家庭家中虽然有1-2个劳动力,但是由于缺技术、缺资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即使外出务工,也属弱势群体,在脱贫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由于教育发展落后,现在处于家庭中的支柱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产出少;打工只能下苦力,务工收入少。人才流失,有文化的都出去打工,不愿留在当地。

(二)长期患病、突患疾病或残疾,医疗费用支出高

对贫困家庭来说,家中若有病患,既丧失了劳动力增收,还须支出高额的医疗费用,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想要脱贫难上加难。

对于一些已经脱了贫的,如果突患疾病或残疾,也很容易返贫。例如,毛雅村今年的3户返贫户皆是因突患疾病或残疾而导致的返贫,他们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

(三)供养子女读书,就学费用支出高

现在供养子女读书,尤其是上大学,一年花费高达2.5万元,这笔高费用支出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四)、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信息不畅。由于该村地势偏僻,通讯网络落后,电视覆盖率较低,收视面狭窄,群众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少,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通讯不便,网络不通。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能进行正常通讯,但在稍微偏远的地方,出现移动手机信号盲区,信息沟通存在问题。

2、思想落后。由于现在国家政策好,有部分群众产生等、靠、要的落后消极思想,不想靠自己艰苦奋斗,来改变现状。

3,无特色产业。该村种植靠传统农作物玉米、洋芋、红苕、西瓜为主,养殖靠养零星的猪、鸡为主,靠天吃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4,无规模产业。有部分群众种植西瓜,猕猴桃等,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特色但没有打开局面。

5,无稳定增收渠道。除了务农以外,主要靠打散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综上,务工缺技术收入低、患大病费用高、子女就学支出高、发展落后成为了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这种一低两高现象甚至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从而导致一些家庭逐渐走向深度贫困。

三、对策建议

(一)对症下药解决贫困户眼前困难

1,要解决贫困户发展动力能力不足问题。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增强贫困户脱贫愿望和动力;积极培育致富项目和带头人,引导贫困户积极生产生活,破解增收难题。提高人口基本素质,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良种、新技术,依靠科技手段和措施,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提高其外出务工技能,并帮助协调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2,要加强患病建卡贫困户的帮扶措施。由贫困村摸清患病建卡贫困户所患具体疾病,近年来医疗支出等信息,向民政、卫生等部门申请对患大病、重病的扶贫户进行医疗、资金等方面的救助,建好村卫生室,增添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并切实加强对村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有效缓解农民就医难。。

3,要强化鼓励贫困户子女就读政策。应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加强社会舆论,鼓励个人、集体对扶贫对象进行捐资助学,在鼓励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同时,减轻贫困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

(二)扶持产业促进贫困村长远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思路,从毛雅村高海拔地理优势、交通条件、基层设施等考虑,建议积极引进业主,将发展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作为整村脱贫主导产业,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当地打零工,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拓宽增收渠道,在毛雅村山顶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1、统一思想。加大本次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正确引导,消除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加强村民的信心,使之投入本次脱贫攻坚的行动中来,借国家这次东风,走出自己脱贫致富路。

2、改善基础设施。要把改善毛雅村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实施村级公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联网的建设,解决群众行路难、生存环境等问题,利用项目启动资金,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激发群众建设热情,捆绑各类资金,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大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并有效研讨工程管护措施,从根本上夯实扶贫致富的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3、发挥主导产业。借助发展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优化骨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积极培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带动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增值增效。

第6篇:精准扶贫范文

但鉴于贫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县委、县政府探索实践“四准”扶贫机制,将政府责任和贫困人口责任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优化脱贫环境,激发内在动力”两手抓,用“内源扶贫”治“外援依赖”,有效提高了精准扶贫绩效。2014年,全县61个贫困村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1240元,减少扶贫户1769户,减少贫困人口6724人。(成果)

一、找准人:实现“真识别”与“真帮扶”有机结合

找准人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做到“扶真贫”;另一方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有力的扶贫队伍,做到“真扶贫”。

(一)组建“真扶贫”队伍。“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六大创新”之一。XX县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级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王萍任组长,县长刘朝平等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分别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组,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统筹33名县级领导干部,牵头带队帮扶各乡(镇),每人重点联系1—2个贫困村,具体帮扶到户到人。二是精兵强将驻村帮扶。组建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由对口帮扶牵头部门负责人任队长,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和联系乡(镇)副乡(镇)长任副队长,并从各帮扶部门和乡(镇)选派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协调能力强、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人才、后备干部共320人,驻扎在村、下沉到户指导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实现驻村工作队伍18个乡(镇)全覆盖、真扶贫。同时,印发《精准扶贫工作“三十个说得清”》,为乡镇、村、驻村工作对开展工作提供指导。比如,联合苗族乡驻村工作队克服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帮扶对象多等困难,自带干粮深入贫困户对接,短短两天就完成所有贫困户走访调查。

(二)识别“扶真贫”对象。如何把贫困户真正选准,是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X县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村。严格“一高一低一无”标准,采取“两公示一公告”方式,识别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和承载能力有限的贫困村61个。二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探索推行“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比脱贫意愿、看致富动力和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重病人家庭、在校生家庭、烈军属家庭优先”的“六比六看六优先”精准识别方法,在坚持村民自主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实行投票表决,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1044户、贫困人口37534人。腾达镇泉水村在精准识别中,针对贫困人口条件差不多的实际,村组干部自觉主动退出贫困户评选,并提出“认真比、认真看、认真评”,防止“一扯老表好烧烟”,做到了公开、民主、透明,最终识别出的贫困户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二、定准位:实现“要XX富”与“XX要富”有机结合

在找准人的基础上,既要把好脉,摸清贫困原因、分析贫困特征,更要定准位,在政府规划、投入、帮扶、引导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在脱贫意愿,提高自XX发展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责任主体,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一是制定脱贫规划,实施对口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全县贫困人口类型、贫困结构、区域特征等,综合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61个贫困村发展规划和11044户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并在研究谋划《“十三五”生态农业规划》《“十三五”以工代赈规划》等全县整体规划中充分考虑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组织93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61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2014年共开展帮扶活动9760人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及物资折资累计达896.5万元,协调或引进其它各类资金129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注入发展活力。实施精准扶贫,财政投入是主导,项目建设是核心,政府引导把关是关键。在项目安排上,XX们创新“3+X”的会商机制,即由县财政、扶贫、农办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中,XX们实行行业主管部门技术责任制,有效弥补群众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缺陷,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竣工验收上,XX们建立“财政审计把资金使用关、专业技术机构把质量标准关、扶贫部门把绩效考核关”的协同把关机制,切实加强财政资金和项目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4年,XX县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3253.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266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3万元,县级财政资金492.6万元。

(二)尊重贫困对象主体地位。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脱贫致富动力,是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贫困户脱贫意识和能力。一方面,通过组织贫困户实地参观,采取干部讲、帮扶人讲、乡贤讲,看春风、看五丰、看幸福,比邻里、比亲朋、比变化的“三讲三看三比”方法,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全域春风”工程的示范带动中,全县上下兴起了一股“学春风,赶五丰”热潮。比如,沐爱镇兴隆村、金銮村贫困户在“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激励下,打破“等、靠、要”的陈旧观念,自发组织发展茶叶产业,短短一年时间就新植茶叶680亩,形成了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按项目资金的1%安排培训经费,采取领导动员、专家辅导等方式,围绕茶叶、烤烟、牛羊、鸡兔等主导产业开展专题技术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引领发展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二是调动贫困户主动参与和监管。在项目选择上,按照群众提议、专家引导、村镇归纳、村内公示、逐级上报、村内公告的“三上三下、上下联动”方式,让群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在项目建设中,村上组织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质量监督小组和财务监管小组,全程参与项目施工方式、施工单位的确定和项目实施以及验收。比如,在中央彩票基金革命老区公路建设中,项目实施小组严格履行项目资金签字确认划拨制度,监督小组每天到工地现场实施监督,发现问题当即要求改正,使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选准路:实现“改环境”与“兴产业”有机结合

“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XX们根据全县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特征,特别是针对61个贫困村实际,既注重“因村施策”,又突出“因户施策”,促进“大策”与“小策”有机结合。

(一)优先改善基础条件。“要得富,先修路”。贫困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基础环境条件差是主要的,XX们首先从改善环境抓起,为贫困村打通致富路,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一是政策倾斜确定项目。凡是省、市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X们均按照优先向贫困村倾斜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实施区域和资金投向。2014年,全县投入资金1.97亿元,硬化公路182公里,新建公路92公里,整治村道236公里,建成便民路358公里,乡、村两级路网体系初步形成;投入资金2.39亿元,加快烟水配套水库、王家沟中型水库、场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2542万元,解决了3.35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2260万元,新建住房1430户171600平方米,改造住房2153户193770平方米,整合资金243万元改造64户少数民族高危房。二是竞争比选实施项目。在扶贫新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XX们采用竞争比选的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村、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大大加快项目实施进程,又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比如,大雪山镇通过竞争比选方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不但没有提出修建公路的占地赔偿和青苗补偿,还主动投工投劳,道路通畅后村民上山采竹笋每天可节约4小时、多采竹笋50斤,增加收入90多元,仅采竹笋一项户年人均增收约1200元。

(二)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一是因地制宜选准致富产业。结合四川省乌蒙山片区连片开发规划,根据县域特征,注重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动互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茶业、烤烟、肉牛、林竹、乡村旅游“5•20”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式增收。2014年底,全县“5•20”特色产业茶叶达20万亩、收购烤烟6.4万担、肉牛(羊)存出栏18.3万头、生态经济林19.2万亩,20万亩生态观光区全面建成,乡村旅游接待达9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8亿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市场运作培育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并帮助贫困村培育各类专合社、合作社、产业发展互助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比如,xx镇五丰村创新采取“三个叠加”方式,充分利用互助合作资金、有效聚合产业扶持资金、引入银行提供大额资金支持,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成“川南肉牛第一村”,2014年人均增收3700元;联合苗族乡革新村在产业扶贫思路指导下组建正兴兔业专业合作社,不仅广泛吸纳残疾人为合作社成员,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部分贫困户还以土地入股,按扶贫资金额度实行股份制无风险式分红,2014年受助贫困户在自己不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户均分红达900元。

四、用准力:实现“活资源”与“聚力量”有机结合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的关键是用准力,既要“巧用力”,更要“用巧力”。XX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把宝贵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把广泛的社会力量调动起来,推动集合发展。

第7篇:精准扶贫范文

一、基本情况

村下辖3个村小组,分别是组。全村耕地面积为5736.71亩,全村共有246户,人口为1139人,劳动力为784人、妇女劳动力400人。村设有村党总支部一个,下设3个党支部,即(党支部、党支部、党支部),6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其中村干部有8人,上级下派第一书记1名,均为党员;全村党员98人,其中正式党员95人,预备党员3人,妇女党员19人、流动党员9人、退休党员6人、“三老人员”4人;村有一座寺庙在编僧尼7人,属格鲁派。驻村工作队4名,其中2名来自县直单位,其余为乡级下派干部。

我村有建档立卡户23户10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9户98人、五保贫困户3户3人、低保贫困户1户2人,劳动力43人、残疾2人、贫困党员4人;低收入家庭5户、17人,劳动力7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村集体经济组织现有4项,分别为藏香厂(土地入股)、商品房、农耕机械出租、人工种草,一年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左右。

    二、“六脱”措施实施方面

(一)以“业”脱贫方面

2017年青饲玉米种植项目,全村土地共流转1000亩、流转金5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流转87.1亩,流转金46550元;劳务输出455人次、发放劳务工资45500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劳务输出165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6500元;虽受霜灾影响,但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为全村23户贫困户带来了收益,同时使本村群众的种植观念由传统的个人种植转向集中式规模种植。

(二)以“迁”脱贫方面

我村搬迁至乡集中安置点的10户30人中,全体搬迁户目前已全部入住中。

(三)以“补”脱贫方面:

2016年共安排“以补”岗位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发放岗位工资213000元;2017年共安排“以补”岗位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人,发放岗位工资75000元;2018年计划安排“以补”岗位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人、民政低保4人、低收入家庭7人;主要包括护林员、草监员、乡镇保洁员、非公益林管护员、旅游公厕管理员、沙化土地管理员等。

2016年发放定向补贴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人,发放补贴68200元;2017年发放定向补贴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人,发放补贴33138元;2018年计划发放定向补贴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人。

(四)以“教”脱贫方面:

我村正在享受或已享受过15年义务教育阶段“三包”政策的在校学生共2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学生27人(大学6人、高中5人、初中6人、小学7人幼儿园3人 )。大学生享受学费80%报销,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享受学杂费100%报销,生活补贴区外600元/月(2人)、区内500元/月(4人),每年按10个月计算。往返路费区外1000元/年,区内500元/年。2017年,我村共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3.2万元;2018年计划发放生活补贴3.2万元和2017、2018年往返路费8000元。

(五)以“保”脱贫方面:

我村共有低保户4户17人,其中建档立卡低保户1户2人,享受“以业”、“以迁”、定向补贴、“以助”等政策,2016、2017年累计领取低保金8137元、定向补助4678元、“两线合一”资金3086元。

五保户3户3人(均为建档立卡五保贫困户),1户为分散五保户住在春堆乡亲戚家,2016、2017年共领取五保金10740元,2户已于2015年年底搬迁至林周县五保集中供养中心集中供养,2016、2017年共领取到定向补助资金7017元。

(六)以“助”脱贫方面:

2016、2017年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是1129人和1139人,参保率均达到100%。2016年全村门诊报销30967.8元、住院报销70945.67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23815.27元、民政低保户住院报销14407.7元;2017年全村门诊报销16704.19元、住院报销200845.88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43867.1元、民政低保户住院报销2414.6元。

三、扶贫工作开展方面

(一)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村“两委”班子、下沉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五步工作法(即入户走访调查、审核复查、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示公告、开展数据录入)开展扶贫、脱贫工作。

(二)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拔任用原则,注重选拔群众认可、文化程度较高、积极性强、表现优秀的人为村干部。坚持群众基础差、威信低的不选拔,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选拔工作。2017年,选举产生 “两委”班子8人,其中连任3人,初中文化水平5人。

(三)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作用

1.民族服装合作社,创立于2006年,法人:仁青,

强嘎村强嘎组人,2017年慰问贫困户12户1.4万元,2018年慰问贫困户15户2.25万元(冰箱)。

2.合作社,创立于2009年,法人:多吉次旦,起,以“联户增收”为总体目标,带动村内联户9户,每户年收入达8000-1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堆2016年至今一直在合作社工作,月工资2000元,2016年实现脱贫。

四、存在问题

(一)辖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仍有不足。

通过近两年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群众“等、靠、要”思想已转变,但发展的主观意识仍十分淡薄、主观动力不足。我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所需劳动力多,群众大多愿意就近务工,外出务工时限不长,增收不明显,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群众培训意愿不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缺乏产业发展带头人、示范户。我村纯属农业区,当地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种植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土地流转率低,发展不均衡。缺乏产业发展示范点、示范户,带头引领作用不强,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五、想法和下一步计划

(一)创新技能培训方式。由传统的先设岗、再培训逐步转变为摸清群众技能培训意愿,向县人社部门反馈本村实际需求,由县人社部门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后,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年轻劳动力推荐到企业就业,解决就业、增加收入。

第8篇:精准扶贫范文

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

xx村海拔1200至XX米,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2560亩,林地23000亩,其中退耕还林业1600亩;全村共有535户,共计1729人,其中五保户5户、低保户43户;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现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果蔬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有苹果、核桃、花椒等。

二、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及安全生产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

1.当前需求最迫切的是公路建设,五六组通村公路建设立项18公里,实际只完成了14公里,因为两个组的群众都想把余下的4公里安排到自己的那一段,缺4公里的项目和资金。存在较大的稳定隐患。林区公路和连户路共需要建设20公里。

2.四组约500人的人畜饮水水源已协调好,差4000米管道工程项目。

3.一、四、五、六组约1000人用电质量不能保证。

4.山坪塘需求量较大,约需100口,堰道初步计划有10公里需求。

(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方面

1.缺乏支柱产业,始终被动跟风,效益不好。

2.农业耕种技术和营销能力欠缺。

(三)安全生产方面

1.煤、铁、高岭土盗采盗挖一度比较突出,近期明显好转,但仍时有发生。

2.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条件差,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设不完善、无支柱产业,导致村民生产发展的不便捷、经济效益不高,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打工。

四、扶贫对策

(一)积极协调衔接项目

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根据联系村xx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二)实现长久发展

根据xx村土地资源的优势,建议选择适合的果木进行栽种,请专家亲自示范教授村民生产技术,带动村民积极性,帮助xx村真正长久地脱贫致富,并协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xx村的农副产品走出山区。

(三)加强安全宣传

广泛开展送安全知识、安全警示教育等下基层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法治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把安全法治和安全文化产品送到河西乡,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全社会支持参与依法治安的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

(四)加强感恩教育宣讲

进一步深化三为汉源爱家树风、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动员局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保证党组书记全年宣讲2次以上、班子成员宣讲1次以上、其余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开展宣讲,培养群众感恩之心。

五、建议

(一)加强对xx村民的农业技术培训,让村民学习到生产发展技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

(二)适当开发旅游业、宣传推广。

(三)为老年人构建健身、娱乐场所,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教育方面,为学生争取一定优惠政策。

(五)注重发挥妇联、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

开展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2017年全面脱贫的要求,7月15日第16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1347扶贫攻坚战略,从7月15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蔡伟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段文俊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2017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2015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2016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7月31日,我们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98个重点村、后进村、难点村第一书记,并动员45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即全县所有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全覆盖,县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全覆盖。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肯定,见《督办通报》第25期。7月31日上午,县委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并举办了业务培训。当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工作队基本完成贫困户识别、复核、确认工作。

四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8月24日,县委书记刘应文在马曹庙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马曹庙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9月2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五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8月21日和8月26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8月28日召开了县委四届九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六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七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7月23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八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开展各种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1、扶贫搬迁示范点城司率先已争取到6.3亿元农发贷款,计划县级办6个示范点,每个乡镇办1-2个示范点,然后全面推开;2、办产业扶贫示范点和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示范点;3、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示范点;4、电商扶贫示范点。各示范点创建工作由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以及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市罗田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三、下段工作建议。

一是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县贫困户重新精准识别完成后,要落实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在分类锁定贫困对象后,要依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按照一户一法的办法因户施策,制定 六个一精准脱贫计划: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发展项目,一户一种致富技能,一户一个包扶干部,一户一个脱贫时间,一户一个帮扶措施,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第9篇:精准扶贫范文

涪陵区的扶贫攻坚之路,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以破解扶贫工作各个重难点环节为目标,通盘谋划、综合施策,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成体系地打通扶贫攻坚创新链条,以精准之“链”攻扶贫之“坚”,最终啃下了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为其他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鏖战的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鉴。

攻坚路径一:精准识别贫困村个性化扶贫需求,让扶贫从大水漫灌到量身定制。

外地有个村子,见邻村发展核桃奔了小康,于是也引入核桃项目。

却不想,核桃品质和邻村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何?

原来,两村虽相互接壤,却因处在同一山脉两侧,气候并不相同――临村气候干燥,因此核桃品质上乘;这个村气候湿润、缺少日照,因此核桃也就肉质稀松。

这个故事说明,精准扶贫的要义之一,就是不能“一视同仁”。同样是贫困村,其资源禀赋、贫困程度、扶贫潜力却各有不同,如果在扶贫工作中“一视同仁”,势必造成大水漫灌的窘境,虚耗资源不说,脱贫也难显成效;相反,只有准确识别每个贫困村的个性化脱贫需求,才能精准施策、顺利脱贫。

在中央和市委“六个精准”导向下,涪陵创新推出“四定四评”精准识别标准体系,按照致贫原因、资源禀赋、产业潜力等不同指标,将贫困村划分为三类,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规划,从而实现了扶贫资源的“精确投放”。这是涪陵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前提。

攻坚路径二:注重对脱贫生态环境的综合改造,通过补齐地区生产力“短板”,助推大面积自主脱贫。

非洲国家马里的北部名城通布图,在古代凭借从其境内穿过的跨国商道,成为一个繁华城市。

近代以后,通布图经济迅速萎靡,沦为贫困地区。

这是因为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亚非商道改了道。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贫富,自有其“生态环境”。

因此,在扶贫攻坚中,一定要注意改善“脱贫生态环境”。

打赢扶贫攻坚战,涪陵除按照“解八难”“建八有”的贫困村脱贫标准进行建设外,还围绕扶贫产业发展需要,确立了1222个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帮助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走上自主脱贫的小康路。

攻坚路径三:深化产业项目和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项目红利深度互惠。

对贫困群众而言,一些扶贫产业项目催生的增收比较有限――要么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要么进入产业务工获得工资。这就限制了产业项目的持续成长,也导致其拉动贫困群众增收乏力。

涪陵的办法是建立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在扶贫攻坚中,涪陵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民生政策“抱团”,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进一步扩大农业基地和园区规模,增加贫困户租金、入股分红、务工等收入,推动成熟产业项目和贫困人群深度融合。这就改变了以往产业项目对贫困群众增收的单一拉动,形成了可以持续稳定增长的复合型增收模式。

攻坚路径四:高度重视长效帮扶机制建设,构筑防返贫安全保障网。

“你最怕什么?”一次采访时,记者曾这样询问一名贫困户。

“最怕好不容易脱了贫,结果因为一场水灾、一场大病就返了贫。”贫困户说。

这个担心,正是扶贫攻坚必须攻克的最后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