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应用论文

第1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公共课设置现行方案是2+X方案。也就是说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语言以及若干门选修课。但是选修课的科目比较单一,没有涵盖所有的院系,连续性不强,导致计算机教学在某一阶段就停滞不前,而计算机应用能力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计算机选修课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以便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应该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设计选修课程: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工程制图、视频剪辑、程序设计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循序渐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每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案例。

2.综合实训方法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多采用的是实训案例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全体学生视作具备统一的基础水准,忽略了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程度来安排实践实训环节,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第一,采取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任务自主地展开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探索精神。布置的任务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理智的判断。也可设置若干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开放性的题目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实施,不受实践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合理安排实践、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分组讨论法。为了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就要合理地安排每一个组的人数,使组内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并且尽量实现能力上的平衡,使每个组都能够得到表现的机会。分组讨论中,教师担任的是总指挥、总导演,主要负责监督、辅助和引导工作。在学生出现差错和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第三,成果展示法。此方法可以与以上任意一种方法实现很好的结合,在任务完成之后要有一个成果展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也能将其视作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审阅和评价,接受更多的质疑和迎接更多的挑战。

二、结语

第2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1906年美国的LeeDeForest发明了电子管。电子管的出现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出现电子管之前电子计算机是无法被实现的,正是电子管技术的问世使得这成为了可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当时的各种武器装备都不具备精确制导的能力,所以研制新型的大炮和武器显得十分的避免。为此美军专门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就是为了计算弹道。在194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希利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设想,期望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以提高机器的计算速度。这一设想得到美国军方的支持。后来随着冯诺依曼的的加入并提出的“冯诺依曼模型”,终于保证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上面可以看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时建立在电子管与“冯诺依曼模型”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电子管诞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冯诺依曼模型”的出现则让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计算机。从此可以看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也代表了科技的进步。

二、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的出现对科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确的处理数据,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可以说,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科技要长足的发展则必须从教育开始进行人才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保证了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远程教育都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育带来了一片新的天空,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远程教育技术则是让教育变得没有地域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变革得来的。这种方法同时还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计算机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各个与计算相关的自然学科与数学。首先是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中的一些古老分支得以焕发新生,例如密码学与计算机相结合让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产生了新的分支。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软件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计算机的诞生之日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计算方法的高度关注,从而导致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计算数学,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十分热门的数学分支。其次是纯粹数学在计算机的帮助得到了一些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分形、复杂性理论、混沌力学、孤子理论。计算机的出现加快了社会的“数学化”进程。计算机对数学最大的影响还在于计算机改变了人们对数学以往的认识。数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不同,数学家不需要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去观察,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证明定理。但是计算机出现后改变了数学家传统的工作方式。

1976年四色猜想的攻克,1977年吴文俊实现了初等几何主要定理的机器证明,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传统的证明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最终出现了实验数学。这些都是计算机的发展对数学带来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对自然学科带来的影响也十分的明显,例如物理。计算机开发的最开始的目标是为了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值运算,当各种专业软件出现之后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数值运算,很多比较复杂和繁琐的代数运算和微积分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实现,同时还能够用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模拟、仿真物理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行为。计算机对物理研究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可以快速检验猜想。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想要对某一个物理猜想进行检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在人有限的生命里都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计算机出现后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海量的存贮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来对各种物理猜想进行验证。第二是能够提供一定“仿真程度”的物理系统运动“场景”。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那么想要创造出某一个物理系统运动的“场景”则有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人力、物力。但是有了计算机以后则可以相对的节省这些成本。第三是完成复杂理论演算推导。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以往无法完成的计算得到了完成和实现,这已经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第四是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寻找唯象理论公式,等等。除去这些影响还有许多对物理学科的影响。总之,在当代科技进步与计算机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计算机对科技进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着计算机的发展和进步。

第3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要想在计算机行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需要掌握比较牢固的技能。任务教学结合课程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技术,通过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

二、任务教学课程设计

(一)结合市场动向安排课程内容

中职学生学习技能需要结合市场的动向,根据市场需求学习相关的计算机能力,方便以后就业。学校可以分析就业情况,安排课程学习,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上完基础课程后安排上机操作,让他们运用计算机软件。定期安排作业,让他们完成,可以通过作品反馈学生掌握程度。

(二)采用递进的方法教导学生

教师先教比较基础的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类软件相关知识和功能,学生掌握比较牢固以后,安排比较深入的知识,通过递进的方式教学,学生比较容易吸收知识。重视相关软件的操作,可以把课程细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课程方向和实际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方式让他们学习案例的制作过程和方式,学校安排相关实验室让学生实践操作,把操作内容作为考试的项目。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网页方面的内容时,需要结合实例讲解,在课堂上先教给学生比较简单的内容,然后让他们自己制作网页作品,自己编写网页代码等,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掌握知识。在上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或者上课内容设计作品,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请教。

三、教学改革和实践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比较落后,学生能够学到的技能比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能力。课程任务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和学习,让学生从容易到难,一步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结合,实用性比较强。它根据社会对职业的要求设计课程,安排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操作方式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某中职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现效果显著,学生比较容易就业。

(二)操作训练融入课程中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效率比较高,还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分析案例,让学生接触计算机技术作品,了解作品的制作流程。设计课程时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从易到难,把学习和训练相综合,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比较认真,效率比较高。

(三)实践操作

第4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方向”的教学指导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革新。

1.1案例教学法

针对教材六大板块关联性较差、学习线索繁杂的情况,教师在讲授基本的知识点之后,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广泛收集社会素材,编辑教学案例,按照“例举案例—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动手模拟”的思路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对课程知识点的涵盖应较为广泛;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应结合学生利害相关的事例;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案例应具系统性,应具备联系各个知识点的功能。

1.2任务驱动教学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课件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与根本技能。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辅导作用。例如:在PowerPoint课程教学中,结合学校活动,结合学生喜欢参与的节日活动(生日、母亲节、光棍节等),通过实例,讲解并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贺卡、电子邮件动画等。在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同时,它不像专业课程那样突出技能培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从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始,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环境,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改良教学模式,变单向灌输理论为双向交流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变案例辅助理论为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理论讲授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变闭门造成为顺应社会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拓展空间。

1.4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采取了多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革新,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督促学生追求进步,这个督促手段就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

1.5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自教师综合素质的熏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能随机向学生传输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地帮助学生解答学习疑惑,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主导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导,做到个别化教育;应具备发现能力,能够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正视每个学生的不足,施以有效的引导。

2结语

第5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影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得不到应用的调控和及时的指导;“教学相长”教学模式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意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相互促进,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或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根据课程的整体标准以及具体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分析和陈述教学目标,还要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者要达到该学习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也为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公正、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良好的教学任务分析,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技术以及学习环境,构建评价维度和准则。

(三)注重反馈和评价

心理学界公认学习受反馈的推动。肯定性评价会使学习者在学习上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心理上获得满足,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鼓励作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否定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当的焦虑会成为学习者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焦虑水平处于中等程度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高,故有关学习效果的反馈应有助于学习者保持适当的焦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阶段性的测试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获得有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实施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与不足,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反馈和评价的影响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同一个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分析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提高课堂效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以coreldraw模块为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征,前期分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主要通过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进行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从一般特征(年龄、个性差异)、初始能力(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态度和责任)三方面进行分析。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者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的又一次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所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要找到学习需要,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据史密斯和罗根的研究,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以下问题时,就可以确定学习需要分析的必要性:

1.不足,学生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2.效率低,当前的教学效率低;

3.无兴趣,教学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坚持性;

4.效果差,教学中已经涉及没有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经过前半学期的了解和观察,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结原因有:

1.内部动力不足。学习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是根据学生所在院系的要求进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期能够学习该软件的操作使用,那么在以后学习专业绘图课程的时候,软件本身不会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负担,这一点已经跟学生明确说明,但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

2.外部监督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3.任务刺激不足。根据coreldraw软件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充分使用所讲工具,难度适当且画面美观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此,既不会挫败学习者的自信心,又能够练习使用该工具。

(二)任务刺激

随着学习的深入,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对技术的态度逐步从关注技术本身的技术阶段转移到用技术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工具阶段,进而达到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的素养阶段。学习者的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谓的技术素养是指学习者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为了达到学习目的,从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给学习者的任务难度不易太高,否则会挫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过低,导致达不到刺激作用。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平稳地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衔接起来。联系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在讲解“椭圆”的时候,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案例,涵盖“椭圆”工具的使用、复制、镜像、轮廓、焊接以及“椭圆”工具中弧的绘制和学习。本案例既能使学习者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加入“椭圆”工具的学习。案例的画面美观、简单,不会让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又不会因太简单而使学习者产生轻视的心理。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允许学习者有遗忘、有错误发生,故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细致入微,详略得当,在不断的重复和操作中,使学习者形成潜移默化的操作惯性。

(三)强化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查德•格里格(RichardJ.Gerrin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Zimbardo)认为记忆需要经过三种心理过程的操作:编码、存储、提取。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阶段的信息存储模式,只有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是一个容量很大、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习者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才可以对信息进行随意的提取,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就成为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助推剂。为了帮助学习者强化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督促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策略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学习者自由练习”,变为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案例的制作,并提交作品,同时本节课的作品也会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学习者由原来的消极怠工,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改变非常明显,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经过对大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当教师在本节课中要求学习者提交作品的时候,学习者的内驱力被充分调动,并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制作。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完成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但经过几周如此模式的练习,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在逐步提高。以上述“椭圆”工具案例——小熊为例,在教师讲解过案例的制作过程后,学习者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使用椭圆工具完成小熊的制作,并且熟练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督导和指导作用,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问,在不断的强化中,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后,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案例作品,如班级+姓名.cdr、班级+姓名.jpg,方便教师按班级顺序进行查看和评阅。同时这也是期末考试需要提交的文件类型和命名格式。

(四)反馈、评价

认知主义者认为反馈具有信息功能,即学习的过程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当学习者主动解释信息,并使它产生反应时,反馈给学习者提供关于反应正确性的信息,并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元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反馈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关于教学内容、学习行为以及情感关怀等方面的信息;评价是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主要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进行的客观的判断。恰当、公正、合理的反馈和评价能够很大程度地唤醒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认知内驱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通常教师会在下课前20分钟收学生的学习作业,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教师依次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具体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完成效果好的学习者进行表扬,进而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使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以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充实感。教师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的维度和语言的表达。评价的维度要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展开,语言表达宜中庸,忌激进。以小熊为例,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CDR源文件和输出的JPG文件,在进行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时候,要着重审阅学习者的整体完成情况,以及椭圆的属性、轮廓、镜像、对齐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再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总结

第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即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和社会中不同的行业、工作的领域相互融合,发挥其重要功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其必修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对除计算机以外的课程要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同其它知识相互柔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数值型,还有一类是非数值型。这两类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有利于其它学科的进步和创新。

二、创新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体现

1、应用技术。目前很多电子元件其性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以及其在计算机领域当中的运用,能够成功地解决该问题,使得计算机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性能,同时量子计算机结合了纳米技术,其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国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纳米技术的受限制因素很少,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对其影响不大,同时纳米技术在网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结构创新。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并行计算。这是每个计算机都具备的一项功能,能够同时处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在体系结构的创新方面,集群系统的成功运用,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信息的安全程度更高。

3、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技术开发人员。针对背后的工作团队,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对计算机的系统、硬件、软件开发与操作,都能够熟练掌握。同时也要求其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数据库系统运行模式,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同时,也要能够具备编写程序的专业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开发团队综合素质低。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离不开一个专业的开发团队。我国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技能的人员匮乏,而是很多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方面了解不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对开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不断增多,从事的人员越来越多,对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的技能,综合素质的高低就容易被忽视。另外,很多的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进单位就分配到应用技术的开发部门。对于才毕业的本科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对应用技术的研发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导致整个技术开发的速度很慢,影响工作的效率。另外,很多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很少,设计到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不多,因此,因工作经验匮乏,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在应用技术创新方面遇到了困难,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人才的紧缺使很多学校开始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校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项专业科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展、模式规划、授课方法都不是特别成熟。导致很多学校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对实际的运用有所忽略。纵然有部分高校将实际的操作也作为一门课程开展,但是因为没有体系,外加我国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是很成熟,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展的需求,导致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工作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计算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的有一大问题即其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群范围很窄,只局限于年轻的群体。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会简单地操作计算机的人都很少,更谈不上应用技术的开发,这就导致了年轻人在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时候,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对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要求。另外,计算机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并发展的产业,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了西部山区,各地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普及,这也不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针对开发团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开发该项应用技术之前,一定要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计算机人员,同时部分公司也可以选择和一些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合作,让具备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本科生能够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来解决团队人手不够的问题。除此以外,就是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多,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可以定期安排部分员工去外面学习、培训。公司一定要通过各种办法,不断挖掘和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高校的知名计算机教授,来为自己的员工答疑解惑,开展主题演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解决计算机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遇到的障碍。

(二)安全性能的改进。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改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一些软件,来保证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的安全,以此来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安全性能的改进,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防火墙技术。网段的隔离离不开防火墙,防火墙有助于各网段之间有条件的通信,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其是网络方位的最初屏障。(2)网关技术多样化。尽可能地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按照智能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工,全方位地保护本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三)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想要消除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的障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的问题。对计算机的普及,一定要从范围扩大方面解决。普及的人群既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老年人;普及的地区既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包括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首先可以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小软件进行,这些软件不要求具备很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老年人也可以应用。针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可以根据其爱好,开发一些类似于太极拳、戏曲之类的技术,会更加受到欢迎,同时也增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老年朋友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并且能够运用。对于贫困地区的计算机技术普及。国家可以指定一些补贴的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送电脑下乡”的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接触到计算机,这对我国日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第7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1.1授课内容的静态化

授课内容偏重结构性、封闭性的知识体系。一般是把知识分解成几部分,组织学生从部分到整体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掌握知识。在一板一眼的重系统化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及时将书本知识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自我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片面化。最终学生只掌握软件的使用,难以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勿谈自我学习能力。

1.2师生互动的静态化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极易产生专制的心态。这造成虽然有互动,但大多数互动都是由教师主导的,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的互动。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只需学生回答对或不对。学生很少有主动的思考,很难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不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生成。

2现状原因分析

2.1教学角色的不平等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也是具有个性化思维的个体,但是事实上,教师占绝对地位,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没有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知识建构的过程,忽视了自我的存在。而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很难意识到双方地位不对等造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造成了授课方式的静态化和师生互动的静态化。

2.2教师自身能力的差异

大学教师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要求的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素养。统计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研习过教育学科知识的不足30%,有些教师尽管有过教育科学知识学习的经历,但大都停留在一般理论的学习上。很多教师已习惯预设性的课堂教学,只要把授课内容准备好,把授课过程演练好,就能开展授课。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的知识完全围绕预设内容准备,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缺乏应对之策,造成了授课内容的静态化。

3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被看作是静态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课堂教学就是简单传授这些静态结果。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中介,教师就是简单的教,学生是灌输式的被的接受学习。课堂教学就是知识的交易所,它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新的教育改革中,呼吁以关注生命的生成,关注具体的、动态的教育过程,关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关注教学偶发事件及其附加值,关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等理念的生成性教学进入到学者及一线教师的视野中来。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而言,生成性教学更适合信息类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研究生成性教学在高校信息类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4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

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主要包括:

4.1教学方式的动态化

高校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高校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一名好的教师能够点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和创新,并帮助学生去塑造自我。而科学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大学生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会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以操作为主,为了适应这种随时变化的教学状态,必须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机房。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疑问时,教师应该动态改变授课方式,设置一种具体的情景,把学生的疑问和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己操作来解决此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问。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注意到无论是案例的选编还是情景的设立都要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进行。当课堂生成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及时察觉到,并用适当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上来。

4.2教学内容的动态化

实际的科研和项目开发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当现有课程内容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该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应该遵从以下原则:

(1)深刻的启发性。构建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实际情况的描述,还应该包含着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

(2)突出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已经实践过的事件中充当自主的角色,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

第8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一、计算机技术—医药管理临床系统中的应用

(一)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主要医院的医生能够正确的将信息输入,通过计算机打印一式两份,就能够确保医嘱能够准确无误,避免了以往手写中带来的不必要的错误,也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准确。

(二)收费的透明度

计算机的自动划价、自动结算,患者能够明确的了解自己在医院所用的详细开支,提高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

(三)减轻了人员工作量

医生可以将书写中的固定成分录入计算机中,当做一份具体的数据使用(例如:体温、血压等等)。医生有没必要对每一位员工做到一人一方。医生也能够方便的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患者的检查报告,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诊治,中心药局能够取消查对、划价等,也节省了医院人力。

(四)避免了患者的东奔西跑

患者不必再在各个楼层以及科室来回的奔波,药局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计算机的提示事先为患者准备好药,患者不必再为取药而等待。与此同时,也能为患者每一日的住院费提供清单,从而做到医院和患者心中有数。

(五)提供了更加便捷、可靠的信息、数据资源

作为医院的管理层,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到医院内部所有动态,根据计算机提供的安全可靠的数据,及时的做出决策。

二、计算机技术在医药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管理

在现代医院的有关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可以进入人事管理这一模块,点击医院内部医生的姓名,就能够快速的查阅此医生的“毕业院校、工作起始、晋职、身份证件”等一切相关信息。此外,还可以针对综合信息技术的查询,比如对“副高或者是以上职称的查阅、大专以上学历”等,收集这些个人信息,便于人事干部进行相关信息的填报,就不必通过电话再去寻找相关人员本身或者去查阅纸质的存档材料。这样有效的处理不仅仅方便了快速查阅,还能够及时的将网络资源信息及时的以电子版的形式传送给各个部门,从而真正的实现网络电子工作。

(二)档案管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能够与Darms档案管理模块系统相连接。然后通过对档案的短、长以及永久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分类,然后再根据各个科室的医疗、专业护理、人事、医疗设备、等等有关的档案再做详细的区分,之后将不需要的档案舍弃,只将还对医院有效的档案资源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如此操作不仅仅方便了各位档案员工的日常查询,还能够给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帮助和历史借鉴。另外,在相关科室的机器发生了故障时,还可以通过Darms档案管理系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相关医疗器械的详细说明书、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厂家的联系电话等。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避免出现档案非人为因素损坏、丢失等情况的出现。

(三)病案、统计管理

采用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门诊人数、入院病人数、抢救病人数、危重病人数、临床确诊率、好转率、治疗率、死亡率、床位使用率、出院病人数等依据病名分类,再进行自动生成,克服了以往的既麻烦又不准确的按科室、病名等进行的手工登记、计算。与此同时,采用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每一位病患的住院及门诊费用按照日、周、月、季、年业务收入、纯收入等客观、直接地显示出来,方便领导层查看管理,并帮助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门诊收款

根据每一位医生所开的处方,门诊收款员把所用的药品、检查项目等代码一一的输入到网络中去,然后再打印出收据,再在上面详细的填写出各项收费详细数据,这样不仅仅方便了患者对自己交费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更为医保、民政等部门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同时,门诊收款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生成收款员收费的详细台帐,使相关人员可以随时核对现金和帐目,提高工作的效率。

(五)住院处收费管理

最初,需要在挂号室进行入院的登记手续办理,在电脑上将会生成患者相关的ID、住院床号,之后再将病人相关的一切信息数据运用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相应的住院部的护士站电脑中,让护士能够及时的查阅信息,再继续输入医嘱,生成相应的药品、检查等有关费用的信息文件。这样,不但方便了护士的工作,更将各项财务明了化,也避免了跑票、漏票的情况出现,划价也不再存在以往的随意性。

(六)病区管理

HIS系统,能够及时的处理医嘱等工作,例如使用(护理费、门诊费)等固定费用、(注射费)等绑定费用来避免工作人员的漏算费用的情况,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去掉繁琐的工作,护士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患者的照顾上、学习医学领域新知识等有意义得事情上。HIS的应用取消了医护人员原始的手工操作,轻松的把医生、收款处、护士、药房联系在了一起,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七)药品管理

第9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非常简单,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普及,其较为简单操作、便捷的功能实在是功不可没,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属性并且游刃有余的操作,该性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大特点之一;除了操作较为简单以外,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人们常说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现如今的地球不再是地球,而是一个“地球村”。可见,互联网将整个偌大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这都归功于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哪怕是在千里之外也能够瞬间掌握信息的变化。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企业管理,并进行重要的企业数据分析,这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安全性,计算机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加密处理,使得企业的相关数据非常安全。

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截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而这些信息化的工作主要是对在企业中日常工作和生产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储存和整合。这些资源的信息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化的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运作状态,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而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办法,对企业运作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和资源整合,使得企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都得到妥善的安置和处理,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内部的工作发展水平。

3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探析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4.5亿人,与2009的数据相比增加了7000万人次,可见互联网的普及率是非常高的。除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互联网用户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互联网技术进行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对于中国的大型企业来说,互联网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100%,中小型企业的接入率也达到了90%以上,可见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由上可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不可或缺,相继开始引入互联网技术。这也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说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比如说,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管理和运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对企业的运行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总结出合理化的工作流程,计算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并且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于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另外,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员配置上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但是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投入使用,该技术对企业的人员配置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从而制定出较为中肯的人员配置方案,让合适的人从事较为合适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企业资源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在与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另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工作流程的整理,大大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对企业工作的整合,将历届员工的工作经验整理成具体的方案,成为供内部人员借鉴的工作资源,此种方法不仅科技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够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