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方面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完善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完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贫困大学生认定方法存在漏洞,这使得很多真正的贫困大学生得不到帮助,有些非贫困的大学生却成为了“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根本目的出现扭曲。第二是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存在偏重经济解困,忽视思想教育的情况。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思想认识方法不当。一些教育者的思想较为片面,只看到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却没有发现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情况把握不准,无法保证教育效果。其次,教育方法过于单一。部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条理性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具体指导,导致思想教育效果难以体现。第三,教育缺乏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教育行为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行为上,很多教育者都没有注意教育行为的艺术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难以对贫困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无法保证教育效果。
3.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都没有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做好对教育内容的突出,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教育行为,很难保证对贫困大学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基于全体学生开展的,没有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区分,导致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针对性的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大学生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不同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状态都有所差异,显现出一定的个体性与层次性。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会忽视对贫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解决。
二、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健全教育机制
想要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建立起健全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至关重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应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出党委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宏观统筹规划作用,建立起健全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办法。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推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打好基础。
2.拓展教学途径
拓宽教学途径也是实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方法。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实现对教学途径的拓宽。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精神及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合理心态。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奖、助、贷工作中,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共同实现。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中,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
3.丰富教学内容
关健词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缺少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文化知识的灌输,高校应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正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生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应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实践活动
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社会存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上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或是实践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1.2忽视以人为本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但是,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在对象上发生了错位,不仅将“教育”角色放弃,甚至思想教育的对象从“人”到“事”,从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到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将价值伦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容器死死的安装在大学生上,没有考虑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差异性,还有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判断、理解、筛选和内化过程的作用,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互动。
1.3忽视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时代的改革出现了多变性和复杂性,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因父母过度枉纵溺爱,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陌生环境的时候,极易产生消极、抵触、烦躁、厌烦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有的甚至出现抑郁和自暴自弃的行为。有些家长和教师觉得这只不过是孩子的叛逆青春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扭曲,以犯罪来发泄心中的种种不快。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障碍。
2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实践内容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学校应多鼓励教师带着问题到企业,到社会中去学习锻炼,能更好的了解到实际,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在教学科研的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上,都能够很好的把大学生引导到实践教学中。
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构建出一个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社会实践、实习和实验的环节中,充分利用与他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出功能和特色不一的实践教学场所,可以利用暑期的空闲时间,有效合理的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实践团体和实践项目设置成社会调研、就业创业、实践服务等几大类,每个团队可以突破传统和自我,发挥各自所长,收集不同团队之间的建议和看法,大大加强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让暑期活动成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课,这样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大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专业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注重以人为本
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学生内在思想中的知、信、行、情、意,创造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方法体系。而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法,都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去优化、整合、完善各项方法,把握好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中形成新规律和新特点。
教育者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防止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上出现情感缺失,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情感化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有方法中最为有用的方法之一,是连接教师和学生融洽关系的纽带,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态度去爱戴老师,尊重老师。老师和学生在感情上有了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形成一个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良好局面。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成为趋势。
2.3注重心理健康
在大W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除了在课堂上谱及心理知识,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内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把发展性咨询方向和解决心理障碍相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和普查工作,然后分析总结收集来的心理数据信息,排查出问题学生并及时进行学生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
如果学生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需要保密,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方式进行针对式的心理辅导,在空间和时间上非常自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会畅所欲言,自然而然的将心里的问题一吐为快,达到一个及早发现和及早解决心理问题的良好局面。同时开通校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站,开办心理健康专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多方面实质性的帮助大学生排疏心理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总结
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形成一个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局面。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以绝后患。学校可以通过多方面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如聘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在网络上开通心理知识网站,以供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到心理知识,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94-01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何从地方、高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新挑战。
一、进一步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与理论的学习,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制定学习制度,时刻保持对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新方针政策的敏锐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地方和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地方和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党委领导下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政治领导体制,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和专门负责的人员。要健全建设院(系)两级党委、行政、共青团、两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培养专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地方和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加大投入,实现政策倾斜,解决政策上政工干部的编制、待遇等问题,特别注意要解决现在部分高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受重视而完全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的现象,减轻兼职压力,让其专心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的要素,是三要素教育紧密的结合,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会将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道德生活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提倡德育回归生活,这是学生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等得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的基本途径,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意义;二是媒体的思想政治导向性,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定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网络作为新媒介,是一柄“双刃剑”,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其消极的方面。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组织队伍的建设。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人唯贤地选出学生干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组织建设,以党建工作推进大学时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学生为争取入党而奋斗的过程,就是自觉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学生入党后,还会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给其他同学,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教育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自主性学习是当今教育界的新型理念。现在学生的自我思想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政治基本概念理解清晰正确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学生基本政治态度与主流一致但更注重功利性等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2]沈长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2期。
[3][6]周国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点,如何对思政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对此,作者主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途径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质量。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创新意识
(一)加强对客体的特殊性认识
对于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从客体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当然,在此之前需要加强对几方面的认识。例如,①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理解和尊重,当然,其中也会存在个别的学生心理失衡的情况,这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难点。②具有较为强烈的进取心,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对消极的思想文化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敏锐性,这是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③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粗狂倔强、开朗直率的个性,这也使得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对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经常会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而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将会限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首先,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将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并以这个为教育的出发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当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本着大学生长远的发展角度进行教育,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贯穿整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切实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效率。其次,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民族传统等特征的分析,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由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再加上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等特征,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整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几方面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学生,并将其主体充分的发挥出来,并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断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切实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相关教育人员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再结合这些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效率[3]。首先,教育人员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了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应坚持公平教育的原则,避免出现因少数民族学习能力低于汉族学生而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将这些不利的因素规避,切实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再次,教育人员应注重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对文化环境以及语言环境还比较生疏,这些都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对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育人员需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对大学生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才能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分析
(一)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然,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展开一定的创新,作者认为,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率。首先,应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校园活动的开展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要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相互之间的和谐共融发展。其次,应结合高校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等来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从课堂上进行引导,通过一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如,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精神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主体意识,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制度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有针对性的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实践理论的研究,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缺陷环节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实践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足的保障。②应将大学生作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落实管理、教学、服务等相关工作环节,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工作。
(三)切实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对以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情况来看,思政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政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具有坚韧的意志品格、强健的体魄、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充分体现出一名合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日常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必须严谨自身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余海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006;伍秀君,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1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51-03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青年,泛指1990年到1999出生的所有中国青少年。2008年秋季,我国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环境与思想行为的差异化特点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和调研,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以求为加强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迥异,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利于把握和归纳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规律。
(一)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对社会变化最为敏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全球经济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90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吸收,则又有可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主导价值取向的偏离。他们在崇尚儒学“仁、义、札、智、信”精神的同时,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具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影子。
(二)信息行为显著化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出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对信息比较敏感,潜在的信息需求量大。网络技术使得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而有主见,更加注重独立思考与独立选择,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和多元化。他们习惯于通过访问互联网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他们偏好于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他们热衷于通过QQ、MSN、BBS、校内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喜欢通过写博客、写日志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他们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和精力花费于网络上,试图在网海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和空间,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他们所有这些信息行为都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改变了传统教育媒介的垄断性,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见解。这一方面使90后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主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对传统权威带来新的挑战。所以,网络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想行为较独立
笔者通过日常的交谈和观察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或苟同他人的见解,乐意于自主行动,不愿受人节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习上,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愿意听,却花大量时间阅读有兴趣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
(四)权益意识较明显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各类普法宣传的加强和各类法律机构执法的严明,特别是和公民个体相关的消费法规宣传、315等活动的开展,90后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者既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的权益意识,加强对大学生权益意识的教育引导。
(五)成就动机较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动机,即一种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可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受家长和老师对其教育重视及当今历史责任感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都明显较强。他们具有学习欲望以及行动力,会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而且对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有较强的目标性和规划性。
(六)实践能力较强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兴趣广泛,永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积极参加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乐于广开渠道,吸收更多的知识。从文娱体育到科技文化,从校外兼职到校内活动,处处都有他们活泼的身影。正因如此,他们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都普遍较强。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
根据上述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分析可得知,90后大学生具有价值观多元化、信息行为显著化、思想行为较独立、实践能力较强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因材施教,才能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下面就从教育管理内容、方式、对象及制度等角度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
(一)思想教育管理内容的针对性
受外来文化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90后大学生较之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注重应用能力和技术,追求一技之长,强调个人奋斗以适应社会竞争。这就造成90后大学生重视专业学习,重实用知识,而忽视文化素质,忽视或反感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更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和品行教育,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作为其思想教育的基点,通过开展“文化之旅”、“寻根之旅”、“才艺展示”等系列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以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使他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思想教育管理渠道的网络化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动机多样,但是他们的信息行为存在一定缺陷,如过分依赖网络及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可信度缺乏正确评价等。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沟通渠道,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加强与90后大学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同时,能对他们的信息行为给予更多的引导,以期引导他们分析信息大潮的良莠,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三)思想教育管理重点的倾斜性
根据前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分析可知,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构成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因此与过去将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管理的重心相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应将工作重心倾斜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拉近师生距离,以身作则,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思想教育管理方式的隐育性
90后大学生强调个性,较不喜欢受他人约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因此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他们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且减少他们对思想教育的抵触。隐性教育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郑永廷,1999年),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逆反情绪时,采用起来效果很好。在对90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参观改革开放成果等形式,让90后大学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思想教育管理活动的项目化
针对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较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把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做好做活。如可通过构建项目化活动管理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宽广、更自主的锻炼平台,让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以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按照成长需要和自身特点,以班、团、系、院等为单位自主设计和申报具有创造性且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从而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教育;价值;创新
G641
顾名思义,个性化教育模式兴起于近两年,它指的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在个性化教育的塑造中,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根本上说,个性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挖掘学生的优点、凸显学生的长处是个性教育的内在含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个性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的价值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曾经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且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个性教育的提出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能够预防学生误入歧途、沾染不良的习俗。另一方面,能够充分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所凝聚的思想精华和价值品性,帮助学生树立独树一帜的个性,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含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个性化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的具体问题
(1)授课方式“大众化”,忽视教材个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过于重视大学生思想理论教学、忽视思想实践课程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当前部门高校的思想教学中,所选用的课本、教材和其他学校寻去的本科、专科教材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这样一来,导致高校课本中传授的知识过于宏观,在教材上并无针对性。直接引发授课方式、教学结构、培养计划、学分制度较为“大众化”“统一化”,不利于学生个性才华的展示挖掘。
(2)教学模式“灌输化”,忽视学生个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发展个体,因此在教学形式上需要教师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但是,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都重视“照本宣科”,使大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知识的趣味性,甚至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和全面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考核“单一化”,难以树立威信
学生是教育的施主体,在考核机制上,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大多数来自于期末考试,在评价机制上也多采用“学分制”的评价形式。没有根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合理的搭配。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个性发展意识。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性教育的具体措施
(1)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发展途径,在精神教育的推进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言行特点和心理需求,协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探索、相信自己,具备坚毅、果敢、善良的良好的道德品性。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思考能力的哦培养,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思路。当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要使他们具备对事物客观严谨的分析和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除了教育方法的创新,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感,树立科学的精神创新理念,尽量减少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
(2)建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宽松的教育环境和融洽的校园文化是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条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部门院校都实行“大锅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一方法不利学生的培养。而“目标管理”方法则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树立“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培养目标。例如,将思想教育设置为理论阶段、实践阶段、融合阶段三个方面层次。要针对学生在某一课程、某一特长上,推行者三种思想教育阶段。在大一、大二理论阶段,注重加强学生对健康心理的理论认知。在大三实践阶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相互结合的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大四、实习期等设置为融合阶段,通过增加学生自身行为、道德水平的提升,增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更佳突出。
(3)构建科学化的评价模式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沿袭了“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分数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深化,个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评价机制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助、教师评价为综合的课程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全面的评价中感受自身的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传统的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性化的教育研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人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谭谦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葛亚莎.个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4).
作者简介:董璇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9.12 性别:女 籍贯:河南南阳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毕业院校:菲律宾马尼拉大学,指导与咨询专业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团学工作(学院团委工作)、高校学生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和辅导员工作思考)等
【关键词】人本;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1.1 在教育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人的人本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且能够运用自身价值观念合理的处理自身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能够人本的融入到自然以及社会中。回归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以自身理想为主要内容,基于时代要求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围绕爱国主义思想来深入进行民族教育,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从人本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来说,两者有着一致的本质。
1.2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人本的必然要求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人本的必然要求,人本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综合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所有矛盾[1],将矛盾人本统一在一起,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人员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进行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人本中各个方面的利益要得到均衡的发展,要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还需要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辅助完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1坚持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
人本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要围绕学生来开展,人本的人是通过人本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这也是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当代大学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内部环境以及周边环境来制定内部管理规范,实现校园管理与环境的人本统一[2],再者学校的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也要实现统一人本、教育手段要实现现代与传统人本,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本统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基于科学发展观之上来构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人本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3],充分尊重雪涩会给你的主体地位,鼓励创建师生平等交流彼此注重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积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关注热点,要热心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的难题,只有创设了人本统一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学习。
2.3增强为人本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构建人本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界服务人本建设的力度也逐渐增大,而结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说,就是要求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人本建设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有效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有效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人本管理
完善学生规章制度,保障科学人本管理,要求学校要依法治校,进行科学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内容,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促进校园建设与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人本统一发展,过去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过于强调其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注意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基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学生在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后,学校与学生其实已经建立了一种合同关系,随着学生法制观念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加,学生对于自身权利维护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学校要转变管理思想,强化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提高法制办校的理念[4],在日常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权利以及义务,实现人本发展。
3.2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
校园课堂是学生主要的受教育环境,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展开地点。所以要注意强化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要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5],安排足够的课时来进行系统完整的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哲学思想课上要注意结合目前我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绪,强化学生脑海中的科学理论,让学生在积极的文化中接受思想上的熏陶。
3.3打造丰富校园文化
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构建人本校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境因素,学校要注意营造先进、人本的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育人功能[6]。在校园内部环境的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人本优美的校园环境,强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注意校园绿化植物的合理设计,科学布局校园景点以及各类装饰,比如增加食堂文化环境建设,多设置校园文化宣传栏以及黑板报等宣传模块。定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
3.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本化政治思想教育范式的发展,因为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于自身价值的体现。文化单位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独具的思维方式。要站在常人想不到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文化单位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变数的时代,人是一切变化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变革都由人开始也由人结束,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是变革的原则。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截然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思想独立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缺乏创造力的人注定要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因此在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人本化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独具的创造性,提倡个性的张扬。通过相关措施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自立意识和主体概念,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开始逐步改变发展策略,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着综合多样性方向发展。社会成分不断丰富,个人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引导着人们思想的变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发展的工程,关乎着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态势和质量,我们要基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承担其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责任,努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 唐钰成.人本背景下大学生不良心理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干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 陈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注重学生主体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5-46.
[4] 郑永廷 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8-11.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2]刘平凡,黄向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12).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