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全市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市工作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市工作要点

第1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2011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攻坚三大工程,突出抓好经济运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企业管理、淘汰落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长16%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6%以上。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6大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千亿产业,加快培植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力争到2012年,新兴产业总量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

2、加大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坚持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创新成长型企业事务督办制度,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难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统化扶持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新机制。进一步扩大扶持培育面,组织开展第三批创新成长型企业筛选工作。引导企业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力争2011年创新成长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在40%以上。

3、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落实首台套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集中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实现面上提升与重点跨越。2011年,力争有5个装备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重点抓好年产3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生物检测(监测)、超级电容动力汽车等项目建设。

4、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品牌特色产业集群”的思路,切实抓好东岳氟硅材料产业集群、唐骏欧铃轻卡和“电动汽车”、泰宝射频识别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培育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在生物医药、先进陶瓷、功能玻璃、先进制造业等部分特色产业领域打造国家、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5、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全面落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抓好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鲁中公铁物流园区、齐鲁化工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鲁中商贸物流园区及一批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明确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相关发展思路,引导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进专业园区和专业中心,规范管理,实现集群式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物流项目,通过抓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具有品牌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传统产业以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技术,推进信息化应用,拉长产业链,降低能耗排放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规模扩张为重点,全力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项目规范管理,突出发挥技术改造在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力争2011年实现技术改造投资670亿元。

2、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特色产业品牌化目标,制定《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市技术改造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推进技术改造的政策文件,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制定工业发展导向目录,确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政策,在部分行业中制定高于国家、省要求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扩大产能的传统产业项目建设。

3、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编制2011年技改项目导向计划,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精心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扶持。加强项目管理,开发建立项目调度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进度网上直报,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加强重点项目策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前着手完善手续,力争更多的关键项目、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财政扶持范围。

4、加快提升技术标准和工艺装备水平。以建材、冶金、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分行业制订技术改造工作计划,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努力推进全市工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鼓励企业用好国家增值税转型、首(台)套等政策,不断提高用于工艺和装备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使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的达到7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占到40%以上。

5、抓好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密切企业的优势,按照研究、打造、扶持、发展、完善和务实的原则,从具体产品入手,围绕氟硅材料、生物质气发电和煤矿乏风装置、电动汽车、地源热泵、磁悬浮电机应用、功能玻璃、钛及钛合金制品、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头孢产品等重点产业链,深入研究,找准影响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采取整合资源,难题招标,技术引进,产学研联合以及招商引资等方式方法,重点予以突破解决。

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和工信部颁布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要求,认真制定落实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大建材、钢铁、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011年完成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淘汰任务;用两年时间全部淘汰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任务。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建陶、耐火材料、冶金等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外转移。支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将生产环节向外转移。抓好石嘴山万亩工业园建设,尽快完备接受转移项目落地建设的条件,加快推进产业梯次转移进程。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培育工程。建立“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系统”,加强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鼓励具有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的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提升创新水平,发挥技术中心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市级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3%以上,省级达到4%以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以上。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技术创新项目调度管理,对行业共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研发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加快实施。2011年,力争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0项。重点抓好高性能大直径镁合金铸棒、PVC无尘环保稀土复合高效稳定剂、开关磁阻电机等产业化项目建设。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制定出台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吸引工业设计创意领军人物和团队,形成我市工业设计聚集地,建立起集创新成果、设计中心和产业聚集于一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力争新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培育工业设计优秀产品10个。组织举办“创意”2011年工业设计大赛,打造人才汇集、成果交流,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4、推进产学研深度联合。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加强与同济大学、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十九基地、西安邮电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产学研对接,重点抓好大功率磁悬浮电动机、超级电容电池、芯片封装测试及微系统器件制造等项目的合作。组织参加全省2011年产学研展洽会和产学研20周年纪念活动,对我市产学研20年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5、抓好产品质量标准工作。加快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大力推动和支持质量共性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做好重点工业产品贯标工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我市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好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增强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

四、深化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完善两项机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严格能耗总量控制,落实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探索节能量交易等相关制度,选择部分区县探索节能量交易试点。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激励机制、节能目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市2011-2015年重点产品能耗定额》,启动《市节约能源条例》立法,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2、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个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10个关键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培育博山机电泵业、桓台新能源两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20户环保节能骨干企业。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和创建10个合同能源管理优秀示范项目。

3、强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建立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动态监管系统和平台,实现重点用能单位月度能耗数据网上直报。在300户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节能低碳行动。以建材、化肥、钢铁、有色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制定节能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机构对基层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专题培训,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培训能源管理师100人以上。深化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农村和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治理过度包装、废旧硒鼓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宾馆酒店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打造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出1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开展对标建设活动,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5、加大执法监察和宣传力度。理顺全市节能监察体制,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依法用能情况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日常节能监察活动。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能耗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做好“十一五”节能总结回顾,大力宣传各区县、行业、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取得的成绩和创建的典型经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建设节约型城市,营造全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两链一网两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链、电力电子产业链、物联网、电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MEMS产业基地)的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抓好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四个省级园区的招商工作。加强与清华大学、大学、上海交大的合作,推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以医疗电子为代表、以传感器为核心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和微系统(MEMS)产业基地。力争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0%。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的落实,加快“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纺织、陶瓷、机械等重点行业中重点扶持15家示范企业,30个信息化改造项目。扶持和培育企业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步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扩建和电子政务内网升级改造。重点启动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投资1500万元,初步建成市级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建设全市协同办公平台,推进全市办公流程的自动化和无纸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加快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大力推广城市居民“一卡通”。积极推动全省互联互通,完成交警、出租车和民工安保三大系统建设,累计发卡达到60万张,建成全省最完善的示范工程。

第2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年献礼。

2011年重点是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眼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着眼于新时期灾害预防和应急救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抗灾减灾水平

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临时生活保障和冬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减灾防灾工作机制建设,精心组织好“5.12”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基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切实提高突发气象灾害下民政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民政服务对象生活安全,不挨饿,不受冻。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继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在城区和农村各创一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福利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四、着眼于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建设

深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新培育一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典型;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簿弱村”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精心组织,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二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大城市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设置、农村社区建设途径、步骤和方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着力完善城乡居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解决群众缺乏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问题。

五、着眼于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列》和各项优抚政策。努力提高和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递增机制,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关爱功臣”活动,帮助困难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行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结算服务,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抓好2011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

,努力探索通过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途径开展安置工作,继续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升安置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密切军民关系,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果。加强优抚事业单位的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军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军休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着眼于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及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七、着眼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

深化殡葬改革,逐步实施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强化殡葬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殡葬管理所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发挥地名服务功能,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准确的地名信息。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建设和收养登记工作,不断优化办公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八、着眼于提高民政系统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第3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工作重点:重点做好能源监察基础性工作;大力开展能源监察宣传和培训工作;着力对全市落后变压器淘汰情况和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着力对中心城区范围内宾馆、酒店开展一次温控专项检查;着力对我市“十一五”期间节能技改项目实施企业开展节能专项检查。

一、做好能源监察基础性工作,打下工作基础

1、建立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台账。把建立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台账当作推进能源监察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名单,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收集和掌握企业用能信息,初步建立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纸质版台账和电子版台账。

2、建立能源监察管理制度。根据《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创建省经信委系统“规范行政执法示范单位”活动,制定全市能源监察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能源监察执法文书格式、能源监察工作程序、能源监察工作规范、企业能源管理情况报送制度和企业能源管理工作要求等。

二、加强能源监察宣传和培训,逐步建立工作体系和平台

1、加强能源监察宣传工作。一是积极参与2012年“节能宣传活动周”活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并以此为契机,加大能源监察宣传力度。二是创办《能源监察》,(不定期)对能源工作形势、能源监察工作动态、国家新出台的节能政策法规、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先进节能企业工作经验等内容和成果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借助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全市能源监察工作,扩大能源监察工作影响力,提高广大市民节能意识。

2、加强能源监察培训工作。今年着力组织三次培训,通过培训,普及能源管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构建全市能源监察工作体系和平台,形成全市能源监察工作合力。一是组织好各县市区能源监察大队和重点用能企业参加省经信委3月份举办的能源管理知识培训。二是举办全市能源监察机构执法人员培训班,宣传贯彻节能法律、法规,学习能源监察业务知识。三是举办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培训班,学习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填写和企业能源管理知识等。

三、开展能源监察执法,逐步推开能源监察工作

第4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市政府:

20__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以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主要标志。为“十五”划上了较为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20__年的发展和主要工作

据统计,20__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比20__年的86.6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1;产业化率达到35;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比20__年的600元增加了9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坚定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

20__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性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正确发展思路和有力领导。“五大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项目牵动发展农业的思路,切中铁岭市情,为铁岭农业走产业化之路确立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也为铁岭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尤为可喜的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

为加强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市委、市政府加强并调整了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出台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和《20__--20__年铁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纲要》,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本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目前,全市从上到下有了一支专门机构和专门队伍,初步建立了市本级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撑体系,确立了发展方向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委和政府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分别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了奖罚激励机制。全市形成了求发展、寻突破的良好氛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也多有改善。

(二)全方位实施项目牵动战略,龙头企业建设有新突破

20__年,是铁岭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最多、最快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比20__年增加102家,固定资产总额27.6亿元,销售收入实现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3.26万人。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家,当年新增加2家,北绿集团为国家级,大成、华银、杨氏、郁青种业、美麟集团、嬴德、福润7家为省级,有20家龙头企业进入铁岭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__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过20__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几乎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开原大豆蛋白有限公司是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大豆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__年10月竣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5000万元;昌图县新上及改扩建的万顺达、曙光肉禽、盛德肉鸡、安家肉联、九星食品、文成木业等相继竣工投产。全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新建畜禽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了43家。20__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一批大项目正在运作和启动中,开原市由大连金信集团总投资21亿元的5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已奠基;铁岭县天宏(铁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开始启动。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水平有新提高

我市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取得了可喜进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开发和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完成绿色食品认证23个,累计达到44个;取得无公害认证69个,累计完成12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240万亩,比上年增加9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37万亩,比上年增加57万亩。“盛仓牌”大米、“方兴牌”大米、“北绿牌”产品等获得国家级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一批龙头企业获得国内和国际质量管理认证。

(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

截止20__年末,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注册商标275个。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五)坚持调整产品结构,农产品加工业有新发展

全市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比20__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了20。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初加工多、精深二次加工少及有产业无加工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六)农业产业化工作系统工作机制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

铁岭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将以项目为核心,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把建立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服务作为建办之本。在全市农业产业化系统建立了统计报表制度、大项目调度和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管理、运行监测制度;建立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企业 档案和铁岭农业产业化网;与此同时,加强纵横交流,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和各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指导、支持和合作;积极与金融、税务、发改委、财政、工商、技术监督、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合作,解决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贷款、纳税、立项、产品质量、“绿色通道”等方面难题,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__年,铁岭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

二、20__年工作要点

20__年乃至“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将以建设铁岭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实施项目牵动和名牌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建设铁岭农业的优势产业和主打品牌,做精十大基地,做强十大产业,做大二十强龙头企业,打造二十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铁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以项目年为契机,争取龙头企业建设新突破。着力加强项目源建设,拟在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建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县(市)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建分库,辐射企业项目,全市联网。同时拟聘请专家和有资质的项目设计单位,每年包装几个牵动全市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大项目,项目共享,积极争取国家及省资金扶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二)以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规范生产工基地建设。拟按照国际国内市场准入门坎,全面启动标准化生产程序。一是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着手制定品种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二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据国家及国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带动农户和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生产优质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三是发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安全卫生等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龙头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输、销售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建立产品追溯制度。

(三)以调整产品结构为切入点,拓宽国际国内市场。今年,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面对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市场,加大组织生产适销对路、出得去的优质农产品的力度。逐步打造铁岭农产品品牌,/,!/拟做大20个知名品牌,成为全国名牌。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强产品品牌的深度开发,增强品牌竞争力。在龙头企业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5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草案》明确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加强各项监管措施,努力保持上海市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局面;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均合格率达94%以上(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每10万人口6例以下,建设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上海市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统筹协调,

落实各级政府监管职责

政府部门监管是否有效,对违法犯罪的杜绝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草案》指出,要构建完善食品安全立体监管网络,健全区县和乡镇街道食安办工作机制和制度,实现综合协调机构的实体运作。同时,加强绩效考核和问责,力求用3~5年的时间,解决一些影响上海市食品安全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督促企业9项主体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良心、诚信和自律。《草案》中明确,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自身管理、员工培训、企业自检、源头管理和溯源、食品添加剂管理、供应商实地查验、变质和过期食品销毁、标签标识相关规定及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等9项主体责任制度。同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修订完善地方法规,

加强科技监管

法律的完善是监管的有力保障,科技是监管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不法商贩钻空子。《草案》指出,要修订完善《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和制(修)订制度;建立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方便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查询利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加强食品检测机构的建设,重点攻关餐厨废弃油脂等监测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

及时公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

政府部门每月都在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但很少有人知道评估结果。《草案》指出,要建立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和机制,尤其要加强风险交流,及时预警、警示等,扩大公众食品安全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

加强社会发动,营造食品安全

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

第6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党的作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战略部署,食品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提上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年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进入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到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全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重点工作如期取得预期成效。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示范县、乡镇(街道)建设、应急管理和“三网”建设等内容列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的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继续开展市对县(区)及县(区)对乡镇(街道)的食品安全工作评价考核。

二、深化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新一轮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坚持全程监管的理念和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思路,本着整治与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同步,近期与长远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深化整治,务求实效。年要细化食品放心工程项目,明确重点工作和责任分解,探索规范中小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厂矿企事业食堂和农贸市场管理,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做到与上级部署的专项整治有侧重地结合,与当地食品安全的特色相结合,与突发性的区域、行业、产品特点相结合,与城乡结合部的专项整治结合,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种养殖环节

1.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污染的监测。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健全完善政府监测、产地企业自检、社会商检“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制定蔬菜农药残留、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方案,建立定点、定期检测和信息制度,严格检测程序,加强规范管理。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逐步建立覆盖蔬菜瓜果、粮食、油料等作物的监测网络,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进一步下降,全市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达95%以上。

2.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使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可依。制订完善各类养殖生产标准,逐步形成全方位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按照“有标生产、按标操作、健全档案、推行标识、强化检测、实施准出”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探索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全面提高全市养殖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力争全年新增2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2万亩,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

3.继续抓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药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以控制源头污染为出发点,强化兽药、饲料监管,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电子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进药备案、售药登记、使用追溯、有奖举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兽药、饲料监管水平。深入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强化监测,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经营或经营、使用假劣兽药、违禁兽药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和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蛋白精”等违禁化学物质和添加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羟甲基羧基氮、“苏丹红”等违禁化工产品的行为,保证养殖源头安全。

4.强化溯源管理,加大对种植养殖基地检验检疫备案,建立可追溯性标识和记录,引导基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获“三品”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选择部分基地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推行畜产品“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的对接互认,切实做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逐步形成畜产品安全生产追溯信息网络。试点推行产地准出制度,试点建立乡镇、村、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检制度建设。

5.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对全市动物饲养场(户)进行全面登记,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检疫监督,规范检疫行为,实施产地准出。开展检疫监督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无证流通、证物不符等违法行为。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规模养殖场官方兽医监管率达100%,畜禽产地检疫率达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产加工环节

1.切实落实“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一企三档”等基础性工作;强化巡查、监督抽查、回访、年度审查、强制检验等监管措施,提升食品监管规范化水平,促进各项监管措施的落实。

2.全面实施28大类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的市场准入,推动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进一步加强化妆品许可证管理。加强证后监管,全面查处无证生产销售行为。

3.继续完善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存在致病菌、化学性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的高风险食品等严重质量问题的食品,加大实施召回力度。

4.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加强和完善索证索票制度、原辅料进厂台帐制度、产品销售台帐制度和食品添加剂备案管理制度,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网建设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有效追踪源头。

5.全面加强食品原料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提高备案的覆盖率、准确性,督促、指导企业严格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6.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建立完善食品小作坊监管承诺书制度,落实《省小作坊监管工作基本要求》,加大小作坊生产条件改造工作力度,重点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要明显改善,建设一批改造示范区;加大对小作坊食品销售限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落实销售限制要求。

7.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积极配合兴建食品工业园区,引导企业集中到园区生产;二是开展食品安全放心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三是加强基层监管网络建设,将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向基层延伸。

8.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加快构建全市“放心肉”服务体系。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制定市区及三县定点屠宰场规划。按照屠宰场规划和生猪屠宰场资质等级认定标准,建设达星级以上标准和机械化屠宰场,推进全市生猪分等定级工作。全面加强定点屠宰检疫的溯源监督,对进入场点定点屠宰的牲畜,一律“凭证屠宰”、“凭证出厂”,实现三县县城、城区生猪屠宰检疫率达100%。

流通环节

1.完善和推进食品进货索证索票、进货台账等两项制度建设。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关于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提高“两项制度”的规范化水平,防止反弹和回潮,不断完善和规范。二是进一步扩大“两项制度”覆盖面,逐步由城市和县城扩大到广大农村,由主要监管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扩大到监管县城以下各类市场以及乡村食杂店,努力实现所有食品经营主体和经营场所建立并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目标。三是要继续将清理规范和取缔食品无照经营与帮扶建和实行承诺经营制相结合,巩固和完善清理规范和取缔无照经营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2.强化对食品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一是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加大市场巡查和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力度。二是巩固和扩大“所村挂钩”范围,“所区(社区)挂钩”全面开展,充分发挥“所村(社区)挂钩”作用,大力开展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一个行政村至少建成一个食品安全示范店,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三是强化农村集贸市场食品经营的规范管理,积极加强对送货下乡、送货车、农村走村串巷食品商贩的监管。四是强化食品分类监管。针对流通环节食品的不同来源、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风险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分类监管,加强风险控制。

3.健全和完善日常监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监控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消费警示,消除安全隐患,抓好问题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应退市食品的跟踪监管力度。加快基层工商所配备快速检测装备步伐,建立覆盖全市的快检网络体系。

4.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新方式。进一步加大“诚信通”重要商品电子备案查询系统建设力度,及时分析研究推广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网络服务功能,健全信息化监管网络,努力形成企业、消费者、工商执法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预防和依法及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5.深入实施以“放心菜”、“放心肉”、“放心豆制品”等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立豆制品生产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全市“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建设绿色市场10家以上。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提高配送率和加快消费品农家店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消费环境改善,进一步巩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成果。力争年建成乡级、村级消费品店50-80家。

6.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防市场上“病害肉”、“注水肉”和“未检肉”出现反弹。在城区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市场举办者查证验物监管办法》,强化市场举办者履行查证验物义务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市场举办者不履行查证验物义务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扩大监管范围,建立经营、加工“病害肉”“黑名单”制度。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畜产品监测制度,实行定点定位全方位全覆盖,快速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抽样监测办法,严格实行不合格畜产品的禁入、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严厉查处和打击销售“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污染畜产品的违法行为。市县联动,开展城乡结合部市场和三县农村集贸市场打击“病害肉”、“注水肉”、“未检肉”集中整治行动。

消费环节

1.以推进卫生监督工作站设置为支点,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年开展创建合格卫生监督站工作基础上,年继续开展创建合格卫生监督工作站工作,各县区要在年创建的基础上完成创建任务的80%,切实加强基层卫生监督工作。

2.全面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继续贯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年版)》,巩固和提升大中餐饮业、学校食堂量化分级工作,积极开展小餐饮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3.全市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B级以上单位要全面推动实施“五常法”管理,并在其他食品行业积极推行“五常法”管理理念,以“五常法”管理推动经营者自律网建设。力争年餐饮业五常法管理推广率B级企业80%、A级企业100%。

4.加强对农村家宴的管理指导,落实10桌以上农村家宴登记备案和服务指导制度,加强农村厨师队伍的卫生培训,改善农村家宴饮食加工卫生条件,努力降低农村家宴的食物中毒隐患。

5.积极推广《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消除不合格食品及原料进入学校餐饮。在全市开展创建“餐饮经营示范街”和学校食堂“十佳卫生示范厨房”评选活动,力争使全市餐饮卫生面貌有明显改观。

三、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乡镇)创建工作,提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由市食安办统一规划,各县食安办具体组织实施,农业、卫生、工商、质监、财政、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根据省食安协办确定的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标准和食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指导意见及工作方案,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方针,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力争完成在全市创建1个示范县、2-3个示范乡镇(街道),并通过示范县和示范乡镇(街道)的综合评价验收。

四、巩固深化食品安全“三网”建设,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

在完成“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全覆盖的基础上,现代食品流通网建设进行扩面、提质、增效,继续大力扶持连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食品统一配送能力,年农村放心店统一配送率要达到40%以上。积极推进连锁超市向较大行政村和大、中、小学校延伸,农村放心店向较大自然村辐射,大力扶持和推进农资放心店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放心店的建设水平,并继续探索“无店村”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

在群众监督网建设方面,继续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多员合一”整合力度,积极探索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平台。

在监管责任网建设方面,在完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乡镇、行政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并将监督网逐步向社区、街道延伸。同时,通过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努力构建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五、探索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监管能力

一是继续强化督查考评力度。通过完善暗察暗访工作机制,加强暗察暗访工作力度,促进重点工作的落实和薄弱环节的整治。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力度,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机制的完善。

二是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职能部门监管档案,建立食品召回和企业红黑榜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并逐步扩大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逐步完善信息体系。继续完善市、县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工作,逐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信息联合机制。

四是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市、县(区)和乡镇三级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落实县(区)和乡镇的应急预案,完善各部门协作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报告机制,力求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重点开展县(区)食品安全应急培训工作。

五是要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标准化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监督抽检、评价性检测和企业自检”三位一体的检验体系,进一步整合和加强检测力量。

第7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贯彻执行国、省、市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进一步构建学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和保障服务水平,努力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维护学校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以“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强化监管、提升效能”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行食堂自办自管、成本经营、营养配餐模式,着力强化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杜绝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和管理服务问题引发不稳定因素,努力办安全优质、服务一流、师生满意食堂,解决好师生“吃”的民生。

三、主要工作

(一)促进食堂建设,努力筑牢食品安全承载实力

1.严格按照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促进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突出幼儿园食堂改造重点,指导各地抓2-3个成片连线幼儿园“标准化食堂”示范点改造建设。

2.继续全力做好第三批约10个“关爱厨房”项目的规划建设、设备配置和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3.建立与教育内部计财、项目部门和规划设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学校食堂建设改造设计需教育内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程序,确保新建和改扩建食堂符合餐饮服务许可要求,从硬件布局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二)规范证照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1.督促学校(幼儿园)食堂取得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坚决杜绝无证运营。

2.严格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坚决杜绝从业人员先上岗后办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

3.依法执行劳动用工制度,落实从业人员劳动保障待遇,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杜绝劳资纠纷和可能导致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三)重视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应急能力

1.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以食品安全“进学校”活动为抓手,将食品安全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坚持上好食品安全课;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做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和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持续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主题实践、爱粮节粮、感恩教育和首届征文活动,办“节约型”食堂、树“光盘族”典范,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

3.分解落实宣传目标任务,进一步做好在各级媒体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工作。

4.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分层举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班,突出幼儿园培训专题,启动首批营养师、食品安全师培训工程。

5.召开学校食品安全专题工作会议;精心培育和打造幼儿园、职业院校食品安全现场看点并召开全市现场会。

6.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教、培训活动。

7.完善各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以学校食堂停水电气为重点的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四)突出制度执行,扎实抓好食品安全规范管理

1.统一修订完善制度、规程、要诀、台账,强化执行和落实。严格依法亮证经营、索证索票、试尝留样等一系列、一整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执行力度,全面提升抗食品安全风险能力。严格系列台账使用管理,突出校长监管、健康管理、消杀灭害、食品添加剂和餐厨废弃物五本薄弱台账管理。

2.建立全市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料供应商名录制,逐步规范食品原料定点采购,确保采购源头可控,降低采购成本。

3.严把食品采购索证索票、查验登记、试尝留样、售卖配送等各环节安全操作规程关,实施全过程无缝监管。

4.学校食堂和食品卖场经营者以及大宗食品供应商,应按资教发〔2011〕179号文件投保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五)把握重点关键,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1.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治理和坚决杜绝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地沟油、病死(害)畜禽、不合格调味品、私屠滥宰畜禽、注水肉、违规处置餐厨废弃物等突出问题。

2.开展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要时期、季节交替期和重点学校、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和明查暗访。

3.加大对学校食堂、宿舍消防、水电气设备设施的巡查、校验和检修力度,确保消防设施器材、水电气压力表、安全阀、管道和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设施安全使用。严格相关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责任人信息、岗位职责和设备设施操作规程上墙制度,加强检查和值班记录,规范资料归档。

(六)实行民主监督,完善学校食堂服务保障体系

1.规范食堂财务。坚持“公益性”和“非盈利”原则,严格成本核算、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营运成本,稳定饭菜质量和价格,公示食堂财务。

2.建立监管机制。成立食堂管理委员会、学生膳食委员会、食堂值班岗等校内组织以及学生家长、有关专业人士和社会人士参与的校外监督组织;公示每周配餐计划、原辅料采购价格、带量食谱成本构成,监督饭菜质量,检查饭菜份量;建立满意度评价体系与常态评价制度;推进完善学校食堂社会监督试点工作。

3.畅通诉求渠道。设立投诉电话、电子邮箱、校长信箱、建议收集箱、食堂接待日等沟通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化解问题矛盾;加强与食堂管理、经营者信息沟通,随时查找整改问题隐患;加强与从业者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疾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员工用热心和爱心从业,安全、优质服务师生;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监测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掌握并消除各类虚假信息和不实传言的负面影响,消除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1.市、县、学区、校(园)层层签订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2.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校(园)长第一责任人责任体制,配备首席食品安全官或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监管责任。

3.组建市、县、学区三级专家骨干团队,充分发挥专家骨干在食堂规划设计建设、设备设施配备、规范化管理、人员队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二)严格保障机制,提高监管能力

1.全面落实首席食品安全官工作要求,强化教育培训,确保充分履行岗位职责,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能。

第8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一)努力完善区级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等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向更深层次和规范化发展。重点强化监管执法力量,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合理装备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仪器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明确细化监管分工和执法流程,着力消除监管空白、边界不清及执法不力等问题。积极开展综合执法试点,通过相对集中监督执法人员和设备等方式,充分整合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解决监管力量薄弱和分散的问题。

(二)努力完善镇办管理体系。落实镇办食品安全责任,将食品安全列入镇办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探索在各镇办设立编制相对独立的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配齐必要的办公设施。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为镇办配备简易速测设备,并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协调相关部门赋予镇办一定的执法检查权,实施委托执法。继续走“以干代训”的路子,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整体素质。启动食品安全基层基础示范创建活动。遴选一批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扎实、监管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公众满意度较高的镇办,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年底前,力争2-3个镇办创建为市级示范单位。

(三)进一步完善村居、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村委会(居委会)建立食品安全协管机构。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年底前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全市全面实施以市、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为主体的社会化建设工程,按照“镇办负责、村居落实、层级管理、网络运行”的原则,细化管理单元,镇办、村居全面完成网络化管理划定,建立镇办、村居两级网络,实行“三定”模式(定格、定人、定责),建立健全监管联动机制,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确保全区食品安全监管无盲区。

(四)努力完善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对复杂业态、新兴业态、薄弱环节、监管边界不清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制定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明确监管主体和要求。加强对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业户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限期整改达标,纳入监管,促进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和食品安全状况的持续好转。

(五)努力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督察考核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办法,科学制订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约束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对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二、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加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六)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统一制定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按照市统一部署,制定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部门计划实施、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量化考核。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鼓励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协助做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管理工作,力争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促进资源共享。

(七)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与评估预警。配合市相关部门落实风险监测计划,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协助落实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会商机制,根据上级通报监测结果以及监管信息,研判形势,提出预警信息和对策建议。协助市有关部门对辖区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进行监测。

(八)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积极参与省、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贯力度,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切实做好标准的执行工作。

(九)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着手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将食品安全信息化纳入全市全面实施以视频监控全覆盖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覆盖区、镇办、村居三级的食品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提升食品安全的信息化支撑水平。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网络化、标准化、全流程管理,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深入推进诚信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食安办〔2012〕24号),积极开展守法经营的宣传教育,加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全面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经营企业实施顶格处罚,并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手段进行定期曝光;对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

(十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记录、人员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四、深化治理强化整顿,严惩违法犯罪

(十二)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加大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深入排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的安全隐患。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农资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继续严格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兽药经营许可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按照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的监管力度,切实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严格食品经营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加强对各类食品市场和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纳入管理。

(十三)深入开展治理整顿。深入开展“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五类“违禁超限”违法行为。针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领域,集中排查整治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组织开展清剿“黑窝点”和“黑作坊”的攻坚战,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扎实开展重点行业品种综合治理。进一步突出肉类、蔬菜、果品、水产品、食用油、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从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各环节,围绕准入制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规范、设备工艺、操作规程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良好操作规范,改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产品召回、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十四)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以监管联动机制为契机,建立联合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及人员。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对案情特别重大和跨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特别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建立涉案食品鉴定“绿色通道”,加大对案件侦办中涉案食品技术鉴定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舆情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五)完善舆情监测与信息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审慎稳妥地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完善部门间信息、事件通报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进一步明确信息主体和审核程序,科学、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十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工作平台,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六、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十七)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组织做好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作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加强对监管先进人物和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区属媒体应当在公益广告时间或者版面免费刊播适当比例的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内容。

(十八)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2013年各级监管人员每人至少落实40小时的集中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十九)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落实奖励资金,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付,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完善部门与媒体协调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支持新闻媒体客观及时、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认真核实、查处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

(二十一)发挥食品相关协会组织作用。加强对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各级消费者协会等的协调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二十二)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作用。按照市统一部署,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食品安全政策制定、舆情应对、事故处置、重大项目论证等方面的作用。

七、实施五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畜禽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养殖场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养殖场监管覆盖率达到100%(由区畜牧兽医局牵头组织实施)。加大屠宰企业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各类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100%(由区商务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是农产品源头治理专项行动。针对重点食用农产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兽药经营许可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比率提高到35%以上(由区农业局、区畜牧兽医局根据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实施)。

三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继续强化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生产和使用企业的整治,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的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质监分局牵头组织实施)。

第9篇:全市工作要点范文

力争完成专利申请任务。在确保专利申请数量达到增长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原创性发明专利的比例。加大专利执法力度,维护专利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考核验收,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专利申请量、专利实施、组织宣传和培训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重点工作

1、积极申报全国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增强我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2、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项经济综合考核指标。对全区街办及企业排查摸底,对街道、开发区量化分解指标,做到月统计、季总结、年奖励。

3、认真搞好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区考核验收。今年是我区创建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区的验收之年,任务艰巨,工作量大,要认真按照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的要求,与相关部门搞好衔接,逐一落实各项任务指标,争取一次性通过验收,同时指导协助圆友重工集团搞好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验收工作。

4、狠抓专利申请量。年,完成专利申请量470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占总申请量的28%,完成职务发明280件。

5、抓好企业专利工作。今年新申报中国专利明星企业2-3家。

6、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利用“4.26”知识产权日、“3.15”消费者日、专利周等时机,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知识产权宣传氛围。年内举办大型培训班2-3期,培训干部及知识产权骨干400多人;经常深入企业,培训和指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具体实施,提高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