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关于送别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送别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 论环境审判专门化的分析与展望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浅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与展望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与限制 对检察机关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的探析 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及程序制度的完善 周报的行业化、专业化与专门化的联系与区别 谈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立法完善 也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构成 浅析公民个人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 环境公益诉讼的最优原告资格探析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研究 浅谈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缺陷和完善 环境管理机关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与实践之辨 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构想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问题研究 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种类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探析 浅谈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5月19日。

高洁:《环境公益诉讼与环保法庭的生命力――中国环保法庭的现状与未来》,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29日第5版。相关数据显示,法院每年审结的环境案件的数量不多,真正告到法院的环境纠纷不足1%;且环境案件数并未随着环境纠纷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司法在环境治理中的缺位是因环境司法本身的不足所致:环境诉讼案件往往由于涉及的受害人比较多、牵涉到地方利税大户、法官环境知识欠缺、受害人缺乏相关知识无法举证等原因,审理困难。因此,要求环境审判专门化的呼声较高,由特定审判机构中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法官按照专门的程序对环境案件集中审理,以应对环境案件法律和技术上的特殊性,保护公民权益和环境公益,发挥司法在环境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环保法庭便是环境审判专门化的一种尝试。然而,环保法庭的运行不畅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其存在的质疑,如有学者认为环保法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如果环保法庭受理案件不能突破现有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分类,并在环境案件审理的程序和实体规定上还是沿用原有的审判方式,那么专门设立环保法庭的意义则恐遭怀疑。当前法院普遍存在威慑力低、执行难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很难指望通过其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就能解决环境案件审理难等问题。也有人表示环境案件受理量小,环保法庭发展的前景堪忧。当然,更多的学者还是肯定环保法庭设立的价值,认为环保法庭在试点运行过程中体现了其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统一司法尺度。由于环境案件的专业性强,但数量有限,若各法院分散审理,则难以整体把握案件,有损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因此设立环保法庭,集中审理环境案件能够促使司法统一。第二,有利于提升法官的专业素质。法官长期专门集中审理环境案件,不仅能够较好地理解环境法律问题,也会精确地把握环境科学问题。第三,有利于增强政府和公民环保意识。环保法庭促使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必须征求环保法庭的意见。第四,有利于改善环保执法效果。不仅法院的行政非诉案和执行案件的执结率大大提高,而且环境处罚更容易得到落实。我国环保法庭体现出的特点,与美国乔治・普林教授对全球范围内39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专设环保法院(法庭)所做的调研和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环保法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审判是否需要专门化,除了理论上给出解答外,亦可根据30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寻找答案。

(二)30起环境公益诉讼审判法院分析

30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法院既有专门性的环保法庭(审判庭),也有基层法院及市(州)中院的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及专门性法院的广州海事法院(见表3)。这表明在谁来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缺乏立法和学界共识的指引下,在司法实践中尚未统一,处于“实验”阶段。在延续传统的情形下,30起环境案件中普通法院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受理的环境案件数量比重最高,约为53%,其中基层法院占30%,市(州)中院约占23%。通过对司法裁判文书的分析,笔者发现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的法官更偏向用调解的方式结案,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及广州海事法院法官更偏好用判决结案。偏好的不同除了案件案情或当事人态度有别,似乎还透露出一点讯息:基层法院的法官囿于自己专业知识的限制,在裁判环境案件时不太自信,希望通过调解这样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结案,平息事端。可环境公益在双方调解中是否真正实现则难以顾及。同时,基层法院及市(州)中院的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在审理案件中普遍存在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因果关系的判断过于依赖鉴定结论这样的科学证据而缺乏其他证据的运用,也折射出同一问题。而且基层法院即使判决结案,其审判周期一般长于中级法院、海事法院,笔者以为,除了法官缺乏环境案件审判的技术和知识外,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案外干涉压力亦是不容忽视的。

前引。

[意]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伯祥、罗国忠、肖云枢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综上,环境审判的专门化对于环境案件尤其是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及时、科学审结意义重大。尽管环境审判的专门化的尝试――环保法庭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但这不足以否定环保法庭存在的合理性。相反,我们应致力于环保法庭运行障碍的清除。环保法庭出现“无米下锅”,但收案量少与对环境保护类案件进行审理的现实需求小没有必然联系,解决此问题不是废除环保法庭,而是应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在立法上明确谁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同时,必须在立法上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审判程序、诉讼费用的承担等问题。环保法庭的建立除了传递政府努力解决环境问题的姿态和意愿外,还承载着变更传统法院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判决理念,促进司法在环境治理中制裁排污者及督促行政机关“勤勉谨慎”重要作用的发挥。所以,借鉴试点经验,最高人民法院应将环保法庭的设置和环境案件专业化的审理常规化、规范化,使其成为司法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如何设立环保法庭,鉴于司法资源的珍贵及远离地方政府干涉的考虑,建议我国将环保法庭设立在中级法院,使之成为与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及刑事审判庭相并列的“第四庭”。“要建立一个能真正实现个人权利的公共裁判机关,不是靠一般的仲裁或调解,而是在每个专门领域都需要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因此,接近正义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在保障正规法院功能的同时,建立专门法庭或专门法院制度”。

四、结语

第2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也是最富有文学意味的体裁,近年来高中教学越来越重视诗歌教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几乎都有诗歌的教学内容,再加上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高考也一直强调诗歌鉴赏的考查。而诗歌的语言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正因为诗歌语言的前两个特点,学生常常会对诗歌产生畏惧心理,觉得很难透过简练的诗句读出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更不用说答题了。怎样才能让学生面对诗歌题目不慌张、胸有成竹呢?读懂诗歌是解答诗歌题目的基础。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读懂诗歌?在几年诗歌教学的探究中,我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

读诗首先要看题目。题目就如人的双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双眼我们可以稍微窥见一点人的内心,而诗歌的题目往往也有它独特的作用,大部分诗歌的题目是其内容的概括,譬如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由题可见该诗写的应该是诗人在炎热的傍晚在荷塘旁游玩时的所见所感。也有的诗歌题目点明了诗歌的类别,譬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从题目可判断该诗是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或者是临别的勉励等等。当然也有些诗歌的题目并没有实质性的意思,譬如李商隐的《锦瑟》,因为诗歌需要一个题目于是就用开头的第一个词语来充当,这样的题目对读懂诗歌并没有帮助,但是这类题目在诗歌中仅仅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诗歌题目对阅读诗歌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读诗歌必须先读题目。

第二步要关注诗人并注意诗歌是否有给出注释。对于一些较为熟悉的诗人,就可以充分利用对他生平的了解来辅助解读诗歌,而注释往往是对诗人的简单介绍或者书写作者写作的缘起,注释对读懂诗歌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其实也就是运用了诗歌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得解读诗歌有了一定的依托。譬如: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诗人欧阳修是非常著名的北宋诗人,是学生熟知的唐宋家之一。而注释说明了了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境况,由此可以推知“金笼”以及“林间”的特殊含义从而断定诗人要借画眉鸟表达的真正情感――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渴盼。如若没有联系作者的生平并及时注意到注释就很难精确把握诗歌主旨了,由此可见读诗必须关注诗人,充分利用注释。

第三步是通读诗文,关注那些关乎于情感的字词。有些诗歌会用比较直白的字词来表达表达情感,或者用主观色彩比较浓的词语去修饰诗中物象,抓住了这些关于情感的字词就等于拿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第四步,找出主要意象,注意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意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再结合第三步判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景明情”。

意象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判断诗人的情感意象是最可靠的依据。抓住意象的特点就能看清诗歌的意境,把握了意境诗人的情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3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越发显得清新。夏夜的天空显得高深,星星们眨着眼睛,这标志着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突然想起了李白关于送别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切是这样的祥和。宁静,悠远。这样美妙的夜晚,分别也是一种享受。此起彼伏的蛙声,更增加了诗意。

“你听,青蛙的叫声是‘你好’!”友人说。

咦,果真如此呢,而且越听越像。我们不觉相视大笑。多少年前听到的蛙鸣,怎么不是这种叫法呢?

听的正酣,突然倏地嗄然而止。一切是那么静谧。

只有风,轻轻吹过耳际。

我与友正疑惑间,有一只蛙率先高唱了起来。因为它的带动,池塘又喧响起来,青蛙一只比一只叫的响,像比赛似的。是的,真的该称上是池塘“交响乐”了。

这个美妙的夜晚,我第一次领略了什么是天籁之音。

被青蛙感染,我们也加入了其间:

“你好!”

“你好!”

幸好是在这个乡间,在一只池塘旁边,只有友人和我,否则一定会被人看成是疯子。

多少年没有这样开怀了,丢失的遗忘的童真在这个夜晚重又拾回。

第4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懂得诗意,吟诵《送元二使安西》。

2.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在三年级就已经把《古诗70首》背熟了,关于送别的诗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背)

师: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微信。朋友之间一分别,就是三五年,甚至是永别。正因此,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常会作诗一首,记录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去见证他和友人的话别。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之前积累的送别诗,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 读准字音,理解诗题,了解出使路线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一读题目。

师:王维要送的这位好友叫什么吗?(元二)

师补充:元二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他的友人都称呼他元二。

师:那“使”的意思就是(出使)

师:那王维送别元二要去哪里啊?(安西)

师补充:安西,它是当时唐朝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图片)

师:王维送别友人出使安西,你们知道他在哪里送的?(渭城)

师补充:渭城(示红)是古人送行的中转站,唐人送别朋友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

师:(播放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荒无人烟、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板书)

师:这首诗除了安西、渭城,还有一个地名,谁发现了?(阳关)

师补充: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是旅客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师:(图片)我们已经知道元二出使的路线,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送别时的场景吧。自己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师: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当它代表不同意思的时候读音也不同,这里读客舍(shè第四声),对了,那客舍的意思就是旅馆、客栈。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读准课题、说课题意思。针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借助地图路线的形式,使三地一线的位置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上简单讲解,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渭城”与“安西”两城之间的路途遥远,也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三、 想象画面,细品诗意,入境悟情

(一) 研读诗歌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师:读诗的前两句,说一说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柳色新”读出柳条特别嫩绿。

师:所以“新”指的是……

生:初春时候柳条长出新芽,所以“柳色新”。(读)

师:是呀,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让你想到……(杨柳青青)(板书)

师:除了杨柳青青,你还看到什么呢?自己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从朝雨我看见了蒙蒙细雨。

师:朝的意思就是早晨。

师:所以早晨的雨就是蒙蒙细雨、小雨了吗?为什么不是?

(因为是小雨才能打湿路面的灰尘而不是冲刷)

师:“拧保ㄊ竞欤,看看它的偏旁,再联系诗句,想象画面,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师:是的,“拧本褪恰按蚴”“湿润”的意思。“拧弊钟玫煤苡蟹执纾蒙蒙细雨落下来刚好打湿路面的灰尘,所以早晨的雨是“蒙蒙细雨”。(副板书)

指名读。

联系这两句诗,除了杨柳青青、蒙蒙细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客舍青青)

师:客舍怎么会是青色的呢?

师:联系上一句中的蒙蒙细雨,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蒙蒙细雨清洗了屋瓦。

生:因为是初春,天又下着蒙蒙细雨,所以屋瓦上长青苔了。

生:路两旁翠绿的柳树将屋瓦映衬得碧绿碧绿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真会想象。是呀,青灰色的屋瓦在蒙蒙细雨的清洗下变得更加干净清爽。

师:我们看到了杨柳青青、蒙蒙细雨还有客舍青青,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幅画面吗?

生:思考。

师:跟你的同桌小声交流下。生回答。

师总结:清早的渭城飘着蒙蒙细雨,让送行的道路变得干干净净,它打湿了客栈的瓦片,打湿了两旁的柳树,柳条显得更加清新、嫩绿。

闭上眼睛,深呼吸,正身处渭城的你有怎样的感觉?(心旷神怡)指名读

师:此刻渭城到处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没有,真是(一尘不染)。(板书)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两句诗。

(二) 品读诗歌后两句,强化情感

师:客栈外是这么美的春景,我们把目光转到客栈里面,王维和元二在做什么啊?

自己读一x诗的后两句。

生:喝酒。

师:是呀,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祭祀祖先要用酒,庆祝丰收要用酒,迎宾客送宾客更要用酒。那他们只是喝了一杯酒吗?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

师:是呀,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他们不仅一杯接着一杯喝,还把杯里的酒都喝尽了,喝光了,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是呀,酒逢知己千杯少,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他们肯定不是光喝酒,还要边喝边聊。而且王维还要不停地劝元二喝酒呢。

元二啊,喝下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没有我这个老朋友陪伴了。

他可能还会怎样劝元二喝酒呢?

小组合作要求:四人小组,组内小声讨论,组内成员分别作答。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觉得这还仅仅是一杯酒吗?从这杯酒中你还尝到了什么?

生:担忧,祝福,舍不得。

师:这一杯又一杯酒饱含了王维的担忧、祝福和浓浓的不舍之情。要知道这次分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分别。从地图上看似短短的距离,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即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

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生齐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三维动图的展示,让学生置身于诗境中,体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四、 配乐朗读,情感共鸣

师:《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渭城一别,此生再难相见。

因为有情,这首诗千百年来代代传颂;因为有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播放音乐)

让我们在乐曲声中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诵读,感受诗的韵味美,升华情感。】

五、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杨柳青青荒无人烟

第5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44-01

无论从新课标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都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呢?

一、读准题目

许多诗的题目中标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题目中就包含了时间――“秋暝”,地点――“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点明了时间――“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地点――“齐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点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给友人送别。实际上只要不是无题诗或是只有词牌名的诗歌,我们都可以从题目上找到相关信息,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大意。有的题目中还会标明思想情感和题材。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标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怀远”,思念远方的人,表明这首诗的题材是思乡怀人,基本情调清楚了,再解读整首诗歌就事半功倍了。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是送别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边塞诗,《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思乡怀人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诗,《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写景抒情诗……

二、记准作者

鉴赏诗歌要留意作者,因为作者的信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答题方向,如诗人的时代特征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异,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积极进取,力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变了,社会矛盾频发,国家逐渐衰颓,这时的文风改为忧时伤怀。

诗人的诗风我们更要注意,还要积累下来,像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了解这种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诗人的写诗技巧,诗人善于夸张,诗歌中喜欢用“千”“万”这样的数字,极尽夸张。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视友情第一,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放之态。诗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极尽想象力,所以又有“诗仙”之誉。也许这种风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诗人的所有作品,但我们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积累相关知识。这样有风格的诗人还很多,王维“诗中有画”,孟浩然恬淡闲适,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新天下耳目”,李商隐婉丽幻谲,李清照清新婉约含蓄……

三、重视注解

注释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如某个词语的意义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释给我们帮助;作者的年代经历不了解,小注会给我们相关解释,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难点,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无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如《过融上人兰若》一诗,如果下面小注不给解释,“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是和尚的住所,我们岂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题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释,仅仅看诗句,我们会认为他写的是山水诗,但有了小注对元十八的解释,“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朋友,隐居在泸州五老峰下”,我们就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数了,作者是对朋友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赞美。

四、找准“情词”

许多诗歌的主题多在表现情感的词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关“情词”,也就是表现情感的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结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诗中的“情词”,诗人“无端思华年”,以至于追忆了许多往事,到头来还是不胜迷惘惆怅。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要多从诗歌的结尾中找找表现情感的词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词”是结句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表现了故国丧失之痛;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情词”是结句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历尽国破家亡丧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诗歌中间出现“情词”的,像柳永的《雨霖铃》的“情词”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表现了诗人和情人的离别之伤。也有从诗的开头就出现“情词”的,如晏殊的《蝶恋花》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积累知识

首先,要积累文言知识,虽说诗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样一一对应直译,但我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如我们做过的试题,谢榛的《秋日怀弟》中有一联“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考查学生这联的修辞手法,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拟人”手法,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的缘故,实际上这联是倒装句,应该这样调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残灯(似)有无梦”。这样调整,这联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积累诗歌的意象意义。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内涵,像杨柳、长亭有离别的意义,杜鹃、明月有思乡的凄凉之意,鸿雁、鱼有传书信之意,小舟、飞蓬有漂泊之意……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积累相关意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欲懂千家诗,怎解其中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这些读懂诗歌的技巧,才能读懂诗歌的意义,进而自信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图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鞔河曛腥缌魉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第7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情境;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第8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这里要代表**旅行社,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司机**,驾驶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赏窗外武汉的美景。

好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向今天游览的目的地——黄鹤楼出发了。

刚过了九月九重阳节,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登高抒怀的传统。所以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的山地、湖边以及江边建造的高大楼阁,就成为古代观景吟诗的最佳场所,像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还有就是我们的黄鹤楼,都因为宏伟的规模、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奇特的屋顶造型而著称于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又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

但是黄鹤楼开始建筑时,并不是为了观赏风光用的。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就在长江边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楼用来了望军情,这是黄鹤楼的前身。后来战争过去了,黄鹤楼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时的几位文人,更在黄鹤楼的历史留下了非常特别的痕迹。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几个人?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了,这是崔灏的,大概也是关于黄鹤楼最有名的诗句了。那么还有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

说到他们两个,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崔灏在黄鹤楼题诗后不久,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李白是个豪放而又浪漫的诗人,登上黄鹤楼,看滚滚长江东流去,诗兴大发,也准备写首诗,可是正当他要题笔时,突然看见了崔灏的诗。他觉得崔灏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写,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写了一首打油诗,然后搁笔走了。“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听到这首诗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对如此美景,却没有写出好诗,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怅的了。所以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与崔灏比个高低。

后来,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来到黄鹤楼,分别之际,他依依不舍,满怀激情的写下了一首送别诗,也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将黄鹤楼雄伟壮丽、登高望远的意境描写的非常美妙,一鸣惊人,成为千古绝唱。诗评家评论,在描写黄鹤楼的上千首诗中,崔颢的七律——登黄鹤楼,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并列第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引来李白同崔颢斗诗,最终赢得并列第一,使黄鹤楼名传千古的一段文坛佳话。后来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就是李白搁笔亭了。

至于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两种说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然本小利微,但是他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看见老道很可怜,就慷慨地答应了。酒足饭饱以后,老道非常感谢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而辛氏则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老道又来到酒店,辛氏一见,急忙准备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拦住说:今天我不喝酒,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又说每日饮酒,无以为谢,就给你的酒店画一幅画作纪念吧。说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起来,不一会就画好了一只鹤,由于橘子皮是黄色的,所以这只鹤也是黄色的。画完以后,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为酒客跳舞助兴。

辛氏一听,非常高兴,看老道画好的鹤,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转身要向老道表示谢意,感谢老道给他的酒店画了这么好的一幅画,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来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话,拍手一试,黄鹤竟然真的一跃而下,引颈高鸣,偏偏起舞,舞毕又跳回到墙上。客人看着非常有趣。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和远近的游人,都来店中看黄鹤起舞。

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酒店,问辛氏说:“不知十年来你所赚的钱,还清了我的酒债没有?”辛氏急忙说:“非常感谢,我现在很富有。”老道一听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随着笛声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见老道跨上黄鹤飞走了。从此以后老道再也没有回来。辛式为了纪念老道和他的黄鹤,于是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起名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传播,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但是经过考证,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真实性是最大的。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由东西排列而首尾相连的七座山组成,从西而东依次有黄鹄山,殷家山等,全长二千多米,好象一条伏蛇,所以有蛇山这个名字。黄鹤楼建在其中的黄鹄山山顶。古汉语中,鹄和鹤两个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取名为黄鹤楼。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黄鹤楼。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其实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这之后近百年没有再重修过。一直到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才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是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技术施工,既不失黄鹤楼窗同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

重建的黄鹤楼因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所以离开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的西坡上,离江边大约有一千米。虽然相对于它的故址离长江远了许多,但是因为楼的地面标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楼更高,气势雄伟,视野开阔,气势实际上更胜于旧楼。黄鹤楼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等组成,分布在三层平台上,沿中心轴线逐层升高。第一层平台是黄鹤楼公园的西大门,中央是胜象宝塔。第二层平台上的牌坊,就是我刚刚提到过的“三楚一楼”牌坊。两侧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亭间这个巨石上,是一组黄鹤归来的铜雕。

一只伫立远望;一只低头觅食,站在灵龟巨蛇之上,寓意黄鹤回到龟蛇对峙之地。第三层平台的中央耸立着黄鹤楼。飞檐有5层,里面其实有九层,是取长长久久,或者说是天长地久的意思。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和文物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在里面细细地观赏。而登楼远眺,三镇风光尽收眼底,也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怀。

第9篇:关于送别的诗范文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