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堂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社会生活实践,不要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一定要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人格构建与人性完善。其二,教学时间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与表现时间,并且不要只是将教学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之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与教材,利用网络、图书馆、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其三,教学模式与能力训练方法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将其设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时在采取能力训练方法的时候,也不要太过统一,一定要加强动态、开放的设定,提高教学效果。

二“、五化”原则的体现

1.学生学习兴趣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角,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收集与积累,利用生动的历史、科学、文学故事,以及各种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课堂分组法、历史辩论法等。比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对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改革予以了解,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对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一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更加和谐的平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

4.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讲述,可以为现在的生活服务。虽然无法将历史还原,但是可以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历史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了解,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予以掌握。同时,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知识内容,轻松地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进行理解、记忆与运用。

5.情景体验有效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投入,和学生进行融洽地相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的编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并且重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面,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改革的艰辛,加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语

第2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一、什么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从18世纪德国、法国建立了学校的演示实验室,教师经常用昂贵的仪器演示生动的现象,从此便开始了世界上的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

近年来中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反映了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许多物理教师都不同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简陋,地方陕小拥挤,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水平下徘徊,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实验素质较差。又如1990~1995年期间,国家教委仪器研究所对一万余名学生进行实验能力测试,结果是我国中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几乎都不及格。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实验教学的差距,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怎样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1、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研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3、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第3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第4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探究,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是关键的一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发现,去探究,去创造。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活,视野开阔,探究与求异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与自我表现。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并设置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意向,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性

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会有一样的共识: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一个真实的案例,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书籍和直白的说教,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影片、小说、案例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这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的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打破常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5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际能力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角色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个环节,监督和协助小组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需要完成训练的任务和目的有清晰地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相互聊天的情况,教师在其中还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协助作用。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交际训练任务的目的和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学习实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考察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另外,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教师还将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也就是学生的语言支持者。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配合。最后一个环节,及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师生共同评估等。在教师进行课堂评估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次学习任务的价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这样就使得学生既了解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知道了改进提高的方法,相得益彰。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评估落实到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中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或期末测试、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进行。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监督者,也是语言支持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自我表达,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各种交际手段,重复训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交际能力。:

第6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2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的主要方法。优化提问技巧,提高设问质量无疑会大大开启学生的智力,为课堂教学增辉添色。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研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提问设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深奥,则显得高不可攀,学生不知所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和思维特点,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使所设计的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邻近发展区域内",即在"跳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上,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够回答。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非常抽象的历史概念时,教师可以把"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类难度大的问题改设成"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接近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2.1 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2 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3 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人又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联系现实设计一些问题。这类问题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

故设障碍,诱导思维。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我作了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曲径通幽,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我讲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时,进行了四步设问:"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等。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及时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的正确结论,因而学习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提问艺术有助于解决学习疑难问题。

5.创设矛盾,激起波澜

第7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老师们首先应该认真的研读《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讲述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课程设计也进行了说明,并且给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形式、教学建议以及评估建议等。这本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在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合理的解释,老师要不断的研读该书,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对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进行深刻的讨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业情况,制定的在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的一种依据,同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一书,来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基本实现。历史书中关于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法国及德国等各国的法制进行了一一介绍。《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在先期的目标是探究每个国家的体制特点与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异同,最后在进行整体层面的异同工作总结,从而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更是从中体会到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严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并且《历史课程标准》一书讲述的更加详尽明了,更能让老师们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结束语

第8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课虽然是一门副课,通常安排在下午,学生的学习状态欠佳,精神不够集中,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起精神,积极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楚汉争霸,项羽被汉军围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项羽当时的情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当学生回答出来“四面楚歌”时,接着再启发学生用这个成语展开故事内容。当项羽带兵逃至垓下时,差不多已到了粮尽兵残的绝境了,晚上听到楚地民歌从四面传来时,以为刘邦已经攻占楚地,自己实在走投无路了,感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在乌江自刎。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上的英雄形象有了了解,对楚汉争霸的这段历史有了了解。在历史课上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上历史课。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途径

1.探寻历史教学切入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才算得上是有效课堂。那么,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对象,教师应该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备课,这样才可能摸索出真正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面对初一新生第一节的历史课上,教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名和姓的历史。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刚接触的新课程,任课教师也比较陌生,所以学生对自己新课程的任课教师比较感兴趣。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名字,它又有什么含义和历史;之后讲述什么是历史。找好切入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非同一般。再如,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教师可以有意对比四次列强的,试问:中国一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会明白:落后就会挨打。接着教师再发问:当时的中国落后在什么地方?使学生明白:制度的落后和科技的落后。然后再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展示给学生,他们就会明白,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他亲身经历环球5年才得出的,完成《物种起源》一书,花费了23年的时间来完成。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那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属于过去的状态,学生听起来感觉似乎很遥远,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现实中不可能将历史重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动态的影像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也就易于理解。由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查询一些历史信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这些先进的科技信息,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学生要真诚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恒心,把微笑、鼓励、尊重和信任带进课堂,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第9篇: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