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县“三化”同步发展近况
(一)以“工业化”为龙头,“三化”同步发展潜力不断加强。一是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指导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推进园区集约发展。初步坚持了以汪家工业园、城南机械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物加工园为中心,以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荷花化学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园多区”发展格式,总面积超越4.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76家。二是主导产业发展强大。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物医药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强大,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9.3亿元,增进70.5%,占县属规划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其中磷化工业完成总产值36.9亿元,新型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4.78亿元,机械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45亿元,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5.18亿元。三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多。着力培优壮强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倍增工程”和矿山企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鼓舞全民创业,规划以上工业企业生长迅速,到达9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8家、过亿元的9家,税收过万万元的10家,湖北东圣化工集团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
(二)以“城镇化”为纽带,“三化”同步全体生机有用激起。一是城镇规划具体完成。县、乡镇、村三级全域规划系统构成,县城市总规第四轮修编、荷花等4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102个行政村乡村规划编制完成。二是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5亿多元,施行了鸣凤城区道路综合革新、污水处置厂、垃圾填埋场、饮用水源、沮河一桥和二桥除险加固及亮化美化等20多项市政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42.1%。先后荣获湖北省会市规划建设治理“楚天杯”、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称号。三是集镇相貌一日千里。省级重点中心镇洋坪镇集镇建设扎实推进,共完成投资2100万元,完成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民居革新;省级特征镇荷花镇“旅行名镇”创立措施加速,重点完成嫘祖化石古街和新街仿古建设,嫘祖文明广场已开工建设。四是生态文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强力推进远当路、宜保路沿线情况综合整治,完成民居革新2000余户,花林寺老集镇供电通信等架空线路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任务具体完成,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色。6个漂亮乡村示范区建设曾经具体启动。
(三)以“产业化”为导向,“三化”同步发展基本获得夯实。一是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主导产业,建筑探究创新载体,建设示范引领平台。以茅坪场为中心的1000万袋喷鼻菇示范区建设一期曾经竣工,双坪、高楼、银子、泸溪湾等4个500万袋喷鼻菇规范化示范基地抓紧建设,袋料喷鼻菇生产规划到达1.24亿袋。以马渡河平头山为中心的3万亩柑橘示范园区建设已具体竣工,全县柑橘面积达6万亩。以鹿鸣岗为中心的1万亩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全县茶叶总面积到达3.2万亩。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精湛加工,坚持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粮油等为主体的农业加工系统,构成了从喷鼻菇酱、橘子罐头、植物油等初级到菇精、喷鼻菇胶囊、鹿苑黄茶、优质米等高端的些列产物,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物附加值获得有用提高,建筑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式,农产物加工产值到达9.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三是产业化发展措施加速。培养强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划以上12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培养农民专业协作社85家,注册资金达1643万元,接收成员4000人,收集农户3.65万户。施行“品牌强农”战略,石桥云雾茶、双红蜜桔、洋坪生猪等5类农产物取得无公害认(续)证,“森源”喷鼻菇、“御贡鹿缘春”黄茶经过国家A级绿色食物认证,“楚园春”牌白酒、远野风黄豆牛肉酱等4类产物跻身湖北名牌产物行列,森源喷鼻菇、鸣凤优质米延续两届荣获湖北有名商标。
(四)以“一体化”为目的,“三化”同步发展程度逐渐提高。一是城乡设备系统共建共享。完成低丘岗地革新近7.5万亩、低产林革新2万亩;完成乡村沼气池建设1.85万口,沼气入户率达36.81%;处理5.996万人饮水安全,新建革新末级渠系242公里,建筑U型渠52.35公里,完成9座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山区抗旱水池250口,公路通车总里程1480公里,比“十一五”规划提早一年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完成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农业乡村生产前提和农民生活前提分明改善。二是城乡公共服务趋势均等。坚持掩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收集,城镇注销赋闲人员累计完成再就业12080人次。社会保险参保9.86万人,掩盖率达98.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具体启动,在全省领先发放80岁以上高龄津贴,惠及3000余人。投入4亿多元保证改善民生,5790户归入最低生活保证。救援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新建经济合用房和廉租房2.38万平方米、商品房31.1万平方米,完成乡村危房和土坯房革新4300户。三是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平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荣获全省“人民称心的教育县”称号。卫生服务收集不断完善,新建、革新2个县级病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健康运转,荣获全省乡村食物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称号。完成7个乡镇综合文明站改扩建,新建农家信屋110个、村播送室102个。新建、革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关于我县而言,推进“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关键,是基本,更是难点,但当前看来,农业现代化历程相对分明滞后,存在短板,甚至“短腿”,农业的弱势位置并未基本改动,首要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经济发展不够。虽然我县乡村经济发展势头优越,但总体来说,总量偏小,制约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规划效应不够。农业龙头企业遍及存在规划小、实力衰、链条短等问题,辐射带举措用不强,严厉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措施。
(二)乡村基本设备单薄。近年来,我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渐加大了对农业和乡村的投入,但因为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不足,农业基本设备系统不够齐备,生态情况软弱,抗御天然灾祸和市场风险才能不足,农业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农业弱质产业的位置还没有基本改动。
(三)农民主体本质不强。随着劳务经济的兴起,一多量年青的、文明本质较高的乡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一些留守老弱病残或许文明水平较低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本质呈降低趋向,招致了农业生产程度长期彷徨在较低的程度。
(四)城乡差距仍在拉大。长期构成的城乡二元构造尚未废除,城乡差距难以逆转,甚至还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就业、上学、住房、医疗、土地赔偿以及社保等方面的差异还远没有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卑视政策还没有剥离,资源不等、时机不均等要素仍然存在。
三、对推进“三化”同步的对策建议
“三化”同步的中心问题是农业现代化问题。要依照产业化提高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昌盛乡村的思绪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加速乡村发展措施。我们以为,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力在改变农业发展方法上下功夫。改变农业发展方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子,是完成“三化”同步的内活泼力,必需重点打破。一是规划化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思绪,整合项目资金,优化发展形式,强大产业板块,着力打造10万亩精品生果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力争食用菌栽种规划达1.5亿袋以上,构成规划效应。二是规范化生产。大力推进“六到园”工程,努力提高基本设备配套程度,重点抓好以平头山为中心辐射老君、三板、九里岗、芭芒店等村连片3万亩,以左家坪为中心连片5000亩,以花林周家湾为中心连片2000亩柑橘基地建设。以建设鹿苑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园为重点,完善茶园基地基本设备,尽快高规范建设一环线、打通二环线、启动三环线建设,建成集观茶园美景、看现代加工、品优质黄茶、游丹霞名山于一体的新旅行景区。继续抓好真金、望家、河口等一批500亩茶园基地建设;抓好茅坪场镇马家畈、庙畈500万袋示范基地,启动熬家畈、岳家河500万袋示范基地建设,逐渐构成1000万袋中心示范园,在河口双坪、花林高楼、洋坪泸溪湾、茅坪银子建设4个500万袋连片示范基地,逐渐构成“1+4”格式。三是产业化运营。围绕喷鼻菇产业,重点抓好中国喷鼻菇城建设,着力打造喷鼻菇买卖广场及物流配送中心、科技广场、加工及品牌展现区、风情文明村及休闲摄生园、生活配套区和生态栽种园六大功能板块,力争引进培养50家规划以上加工企业,完成喷鼻菇出口额到达5亿美元以上,年销售、买卖总额打破50亿元以上。围绕果茶产业,不断提高柑橘分级、打蜡、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置才能,开发位于上游的橘子汁、橘子酱等产物;运用新技能、新工艺加速对传统制茶业进行升级革新,做精做优茶叶产业。围绕特征食物,大力开发冲菜、牛肉黄豆酱、甜玉米酱等特征风味产物,延长产业链条。围绕林木产业,增强节材科研攻关,构成木门、免漆门、木塑及木塑转印门系列产物。力争全县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到达40家,年销售收入到达50亿元以上,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物加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到达1.2:1以上,打造主要的农产物加工基地。四是品牌化运作。鼓舞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结合共建工程技能研发中心,力争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能中心2个,依托中心技能打造品牌;对取得省市级以上有名商标和品牌认证的企业赐与财务奖励资金,推进企业高度注重品牌战略;鼓舞指导行业协会与企业普遍开展协作,一起打造集体商标、地舆标记、证实商标等。力争把森源、楚园春、盼盼、远野风等品牌做响做亮,发明4个以上中国著名商标,2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物,走品牌强农发展之路。
(二)着力在完善农业设备系统上下功夫。着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基本,逐渐完善设备系统,加速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技集成化历程。一是完善体水利设备系统。抢抓中心1号文件提出添加水利投入的政策时机,积极向上包装申报项目,完成26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施行防洪管治工程65公里,处理乡村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整治渠道390公里,管治水土流掉面积270平方公里,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建筑旱能灌、涝能排、管得好、效益高的现代水利设备系统。二是完善农田设备系统。积极施行土地整治开发、“双低”革新项目,高效准完成“双低”革新任务,大力施行土地综合开发,建设高效农田,构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优越格式,构成提高才能有保证、新增产能有支持、继续发展有基本的生产设备系统。三是完善乡村交通系统。着力稳固完善乡村交通收集,坚持改旧与建新同步推进,新建通村公路1200公里,完成总里程到达2068公里,整治乡村公路490公里,将乡村公路延长到每个村组、每个屋场、每个田块,推进乡村交通设备由滞后型向顺应型改变。
(三)着力在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政策指导是关键,必需经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促进城乡一体化。一是深化乡村产权准则改革,完成资源同享。探究乡村资源向成本化转化的有用路子,加快推进乡村资源要素进入活动市场,扩展借款典当物范围,答应以活动资产、山林运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典当,答应以超市出场权、收集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最大限制激活资源要素,扩展农民融资渠道。二是深化户籍准则改革,完成身份统一。积极探究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户籍准则,执行城镇乡村居民户口一元化,逐渐执行消除由城乡切割户籍准则招致对农民准则性卑视,重点就劳动就业、社会保证、方案生育、退伍安顿等行政治理准则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农民真正拥有自在迁移权、社会保证权和公共服务权,促进乡村劳动力向城镇不变有序转移。三是深化收入分派体制改革,完成待遇同酬。打破户籍准则和区域行业的禁锢,消除就业卑视,完善劳动就业系统,增强农民培训,提高乡村人口本质,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时机对等、同工同酬;深化分派准则改革,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突出社会财富二次分派的公道性,指导公共财务再次投入向乡村倾斜。
按照社会系统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由四块板子构成的完整的“木桶”。在这个整体中,农业、工业的现代化,为科学技术和国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卫。科学技术又是实现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关键。显而易见,只有将四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同步发展,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发展,任何一方面或一要素的滞后或短缺都会给整体造成影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协作系统、正负反馈机制和现代化模式。
农业现代化之所以成为“短板”,除了上述我国现代化整体发展程度不高,也就是受所有木板的长度不够长的制约外,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基本要素自身长少短多。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披露的数据:1980年中国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29%, 1990年为33%, 2000年为31%, 2005年为32%, 2008年为38%。如果按2000年到2008年年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计算,则到2015年可达到1500。这也就是说,我国距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大半路程要走。
(一)“手短”: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一定的工具和相应的技术,是农业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基本手段,它像一个人的手一样不可或缺。众所周知,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生存农业阶段、混合农业阶段和市场农业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农业三个阶段的特征并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处在生存农业阶段。一些地方尤其是大部分高原地区、山区和丘陵、沙漠地区的农村,农民仍利用简单甚至简陋的生产工具,只从事一两种农业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生产的产出量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土地和劳动是主要的生产要素投入,资本投入极少。即使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良种、农药、化肥、地膜等有效适用技术,也因受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价格或供给不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应用规模、程度和效益非常有限。生态环境的严酷,技术及其应用上的局限,加上农业的生物特性,使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基本上无能为力,对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自然灾害及其他风险难以应对。在这种条件下,农民要么无能力要么不愿冒风险采用先进技术和改变生产结构,只能以维持生存的最大需求为生产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承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报告提供的信息,在本世纪初的200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为31.7%,目标值尚未完成1/3。在农业生产手段方面,指数为20.36%,刚完成了1/5的路程。在6个分项指数的测算中,农业科技化水平为5.们%,电气化水平为6.99%,信息化水平为20.66%,机械化、水利化和良种化水平分别为30.29 %、22.57%和37.98%,其实现程度均未过半。
(二)“腿短”:农业生产条件差和生产能力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和产出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劲腿”。我国2/3的耕地在山区和半山区,高山、沟壑和梁命切割造成了地理封闭、交通不变和国土整治困难,水利、电信建设投资高,增大了农业生产运营成本和对外交流交往的难度,也减弱了技术要素输入、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市场对产业的媒介拉动功能受阻,使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提高农业产出能力的努力受到很大限制。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以及城市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拉动,是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又一条“劲腿”。但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屏障封闭和一些制度缺陷,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呈现出分散性、不稳定性和低文化技术的特点,这不仅给城市化带来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给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新的困难。尤其是农业发展所高度依赖的市场环境,在国家宏观市场经济大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下,仍然呈现出狭小地域性、零碎性和应时性特征。在这种发育极其缓慢、功能弱小不全的市场环境下,不仅农业发展所付出的“市场成本”极其昂贵,而且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信息沟通、文化传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再加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大多数农民仍然以个体身份和角色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博弈、应变和自救能力不强,常常成为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而受到伤害。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本世纪初的2001年,农业生产条件指数为52.83%,距目标值刚刚过半。从构成农业生产条件的生个二级指数来看,市场环境指数实现程度刚超过50%,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在50%以下。农业产出能力很弱,离目标值还有叮5的路程要走。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的生个指标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现程度不足1/3,劳均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供养能力的实现程度均不足1/5。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 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法国和日本是中国的100倍,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的90倍,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是中国的50多倍。
(三)“身短”:农业资源I乏和人的素质低下
一、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经验
农业现代化道路起始于发达国家,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背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政府适时的农业政策、财政金融支持为手段,使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一、鼓励土地适度集中经营。美国1862年推行《宅地法》,农业土地是“成人皆有、小块占有、免费所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散土地所有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中的小土地所有者经营困难,租让或者出卖土地,大土地所有者也愿意拥有稳定的地租而租让土地,同时存在大批无地农民愿意成为佃农。自19世纪末期开始,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介入出现租佃经营的大农场,并导致土地的大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化学化、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化道路。法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人多地少,有恋土情结的国家,积极制定鼓励土地集中经营的政策。比如: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国家办理养老保障;政府出资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他们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工作;规定农场土地只能由一个子女继承,鼓励家庭成员农场联合经营,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土地集中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政府适时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各国都采取鼓励和支持农业的政策。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政策、风险保障政策等。美国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个“农业法案”计划,该法案用作今后5年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应财政预算的依据。以2007年12月14日美国参议院通过《2007―2012年农业法案》为例,法案的核心是对农业种植的补贴,总额是2860亿美元。这些政策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的影响,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法国政府在欧盟框架下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突出表现为对农业的公共支持,如: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产品促销;农村空间规划及投资;林业的持续管理;研究和教育;社会保障和互助;农业的一般。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对农业公共支持的数量增长很快。1990年,每个农场平均补贴额为8200欧元,到2001年,达到19600欧元,增长了一倍多。2001年,法国农业的公共支持总额为280亿欧元,比2000年增加2.4%。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保障这两个大的领域支出最多,占全部公共支持总额的84%。这些支持政策使法国作为“欧洲的农业大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第三、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成为一个链条,实行组织化、产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大致可以分成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种类。这些农业合作组织,自发组织、服务收费、自负盈亏,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产供销协调、解决了农户、农场和市场的诸多矛盾、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工农融合,大力推进了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本作为人多地少,山地较多的国家。存在农业分散经营的状况,但是,日本政府通过各种农业立法,如《农业协同组合法》鼓励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政府给予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同时,要求“通过其从事的事业,为组合成员及会员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为目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其事业”。与日本不同,法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为合作社成员服务的前提下,以盈利为目的。法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法国政府“专业化分工”的农业政策指导下,出现农业互助组织、专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互助信贷组织三种类型。这些按照法国农业形成的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而形成的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加工、制成品销售环节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通过更加专业的分工,提供专业的服务,简化农业机械配置,提高了法国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和水平。
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背景
中国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背景。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恶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环境。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具体表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生分割的制约;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城乡空间规划分割,等等。这种二元结构矛盾使得农业现代化必要发展环境的支持。
第二、人多地少的矛盾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硬约束。我国存在土地资源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数量之间的矛盾。以我国目前13亿人口计算,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2%,约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0.5亩的危险线。同时,耕地数量不足与质量弱化同时并存。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高产田占农村耕地总面积的21.5%,中产田占37.23%,低产田占41.2%;全国耕地面积中水产田占41.2%;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35%,沙漠化面积约占2%,盐碱地面积约占6%。再加上农村人口绝对增长与土地面积减少,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第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面临制度约束。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制度导致的现实是一家一户农户的分散经营与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的规模经营存在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既有的制度背景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
第四、农业现代化缺乏金融制度支持。我国的《物权法》规定,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没有抵押功能,我国的金融贷款制度规定,贷款必须有抵押。没有抵押条件的农户将失去农业现代化的自生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要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在既有的土地制度上,借鉴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的土地流转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仍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一是明确产权主体。明确以村为主体的农村产权制度,由村民委员会依据法律在其管辖的集体范围内行使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及其财产收益权。二是建立流转市场。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市场化流转和合理配置。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评估承包土地经营权,并给予相应的“经营权凭证”,作为行银行抵押物。
第二、进一步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表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支持和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农业、农村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大型公益性设施的建设投入等,优化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二是健全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做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三是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四是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一是以农村信用社为突破口,把农村信用社改造为股份合作制商业金融组织,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农业的小型金融企业。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用商业金融体系、政府指导,农民自治,满足村镇农户小额资金需求的合作金融体系。二是发展以国家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企业、农民与保险公司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设置一条保障线,以保护银行持续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一、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系统中,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四化”协同发展。
为什么说新型工业化是河南“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因为河南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及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由“河南制造”转向“河南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挖潜、节约、开源、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重组,逐步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表明,新型工业化对促进河南“四化”协同发展尚有巨大的推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是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建立在绿色发展理论上的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环境工业也是新型工业的组成部分。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信息化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河南省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智能、循环、低碳、绿色目标迈进,并影响和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一,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如、新乡刘庄、科迪集团、竹林镇,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利润成为城镇建设的充裕资金基础,同时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城镇建设资金准备了条件。第二,工业化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如砖瓦等,这些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供给。第三,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业化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大大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条件,工业化特别是新兴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城镇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持,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推动城镇向更高层次的城市转化的动力源,则要归因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兴起。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把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的先导和“引擎”。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与载体。工业的集中性和大规模生产,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四化”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新型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河南探索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四化”协同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同时支撑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是武装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今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方针,能够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支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是“四化”协同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制约,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靠工业的技术和装备,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工业化导致的产业集聚与要素重组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升级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核心在新型工业化,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协调联动。实践中,要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四化”协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义在于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融入的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集聚,互为因果,从而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河南省提出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科学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河南探索的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促进“四化”协同发展,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四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含义中,“科技含量高”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之外有一个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高自主创新的问题。要使新兴工业大省变成一个工业强省,有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有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进智能工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工业强省。
关键词:“三化”;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湖北省县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56-04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LIU Chuna,b
(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b.Busi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blems of the social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ed develop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of 19 evaluation index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gree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of 80 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low, unbalanc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was low as well.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ounty land of Hubei province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的重点。2010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都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湖北省“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大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北省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湖北省县域“三化”进程,是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湖北省县域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成为“三化”的引导,实现“三化”在县域层面上的协同发展,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协调化。
1 国内“三化”研究的现状
胡际权[1]认为新型城镇化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姜永生等[2]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指出新型城镇化在资源配置与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倪鹏飞[3]认为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曾志伟等[4]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冉启秀等[5]以重庆市为例,探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徐君[6]建立了“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刘静玉等[7]以GIS手段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张占斌[8]则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国内从县域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多见,仅有赵润田[9]提出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加大城镇化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程必定[10]指出建设新市镇是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均为宏观视角。本研究以湖北省80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三化”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研究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及其之间的协调程度。
2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指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了湖北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该体系包括3个层次、19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方面的指标,即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
3 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数据来源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对多维空间实行降维处理,在系统变异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得到线性无关的几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得分对系统中各样本单位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这样就排除了各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和信息重叠所造成的影响,不用人为规定权系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科学、真实可靠。
3.1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模型步骤如下:①用Z-Score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②计算标准化矩阵中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③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④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本研究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都达到85%以上,可以代表原有的数据量);⑤计算“三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2》。研究中部分县域的某些指标数据缺失的情况,采用官方网站与社会经济统计公报的相应数据来替代,在模型分析中适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 湖北省县域“三化”发展水平分析
对湖北省80个县域2011年“三化”指标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法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4.1 新型城镇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大致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涵盖曾都区、鄂城区、黄州区、孝南区、仙桃市等12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818,城镇化程度高,从分布来看主要是县级市和城市辖区,城镇化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曾都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4.38%,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60元;第二等级包括兴山县、恩施市、黄陂区、天门市、新洲区等17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225,兴山县属于资源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依托当地的磷化工业与旅游资源,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657元;第三等级包括松滋市、京山县、武穴市、石首市、蕲春县等45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达-0.219,城镇化水平及经济状况差;第四等级包括郧县、华容区、英山县等6个县域,平均新型城镇化水平值为-0.630,地处鄂西边远地区和大别山区,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
4.2 新型工业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基本上可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华容区、宜都市、江夏区、汉南区等12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764,华容区依托临港优势,大力发展鄂钢工业港、光大船业、三和管桩、华祥水泥、鸿泰钢铁、富晶电子等一批重大亿元项目,工业产值比重达74.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71%,人均GDP达62 173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0.23 kg,环境效益较好;第二等级包括兴山县、枝江市、松滋市、东宝区、阳新县等24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246,兴山县依托优势资源,实现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三等级包括麻城市、武穴市、荆州区、咸安区等34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271,麻城市重点建设汽车配件、冶金机械、花岗石材、电力能源等实力型集群,工业产值比重达38.19%,人均GDP为18 215元,但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达7.84 kg,空气污染水平较高;第四等级包括团风县、孝昌县、大悟县、宣恩县等10个县域,平均新型工业化水平值达-0.585,新型工业化水各项指标均较低。
4.3 农业现代化水平
根据湖北省80个县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基本上可将其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沙洋县、襄州区、监利县、黄陂区等13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741,沙洋县第一产业比重为29.13%,粮食单产达到9 980 kg/hm2,粮食生产能力较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04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 077.0元,农村用电量23 448万kW・h,农民生活水平较高;第二等级包括大冶市、京山县、江夏区、江陵县等24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192,大冶市第一产业比重为9.72%,人均耕地面积406.67 m2,粮食单产达到7 405 kg/hm,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达到8 07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 041.3元,该等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获取较多的收益;第三等级包括潜江市、石首市、崇阳县、安陆市等35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263,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第四等级包括房县、秭归县、团风县、恩施市等8个县域,平均农业现代化水平值达-0.631,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差,农业收入与生活水平较低。
5 湖北省县域“三化”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为线性相关时,它们的相关程度与相关方向,也就是研究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密切,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本研究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法研究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表2中湖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组变量,计算出各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3)。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新型工业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346和0.384,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弱的正相关。双侧显著性检验出的显著水平即Sig值为0.000,达到0.01的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呈现弱的增加,反之亦然。
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12,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极弱的正相关。Sig值为0.000,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提升不显著。
6 结论与建议
1)湖北省80个县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且呈现不平衡发展结构。主要表现在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的优势;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较好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城市圈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县域存在于农业基础较好的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地与大别山区“三化”水平整体不高。
2)从“三化”相关程度来看,新型工业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程度基本不相关。
3)各县域应根据自己的“三化”发展特点,提升自身的“三化”发展水平。基本思路是走绿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城镇带动,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突破“三农”困境,走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化”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参考文献: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2] 姜永生,范建双,宋 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4):32-34.
[3]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8-95.
[4] 曾志伟,汤放华,易 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125-128.
[5] 冉启秀,周 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2):39-45.
[6] 徐 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2012.31(3):72-75.
[7]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43-147.
[8]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50-56.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安全 农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1-01
一、前言
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年来,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二、现代化农业的内涵
1.动态论
对于此种观点的理解可以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期是一个动态的,渐近的发展过程,它在不同的空间内容下,现代农业的定义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其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2.系统论
系统论的中心思想是从系统观点的角度将农业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在自然规律的变化下,这三个系统内部在不断的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就使得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可以实现,它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
3.过程论
此种观点可以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其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来对农业进行改造和管理,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使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淘汰,既可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又可以使整个的农业生产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中。
三、现代化农业的作用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把农业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树立大农业的观念,使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更广的范围发展。第一,可以将现有的农业条件作为发展的基础,逐渐的使农业向着食品业、工业原料为发展主体的方向发展;第二,国家可以依据现代的农业和市场经济上下游的产业关系,将农业产业发展为现代的物流农业企业,逐步的形成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市场。把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作为主体,逐渐的使房地产公司将投资方向转向农村,加快农村城市的步伐;第三,中国城乡政府应该作为农业和社会服务的领导,使现代化的各类科技和专业协会为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更好的服务。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使人们对农业的产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道路发展。
2.正确处理市场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扶持政策,从而使农业产业的配置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从而保持社会公交产业的方向不变,但是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使市场的机制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政府必须从实践出发,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的为农民解决问题。
3.政府应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般情况下,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所占的国民经济比重在逐渐的缩小,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经济专家也认为只有将农业的生产比重降低,才能使国家的发达化进程加快人。但是,依据相关的调查资料,其显示出来,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如专家所认为的,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和农业相关产业和工业之间的替代转换性。因而,我们国家必须使农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整套的农业管理模式,逐渐的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增加,使农业的社会化效益和农业的工业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4.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
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就利用外资来投资农业生产,国在在政策上鼓励外商在国内的农业领域进行投资,使外资大力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但是,跨国公司的过度投资也会使中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一种掠夺式的经营,甚至可以引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所以政府应该对国家的农业加大投资,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可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结语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国家要使人们的农业现代化观念深入人心,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外汇资源来对中国的现代化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俊,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农村经济》2003年第05期.
[2]袁鲁江,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民营科技》
[3]罗玛,党的十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内江科技》2013年第08期.
[4]林阿妙,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 四化同步发展 联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科项目: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研究(12535129)。
一、关于“绿色创新体系”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一系列发展理论的运用,使得人类日益处于欲壑难平和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社会性矛盾中。为应对此种矛盾和由此衍化出来的重重危机,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思索、探索可行之道,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为标志,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掀起的绿色运动浪潮为转折,自此,绿色理念的探索和绿色实践的开展,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日益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绿色创新体系”与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联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随着信息等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发展,逐渐充进了新的元素,但是,在各种难以预测和掌控的因素的干扰下,四化建设中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厚此薄彼”“头重脚轻”“彼长此短”等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因此,四化建设的同步发展日益被提到日程上,经反复论证,最终在党的十报告中“瓜熟蒂落”,在原来“四化”概念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变化,成为引导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据百度百科,四化同步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民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等提法广为人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渐成时代潮流的当下,四化同步发展或四化同步建设,必须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在各个层面全面融入“绿色创新体系”,如此才能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一道足以永远起到保护作用的绿色长城。
三、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具体探讨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1、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整体意义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构建“四化同步发展”体系的支柱,是“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中的基石。而“四化”建设中的任何一项,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与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就是与“信息化”密切结合,而信息化产业基本属于绿色产业,且包含很多的创新因素,此外,“新型工业化”还包括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这是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建设基本属于绿色产业,此项意义无须赘述。
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创新体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曾经大受认可且如今也小有市场的“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引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以污染企业为龙头的粗放式“扩城运动”,良田被占之后换来的只是短期效益和长久的污染,得不偿失,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还有等产业结构不协调、片面重视工业化“扩城”等问题,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包含即限制或避免污染、协调产业结构等因素。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重要环节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这就借用了“新型工业化”中的相关因素,同时引入了“新型工业化”中的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成分。
综上,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任何一项的持续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各项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
关于“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实应是个更为广义的问题。比如说,随着通讯产业向广大农村的渗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出现了深度的融合。应该说,“四化”中的任何一项均与其它各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因为“四化”中的任何一项要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必须引入“绿色创新体系”,所以,在“四化”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建设“绿色创新体系”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同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在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式参与和局部参与,在一些地区,如果政府性支持和社会性协助达到一定程度,“绿色创新体系”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将以主动的态势和整体性的构建全面拉动四化同步建设,这对于各个产业的融合、互动、协调,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带动形式。
3、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意义
既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的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各个产业融合、互动、协调也有程度不一的作用和意义,自然能够有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此点,亦为结论。
参考文献:
[1]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2]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在刚刚结束的“微软Cloud OS第二届云创益大赛”上,参赛团队“慧云信息”的作品“智慧农业云平台”获得了创业组“最佳商业价值奖”。记者在现场采访了“慧云信息”核心成员,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慧云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筱东。
保住葡萄园300万元收入
慧云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的IT企业,它是入围决赛的队伍中惟一一支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企业。王筱东告诉记者,慧云公司作为国内专业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产品“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据了解,慧云公司推出的“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是其自主研发并运营的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物联网+智能手机”的组合,让农业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方便、快捷地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作出及时响应,以达到保障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该平台可以完全通过Microsoft Azure运营,为广大中小农业企业降低部署IT基础设施的成本。
此外,由于受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农业企业有着固定的生产周期,忙闲分明,而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农业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周期使用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服务,从而在农业生产上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比如,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用户之一是一家葡萄种植园。它通过引入我们的信息平台,获得了巨大的价值。”王筱东说,慧云公司将这家葡萄种植园的种植流程固化到云平台上,通过云服务实现葡萄园的标准化管理。例如,在葡萄育苗期,云平台会给管理员发送一条手机提醒消息,告诉他们需要将葡萄苗盖到沙床里面,保持充足的水分。另外,种植园安装了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如果监测到一个葡萄园连续一周的空气湿度都超过80%,就会给葡萄管理员发送预警,提醒他们注意预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疾病的发生。
“南方早熟的葡萄通常在4月份上市,这些葡萄在1到2月份就开始生长了,这个时期的葡萄最怕低温。如果遇到低温天气而没有及时进行升温处理的话,这些葡萄很可能因为低温冻死而导致种植园颗粒无收。更要命的是,低温通常都出现在夜间和凌晨,这个时间大家都在睡觉,防止葡萄被冻死非常困难。”王筱东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场景中,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物联网+移动+云”的组合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在应用了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葡萄种植园中,温度传感器会自动检测到低温并及时报警,将警告通过短信发送到农场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这样,即使是夜晚,工作人员也能立即发现种植园的低温情况而做出及时处置,从而避免了低温造成的减产。“这家位于云南的种植园在今年春天恰好遇到了低温,附近的葡萄种植园中只有这一家的葡萄保住了。通过统计,我们的云平台为这家种植园保住了至少300万元的收入。”王筱东说。
云让农业信息化成为可能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将沿着农田进园区、农民进社区的路径进行。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将逐渐变成产业工人,实现智慧的农业劳动。”王筱东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趋势下,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农业企业存在地域分散、IT基础薄弱和运维困难等现实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化只是想不想的问题,而农业企业原先一般根本就没有条件进行信息化。”王筱东直言,“你不可能要求农业企业在一个种植园或者农田旁建一个机房,所以,以前即使有一些农业企业有信息化的需求,由于条件所限,往往也无法实施。现在,云计算提供了创新的交付模式,让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成为可能。”王筱东说。
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架构于Microsoft Azure云平台上,利用了Azure灵活、高效的云计算特性,农业企业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IT资源。“Microsoft Azure公有云可以说让我们省心、省钱、省事、省力。”王筱东告诉记者,省心是因为Microsoft Azure高度可靠,完全可以保障企业级的IT应用;省钱是因为Microsoft Azure是按需投入的,这为资金本来就有限的农业企业带来了福音,大大降低了它们在IT上的投入;省事是因为它极度简化了运维工作,用户不需要关注IT运维的任何内容,不让用户和开发者在IT运维上分散精力;省力是指Microsoft Azure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切换,大大降低了IT人员的工作量。
“有了强大、简单的Microsoft Azure公有云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又有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进行种植场的各类信息采集,同时移动互联网为农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王筱东表示,这样的组合完美地解决了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的信息化难题。农业企业只需安装几个传感器,再接通智能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云平台的信息和服务,并且还通过云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集约化。
腾“云”实现农业现代化
正是因为有了Microsoft Azure公有云的强大支撑,王筱东对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开发进程变得非常顺利。王筱东告诉记者,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之所以能够为农业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离不开Azure出众的云服务能力和强大的开发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慧云公司对农业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对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研发和投入。
“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具有精准化、标准化、便捷性、易用性等特性。”王筱东介绍,精准化是指该平台利用了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定位、RFID等物联感知技术,精确获取农业生产情况、生态环境等海量数据,并借助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现场手工操作、节省劳动力使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是指该平台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整合农业专家资源,推广业界最佳的实践经验,指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同时,该平台可以帮助农业企业降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摆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前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迫在眉睫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民族贫困地区决不能自甘落后,必须主动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四化”,本质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四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
2、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四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四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3、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载体所必需。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工业化以资源节约为基础、环境保护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城镇化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质量为目标,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形式发展农业。同步推进“四化”将为县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战略载体,从而实现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城镇化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就省扶贫困县新晃县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完善新型信息化为引领,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四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河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2、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四化”不够同步的突出表现。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的目标,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大行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