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农业致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支付能力 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G20121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035)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12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居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何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多适应性的社会保障体制。黑龙江当地农村居民受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宏观框架及风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本文拟通过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调查,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来刺激农民的养老需求,将农民的潜在养老需求转化成现实的购买能力,提高其支付能力。
学术界对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少,陈显芽(2008)通过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浙江农民居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并得出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在不断的增强的结论。贺文慧(2008)也使用ELES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进行分析,测算出农民是否具有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但是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支付能力的测度,并且数据多以统计数据或二手微观数据为主,研究结果往往缺少时效性,也没有分析影响其支付能力的因素和其影响程度。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一)数据来源
为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支付能力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望奎县及辖内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共投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全部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学生和居民一对一对接,通过访谈和问答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填写问卷,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变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文化程度、农民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居民养老保险消费观念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特征等。
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与其可支配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居民的收入情况较好的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欲望较强且支付能力较高。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会先考虑如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会为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投资。
2、农民文化程度
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越好,越能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相对开阔,同比下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3、农民身体状况
农民身体状况越好,其用于医疗方面的指出也就越少,家中若有体弱多病者,必然会拖累家里的经济状况,对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4、农民家庭子女数
农民家庭子女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并且子女越多,一般其经济来源也会较多,因此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5、农民年龄
尽管青年人农业生产的经验不足,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由于青年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并且年富力壮,一般都外出打工,收入水平一般也较高,故而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相对于年长者而言较高。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知,影响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民的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和农民年龄。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是指调查问卷中“居民的最高支付能力”这一指标,用来衡量居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X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X2=农民文化程度;X3=农民身体状况;X4=农民家庭子女数;X5=农民年龄,[β0]表示回归常数,[ε]为随机干扰项,各变量的具体描述及赋值情况见表1。
根据以上赋值,对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采用Eviews8.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模型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是0.8822,调整后为0.8603,其整体的显著性的Prob值水平0.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五个变量中除了农民年龄(X5)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Prob值都呈现在5%之下的显著性。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都与支付能力显著正相关,其中收入水平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收入对支付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子女数,而其年龄与其支付能力的相关程度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年轻人虽然可能收入更为可观,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导致其支付能力受到影响,而年长者子女方面没有负担,并且可能在经济上收到子女的支持,所以并没有出现像上文分析的负相关的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较强正向作用。从分析结果可知,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从政府角度应根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当地的优势,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有了多余的钱,解决了基本的经济问题,再经过各方位的宣传和介绍,自然就会考虑未来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进而够买商业养老保险。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对农村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其“自我养老”意识,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知识很有必要,由于近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幅度变动较大,因此给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更多机会,激发更多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另外,根据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产品,加强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上的创新,拓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需求,对提高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文慧.基于ELES模型的农民信息服务支付能力测算[J].技术经济.2008,4
[2]陈显芽.浙江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能力与需求意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赵琴,王积田.商业养老保险进入农村市场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
永清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拥有2300多年历史,取“沙漠永清”之意而得名。县域面积77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86个行政村,总人口38.8万,其中农业人口34.3万。近几年,永清县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培育市场主体、整合项目资源、强化技术帮扶等措施,使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进了永清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大县的转变,形成了“菜、树、牧”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据统计,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6.3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5元。
为了深入调研永清县农村妇女儿童的现状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分析掌握她们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求。 7月27日上午,调研组先是深入廊坊市示范妇女之家韩村镇辛屯村及村民家中走访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和农村妇女对建设美丽乡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并考察了廊坊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韩村镇绿野仙庄休闲农业项目。下午又与永清县有关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代表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向县妇联及农业部挂职干部所在乡镇妇联捐赠了图书。
走进永清县辛屯村,一排排整齐的民居映入眼帘,分布得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路边的花花草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散发着夏天的味道。据了解,辛屯村村民以种植果木、暖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辛屯村被列为农村环境面貌提升重点村街,并被列为市级精品提升村。
调研组首先来到廊坊市示范妇女之家。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当地妇女制作的手工艺品,有鞋帽、玩具、布包、桃木等,非常精致。还有专门为孩子设置的儿童乐园区,农业部捐赠的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园区的书架上,有养殖类、种植类、病虫害防治类、综合书刊等。妇女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书籍和农村息息相关,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实用,不仅能使妇女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术信息,也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在入户调研时,记者发现,当地妇女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就业项目――编藤椅。宽敞的农家院内,两个妇女正忙碌着,只见原本杂乱的藤条很快就被她们扎扎实实地编入藤椅中。据介绍,她们只负责加工,每个加工费为40元,平均一天能编两个,也就是说,妇女不出门在家编织藤椅每天就能收入80元,既能照顾家里人,同时也能赚钱,一举两得。
近年来,永清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成功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绿野仙庄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为此,调研组来到绿野仙庄考察休闲农业项目。据介绍,绿野仙庄农业种植以水果、蔬菜为主,重点是反季节生产,园区内严格遵循有机标准,产品以采摘为主,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有航天育种区,长长的丝瓜藤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职工75%都是45-60岁之间的女同志,妇女在园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午,在永清县亦庄管委会召开了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主题调研活动座谈会。调研组与永清县有关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代表进行了交流,并现场赠送了农业科技、科普知识、儿童课外读物等方面的书籍。
座谈会上,永清县县长张兵首先对农业部妇工委调研组来永清开展送科技、送知识、送信息主题活动表示感谢。他说,永清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举措,更富实效地改进提升妇女工作,在全县营造关心关爱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希望农业部妇工委今后更多地关注永清,更多地走进永清,给予永清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助推永清快发展、大发展。
接下来,五位来自基层的优秀妇女作了典型发言。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69岁的老母亲杜秀荣,她是永清退休教师、“最美永清人”代表,38年不离不弃照顾脑瘫养女,为了脑瘫养女,她付出了常人不能付出的辛苦和劳动,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应该享受的一份快乐。“你们都是基层优秀妇女的代表,在各个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弘扬、传递了正能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展现了巾帼风采。”张玉香饱含深情地说。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典型人物推介投票已经开始,按照活动的要求,要推出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以下简称“五星一员”)等典型人物。咋一看有点不解,所谓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重在“美丽”二字,山美水美环境美。而这“五星一员”之中,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也就是“沼气之星”、“环保之星”和“文明之星”三员,至于“科技之星”、“致富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似乎与活动主题关系不大。
美丽乡村之“美丽”,该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个是外在之美,村容是否整洁,环境是否优雅,设施是否齐备,民风是否淳朴。另一个则是内在之美,集体经济搞得怎样,有没有一定的集体经济积累?农民增收搞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小康的标准?社会保障搞得怎样,能不能做到无后顾之忧?
外在之美,只需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内在之美实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而内在之美,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尤为重要。美丽乡村创建的三大要求是“生产、生活、生态”,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富裕,生态要美好,“生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生产不发展,农民挣不到钱,就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生产不发展,村级集体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哪里还有钱去改善环境?因此发展生产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
发展生产靠什么?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些年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为农村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情况下,科技的作用便愈显重要。从宏观上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保持丰收的良好势头,得益于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重大集成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农民来说,正是那些“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农技员传授的每一项技术,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给他们那一亩三分地增添几分丰收的喜悦,并培养出一个个“科技之星”和“致富之星”。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是对农民的现实收入,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王玉琪/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关键词:职业教育 脱贫 作用 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贯彻实施这一精神,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方针,而发展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尽快脱贫致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纵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贫困乡村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以低层次平面垦殖方式为主要特征,即低素质的生产经营者凭借传统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以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为主,直观表现为以锄头、犁耙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技术手段同自然界进行简单的能力交换过程,甚至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在某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仍然比较普遍。生产技术长期落后,耕作粗放,往往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后劲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
贫困乡村农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了生产总值和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在贫困乡村,农业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仍然是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而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与农业生产有联系。
二、商品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贫困乡村由于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多、工业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其经济发展处于以内向为主的低层次,缺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三、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生活质量处于满足生存需求线以下,收入水平低,就会衍生出生活质量低下,如住房短缺、健康状况不佳、受教育水平不高、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及劳动年限短等皆与收入低下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贫困地区乡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呈扩大之势。
四、生产率低下
产生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这些地区区位条件不佳,资源开发条件不好;另一方面是各种投入不足或配置不理想。由于生产率低下的结果就形成两种致贫的恶性循环:一种是人均收入水平低——积累水平低——投资能力低——生产率低———人均收入水平低;另一种是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人均收入水平低。
五、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
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落后,财政入不敷出,集体积累空虚;农户拥有的可用资本少,农业扩大再生产难,缺少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贫困乡村农民长期滞留在贫困的尴尬境地。一方而,贫困乡村财政由于长期赤字,造成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财政长期拮据,贫困乡村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社会服务,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由于收入水平低,所以积累能力有限,公共积累也难以提取,造成集体经济的组织能力弱化,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不能建立起来,严重阻碍贫困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十分落后,不能对乡村经济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推动作用。
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人畜饮水、灌溉、交通、能源、通讯条件无法满足生产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原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乡村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乡村长期发展的保障。贫困乡村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加之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资源,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仍是今后扶贫的重要内容。
七、经济功能不完善,构成要素发育程度低下
所谓经济功能是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而必须具有的吸纳功能、增生功能和优化功能。显然,对于贫困乡村来说,这些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或者说是不健全的。贫困乡村一般偏离经济中心,不是从自然地理距离上远离经济中心,便是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从而在经济地理上拉开与经济中心的距离,导致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功能的弱化。随着国民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贫困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流效应的冲击更为强烈。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将导致贫困地区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能够获得较高回报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且这种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条件下将面临着自身积累能力弱、资源转换率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回流效应冲击大的严峻挑战的话,那么,在经济技术发展程度更低的贫困乡村所面临的冲击将会更大,所遇到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要提高经济贫困地区的免疫力,改变他们贫困的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高技能专业人才,而发展中的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高职院校正是使他们获得专业技能知识的场所,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使他们获取独特的专业知识,获得就业机会,取得创业的基础,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最终改善他们的环境。纵观现今贫困地区,生活能够温饱或比较富裕的家庭,其户主是具有一定文化或思想比较开放、富于创新的人,反之,则大多是缺乏一定的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的人。在贫困地区,人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而职业教育能够促进贫困地区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他们贫困地区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促使他们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特有的育人特点。它培养人才具有广泛性:不仅专业设置量大面广,而且涉及社会分工的各个具体领域;它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它培训内容具有层次性,培训的效果具有实践性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为当地脱贫致富服务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优先发展地位。职业技术教育是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资源向经济、科技向生产、投入向效益的转化,解决脱贫致富的实质问题。因而,贫困地区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布局中、还是在教育内部发展的布局中,都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通过多年的实践得知:贫困地区的人才主要靠职教培养。在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转化,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劳动技术大军,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完成这项任务,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是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又极不现实,只有依靠职业技术教育。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就是教育落后,特别是职教落后。由此可以充分说明贫困地区必须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子脱贫致富。面对贫困的现实,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是贫困地区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能有效的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有效的增长农民的收入,使得人民过上理想生活。职业教育为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贫困地区致富安康带来了希望。为未来生活明确目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及产品质量,使他们懂得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这样便会使当地经济取得良好发展,更能带动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能使贫困地区人民多方面的发展,使地区的发展不再片面。更能提高人民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贫困地区彻底的脱贫致富。
职业教育还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纵观全局得知:贫困地区脱贫的出路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质。职业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更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这些重要作用决定了贫困地区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职业教育能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能让人们拥有一技之长,更好的吸引企业来此地投资,便利民众的消费,多产家易加大当地的工作岗位,有利于促进民众消费,能够迅速增长当地的经济水平;职业教育还可以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影响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从而影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进程。
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收益有显著的效果,对贫困地区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让贫困地区明白总体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具体是为高一级输送合格当地建设培养人才,也使得贫困地区了解到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系,懂得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俊贤.农村贫困线的划分及扶贫对策研究.统计研究,2001,6
2、陈凡.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矛盾分析与重新构建.中国农村经济,1998,9
3、施祖美.我国不发达地区反贫困的战略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0,3
4、李文,李兴平,汪三贵.农产品价格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2
5、 郭宏宝,仇伟杰.财政投资对农村脱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及对策.当代经济科学, 2005,9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是贵州倾力打造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坚持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从追求量到注重质,再到突出生态、产业、效益、规模全面提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把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百姓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突破要素瓶颈倒逼煤矿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
从水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深山之中的苹果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一片片猕猴桃园令人目不暇接。走进园里,一簇簇果子把藤苗压弯了腰。
被称为“西南煤海”的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这块“黑金”曾让水城在全国响当当。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掠夺式”的开发资源,让水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工业“一枝独秀”使得农业成为一块致命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增效受阻,农村面貌改善难上加难。
绝境之地,何以图存?
政府出“狠招”:对不符合贵州生态文明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效益好又环保的项目坚决扶持。
山多地少、耕地破碎、农业商品化率低的现实,“倒逼”水城探索喀斯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胡娟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煤老板,为响应政策号召,她放弃了见效快、赚大钱的煤矿生意,转而投资猕猴桃产业。
“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城人,我也希望为生态建设做点努力。”胡娟说,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做规模化的生态产业,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水城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农业导向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型治理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须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发展符合喀斯特山区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说,要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水城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红利催生发展活力,水城的农业发展经过转型升级后,开始转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
走进米箩乡村民李朝恒的果园,猕猴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李朝恒和妻子正为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种得不多,但是收入比以前种包谷、洋芋强多了。”李朝恒说,去年猕猴桃价格还可以,每公斤最高卖到40元。
猕猴桃,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习惯,也开辟了农民小康路。
三年前,李朝恒将自家的另外2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土地流转费,我还给企业打零工,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每年还有近20000元的分红。”
和李朝恒一样,猕猴桃产业园区涉及的1035户农户都有三重“身份”:公司的股东、土地租赁者、产业园工人。每家每户以土地入股,除了享受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之外,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留在公司打工,入股农民还根据“股份”每年分享到15%的利润。
胡娟投资成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企业和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企业获得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经营,农民或带地入股,或直接流转,既可以参与红利分配,又有稳定的务工收入。
“外来游客可以到我们园区采摘猕猴桃,再吃点羊汤锅和农家菜,果熟期每到周末城里来的人多得很。”米箩乡倮么村村民王继跃说。
“十年前,群众交3块钱的电费要靠卖鸡蛋来凑,如今猕猴桃就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红票子’,咱们不缺钱。”王继跃的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富庶。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群众支持,水城县更加坚定的走起特色农业之路。结合气候、土壤等特性,水城县将猕猴桃定为主导产业。
2013年,贵州省出台多项措施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迎来蓬勃发展时机。
园区由米箩核心区和猴场特色示范区组成,分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区、布依风情生态园5个功能区,种植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18个乡镇。
以“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集生态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了生态性、实用性、前瞻性、示范性的统一。
铺宽致富路子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并驾齐驱
作为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以独具特色的“一核三园四型”的理念设计,获得全省100个省级园区规划设计第三名。
所谓“一核”,即以米箩乡、猴场乡为园区核心区全力进行打造;“三园”,即着力打造俄戛万亩猕猴桃园、草果万亩猕猴桃园、铜厂万亩茶园及核桃园;“四型”,即将园区分成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自然生态型和民俗文化型等4个类型。
尤其是休闲度假功能区里的“梦幻大道”设计,“用养花的理念种树”,即春、夏、秋、冬四季,行道树都将变换。春有樱、夏有柳、秋有枫、冬有梅,这样奇思妙想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要通过独特的、高品位的、高规格的规划、设计、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同样的田土生长的作物,变成高效、高价值作物。”米箩乡党委书记谢寿阳说,重点以美丽乡村点缀园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园区,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并驾齐驱。
谢寿阳的话不是异想天开。就在园区核心区周围,一排排独具布依风格的小洋楼正拔地而起,不少村民还建起了农家乐。
在园区核心区内,重庆君豪公司及县农司合股征地400余亩,建起了6300余平方米的农业生态体验馆、2100余平方米的蔬菜观光大棚、游客街道中心,以及百亩荷花池。
眼下的园区周围,一幢幢白墙红檐的乡村别墅,点缀园区;一片片平整的地块里,猕猴桃幼苗正扎根新家,一幅转型升级后的农业观光旅游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园区建设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008年,水城红心猕猴桃被选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知识产权。
品牌背后是特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植和放大了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并不断“长”成致富千万家的品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融合生态农业和旅游文化,舞活“产业链”。水城县实施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多元产业联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发展精品园艺、配套产业带动旅游休闲业;以农业与旅游作为城市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农旅一体”和“以农兴旅”的创意农业模式。
一、基本情况
###乡是###最大的农业乡,辖17个行政村,81个农业社(小组),二轮承包土地面积21676亩,总人口15500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0人;农业户数3700户,农业劳动力8145人,村社干部126人。
###乡从2002年开始进行税费改革,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未取消农业税之前,全乡每年的农业税总额为40万元左右,取消农业税后对乡级财政的冲击不是很大,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乡党委、政府充分激发乡村活力,不断拓宽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的路子,奠定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能够及时到位,因此农业税的取消对###的财政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党委、政府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取消农业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得到了有效化解。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情况
国家取消农业税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现在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的负担有没有真正减轻呢?请先看农民的一笔帐:
家里种3亩地比以前少缴农业税150元,但玉米价格却不断下跌,就按每斤下跌5分钱,3亩玉米地的收入就比以前少收入225元。再加上化肥等农资价格一路疯涨,减免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被折合的什么都没有了。
数据中很清楚地看到,农业税的取消确实给农民减轻了一部分负担,然而这部分负担仅是农民全部负担中极少的一部分,农民实际生活中还有众多的负担在煎熬着他们。农业税减免了,农资价格却大幅上扬了,对于收入本来就少的农民,农资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享受不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所花的高额医疗费无疑是农民的又一大负担;子女教育费不能不说是农民的又一个沉重负担,可喜的是国家紧跟着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极大缓解了农民负担;农民所承受的负担还很多,但从国家的大形势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想办法减轻农民负担,创造条件让农民发家致富,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到了首要位置,这就足以说明国家有信心解决好“三农”问题,会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宽裕的生活。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从“以农养政”向“以工补农”转变,它标志着基层政权从“经济管理型”向“经济服务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是国家取消农业税,采取措施保护农业、反哺农业,保证了农村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税以及国家一些政策性的补贴,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民生活也逐步改善。
二是取消农业税后,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工作不再为“要钱、要粮、要命”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转而在发展经济、维护地方稳定、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进行服务,主要任务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这种角色的转变,重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是农业税取消后,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一、着力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始终把学习当作强素质的重要途径抓好抓实。一是注重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全年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美丽乡村(扶贫)工作相关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精确把握要点精髓,做到早掌握、早贯彻、早落实,思想上、行动上始终自觉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抓好业务知识学习。为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我围绕自身工作特点,认真学习有关新农村指导员需要掌握的政策法规和任务要求,以及有关农村、农业、产业、技术等知识。三是严格执行工作队员驻村工作纪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尊重当地风俗,遵守村规民约,切实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到户、不侵民不扰民”,每月到驻村工作时间均达20天以上。
二、着力抓好党的建设,打造强有力村“两委”干部队伍
(二)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党员和群众的理论水平,开拓视野,拓宽致富渠道,制定了村民学习计划,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有关农村发展、助农增收、农业增效的书籍,重点学习了有关清洁乡村、烤烟、林果产业、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和知识,坚持以正确的思路引导村民解放思想、勤劳致富。
(三)做好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XX全村有党员XX名,为解决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我认真协助村支部积极发现和培养年轻优秀党员,并注重加强党员对新农村建设理念、致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全年组织学习了十、大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介绍了我县铁耕村、大深坝村、下湾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先进经验,有效增强党员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全年共培训党员XX人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X名,发展党员X名。
(四)全力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2014年是村(社区)“两委”换届之年,能否顺利完成换届,选好选强村“两委”班子,将直接决定XX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我积极配合XX村党委按照换届选举规定程序,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到9月上旬,已按时完成了“两委”换届工作,顺利实现了“和谐换届、阳光选举”的目标。
三、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积极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XX”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XX村保洁长效机制,落实保洁经费和保洁人员;向县XX局争取清洁工程帮扶资金2000元,进一步完善和夯实了清洁工程基础;带领村民深入开展“清洁城乡、清洁江河、清洁田园”环境大整治活动日活动,优化了发展环境,农村面貌有了大变化。
(二)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XX村水利、交通落后等情况,我积极向有关单位汇报请示,协调县水电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规划发展项目,积极争取涉农资金。目前,XX村饮水工程项目、灌溉渠道建设项目已上报区水利厅,等待审核批复;已落实水泥20吨,对今年汛期水毁渠道进行了定点修复。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