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能源化工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化工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化工论文

第1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内部能源审计的原理和内容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查阅企业用能系统、设备台账资料,检查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②核对电、气、煤、油、市政热力等能源消耗计量记录和财务账单,评估分类与分项的总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能耗;③检查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审查节能管理制度执行情况;④检查前一次能源审计合理使用能源建议的落实情况;⑤查找存在节能潜力的用能环节或者部位,提出合理使用能源的建议;⑥审查年度节能计划、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核实公共机构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说明;⑦审查能源计量器具的运行情况,检查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程序

2.1前期准备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之前,企业应组织相关的领导小组,并按照能源审计的岗位配置合适的审计人员,划分岗位职责,在实际能源审计过程中,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审计领导小组要制定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目标,按照一定的审计期限进行,完善能源审计方案,聘请专业的能源审计顾问,对整体的审计计划进行修订。沟通协调好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关系,向有关人员详细讲解能源审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能源审计流程,在实际资料调查、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对比论证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程序进行。

2.2现场调查测试根据任务分配,由内部能源审计小组相关人员进入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仓库,了解各生产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生产系统,并详细考察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和实际产出效益的情况,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设备进行测试,对比其参数是否正常合格,对中间的项目资料、报表数据、结算单据、现金流等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及时提出。

2.3交流研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应就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能采取的措施。通过适当的交流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还可以咨询审计专业人士。

2.4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并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经相关部门核实后,向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提交最终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在经过企业高企管理人员的批准审核后,可以适当对外公布。

3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效用分析

3.1化工企业能源利用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浪费比较严重,能源的利用率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较大,产能过剩等,总的来说,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3.1.1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目前一些过剩化工企业处于“被开工”境地,特别是一些新投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处境艰难,前途莫测。总体表现为:化工企业的能耗下降缓慢,行业技术更新进步较慢;先进、节能效果明显且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缺乏;单位节能量投资额上升,节能投入变大,节能效果相对减小。

3.1.2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发挥作用有限,长期以来,单位GDP的能耗居高不下。

3.1.3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国内其他行业提供了化学原材料,但是化工企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无污染排放,化学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1.4资源匾乏明显。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长,在石油进口方面,对外依存度逐步升高,主要化学原材料、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国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1.5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

3.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效用分析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为审核、诊断和评价。具体如下:

3.2.1内部能源审计便于化工企业摸清家底。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甚至一些外资化工企业也参与到了能效领跑者的活动当中。2013年,评出的行业标杆包括:黄磷节能居行业之首的兴发集团,节能环保投资2亿5356万元卡博特天津,能耗水平国际先进的中石化。化工企业对自身进行能源审计,可以明确知道自身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找出同同类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在能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这样就可以激励化工企业不断挖掘自身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家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节能,非标杆企业可以选准相应的行业领跑者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借鉴节能降耗措施,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对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的提升也有帮助。

3.2.2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找出化工企业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能耗的环节。内部能源审计能帮助化工企业找出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高能耗主要环节,这样化工企业就可以找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的突破口,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寻求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绿色环保之路提供思路。

3.2.3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建议。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的建议,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化工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以根据能源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工艺技术,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要正视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要靠严格的环保监控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发掘和创新,推动未来产品的需求。

3.2.4内部能源审计为做好能源规划和企业技术进步打下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精细化生产是总体的发展方向。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化工产品的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艺,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较低,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企业所处的位置,找准企业未来的能源规划发展方向。

3.2.5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提高化工企业对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视。国家为了治理环境,每年都会给化工行业设定一定的减排指标,而减排指标能否完成,与每一个化工企业是否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将相关数据与国家给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对比,关注自己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3.2.6内部能源审计有利于化工企业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国家制定的化工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很多化工企业根本达不到,并且也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而通过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可以让企业内部高层清楚认识到自身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视。

4结束语

第2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周围的语言文化环境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环境有着很大差异,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焦虑症。对于留学生特别是本科学历留学生,这种情况则显现得尤为突出。

1.语言不通。来华留学生面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首先是语言障碍。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留学生初到中国,基本的交流都面临巨大困难,要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则更是无从谈起。语言不通会导致留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部分留学生由于长期语言水平不足,不能有效和教师沟通,不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来,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

2.生活不便。语言的障碍以及由之而来的文化生疏会导致留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障碍。留学生有专业学习的任务,常常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中国人接触。缺少沟通会造成留学生的文化误解。比如,中国人在市场购物时习惯讨价还价,而外国人不懂这个规则,或者因为表达有误不能有效地讨价还价,看到别的中国人花更少的钱买到跟自己一样的东西时,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欺骗。这种对文化的生疏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辅导,会对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

3.文化孤立。语言上的障碍和生活上的隔离会最终造成留学生文化上的冲突和孤立。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教学活动中,中西方在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方面具有很大差异,我国的教学方法侧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学生为主的轻松活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反差,很多留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效低下。语言的障碍和交际的困难,使留学生容易退缩在自己的群体之中,减少与其他文化的交际,形成了文化上的孤立,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加剧了这种孤立。

二、通过留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1.留学生第二课堂的定位。长久以来,第二课堂一直被认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得不到学校和师生的重视。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实属两种相互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因其人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第二课堂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占有更明显的优势,应该更广泛地被利用。留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留学生教学中的一个更为灵活的形式,相比于中国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更大的意义,更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2.留学生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第一,拓展知识,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能够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它能够克服第一课堂教师传授的单向性和被动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容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根本上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综合素质中所包含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等不能在第一课堂得到充分培养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实现。对留学生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丰富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能使他们通过参与到广阔的实践空间中,深入感受校园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氛围,是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第二,使留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来。第二课堂不仅给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允许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施展自己的才华,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这对促进留学生心理适应期的顺利过渡,解决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留学生来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单纯地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或者行为规范的硬性约束,很难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吸引留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获得自信,同时又得到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锻造,以更乐观更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中来。

第3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

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王会厘等:《问津院志·艺文·问津书院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书院尤其重视道德教育:订立学规,用封建纲常伦理来约束规范士子的行为;祭祀先圣先贤,以此树立楷模,引导士子见贤思齐。通过各种制度的实施,书院培养出许多传承忠孝之道的伦理型人才。他们在非常时期所表现出的高尚气节令人动容。南宋末年,元军包围长沙三个月,“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序》)。饶州城失守时,白鹭洲书院的创建人江万里投“止水”池而死,左右及儿子也相继投入池中,以示“与国为存亡”。最典型的是曾就学于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德祐(1275年)初,元军进逼宋都临安,文天祥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毅然应诏募兵勤王。临安陷落后,文氏仍坚持抗元斗争,后被元军所俘,从容就义。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激励过无数代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由上可见,书院对士子进行道德教化的成效非浅。书院还直接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问津书院明代山长萧继忠与某屠户的对话极为典型。萧氏在一屠户家避雨,屠户问道:“萧先生乎?近来所讲何学?”萧答:“不过平常日用事。”屠户又问:“所讲某等亦可为否?”萧答:“何不可,即如尔业屠,戥称如制即是圣贤事……今教尔每事只要问此心安否,心不安处便不做,便是圣贤学问。”(《问津院志·讲学·记萧康侯逸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萧山长几句深入浅出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屠户的心灵,使其从此以后“悉改向所为”。又如,清初施愚山在福建的景贤、鹭州两书院设坛讲学,在讲到“长幼有序及兄弟之恩”时,“有兄弟具牒互诉者亦在坐,听毕相持大恸,各出袖中之牒而燔之”(杨家骆:《书院制之缘起及其优点》,《东方杂志》第37卷第15号),兄弟俩尽弃前嫌,和好如初。所以,有人赞曰:“然则书院之设,所以正人心,存天理,其有关于世教岂浅鲜哉。”(《问津院志·艺文·讲学原序》)

书院的知识传播功能

书院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上层显贵垄断教育的特权,为下层百姓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首先,书院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优质师资。“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这句话说明,在古代中国,读书做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书院教育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士与利禄相分离的主张,认为士人的重要使命是学习、研究及传播学术文化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从宋代起,书院产生了一批以学术与文化教育为终生职业的平民学者,他们“或教小学养生”,使得穷乡僻壤也能传出琅琅读书声。其次,最基层的书院成为启蒙教育和初等教育的主体机构。古代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国,绝大部分人口分散居住在广袤的乡村山寨,远离城市,且“其居去庠序远”。为解决子弟受教育的大事,当地人在本乡本土建立家族书院或乡村书院,聚集藏书,择聘名师,招收本族、本乡子弟读书其中,从而使“文风日盛,学子日多”。乡村书院在全国分布极广,数量极为可观,承担着僻远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再次,明代书院的开放讲学,以及儒学诠释的世俗化,带来文化学术的下移。王阳明提出“圣愚无间”的致良知之说,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指导下,各地书院纷纷向平民百姓开放,据载:“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果胸中有见者,许自己上堂讲说。”(张鼐等:《虞山书院志·会薄引》)王门学者将儒学的深奥道理,用通俗化的口语向百姓宣讲,并逐渐为百姓所理解、接受。使过去只能在庙堂上“教天下之君子”的理学道理,过渡到“教天下之小人”,完成了文化和学术由上往下的转移。

转贴于 书院的学术传承功能

第4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育 文化功能 大学校园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①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 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②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③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④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⑤

2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⑥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下转第35页)(上接第22页)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⑦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 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 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 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 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⑤ 王培英,张世全,王汉萍.大学的文化功能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77.

第5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高雅校园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53 — 02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构成元素

一般来说,大学中的校园文化包括两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模式中,精神文化是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则是实现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载体形式。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范畴

在各具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形式中,高校应以校园中的物质文化为基本载体,重点构建具有独特人文教育意义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中教学设施的设计风格、各种场馆及人文景观等教育教学物质模式的确立会起到传播、宣传学校传统和现实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大学校园内独有的高雅文化形式、各种有益社团文化品牌,都可以有效积聚大学生的情感力量,充分激发学生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使高等教育目标的深刻蕴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思维方式。大学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一旦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整合统一,就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雅校园文化的构成元素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高雅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中蕴含着高雅人文元素的文化品牌活动形式,具体指有助于历练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对学生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意义、起到激发学生内在进步动力、约束其不良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调节其心理状态等具有独特育人功能的文化形式。当前,我国高校应按照党的十关于培育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工作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融入建设“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的办学思想,结合本高校的具体办学特点和优良文化传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雅校园文化模式,深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培养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1.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文化模式”,更好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事业改革的有关要求,高校办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不断培养出有助于国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当前,一些高等学校正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在这里我们认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应首先从改革学校的育人模式入手,其中,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文化活动模式,更好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有序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和基本技能,这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方向。

具有广泛参与特点的有益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形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能较强的辐射教育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申请设立学术型社团、理论型社团、文体型等社团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技性创新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直接平台。把每一个学生的自身职业目标最大程度现实化,让学生利用各类专业社团组织可以充分实现知识应用能力的特殊培养和有效实践。高等学校可以利用组织建立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学习型、复合型、实践型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培育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品牌,把社团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发挥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2.研究高雅校园文化形式,以高雅文化作为增强育人效果的重要载体

对于高雅校园文化的构成元素和标准、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作用以及构建高雅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年,教育部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我国一些高校通过推出高雅交响乐演出、经典话剧表演、爱国主义影片赏析和歌曲展播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高校的大学生通过更好的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感受经典、感受艺术魅力充分实现了自我教育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也在不断的升华。

二、高雅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

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精神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洗礼和熏陶,有效促进其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有效增强其学习和科研创新动力。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校园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教育只有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思想保证。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内容更是丰富有益,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学风校风建设,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起到了较大的助力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衍生物,是一种具有独特教育寓意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人才培养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培育功能。高雅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维重塑的手段,构筑一种高雅的育人文化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在这里,高雅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宽泛,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一)高雅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价值再造功能。如今,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正在进行,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系统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比较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加强高校高雅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效果已经说明,这是一个确实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最佳途径。每所高校都要维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自身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科学的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创新思维实质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内的各种文化载体上,并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如校歌、校徽、校训以及学校校园内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要素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校园中的高雅文化形式来说就更能发挥激励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育人功效,以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人文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培育科学的创新思维,培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引入高雅校园文化元素培养和塑造出来的大学生才能符合复合型人才标准。

(二)挖掘和开启高雅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可以深层次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才能。高校内部的文化环境是一个知识密集、思想碰撞、文化成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所以,高校内部文化环境自身则蕴含着文化创造力和创新要素。这种文化环境可以深层次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提高其求知的自觉性和创新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和模式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大学生提供了实验和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大学生群体可以对自己想钻研的知识直接去体验和认知。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造性活动,举办具有代表性的高雅校园文化品牌,如:举办各种技能竞赛、道德讲堂、学术论坛、依托专业的学科竞赛、演讲辩论赛以及各种课外科技竞赛等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的参与。大学生们利用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既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高雅校园文化能引导大学生复合型人格的形成。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素质。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复合型人才是其进步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复合型标准一般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第一,复合型人格,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其包括一个人应该有进步动机、创新追求,自主性、兴趣源、挑战性、意志性等;第二,复合型智能,包括人意识敏锐性、程序性、灵活性、发散性、新颖性等;第三,复合型能力,属于操作体系,包括具备作为创造基础的必备文化技能、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文化应用能力和基本创造方法。以上三要素最核心的是指复合型人格。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的认识。复合型人格的本质是复合型智能与复合型能力的结合,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动力、导向作用以及对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配作用。

总之,高校校园中的高雅文化具有独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鲜明有特色的高雅校园文化作品吸引并团结着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雅校园文化可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效果。高等教育的实践结果不断证明,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复合型人才,单纯依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在文化课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元素,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架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等基本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在高等学校营造出浓郁的高雅校园文化模式,科学利用高雅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引导作用,把高雅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模式之中,使大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高雅人文教育,从而提升知识水平,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合作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第6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优秀论文报告会由华东师大化学系副主任王清江老师主持。教务处领导陈灵犀代表学校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感谢兄弟院校多年来对华东师大的关心和支持并祝交流会圆满成功。化学系主任何品刚教授简要介绍化学系历史和现状。1951年由沪江、大同、光华、同济、大夏、圣约翰等六校教师组成。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34名,博士生导师36名。一级学科博士点十几个。各类科研项目120多项、每年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CA杂志上收集论文一百几十篇,除实验楼外,另有上海市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教师培训中心、中学生科普实验站等几十部分。2年后集中迁往闵行校区。目前因正值建设阶段、所以接待工作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希望与会代表谅解。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范杰教授代表与会的化学化工学会负责人和各校师生感谢东道主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和老师们为会议提供的周到安排。同时介绍了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今年1月下旬视察化工企业时对本市化学工业提出跨市发展,辐射全国;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创新技术;一伴化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等要求。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展示了上海市21世纪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倍受鼓舞。我们要用化学在追求美好生活,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化学专业学习,应对未来能源、资源不足的挑战、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效应增大带来负面影响作出努力和贡献。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会议在颁发获奖证书、获奖者与华东师大和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部分负责老师合影后圆满结束。

第7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本文提出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以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培养基本技能;通过特色班的强化训练以培养专业特长;通过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建有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7.5学分,含大学化学实验、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4学分)、认识和生产实习(3学分)、SRTP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4学分以上),共计18.5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要求。本专业十分重视化工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定位为学科工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已在2010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为1∶2,学生通过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和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实践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初步掌握运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技能,使用AutoCAD绘制化工流程图、塔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的方法,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培育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拓展为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的认识实多存在基地单一、时间很短的缺陷,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本专业提出建立民营、国有、跨国企业及化工园区的三位一体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理解化工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接受创业教育;通过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实习,系统了解大型化工企业的流程、规模,各化工单元设备与装置的特点等,接受就业教育;通过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公司基地的实习,认识跨国企业的规模、设计、布局及管理理念,培养国际视野,接受创新教育;通过化工园区的实习,切身感受科学规划化工园区重要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中化工知识的重要性,接受生态教育。因此,三位一体实践基地的认识实习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感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三)以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和教学过程的统一管理,本专业于2008年对原先分属不同研究所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旧实验设备,对原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梳理,停开了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验,保留了八个基础实验,并增加了四个综合创新实验和两个远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实验是专业实验的升华,要求学生将基础课、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既总结和巩固了前期实验教学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实验则帮助学生实现了异地实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并丰富了实验手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特色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和“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两大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全国普及性,提升了其影响力,促进了国内高校化工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专业还针对“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创办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创建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实践基地。该竞赛为浙江大学校内唯一一个以实验为主的校级竞赛,每年本专业有30%的学生参加该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五)以特色班强化培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本专业在大三后依据学生兴趣,提供了不同类型特色班的强化培训:1.工程实践班,主要目的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2.能源化工班,目的是强化化工知识在能源领域的应用;3.产品工程班,重点突出高分子工程、精细化工;4.安全与工业生态班,主要强化化工过程安全、环境友好及化工园区规划;5.国际交流班,目的是强化外语授课与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8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想造出像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这样能在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的能源存储设备,但由于传统材料本身性质的制约,一直未能攻克难题。”莱斯大学材料科学家帕里柯·阿加恩说,“我们的革新是找到了一种能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非传统的电解质/隔离板系统。”

他们研究了欧洲和奥地利科学家于2009年开发的一种室温离子液(RTILs)。RTILs在室温下导电性较低,但加热后黏度会降低而导电性提高。黏土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吸附能力和渗透性,活性表面积也很大。通常用在石油钻探、现代建筑或钢铁铸造中。

研究人员把RTILs和自然界的斑脱土黏土等量混合,制成一种混合胶,将其夹在两层还原的氧化石墨中间,上下再装两个集电器,就成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经测试和电子显微图像显示,这种材料被加热到200℃时也没有变化,即使加热到300℃也只有很小的变化。

“材料的离子电导性在180℃之前几乎是直线增加,然后在200℃时达到饱和。”论文领导作者、莱斯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研究人员阿拉瓦·瑞迪说。测试还发现,虽然在第一次充/放电中,其容量有轻微下降,但这种超级电容能稳定地通过1万次周期测试。在运行温度从室温提高到200℃后,无论电能还是功率密度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这种新型超级电容器拥有最佳的电容性能,能在几秒钟内充电而瞬间放电,一般的充电电池是缓慢充电,按照需要逐渐放电。理想的超级电容器能迅速充电、储电并按需放电。阿加恩说,它们能在200℃甚至可能更高的温度下稳定工作。这对于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充电设备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石油钻探、军队以及太空环境。

研究小组还将RTILs/黏土和少量热塑聚氨酯结合,制成一种薄膜,可以切割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灵活适应多种设备的设计。

“我们的目的是克服传统液体或胶体电解液的限制,它们只能用在低温工作的电化能源设备中。”瑞迪说,“这项研究让人们能在更广泛的温度范围安全操作,而不必在能量、功率和周期寿命之间折中妥协,大大改善甚至消除了对昂贵的热量管理系统的需求。”

我国首创煤制芳烃4项技术 冉永平

笔者从中国华电集团获悉:由华电集团参与开发的煤制芳烃技术近日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4项国家专利,这项技术属于世界首创。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经通过国家鉴定,现已上报国家专利申请21项,取得授权6项。此举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这一新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据悉,华电集团规划在陕西省榆林市建设世界首套百万吨煤制芳烃工业示范装置,计划于2016年投产。

煤制芳烃技术由华电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华电集团总经理云公民表示:“华电集团十分重视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煤制芳烃技术的成功开发,开创了煤基能源化工新途径,对我国石油化工原料替代具有重要意义。”

芳烃是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年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是化纤、工程塑料及高性能塑料等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服装面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器产品、移动通讯等。目前芳烃97%以上来源依赖于石油原料,其价格与石油价格正相关,常年居高不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说:“煤制芳烃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推进石油和化工原料多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经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清华大学率先在国际上开发成功甲醇制芳烃的催化剂和便于大型化工业生产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的连续反应再生技术。为了加快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清华大学与华电采取“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发成套工业技术。2012年,全球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在华电煤业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试车成功,2013年3月18日,技术通过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第9篇:能源化工论文范文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源动力。并且传统的理学“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众化教育”的现念相悖,也不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得一些不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培养了众多远大于社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而社会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不到满足。进入大学第五学期以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专业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3]。因此,必须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表1是河南大学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我们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增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使得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成为可能。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12学分提高到36.5学分,选修课程总比例达30.1%。当然,为避免个别学生的盲目性,选修过程是和前述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的选择。此外,我们还采用积极支持低年级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大赛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目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