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16
一、 中国呼唤大学传统德育方法的回归
我国德育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人特别容易接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将因此突然迷失方向⑴。他认为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回牵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迁移⑵。正如2005年,孟悌清教授等一行人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⑶。从那次调查中也可以揭示出我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遭到了巨大的挑战⑷: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求知成才的内在需要,表现在追求目标模糊、生活目的模糊、心中的榜样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德育效果不太理想,不少学生还对德育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传统文化就是在历史继替过程中那一段流动历程的体现。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之间,既相互吸引、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复杂性与再生性等特点⑸,首先得先理解我们的祖先们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传统。
总之,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既表现为显性的道德文章,又体现为隐性的民族心理积淀。到现在为止,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传统道德是集精华和糟粕于一体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虽然有时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借鉴日本、韩国的德育经验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儒家文化圈地区,现代化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为了集合力量,尽快赶上现代化国家,他们多采用传统的中央集权式国家体制,并由政府引进西方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来促进现代化发展⑹。
日本各界对道德教育的争论再次响起,表明日本对道德课作用的重新关注,目前,有关道德课的主张分为"回归传统派"、"市民德育派"和"维持现状派"。回归传统派的大部分人士仍然由文部省及政府官员充当。1999年,东京都知府候选人石原慎太郎在选举活动中提出"德目教育"的重要性。大阪大学的中国儒家教授加地伸行提出"回归通俗道德"说,认为在道德课中进行的"民主"、"平等"、"博爱"等"高级道德教育","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太抽象,简直无法实现"。他主张,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到儒家道德中寻找我们的德育依据。而文部省大臣、现任议员奥野诚亮则主张在学校道德课中应重视《教育赦语》的精神,不仅大大鼓吹了"大东亚战争"的英勇性,还认为现代道德课完全是西方操纵下的产物,应改革《教育基本法》,并回归《教育赦语》⑺。
与存在明确冲突双方和冲突力量对比,韩国的道德课理念就显得单调得多。韩国始终没有出现过对传统德育的深刻反省。包括政府和民间。未曾出现明显的、反传统的呼声。例如,在韩国经济增长开始不久的1967年对韩国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中,只有36-9%的人回答"应抛弃传统"⑻。而众所周知,企业是最应该抛弃陈规陋习的,追求新精神的地方。再如,韩国传统道德中的服从权威、地缘意识一直是阻碍韩国民主发展的根源。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80年代推行民主化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未能真正摈弃这种传统。当然,这与韩国军人政治有相当直接的关系。因此造成韩国道德课中传统教育的比重比较大。
三、 小结
我们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丢,那是不可替代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真正地把这个不能屏弃的原则切实地遵守下去。首先,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与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紧密关联。其次,着眼于大学生生活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式,追求的风格,课余生活的兴奋点究竟在哪,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掌握和了解的。最后,着眼于大学生情感实际;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追求上进,但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薄弱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加强对青年人情感实际的研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随着大学生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等意识的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更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大学生只有从被动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通过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炼,才能达到人情人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⑴、《日韩道德课理念比较研究-文化冲突视角》姜英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6第126页第13行
⑵、转引自⑴中罗婉明著《中学德育与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教育研究所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C]第58页
⑶、孟悌清等著《增强高等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论文[D]1672-9952(2006)06-0050-04第7行
⑷、杨德广著《现代教育理念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第93页第9行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缺欠表现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21世纪中,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提到了首要位置。当前,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高校学生中,受消极文化的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日趋严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出现缺失,具体表现在:
1.政治信念的不坚定。少数人对国家前途、命运,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甚至漠不关心。
2.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上如腐败、不公平、追求享乐等一些消极现象也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学习目标不明确,考上大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了目标和追求,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出现厌学、混学、考试作弊、迟到、旷课、作业抄袭等现象。
3.意志力薄弱。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受到过多的宠爱。而家长则丧失了教育者的功能,家长教育的不当和缺失,使他们缺乏意志的磨练,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遇到困难采取逃避态度。
4.利已主义思想蔓延。社会责任心不强,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先人后已等道德准则淡漠,主张“以我为核心”,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5.拜金主义。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物质利益至上观念在头脑中占据了上风,导致学生把钱作为判断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思想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动力不足,未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上。
6.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师长;不爱护公物;乱涂乱画;不遵纪守法,酗酒闹事时有发生;纪律观念淡漠,不按时作息,大声吵闹,影响他人学习、休息;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重视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自律”是人作为主体在认同、内化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是依靠内在的信息来引导的自律行为。从伦理学的概念去理解,“他律”是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它既是一种引导机制,也是一种制约机制。自律是他律的基础,但仅靠自律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工作任务的有效保证。高校应重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机制。其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包括: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以及思想道德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评比体系。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组织引导机制。
2.自我教育的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能够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接受教育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在遵守学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创建文明活动等方面有较好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应重视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对自己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科学评价,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确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以促进提高教育效果的实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3.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创建一个体现崇高精神的校园氛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对促进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优良文化氛围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建立和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板报、校训、校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活动、体育节、专题辩论会、演讲会,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技能训练;成立文学社、记者协会、艺术团、书画协会等组织。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通过上述内容为载体,扩展教育手段的延伸和德育的有效载体,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熏陶的教育功能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活动中来,达到环境育人的最佳效果。
4.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促进自律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贯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工作任务,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如在学生中开展“学习优秀奖”和“学生干部工作优秀奖”等评选活动,对学习好、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八荣”明“八耻”,树立社会主义新风,确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品德。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律精神,提高自律能力。
5.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意志是学生实现某种思想或任务中,自觉克服困难或阻障的心理活动,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能自觉调节行为。意志坚强的学生能够经受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而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受到挫折即停止不前,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高校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心理特点,请有关专家作“如何树立自主、自立和自强精神”、“择业和就业的心理挑衅”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不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学生解题能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能力提升的切实需要,重视对学生现实问题应对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的三效合一性。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家》一课中,笔者把知识目标设计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含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把能力目标设计为: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有关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学生视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基础上的。教材以生命、道德、法律、政策等作为内容。以此为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编写,不仅以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基本内涵,还在课程内容中不断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类行为范例和话题。在此种思维模式下新教材的编写相对于传统的教材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强化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性的同时,也给予教师更为广阔的创造平台和教学自由。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生活经验角度入手,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课堂学习所获得的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生活实践性课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认知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其不断地从其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汲取养分来完成经验构建。因此我在备课时,考虑到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态度、思维方式、行为等的深刻影响,并以其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改的土壤,将学生的生活体悟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探究的兴趣、探索需要有效的融入生活化课堂设计中,由浅入深的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学中体味到轻松愉快的基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以活动课的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社会实践、体悟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进而进行品德和思想的内化、升华。
1. 营造语境生活化
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友爱、平等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情绪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灵感、联想均会被最大化激活,很容易跟随教师脚步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达成思维创造性拓展的目的。在课程设计之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营造可以直接进行心灵对话的生活化语境,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精神面貌,并以此作为与学生进行心灵层面互动沟通的基础。
2. 创设情境生活化
根据教学内容、个体的差异化、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为依据而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放置在其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为良好。因此,教师的职责即以某种教育目的为核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独特的体验式学习状态,在对真实场景的熟悉中自然实现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进而将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灵创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德,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与外因,并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反思
第一,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外因。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敏锐性,善于主动与时代潮流产生共鸣,也容易接受并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些消极的信息。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发展的今天,各项配套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各种不合理的手段,甚至是不合法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段社会转型的期间,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西方个人主义的观念进入并影响着我国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地拉大,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生活奢华,行为方式混乱,衍生出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不断影响着我国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经济规范,同时,一部分公众人物与地方官员在诚信品德建设方面视诚信为儿戏,钻国家诚信建设的漏洞,这些不合理思想与行为都影响着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的思想,会使大学生将实现自我利益视为唯一的人生目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其次是校园环境的影响。在全国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建设受到广大学者的再次重视,然而高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高校管理人数不足,管理学生较多,只能根据学习成绩和在班级的表现情况打分,几乎涉及不到大学生诚信这一项,不能深刻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这些都反映了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忽视。少数高校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消极态度,在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忽视大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这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内容滞后、高校诚信约束奖评机制建设不健全的表现,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诱导了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的行为。
最后,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孩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思想的发展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表现,同时,有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忽视自己的诚信行为规范,无意引导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有些家长甚至默许了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这样的不诚信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进入大学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二,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内因。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的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真正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建设,这是内因。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自身诚信品德的认识不足。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是大学诚信品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有些学生认为有诚信的老实人会吃亏,因此在考试、招聘等环节上弄虚作假,可以得到好的成绩和满意的工作,这样,会使得一些具有诚信且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同学心理失衡,会错误的认为不诚信的手段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对诚信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认为诚信就是迂腐的错误观点,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认识不到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评价能力不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性格方面相对于中学生较为成熟,但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心理仍然复杂多变,表现出来的行为也经常具有矛盾性与不成熟性,自我控能力不稳定,缺乏自身的诚信品德评价能力,往往在面临诚信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或受到利益的诱惑会放弃自己的诚信乃至道德准则。
最后,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弱及自身价值取向具有偏差性。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得到了父母给予的一切,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得失,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存在严重的偏差,这也影响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第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体系的完善。
首先,高校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有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荣誉感、信任感。高校应把诚信品德教育做到方方面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诚信品德的良好氛围,良好的诚信氛围能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遵守诚信,会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力。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诚信品德的修养。高校教师工作者是教书育人的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高校校园的社会风气,加强诚信品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资源,努力创新,将诚信品德的教育工作做到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强化教师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注重教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尤其是个人诚信度的考核与监督,使高校诚信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
最后,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与奖惩机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网络也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会出现许多各类各样的消息,使大学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诱导部分意志力较差大学生放纵自身的行为,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在校园网络中创造诚信的网络环境,建立与诚信相关的网络版(上接299页)块与奖惩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网络制度来保证诚信教育的实际效果,将诚信行为与高校大学生评选各种奖励等挂钩,对诚信品质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
第二,营造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诚信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快速的发展要求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健全的法规是诚信品德的前提与基本保证。我们应将诚信品德教育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建立健全的诚信法规,及时修订不合理的诚信法规,对失信的行为方式加大惩罚力度,将所有的经营活动纳入社会诚信法规的道路中,实现失信行为的逐渐减少,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
其次,加强政府的诚信度。政府在社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形象与决策都直接反映了政府的诚信度,政府需要积极宣传诚信品德的理念,规范自身的诚信行为,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让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树立人们的诚信意识。
最后,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环境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注重诚信环境的建设,我国正朝着发达的市场经济前进,诚信品德的建设必不可少,以信取利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强力保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生活在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更好的树立与加强自身的诚信观。
第三,转变家庭诚信教育的理念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的诚信品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地运用奖惩手段来引导孩子成长,转变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观念,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品德观念。
其次,家长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急于功利主义,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做人的道理、是非的观念,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诚实守信行为,让孩子从思想观念上认为诚信品德是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最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诚信行为时,应及时的指引、批评教育;当孩子主动说出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或疑惑时,父母应该及时的指点、赞扬与肯定,以便支持与奖励孩子正确的诚信品质,从而有效地培育孩子的诚信规范,让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晖:《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笫2期。
[2]罗艳:《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学理论》2010年第12期。
[3]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概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4]【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涛、马莉、刘庆:《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科教导刊》2010年第6期。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某些教师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看课本或教参读读、讲讲,把条条框框在黑板上写写,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听听,把重要知识点在笔记本上抄抄,再死记硬背下来。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多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学生在学习品德过程中,观看有关学习内容的故事、案例的视频情景,比学生阅读故事、案例或者教师口头讲解更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穿插幻灯投影,展现相关故事情景、教学重点等内容,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把图像、动画、声音相融合,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为生动有趣,学习热情高涨,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一变化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适当的媒体,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故事、案例单凭教师语言讲授,既花时间,效果又不好,而设计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动画、视频或幻灯,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
二、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什么学科,教师都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青春误读”内容时,先播放歌曲《朋友》,再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也寻觅不到真挚的友情,这是为什么呢?表演短剧《他为什么找不到友谊?》,学生1:李清,“猪头”呢?学生2:你叫谁呢?学生1:胖子李清呗!学生2:昨天叫人家“肥肥”,今儿又叫人家“猪头”,你也太欺负人啦!学生1:闹着玩呗,你别小题大做嘛!哎,我听说你跟二班那位“小眼镜”有点意思,是吧?学生2:你真无聊。学生3:你又胡说啦,把同学都气走了。学生1:活该。谁叫他不让我抄作业,被老师发现了,还训了我一通呢,我跟他没完。通过欣赏短剧表演,揭示同学间存在的乱叫绰号等不尊重人的现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建立真诚的友谊,共享美好青春。通过这些情境,轻松自然地传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用自身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谈论,一看到某某老师从教室里走进来,我就想睡觉,而某某老师的课很有吸引力,自始至终都感到很轻松。这就是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上自己的课,是教师成功必备的一种素质。
1.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理论枯燥乏味、法律条文抽象,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在语言上下大工夫。如果一个教师富有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以良好的教学态势激发兴趣。
教师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经常运用肢体语言,用得体的穿着、和蔼可亲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发挥教学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声有色,富有节奏,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滋养。
四、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决战课堂,教师除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外,还要注重自身建设,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为自己“充电”,不断充实知识贮备,保证时刻为学生“放电”。
1.深化学科知识。
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资本。为学生准备一池不断更新的“活水”,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加深对政治动态的了解。
谁能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谁就能培养出思想敏锐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新的政治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博采众长,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 亟待确立和谐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还缺乏真正有效的有机互动机制,没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更多、更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现实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似乎无意识中,就将贫困大学生作为思想上的弱势群体看待,教育实施过程易给贫困大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甚至受歧视之感,缺乏人格上的平等感,难以形成平等和谐的互动。此外,一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双主体”意识、“主体可逆性”意识,没有将教育者自己和教育对象贫困大学生看成是能够相互转换的教育角色,更多地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有效唤起贫困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意识,使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 没有将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予精神上的特别关照。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其思想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往往有很大不同,施教的侧重点、内容、方式等等也应有所区别。当前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还是对大学生一概而论,缺少分类教育。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只要给予贫困生助学贷款或直接的经济扶助,就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这实际上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
3 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同时又存在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存在割裂现象,教育部门和人员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没有使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成因相对复杂,单纯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将两种教育资源有机融合。
4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单一。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但由于一些高校存在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有时压缩课时,虚设实践课,教育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缺乏吸引力。加之没有很好地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教育内容较枯燥,手段方式单一,缺乏能切人贫困大学生思想深处的针对性教育措施,实效性不强。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强化。高校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尚待提高,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部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教辅部门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工作之间互相推诿,延误解决与学生利益、发展密切相关问题-部分任课教师师德差,以学生成绩不及格为由对学生“卡、拿、要”。更有部分教师鄙视贫困大学生等。这些现象使贫困大学生对学校甚至社会失去了一定信心,思想问题可能更严重。
二、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1 切实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组织领导机制。首先,高校领导层面要确立“大政工”理念,书记、校(院)长要齐抓共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主要领导要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格外重视抓贫困大学生这一思想、心理高危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心理咨询机构和院系等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协调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制网络;再次,要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应辟专章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安排,以指导有关部门和教育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 建立和谐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和谐的视角高点定位目标,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精神问题为基本路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在爱国意识、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团队精神等方面不断提升,与非贫困大学生一样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成为全面发展的准社会成员。此目标定位要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从而有效推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3 优化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动态监控机制。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对症下药”的前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处、党支部、团委(支部)、学生会、系、辅导员、班级干部等可协同监控,时时监控,随时发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忌完全“部门”化,对于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的生活、学习有它的特殊性,相对来说空间和自由度都比较大,要想及时地、全面地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组织贫困大学生周围的一切组织和部门,对其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其思想问题。
4 健全完善和谐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应注意教育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课教育过程,而且应当吐故纳新,吸纳倡导和谐社会精神的价值理念,从而将贫困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有效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要督导教育者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大胆探索并改革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方式,采取更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群众路线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64-02随着高校制度改革、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的并举,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面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专职辅导员更应以群众路线为出发点,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充分了解贫困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笔者对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考察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研究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独有的特点,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事实基础。
一、充分调研,迈好“群众路线”第一步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从表面上看,贫困大学生1的界定是从经济层面来划分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从历史、国际环境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是与贫困理论、公共选择论和人力资本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次调查对象是来自南京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一所高职院校的2012级和2011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把问卷发放到三所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手中。本次问卷一共设计了33道问题,调查的内容主要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情况和人际交往情况等。问卷发放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35份,回收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占发放问卷的94.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在这316名贫困大学生中,男生占64%,女生占36%。从家庭特征来看,独生子女占39%,非独生子女占61%,生活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的占了73%。由此可见,家庭子女数和家庭经济状况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
围绕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笔者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准备三个方面来考量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1.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调查显示,有75%的贫困生愿意参加勤工俭学,不愿意参加的占了9%,但是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兼职的只有43%。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采取课外兼职的方式来减轻经济负担,说明了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以学业为重,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现状与目前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即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可以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有着较强学习动力的贫困大学生会选择努力学习来减轻家庭负担。
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8%的贫困大学生对专业很感兴趣,有20.5%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可见贫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不理想。根据调查,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由于父母包办、分数不够服从调剂、对专业缺乏了解等原因而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导致在专业学习中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制订大学计划方面,有79%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制订大学计划很有必要,1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说明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合理安排大学生活的重要性。
2.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大学适应情况
有44%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只有4%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差,可见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并没有因为贫困而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得不如他人,他们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目前,高校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组织庞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82%的贫困大学生有参加社团的经历,且对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参与度较高,有37%的人曾担任过某一部门或者一个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这充分说明了社团活动已成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调查得知,有51%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呈现出敏感、自闭、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贫困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调查显示,有41.5%的贫困大学生都有为了更好地就业而考证的经历。由于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期望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对就业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望,而没有任何背景的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努力考证增加就业的砝码。
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有66%的贫困生毕业后选择的就业方式是打工或者创业,其中创业的比例高达41%。在校期间,很多贫困大学生看多了各种创业成功的案例,认为要想尽快改变现状,“捷径”是自己当老板,这也与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密切相关。
在就业后期望的月薪资水平方面,53%的贫困大学生期望薪资水平集中在2500元到5500元这个范围内,这个期望值与南京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一致,说明贫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工资期望比较客观,符合实际。
二、点面结合,用理性思考指导群众路线
研究认为,经济水平显著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贫困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等各种问题。然而通过对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由于这些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地区,贫困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贫困,所以经济上的困难并未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和人格障碍。
从“调查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跟普通大学生相比,在专业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方面相对比较脆弱,他们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迷茫过,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失落过,因为没有家庭背景而无奈地选择考证。但同时,他们为了改变现状或获得资助而具有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愿意通过努力考证来实现就业,他们中有大多数人表现得积极进取、充满阳光。所以,相对于我国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专职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度调研和理性分析,把南京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和全国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才能更好地为这些大学生服务。
三、付诸实践,把思想教育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
立足于前期的调研、分析,高校辅导员应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内化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解困”能力。目前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形式,但仅有经济援助还不够,还应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解困”能力,才能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最终目标。如为贫困大学生创立实践创新专项项目,建立贫困生科技实践培训体系,让贫困生参与创新、科研等项目,为提高贫困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坚持“一切依靠学生”,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贫困大学生更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贫困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鼓励贫困大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参加各项竞赛等,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成功的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的正面作用比普通学生的更具示范效应,他们可以成为高校非常可贵的榜样资源。
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高度熟悉和了解贫困大学生,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像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对待贫困大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对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进行备案,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获得安全、温暖和支持接纳的心理感觉,获得人际信任。辅导员只有把自己融入贫困大学生之中,才能真正打开贫困生的心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绪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24-27.
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当中,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在实践当中的印证,真正理解理论认同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当中却印证理论,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空缺,造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无法落地,难以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感。
二、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探寻思想品德的新路径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鲜元素,通过教学方式革新,引入实践教育,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最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首先,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模式进行信息化的变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内容宣讲。以鲜活的事例和新闻人物为典型,结合当前舆论的焦点和中心,充分运用当下大众传媒的力量,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引入最新鲜的内容和事例。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述,与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形成共振,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渠道、从更多层次视角去看待、去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所在。第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活动当中,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备课及进度安排来实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学习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过度,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中心环节交到学生的手中。在课堂形式的安排中,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思辨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气氛当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的思考,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努力加大社会实践和调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比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其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实践当中。加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大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定位向参与者的定位进行转变。在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践当中,大学生能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大学生不但实现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实现了思想境界的拓展。也惟其如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才会真正走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其人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1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阵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形势, 要增强时代紧迫感、危机感,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下观点以本校为例)
2.1 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
一般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上本科希望不大,所以家长都是抱着来高职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去就业的想法;学生自身带着不被重视的心理来校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思想上放任自流。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求知欲望也不强烈,主要根源还是思想觉悟不高,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这种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的现象,给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难度。
2.2 网络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冲击
高科技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大学生校园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为学生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与服务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深陷在网上交友、网恋中不可自拔;还有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严重侵蚀。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 在现实世界中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失去正确判断和决策。
2.3 社会、生活环境对思想认识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生活环境。近年来,高职院校周边出现了众多的娱乐、餐饮等服务场所,混乱的治安状况和大量的大学生租房现象突出,少数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认不清我国当前的国情,政治信仰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乏力,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人本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思想”, 就是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上关心学生, 服务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2 拓宽网络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是世界潮流,它已经融入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对互联网这一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譬如:利用QQ、微信群这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宣传;利用网上有奖竞猜引导参与关注时事政治;利用邮箱收集学习建议等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