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大学生思想品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思想品德

第1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字]:传统文化;德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德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

一、 中国呼唤大学传统德育方法的回归

我国德育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人特别容易接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将因此突然迷失方向⑴。他认为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回牵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迁移⑵。正如2005年,孟悌清教授等一行人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⑶。从那次调查中也可以揭示出我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遭到了巨大的挑战⑷: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求知成才的内在需要,表现在追求目标模糊、生活目的模糊、心中的榜样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德育效果不太理想,不少学生还对德育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传统文化就是在历史继替过程中那一段流动历程的体现。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之间,既相互吸引、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复杂性与再生性等特点⑸,首先得先理解我们的祖先们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传统。

总之,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既表现为显性的道德文章,又体现为隐性的民族心理积淀。到现在为止,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传统道德是集精华和糟粕于一体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虽然有时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借鉴日本、韩国的德育经验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儒家文化圈地区,现代化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为了集合力量,尽快赶上现代化国家,他们多采用传统的中央集权式国家体制,并由政府引进西方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来促进现代化发展⑹。

日本各界对道德教育的争论再次响起,表明日本对道德课作用的重新关注,目前,有关道德课的主张分为"回归传统派"、"市民德育派"和"维持现状派"。回归传统派的大部分人士仍然由文部省及政府官员充当。1999年,东京都知府候选人石原慎太郎在选举活动中提出"德目教育"的重要性。大阪大学的中国儒家教授加地伸行提出"回归通俗道德"说,认为在道德课中进行的"民主"、"平等"、"博爱"等"高级道德教育","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太抽象,简直无法实现"。他主张,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到儒家道德中寻找我们的德育依据。而文部省大臣、现任议员奥野诚亮则主张在学校道德课中应重视《教育赦语》的精神,不仅大大鼓吹了"大东亚战争"的英勇性,还认为现代道德课完全是西方操纵下的产物,应改革《教育基本法》,并回归《教育赦语》⑺。

与存在明确冲突双方和冲突力量对比,韩国的道德课理念就显得单调得多。韩国始终没有出现过对传统德育的深刻反省。包括政府和民间。未曾出现明显的、反传统的呼声。例如,在韩国经济增长开始不久的1967年对韩国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中,只有36-9%的人回答"应抛弃传统"⑻。而众所周知,企业是最应该抛弃陈规陋习的,追求新精神的地方。再如,韩国传统道德中的服从权威、地缘意识一直是阻碍韩国民主发展的根源。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80年代推行民主化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未能真正摈弃这种传统。当然,这与韩国军人政治有相当直接的关系。因此造成韩国道德课中传统教育的比重比较大。

三、 小结

我们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丢,那是不可替代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真正地把这个不能屏弃的原则切实地遵守下去。首先,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与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紧密关联。其次,着眼于大学生生活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式,追求的风格,课余生活的兴奋点究竟在哪,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掌握和了解的。最后,着眼于大学生情感实际;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追求上进,但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薄弱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加强对青年人情感实际的研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随着大学生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等意识的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更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大学生只有从被动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通过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炼,才能达到人情人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⑴、《日韩道德课理念比较研究-文化冲突视角》姜英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6第126页第13行

⑵、转引自⑴中罗婉明著《中学德育与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教育研究所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C]第58页

⑶、孟悌清等著《增强高等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论文[D]1672-9952(2006)06-0050-04第7行

⑷、杨德广著《现代教育理念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第93页第9行

第2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缺欠表现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21世纪中,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提到了首要位置。当前,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高校学生中,受消极文化的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日趋严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出现缺失,具体表现在:

1.政治信念的不坚定。少数人对国家前途、命运,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甚至漠不关心。

2.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上如腐败、不公平、追求享乐等一些消极现象也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学习目标不明确,考上大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了目标和追求,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出现厌学、混学、考试作弊、迟到、旷课、作业抄袭等现象。

3.意志力薄弱。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受到过多的宠爱。而家长则丧失了教育者的功能,家长教育的不当和缺失,使他们缺乏意志的磨练,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遇到困难采取逃避态度。

4.利已主义思想蔓延。社会责任心不强,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先人后已等道德准则淡漠,主张“以我为核心”,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5.拜金主义。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物质利益至上观念在头脑中占据了上风,导致学生把钱作为判断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思想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动力不足,未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上。

6.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师长;不爱护公物;乱涂乱画;不遵纪守法,酗酒闹事时有发生;纪律观念淡漠,不按时作息,大声吵闹,影响他人学习、休息;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重视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自律”是人作为主体在认同、内化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这是依靠内在的信息来引导的自律行为。从伦理学的概念去理解,“他律”是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它既是一种引导机制,也是一种制约机制。自律是他律的基础,但仅靠自律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工作任务的有效保证。高校应重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机制。其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机制。包括: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以及思想道德为核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评比体系。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组织引导机制。

2.自我教育的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能够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接受教育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在遵守学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创建文明活动等方面有较好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应重视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对自己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科学评价,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确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以促进提高教育效果的实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3.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创建一个体现崇高精神的校园氛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对促进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优良文化氛围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建立和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板报、校训、校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活动、体育节、专题辩论会、演讲会,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技能训练;成立文学社、记者协会、艺术团、书画协会等组织。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通过上述内容为载体,扩展教育手段的延伸和德育的有效载体,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熏陶的教育功能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活动中来,达到环境育人的最佳效果。

4.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促进自律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贯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工作任务,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如在学生中开展“学习优秀奖”和“学生干部工作优秀奖”等评选活动,对学习好、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八荣”明“八耻”,树立社会主义新风,确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品德。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律精神,提高自律能力。

5.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意志是学生实现某种思想或任务中,自觉克服困难或阻障的心理活动,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能自觉调节行为。意志坚强的学生能够经受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而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受到挫折即停止不前,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高校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心理特点,请有关专家作“如何树立自主、自立和自强精神”、“择业和就业的心理挑衅”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3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不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学生解题能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能力提升的切实需要,重视对学生现实问题应对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方式、方法、教育过程的三效合一性。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家》一课中,笔者把知识目标设计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含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把能力目标设计为: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有关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学生视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基础上的。教材以生命、道德、法律、政策等作为内容。以此为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编写,不仅以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基本内涵,还在课程内容中不断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类行为范例和话题。在此种思维模式下新教材的编写相对于传统的教材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强化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性的同时,也给予教师更为广阔的创造平台和教学自由。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生活经验角度入手,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课堂学习所获得的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生活实践性课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认知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其不断地从其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汲取养分来完成经验构建。因此我在备课时,考虑到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态度、思维方式、行为等的深刻影响,并以其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改的土壤,将学生的生活体悟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探究的兴趣、探索需要有效的融入生活化课堂设计中,由浅入深的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学中体味到轻松愉快的基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以活动课的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社会实践、体悟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进而进行品德和思想的内化、升华。

1. 营造语境生活化

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友爱、平等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情绪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灵感、联想均会被最大化激活,很容易跟随教师脚步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达成思维创造性拓展的目的。在课程设计之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营造可以直接进行心灵对话的生活化语境,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精神面貌,并以此作为与学生进行心灵层面互动沟通的基础。

2. 创设情境生活化

根据教学内容、个体的差异化、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为依据而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组织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放置在其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为良好。因此,教师的职责即以某种教育目的为核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独特的体验式学习状态,在对真实场景的熟悉中自然实现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进而将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灵创设者。

第4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德,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与外因,并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反思

第一,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外因。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敏锐性,善于主动与时代潮流产生共鸣,也容易接受并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些消极的信息。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发展的今天,各项配套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各种不合理的手段,甚至是不合法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段社会转型的期间,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西方个人主义的观念进入并影响着我国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地拉大,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生活奢华,行为方式混乱,衍生出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不断影响着我国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经济规范,同时,一部分公众人物与地方官员在诚信品德建设方面视诚信为儿戏,钻国家诚信建设的漏洞,这些不合理思想与行为都影响着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的思想,会使大学生将实现自我利益视为唯一的人生目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其次是校园环境的影响。在全国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建设受到广大学者的再次重视,然而高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高校管理人数不足,管理学生较多,只能根据学习成绩和在班级的表现情况打分,几乎涉及不到大学生诚信这一项,不能深刻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这些都反映了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忽视。少数高校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消极态度,在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忽视大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这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内容滞后、高校诚信约束奖评机制建设不健全的表现,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诱导了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的行为。

最后,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孩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思想的发展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表现,同时,有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忽视自己的诚信行为规范,无意引导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有些家长甚至默许了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这样的不诚信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进入大学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二,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内因。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的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真正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建设,这是内因。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自身诚信品德的认识不足。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是大学诚信品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有些学生认为有诚信的老实人会吃亏,因此在考试、招聘等环节上弄虚作假,可以得到好的成绩和满意的工作,这样,会使得一些具有诚信且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同学心理失衡,会错误的认为不诚信的手段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对诚信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认为诚信就是迂腐的错误观点,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认识不到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评价能力不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性格方面相对于中学生较为成熟,但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心理仍然复杂多变,表现出来的行为也经常具有矛盾性与不成熟性,自我控能力不稳定,缺乏自身的诚信品德评价能力,往往在面临诚信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或受到利益的诱惑会放弃自己的诚信乃至道德准则。

最后,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弱及自身价值取向具有偏差性。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得到了父母给予的一切,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得失,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存在严重的偏差,这也影响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第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体系的完善。

首先,高校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有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荣誉感、信任感。高校应把诚信品德教育做到方方面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诚信品德的良好氛围,良好的诚信氛围能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遵守诚信,会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力。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诚信品德的修养。高校教师工作者是教书育人的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高校校园的社会风气,加强诚信品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资源,努力创新,将诚信品德的教育工作做到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强化教师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注重教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尤其是个人诚信度的考核与监督,使高校诚信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

最后,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与奖惩机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网络也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会出现许多各类各样的消息,使大学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诱导部分意志力较差大学生放纵自身的行为,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在校园网络中创造诚信的网络环境,建立与诚信相关的网络版(上接299页)块与奖惩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网络制度来保证诚信教育的实际效果,将诚信行为与高校大学生评选各种奖励等挂钩,对诚信品质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

第二,营造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诚信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快速的发展要求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健全的法规是诚信品德的前提与基本保证。我们应将诚信品德教育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建立健全的诚信法规,及时修订不合理的诚信法规,对失信的行为方式加大惩罚力度,将所有的经营活动纳入社会诚信法规的道路中,实现失信行为的逐渐减少,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

其次,加强政府的诚信度。政府在社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形象与决策都直接反映了政府的诚信度,政府需要积极宣传诚信品德的理念,规范自身的诚信行为,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让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树立人们的诚信意识。

最后,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环境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注重诚信环境的建设,我国正朝着发达的市场经济前进,诚信品德的建设必不可少,以信取利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强力保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生活在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更好的树立与加强自身的诚信观。

第三,转变家庭诚信教育的理念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的诚信品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地运用奖惩手段来引导孩子成长,转变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观念,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品德观念。

其次,家长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急于功利主义,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做人的道理、是非的观念,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诚实守信行为,让孩子从思想观念上认为诚信品德是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最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诚信行为时,应及时的指引、批评教育;当孩子主动说出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或疑惑时,父母应该及时的指点、赞扬与肯定,以便支持与奖励孩子正确的诚信品质,从而有效地培育孩子的诚信规范,让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晖:《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笫2期。

[2]罗艳:《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学理论》2010年第12期。

[3]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概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4]【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涛、马莉、刘庆:《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科教导刊》2010年第6期。

第5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某些教师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看课本或教参读读、讲讲,把条条框框在黑板上写写,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听听,把重要知识点在笔记本上抄抄,再死记硬背下来。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多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学生在学习品德过程中,观看有关学习内容的故事、案例的视频情景,比学生阅读故事、案例或者教师口头讲解更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穿插幻灯投影,展现相关故事情景、教学重点等内容,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把图像、动画、声音相融合,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为生动有趣,学习热情高涨,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一变化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适当的媒体,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故事、案例单凭教师语言讲授,既花时间,效果又不好,而设计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动画、视频或幻灯,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

二、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什么学科,教师都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青春误读”内容时,先播放歌曲《朋友》,再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也寻觅不到真挚的友情,这是为什么呢?表演短剧《他为什么找不到友谊?》,学生1:李清,“猪头”呢?学生2:你叫谁呢?学生1:胖子李清呗!学生2:昨天叫人家“肥肥”,今儿又叫人家“猪头”,你也太欺负人啦!学生1:闹着玩呗,你别小题大做嘛!哎,我听说你跟二班那位“小眼镜”有点意思,是吧?学生2:你真无聊。学生3:你又胡说啦,把同学都气走了。学生1:活该。谁叫他不让我抄作业,被老师发现了,还训了我一通呢,我跟他没完。通过欣赏短剧表演,揭示同学间存在的乱叫绰号等不尊重人的现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建立真诚的友谊,共享美好青春。通过这些情境,轻松自然地传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用自身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谈论,一看到某某老师从教室里走进来,我就想睡觉,而某某老师的课很有吸引力,自始至终都感到很轻松。这就是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上自己的课,是教师成功必备的一种素质。

1.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理论枯燥乏味、法律条文抽象,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在语言上下大工夫。如果一个教师富有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以良好的教学态势激发兴趣。

教师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经常运用肢体语言,用得体的穿着、和蔼可亲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发挥教学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声有色,富有节奏,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滋养。

四、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决战课堂,教师除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外,还要注重自身建设,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为自己“充电”,不断充实知识贮备,保证时刻为学生“放电”。

1.深化学科知识。

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资本。为学生准备一池不断更新的“活水”,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加深对政治动态的了解。

谁能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谁就能培养出思想敏锐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新的政治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博采众长,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第6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04-02

一、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现状及心理特点分析

(一)贫困生的基本生活状况

从生活费用来看,据相关资料统计,贫困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多数是在300元左右,某些特别困难的学生甚至每月只能靠200元生活。生活上的拮据使得许多贫困生对学习非常刻苦,要求自己在学习方面能够拿上奖学金,某些贫困生则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兼职在获取部分生活费的同时,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许多贫困生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参与过多的交往,参加各类活动时,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出头露面,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心理矛盾。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拮据,贫困大学生经常为学费和生活费而感到烦忧。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过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或技能培训,许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同时,大学生攀比的心理比较严重,往往造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整体情绪低落,对生活的态度比较消极,同学或老师的好意被认为是对自己的施舍。对于具有成熟意识和价值观的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但心里又对现实有所逃避,所以一旦受到挫折就极容易走向极端。因为怕受到外界对自尊的伤害,所以往往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时间一长,就导致心理出现畸形的状况。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使得贫困大学生在不正常的思想状况下生活,也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折磨。

2 独立与依赖并存的心理矛盾。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懂得进入大学学习是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爱学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在大学中,他们也表现得比较坚强独立,通过不断地参加社会兼职和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些都展示了他们自强独立的精神。但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也受到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资助来完成大学的学业,在这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独立自强的勇气,常常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资助他的社会和个人身上,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而这种依赖心理也影响了他们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从而也缺乏社会责任感。

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人际交往的矛盾。大学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了掌握理论知识或者是技能外,还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懂得如何去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交流。所以,人际关系在大学的学习中也显得非常重要。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接受的中小学教育比较落后,见识有限,同时也没有明显的特长,因而,他们选择逃避的方式以避免参加学校的活动。经济的拮据也使他们会尽量避免参加同学聚会这类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便产生了障碍,甚至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另外,自卑的心理也让他们用一种戒备的心理来保护自己,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将心事说出来,这些使得他们容易陷入孤独的煎熬中。

4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贫困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他们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理看待社会上的事物,始终觉得社会不公平。在行为表现上也比较叛逆,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这种做法既伤害了周围的同学,也伤害了自己的心理,还打击了父母对自己的希望。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让许多贫困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常常感到不自信,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行为上形成逃避的心理,最终产生自轻自贱的意识,对社会抱着极端的看法,对某些不公平的现象不能宽容地看待。

二、基于心理需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独立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促进贫困学生的自身发展,体现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心理需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是生存的基础,但生存的目的不是只为满足物质上的追求,人性的本质在人心深处是要有自主的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应该对其尊重和理解。贫困大学生是大学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各种偏见,在思想上总是受到不客观地对待。因为他们心理的特殊情况,大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对他们人格尊重的需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人格关怀,让他们树立起自我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激发内心对自我提高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也帮助他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思想道德,从而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心理需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体制改革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的,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大学生为重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方向。尤其是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说教和知识上的灌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必要时把人文关怀作为工作的切入点,要更多地投入感情,进行心理疏导。这些条件都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基于心理需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要更好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为基础,从而使教育工作进入更深层的目的。通过对比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大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基于心理需求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各种原因,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要承担着贫困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承担着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贫困的现实也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对成就的追求欲望,他们极力希望通过努力来追求成就以改变贫困的命运。所以,他们也受到贫困带来的各种压力,经济上的负担和外界对心理的压力。当然这种压力既是追求成就的动力,但一旦压力过大,也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贫困带来的压力所致。所以,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自卑心理不要随意指责,要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通过人文关怀让他们了解贫困只是暂时的社会问题,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不公平现象,树立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意识,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让他们积极走出贫困的阴影。

(二)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为导向,加强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

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资助政策,但在资助的过程中却出现不少的问题。许多社会捐助和扶贫措施由于各种原因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比如说,某些地方为了提高透明度和加大政府资助的宣传力度,对贫困学生的信息进行公开,这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难度。这些行为其实也让贫困学生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的另外一个群体,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某些资助还带有知恩要图报的图利心理,让这种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行为发生变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贫困大学生的“利益”为导向,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同时兼顾,要对他们表示理解和尊重,创造关怀友爱的资助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创建文明大学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

第7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学者的教育理论都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脱离生活,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呆板、空洞,而必须打造生活化课堂,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生活化,确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情绪高涨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框题的内容时,按原计划我本来是想通过播放动画《快乐颂》来进行新课导入的,但由于上节课是班主任的课,刚公布半期考成绩,正是有人欢喜有人有人忧。于是,我灵机一动,利用这一临时性生成的教学资源,改变计划,这样进行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描述一下自己此时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高兴,因为自己考的不错;有的说不开心,因为考的不好;还有的说先刚开始高兴现在忧虑,怕以后考不好等等。由此我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有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情绪的分类及情绪对人们行为和生活的影响。这样,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他们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学习九年级“学会选择 学会承担” 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同学都想上重点高中,但是如果你的分数线不够重点高中的话,家长给你出了高价的择校费让你上了重点高中。花钱上高中,你是如何看待的?此时你将如何选择呢?由于这个问题是学生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马上就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也很激烈。在争鸣中,学生懂得了要慎重对待人生的重要选择,感悟了理性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教学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其实是思想品德的源泉,无数思想品德的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可通过一个鲜活的生活实例来体现。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设置生活问题,把有限的思想品德理论置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思想品德,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变乏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玩“猜猜他是谁”游戏:每个同学各写出本班一位同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让同学们猜猜他或她是谁?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也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并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强,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结构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与教材,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如在讲解九年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难点时,我从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小不同,资金投入的多少,拥有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等方面举例分析,让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去理解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学会理财” 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银行、债券、股票、基金、期货、保险等方面的理财知识及日常生活应如何理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座谈会、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竞赛、小辩论、情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竞赛”,请男生说出女生的优势,女生说出男生的优势,然后再分别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说出男生和女生的优势。全部学生说完后,我就逐一评价学生的回答,答得好的表扬,答得不太好的,也给予鼓励。其次,对于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我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先给学生出示辩论的标题“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然后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学生通过辩论就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男女同学交往得当,就可以了解异性,促进身心发展,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增进性别意识,学习对方长处;如果交往不当,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早恋”等。最后,在讲授“男女同学如何交往才是恰当的?”这个问题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几幅反映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学交往的漫画,让学生去判断这些交往方式是否恰当,并且要说明理由。在讲授“如何看待早恋?”的问题上,我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又如在讲授九年级“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我采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既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使学生开动思维,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实现知行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8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当中,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在实践当中的印证,真正理解理论认同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当中却印证理论,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但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空缺,造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无法落地,难以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感。

二、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探寻思想品德的新路径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鲜元素,通过教学方式革新,引入实践教育,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最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首先,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模式进行信息化的变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内容宣讲。以鲜活的事例和新闻人物为典型,结合当前舆论的焦点和中心,充分运用当下大众传媒的力量,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引入最新鲜的内容和事例。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述,与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形成共振,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渠道、从更多层次视角去看待、去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所在。第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活动当中,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备课及进度安排来实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实现学习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过度,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中心环节交到学生的手中。在课堂形式的安排中,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思辨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气氛当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的思考,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努力加大社会实践和调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比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其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实践当中。加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大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定位向参与者的定位进行转变。在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践当中,大学生能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大学生不但实现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实现了思想境界的拓展。也惟其如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才会真正走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其人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结语

第9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1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阵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形势, 要增强时代紧迫感、危机感,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下观点以本校为例)

2.1 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

一般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上本科希望不大,所以家长都是抱着来高职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去就业的想法;学生自身带着不被重视的心理来校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思想上放任自流。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求知欲望也不强烈,主要根源还是思想觉悟不高,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这种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参差不齐的现象,给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难度。

2.2 网络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冲击

高科技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大学生校园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为学生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与服务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深陷在网上交友、网恋中不可自拔;还有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严重侵蚀。网络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 在现实世界中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失去正确判断和决策。

2.3 社会、生活环境对思想认识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生活环境。近年来,高职院校周边出现了众多的娱乐、餐饮等服务场所,混乱的治安状况和大量的大学生租房现象突出,少数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认不清我国当前的国情,政治信仰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乏力,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人本思想”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思想”, 就是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上关心学生, 服务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2 拓宽网络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是世界潮流,它已经融入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对互联网这一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譬如:利用QQ、微信群这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宣传;利用网上有奖竞猜引导参与关注时事政治;利用邮箱收集学习建议等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