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为大家分析加强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基层管理人员自身的发展需求
由于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及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让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高校人员丰富知识、提升自我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参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除此之外,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还可以帮助高校基层管理人员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业务技巧,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而得到单位部门的认可,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机会,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求。
2、高校未来和发展的需求
菲利普•阿特巴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专家,对于高等学院的管理工作,菲利普•阿特巴赫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大学的管理正在变得日益复杂,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趋复杂,对大学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已成必然。没有接受过管理培训或者对管理工作没有兴趣的业余工作人员将不再胜任管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与高素质的基层管理队伍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够满足高校长期的发展需求。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管理团队,为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服务,成了当前高校基层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3、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情感激励
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教育培训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鼓励方式,在情感上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与重视,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的集体归属感。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制造各个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增强整个团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自信和对工作的积极创造性,在完成培训课程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完成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情感激励。
二、对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的思考及建议
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引起重视,针对这方面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转变观念,加强对高校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视
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高校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国外高校的压力。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基层管理团队的重要性,这关系到高校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在加强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基层管理团队的建设,设法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2、完善对基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优化团队结构
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关系到整个管理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平常工作的考核就必须形成一套规范可行的章程制度。在考核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以及绩效和工作能力为依据,竞争上岗,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考核与选拔,务必去粗存精,挖掘出管理方面的相关人才并加以培训,真正做到人人适其事,事事得其人,人人尽其才,使得管理团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最优化的改善,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基层管理团队。
3、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与投入,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
1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的人员编制越来越少,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农机化新技术在基层的传播者,是农户和农机部门的联系者,是正确指导农机手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良师益友,他们最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现状,也最懂得农民的需求,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相应地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已成必然。机构改革在不断深化,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承担的农机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因为机构改革而减少。而且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机技术推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这些技术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涉及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项农机新技术的实施推广都离不开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参与,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好农机技术比以前更加重要和紧迫。
2 乡镇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机构都进行了重新组建,有的虽然保留相对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但真正从事农机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几个人。有的成了乡镇综合性管理机构,既负责农机管理工作,还负责处理其他涉农事务管理;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保持相对较好的地方还有专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有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是一人身兼数职。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由于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工作任务有时要服从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农机管理工作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实际从事乡镇农机管理的人员在农机化新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反而不熟悉。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新进人员较少,导致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最近几年乡镇也招考了不少工作人员,但是在人员招考中真正具备相应农机专业技术的人员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原来机构改革留下来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新进入的农机管理人员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乡镇“多站合一”后,对农机技术推广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要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能仅限于熟悉某个领域,要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农机管理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3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建议
3.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31条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县级以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可制定培训方案,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计划,逐步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规划,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的、系统的技术培训。
3.2 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应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聆听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外,可针对当前农机化技术适当多增加一些现场作业观摩,由专家现场操作讲解,易学易懂。同时,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制成通俗易懂的光盘,直观性强,可以随时播放观看,成为身边普及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老师。
3.3 拓展培训内容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不能滞后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前,要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及时得到更新,真正成为该项农机技术专家。出现了新机型、新技术,及时调研示范,时机成熟及时培训。对于重点机具,关键技术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邀请有关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一起探讨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把相关的农业农艺技术知识也要加进来,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对农艺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把农机农艺融合起来。
3.4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关键字:轨道交通行业;员工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思路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人口也在迅猛增加,导致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并因其安全舒适、准点快捷等优势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该行业的员工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然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从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角度来说,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决定了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就目前情形来看,专业对口人才少、高新技术发展快,人才需求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必将会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必须通过企业培训来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以及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注入最富活力的资本,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认识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拥有一支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掌握前沿科学技术、顺应时代主流发展的管理科研队伍。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才能在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需要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实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其实培训并不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一种消费,而应该作为一项有效的人力资源投资,它与物质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服从的是“边际收益递增”,并且这种投资比物质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大的多。所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能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具价值的战略规划。
同时,结合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情形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保证轨道运行安全;从事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调度、通信信号、行车组织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不断扩大;运营设备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国外技术依赖大;高层管理决策者掌握国内外先进前沿技术相对滞后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培训,也不能过场式培训,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3.员工培训体系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是有层次和梯度的。对于管理人员可以说属于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法规和技术指标,同时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前沿技术和科研能力。这些都决定了一般性的员工培训机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于该行业。所以接下来就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
3.1培训理念创新
(1)整体性机制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层次化服务,无论是中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还是资深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以及新技术人员都不能忽视。现在一些企业培训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培训,只针对高级管理者和资深技术人员,而并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工作人员,所以必须在整体性机制上进行创新。
(2)综合性机制
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部门内部员工职位调换频繁,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对现有职位工作内容进行培训,还需要通过培训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现在企业讲究的是综合能力,对工作不能保持“从一而终”的态度。遇到提升或其他情况,如果没有掌握相关领域知识,这无疑在之后的工作中产生较大负担和压力,对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
(3)制度机制
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也应该重视企业制度的培训。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不仅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也是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有效措施。合理的制度必须去执行,即使拥有过高的管理水平和超高的技术能力,不能遵守企业文化制度,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员工所具备的素质,所以在培训时制度机制的约束效力不能忽略。
3.2培训方式创新
传统的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培训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应该打破传统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者,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比如说对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方式应该比较灵话,且具有挑战性,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基层工作人员,多注重实用性和互动性培养,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掌握培训知识和技能。同时,可采用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比如说除企业内部培训外,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来进行培训讲解,也可指派员工到培训机构培训学习,和同行多交流,来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
3.3培训考核方式创新
员工培训后所获知识是需要潜移默化慢慢体现出来的,并不能用现在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考试方式来衡量其培训效果。对有些培训者来说,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实质性,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不能以很好的心态去对待,从而从本质上忽略了培训的意义。所以对员工进行培训,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创新,要以短、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和企业绩效并重的考核原则来作为考核方式,这虽然增加了考核难度,但用这种更深层次的考核原则来衡量培训效果将更加地具体和完善。
4.培训措施和方案
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技术的先进性导致该行业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必须加以重视。因此下面主要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两方面来谈谈具体如何进行培训。
(1)管理人员培训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对管理人员进行能力培训,也需要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可以把管理人员分为三个等级: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管理人员,再分别叙述其培养思路。
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决策层,要求他们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全局性和宏观性,对企业的战略方针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规划和决策。因此,对高层管理人员,其培训方式应更加侧重于通过研修班、企业交流会或者一些研讨会来进行培训学习,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汲取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模式以及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管理意识。
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于这一层管理人员而言,主要任务负责各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计划和组织。所以对中层管理人员,其培训应该从沟通能力、计划能力、评判能力、决策能力方面着手,让他们在人文技能和业务技能方面得以提升,来不断深化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基层管理人员:作为一线员工的管理者,首先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权威的专业技术。因此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必须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指导能力,通过提升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来引导基层员工的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
(2)技术人员培训
对于高技能人员,在熟练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一些顶端专题科技讲座、专业人士的培训讲座来提高专业技能。不仅为高技能人员学习新知识提供引导,同时所讲科研内容也可激发潜在学习才能以及造就新的科研想法,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来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研能力。对于掌握一定技术的员工,可以开展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技能训练。比如说要求相关部门的高级技术人员每人带领指导和培训2~3名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长时间指导和培训,他们的技术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对于一些新员工而言,他们的相关技能还不太成熟和熟练,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培训方式:由企业统一安排技术骨干或高技能人才对其进行培训;采用该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师带徒”的培训模式;企业与培训学校签订培养合同,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5.总结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企业的内部培训还是外部培训都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现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由原有的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向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对该行业的员工能力进行培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来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市场压力。然而员工能力的培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从而提出创新的培训模式,为企业拓宽发展新思路。使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层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性、公益性以及社会性理念,使得该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苏芳.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初探[J].科技向导,2011(6).
[2]赵艳.企业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3]王庆云.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2).
关键词:影响力 基层管理人员 管理
一、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影响力构成
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就是指管理人员在管理员工、与员工交流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权利性影响因素以及非权力性影响因素。
1.权力性影响力
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性影响力指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所给予的管理权和地位,其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权力。当前学者普遍认为权利性影响力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强制性。这是基于管理人员所具有的权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即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具有惩罚的权力,而员工则避免被惩罚进而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二是奖赏权。管理者在对员工有处罚权的同时也对员工有奖赏的权力,员工为了能够得到奖励会努力去迎合管理者,进而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三是法定权。其主要是受到个人思想的影响,管理者往往被认为是对自己具有合法管理权力的人,应当服从管理者的管理。
2.非权力性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即基层管理人员基于自身素质所形成的对员工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性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有较大的差别,非权力性影响力没有明文的规定,也不受职员等级的影响,但非权力性影响力却比权利性影响力对员工的影响更大更显著。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基层管理者自身道德素质水平的影响,其是指由领导者的个体因素引起、被领导者认可,以内驱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或行为的一种能力和潜在的力量。它本身不是组织赋予的,是靠领导者自身的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领导者自身的品格、素质、知识、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
二、基层管理人员影响力因素分析
1.基层管理人员形象因素
形象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管理人员能否树立自身权威的关键因素。基层管理者在运用企业所赋予的管理权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具有良好形象的基层管理者和形象较差的基层管理者,无疑前者更能让员工信服,同时还能更容易地凝聚员工,管理员工。因此,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是影响基层管理人员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所在。
2.基层管理人员的素养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其所应具备的素养包括:责任感、使命感、观念感、进取性、信赖性、诚实、忍耐、热情以及公平和勇气。基层人员的素养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都会暴露在广大员工视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素养如何会直接体现在对企业基层的管理过程中,员工是否会信服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所致,而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则是由管理人员自身的素养所决定的。当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时,能更大程度上得到员工的信服,反之则难以得到员工的信服。然而在实际当中,很多基层管理人员都是由基层员工晋升而来的,基层管理人员的素养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
3.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
作为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其应当具有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基层管理人员在执行管理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基层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有:督促、沟通、协调、计划与实施、控制、培训、鼓励以及评估。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是能否完成上述职责的决定性因素,而基层管理人员完成职责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威信、形象,进而影响到其在企业中的影响力。
4.基层管理者“承上启下”
基层管理者作为企业领导阶层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应当做好连接作用。企业良好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决策阶层、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在决策阶层和员工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协调、传达、组织落实领导阶层的决策。基层管理人员能否完成这项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直接利益。
三、如何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
1.树立基层管理者严肃而亲近的形象
企业的每个基层管理人员都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对于企业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这些基层管理人员具有特定的社会身份,而特定的社会身份又有特定的社会定性,其主要表现在这些基层管理人员的着装、言行等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穿着过于随便、“个性”,言行举止也过于随意,那么管理人员很难保持应有的社会定性,很不易于基层管理人员形象的树立。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应当树立一种让人觉得亲近的同时又觉得严肃的形象,如此才能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因而,基层管理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的着装和言行。在办公场所应当穿着正式,注意一些小细节,如指甲、胡子等,与此同时在上班的时间段也应适当的保持笑容,给员工严谨踏实的感觉。
2.建立完善基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基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基层管理人员不断的进步。
首先,薪酬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应当不能忽视薪酬对于基础管理人员的激励作用。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与所得能够成正比,基层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因此完全可以通过薪酬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保证薪酬体系要具有外部竞争力,即基层管理者应当享有高于其所在职位其他员工待遇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有科学的内部均衡分配体制。企业要针对基层管理人员设置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以充分体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其次,基层管理人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平台,为管理人员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这个平台务必要公平、公正,以保证每个人都有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第二,建立合理流动的平台。在流动中让各类基层管理人员都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尽其才。第三,扩展路径,让更多的基层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当中来。
最后,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以进一步激励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一是通过企业愿景来激励基层管理人员。企业愿景能唤起基层管理人员的希望,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工作是为追求一项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之中,却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标。二是精神层面的激励。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同正常人一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交往和尊重,精神需求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成果以及先进事迹等,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判定,表扬嘉奖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批评或撤换表现不佳的基层管理人员,营造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良好的进取环境。三是通过情感激励基层管理人员。即企业领导阶层在工作的过程中正常的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在生活上对基层管理人员多加关心、照顾。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工作上有工作关系,生活中可以是朋友、兄弟。领导阶层对待基层管理人员应当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的现象发生。只有基层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以主人翁的精神工作。
3.基层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提高管理能力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也应当与时俱进,否则只能遭到淘汰。当前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未必有健全的管理知识,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当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着力提高管理的能力。基层管理人员直接面对的是基层员工,这是一个动态性较强的群体,对基层员工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务必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是提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其可以学习如行为管理、8s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基层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能力。
总之,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阶层,对员工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如何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基层管理者的影响力,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提升基层管理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开梅.管理者自身形象塑造浅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宋泽田.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实践与探索[M].管理培训,2007,7
[3]李文.浅谈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M].冶金企业文化,2004,4
[4]论民营企业基层管理中激励因素的作用[J].企业经济,2005,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这一中心工作,以xxxx部长帮扶黑河农村公路建设为契机,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做到学用结合,以用定学,以学促用,切实将知识技能、政策法规送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全省公路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总体目标和培训原则
(一)总体目标
一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是提高职工理解运用政策法规的能力;
三是提高职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四是提高职工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
(二)培训原则
一是坚持业务培训与政治学习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做到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
三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针对公路行业岗位的特点,分类施教,切实体现出针对性;
四是坚持讲求实效的原则,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实际效果。
三、培训对象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人员,路政执法人员。
四、培训方法
一是送教材下乡,将《农村公路施工技术指南》、《养护技术操作规范》、《公路路政管理培训教程》等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建设、养护、路政人员,鼓励和提倡职工自学技术和知识。
二是送教师下乡,聘请交通运输部西部讲师团、省交通运输厅、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到地(市)、县(市)为基层职工集中授课;
三是送技术下乡,组建省公路局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志愿者团队,根据地方需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解疑答难。
四是送远程教学下乡,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技术培训。
五、培训内容
围绕我省农村公路建设、二级公路监管及公路养护管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重点培训以下内容:
(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黑河市为试点,围绕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形势、业务知识、关键技术、管理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二)二级路监理、管理和建设人员培训
以虎饶公路指挥部为试点,对二级公路指挥部监理和管理人员、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关键环节、技术的培训。
(三)国省干线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伊春市嘉荫县公路管理站为试点,对全站养护管理人员及养路员工进行白色路面养护技术培训。
(四)路政执法人员培训
以呼兰养路总段为试点单位,开展路政队长、内业人员的路政业务规范化培训。
六、组织实施
“送教下乡”活动从2011年3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活动分为组织动员、教育培训、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1年3月至5月)
1、组织地道处、养护处、网化处、路政处、政治处、科教处等相关处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分工,确定具体培训方式、内容和时间。
2、科教处根据各类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全面启动培训工作。
(二)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6月至11月)
培训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分期培训、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实施。
1、6月4日在黑河举行“送教下乡”活动启动仪式。
2、6月6日至16日将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公路建设、养护、路政人员手中。
3、6月至7月在黑河市公路处、嘉荫公路站、虎饶公路指挥部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4、6月开展路政执法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5、6月至10月(即公路建设施工期间)由省公路局帮扶志愿者团队深入现场指导施工、养护工作。
6、10月至11月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路政执法人员远程教学培训工作。
(三)经验总结阶段(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中旬对全省“送教下乡”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将培训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和典型,在全省公路系统推广交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省公路局成立“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毕百良
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确保培训工作收到实效。同时成立公路局“送教下乡”帮扶志愿者团队,与基层一线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构架省、地、县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梯队,使我省的公路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实现新的飞跃。
(二)加强宣传报导,营造学习氛围
为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加强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宣传报道,省公路局将邀请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亲临指导,同时请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黑龙江新闻台、黑龙江交通、省交通科技、龙广新闻台及地市新闻媒体进行“送教下乡”启动仪式的全程跟踪报道。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1、各地市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本地市的“送教下乡”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由地市处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时有措施(内容)、培训后有总结(资料),并及时向省局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培训全部结束后,于12月10前将活动情况总结报省公路局科教处。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现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教学管理,因为教学管理有力地支撑和保障着课内外教学的有序进行,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发挥程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从新时期教学工作的特点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创新,发挥助手参谋、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等作用,以适应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活动范围宽广,涉及事务繁杂琐碎,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教学事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举足轻重,必须加以重视。
(一)组织协调作用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负责组织、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主管领导的工作一般是决策性、全局性、统筹性的。面向广大师生的很多具体的工作都要由他们直接管理和落实,如安排各类考试、学生成绩管理、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管理、核算教师工作量及教学津贴等等,都要由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完成。同时,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也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具有上传下达、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互通情况、合理统筹的作用,其协调职能发挥得好坏将对院(部)的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二)服务保障作用
管理就是服务。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干部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扮演的是“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应该加强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主动为广大师生着想,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成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因学校重视不够,人员队伍的流动性过强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往往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轻视其作用,认识不到优质的管理能出质量、出效益。有些人甚至认为教务管理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从事这些事务性工作的“勤杂工”,他们的劳动只是简单的、机械的劳动。因此,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业务学习、岗位培训等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干部聘任、职称评定、利益分配、评奖评优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不公正的待遇;加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付出的劳动却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从而造成他们积极性不高、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心理不平衡,很多人不安心工作,离岗、转岗人员相对较多,人员队伍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民办高校由于人事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保障性。
(二)工作缺乏活力,创新意识匮乏,科研力量薄弱
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教学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工作千头万绪,看似平常,其实非常繁重而细致,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处于纽带桥梁位置,上听命于学校教务处和学院领导,下服务于广大师生,所以常常处于各种具体事务的“纠缠”之中,工作缺乏活力,多靠经验办事,习惯于按领导指示、文件精神处理问题,主动参与和科学预见性差。不能很好地利用在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手教学管理改革资料,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进行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并形成科研成果,为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献计献策。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致使教学管理工作很难提高档次。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做好教务工作的基本保障。新时期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于淡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认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担负起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二)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选聘人才,改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
民办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重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引进竞争机制,合理调整现有人员,大胆聘用新人,鼓励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敢于开拓创新而又爱岗敬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和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投身到基层教学管理中来,改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切实把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
(三)重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继续教育
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和知识更新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大投入,并在政策和经费上保证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学习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法规、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秘书学等专业学科知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经常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教务管理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思想,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定期不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尤其是对计算机的运用和操作技能以及对教务管理系统软件的培训学习,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一些与自己的专业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认知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安全 培训 基层管理人员 法规 隐患排查
中图分类号:R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89-01
从一个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做得如何可以基本判断出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总体状况,这样说,应该会得到企业多数安全管理人员的认可,认可的是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如何开展这一重要的工作,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以下几点困惑:
1.不知重点培训什么人员;
2.不知培训什么内容合适;
3.不知如何评价培训效果。
以上“三不知”束缚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使本来就千头万绪的安全培训工作更加没有头绪,很多企业不知所措,无所作为。
针对以上问题,就其中的重点,阐述本人观点如下:
一、以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为安全培训的重要实施对象
要明确基层管理人员到底包括哪些人员。一般来说,可以将下列人员列为基层管理人员,包括:基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工艺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车间主任或作业长)。如果再扩大一下范围,可以将班组长也包括进来。至于工会、人力等相关部门也应根据涉及内容扩大进来。
要明了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已经有明文定。至于其它人员,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因为这些人员是企业各项安全指令的具体执行者,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理解指令的深浅,贯彻指令的顺逆。员工发现了什么安全隐患,一般不会直接企业主要负责人去反应,直接面对的就是这些管理人员。不经过技术层面的分析就不会上升到管理层面。如果他们对员工发现的隐患不能从技术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隐患的整改必定会满足于就事论事,而这正是隐患整改的大忌。
要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特殊的管理。重点对象就要施以重点管理。要专门组织这些人员进行专项的培训,这些培训一般员工是不必参加的,或者说,这些人员掌握的内容是不需要一般员工掌握的。企业应建立这样的观念,即:特殊培训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得到特殊培训机会的员工会感觉到企业对他的重视,从而有优越感,从而激发内心的源动力。
二、以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为安全培训的重点掌握内容
应正视法规的作用。通过或正在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都清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4.3.2法律和其他要求”条款明确规定:“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和获取适用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有人说我国是法制尚不健全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仅是就宏观而言,安全法规的建设已经是非常全面而细致的。并且每年都有修订或新颁布。比如2009年重新修订的重要法律法规就有《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2009年安监总局批准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就达81项。法规是最低要求,也是强制要求。企业如果能够不折不扣地遵守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安全管理一定是走在全国企业安全管理的前列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必定极大地降低。
应确定适用法规目录并组织分步培训学习。安全法规的数量是庞大的。仅以冶金企业为例,据不完全的统计,涉及的安全法规(含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就达200多种。如果这些要求每个基层管理人员都培训学习,不仅是不现实 的,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岗位的工作需要,由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制订一个培训计划,既有短期的(1年),又有中长期的(3-5年)。培训计划可以按下列格式,虽然开始时有些繁琐(哪个法规涉及哪个岗位不容易确定,需要浏览全文才能确定),但此计划一旦建立起来后,极便于执行。
法规培训应以自学为主。这么多的法规,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比较适宜呢?自学。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一是基层管理人员都具有一定学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二是法规一般写得都很清楚明了,和现实情况一对照,并不难于理解;三是自学的成本在各种培训方式中最低,可以通过网络或书报刊等开工获取到法规原文;四是自学多为利用业余时间,不占用更多的工作时间,企业领导认可,实行起来也确实可行。当然对个别专业性太强的法规,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解,但这只是辅助形式。
三、以依法进行隐患排查为培训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
对法规学习进行效果考评的第一个方法是考试。在组织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法规自学之前,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做的工作是:首先是根据法规逐个确定题库,法规是一条一条的,每一条规定一个内容。题库就是针对这些条款的重要数字或关键词出题,题目形式以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为宜,题目越小越好,可以省去大量记忆的麻烦。同时,这些重要数字或关键词正是这些法规的关键点所在。然后,安全管理部门定期通知相关人员集中考试。为了对参考人员形成一定的压力,可以将考试结果进行内部公告,这些基层管理人员有时碍于在员工之前的面子,也得给予相应的重视,好好备考。当然也可以辅之以一定的奖惩措施。
将能够独立进行隐患排查作为效果考评的主要依据。对法规进行考试,并不是考完就达到目的了。掌握法规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法规规定的内容去衡量本单位的设备、设施、装置及现场布置情况是否合规合法。因此,在考试完毕后,基层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法规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或者更直接地说是进行隐患排查。能够依据法规查找出现场存在的隐患,这才能证明真正掌握了法规的要求。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查找出来的问题,是肯定存在的真问题。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国家安监总局每年都会组织一些专家到企业进行安全督查,这些专家基本都是一些安全规程的起草者,他们所依据的就是这些安全规程的条款。按照条款做了,就是合格的;不按条款去做或做得不够,就是不合格。就是这么简单的判断。因此,企业如果真正按照法规去做,实现了合规性的同时,也做到了安全的持续性。
结束语
企业安全培训的实施,必须紧贴企业的生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的超前性。我们认为,企业如果抓住了重要的培训人员,培训了重点内容,采取了正确的培训效果评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三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28001-2011.
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五年,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为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管理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
1 建立健全组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重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院感管理委员会成员,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委员会成员各负其责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管理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才是最好的。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特别强调后勤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要进行强化培训。
4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首先要组织护士长和临床科室主任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院感管理人员要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并将监测结果下发各科室保存。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建立监测记录,确保消毒效果达到100%。每半年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对新灯管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各科室要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每日进行浓度监测,保证其有效浓度。
5 医院感染控制
【关键词】品质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
(一)品质管理类专业基本分析
1. 品质管理专业人才结构。经济高速发展,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层次、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给品质管理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道路。目前,长沙各大企业对品质管理人才需求旺盛,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课题调研资料显示,如果以产值500万及以上的企业设置一名质量管理人员计算,该类人才我国至少缺口约32万。如果还考虑中小企业,则质量管理人员将缺口100万以上。
2. 品质管理专业基层员工薪资。据今年年初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从岗位需求量来看,前5位分别是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质量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民营、股份制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岗位月薪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的占50%,其中高级管理人员、质量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位的月薪较高。”
3. 未来三年品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员仅50万,其中真正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操作技艺、较强的分析能力的从业人员更加稀缺,难以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发展的需要。在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与国际质量管理专业水平也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据统计,现阶段我国质量管理市场需要从业人员1000多万,需要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约300万以上,而且需求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由此来看,质量管理师的就业前景很广阔。
(二)品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和启示
鉴于我国品质管理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有必要对当前质量管理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品质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1.我国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现状
(1)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
以山东省质量管理奖获得者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的质量专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所学专业不一,有学机械设计、冶金工程、工艺铸造的,还有从中文、统计等专业转行来的。这些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的掌握了专业技术,有的具有行政管理经验,但是普遍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的知识,利用各种数理统计技术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不足。
(2)企业的质量培训形式多样,但系统性较差
由于质量专业人员所学专业背景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重视质量工作的企业都开展质量培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有较正规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大型企业有正规培训计划的占98%,60%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中已有30%以上的人员培训过或具有统计质量控制方面知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海尔是近几年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之一,它是以质量创名牌,使企业走上腾飞之路的。据了解,海尔十分重视对质量专业人员的培训,并有一套正规的质量培训计划。企业每周组织质量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IS09000系列等方面的知识共2—3学时,针对市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每月还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并聘请专家结合有关质量理论讲课。
2.品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建议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对品质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突破大学专科层次的层次定位,立足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学生以大学生自居,盲目追求“白领”生涯而鄙视基层工作、基础工作,而企业所需的品质管理方向人才多为基层质量管理人员、质量工程师,最高也有质量总监的高层管理者。因此,要解决培养定位过高的问题,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品质管理方向基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鼓励与教育学生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不断进步。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素质(能力)是品质管理专业的重要取向,质量管理人才的目标岗位集中于企业一线的质理管理人员,因此,必须立足于质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实现由继承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突出个性发展和应变创新能力,确立创新教育观念。从而真正突出本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
(3)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品质管理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即突出能力本位,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主要途径强化专业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4)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实施“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建立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体现应用性。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辅之以“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获取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证书( “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和职业资格证书(“ISO9000内审证”、“质量工程师证”)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