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公关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产业作为传统产业也在近十年内先后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少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部分企业引进或自主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改善了企业内各部门信息沟通的问题。与此同时,一批涵盖设计、施工和造价等方面具有专业性的信息化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较著名的有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理念开发的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旗下的Revit系列软件以及美国Bentley公司旗下的软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的数据传输对工程进行控制管理,在传统的工程管理基础上做出提升与发展,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行完善,使得施工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随着建筑企业经营规模的逐年增长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遇到了诸多困惑,如项目利润偏低、质量标准提高、安全风险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精细控制,而信息化无疑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信息化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信息化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可行的优化措施。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2.1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窄
在建筑行业中、一些规模较大或水平较高的企业首先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资源的共享。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前期,如进行投标、招标、工程预算等,但对于工程在施工时的管理控制上如成本控制方面。管理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工程进行管理,对信息技术不够重视。其次是缺乏针对信息化的标准和制度,目前信息化应用还局限于部分企业,且在这些企业中往往局限于信息检索查询和打印报表上,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各个部门经营管理的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和流通;再次,施工管理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遵循以人力为主,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接受能力较差,因信息化部署和培训的费用较高,致使很多企业依然依靠原始的管理方式,一时无法改变这种观念。
2.2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
信息技术软件是建筑工程信息化应用的根本,我国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普及时间较短,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各类软件还不够成熟,与国外一些著名的软件如Revit系列相比还存在不足,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建筑其他领域一些较为常用的软件如PKPM相比普及率还较低。由于规范条文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国外软件往往不很适合国内的企业,所谓的汉化软件只是将英文机械的翻译成中文,但核心部分缺乏针对中国行业特点的改善。同时,国外软件价格昂贵,定期的维护成本较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因此,由于国产优秀软件较少且国外软件成本巨大,导致信息技术普及率较低。
2.3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很多企业依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且各成一体,导致施工管理现场较为混乱,信息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很多管理人员对对信息技术在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调度资源、跟踪监督工程质量、实测工程成本、预测项目变化规范和实时监控等核心功能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忽视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益,认为只要具备网上资源搜索等基本功能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部分企业由于担心信息化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对信息化的相关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少有涉及。
2.4区域及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于建筑施工企业较多,管理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在地域上差异较大。在发达地区,工程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接受能力强,实践机会也较多,相比之下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在这一方面相对较落后,管理者缺乏对消息的灵敏性,缺乏创新意识。其次,从行业差异上,设计行业项目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先于工程管理方面,市政工程项目先于公路工程项目。
3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前景
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导致拍脑袋决策无依据,资源浪费等现象。建筑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大体包含三个阶段,即决策、设计和施工。信息化技术在勘察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的应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总体上高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施工企业项目分布点多、流动性大和劳动密集型特点,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其信息化发展,因此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内部信息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点:首先,建筑工程具有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的特点,工程项目的施工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将随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改变,信息技术能对改变做出预知并对全过程监控,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工程项目跨度较大,一般要历经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为了缩短施工期限,需要不同施工单位和不同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高效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共享,将使单位与单位之间,工种与工种之间的合作更加高效从而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有效控制资源浪费;再次,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对项目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高效部署和监管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信息化技术可把整个公正管理作为统一整体来考虑,全方位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及时对突发问题进行处理,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开支。因此,我国近些年来建设工程总产值稳步增长,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前景广阔。
4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4.1根据企业特点制定信息化应用的战略计划
传统管理方式极易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美国BricsNet公司调查显示,工程成本中的3%~5%是由于信息失误导致的,其中使用错误或过期图纸造成的损失占30%。美国每年为传递项目管理的文件和图纸在快递上花费约5亿美元,日常的印刷、复印和传真支出占总成本的1%~2%。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软件,员工培训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监督各部门的信息化使用情况,经常举办信息化交流的讨论会,以传播先进的经验,提升企业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有企业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才能促使人员对信息化产生足够的重视,有效避免信息化软件闲置不用,和信息化应用“三分钟热度”的情况。
4.2搭建多层次信息化应用平台
项目在立项和招标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国家、地方、行业定额,其内容管理体系庞杂,数据计算量达,运用标准灵活。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甲方、监理、设计和政府等多机构的利益,同时涉及到合同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和材料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信息化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涵盖施工管理、总部对项目的远程监控、多方机构协作和情报管理等多层次的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搜集和反馈,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4.3增强信息化管理的适用性
建筑工程往往工期较长,受天气变化和地质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还受到施工时间,噪音控制和环境保护等规定的限制。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投入,同时增加工程概预算的难度。因此信息化系统因考虑到各种环境变量,允许用户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遵循的政策等设置相应的参数,使系统运行结果更加贴合实际,从而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系统运行模式。对于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方面,系统应提供预算与实际成本间的对比,并对资源浪费进行监督,对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测,方便技术人员找到解决办法。
4.4构建信息化大数据
企业做过的工程项目是宝贵的资源,对日后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因此信息化系统需构建涵盖招投标、施工过程等发面的数据库,便于日后对资料进行调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应设置企业定额的编制模板、材料总库、承包商和供应商数据库以及各类合同的编制模板,便于其他项目调用借鉴,同时对以往工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4.5加大我国自主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力度
信息化软件是建筑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根本,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工程管理软件主要为美国Autodesk公司旗下的Revit系列软件,其涵盖了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管理。由于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建筑行业规范,加之高昂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市场的普及率较低,同时对国外软件的过分依赖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应基于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各层次需求,开发出高效、操作便捷、性价比高的软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5结语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通讯工具等。二是信息化的软件条件,如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与西方国外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软件条件却有很大的差距。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系统角度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国内外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以网络计划技术(如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为主要理论支撑,软件功能主要是集中在进度编制和优化方面。软件的运行都是集中在大型计算机上,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大型的国防和土木建筑工程领域。这个阶段的项目管理软件的成本和使用费用很高,往往一套就要卖到10多万美元,这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和应用条件是有关系的。
2、基于个人计算机桌面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该阶段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以系统工程理论和一些项目管理基本方法(进度控制技术、资源平衡技术、成本分析技术等)为主要理论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进度计划、费用计划与控制、进度图形化、工程量计算、竣工资料编写等方面,基本上是在单机上运行,而且只能满足单一工程项目参与方的使用要求,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到能源、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
3、基于PIP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阶段出现了以项目控制论、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理论、协同管理理论、项目远程控制理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管理理论和思想为理论支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软件主要是以Internet为通信工具,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型服务器和数据库技术为数据处理和储存技术支撑,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网络虚拟环境,将项目多个参与方、项目多个阶段、项目多个管理要素都集成起来,大多数是以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该阶段的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不仅能满足项目管理职的要求,而且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一个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可以满足项目多方进行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实时传送和共享数据信息等功能,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率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的信息平台及网络虚拟环境。
4、基于网格技术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随着网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格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尝试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软件、信息、知识的全面共享,网格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构建以网格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成为了网格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将对工程项目管理产生巨大的变革。网格技术可以将项目参与方的信息全面集成,不仅提供项目相关信息,还可以从信息平台上获得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所以,构建网格技术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平台将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
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技术高消费、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效益低等问题,从而出现如“信息化投资黑洞”的说法。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和成果,但是其推进的进程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都失败了,或者应用效果不佳。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和速度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也有很大的差距。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1)微观分析。总体上看,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按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几个阶段进行开发的,但大部分软件系统主要应用在施工阶段,包括造价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进度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文档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资源管理软件等。这样的状况造成了项目各阶段的信息和项目各管理流程信息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项目参与方内部和各项目参与方之间以及项目参与方与项目投资方之间,都无法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基本上停留在国外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项目软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以下两点。一是项目软件的需求描述不够细致,不断地对需求进行修改是必然的。这种危险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导致许多软件项目的失败。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双方必须全面地尽可能细致地讨论项目的应用背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操作界面要求、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要求,以及对项目进行评估的各种评价标准。并且,在需求分析结束以后,双方还要建立可以直接联系的渠道,以尽早地对需求变动问题进行沟通。二是软件项目的需求可以持续不断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可以很容易地被实现。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由于种种原因,需求方很难在需求分析阶段全面而准确地描述所有问题。随着开发进度的推进,往往会有一些需求的改变。而现代软件工程理论也利用软件的灵活性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这种情况。
(2)宏观分析。在国家、地区和行业层面上缺乏监测和预警的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的投资体制正在改革阶段,应当建立国家投资信息系统,通过投资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防止行业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使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规避因遭遇投资失控引发了波动和风险。特别是房地产项目、电源项目、能源项目等,政府非常需要一个投资监控评价与决策预警信息系统来对这些工程项目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从宏观上引导和把握投资动向,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2、原因分析及对策
对工程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问题;软件开发模式与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结合问题;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落后问题;人员推行力度问题;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落后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中。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缓慢及其投资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适合中国特色的先进项目管理思想和理念。当前现代项目管理思想和理念如项目总控理论、项目治理理论、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理论、项目协同理论、项目远程协作理论、项目核心价值理论等,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这些理论都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下,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中国的法律还不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还处于改革时期,不可避免地造成这些理论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有点水土不服。再加上相关研究人员对项目管理理论和思路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以这些理论为基础,而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理论基础上就存在缺陷,所以推广应用起来就很难和工程实践情况相结合。因此,对中国特色环境下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思想的研究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缺乏足够调研和综合性的人才。现在大多数项目管理系统由软件公司承担,而这些软件公司没有很强的工程管理背景,项目负责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管理要素、管理过程不熟悉,只是经过几次会议或者调研就开始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了,特别是有些客户对自己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导致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没有整体性、全局考虑不周,软件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功能极其强大,操作复杂,用户因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才可以很好地操作而不想使用的状况。因此,当务之急需培养既懂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又懂软件开发的综合性人才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模式的落后。当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是自行开发和直接购买两种应用模式。这两种模式需要很长的研发时间,同时不同的单位开发出来的系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而且成本很高,容易导致在不同项目中应用时不能与多方共享数据,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形成信息孤岛。而国外目前比较流行也比较成熟的模式租用服务,即PM-ASP模式(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PM-ASP服务供应商提供完全开发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通常按租用时间、项目数、用户数、数据占用空间大小收费。需要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的客户直接租用该项服务就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4)缺乏基于IT治理思想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IT治理用于描述组织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使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处于“上无司令部,下无责任人,也就是责权不明,信息化绩效评价缺失,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这样一个状态,缺乏统一全局的IT战略规划。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一些地方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很多在权力保护下的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只有明确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责任体系,完善IT应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避信息技术应用风险,这样的IT治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才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共享工程 不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50-0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为文化共享工程)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工程服务网络,以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光盘、移动播放等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自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创建以来,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发展风貌,同我国的经济建设一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数字鸿沟”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时代,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面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国际局势的稳定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愈演愈烈,文化的渗透作用已经显现,我国必须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传播技术,在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要吸纳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争取在国际世界软实力竞争中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宴,把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程度。目前,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彰显了独特的魅力,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一系列成果取得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不论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还是地方图书馆,在增强全国文化产品的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推动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些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妥善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图书馆馆藏量不足
目前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以世界少有的速度稳步向前发展,而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步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46册,远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1.5~2.5册的标准,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各省、市、县(区)、乡(镇),要充分保证图书的收集和购买工作,扩大书籍、期刊、影视、电子资源等的容量。
2 图书资源分布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依然存在。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图书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2.1 地理上的非均衡化
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程度看,东部地区最好,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差。原因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财政对图书资源创建的投入较多,而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来源则更多地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从文化投入看,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从公共文化看,2010年,主要服务于农村的1532家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819.4万册,仅占全国图书馆总藏量的17.5%。从20120的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图书馆藏量上的优势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倾斜,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图书资源欠缺,这一分布格局至今仍然存在。
2.2 内容分布上的不合理化
图书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地区间的差别上,还表现为内容的不合理安排。具体来讲,一是中文文献资料在数量上远远胜于外文文献的收录量;二是书籍、报刊、影像等文化信息载体在单个图书馆中所占的比重失调,各种图书形式结构安排不合理。在强调文化融合式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这种形势势必要得到有力扭转,为今后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和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平衡、合理的资源氛围。
3 技术平台不完善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文化创新工程,先进和健全的信息技术体系是这项工程的物质保障。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面临着技术设施不完备,平台的搭建缺乏统一的规划、格式和标准;网络服务平台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欠缺,图书信息传输终端的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工程服务体系的开放性和公益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这些因技术平台的瓶颈对文化发展产生的限制性条件,需要图书馆从根源上把握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步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设备,充分运用各类电子产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服务方式。
4 数字资源的商业化趋势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前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使人类的阅读介质从印刷体走向了凭借电子技术的新型阅读方式。同印刷型文献相比,数字资源具有内容丰富、传送快捷的优点。随着数字文献资源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量使用,问题也逐渐凸显。最明显的变化是文献的获取越来越受到价格的限制,图书馆从外界采购信息资源,都会受到价格壁垒的挑战。这是数字资源商业化趋势的具体体现。
5 图书馆服务基层的程度不高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共享工程的发育和成长程度也不同,但是相似的一点是基层支中心的图书资源匮乏、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也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村村通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6 针对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和解决对策
6.1 重视宣传教育,突出图书馆在建设共享工程中的主体地位
各级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加大对文化信息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图书馆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省市级和地方财政部门要对“共享工程”给予财资支持,在各级图书馆的投资和建设上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共同推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6.2 推进图书馆事业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
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离不开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互动与结合,尖端科技手段是促进图书馆事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一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高新电子技术的应用,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将图书资料的丰富和技术平台的搭建联合起来,在信息资源库设计、专用软件工具和检索标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管理,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大力实施奠定便利的技术条件。
6.3 扩大图书馆服务基层的力度
在确保国家中心图书馆和基本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的前提下,要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县、乡、街道和社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从全方位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利用,使图书馆事业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
6.4 图书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原则
在保证基本的阅读种类和每一种类图书数量的条件下,图书馆应树立特色办馆的意识,多向读者提供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资料,从多方面尽可能的搜集特定方面的文献文章,扩大本地特色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将各层各级图书馆打造成独具某一特色的文化品牌。
6.5 加强知识产权和数字版权保护
由于现代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对保护知识产权的任务形成了一定的威胁。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尊重他们思想成果的认识不够高;另一方面是相关方面的惩处力度不够大。为了把图书馆的建设放在共享工程建设的突出位置,势必要加强文献资源知识产权和数字资源版权的保护和维持。
6.6 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人才是一切建设的主力,文化共享工程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的智力保障。共享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文化与技术相融合的工作,这就要求有一批掌握现代先进技术能从事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开发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既有技术才能又有图书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
机遇与挑战并存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环境,也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时代背景。在确保图书馆在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要从技术和才人问题上入手,全力解决图书馆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进步中的瓶颈问题。增加图书馆的馆藏量、优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更多的读者,扩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为了顺应“十二五”规划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图书馆必须要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的良好发展契机,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促成文化工程向国家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的转变;建成健全高效的服务体系,使文化事业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项目。
参考文献
[1] 沈兰.图书馆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共赢策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3):37-38.
【关键词】工程单位 物资资料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工程单位的物资资料管理是完成建筑管理的关键,也是决定工程单位管理实效的重点,而要提高工程单位的物资资料管理质量,就必须抓好材料信息化管理工作。本文探索了加强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准确性,能按需求做各样的统计分析,给领导提供有效的决策资料
物资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将物资资料的情况整体汇总起来,并通过现代化计算机管理功能形成各种形式的分类统计。物资资料的统计数据对工程单位领导的工程计划、施工管理的相关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工程物资管理过程中,由于物资消耗比率大,工程成本高,在不少企业里,由于物资管理不当造成越定额、超标准的消耗是屡见不鲜的。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工程单位对物资的管理更为明晰,避免了浪费情况,也使得领导的管理更为快捷方便。
(二)使信息传递更及时,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物资调配流程时效
物资资料的信息传递对工程各个部门来讲更为重要,信息化管理下的单位资料其数量、内容和应用渠道更为明确,调查的速度也就更为快捷方便,能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加快物资调配流程时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缩短工程建设活动的运作时间差,实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之间的协同发展。使得企业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能够互相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而这种信息的共享全面地促进了建设部门对物资的有效调配,节省时间的同时就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物资管理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和跨越。同时,信息化管理模式还使得信息有了跟踪功效,对物资调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形成经济业务活动和建设施工工作的协调发展。
(三)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减少纸质化
信息化的管理使得工程物资管理人员的劳动量降低,减少了纸质化的浪费和保管问题。当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工程单位物资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以及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市场营销、市场预测、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以扩展视野,提高业务素质。
二、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工程单位在物资资料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认识相对滞后,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相当多的工程单位都存在“重信息使用,轻信息管理”情况,对物资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动力。对其必要性认识首先来自工程单位领导的意识缺位。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认为手工做账就可基本满足需求。显然,这些理解有偏差,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存在阻碍,必须要从工程单位企业领导者思想的转变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标准规范建设滞后
标准规范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严格的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是,如今很多工程单位却对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导致工作滞后,严重影响了工程物资资料的有效管理。严重的情况下还导致资料管理出现了重复劳动的情况,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使得信息的传输、共享、安全等方面都出现了隐患,这些都是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其实,工程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建设滞后问题是信息管理体制引发的,信息管理和技术能力相对较薄弱,信息系统建设大大落后于环境管理的需要,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管理部门和公众之间信息交互手段落后;支离破碎的数据,分散于各业务管理部门,形成多个信息孤岛。而这种“孤岛”化的材料信息其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较低,难以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规范的信息管理标准,实现信息化的网络体系和收集制度,才能使得信息管理出现新的模式。
(三)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
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使得单位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缺乏管理应用的综合性人才。虽然对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而言可以依靠软件公司,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简单维护来讲还是应该由工程单位的内部人员来完成,而且工程单位的内部人员会更为熟悉工程的管理情况、单位内部的数据情况等。从这方面来讲比软件公司的人员更有优势,因此应该全面培养单位内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但是目前,工程单位内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人才观,没有想到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现在有一些单位在人才培养上有“速成”的错误认识或急躁心理,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做出一些适得其反的事,结果欲速则不达。其实,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也是由初级到中级、高级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全局考虑,通过长期的培养来鼓励信息管理人员不断进步,并从领导层开始给予一定的信任,确保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能够解决当前工程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
三、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意识保障信息化管理发展
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培养要从这样几方面来考虑:(1)责任意识。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要重点针对具体的信息管理人员而开展,保证信息管理能够为工程管理服务,而不是随意调阅的内容。(2)全局意识。信息化管理有着网络化的优势所在,因此工程单位应该考虑到全局意识,自单位领导开始对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全局作用必须要考虑周全。通过软件建设使物资系统能准时提供信息、共享信息。(3)发展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时间与空间的差距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缩小。工程单位的领导必须具备发展的意识,必须紧扣时展的脉搏,通过唤醒全员的信息化意识,有效提升全员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使物资工作不落公司的整体发展。
(二)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训机制
信息化人才引进培训机制主要包括培训和引进两方面。培训信息化人才要请软件学院顾问做指导教师,对单位内部的物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除了聘请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信息管理人员的良好沟通技巧。如果单位领导不关心也不了解管理软件的细节和技术,信息人员就应该从管理的角度和领导沟通效果才好。其次,也要重视工作态度的管理培训,要教会信息管理人员以专业化的态度对待物资资料信息化的管理工作,爱岗敬业、专业管理,确保信息管理为工程建设服务。
(三)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管理运行
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管理和运行,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从人员、设施、软件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内部信息网络。以制度化管理来控制资料信息的外泄情况发生,保证企业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类物资资料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有效资料依据。物资资料的信息化管理除了进行档案化管理之外,还要建立实体物资管理体系,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资资料信息进行详细的信息化备案,确保物资资料的价值能够随时得以调阅和全面化的价值估量。另外,要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年终对各物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对信息化推进快、任务完成好、解决问题效果好、报送情况及时的个人授予 “物资信息化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工作不积极、有推诿现象,影响项目建设,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施责任追究。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建设单位而言,物资资料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调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物资系统对资料信息的共享,实现团结合作的工作局面。工程单位物资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解决要增强意识,保障信息化管理发展,多角度地培养物资信息化管理操作人员,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控制物资资料信息化对工程建设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世.关于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郑铁科技通讯,2009(04).
“给记者‘捐赠’车马费。”这几乎可以视为当下中国企业进行媒体公关的要义。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表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市场上,这种做法是一种腐败,会导致报道失实。
显而易见,在司空见惯的“中国特色”的“丰马费”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新闻从业者缺少自律,二是企业(包括从事中介服务的公关公司)在活动中以“车马费”作为媒体公关的撒手锏。前者姑且不论,至于后一个问题,表明企业在媒体公关时本能够“All roadslead to Rome”,却偏偏要走独木桥,同时也表明企业尚不能正确认识媒体。
媒体公关首先要研究媒体
任何一家受人尊敬的报纸,其领导者都是不准许(也不屑于)自己的记者发表那些味同嚼蜡的新闻通稿的,试想谁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呢?毕竟,太多毫无新意的新闻通稿(且往往是企业非专业人士炮制的流水账)会影响一张报纸总体的新闻质量。这也是企业即使送出“车马费”,最终也只能从报纸一隅看到缩水至一二百字的“短消息”的原因。当读者把动辄数十个版面的报纸翻完,有谁还记得――你?
企业应该自省的是,不要试图向个别记者送出“车马费”以改变整个媒体的报道原则,倒应该尝试着研究媒体、适应媒体。媒体研究乃是企业新闻策划的第一步。媒体研究是一门学问,涉及方方面面:媒体分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内容定位、发行渠道、覆盖范围、受众分析,诸如此类。不仅如此,以上列举的某些单项还需进一步细分下去。
与广告投放传媒相似,企业新闻投放传媒也必须有一个对载体的深度认知,而盲目选择的结果,很有可能使自己的一切努力化为徒劳。
对大型企业来说,负责媒体公关的相关部门需要逐渐地专业起来。而申小企业不妨委托已经相对专业的公关公司。惟其有的放矢,才能避免盲动,也才能摆脱想象力空乏的媒体公关窘境。
追根溯源看媒体公关发展
艾维・李(lvy L.Lee,1877~1934),这是在新闻界和公共关系学界同样被熟知的一个人物――美国著名记者,现代公共关系之父。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正式的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成为将公共关系实践职业化的第一人。
“这不是一家隐秘的新闻机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公开的。我们旨在提供新闻。”这是艾维・李1906年发表的那个著名的《原则声明》中的几句话。这堪称革命性的宣言,体现了艾维・李关于企业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使公众消息灵通,《原则声明》成为企业新闻策划史上的里程碑。
而今天,距离艾维・李开办第一家公关公司已然长达一个世纪。在中国,羽翼未丰的公关公司的从业人士还似乎未能领略到媒体公关的精髓。这也难怪,中国内地公共关系起步之时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深圳大学于1985年创办了第一个“公关专业”,各种类型的公关组织此后才纷纷成立。直到1991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在北京宣告成立,预示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虽然媒体公关远非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内容,笔者还是以为我们的媒体到了密切关注公共关系业的这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的时候了。而工商企业界,包括为之服务的公关公司亟需建立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进行必要的媒体研究,做好企业新闻策划。
企业新闻策划的通俗化解读
在西方国家,许多企业十分重视利用大众传媒来树立良好的信誉,有数据表明美国纸质传媒上60%以上的新闻是企业机构提供的,而国内尽管这个份额在目前微不足道,却也是大势所趋――毫无疑问,企业新闻会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报纸的版面。这也是笔者提倡国内媒体开始关注公共关系业的原因之一。
笔者不想给企业新闻策划一个所谓概念,却也不妨对企业新闻策划过程作一个简单描述:挖掘企业新闻点,营造企业软环境,提升品牌影响力,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前提是,符合新闻规律,结合企业实际。而且,以计划性、前瞻性、预警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
但对企业而言,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新闻炒作,都必须遵从新闻传播原则。笔者忽然想起季羡林先生96岁寿辰对总理表白的一句话:“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大师此言(尤其后半句)套用在企业新闻策划上,可谓精当之至!
企业怎样成为新闻媒体常客
实施企业新闻策划,目的之一就是让企业的正面形象屡屡登上报端。常见方式无非是通过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赞助体育赛事等)以引起传媒的注意。落入窠臼,流俗而已,却也无可厚非。这被称为企业新闻策划的基本支点和出发点。
在企业“伺机”接近媒体的同时,媒体也在逐渐关注企业了,但显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入媒体的线。知名企业、上市公司的技术首创、新品研发、并购重组、转型改制、股市业绩、人事更迭,自然也包括一些具有负面效应的动态事件,往往会吸引媒体尤其是财经类媒体的眼球。而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99%以上。正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偶尔被媒体关注倒不一定是好事了。不过,这恰恰说明中小企业有望成为媒体今后企业新闻的主体。
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等定位高端的报刊不同,以大众视角侧重于成长型企业的媒体也逐渐找到自己的个性空间,《商务时报》、《市场报》概属此类。《商务时报》提出“商道。务实”,专门辟出“商企资讯”等板块“指名道姓地报道成长型中小企业”,《市场报》则提出“市场中心、大众视角”的理念。这都为中小企业的企业新闻与传播媒体的对接开出了绿色通道。
【关键词】婺源 公关 乡村旅游
“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近年来,江西东北部的山区小镇婺源获得了各种美誉,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短短几年时间, “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品牌在中国乡村旅游中树立起来,通过适当的公关,婺源进行乡村形象的自我构建,成功地实现了在旅游市场中的自我推销,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形象公关中的成功典范。
差不多十年以前,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江西省东北部的小县区婺源一点也不为过。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小县,虽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却一直未被人们熟识和了解。借助于全国旅游热潮,政府开始发掘旅游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公关活动,使婺源渐渐走出了山区,“中国最美乡村”的美名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一、婺源形象公关中的几个基本要素
1、公关主体的目的与客体需求的恰到好处的对接
婺源的公关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主体目的与客体需求的对接。作为婺源形象公关的决策方,也即婺源镇政府以及景点运营商,他们的目的就是将这样一个生态农业村落推向市场,赢得形象的认知、认可,进而树立品牌,最终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的丰收。
作为客体,也就是公关活动的受众,这里包括潜在受众、知晓受众和行动受众,他们外化到现实生活中即是非旅游者,想旅游者和旅游者,他们大多生活在紧张的现代化快节奏的城市中,钢筋水泥建筑的包围、紧张的生活节奏催化出他们回归淳朴,接近生态自然的旅游意向,这种需求与打造“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公关目的不谋而合,是公关成功的先决优势。
2、乡村旅游资源是自我推销、形象公关的基础
在乡村旅游形象的公关活动中,旅游资源是公关策划的基础。“信息资料是公关策划必备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资料,公关策划是无米之炊;信息资料不足,会使策划工作推进艰难、捉襟见肘。”①婺源在这方面显然做得比其他地方好,对本地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搜寻、了解,为之后的公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信息基础。
(1)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婺源境内山峰耸立,连绵不断,共有大小山峰219座,最高峰是雄踞于县城北面的鄣公山,境内还有冲山、龙尾山等,山中遍布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奇花异草。婺源古溶洞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景区。洞群由36个溶洞组成,大的雄浑奇伟,小的玲珑秀丽。洞内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名人题墨2000余处。鸳鸯湖是我国最大的鸳鸯栖息地,是婺源最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婺源境内古树名木繁多,现存古树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有200多棵,树龄在800-1300年的尚有32棵。其中最著名的如文公山的杉王群,据称那是南宋时朱熹回乡扫墓时手植。②
(2)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民风民俗、地方艺术都有浓重徽州风情。茶艺、傩舞、地戏、舞灯、抬阁、徽调等都是这种地方艺术的代表。
对县内自然以及人文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为婺源形象公关各类活动做好了备课,使得公关显得更加有内容。公关是要调整组织自身与公关客体的关系,在客体心中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因此,对自身的正确充分的认识,是形象公关的基础。
3、大众传媒是主要媒介,人际传播是辅助手段
婺源的成名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电台。在婺源所举办的一些列公关活动,包括油菜花节、美食节、民俗风情展等各项活动中,大众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2009年2月27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组织自驾游约会春天走进婺源,媒体工作者在亲身游览婺源后,纷纷赞叹,并表示将在媒体上更多的宣传婺源,介绍婺源。一时媒体掀起了“婺源热”,将曾经不知名的山村婺源推到了大众面前,此时它已经“中国最美丽乡村了”。
网络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关于“中国最美丽乡村”的热帖,许多人在论坛、校内、微博等网络互动交际平台上,贴出婺源的图片、文字介绍、旅游体验等内容,将婺源的形象通过网络人际步步传开,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的形象逐渐树立,并成为许多人心中“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二、婺源形象公关中的策划方法
在公关目的与客体需求契合、充分准确了解自身资源、选准传播媒介后,运用正确有效的公关策划方法,将会收获良好的公关效果。婺源形象公关中,所运用到的方法也是其他村镇可资学习并运用的。
1、利用旅游资源特点“策划新闻”
制造新闻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尊重事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目的地策划、组织、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制造新闻热度,争取报道机会们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传播,以达到吸引公众注意,扩大组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③
婺源,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尽管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要在稀缺的媒介资源的今天获取被报道、被传播的机会,还要经过公关策划。婺源进行形象公关时,制造新闻是运用得最多,也是比较成功的方法。如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婺源推出了“民俗文化活动周”,立足于婺源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将婺源当地的茶道表演、草鞋现场编制、游客打麻果、纸伞现场制作、猜谜、射箭等十项民俗活动展示给游客,在丰富旅游项目满足游客需要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对本次活动的争相报道。大江网、惠州日报等全国各地媒体都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婺源也由大众媒体传播到了更多的受众中去。
此外,婺源先后举办了“民间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婺源风情篝火晚会”、“婺源美食节”等活动,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媒体前往,通过自我制造新闻,婺源的民风民情、自然风光就透过媒体的文字、镜头、图片传递出去,“中国最美丽乡村”名扬四海。
但是我们要看到,婺源在制造新闻时,并不是刻意为“吸引”眼球,而编造或制造噱头,而是立足于自身固有的旅游资源,以事实为依据,抓住受众心理,制造出有价值、吸引人的新闻。这其中,以事实为依据是制造新闻的首要原则。
2、借冕增誉,利用名人、权威宣传影响
借冕增誉是婺源公关策划方法中的又一亮点。借冕增誉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声望高、权威性强的名人、知名组织、有影响力的事物事件联系起来,借助他们的名望、声望来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7年8月中旬,影视明星陶虹和徐峥在拍戏间隙游览婺源,他们游览千年彩虹桥,大鄣山卧龙谷、灵岩古洞,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影像资料,并一路吸引大量粉丝。徐峥夫妇作为影视圈的明星,自然是报纸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于是婺源又一次也成为新闻内容,借助于两位名人的游览体验,婺源也就在受众中做了一次很成功的形象公关。
除了依托于名人效应,婺源也会利用影视剧来增加自身的曝光度,扩大知名度。在这一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浙江横店。借鉴横店的模式,婺源通过与一些剧组的合作,通过影视剧的镜头,将婺源的山山水水,宜人秀丽带到千家万户,如电视剧《守山》、《闪闪的红星》。
不仅如此,电视剧的拍摄进程也一直是媒体报道跟踪的对象,这首先不仅能将“婺源”这个名词更多的融入到新闻内容中,被更多人知晓,另一方面,前来采访影视剧拍摄进度的探班记者,也会亲历婺源风光民俗,他们是婺源形象塑造的又一支力量。
三、婺源形象公关经验的启示
婺源作为一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山区小镇,变成蜚声世界的“最美乡村”,它成功的公关经验是许多乡村进行旅游形象公关学习的典范。作为乡村,不管是婺源还是其它地方,它们在最初进行旅游形象公关时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如何充分认识与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找准自身的特色
这是一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将自身更好的展示给受众,收获良好的公关效果,首先就要对自身进行详尽了解,并力图挖掘与众不同之处。婺源的油菜花名噪一时,不少游客慕名而去,一时间,许多乡村也打出了“油菜花”旅游的项目,可是这种一味效仿,毫无创意的形象推广只能收效平平,这不是进行有效公关的最佳途径。每个乡村都有自身可供挖掘和发现的独特之处,只有在乡村本身信息上做足功课,才能迈出形象推广与塑造的第一步。
2、巧用策划方法,善用媒体资源
在媒体资源利用方面,乡村一直是“弱势群体”,在如今媒体焦点对准都市生活,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媒体是中国乡村进行旅游形象公关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吸引媒体的关注,如何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这是乡村公关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婺源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成功,借力于媒体,“中国最美的乡村”传遍四海。学会使用适合的策划方法,在真实、不炒作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资源,量体裁衣,才能碰撞出最适合的方法,产生良好的公关效果。
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热还在继续升温,这对中国广袤的乡村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在众多乡村旅游线路中树立一个品牌,形象公关,品牌塑造是亟待面对并学习的,婺源已经为广大乡村做出了先行的示范,它告诉我们,乡村旅游形象公关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①③段淳林:《公共关系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②胡秋媛,《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 品牌战略 整合营销传播 多元化产品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各类终端爆发式出现、云计算与大数据相继落地的背景下,面临着极大程度的变身需求。报纸作为传统大众媒体,其阅读便利性、信息更新速度、内容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落后于新媒体,广告经营策略变革已成为传统媒体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错过最佳改革时机的报纸媒体该如何应对当今传媒环境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党报已经尝试过许多策略调整,诸如:根据受众定位制定党报发展策略;观念更新、接受媒介发展现状;品牌战略构建等。这些策略若不实施,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恰当地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根据党报经营策略的调整,笔者特以河北日报为例,对党报广告经营策略提出以下创新举措建议。
1.信息服务
成立传播研究中心,与在信息安全、网络舆情、数据挖掘等方面知名的大学传播研究机构合作,为政府、商业客户提供媒体、市场、目标消费者相关方面的服务,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研究与。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政府汇集民意、企业推广自我的有力平台。随着中国网民数量增多,网络民意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同时,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突发性公众事件”的集散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级政府与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根据客户需求,在对网络舆情传播九大渠道(包括BLOG博客、SNS社会化媒体、BBS网络社区、NEWS回评、WIDEO网络视频、IM即时通讯、SEM搜索引擎、WIKI维基问答、微博)24小时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由分析师运用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与统计分析技术,对舆情事件起源、传播扩散的载体、传播路径及应对策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为政府企业提供专业舆情分析报告与建议,提高政府、企业宣传工作的质量,加强客户与媒体的关系和对涉及政府、企业方面事件的舆论走向的把握。
人民日报社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2006年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机构和企业开始了针对网络舆情进行的研究,并于2008年成立了专门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舆情监控机构之一,其业务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等客户机构提供舆情监测、数据分析、顾问咨询等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服务客户涉及政府、企业有:贵州省委、云南省委、广东省委、湖北省委、成都市委、青岛市委等政府机关及神华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广核、民生银行、博时基金等众多企事业单位。服务内容包括政府舆情监测、企业舆情监测与消费者数据挖掘、纪检舆情监测、舆情监测报告。
2.公关咨询:媒介公关、活动策划与执行、危机公关
对公关实物进行简单地划分,一是媒介公关,另一类是事件公关(活动)。媒介公关,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公关公司的媒介资源,有偿客户的稿件,以期获得良好的企业声誉。业务包括:传播策略制定与执行、公关稿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事件公关:指的是为配合媒介公关而进行的项目活动策划与执行,有时也会单独存在。例如:展览会、新闻会、品牌会、新产品上市庆典等。二者的存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媒介公关提高事件公关的曝光率,制造有力舆论,扩大企业或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例如:《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2015年省内展览总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各类展会、节事、会议突破400个,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展览项目达到75个,3万平方米以上展览项目达到22个。重点新培育5个国家级展会;引进国际国内品牌展会3个;打造19个国家级和省级经贸展览会,其中5至8个为国际展览项目,10个为全国性品牌展。重点打造22个节庆活动,形成5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面对如此多的公关项目,不仅有媒介公关,还有活动策划等需求。河北日报可以利用良好媒体资源和政府关系及河北日报的品牌优势,在省内各级活动与会展的媒介推广咨询与活动策划与执行方面,给予省内各级政府、行业组织专业的公关服务支持。不仅解决地方政府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政府在传媒人才与资源方面紧缺的问题,还能起到利用自身专业的媒体服务更好地推进地方政府推广地方产业、文化旅游的作用,满足地方政府需求的同时扩大河北日报的品牌影响力。
除了传统公关服务外,还可承接政府企业危机公关服务:根据舆情监测平台的检测报告,为政府或企业客户在舆情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提供舆论走向趋势的预测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包括危机应对策略建议、负面新闻的缓解、稀释、公关传播处理建议等,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危机公关服务。例如:河北省发生的三鹿事件,发生前没有得到危机监测与预警,发生后没有进行相应专业的危机公关。最终导致三鹿集团被迫关停、企业法人接受法律处罚的结果。
3.新闻培训:新闻发言人培训、宣传专业技能培训、网络舆情管理培训等
面对人人自媒体、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媒体环境。地方政府与企业在新闻培训方面有了迫切需求。各类政府与企业需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新闻采访事件的应对机制,具备压力状态下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发表深入人心的公众演讲的发言人能力,才能应对突发事件时与媒体沟通临危不乱。
新闻发言人培训:针对客户性质设计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包括舆情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新闻会的组织与策划,新闻发言人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发言人公众形象塑造,突发事件的处置与舆论引导,新闻会与接受媒体采访模拟演练和点评,官方微博操作实务,政务、商务公关礼仪,观摩新闻会,参与电视台客户品牌相关栏目现场录制。
突发事件中接受媒体采访的技巧培训:为客户提供电话采访、、突击采访、一对一专访等培训;演播室访谈、网络访谈与微博访谈模拟训练;召开突发事件新闻会;危机中如何进行滚动新闻。
网络舆情管理培训: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形势和特点、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引导、社会化媒体平台应用、政务微博与机构微博运营等。
省级党报利用自身媒体资源与专业人才优势,通过理论讲授、经验分享与案例解析等常规授课方式,还有模拟情景下的实战演练,可以为提高省内整体政府与企业新闻发言业务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一是帮助省内地方政府与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二是提高发言人应急管理和与媒体沟通的能力,从而提高我省宣传部门的媒介素养。三是提高省内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对外形象。
4.广告服务:广告战略、CIS设计、品牌研究等
河北省快速的经营发展,为数众多的企业日益壮大,其在广告宣传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例如:石家庄卓达房地产集团、唐山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德露露集团等都是在全国各自领域的广告大户,可以说不是河北省没有广告客户与广告投放,只是我们没有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技能与产品。
CIS设计服务:近年来,我省举办了大量地方会展、节庆活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使活动更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传播效果,设计了标识、吉祥物、会展布置等文化产品。如图2所示:2012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设计的会徽、吉祥物,说明我省在企业形象识别方面有很大市场空间。另外,我省内大中型企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政府与企业意识到CIS的重要性,带着巩固企业现有形象、改善企业形象、重塑企业形象的需求。河北日报可以利用自身媒体品牌影响力与设计、策划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政府或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国党报媒体应该顺应世界传媒潮流的大趋势,适应读者与客户的诉求,积极进行品牌化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借力外部先进的广告技术拓展新的营销方式,寻找自身蓝海。但在适应市场进行拓展的同时,绝对不能进行完全的商业化改革,要结合党报独特的政治属性与商业属性进行改革。党报广告创新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外界竞争对手、替代媒体的强大,而是自身观念的更新、勇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随着党报事业不断发展,党报广告事业必将跟随时代步伐,向前不断开拓。
参考文献:
[1]斯年.2012美国报纸业展望:大多印刷版报纸5年内消亡[Z].新浪传媒,2011-12-26.
[2]尹明华.大数据时代的报业转型[N].人民日报,2013-01-31.
2010年12月,北京海淀区成府路一个名为中科科仪的大院因为一只奇特的“蛋”,显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这只两米来高的“蛋”,建造成本在6400元左右,整个由竹条编制而成,可容下一个成年人过夜。在竹条外,铺有竹席、保温膜和防雨膜,不怕雨水。这只“蛋”的主人,是从湖南来的“北漂青年”戴海飞。因难以承受昂贵的租房成本,他选择蜗居在自己打造的蛋形小屋内。
人们纷纷对此表示关注和同情,众多媒体也争相报道,蛋形蜗居一度成为百度最热门搜索关键词之_,戴海飞本人及其作品也迅速为大众所熟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真实还是炒作,众说纷纭
随着人们对戴海飞蛋形小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群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为小伙子的坚强所感动,也有人在感叹戴海飞杰作的同时对其蜗居表示质疑。
支持者认为,发挥创造力,在平淡而快节奏的生活夹缝中找到一丝乐趣挺好。戴海飞刚毕业不久,以他的收入,在房价高涨的北京就是租房子也很吃力。况且在工资没涨的前提下,物价水平却在一天天飙升,CPI更是屡创新高。“我希望有自己造的房子,这个设计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戴海飞说,“现在没有房租的负担,偶尔还能去咖啡厅享受小资生活呢。”
反对者却提出,蛋形小屋无论从其设计还是构造,显然都不太适合居住。用麻袋拼结成的保温层根本无法抵挡北京冬目的严寒。其次,这个建筑本身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戴海飞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蛋形小屋能在大院里停留多长时间。6400多元的制造成本再加上从湖南搬运到北京的费用,对于随时会被要求拖走的不确定性来说显然大大高于他每月不到1000元的租房成本。或许蛋形小屋并不只为蜗居,戴海飞本人及其作品包括其公司的“城市下的蛋”系列作品都在媒体上得到充分的宣传才是其最想要的结果。
关于事件营销的思考
“蛋形小屋”到底是戴海飞的住所,还是营销道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6427元的制作成本引发的强大传播效果值得人们思考,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和借鉴。对比现在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费用动辄百千万,可是真正的传播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京华信品牌传播机构媒介总监张晓宇表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新闻会、名人代言和巨资的广告等,类似于蛋形小屋这样的事件传播才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市场营销需要很好地进行借势传播,一个精心策划的事件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传播价值。事件营销在本质上就是让你的策划成为新闻,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手段和方式。其主要的流程有:策划出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事件,吸引大众媒体对于策划事件的关注,引导大众媒体对策划事件的报道及借助大众媒体传播与事件有关的其他核心诉求等。为什么蛋形小屋事件能如此广泛传播,其公司
“城市下的蛋”也得到了有效的曝光呢?原因在于其抓住了事件营销的核心部分,即按照新闻的规律制造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类似广告的效果。在高房价刺痛民众神经的今天,戴海飞的蜗居抓住了人们对高房价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是其广泛传播的基础。
事件营销的操作过程
一个曾广为流传的故事可以完整地诠释到底什么是事件营销的过程。
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一幢总部大楼竣工,一大群鸽子竟飞进了一间房间。公司公关顾问立刻敏锐地意识到:扩大公司影响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即下令关闭这个房间的所有窗门,不能让一只鸽子飞走。接着,他设计并导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事件营销”活动。
首先,这位公关顾问别出心裁地致电动物保护委员会联系,请动物保护委员会迅速派人前来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公关顾问紧接着就给新闻界打电话,不仅告诉他们一大群鸽子飞进大楼的奇景,而且还告诉他们在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将发生一件既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动物保护委员会来捕捉鸽子的“事件”。动物保护委员会出于保护动物的目的,在捕捉鸽子时十分认真、仔细。各新闻媒体对捕捉鸽子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而且消息、特写、专访、评论等体裁交替使用,既形象又生动,更吸引了广大读者争相阅读和收看。
这些新闻报道,把公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联合碳化钙公司上来,吸引到公司刚竣工的总部大楼上来。结果,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名声大振,而且公司首脑充分利用在荧屏上亮相的机会,向公众介绍公司的宗旨和情况,加深和扩大了公众对公司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事实上,这位公关顾问就是采用了一个完整的事件营销的手法,其做法具备了事件营销的一切特性。第一步,公关顾问策划并进行了一个事件:把一群鸽子关在大楼内。第二步,使这个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后让新闻媒体主动进行采访。第三步,由于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家公司大楼竣工的信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第四步,该公司更多的其他信息被很多人知道,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事件传播,营销利器
利用事件的影响力来撬动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对企业的关注,由于其受众面广、突发性强,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达到最大、最优传播的效果,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等,此举正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的一把利器。
事件营销是企业低成本营销的最佳方法之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并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创造条件,是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
海尔的“砸冰箱事件”、昆士兰旅游局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等等都让人们津津乐道。综上所述,企业如能在市场宣传活动过程中运用好事件营销,必将事半功倍。
成功事件营销四要素
重要性
指事件内容的重要程度。判断内容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新闻价值越大。
接近性
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新闻价值越大。通常来说,事件关联的点越集中,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显著性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越是著名,新闻价值也越大。国家元首、政府要人、知名人士、历史名城、古迹胜地往往都是新闻的源头。
什么是企业新闻人才,目前尚无定义。有学者这样定义新闻人才:是指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①。企业新闻人才是新闻人才中的一部分,比照新闻人才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新闻人才可以这样描述:是指在企业内从事新闻相关业务,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企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
企业新闻人才的需求现状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许多企业都以优越的薪酬及其他来吸引新闻人才加盟并长期效力。企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在新闻人才的岗位设置上,国内企业普遍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新闻代言、刊物编辑、美术制作、出版发行、网站维护等职位独立设置专人来分别负责,而成熟的外资企业往往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等职位由一人多职或多人兼顾的方式来完成。
企业新闻人才的岗位设置大多包括:媒体关系专员、国际媒体主管、文案室主管、新闻室主管、新闻宣传主办、媒介传播专员、新闻专员、公司内刊采编、期刊编辑、媒介谈判员、采编人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员等十余种。大多数企业的新闻岗位职责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表所示:
企业新闻人才和媒体新闻人才素质要求比较
企业新闻和大众新闻的采编业务要求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企业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具有主动维护企业利益的功利性。而大众新闻主要担负的是社会责任,由于二者担负的角色不同,因此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
企业新闻人才和媒体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异同,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简单地描述:
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素质的要求不同。媒体新闻人才要求更强调“政治家办报”,侧重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智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辨明方向,站稳立场,而企业新闻人才要求具备对重大政治、重大原则问题,特别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中央和上级的指示进行正面宣传。作为企业的新闻人才,除了应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外,还应对公司的总体目标、企业宗旨、企业文化、相关法律及各项规章制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宣传工作者只有对企业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才会随时关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才能敏锐地发现新闻并做出有深度的报道。
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媒体新闻人才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要求广闻博见,是“杂家”,而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强调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专家”。我们以企业新闻人才中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为例,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气质涵养好,仪表形象佳,交际能力强,敏捷善言有口才,知识渊博有思想,沉着冷静善应付。一个优秀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不仅要精通新闻业务,还要具有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出色的口才、文明的礼仪和优秀的应变能力更是不可缺少的。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又有不同的选才标准,有的企业在挑选新闻发言人时,更加注重人才的文学艺术修养,既要求有较为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更要具备外国文学知识并且熟悉当代世界艺术潮流与脉搏,有良好的气质与风度,要求企业新闻发言人必须做到谈吐高雅,举止不俗,而且要懂得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社交礼仪、风土人情,还要人品正派,形象端庄,待人诚实且有礼貌,总之,要求有比较完美的人格和成熟的学识。
企业新闻人才的特殊素质要求
企业新闻行业兼具文秘、企业(行业)、营销、新闻、策划等多门类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给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和熟练的媒体交往能力。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和报刊、网络的招聘广告上,“有数年媒体经验优先”的字样越来越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视线。企业看中的就是记者、编辑多年的媒体背景。继高学历、“海归”之后,媒体背景正在成为企业新闻人才素质中的“金字招牌”。其原因就是大多数资深记者本身有着对媒体的判断和策划能力,跟政府部门及外界更能融洽相处。我们以从事危机公关的媒介谈判员为例来说明这种素质。从事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要求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首先,反应要敏捷。要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刻作出反应,赶赴现场,迅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出根源,分清责任及其承担者,确保企业对危机事件的立场在第一次报道中得到准确描述。其次,应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危机发生后,通过深入分析公众心理和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危机进行准确定性,采取相应的对策。公关人员在对危机进行诊断时,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有效的手段,对症下药,争取多方支持,并根据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关活动,重塑企业形象。再次,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危机发生后,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也会对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使企业面临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危机公关人员需积极配合媒体的工作,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信息,保证企业与公众之间信息传播的及时畅通,引导公众,使各种不利的传闻、猜测、流言等不攻自破。②
要求具备较为对口的专业素养。除了大企业的内部报纸之外,诸如展览公司、专业营销公司、医药公司、艺术品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而不得不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对新闻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不同,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招聘媒体策划/采编,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招聘执行主编时就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素质。企业新闻人才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成熟的外资企业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等职位由一人多职或多人兼顾的方式来完成,就是要求其具备复合型素质。
注释:
①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25页。
②张文胜:《企业需要的公关人才》,《21世纪人才报》,200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