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排
[复习提问]
师:1.什么是理想?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导入新课]
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讲授新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仪或幻灯出示第八课知识框架结构)
(放投影)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说叫实践。(紧接着提问并板书)
1.什么是实践?(板书)
师: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
(放投影)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荀子•儒效》)
师: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解释。
(放投影)课件展示若干命题,进行判断分析:
①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②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
⑤实践就是履行诺言的行为。
⑥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⑧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释题:
①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有的是实践活动,有的就不是实践活动。例如,植树种花与观赏花木,都是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然而,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后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②把实践看成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④把实践与认识混为一谈,划上等号,显然是错误的。
⑤履行诺言的行为,有的是实践,有的不是实践活动。
⑥经商活动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⑧把实践看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缩小了实践概念的外延,连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都未包括在内。
师生交流,共同导出什么是实践?并说明为什么?教师必须紧扣实践含义的两个方面来说明。
(2)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教师补充分析)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
不能扩大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不能缩小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
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这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板书)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教材)(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实在的,人总是处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文字)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做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投影展示)
A.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刀耕火种——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化;
B.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古代的烽火传信和驿书——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
C.建筑方法的变化:中国古代堆土砌塔——现代重型建筑机械。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附:重难点分析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学习的重点。
从全框的内容看,一个是讲了实践的含义,一个是讲了实践的特征。课本中仅对实践的含义略作解释,只有进一步理解实践的几个特征,特别是这个根本特征,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从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当然,实践这一特征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则是“特别”的,因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同样,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是难点。
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与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是一致的。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第二个特征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要素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我们不能用第一个特征去否定第二个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而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显然会导致唯心主义。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并不矛盾,两者相互渗透,统一于、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为全书的总结,又是全书的根本落脚点。学习本课应把握一个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一个结合——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的结合;贯彻一个思想教育中心——提高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第一课时,重点把握实践及其特征,学生重在理解。本课时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
看了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政治必修3意识的作用教案
2.高二政治必修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3.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与社会教案
4.高二政治必修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案
5.高二政治必修3在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6.高二政治必修3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这就是我——槐幼一位普通教师每天都想对您说的请求,这也是槐幼所有教师的共同心声。因为我们的幼儿园就在商业繁华交通繁忙的槐树路边,马路对面就是风景优美的槐树公园。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通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去槐树公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如果你碰巧在这个时候走过这里,你会看到,槐树大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幼儿园的门卫和保安神情严肃,守在马路两边,我们的老师带领排着整齐队伍的孩子们,迅速穿过马路。天真无邪的孩子或许边走边在说笑,可我们除了紧张,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我想,你会理解我们的心情,用宽容和耐心回应我们的请求——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有什么比孩子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种仁爱之心。安全靠什么?安全靠的是责任心。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分里,安全的隐患随时都象凶残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盯着我们脆弱的身躯、麻痹的神经。你是否目睹过一个鲜活的生命活生生地从你眼前消逝?你是否听闻过一个原来充满欢笑的家庭在一天之内就陷入永久的哀恸?生命在突然而来的灾难面前,永远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无助、那样的不堪一击!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懵懵懂懂的幼儿,面对的是一个个稚嫩柔弱的小生命。他们不涉世事,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我们精神的那跟弦一直绷得紧紧的,直到他们被大人接走时挥着小手跟我们说再见的那一刻,才能放下。要知道我国每年有多少小生命在意外事故中消逝?各种安全隐患时刻在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北京一所幼儿园的门卫在精神失常后砍伤十多名师生,其中一名幼儿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江西某幼儿园的保育员老师在孩子们睡觉以后,离开寝室,导致蚊香引燃被絮,14名活泼可爱的幼儿还没等到背着书包进学堂的那一刻就在“好高级好高级”的幼儿园内被不该发生的烈火吞噬,他们再也不能够过他们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了。我分明感受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天真的容颜在如花般凋零时的本能挣扎,他们是那么的无奈和不甘。我的耳畔仿佛响起孩子们凄厉的惨叫声、无助的求救声:“老师,我好痛,老师,救救我!” 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幕!
班
姓名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17.1
能量量子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紫外灾难”。
3.知道什么叫能量子及其含意。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能量量子化
2.难点:黑体辐射的理解
【新课教学】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所以叫做热辐射。
2.如果某种物体能够________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________,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________有关。
3.普朗克假说: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________。当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也是以这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________地辐射或吸收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________,ε=________,ν是电磁波的频率,h是一个常量,后被称为普朗克常量。其值为h=________
J·s。
4.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
①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②热辐射的特点
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射电磁波,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当物体温度较低时(如室温),热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在红外线区域),不能引起人的视觉;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可见光所占份额增大。
(2)黑体
①定义: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②黑体辐射的特性: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5.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随着温度的升高
①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②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黑 体
一般物体
热辐射特点
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吸收及反射特点
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波长等因素有关
【课堂例题】
【例1】: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
A.随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B.随温度降低,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C.随温度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D.随温度降低,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例2】:关于对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能量值ε
B.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
C.能量子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
D.这一假说与现实世界相矛盾,因而是错误的
【例3】:红光和紫光相比
(
)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例4】:光是一种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的大致范围是400—700
nm、400
nm、700
nm电磁辐射的能量子的值各是多少?
【课后反馈】
1.关于对黑体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看上去是黑的
B.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C.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D.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经多次反射和吸
收,最终不能从小孔射出,这个空腔就成了一个黑体
2.关于对热辐射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热的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冷的物体只吸收电磁波
B.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越强
C.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D.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物体辐射电磁波的颜色
3.红、橙、黄、绿四种单色光中,光子能量最小的是
(
)
A.红光
B.橙光
C.黄光
D.绿光
4.某种光的光子能量为E,这种光在某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的波长为λ,则这种介质的折射率为(
)
A.
B.
C.
D.
5.某激光器能发射波长为λ的激光,发射功率为P,c表示光速,h表示普朗克常量,则激光器每秒发射的能量子数为
(
)
A.
B.
C.
D.
6.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状及其温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微小变化。他们的出色工作被誉为是宇宙学研究进入精密科学时代的起点。下列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波是指波长在10-3
m到10
m之间的电磁波
B.微波和声波一样都只能在介质中传播
C.黑体的热辐射实际上是电磁辐射
D.普朗克在研究黑体的热辐射问题中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7.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蛇与老鼠和其他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蛇是老鼠的天敌,它是通过接收热辐射来发现老鼠的。假设老鼠的体温约为37
℃,它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λm。根据热辐射理论,λm与辐射源的绝对温度T的关系近似为Tλm=2.90×10-3
m·K。
(1)
老鼠发出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
(
)
A.7.8×10-5
m
B.9.4×10-6
m
C.1.16×10-4
m
D.9.7×10-8
m
(2)
老鼠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属于
(
)
A.可见光波段
B.紫外波段
C.红外波段
D.X射线波段
8.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长波辐射,这种长波辐射的波长范围约是1.4×10-3—1.6×10-3
m,相应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相应的光子能量的范围是________,“温室效应”使大气全年的平均温度升高,空气温度升高,从微观上看就是空气中分子的________。(已知普朗克常量h=6.6×10-34
J·s,真空中的光速c=3.0×108
m/s。结果取两位数字)
9.神光“Ⅱ”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利用它可获得能量为2
400
J、波长λ为0.35
μm的紫外激光,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则该紫外激光所含光子数为多少个?(取两位有效数字)。
10.氦—氖激光器发出波长为633
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每次开学的第一课,就是讲安全,说到“安全”,确实是一个值得让人去关注和深思的活题,现在的家长、教师都在探索如何让幼儿的安全得到保障,其实“安全”和“危险”是相辅相成的,只要远离危险,我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让幼儿在危险中体会安全,很多时候,家长会过分地溺爱幼儿,不让幼儿跑,不让幼儿爬,甚至幼儿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家长唠叨,以致让幼儿形成一种思想:做什么事都要让爸爸妈妈看着,从而会偷偷地去做,但从家长的观念来看,就是不想幼儿的安全出现问题.有时候我们担心的和我们所顾忌的往往会在无形中阻碍了幼儿的自我发现能力,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危险中体验安全和重要性,才会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安全,平时在幼儿园里,教师担心的是怎样让幼儿远离危险,其实,我们知道危险处处都在,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随时发生危险,对他们进行课时式的教育,通过不断的案例教育,使幼儿会自然而然地知道安全课的重要性,也就会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安全事例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时时地将安全牢记并与生活结合.
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安全,如果一个人所遇到的危险越多如果克了,那就说明该幼儿对安全意识掌握越多,那么他也会自然形成一种观念:“这件事是否有危险是否是自己可以克服的,并有能力判断可去做否,也就无形中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要让幼儿的自我安全得到保障,就要让幼儿学会有安全意识,学会懂得观察自己身边的事,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危险的事,并采取措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让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伤害,让危险远离我们。
幼儿园开学安全教育园长讲话稿二: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这个群体的伟大,在危难来临之际,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孩子们的平安。而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却并不完全在此,它在告诉我们,开学的第一课,要教育孩子们如何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是母鸡一般的用自己的躯体替孩子遮挡灾难。
一、 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开学第一课,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要学习
一些自然灾害的躲避方式,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例如,每个学校,每个幼儿园都有各种安全预案,但这些预案常常是束之高阁。开学第一课,我们应该弹去文章的风尘,引领孩子们一步一步去做,做踏实,四川红枣中学二千多名学生,仅仅用了1分30余秒全部有序地撤离到操场,无一伤亡,靠的就是平时的生命教育,扎实地演练。雷雨天不能在大树下避雨,发生火灾怎么办,这样一些自护知识,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灌输给孩子们。再比如,在幼儿园里,在家庭中常会有孩子把一些小豆籽放到耳朵里,鼻孔里,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此类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器官,学习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
二、防范为主,警钟常鸣
幼儿年龄小,来到幼儿园就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安全是健康学习生活的首要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常向自己敲响安全的警钟,从幼儿入园的一瞬间就要时刻排查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如晨检中是否有孩子带了不安全的物品入园,哪一个孩子身体不舒服,需要多加关注,午休时要特别叮嘱值班的教师,做好交接班工作,是否有孩子穿了不适合运动的服装等等;带孩子户外活动,要提前检查玩具的安全性。
三、多方把关,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
1、入园环节:设立严格的门卫制度,要求门卫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进出幼儿园的人员,严防陌生人进入幼儿园。使用接送卡,严禁陌生人接送幼儿。 晨检坚持一看、二问、三摸、四查,不马虎。
2、晨间活动环节:要确保有一人在班照顾幼儿的晨间活动,老师不能只顾打扫、去拿东西而忽略了活动中的幼儿。
3、户外活动环节:确保幼儿都在教师视线之内,防止幼儿自行玩大型玩具,检查幼儿服装,有没有不安全因素。
4、教育活动环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做好充分准备,向幼儿交代清楚安全要求,对幼儿进行自我防护的教育。
5、入厕、盥洗环节:管理好并教幼儿正确使用洗涤用品,教育幼儿不拥挤,防止跌倒碰撞在水池或便池边沿。
6、饮水环节:开水打来后不能放在幼儿碰到的地方,保温桶里的水保持温热,防止烫伤幼儿。
7、进餐环节:开饭时用的汤桶放在分餐桌上,不能让幼儿碰到,汤放在分餐桌上晾到温热时再端给幼儿。
8、午睡环节:教师经常巡视看幼儿是否手里玩橡皮筋、小瓶盖、带子或尖锐物品,看幼儿是否发烧等。年幼的孩子神经调节不够完善,许多疾病常常发生在睡眠中,正如案例1所述,孩子虽然是在起床后才发生高热惊厥,但有可能午睡时就已经有发烧的迹象,只是被我们忽略过了,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孩子在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1.注意通行安全。
(1)会走行横道和人行道,过马路时会看红绿灯,会跟着大人走,过马路时不疯打、疯跑,不独自一人横穿马路。
(2)认识一些简单的交通安全标志。
2.注意用电安全。
认识电源插座,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注意燃放烟花、爆竹安全。
不自己燃放烟花、爆竹,不用鞭炮玩打“火仗”的游戏,这样很容易伤人,在大人燃放烟花、鞭炮是,站在距离其远些的安全地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特性。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质性质及用途的关系。
教学用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讨论后,老师加以指正和说明)
[讲解]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一、金刚石和石墨的成份、物理性质及用途
(在讲述石墨导电性时穿插导电实验)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散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剂。
3.石墨可导电,可以做电极,又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并在温度骤然升高时不易炸裂,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单质是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等。(交待:“炭”与“碳”的不同写法)
下面着重介绍木炭。
[演示]1.将一个装有半瓶带浅红色水的锥形瓶,配上胶塞。把两块木炭放入带红色的水中后,塞上塞子再摇动锥形瓶,注意观察带红色的水中颜色的变化。
2.把木炭放入盛满NO2气体的锥形瓶,塞好塞子,摇动片刻,观察现象。再加热锥形瓶,红棕色气体NO2又重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实验后,得出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红色和棕红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染料小微粒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板书]二、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大量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4.用途:木炭可作燃料、黑火药、制铅笔和做吸附剂等。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关 键 词】生命关怀;儿童;教学;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16-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逆反、孤独的心理,他们缺乏学习安全感,不能正常生活和学习,这种现象不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儿童安全感存在的问题
“安全感”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安全感对于人非常重要,对于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感,致使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安全感,导致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甚至是学生生命的异化。具体来说,儿童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
(一)焦虑
最近的一次对江西省赣西、赣南、赣中等地区12所城乡小学的1267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有45.22%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异常表现,这些学生在学习焦虑方面尤为突出。[2]也有很多调查研究显示:不少小学生因紧张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学习内容,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差。对于有些学生,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因为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而害怕被轻视、笑话或怀疑,自己的心里产生冷落和焦虑意识,他们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逆反
国外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其贡献率高于其它认知变量。一些小学生上课时逆反心理特别强。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由此导致与该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2009~2011年,徐州对沛县鹿楼镇曹文小学的一次调查结果中显示:有将近30%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当今很多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他们表现出与教师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上课想方设法与老师唱反调,对老师的话和要求总是加以拒绝和对抗,他们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干扰老师讲课,故意捣乱,欺负其他同学。
(三)孤独
还有一种学生最容易被老师忽视,即“孤独的学生”。有很多调查研究中显示孤独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很少,但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这种学生往往害怕与老师的目光接触,他们在课堂上不破坏纪律,不和老师作对,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抱着消极的态度听课。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这种孩子的脸上写着冷漠和失落,课堂对于他们是不安全的。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儿童安全感缺乏的原因剖析
教学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原因很多,有外在的原因,如环境的压力、教师的态度、学业负担过重等;也有内在的原因,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由于学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课堂的不安全感。
(一)环境的压力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而言,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小学生长时间在学校,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现代学校被喻为“监狱”,虽然说有些偏激,但是在学校整个教学安排、教材以及教学进度都是统一的,这在使学生有“轨”可寻之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个性化“选择”的自由,他们会由于达不到要求而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无助感、不安全感。
学校的课堂管理是严格的,鲜活的生命被异化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井井有条的秩序中。有的学校在教室和校园中安置监控系统,不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查”,很多学生因害怕被监控到而变得“规规矩矩”,不敢发挥自己的个性气质。[3]同时,不少学校将学生的分数看作高于一切,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被重视,学生长时间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难免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二)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对学生安全感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小学,老师往往“高高在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学生与老师便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的心理体罚,对学生的某些个性、创新的行为实施以冷漠或者压制的行为,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无形之中增大。同时,由于学校重视分数,尖子生备受老师们的关注,会经常得到老师的关心,而其他同学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会使其他同学产生压迫感,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恐慌,进而失去安全感。也有的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总是受到冷落,没有地位,缺乏安全感、成就感,得不到老师关注,他们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做小动作破坏课堂气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过重的学业负担
童年应该是幸福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童年更应该是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但是,现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剥夺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现在小学生放学没有玩耍的时间,作业占据了整个活动时间,有些家长反映学生由于写作业而得不到正常的睡眠,有的学生因害怕完不成作业而受老师批评。学业负担过重还表现在考试繁多。小学生课课有测验,单元有考试,而且有的老师喜欢当众公布学习成绩,排名次,学生由此而惧怕考试,担心成绩不好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经常处于焦虑之中。
(四)学生的自身发展
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的阶段,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多角度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接受,由于班级授课不可能完全满足其需要,再加之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自我意识存在问题,因此他们在课堂中难免遭受挫折。屡经挫折,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导致学习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另外,身体上的原因也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产生不安全感。有些孩子的身体发育要比同龄的孩子迟缓,智力发育也较缓慢,因此当自己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时候,也担心会被同学嘲笑,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不安全感。
三、提高儿童安全感的策略:基于生命关怀的视角
教育的生命关怀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予以关切,使学生在充满生命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不关心的学校会培养出不关心他人的学生,而充满关怀的学校则能让学生的生活发生变化。”[4]
(一)创设充满生命关怀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无拘无束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其主体性才能顺利发展,从而使他们有勇气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因而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
环境心理学认为:教室光线、色彩、地面软硬度、摆设和各种装饰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教师的上课热情,也从尊重学生这一层面讲,学校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学习的物理环境,从而构建出生动活泼、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课堂的气氛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愉悦的气氛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创立充满生命关怀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要关心、接纳、尊重、信任学生,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体罚。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只有教师对学生给予生命的关怀,学生才会与老师关系融洽,把老师当作是良师益友,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才能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充满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不但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还要积极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生命,也要教导学生远离危险的事物,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实施充满生命关怀的教学
课堂教学新课改虽然要求课程内容改变以往的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只注重书本知识,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教师虽然不能改变所教授课程的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不仅仅要把预定的课程方案落在实处,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来进行教学,给学生以生命关怀。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易懂易学,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以及生命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而增加学生的安全感。
(四)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片面重视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压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安全感,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所应有的情感、道德、审美、信仰、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殊不知,学生除了智力的发展成长外,还包括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所以,充满生命关怀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充满生命关怀的教学评价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尊严的生命个体。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要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这样教学评价才能实现对个性生命的认可与尊重,学生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应合理利用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最终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安莉娟.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6).
[2]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2).
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课中,从理论知识方面来说,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加速度、质量和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图像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力学中基本的国际单位以及导出单位。
从实践过程方面来说,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动手进行测量,根据实验结果来归纳物体加速度、质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自主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寻真理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整个动力学的核心规律,而经典力学的学习也要以动力学为基础,因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可为学生日后对热学和电学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法建议
可采用实验法、归纳法等方法实施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
五、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其延伸意义。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在开讲之前,要先帮助学生回复之前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回忆起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巩固力和质量的关系,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反应,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的速度则越慢,惯性越大。
2.新课引入
在复习导入之后,教师则要引入新课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受三个变量的影响,如何发现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固定其中一个变量,从而研究其他两个变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所受外力总和之间的关系。
3.实验设计
第一个实验:改变小车运行的轨道,让小车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受到平衡力的影响。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做相应的讲解。当小车在运行的时候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致使小车产生加速度。为了使小车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则可以将小车行驶的木板垫高,使小车不受拉力的影响而做匀速运动,让小车行驶的重力和摩擦力相平衡,然后再使其受拉力的影响,便能使其只受拉力一个力的影响。
第二个实验:使M保持不变,让小车受不同的外力影响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小车拉动纸带并通过所设定的打点计时器,利用相应的公式来求得拉力不同情况下的小车加速度值,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个实验:重复第二个实验,保持F值固定不变,登记不同质量小车的加速度值,并同样将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完成实验之后,则可以将第二个实验和第三个实验的表格数据进行比较,然后画出相应的图像,并对两个图形进行分析,以联想二者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之后则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可得出:当物体的质量相同的时候,物体的质量则与加速度成反比。
七、例题
某省的高速列车在运行的时候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270 km/h,机车持续牵引力为150 N。假设此高速列车的总质量是100吨,而高速列车所受到的重力则为0.1×103N。问:列车受牵引力的影响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需要多长时间其将会达到最大运行速度?
解:根据列车的总质量为100吨,其最快运行速度为75 m/s,而牵引力为150 KN,列车阻力则为f=0.1×103N
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一下式子:
a=(F-f)/m=(1.57×103-1.0×103)/1.0×105=0.57(m/s)
t=(V1-V2)/a=(75-0)/0.57≈131.6(s)
八、板书设计
1.实验探究:讨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1)当质量一定的时候,加速度和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2)当合外力一定的时候,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2.牛顿第二定律
(1)概念。
(2)公式:a=F/m。
(3)特性:矢量性;瞬时性。
3.力学单位
(1)力学国际单位包含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个部分。
(2)基本单位有三个分别是:长度单位m,质量单位kg,时间单位s。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
2、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举例说出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教学过程
1、创设生动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讲新课前给同学展示长江流域的洪水照片资料,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灾害。
学生:房屋倒塌,土地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伤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发言很踊跃,体会很真切,这些是环境破坏的结果,那除了这些环境问题,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地震、酸雨、冰雪融化……
教师:环境问题很严峻而且有是全球性的,可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那么,如何保护环境呢?
2、引入生态工程的概念
师:1989年联合国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旨在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的一门新学科——生态工程应运而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5右下角的一段文字,思考“生态工程的操作对象?生态工程的目的?原理?特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学生: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呢?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工程相比传统经济模式有哪些优点。分析这两幅图的不同点,哪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所利用?
为什么?
学生:图b比图a多了生产者的成分,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教师: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可见,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师:为了达到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目的,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势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
请大家阅读课本p109页,思考我们的祖先如何长时间维持土壤肥力,引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学生:我们的祖先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使用。
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第一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教师:我们学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你知道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什么吗?如果食物链过于单一,很可能会使渠道不畅。请大家看p110的资料4,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一旦?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师生共同总结: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我们生态工程建设的第二个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但是如何选择物种,是不是随意的增加新物种呢?这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另外,我们能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顾及农民的收入呢?那我们如何合理地设计生态系统才能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呢?展示图片资料,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析:西北地区
“灰色长城”例子以及如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两个例子说明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教师:也就是说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其实,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另外,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的一段文字,加深理解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只有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与护林的目的。可见,自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合系统,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遵循整体性原理,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最后两段话,思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什么原理,以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为例,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小组讨论。
学生: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中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从而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也运用了这个原理,达到了高效的利用资源的目的。
教师: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在遵循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时还要考虑系统整体性原理,比如珊瑚礁形成的高效营养体系,得益于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同学们还能举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吗?
学生:豆科作物和固氮菌的共生,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
教师:所以为了维护环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上五大原理。
4、小结: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生物多样性原理
3)整体性原理
4)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②系统整体性原理
5、板书设计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